南阳诸葛亮躬耕地

合集下载

诸葛亮居住地襄阳和南阳之争考证

诸葛亮居住地襄阳和南阳之争考证

诸葛亮躬耕地之争---襄阳南阳我的第一次推断:诸葛亮13岁随叔父依附袁术时,肯定是南阳城外七里,隐居躬耕,这段时间估计因为年纪小,躬耕印象深刻。

后来随叔父投刘表,就可能迁到襄阳了,但是住的地方在襄阳周围,是不是隆中不知道,属于南阳的管辖,其实那地方人烟稀少,交界的地方。

这段时间相对长些,年纪大些,条件好些,两个姐姐都出嫁给大族了,投了老师,读书多且成长快,躬耕印象没有前面深刻,且到处游学,结交了襄阳周边的不少学士,安家是襄阳周围,后来叔父死,诸葛亮不忍仕无能的刘表,就选择隆中隐居了,襄阳西二十里,这里环境和南阳七里大致相似,山水树木平地,所以可能是二次隐居的地方,两个特点,读书和经常云游。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从出师表的这段话可以看出,尤其一个本,意味着开始的时候,确实是在南阳躬耕,虽然年少理想远大,避乱的成分多,所以不求闻达。

后一句是三顾草庐,这个草庐就是躬耕之地吗?无论在哪隐居种地,恐怕都有住房草庐吧,要不住哪里呢?所以,南阳七里处是早期的躬耕地,隆中和南阳都有草庐,南阳是开始就隐居,隆中是在襄阳周边生活一段时间后隐居,主要是求学游学,弟弟长大些,可能躬耕的多一些。

三顾茅庐就是发生在隆中,但是那会属南阳郡,就是现在的襄阳隆中,躬耕地基本就是现在南阳多一些了,且是发生在早期。

所以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这是开始在南阳的生活。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是到襄阳隆中后的故事。

因为生活时间跨度多达14年,且变换不少地方,加上战乱,边界时常交错占领,更没有人记住当时的详细情况,所以才有那么多的文献各自记载的不同,难道说都是错的?肯定有南阳和襄阳的影子,就是个南阳到襄阳,有小长大,关系亲朋重在襄阳的一段历史而已。

论证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即宛城

论证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即宛城

《论证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即宛城》一、论据:1、 (诸葛玄死于建安二年正月),公元197年。

“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证明: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失去了依靠,开始躬耕种田,独立自主生活。

2、“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

”《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证明:1、诸葛亮离开了居住地襄阳,自己说到南阳躬耕种田了。

2、刘备三顾的是草庐,不是“宅、家、院”。

3、“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

”《三国志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证明:诸葛亮自己再次说明:躬耕于南阳。

而不是其他地方。

4、“张济自关中走南阳。

济死,从子绣领其众。

二年春正月,公到宛。

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

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

”《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第一》证明:这里说的南阳即是宛城,南阳仅仅可以代指宛城,不代指其他县。

