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继续教育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合集下载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资料讲解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资料讲解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涉及评价因子、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

评价因子数量与项目类型取决于监测的目的和现实的经济和技术条件。

评价标准常采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区域土壤背景值或部门(专业)土壤质量标准。

评价模式常用污染指数法或者与其有关的评价方法。

8.1污染指数、超标率(倍数)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一般以单项污染指数为主,指数小污染轻,指数大污染则重。

当区域内土壤环境质量作为一个整体与外区域进行比较或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时除用单项污染指数外,还常用综合污染指数。

土壤由于地区背景差异较大,用土壤污染累积指数更能反映土壤的人为污染程度。

土壤污染物分担率可评价确定土壤的主要污染项目,污染物分担率由大到小排序,污染物主次也同此序。

除此之外,土壤污染超标倍数、样本超标率等统计量也能反映土壤的环境状况。

污染指数和超标率等计算公式如下:土壤单项污染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土壤污染物质量标准土壤污染累积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污染物背景值土壤污染物分担率(%)=(土壤某项污染指数/各项污染指数之和)×100%土壤污染超标倍数=(土壤某污染物实测值-某污染物质量标准)/某污染物质量标准土壤污染样本超标率(%)=(土壤样本超标总数/监测样本总数)×100%8.2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内梅罗污染指数(PN)= {[(PI均2)+ (PI最大2]/2}1/2式中PI均和PI最大分别是平均单项污染指数和最大单项污染指数。

内梅罗指数反映了各污染物对土壤的作用,同时突出了高浓度污染物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可按内梅罗污染指数,划定污染等级。

内梅罗指数土壤污染评价标准见表8-1。

表8-1 土壤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标准等级内梅罗污染指数污染等级ⅠPN≤0.7清洁(安全)Ⅱ 0.7<PN≤1.0尚清洁(警戒限)Ⅲ 1.0<PN≤2.0轻度污染Ⅳ 2.0<PN≤3.0中度污染Ⅳ PN>3.0 重污染8.3背景值及标准偏差评价用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x)95%置信度的范围(x±2s)来评价: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xI<x-2s,则该元素缺乏或属于低背景土壤。

土壤质量评价

土壤质量评价
然后,根据实测值的分布范围,计算污染指数:
当Xi≤Xq时,
当Xq≤Xi≤Xw时,
当Xw≤Xi≤Xz时,
当Xi>Xz时,
污染等级 分级依据
土壤环境质量分级
清洁级
轻污染级
Pi<1
1≤Pi<2
中污染级 2≤Pi<3
重污染级 Pi≥3
5.3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② 多因子综合评价法 a、等权综合指数
放射性元素
137Cs、90Sr。
(1)附土加壤因污子 染评价
氧化还原电位、有机质、土壤质地、总阳离子可 交换量和不同价态的重金属含量。
5.3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B、评价标准的确定 我国1996年实施的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可作为土
壤环境质量评价的评价标准。 另外,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也可根据评价的目的的要求和技术力
5.1 概述
5.1.2 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
建设项目的类型
污染物的性质
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影响因素
污染源的特征与排放强度
土壤的类型特征
污染途径
5.2 土壤环境影响的识别
5.2.1 土壤环境影响的类型
按影响 的结果
按影响 方式
按影响 的性质
按污染 的成因
土壤污染 型和土壤 退化破坏 型;
直接影响和 间接影响;
5.4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
对于给定的区域或土壤,R、K、L、S是常数,可根据土壤通用侵蚀 公式预测工程前后侵蚀速率的变化:
式中:A0、A1——分别为工程前后的侵蚀速率;
C0、C1——分别为工程前后的耕种管理因子; P0、P1——分别为工程前后的土壤保持措施因子。
5.4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92020/1/10
(二)评价内容 1.收集和分析拟建项目工程分析的成果以及与土壤
侵蚀和污染有关的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和生 物等专题评价的相关资料。 2.调查、监测项目所在地区土壤环境资料。 3.调查、监测评价区内现有土壤污染源排污情况。 4.描述土壤环境现状。 5.根据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方式、区 域环境特点、土壤理化特性、净化能力以及污 染物在土壤环境中迁移、转化和累积规律,分 析污染物累积趋势,预测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 和发展。
22020/1/10
三、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将其分为三类 :
I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自然保护区、集中式生 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 土壤,土质应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 果园、牧场等土壤,土质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 不造成污染、危害;
❖ 2.“4d”法检验 ❖ 一组4个以上的实测值,其中一个偏离平均
值较远,视为可疑值。该值不参加平均值计算 ,由另3个监测值求出平均值,该值与此平均值 的差值大于4倍的平均偏差时,则该值弃去不用 。
❖ 3.上下层比较 ❖ 某物质在表土中的含量与底土中含量的比值
大于1时,认为此样品已受污染,应予剔除。 ❖ 4.相关分析法 ❖ 选定一种没有污染的元素为参比元素,求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分为两大类:土壤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依据评价重点内容的不同,又可细分 为:土壤污染评价、土壤资源评价、土壤 生态评价、土壤综合评价。
52020/1/10
(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相关性原则 3、主导性原则 4、动态性原则 5、随机性原则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河南科技大学教案首页课程名称环境监测与评价计划学时 2 授课章节第19课土壤环境评价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土壤环境评价相关概念、方法及相关标准。

