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第七章 一般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合集下载

药物安全性评价-一般毒性

药物安全性评价-一般毒性

生殖和发育毒性
研究药物对生殖系统和胚胎、 胎儿发育的影响。
遗传毒性
检测药物是否具有致突变和致 癌作用,了解其对遗传物质的
影响。
06 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未来展 望
药物安全性评价技术的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预测药物的潜在毒性,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
符合法规要求
各国药品监管机构要求在 药物上市前进行严格的药 物安全性评价,以确保药 物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02 一般毒性评价
一般毒性评价的定义
总结词
一般毒性评价是对药物在正常使用或误用时可能对机体产生的损害或中毒作用进 行评估的过程。
详细描述
一般毒性评价旨在了解药物在不同暴露水平下对机体产生的毒性作用,包括急性 和慢性毒性、致畸、致突变和致癌等。通过这一评价,可以预测药物在不同条件 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药物研发和上市提供科学依据。
风险评估
基于毒性分级和其他相关信息,对 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 评估,为药物的进一步研发和使用 提供决策依据。
05 毒代动力学与毒效动力学 评价
毒代动力学评价
吸收
评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速率和程度,了解药物
在体内的暴露水平。
分布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特征,了解药物在不同 组织中的浓度和滞留时
实验动物选择
选择适合的实验动物,如小鼠 、大鼠、兔子等,以保证实验
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给药途径
根据药物性质和实验目的选择 合适的给药途径,如口服、注 射等。
剂量分组
根据实验目的和药物性质,将 实验动物分成不同的剂量组, 以观察不同剂量下的毒性反应 。
观察指标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全文完整版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食品毒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
(说明:1.需注明融入了哪些思政元素、如何融入;2.需注明包含了哪些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如何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
四、课程考核
注:各类考核评价的具体评分标准见《附录:各类考核评分标准表》
(说明:1.评价依据主要有:平时表现、作业、案例分析、实验/实习/调研报告、上机、考试等,应根据该课程实际设置的考核方式填写,不够可以加列;2.各考核方式逐一填写评分标准表)
五、教材及参考资料
1.教材
《食品毒理学》张立实,李宁主编,科学出版社
2.主要参考书
《食品毒理学》李宁等,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20年1月。

六、教学条件
多媒体教室
附录:各类考核评分标准表
XXXXX评分标准
注:评分标准的分数段划分可以根据课程需要自行设计。

可在表格上下用文字或其他方式细化其他应明确的要求,比如报告、作业、考试之类的,细化考核要求,如一共需交几次作业,分别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提交。

与前面的教、学方式对应。

及格标准体现课程目标达成的“底线”。

评分方式可操作,标准明确,分数有区分性。

除了对专业知识点掌握的要求外,还应体现出对专业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毒理学基础——外源化学物一般毒性作用

毒理学基础——外源化学物一般毒性作用
1.实验动物选择 2.受试物处理 3.染毒方式选择 4.剂量及分组 5.观察周期、记 录内容 6.计算和评价
观察周期及内容
• 3. 观察时间和周期
• 高剂量组动物染毒后常在数分钟或数十分钟 内出现死亡,染毒后应立即开始观察动物的中毒 表现和死亡情况。

给药当天应连续或多次观察,以后可根据情
况,每天2次或多次观察直到试验周期结束。
• 隔夜禁食
急性毒性试验方法要点
1.实验动物选择 2.受试物处理 3.染毒方式选择 4.剂量及分组 5.观察周期、记 录内容 6.计算和评价
2. 受试物的处理
受试物的成分、配方应稳定不变: 一般为新鲜配置(除非是很稳定的): 水溶性: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注射用:生理盐水 脂溶性:色拉油、玉米油等
急性毒性试验方法要点
化学物安全性评价的第一步工作
40
1 2
3
4 5
LD50 的 局 限 性
41
LD50相近,但是毒性特 征、毒作用带或致死剂 量范围可明显不同;
用LD50来描述急性毒性需
全面描述中毒体征及程度、 出现体征的时间、死亡前征 兆、死亡的时间和剂量组间 分布、存活动物的体重变化 和恢复情况、死亡动物的病 理变化等。 42
半数致死浓度
急性毒性试验的有关参数
8
难 点
1. 2.
确定受试物的急性毒性参数,其中最重要的参数 是半数致死剂量 LD50
3.
初步评价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毒效应特征、靶器官、 剂量-反应(效应)关系和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
为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以及其他毒理试验提供接触
4.
剂量和观察指标选择的依据。
为毒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初步线索
7)行动灵活、反应敏捷。

