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6猫》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猫》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

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

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

三妹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它都不理会。

我们都很替它忧郁。

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

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的说道:“哥哥,小猫死了!”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

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

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的小猫同来。

立刻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小猫吸引去了。

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

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得好几次。

每次总要寻找了一回,方才寻到。

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

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

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第16课《猫》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猫》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猫》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梳理文章结构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3.认识不公正的待遇正是遭受不幸的根源,培养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认识不公正的待遇正是遭受不幸的根源,培养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华师大东门100米处有着这样的两只猫,它们是流浪猫。

它们因为原来的主人毕业、不想喂养,而只能在校园中流浪。

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那他是怎样来描述三只小猫的呢?在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又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和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二)目标展示1.了解作家作品,梳理文章结构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3.认识不公正的待遇正是遭受不幸的根源,培养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

4.他们的结局如何?(三)预习检查、知人论世1.走进作者— 1 —(1)基本信息:郑振铎,现代作家、学者。

福建长乐人(2)主要经历:1920年底,与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3)文学地位:我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

(4)代表作品:《取火者的逮捕》《欧行日记》《海燕》等。

2.背景介绍本文选自《郑振铎选集》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受五四运动前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响,郑振铎很早就树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

《猫》这篇作品,正是他这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

3.字音忧郁污涩怅然蜷伏惩戒凝望诅骂怂恿叮嘱(四)整体感知、自主学习作者笔下的三只猫,特点不同,命运各异。

默读课文,直接摘录或者自己概括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并填写思考探究的第一题的表格。

(1)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2)这几只猫的外形,性格各有什么特点?(3)在家中的有什么样的地位?(4)这几只猫的结局怎样?— 2 —来历外貌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对我的影响第一次:花白猫(1—2)从隔壁要来的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班海精品】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6.猫 第2课时 》【优质教案】

【班海精品】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6.猫 第2课时 》【优质教案】

【班海精品】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6.猫第2课时》【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作者通过对家猫的观察,描绘了猫的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性。

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充满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朗读和理解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并能够体会作者对动物的爱心和善待生命的态度。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动物题材的课文比较感兴趣。

但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对一些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有所欠缺,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可能对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动物的爱心和善待生命的态度,培养自己的关爱动物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与同学和教师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稿、相关背景资料、教学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阅读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对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理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郑振铎《猫》教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郑振铎《猫》教案

第16课《猫》教案教材分析:《猫》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于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人与动物”。

意在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他们所象征的可贵精神。

《猫》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家三次养猫的经历,着重讲述了“我”由于武断冤枉致死了最后一只“丑猫”,在无法弥补自己的过错之后,陷入自责之中。

学习本篇文章,除了学习作者郑振铎先生首尾呼应、对比鲜明、巧设伏笔的写作方法之外,更是去感受郑振铎先生对小动物及其所影射的小人物的同情与关爱之情,思索人与动物应平等的相处之道。

学情分析:707班的学生在经历了大半学期的学习之后,对理解文章大意的方法、赏析文章的方法都有所掌握。

但是在阅读本文的速度、赏析本文的准确性以及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1、了解三只猫的外形特征、性格特点、在家中的地位和最后的结局,即以此梳理文章的整体脉络。

2、理解为何作者着重写第三只猫?领悟作者对小动物及其所影射的小人物的同情与关爱之情。

3、掌握作者首尾呼应、鲜明对比和巧设伏笔的散文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三只猫的外形特征、性格特点、在家中的地位和最后的结局,即以此梳理文章的整体脉络难点:领悟作者对小动物及其所影射的小人物的同情与关爱之情。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圈点勾画法4、启发讲解法教学用具: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第一二只猫的外形特征、性格特点、在家的地位和最后的结局2、初步了解巧设伏笔对文章写作的推动作用教学重难点重难点:了解第一二只猫的外形特征、性格特点、在家的地位和最后的结局教学过程:一、对话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的题目叫做《猫》(板书),我们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题目一模一样的文章《猫》,有哪位同学还记得?(老舍《猫》学生简单说说对这篇文章中猫的形象----老舍笔下的猫性格古怪且调皮)(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复习旧知识,结合生活实际了解猫这种动物在学生心中的形象。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16课《猫》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上册第16课《猫》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猫的吃食
在丰子恺先生的《白象》一文中,因其养的白象产 了五只小猫咪(其中三只雪白的,两只斑花的), 特让长工去买新鲜的鱼喂养,而他的女儿们则冲奶 粉喂它。“添丁加瓦”确实该好好犒劳一下。后来 在《贪污的猫》一文中,丰子恺家养的另外五只猫 仔(一只是白象所产,其它四只是别人相送)总是 偷吃家里边的鱼(丰子恺先生称之为贪污),一直 没有找到原因,后来悟到肯定是因为上海的物价飞 涨,若按以前猫的伙食标准,猫儿们肯定是吃不饱, 吃不饱肯定会偷腥,所以让管家大司务去向太太每 月多支些钱用于买猫鱼儿。
用?在情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感的展现
(3)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
上又有什 么作用?
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
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
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至此,我家永不养猫。
“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 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 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 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 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人类的爱,希望和恐惧与动物 没有什么两样,他们就像阳光, 出于同源,落于同地。--约 翰·默尔
人类根本不是万物之冠,每种 生物都与他并列在同等完美的 阶段上。 --尼采,德国哲学家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第一只猫:活泼有趣,病亡→酸辛→想再养猫