教学基本内容:(1)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2)土壤环境质量预测评价教学重点和难点: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相关公式的运用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提问等方法相结合作业与思考题:如何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如何开展土壤环境质量预测评价?说明:1.教案首页中各栏目内上下尺寸可自行调整。

2.教案首页后续页用河南科技大学教案专用纸书写,或使用A4纸打印。

第十九课土壤环境质量评价Pedosphere土壤圈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的产物。

土壤物质来源于这些圈层,以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存在着,固体部分包括有机物(来源于生物圈)和无机矿物(来源于岩石圈),液体部分即土壤溶液(水圈的组成部分),气体既包括大气中的气体,还包括土壤生物化学反应释放出的气体(最终进入大气圈)。

土壤是各种污染物最终的“宿营地”,世界上90%的污染物最终滞留在土壤内。

专家表示,“多体检比治病好”,监测可以了解土壤污染的程度,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同时,土壤污染的防治技术也需要不断提高。

为全面、系统、准确掌握我国土壤污染的真实“家底”,有效防治土壤污染,确保百姓身体健康,环保总局和国土资源部2006年7月18日联合启动了经费预算达10亿元的全国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调查的重点区域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成渝地区、渭河平原以及主要矿产资源型城市。

长三角某地区一处土壤检出的有害物竟达100多种!本次调查的主要任务包括:(1)开展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与评价。

在全国范围内系统开展土壤环境现状调查,通过分析土壤中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项目的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开展基于土壤环境风险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状况调查的重点区域是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粮食主产区。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是评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的重要基础,也是土壤污染和土壤恢复工程中强制性标准,其中反映了立法和政策发展方向,以及资源可持续使用的整体管理。

随着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加强,以及人们对环境质量的日益增强的意识,环境质量、环境保护管理和环境污染控制等领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土壤环境质量评估标准也随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一般包括土壤重金属,酚类物质,氨基酸,和有机碳等指标,最新出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还准备加入有机污染物,离子,pH值,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等新指标,旨在全面评估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

具体的评估标准,一般要求根据特定的特定土壤属性特征,如土壤海拔高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等,对土壤做出具体的评价。

土壤类型分化,确定每个类型土壤的具体质量,以及每类土壤在环境中的应用能力,以便实现土壤有效利用,确定土壤的有害物质的含量限制,限定土壤的全生器官入渗量限、承载力限、地表部分表示量限、生物毒性量限等指标,定量评价土壤环境的质量情况。

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设置中,国家规定了一些严格的指标,加强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实施和监督力度,而且土壤污染管理也加快了步伐。

国家重视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积极推动水土流失防治技术,进一步推进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工作,为防治土壤污染提供了有力法律保障。

总之,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是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新型环境管理的根本依据,而且是土壤污染的有效控制,以及土壤环境的有机保护的前提。

因此,对土壤环境质量調査和评估标准的建立应当予以重视。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涉及评价因子、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

评价因子数量与项目类型取决于监测的目的和现实的经济和技术条件。

评价标准常采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区域土壤背景值或部门(专业)土壤质量标准。

评价模式常用污染指数法或者与其有关的评价方法。

8.1污染指数、超标率(倍数)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一般以单项污染指数为主,指数小污染轻,指数大污染则重。

当区域内土壤环境质量作为一个整体与外区域进行比较或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时除用单项污染指数外,还常用综合污染指数。

土壤由于地区背景差异较大,用土壤污染累积指数更能反映土壤的人为污染程度。

土壤污染物分担率可评价确定土壤的主要污染项目,污染物分担率由大到小排序,污染物主次也同此序。

除此之外,土壤污染超标倍数、样本超标率等统计量也能反映土壤的环境状况。

污染指数和超标率等计算公式如下:土壤单项污染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土壤污染物质量标准土壤污染累积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污染物背景值土壤污染物分担率(%)=(土壤某项污染指数/各项污染指数之和)×100%土壤污染超标倍数=(土壤某污染物实测值-某污染物质量标准)/某污染物质量标准土壤污染样本超标率(%)=(土壤样本超标总数/监测样本总数)×100%8.2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内梅罗污染指数(PN)= {[(PI均2)+ (PI最大2]/2}1/2式中PI均和PI最大分别是平均单项污染指数和最大单项污染指数。