《一般毒性及评价》课件

《一般毒性及评价》课件
染毒前,首先要除去染毒部位的被毛。
脱毛方法有多种,主要有机械法和化学法。
在脱毛后观察24h,确认没有损伤后,再行染毒。
脱毛区面积不可过大,一般要求不超过体表面积 的10-15%。
动物体表面积(S)与体重(W)有关
常用经验公式计算体表面积,确定脱毛区范围大 小。
经皮肤染毒时,还应选择适当的溶剂或赋形剂, 溶剂或赋形剂要对皮肤无刺激、无损伤,且易均 匀涂布。
(3)吞咽胶囊:将受试化学物按所需剂量装入药 用胶囊内,试验时将胶囊放在动物的咽部,强迫 动物吞咽。
2.经呼吸道染毒
气态和易挥发的液态化学物及气溶胶,均有可能 经呼吸道吸入。
本途径常用于研究气体、蒸气、粉尘、烟、雾等 有毒有害物质的毒性。
气管注入:是将液态或固态外源化学物注入麻醉 实验动物的气管内,使之分布于肺脏。仅用于制 备化学物对肺脏的中毒模型。
5.2.2.3 实验动物 的染毒方法
选择染毒方法的原则:尽量使受试物与人在生活 和生产环境中实际接触受试物的途径相一致。
不同的染毒途径使受试物吸收率和吸收量差异很 大
食品中化学物主要是经口给予,并多采用灌胃法
1.经口(胃肠道)染毒
经口染毒是化学物毒性试验均应采取的方式,通 常化学物急性毒性大小就是以经口LD50值来比较 的。
3.经皮肤染毒
经皮肤染毒:用于评价经皮肤吸收的外源化学 物,如化妆品、农药、外用药物、环境污染物及 职业接触的一些工业毒物。
研究外源化学物经皮肤吸收应当尽量选择皮肤解 剖、生理与人类较近似的动物为对象,目前多选 用家兔和豚鼠。
经皮肤染毒是指将化学物涂布于动物体表,以 观察化学物的经皮吸收毒性和刺激性。
5.其他
生理状况、健康及营养状况对毒性试验结果亦有 重要影响。因此要求实验动物是未交配和未受孕 的动物。

一般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一般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皮肤等途径进 入生物体,影响其正常生理功能。
毒性作用的预防与控制
01
风险评估
对有毒化学品的潜在风险进行评 估,以确定其对人群健康的危害 程度。
预防措施
02
03
控制策略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人群暴露于有 毒化学品的程度,如加强监管、 改进生产工艺等。
制定和实施控制策略,以减少有 毒化学品的环境释放和暴露,保 护人群健康。
慢性毒性试验
总结词
慢性毒性试验是在长期(通常为3个月以上)的时间范围内评估物质对生物体的 毒性作用。
详细描述
慢性毒性试验旨在检测受试物在长期暴露下引起的慢性毒性效应,如致癌性、致 畸性和致突变性等,为制定安全限值和风险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生殖毒性试验
总结词
生殖毒性试验是评估物质对生物体生殖功能和后代发育的毒 性作用。
毒性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细胞凋亡机制
研究化学物质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了解其对 细胞生存的影响。
氧化应激机制
研究化学物质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揭示其对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作用。
信号转导机制
研究化学物质对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干扰,探讨其对细胞功能的影响。
毒性作用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暴露条件与毒性作用
研究不同暴露条件下化学物质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 及这些过程对毒性作用的影响。
危险度评价
危险度评价是在剂量-反应关系评价和暴露评价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受试物的潜在危害,并对其所致 健康影响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进行预测。
危险度评价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受试物的理化性质、暴露特征、毒性作用机制等,同时需要参考类 似化合物的毒理学资料和数据。根据危险度评价的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以降低受试 物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