部编版7年级语文《猫》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部编版7年级语文《猫》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

部编版7年级语文《猫》教学设计一等奖(2篇)16 猫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基础生字词。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3.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对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4.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概括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2.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特殊的思想感情,感受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导入新课同学们,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你能说说自己所喜爱的动物以及和他们之间所发生的故事吗?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

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

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

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资料助读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

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

1932年,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出版。

1949年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7年,他编集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三册。

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年仅60岁。

2.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污涩( sè) 诅骂( zǔ) 红绫( líng )怂恿( sǒng yǒng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6 猫郑振铎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6 猫郑振铎

第五单元◇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描绘了人与动物相处的种种情形,有的表达了对动物的欣赏、对其命运的关注,有的表现了人与动物的矛盾冲突。

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增进对人与大自然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人类自我的理解和反思,培养尊重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

本单元安排了两篇教读课文——《猫》《狼》,一篇自读课文——《动物笑谈》。

◇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默读,侧重摘录。

(文笔精华、关键信息、内涵语句)2.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教学重难点◇1.重点:①激发学生关爱动物、珍惜生命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它们所象征的可贵精神。

②结合圈点勾画、做摘录等方法,继续训练默读的技巧,提高对不同体裁文章的分析和把握能力。

2.难点: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课时安排◇《猫》:推荐安排2课时。

《动物笑谈》:推荐安排1课时。

《狼》:推荐安排2课时。

16猫郑振铎◇教材分析◇《猫》是一篇现代散文,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述了自己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作者以人道主义的情怀,关注身边的小生命,对三只猫得而复失的过程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描写了“我”与家人悲痛、遗憾的心情,尤其是对第三只猫的歉疚之情,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善于自我反省的精神。

学习这篇散文,可以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读课文,掌握基础生字词。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3.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对第三只猫的死亡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4.培养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品读探究,懂得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道理,并努力付诸实践。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难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死亡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16课《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默读,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学习摘录,完成情节梳理,理清“我"的思想、情感的前后变化;(一、二课时)(重点)2. 通过文本细读,研读写猫的语段,掌握概括事物特点的技巧;(第一课时)3. 分析文中串联情节的关键语句,了解过渡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第一课时)探究本文的主旨,理解作者的反思与悲悯,培养学生关爱弱小,善待生命的品质。

(第二课时)(难点)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圈点批注法、归纳法教学流程第一课时直接导入:一个爱猫的家庭最终“永不养猫”,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郑振铎先生的《猫》,一起走进这一家人与“猫"的故事。

(1分钟)任务一:起“猫”名(4分钟默读,2分钟方法指导,8分钟展示)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一共养了几只猫结合课后练习一表格“来历"“性情”“外形"等内容,进行圈点勾画,为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只猫起一个“名字”。

(此环节借鉴黄厚江老师的教学设计)【任务支架】1. 圈点勾画:(1)自定义符号标识。

按照个人的习惯和对符号的感觉,读者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词句使用自己熟悉的符号,比如波浪线、横线、三角号、重点号、圆圈、方框、箭头等。

(2)阅读时持笔待用。

笔沿字走,与目光所及保持同步,以此提高阅读效率。

(3)明确圈点勾画内容。

①按照提示要求进行圈划。

②动词、修饰性词语(形容词、副词)、圈划表明顺序的词语。

③圈划段落中心句、反复出现的词句。

④速写段落旁批。

2.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___只猫,结合文章第___段的“___"这句话,我给他起名叫“___ ”的句式回答。

备选名:第一只猫:小活泼、小滚滚、花球猫第二只猫:小黄猫、小黄毛、小活泼、黄皮皮第三只猫:小忧郁、小忧忧、小可怜(老师一定要熟悉文本,紧扣内容辨析,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考点1:物象特点概括方法(1)关注形象的外在特征,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6猫》第二课时【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猫的生命之美和命运之悲。

2. 体味作者的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

3. 探究课文的立意之高和给人的启示之深。

教学重点:
体味作者的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课文高远的立意及其带给人的深刻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作者的家里曾经养过三次猫,三次养猫的经历给他带来了不尽相同的感受,有快乐,有辛酸,有愤恨,甚至还有无尽的懊悔。

作者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这种人生感悟的呢?这节课我们重点赏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技巧。

二、合作与探究
(一) 继续研讨
1 .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到:“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到:“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

养猫固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