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教案
陶渊明《饮酒》教案设计

陶渊明《饮酒》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熟读并背诵《饮酒》。
(2)理解《饮酒》中的意象、意境及表达的情感。
(3)掌握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形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陶渊明超然物外的品质。
(2)培养热爱生活、珍惜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饮酒》。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与诗歌创作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同学们谈谈对陶渊明的了解,引出陶渊明的诗歌创作。
2.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特点。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读《饮酒》,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根据注释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
3.思考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三、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四、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3.阐述诗歌表达的情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提问:同学们觉得陶渊明在《饮酒》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二、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三、诗歌欣赏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欣赏《饮酒》。
2.分享欣赏过程中的感受。
四、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五、作业布置1.背诵《饮酒》。
2.写一篇关于《饮酒》的诗歌欣赏心得。
六、课后拓展1.阅读陶渊明的其他诗歌,了解其创作特点。
2.探究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陶渊明的《饮酒》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不仅掌握了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还学会了欣赏古典诗歌,提高了审美情趣。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关注古典诗歌,感受其中的美好。
《饮酒》教案

《饮酒》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饮酒》诗篇。
(2)了解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从诗文中提炼人生哲理,指导自己的生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背诵与理解。
(2)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的了解。
(3)诗中意象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中深层次含义的解读。
(2)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诗中的字词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内容,解析意象和表现手法。
(2)分析诗中的生活哲理和审美情趣。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2)选取代表进行发言,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背诵和鉴赏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饮酒》诗篇。
2. 结合自己的生活,写一篇关于诗中生活哲理的思考essay。
3. 推荐阅读陶渊明的其他诗作,下节课分享阅读心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诗文背诵情况的评价。
2. 学生对诗文内容理解和感悟的评价。
3.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的评价。
4.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互动能力的评价。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元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高中语文《饮酒》全国优秀教案设计4篇

高中语文《饮酒》优秀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对古典诗进行审美性解读。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分析重点诗句,了解诗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饮酒》一诗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感受情景描写的传神特征。
4、了解陶渊明及其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初步了解五言古诗的一般特征。
二、教学重点: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感受情景描写的传神特征。
三、教学难点:了解诗的意境美,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切体味及其情感表现特征。
四、教学方法:1、朗读:①学生各自读②齐读。
2、提问:用提问方式设计课程讲读。
五、课前作业:学生查找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
六、教学设计:两个目标:一是体味作者的感情,了解本诗意境;二是如何从写作角度展现本诗的审美性。
1、导入新课。
我国诗歌,有许多题材分类。
比如以前学到过的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题材的诗歌——田园诗。
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
2、学生反复朗读,把握语调、语气和节奏。
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⑴学生各自读。
⑵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
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⑶按分析的节奏、语调、语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处理字词。
让学生挑出不会的字词。
结庐:结,建造、构建。
庐,这里指简陋的居室。
结庐就是建造简陋的居室,这里指居住在此。
尔:代词,这样,指上句。
远:此处为动词,当远离讲。
见:指不经意看见。
山气:指山中景色。
日夕:指傍晚。
相与:共同、一道。
4、学习课文。
⑴第一段①提问:前四句怎么理解?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②第一层描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根本的原因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陶渊明诗两首之《饮酒》教案

陶渊明诗两首之《饮酒》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分析并掌握《饮酒》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解读《饮酒》诗。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陶渊明追求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人生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饮酒》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3. 古典诗歌的欣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饮酒》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
2. 诗中深远的思想内涵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朗读《饮酒》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表达手法。
4. 讨论诗中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关注陶渊明追求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情感。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感受其文学风格。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准备在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陶渊明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饮酒》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的把握程度。
3. 学生对古典诗歌欣赏方法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陶渊明的生平介绍资料。
2. 《饮酒》诗的文本及其注释。
3. 与《饮酒》诗相关的鉴赏文章和评论。
4. 网络资源,如诗歌朗诵、相关学术讨论等。
八、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 利用案例分析,深入剖析《饮酒》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3.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饮酒》诗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4.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分析《饮酒》诗的艺术特色,如意象、典故、表达手法等。
高中语文《饮酒》优秀教案设计一等奖5篇

高中语文《饮酒》优秀教案设计篇5[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对诗人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和理解诗人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自身。
[教学媒体]播放器、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简介诗人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一说名潜,字渊明。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诗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任江州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
《饮酒》教案设计优秀4篇

《饮酒》教案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作者美丽的小编给大家收集的《饮酒》教案设计优秀4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饮酒》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反复吟诵,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的表现手法的学习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以有关饮酒的话题导入课题,然后板书课题《饮酒》(其五)陶渊明。
二、作者、作品介绍:1、走近作者:展示陶渊明个人小档案,学生齐读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东晋有名诗人。
性格:“娴静少言,不慕荣利”爱好:“好读书”,“嗜酒”喜爱的花卉:“晋陶渊明独爱菊”2、作品介绍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饮酒》组诗共有20首,而第五首是他“田园诗”中的一首很有代表性的诗作。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田园诗人”“平淡之宗”之称。
三、诗韵朗读1、学生自由的大声朗读诗歌。
(1)老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划分五言诗的朗读节奏2、学生自我评价朗读效果,并明确这首诗所适合的朗读语气。
3、学生以合适的。
语气和节奏再读诗歌,教师指导。
4、播放诗歌朗读范文,学生借鉴掌握。
5、学生个别朗读,师生订正。
四、画面再现——理解诗意1、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意境呢?能否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心境(用诗句中的一个词回答)?明确:悠然五、合作探究——品读诗歌1、想一想,作者的“心远”主要体现在哪些词语当中?2、展示历史背景知识,请学生阅读,以帮助理解。
《饮酒》教学设计 饮酒教案设计