一般毒性作用

一般毒性作用

28
化学物LD50大于2g/kg 或5g/kg,表 明毒性不大。 我国药品的毒理研究指导原则规定 要以最大容积最高浓度给予动物后未见 死亡,方可不进一步试验求出LD50值。
29
(五)毒性作用观察 全面观察动物的各种反应和变化,仔细 分析实验动物在染毒后出现的中毒表现。 中毒体征及发生过程; 死亡情况和时间分布; 体重; 病理形态学变化。
配气系统 动式吸入染毒方式分类 动式吸入接触(动式染毒); 面罩接触(面罩吸入染毒)。 动式吸入染毒的优、缺点
24
3.经皮肤染毒 脱毛:化学法脱毛或机械法脱毛 (体表面积的10%)。 染毒:局部涂敷受试物或大鼠、 小鼠浸尾法染毒。
25
4.经注射途径染毒
静脉注射或滴注;
腹腔注射; 肌肉注射; 皮下注射; 皮内注射; 椎管内注射
20
动式吸入染毒 将实验动物处于有空气流动的染毒柜
中,新鲜空气不断流入,污染空气不断流
出。温度、湿度、氧及二氧化碳分压相对
恒定,并有随时补充受试物,维持浓度稳
定。可采样监测受试物浓度,可持续接触 受试物,无时间限制。
21
动式吸入染毒设备
22
23
动式吸入染毒装置的组成
染毒柜;
机械通风系统;
52
评定标准 各剂量组均无死亡,蓄积性不明显; 如仅1/2 LD50剂量组有死亡,其他组均无 死亡,则为弱蓄积性; 如1/2 LD50剂量组无死亡,其他各组间死 亡数有剂量反应关系时,则为中等蓄积;
如LD50剂量组有死亡,且有剂量反应关系, 则为强蓄积性。
53
(二)生物半减期法 (biological half-life,t1/2) 用毒物动力学原理描述化学毒物在

《食品毒理学》练习测试题

《食品毒理学》练习测试题

《食品毒理学》练习测试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

毒理学:2.食品毒理学:3。

外源性化合物:二、填空题1.食品毒理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制定_______限量,提出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预防和管理措施,保障食品_______.2.动物试验是食品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动物试验可分为_____和______两种方法。

3.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英文所写为_______。

4。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毒理学的研究,传统的以动物为主的毒理学研究将减少,出现整体动物替代法的新理念和发展动向,即“3R"趋势,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1.FAO是_____的英语所写简称。

A.世界卫生组织B.联合国粮农组织C.世界贸易组织D.欧洲理事会2.______是食品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A。

动物试验 B.化学分析 C.流行病学调查 D.微生物试验系统3。

被称为生物毒理学之父的是_________.A。

Grevin B。

Magendie C.Bernard D。

Brown4.被称为现代毒理学奠基人的是_________。

A.OrfilaB.Magendie C。

Bernard D。

Brown四、判断题1。

食品毒理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制定安全限量,提出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预防及管理措施,保障食品安全。

()2.微生物试验系统是食品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 )五、简答题1。

食品毒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2.现代毒理学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有哪些?六、论述题1.试述食品被污染的主要途径有哪些?2.试述预防食品污染的主要措施。