内梅罗指数反映了各污染物对土壤的作用,同时突出了高浓度污染物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可按内梅罗污染指数,划定污染等级。

内梅罗指数土壤污染评价标准见表8-1。

表8-1 土壤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标准等级内梅罗污染指数污染等级ⅠPN≤0.7清洁(安全)Ⅱ 0.7<PN≤1.0尚清洁(警戒限)Ⅲ 1.0<PN≤2.0轻度污染Ⅳ 2.0<PN≤3.0中度污染Ⅳ PN>3.0 重污染8.3背景值及标准偏差评价用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x)95%置信度的范围(x±2s)来评价: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xI<x-2s,则该元素缺乏或属于低背景土壤。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一、引言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是为了了解土壤环境的健康状况,为土壤保护和土壤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土壤环境的重要性入手,探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和应用。

二、土壤环境的重要性土壤是自然界不可再生的资源之一,对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壤的恶化和污染将直接危害人类健康和环境质量。

因此,评价土壤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原则1.科学性原则:评价标准应基于科学研究成果,充分考虑土壤形成和发展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

2.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标准应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测量和应用。

3.针对性原则:评价标准应针对不同土壤类型和用途进行制定,因地制宜,具有区域差异性。

4.综合性原则:评价标准应综合考虑土壤污染元素的毒害效应和累积作用,综合评估土壤环境质量。

四、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土壤环境质量需要综合考虑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土壤重金属含量等多方面的指标。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1.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包括土壤质地、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等。

2.土壤养分指标: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全钾等。

3.土壤微生物指标:包括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等。

4.土壤重金属指标:包括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如铅、镉、汞等。

五、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的应用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的应用旨在评估土壤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控制土壤污染问题,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1.农业用地管理:评价标准可用于划定农业用地等级,指导合理施肥和农业生产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

2.土壤污染整治:评价标准可用于确定污染土壤集中整治区域,制定污染土壤治理方法和措施。

3.土壤健康评估:评价标准可用于监测土壤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为土壤保护和恢复。

六、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的发展趋势随着土壤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评价标准的不断完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的发展趋势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1.细化指标体系:不断增加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并研究其相互关系和综合评价方法。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一般,一级评价项目的内容应包括以上各个方面, 三级评价可利用现有资料和参照类比项目从简,二级评 价的工作内容类似一级评价项目,但工作深度可视情况 适当减少。 (三)评价范围
1.项目建设可能破坏原有的植被和地貌范围; 2.可能受项目排放的废水污染的区域(例如排放废 水渠道经过的土地); 3.项目排放到大气中的气态和颗粒态有毒污染物由 于干或湿沉降作用而受较重污染的区域 4.项目排放的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性废物堆放和 填埋场周围的土地。 一般应包括大气环境质量评价范围、地面水及其灌 区的范围,固体废弃物堆放场附近。
由于土壤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布具有一定的不均匀性,一般 采用对角线、梅花形、棋盘式、蛇形等方法多点采样,均匀混合。 20cm左右耕层土和耕层以下20cm~40cm。 按土壤剖面层次分层取样。
监测项目要考虑污染土壤成土因素,一般把主要污染物和由成 土因素决定的异常元素列为监测项目。
现状调查的内容包括: ⒈评价区土壤类型及其分布,作出类型分布图。 ⒉各种类型土壤的成土条件,包括成土母质、生物特征、所处
三、评价标准的选择
(德国、英国、芬兰、瑞典、丹麦、挪威、前苏联、日本、美 国)分别给出了几项重金属、非金属毒物和放射性元素的土壤污染 标准。重金属有汞、镉、铬、铅、锌、铜、镍、锰、钴、钼、钒。 非金属毒物有砷、硒、硼。放射性元素有铯、铀。
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
的高背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污染及危 害。
第二节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及评价
一、现状调查
现状调查内容包括布点、采样、确定监测 项目等。
采样点的布置要考虑调查区内土壤类型及 其分布、土地利用及地形地貌条件
在上风向布点稀,下风向布点密,近污染源采样点间距小,远 离污染源的间距大。当利用废水或受污染的水源灌溉农田时,应在 灌区内根据水流的路径和距离,分别在主灌渠和支灌渠附近采样。 水田的采样点包括进出水口和田中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
1.土壤环境影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不包括(D)(20 分)
2.土壤环境影响预测评价,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的建设项目一般每(C)年内开展1 次监测工作(20 分)
3、土壤环境影响类型是污染影响型的根据识别的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与敏感程度分级结果划分评价工作等级(×)(20 分)
4、土壤现状调查与评价中,现状监测布点原则采用均布性与代表性相结合的原则(√)(20 分)
5、土壤是地球系统中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最活跃的层面(√)(20 分)
4、土壤现状调查与评价中,现状监测频次的要求特征因子应至少开展1 次现状监测(√)(20 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