5、“曹操智计殊绝于人,…然困于南阳”。

《后出师表》证明:1、曹操在南阳宛城被张绣打败,为流矢所中,二子遇害。

2、同一件事在《三国志魏书一》上说“公到宛”,《后出师表》上说“困于南阳”。

有力地证明了说南阳即是宛城。

6、“…公之自舞阴还也,南阳、章陵诸县复叛为绣。

……冬十一月,公自南征,至宛。

”《(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一》证明:这里说的南阳指的也是宛城。

7、“绣领其众,屯宛,与刘表合”。

《三国志魏书八》。

这里说的是宛。

同一件事但在《魏书十·贾诩传》中说的却是“张绣在南阳”。

证明:有力地证明了说南阳即是宛城。

南阳仅仅可以代指宛城,不代指其他县。

8、“宛,故申伯国,莽曰南阳。

”《后汉书·地理志》王莽是第一个说南阳即指宛城的。

证明:说南阳即是宛城。

9、“荆州刺史王睿素遇无礼,坚过杀之。

比至南阳,众数万人。

南阳太守张咨闻军至,晏然自若”。

《三国志吴书一·孙坚传》证明:1、这里说的荆州就是襄阳,南阳就是宛城。

2、只说郡名即指郡治所在地,如果说除郡治以外的县名时,必在郡名后加上县名。

南阳与襄阳:诸葛亮躬耕地论争问题述论

南阳与襄阳:诸葛亮躬耕地论争问题述论

之事 ’ 即此 宅也 。 《 州 图副 》 “ 。 ” 荆 : 邓城 旧县 西 南一 里 , 隔 沔, 有诸葛亮宅 , 是刘 备三 顾处 。 《 ” 元和 郡 县 图志 ・山南道
二 ・ 州 襄 阳县 》 “ 葛 亮 宅 , 县 西 北 二 十 里 。 这 九 条 襄 :诸 在 ” 资 料 , 指 孑 明住 宅 在 襄 阳 , 以 襄 阳 说 的 学 者 据 此 说 : 唐 多 L 所 “ 宋 以前 的 图 经 、 志 , 一 例 外 地 记 载 诸 葛 亮 躬 耕 地 在 襄 阳 地 无
郑 先 兴
摘 要 : 阳与 襄 阳 的诸 葛 亮 躬 耕 地 论 争 , 萌 芽 于 陈寿 《 国 志 》 转 载 诸 葛 亮 “ 耕 于 南 阳 ” 自述 与 习 凿 齿 南 其 三 所 躬 的
《 汉晋春秋》 襄阳隆 中有 渚葛 亮“ 对 故宅” 的追叙 ; 其肇始是 因清代 湖北顾 嘉蘅 到南 阳任 知府作 “ 必辨 襄 阳南阳” 何 的对 子; 其直接 的论 争则始于 2 0世纪 8 0年代末 。在论 争 中, 阳方面 强调 , 阳归南 阳邓县 管辖 , 襄 襄 习凿 齿等人 的
讳饰掩 盖。 2 东 晋 到唐 朝 .
这 个时期 , 诸葛亮 躬耕 地 的问题 已开 始萌 芽 , 现在 所能 够 见到 的残章 断简主要是 以下九种 : 蜀记》: 晋 永兴 中 , 《 “ 镇 南将军襄 阳郡守刘 弘至隆 中, 观亮故 宅 , 立碣表 圊。 《 ” 汉晋春 秋》:亮 家于南 阳之 邓县 , “ 在襄 阳城 西二 十 里 , 曰隆 中。 号 ”
《 阳 记 》 “ 阳 有 孔 明故 宅 。 《 州 记 》 “ 阳 城 西 十 里 襄 :襄 ”荆 :襄
次论争 。
三 国至 清朝 诸葛 亮躬 耕 地论 争

南阳武侯祠(全文)

南阳武侯祠(全文)

南阳武侯祠(全文)“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千百年来,一代名相诸葛亮一直以能臣、贤相的形象受到后人景仰,神州大地上留下了多处光耀千古的“武侯祠”,位于河南省境内的武侯祠便是其中一处。

车子驶过一脉横亘的卧龙岗,远远便望见一座高大威武的门楼。

穿过门楼,便是武侯祠。

武侯祠又名“诸葛庐”“诸葛庵”,位于南阳市西郊卧龙岗上。

东汉时,一代名相诸葛亮曾隐居于此,结庐躬耕,过着“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布衣生活。

后诸葛亮受刘备“三顾茅庐”之邀,随军征伐,任蜀汉丞相,爵封“武乡侯”。

诸葛亮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后世尊称为“智圣”“武侯”。

据史书记载,武侯祠始建于魏晋,后世多有修葺。

从历史的风烟中一路走来的武侯祠依岗而建,南滨白河,北障紫山,地势开阔,势如卧龙。

祠园占地200余亩,现有明清建筑155间,对联70多副,碑刻300余块,是我国纪念诸葛亮最大的古建筑群。

整个祠园以中线为轴分列景观,较好地体现了ZG建筑学中的“对称美”。

中轴线上建有石牌坊、仙人桥、山门、大拜殿、草庐、宁远楼,两侧建有诸葛井、碑廊、古柏亭、野云庵、老龙洞、伴月台、躬耕亭、三顾祠、龙角塔、汉碑亭、读书台、卧龙书院等建筑。

祠园保持了元明两代的布局风格,建筑景观布局严谨,疏密相宜,殿堂宏伟,亭台壮观。

穿过“千古人龙”的石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汉昭烈皇帝三顾处”古牌坊;穿过三顾坊和仙人桥,是郭沫若先生手书“武侯祠”的正门。