第二章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一、名词解释1.毒物:2。

毒素:3.毒性:4。

剂量:5。

内稳态:6。

代偿能力:7。

应激状态:8。

效应:9.反应:10.相加作用:11.协同作用:12.拮抗作用:13。

独立作用:14.加强作用:15.生物标志物:16。

一般毒性作用试验

一般毒性作用试验
②动物易于获得-可获得性原则 ③品系纯化-重复性和均一性原则 ④价格较低和易于饲养等条件。-相容或相匹配原则
11/26/2016
9
二、急性毒性试验 急 1.试验动物的种属和品系 性 最好用两种种属的动物 啮齿类:小鼠、大鼠、豚鼠或家兔 毒 非啮齿类:狗或猴。 性 急性皮肤毒性试验可选用成年大鼠、豚鼠或家兔, 优先考虑白色家兔。而急性吸入毒性试验和经口急 作 性毒性试验则优先考虑大鼠。 用
缺点?
11/26/2016
33
二、急性毒性试验 急 性 毒 性 作 用
(六)经典急性毒性试验的局限性 1.消耗的动物量大 2.获得的信息有限
3.测得的LD50仅仅是一个近似值
4.在安全性评价中仅评价动物死亡和简单的
症状观察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生理学、血 液学及其它化验检查所提供的深入细致的毒 性信息。
染毒后继续禁食2~4h,但在禁食时要保障饮水。
6.实验动物的预检:
选择健康动物 1~2周的检疫期
13
二、急性毒性试验 急 性 毒 性 作 用
11/26/2016
(二)试验动物的饲养环境
恒定的温度:22±3℃
湿度:30~70% 照度:昼夜各半
饲料合格、饮水合格、垫料合格
14
二、急性毒性试验
21
11/26/2016
二、急性毒性试验 急 3.病理检查及其他指标: 性 急性毒性试验中,对死亡的动物均应及时进行大体解 剖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肉眼观察主要脏器的大体病理 毒 变化,如脏器大小、外观、色泽的变化,有无充血、 出血、水肿或其它改变,对有改变的脏器进行取材做 性 组织病理学检查。对存活动物在观察期结束时进行大 体病理检查.必要时做组织病理学检查。根据试验需 要可进一步扩大观察项目.如体温、心电图、脑电图 作 或进行某些生化指标测定等。 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4组 固 定 (含对照组) 剂量法 雌雄各半 剂 量 递增法 实验组 对照组
每日一次 同一时间
同上 4天为一期 每日一次 同一时间 连续20天
1/20∼ 1/5
见表
染毒剂量累计达到 5个LD50剂量
实验组累积半数死 亡或21天结束
21天
随机分5组 20 天 (含对照组) 蓄积法 雌雄各半
对照 1/20 1/10 1/5 1/2
较大剂量 ---- 没有明确的剂量范围下限
但剂量上限<急性LD50。
较长时间 ---- 通常为3~6个月,由试验的目的而定。
亚慢性毒性试验目的: 主要是为慢性毒性试验做准备!
1、确定其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和未观察到有害作 用的剂量(NOAEL),初步提出这种受试物的安全限量参考数值。 2、确定受试物亚慢性毒性的效应谱,毒作用特点和靶器官。 3、研究受试物亚慢性毒性损害的可逆性。 4、为慢性毒性试验的剂量设计及观察指标选择提供依据。
三、机体的耐受性
机体对化学物的耐受性:一些化学物在体内蓄积到 应该产生中毒反映的剂量时却没有出现中毒反应,必须 再加大剂量才能出现预期的中毒反应的现象。
机体对化学物的蓄积和耐受往往是同时存在的!
农药、兽药残留!
第三节 亚慢性毒性作用
一、基本概念 定义:亚慢性毒性是指实验动物连续多日接触 较大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所出现的中毒效应。
第七章
一般毒性作用及其
试验与评价方法
一般毒性作用
(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
毒性作用
特殊毒性作用
( 致突变作用、致癌作用、 致畸作用、遗传毒性)
• 一般毒性作用(general toxicity),也称基础 毒性(basic toxicity) :是人和动物单次或 反复接触食品毒物或有害因素后在躯体及靶部 位所发生或表现出的急性或长期的一般性中毒 症状、生理生化变化、组织病变及死亡现象。 即毒物对动物机体产生的综合毒效应。 • 根据毒物接触次数和效应发生时间长短,一般 毒性作用可划分为急性毒性、(蓄积毒性)、 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物质蓄积(material accumulation):
指机体少量反复多次接触毒物后,该毒物在
蓄积 作用
机体内逐渐积累。
功能蓄积(functional accumulation):
指机体少量反复多次接触毒物后,每次引起
的轻微功能损害逐渐积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出现毒性效应。
蓄积作用的毒理学意义:
K =ED50(n) /ED50 (1) (以出现生物效应或特异性损伤为指标)
或K =LD50(n) /LD50 (1) (以死亡为指标) n―多次接触受试物时产生预期效应的蓄积剂量的总和 1―一次接触该物质产生相同效应的一次剂量
