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勃列日涅夫改革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基础构建 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1.历史背景(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政权。
(2)为巩固政权,与德国签定了条件苛刻的《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3)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勾结起来,向苏维埃俄国发动疯狂进攻。
2.主要内容(1)农业方面:实行。
(2)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
(4)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得食”。
3.评价(1)它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
它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
(2)但是也出现了很多弊病和错误。
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经济危机(1)原因:长期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2)表现:粮食匮乏,工厂停工。
2.政治危机(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沿用。
(2)表现:农民暴动,工人罢工,叛乱。
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实施背景:面对严重的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情况。
2.开始标志:列宁在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以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3.主要内容(1)农业上,以固定的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2)工业上,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实行。
(3)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买卖,实行。
(4)分配制度上: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的工资制。
(1)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欢迎,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实现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使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5.认识: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1)1925年,苏联仍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一、赫鲁晓夫的改革1.政治经济改革的内容2.结果及失败原因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1.政治经济改革的内容2.结果及失败原因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政治经济改革的内容2.苏联解体重点:苏联改革主要内容及对我国改革的启示难点:苏联改革失败及苏联解体的原因、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师课堂上可多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行教学。
使学生从感知历史中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导入新课】“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是都失败了。
“……国家情况不妙。
……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它们的后面”。
这是苏联最后一位改革者戈尔巴乔夫说的一段话。
此后不久,苏联就正式解体了。
为什么改革没有使苏联走上强大,反而使苏联走上解体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赫鲁晓夫的改革1.政治经济改革的内容1953年3月,斯大林突患脑溢血病逝世.之后,苏联政局一度动荡.在经历了马林科夫的短暂执政后, 1953年9月,赫鲁晓夫正式就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此时,苏联斯大林模式引发的问题已日益显露。
1956年2月,苏共召开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中国等55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团应邀列席大会.赫鲁晓夫主持大会并作党中央工作总结报告.大会闭幕的当夜,赫鲁晓夫突然召集代表开会,作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报告揭露了斯大林大搞个人崇拜、践踏民主集中制原则、破坏社会主义法制、肃反扩大化等一系列严重错误及其危害,但对斯大林的错误缺乏历史的、辩证的分析,把个人崇拜的根源简单地归结为他的"不良品质和性格".这个报告在苏联国内造成了思想混乱,同时,它不久被美国《纽约时报》全文发表,震惊了世界.苏共"二十大"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超越了苏联的国境.会后,苏联国内掀起了批判斯大林的高潮,.在国际上,帝国主义借此掀起了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一度造成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局的动荡不安. 为了改变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之风盛行,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等等现象,赫鲁晓夫开始了对斯大林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政治改革。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解析与答案)

第七单元第二十一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4·福建学业水平测试)口号是历史的浓缩,通过它们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下列口号出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是( )A.“开垦、开垦、再开垦”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C.“废除余粮收集制,拥护固定粮食税”D.“谁不加入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解析: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B项是戈尔巴乔夫时期政治改革的内容;C项是列宁时期;D项是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答案:A2.(2014·合肥高一模拟)1956年11月,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
”这反映了当时的苏联( ) A.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问题B.人民生活水平显著下降C.世界经济大国地位的丧失D.国民经济开始负增长解析:从题干“粮食很紧张”可知,当时苏联农业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这是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展的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弊端所带来的,故正确答案为A项。
答案:A3.(2014·揭阳高一检测)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
当时的苏联( )A.促进农业市场化B.推动农业集体化C.进行农业改革D.加快工业建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时代特征、分析材料的能力。
题干事件为赫鲁晓夫改革推广玉米运动,C项正确;A项不存在;B项发生在斯大林时期;D项与材料不符。
答案:C4.关于苏联赫鲁晓夫改革,下列评价正确的是( )A.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B.导致了苏联的解体C.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解析: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A项正确;但取得了一定成效,D项错误;B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造成的;C项在苏联时期没有出现。
答案:A5.(2014·长沙高一检测)俄罗斯民调显示:61%的受访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国家发展最好的时期。
高中历史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新高考) 第19讲 课题53 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链接·选择性必修2·P29-33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领域
成就
意义
1946 年,为满足弹道计算的需求, 计算机 美国军方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 开启了 电子计算机 时代
算机“埃尼阿克”
网络 技术
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起军用网络。 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 后演化为互联网,20世纪90年代实现 等方面逐步扩展,进入 商业化,成为世界上信息资源最丰富 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性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发展起来
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迅猛发展,使人们可以了解 方便沟通
社会动态,与外界沟通更加方便 文化
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促进了人们的通信交流,丰富了大 生活 丰富生活
众的文化生活,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认识世界 全媒体不断发展,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人类 视野
积极方面 消极方面
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措施 ②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等
结果
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
(2)减少国家干预 ①原因: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 滞胀 ”现 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 ②措施: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使地球成为“地球村”;促进信息的交流;丰富了人 类的知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现代科技应用不当,也会带来负面影响
3.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1)原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2)表现 ①就业结构变化: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_服__务__ 业 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②“中间阶层”人数增加:无产阶级呈现出中产阶级化的倾向。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七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42)