进了正门是大拜殿,殿内是诸葛亮、诸葛瞻、诸葛尚“一门三英”的祖孙三代塑像。

诸葛亮居中端坐,面目凝重,依旧不减当年羽扇纶巾的倜傥英姿。

殿堂檐下、柱上刻满了“立品于莘野渭滨之间,表读出师,两朝勋业惊司马;结庐在紫峰白水以侧,曲吟梁父,千载风云起卧龙”等历代颂联和匾额。

殿前有明代碑廊,上刻岳飞书写的《出师表》。

导游谓之:“蜀相撰词,宋将手书,既见‘人龙’之胸怀志略,又可赏‘帅雄’之翰墨神工。

”殿后主要建筑有诸葛茅庐、野云庵、古柏亭、伴月台、宁远楼等。

南阳市导游词

南阳市导游词

1各位朋友,现在由我带着大家去参观游览位于南阳市西郊卧龙岗上的武侯祠。

南阳武侯祠,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时留下的故址,也是当年刘皇叔的三顾之处和历代人们瞻仰祭祀诸葛亮的地方。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西汉末年山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水县南)人。

他幼年丧父,后来随着叔父诸葛玄投奔了荆州牧刘表。

诸葛玄去世以后,诸葛亮便带着弟弟诸葛均在南阳卧龙岗结庐躬耕,过上了“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布衣生活。

诸葛亮虽然隐居到了这里,依然是胸怀大志,壮志激烈,他广交天下名士,满腹经纶,腹藏良谋,隐居求志,宁静致远。

当时的大名士庞德公就把他比作了一条待时腾飞的“卧龙”。

汉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拜请诸葛亮出山。

自此,二十七岁的诸葛亮离开了躬耕十载的卧龙岗,参加了刘备的政治集团,为刘备的三分天下运筹帷幄。

后来官拜蜀汉丞相,爵封武乡侯,死后谥“忠武侯”。

因此,历代诸葛亮的祠庙均称为“武侯祠”。

据清康熙《龙岗志》记载,南阳武侯祠始建于魏晋后期,经过了历代的不断修缮和增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今天我们看到的武侯祠,占地200余亩,殿房150多间,楹联70多幅,碑刻300余块。

今日的武侯祠,基本上还是保持了元明时代的布局风格,木构建筑多为明、清重建或增建的。

祠院依岗而建,南滨白河,北障紫山,地势开阔,势如卧龙。

院内丛竹飒飒,松柏森森,潭水清碧,景色宜人。

优美的自然风光与脍炙人口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引人好了,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武侯祠的入口。

大家先看一看这座“千古人龙”石坊,高9米,面阔13.5米,三门四柱,遍体布满了雕饰。

这里“千古人龙”的意思,就是指诸葛亮是人中之龙,也隐喻了卧龙岗是藏龙卧虎之地。

大家再看这第二道石坊是“三顾坊”,为清道光年间所立,两面刻有“汉昭烈皇帝三顾处”和“真神人”,这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此地纳贤而立的。

常言说,“士为知己者死”。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解读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解读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解读提示:一直以来,河南南阳与湖北襄阳两地对于诸葛亮的“躬耕地”的问题争论不休。

关于这个论题,学界普遍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即支持“躬耕地”为南阳的“南阳说”以及支持“躬耕地”为襄阳的“襄阳说”。

本文作者首先剖析了“襄阳说”的依据,再根据史实记载逐一驳斥这些依据,最后通过详实的分析考证说明河南省南阳市才是诸葛亮真正的“躬耕地”。

文章摘自《中国经济周刊》,部分文字有删改。

正文:诸葛亮躬耕地问题是一个中国史学界长期存在,目前又没用明确结论的问题。

本来,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悬案,争争无妨,尤其是南阳武侯祠和襄阳古隆中均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都是中华大地上著名的文化遗产和游览胜地,都应当充分发挥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作用,所以,这些争论和宣传都是可以理解的。

如重此轻彼,或互争高下,都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妥当的。

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的几次但争论却不同寻常,其中,《中国历史地图集》的改动和教科书事件均有误导后人之嫌,在史实上也缺乏科学的依据。

故我们对此应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还历史真相。

应当指出,研究任何问题,都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对争议已久的诸葛亮躬耕地的解析也不例外。

作为诸葛亮躬耕的准确地点,必须辨析清楚,使其符合历史真实,这属于历史科学的范畴。

这和当前有些地方大争所谓的“名人故里”有着本质的不同。

只要双方论者不存偏见,能以科学的精神、求实求是的态度,对史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比较鉴别,做到去芜存菁、去伪存真,问题总是可以解决的。

即便最终无果,但在这种长期认真的探讨中,参与者和关心此事的人均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历史知识,学会一些研究历史问题的方式方法,这对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学识水平都大有益处。

关于诸葛亮的躬耕地,历来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谁也不能否定的,就是诸葛亮本人在《出师表》中讲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诸葛亮躬耕地论考