蓄积系数分级标准:
蓄积系数K K<1 蓄积毒性分级 高度蓄积
1≤K<3
第一节
急性毒性作用及其评价
一、基本概念。(P122)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人或实验 动物)一次接触(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受试物后, 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效应及反应,包括一般行为、 外观改变及形态改变,甚至死亡效应。 观察时间:一般为7天,也可连续观察14~28天。
累积接触总剂 量(LD50)
0.40
1.00
1.90
3.26
5.26
8.26
12.74
蓄积毒性试验的目的:
• 求出外源化学物的蓄积系数,了解蓄积毒性大小
• 为慢性毒性试验和其它有关毒性试验的剂量选择提 供参考依据 • 为制定有毒物质在食品中的卫生限量标准时,为安 全系数的选择提供参考 • 确定该受试物可否用于食品供人类长期食用
急性毒性试验的观察内容(P132) • 中毒出现的时间和症状 • 死亡时间及死亡数→计算LD50
• 剖检、生化及病理学检查
• 毒代动力学分析
啮齿类动物急性毒性试验主要的观察项目
器官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和躯体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 胃肠系统 观察项目或中毒后的一般表现
行为:姿态改变、叫声异常。不安、活动增多或少动 动作:痉挛、震颤、运动失调、麻痹、惊厥、强制性动作 刺激反应:易兴奋,对外界刺激反应过敏或迟钝 肌肉张力:强直,迟缓
…… 10,31.6,100,316,1000,3160,……
即每个剂量组之间的剂量差距只能是2.15倍或3.16倍
应用程序:
① 确定每组动物数,一般大小鼠5只,家兔4只 ② 确定剂量系列,常用的系列为: 1.00×10t(t=0、±1、±2) 2.15×10t 4.64×10t 10.0×10t
③ 预试验:如采用10,100,1000mg/kg的剂量
↓ ↓ ↓ LD50可能在100-1000mg/kg 不见死亡 全部死亡
④ 正式试验:选择100,215,464,1000mg/kg(t=2)四个剂量组
观察并记录死亡数、死亡时间及中毒症状等。 如 死亡数为1,1,3,4 ⑤ 查表:根据动物死亡数查表(P366)求得LD50 LD50=2.78×102=278(125-619)mg/kg
• 发生慢性中毒的物质基础
• 评价该毒物能否引起慢性中毒的依据之一
• 制订卫生标准时选择安全系数的主要依据
如:有机氯农药DDT和六六六、重金属铅的危
害主要是它们的蓄积作用所造成的慢性毒性。
二、蓄积毒性试验方法 • 蓄积系数法 • 生物半减期法
蓄积系数法
蓄积系数是指多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效应 (或死亡)的蓄积剂量[ED50(n)]与一次染毒使半 数动物出现相同效应(或死亡)的剂量[ED50 (l)] 的比值。
‘一次接触’
(P122)
经口接触和各种方式的注射接触,“一次接触”,是指 在瞬间将受试化合物输入实验动物的体内;
而经呼吸道吸入与经皮肤接触,“一次接触”是指在一
个特定的期间内实验动物持续地接触受试化合物的过程; 此外,当化学物毒性较低时,需要给予动物较大剂量时, 可在24小时内分多次给予,这时的急性接触即为“多 次”。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费茶水的重金属严重超标
一份外国学者的研究指出, 中国13个品牌的香烟重金属含量超标
第二节
一、基本概念
蓄积毒性
P138
当化学毒物连续、反复进入机体,而且进 入的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与排出的速度 (或总量)时,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并 贮留的现象--蓄积作用(accumulation) 化学毒物容易蓄积的组织和器官——贮存库
小鼠、大鼠测半数致死量,狗观察毒性反应。
• 年龄:大鼠180-240g,小鼠18-25g(35-50日 龄),家兔2-2.5kg,豚鼠200-250g,狗10-15kg。 • 性别:雌、雄各半,雌性实验动物要求是未 经交配和受孕的。 • 各剂量组动物数: 小动物数量为每组10只,大动物也应每组6只。
2、剂量设计与分组
• 根据受试物或其近似物的物理、化学性质选择与本实 验相同动物物种或品系,相同染毒途径的LD50值作为 参考值,选择剂量系列。 • 一般分四组: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及一个阴性对照组
3、确定实验动物染毒方法: 灌胃
4、观察周期及观察内容
观察周期:一般为14天或24h,但计算出LD50时应注明
3≤K<5 K≥5
明显蓄积
中等蓄积 轻度蓄积
K =ED50(n) /ED50 (1) 或K =LD 50(n) /LD50 (1)
蓄积系数法常用的实验方案:
• 固定剂量法
• 剂量递增法 • 剂量固定的20天蓄积法
试 验 方 法