1.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 本历程。
2.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 曲折性。
3. 体会改革的艰难曲折,养育勇于革新和自强 不息、自我完善的精神和意志。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逝世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 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 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3、政治改革:
指导思想: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代替科学 社会主义,实质是改良的资本主义。即全盘西方化,这是 改革失败的思想根源,也是西方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 结改果革方式:推出“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多元化”
政治措施: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和总统制; 1991年将苏联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4)
2、失败原因:
❖ 第一 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 第二 勃列日涅夫本人专断、保守不利于改革 ❖ 第三 对外政策和经济战略阻碍经济改革的深入 ❖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三、莫斯科落日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背景
思考:戈尔巴乔夫改革前他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
三、莫斯科落日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因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 内部
原因
直接原因: (主要原因)
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体制改革
外部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和平演变”战略
根本原因: 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
苏联解体影响
首先,苏联的解体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 表明战后美 苏两极世界格局结束,世界格局进一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确立阶段
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1. 背景: 2.措施: 改革重点是农业
3.评价: (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2)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无法从 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终失败。 4.失败原因: (1)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局部调整,没 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 (3)改革忽视客观规律。
【思维点击】这反映出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 原因是什么?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
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 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提示:勃列日涅夫改革未改变原有体制,只 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
【思维点击】材料中苏联人民讥讽勃列日涅夫“有 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 勃列日涅夫由于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 ,被苏联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 正是在胸前挂满勋章的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号称 “世界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如一个病入 膏肓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跨进了80年代。 提示:原因:勃列日涅夫的保守导致改革的停滞,苏 联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初全面滑坡,作为领导人的勃 列日涅夫却沉迷于各种各样的荣誉之中,因此被苏联 人民讥讽为“有给自己发勋章的怪癖”。
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 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 巨性和曲折性。 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异同,戈 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主题一
赫鲁晓夫改革
他是改革的先驱者。他第一个推动了改革 进程。他留下的主要东西就是使斯大林主义 失掉了声誉……这是改革得以开始的前提和 条件之一。
高中历史统编版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结果:促进经济发展,但为国家分裂埋下隐患 3.其他国家改革:也曾取得成就;均为突破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4.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实行政治多元化,共产党失去领导地 位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 社会主义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1.亚洲:印度斗争——甘地、尼赫鲁“与真纳领导争取独立
结果:未破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4.戈尔巴乔夫:早期在经济领域改革,承认市场在社会经济调节中 作用(突破了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
经济改革效果不大后转向政治领域改革,取消苏共领导,放弃社会 主义,抛弃马克思主义。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剧变
1.二战之后东欧各国大多采用苏联模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南斯拉夫改革:措施: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权力下放,调动 积极性
结果:英国承认印度独立,采取分而治之策略,分为印
度与巴基斯坦,后成立共和国;其他国际也纷纷独立,殖民体系 瓦解
2.非洲:埃及斗争——中下层军官发动武装起义,
结果:成立共和国;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勃列日涅夫改革

改革的结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
原因: 1、改革仍然是在计划经济的范围内进行,仍然没 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2、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 会主义”社会,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 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
3、加上这一时期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 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
鲁晓夫的政治 经济政策做了一些调整。
(一)、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政治方面 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同时提出扩大
党内外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原则。
经济方面
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扩大企业自主权,运用经济刺激企业改进经营
管理
(二)、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