诸葛亮躬耕地论考

诸葛亮躬耕地论考作者:高二旺来源:《中州学刊》2011年第02期摘要:目前学界关于诸葛亮躬耕地主要有“襄樊隆中说”、“南阳宛县(卧龙岗)说”、“南阳但未必卧龙岗说”、“襄樊但未必隆中说”四种。

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所载诸葛玄南下依附刘表和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自述,可以看出,刘表不可能将与自己关系一般的诸葛玄安排在襄阳,诸葛亮躬耕地应当在今南阳地区,并极有可能在新野或邓州境内。

襄阳是诸葛亮的重要活动地而非躬耕地,隆中说为后人附会。

关键词:诸葛亮;躬耕地;南阳;襄阳中图分类号:K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1)02—0194—03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问题,南阳和襄阳两地论争已久,并已超出学术范围。

然而历史不会因后人的争论而发生改变,欲得出最符合史实的结论,必须从学术的角度对史料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方可。

一、诸葛亮躬耕地主要观点述评诸葛亮躬耕地到底在今天的南阳还是襄阳,至今仍没有定论,目前主要有这样几种观点:1.“襄阳隆中说”此说认为诸葛亮躬耕地在今湖北襄阳隆中。

早在1980年,襄阳师专中文系和襄樊市隆中管理处就出了一本小册子《诸葛亮与隆中》。

其中开篇提出:“隆中是诸葛亮青年时期刻苦读书、交游士林、研究形势、提出统一天下大计的寓居之地。

”①并说当时“诸葛亮年纪还小,就在刘表开办的‘学业堂’里读书”②。

此后杨剑虹说:“诸葛亮是建安二年来到隆中,建安十二年离开,他在这里渡过了10个春秋。

襄阳隆中是诸葛亮曾经躬耕隐居过的地方,这是无庸置疑的。

”③丁宝斋也说:“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17岁至27岁时,在这里度过了10年的躬耕读书生活。

”④“襄阳隆中”说要站住脚,就必须解决一个诸葛亮自述“躬耕于南阳”而襄阳隆中又不属于今南阳的矛盾问题。

有学者认为,诸葛亮所说之“南阳”为郡名,在东汉时期,襄阳隆中属于南阳郡的邓县。

针对这种观点已有不少批驳的文章,如任崇岳认为:“至迟在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刘表之前,南阳郡邓县不管辖隆中,可知刘备三顾茅庐不在此处。

历史解密解析当初诸葛亮隐居的地方到底是在哪里

历史解密解析当初诸葛亮隐居的地方到底是在哪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解析当初诸葛亮隐居的地方到底是在哪里
导语:诸葛亮隐居的地方到底在哪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提到,“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那么诸葛亮到底是在河南南阳隐居
诸葛亮隐居的地方到底在哪
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提到,“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那么诸葛亮到底是在河南南阳隐居?还是在其他什么地方呢?
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一直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研究的问题,其实,直到现在,都没有明确的结论,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就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知识这样一查看,我们可以知道,但是的“南阳”其实说的是“南阳郡”,隆中则是南阳郡的邓县,也就是说,诸葛亮所在的隐居地、躬耕地,其实是隆中。

也有人说诸葛亮是在襄阳隐居的,也就是所谓的“襄阳说”,按照“襄阳说”的观点,隆中是属于南阳郡,所以就可以称为“南阳”……等等还有很多这种说法,在很多资料中,多多少少都会涉及到一些方面。

比如说:《前出师表》、《后出师表》。

《后出师表》中有提到“南阳”,《后出师表》是诸葛亮在汉兴六年所写,《前出师表》是在汉兴五年所写,诸葛亮并不可能在一年内改变地方,所以,种种证据都会有所牵连,但最后都会被推翻。

其实,不管怎么说,都不能改变诸葛亮的一生,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位才华横溢,能够为报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更是能够运筹帷幄、神机妙算的全能人才。

诸葛亮可以说是受世世代代人们的敬仰,而历史证明,诸葛亮也是完全可以受的上这些敬仰的。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是怎样的
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不是剧虫,更不是历史迷,甚至是历史盲,近几天连续看完了25集的《回到三国》,当然是这几年很烂俗的穿越剧,虽然我并不欣赏,却被三国跌宕波澜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把现代和古代很时巧妙的联系在一起,当然历史的轮廓没有被扭曲,只是局部细节做了调整。