染毒时间
剂 量 (LD50)
染毒 终 止
观察期 25 ∼ 100天
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血管收缩或舒张 呼吸深缓、呼吸过速、喘息、张口和腹式呼吸
恶心、呕吐、腹泻;便血、尿血、大小便失禁,便秘;粪便 不成型,呈黑色或灰色 阴户、乳腺膨胀、分泌物增多;阴茎突出、遗精;会阴部污 生殖泌尿系统 秽有分泌物 瞳孔放大或缩小,瞳孔对光反射;流泪,上眼脸下垂;眼球 眼 突出、充血,眼球震颤;角膜浑浊 皮肤和被毛 出现红斑、皮疹、水肿、坏死、脱毛、竖毛、松驰
(三)剂量分组
至少设四组:3个剂量组和1个阴性对照组
高剂量组
• 以急性毒性试验的阈剂量或以LD50为参考 • 应能引起明显的毒性或少量动物死亡(<10%)
中剂量组
• 相当于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
低剂量组
20天
20 ∼27 天
剂量递增法使用剂量表:
接触天数(天) 每日接触剂量 (LD50)
1~4 0.10 0.40
5~8 0.15 0.60
9~12 13~16 17~20 21~24 25~28 0.22 0.90 0.34 1.36 0.50 2.00 0.75 3.00 1.12 4.48
4日接触总剂量 (LD50)
粘膜
其它
结膜或口腔中分泌物增多,充血、苍白、黄疸
直肠或脚爪部皮肤温度降低或升高;姿势异常,消瘦等
5、LD50的计算方法:
(1)改进寇氏法 P127
• 改进寇氏法:计算简便,结果可靠。
• 试验设计要求:组内动物数相等、组间剂量等比例 设计、死亡率正态分布、最低剂量组死亡率<20%, 最大剂量组死亡率>80% • 计算公式:logLD50=Xκ- i(Σp - 0.5)
4、动物数:大小鼠每组≥20只,犬猴每组≥6只; 5、环境要求:应使用SPF及以上等级动物;符合国家 实验动物标准的实验环境。
(二)染毒方式
一般采用经口、经呼吸道、经皮肤染毒
经口染毒多采用掺入饲料法
两个基本原则: –尽量模拟人类在环境中接触该化学物的 途径或方式; –应与预期进行慢性毒性试验的接触途径 相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