《饮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饮酒》诗。
(2)理解诗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通过对比分析,理解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奥的意象和隐喻的理解。
2. 诗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采用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人生观。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陶渊明及其饮酒诗的特点。
(2)学生齐声朗读《饮酒》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生结合诗中的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
3. 小组合作(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每组选取一个意象,进行分享和讨论。
4. 对比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其他诗人的饮酒诗,了解饮酒诗的不同风格。
(2)学生对比分析《饮酒》诗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尝试分析其他诗人的饮酒诗。
(2)学生背诵《饮酒》诗,准备下一节课的分享。
8. 板书设计《饮酒》诗中的主要意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情感。
9.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
10.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分享环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了解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引导学生阅读陶渊明的其他诗作,加深对《饮酒》诗的理解。
3.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展览或者举办诗歌朗诵会,增强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第26课《诗词五首》之《饮酒》教案

-在讲解陶渊明的生平背景时,可以结合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东晋时期的社会环境,进而理解陶渊明为何选择归隐。
-对于韵律感知,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通过对比不同组别的朗读效果,感受韵律变化对诗歌情感表达的影响。
-在分析意象时,教师可以提供多首含有类似意象的诗歌,让学生比较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意象的丰富内涵。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陶渊明的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了解陶渊明东晋时期的生活背景,以及他归隐田园的经历,从而理解其诗歌中反映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诗歌韵律分析:《饮酒》的韵律特点,如平仄、押韵等,通过分析韵律来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更深入地分析诗歌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诗词。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饮酒》这首诗的背景、意境、意象和表达手法。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进一步体会了陶渊明诗歌的魅力。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自然之美,寻找内心的宁静。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第26课《诗词五首》之《饮酒》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6课《诗词五首》之《饮酒》教案,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诗词五首》中的《饮酒》一首。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了解东晋诗人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创作背景;
2.掌握《饮酒》诗的韵律、意象、意境,学习其表现手法;
3.领悟诗人通过描绘田园生活表达出的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情怀。
-意象和意境的把握:识别诗中的关键意象,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理解这些意象构建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酒》教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1.介绍创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朗读、背诵,对内容相近或体裁相同的诗作比较阅读。
3.组织一次古代诗歌(不限于学过的)朗诵比赛。
【教学过程】1.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
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就以《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为有名,构想一无剥削无压迫的理想王国。
《五柳先生传》是一篇自传性的作品。
《归去来兮辞》叙写归隐原因及隐居后的舒畅情怀。
赋以《感士不遇赋》揭露时弊最深,鞭笞最力。
诗以田园诗成就最高,代表作《归园田居五首》《饮酒诗二十首》等表现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景物的赞美。
《杂诗十二首》表现不负盛年、及时勉励的积极思想。
《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怀抱,颇多慷慨悲愤之音。
艺术上兼有刚健豪放与恬静清淡的特色,而后者最能代表其艺术风格。
其诗情感真切,意境淡远,语言质朴,在玄言诗统治晋代文坛时能独树一帜。
其人、其文不合时尚,故不为当世所重。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
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
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格调最为闲雅有致的一首。
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2.全诗有两个层次:1—4句为第一层,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
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第三四句的自问自答揭开了谜底。
“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
“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心远地自偏”,实际上是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具体描写自己欣赏自然景物的悠然心境或心态。
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
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
不经意,即“悠然”,就好像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
能达到这种境界,正是心灵自由而平静的美好结局。
在这样的心态中,山中的落日,回巢的飞鸟,都显得那么美妙,那么富有人情,都能让人忘记周围的一切,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但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因而作者只好“忘言”了。
当然“忘言”并非无言,一切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关键在“心远”二字,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全诗语言平淡,不加雕饰,似乎无意为诗,毫不费力,而诗情自然流出,韵味隽永。
3.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怎么理解?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
“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改成“望”不好,“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
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
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
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
“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
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
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④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最后二句是又一对富有哲理性的名句,从字面来看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其实诗人的真正意思是说: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⑤“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在结构上的作用。
尔:这样。
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
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去体会、咀嚼。
4.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欣赏诗词的方法。
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
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
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
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5.课堂小结官不在高,为民则可;权不在多,为君则行。
斯是结庐,惟吾心远。
绿藤上篱笆,菊香沁人心。
谈笑有良民,往来无奸臣。
可以观山景,闻鸟鸣。
无谗言之乱耳,无官文之劳形。
唐代柳宗元,晚清龚自珍,陶潜云:何喧之有?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
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
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