(备注我讨厌编导扭曲历史误导观众)
博望坡出其不备以少胜多足见诸葛亮并非只懂兵书纸上谈兵的一介书生,张关等众人折服;促使与吴结盟舌战群儒,略施小计激将周瑜足见诸葛亮足智多谋善掌握不同人心理;(应该是我们熟知的读心术吧)。

面对周瑜的刁难观天象神机妙算巧施良计草船借箭;对于心胸狭窄刚愎自用,嫉贤妒能的周瑜屡次明枪暗箭从容应对彰显宽厚胸襟;协同夫人黄月英呕心沥血研究发明木牛流马为后方输粮减少人力无人能及;(备注一下,世人都说诸葛亮夫人上不得厅堂,其实不然吧,湖北古隆中诸葛庵我去看过,有黄月英的雕像温文尔雅,贤淑大方。

塑像上方有毛泽东小女李纳的亲笔题字智慧贤淑.因黄月英小时孱弱多病怕不好养,所以起名黄阿丑,古时小姐深居闺楼应该不会有太多人见过其庐山真面目吧。

容颜美丑暂且不提,其博览群书,知识广博,贤淑善良,知天文通番文等辅佐诸葛亮成大事);借来东风又以少胜多火烧赤壁出其不意掩其不备大败曹军;诸葛亮六出祁山,威震中原,便是运用木牛流马解决了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

举不胜举诸葛亮简直神人也。

这些让我想起南阳的卧龙岗,卧龙岗应该是因卧龙先生的名号而来吧,也就是卧龙岗的武侯祠,虽然已是几年以前的事情了,但回忆起来还是清晰如故。

当然上面也说过去过古隆中的诸葛庐一见,如何现在只字不提却大肆宣扬南阳的诸葛草庐,呵呵,因为本人尊重诸葛本人的说法,在出师表中明确的写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想必在古时湖北和河南应该不是同一省同一地吧,总之本人力挺南阳。

算了不管旧址在哪总之还在中国,又不是被别国强抢,只是躬耕地没有必要大动干戈了吧。

言归正传回忆回忆我走过的地方,嘻嘻。

步入南阳卧龙岗武侯词山门,迎面是大拜殿,殿中彩塑诸葛亮及其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的大型泥塑像。

并有对联记载诸葛亮不可磨灭丰功伟绩的对联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

气周瑜,摒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
大殿前侧为明代碑廊,镶嵌有岳飞书写的前后《出师表》石刻,据碑跋称岳飞遇雨夜宿卧龙岗,感慨万千,挥泪手书《出师表》,以抒胸臆。

所谓三绝,一为文章绝,出师表为千载名篇;二为书法绝,岳飞的书法可谓苍劲峭拔,尤见忠武之气流于笔端;三为刻工绝,宛如手书。

(龙飞蛇腾,气势磅礴,丝毫无雕刻的中规中矩菱角分明)三者结合,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武侯祠坐西向东偏南,现存殿堂房舍267间,主要建筑由东向西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分前后两重,从山门至大拜殿,左右两廊为前部,是人们祭祀诸葛亮的场所。

后部的诸葛茅庐、古柏亭、野云庵、躬耕亭、伴月台、小虹桥、抱膝石、老龙洞、躬耕田,是根据诸葛亮躬耕时的生活起居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

最后是宁远楼,亦名清风楼。

山门之外有诸葛井和澹宁读书台。

左侧院有关张殿、三顾堂等。

诸葛草庐;亦称诸葛庵,现今的茅庐系砖木结构,八角挑檐,外围有八角回廊,屋顶覆盖茅草。

茅庐正门上悬挂郭沫若书的诸葛草庐匾额。

野云庵,进深三间,门两侧砖刻云归大汉随舒巷,门对寒流自古今对联。

其外装饰以苍松、仙鹤砖雕,古色古香。

躬耕亭,结构简单,形制简陋。

前有两根圆木支撑亭檐,后砌以砖墙,亭内立诸葛武侯石刻像。

像两边刻有庵垂两千问魏阙吴宫安在,人居三代下比商伊周品何如的对联。

伴月台,高数丈,台下为老龙洞,洞门两侧石刻自古宇庙垂名布衣有几,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对联。

武侯祠右侧有清同治年间新增设的庭院,这是为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特意修建的。

庭院后面建有三顾堂,内有刘备、诸葛亮大型塑像。

如果没记错的话,好像还有观星台,我记得还上去过。

大家熟知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亦观天像才会有历史有名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南阳武侯祠建于何时,文献上没有记载,小学时候学过的刘禹锡《陋室铭》中已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何陋之有?的诗句。

看来早在唐代卧龙岗上已有诸葛草庐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