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 一轮复习 导学案
高三历史学科一轮复习导学案必修1专题三

必修Ⅰ政治史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2课辛亥革命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b)1.目的: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
2.组织基础:兴中会、华兴会等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3.时间:1905年。
4.地点:日本东京。
5.总理:孙中山。
6.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7.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二、武昌起义的爆发(b)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组织基础:文学社和共进会。
3.参加力量: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4.结果:成功。
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5.影响: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三、中华民国的建立(b)1.时间:1912年1月1日。
2.首都:南京。
3.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4.国旗:五色旗。
5.纪年法: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6.中央政府:南京临时政府。
7.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1.时间:1912年3月。
2.制定:参议院。
3.颁布:孙中山。
4.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5.内容:(1)主权归属: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2)民权设置: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
(3)政权结构:按照立法(参议院)、行政(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司法(法院)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防范袁世凯独裁的特别设计)。
6.性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7.意义: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c)1.积极性: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2.局限性: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导学案第1课

2015 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导学案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纲要求: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复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分封制、宗法制。
(2 )难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识结构§考点梳理一、夏商周的沿革(岳麓)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中就逐渐出现了权力的萌芽,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实际上就是史前社会的部落酋长。
(人民)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早期政治权力是一种强权,和神权的结合,社会不平等突出表现为政治压迫。
早期文明的突出标志是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和礼制的初步形成。
(岳麓):国家组织、城市、金属工具和文字的出现,结束了漫长的原始社会,标志着文明时代的来临。
二、主要制度1.王位世袭制: _________________两种世袭方式。
2.分封制下王与诸侯的关系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比较四、(岳麓)维系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礼乐制度1.概念: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乐是配合礼的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
2.内容:礼乐制度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
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音乐也不一样。
如饮食方面,不同等第的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肉食种类各不相同。
周礼规定: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
3.目的:巩固贵族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更有效地统治人民。
4.实质: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
5.影响: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6.瓦解: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春秋时期的鲁国季孙氏“八佾舞于庭”,孔丘斥责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问题探究1.分封制瓦解的原因?2.分封制与宗法制的联系和区别?3.分封制的基础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4.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体验高考1.2.(2013年高考全国I卷24题)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高三历史学科一轮复习导学案必修3专题8

必修Ⅲ文化史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第1课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一、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c)二、拜伦、雪莱、雨果、普希金及其代表作(b)1.时代背景:(1)经济:工业革命从英国向欧美各国扩展。
(2)政治:欧洲民族、民主运动迅速发展,世界处于剧烈的变革与震荡之中。
(3)思想: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社会理想与当时的现实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差。
代表人物国别作品内容意义拜伦(诗人、勇士,投身革命,参加希腊民族解放运动,成为领导人之一)英《唐璜》(最具代表性、战斗性,也是最辉煌的作品)描述了西班牙贵族子弟唐璜的游历、恋爱、及冒险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会中黑暗、丑恶、虚伪的一面,奏响了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战歌。
/《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塑造了第一个“拜伦式英雄”。
/雪莱英《西风颂》/ /雨果法《巴黎圣母院》将美与丑融为一体,生动刻画了爱斯梅拉达、卡西莫多以及克洛德·弗热情赞美并歌颂了人类美好的心灵,同时也深刻揭露了复紧密结合社会变革,一方面歌颂了民主和自由,热情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另一方面则以美好的理想和憧憬从侧面彻底检视和抨击了当时的社会。
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注重深入挖掘人类的情感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贝多芬、舒伯特及其代表作(b)1.贝多芬(1)地位: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是一个承前启后式的人物,既将古典音乐推向新的高峰,又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2)代表作:(1)地位:奥地利浪漫主义音乐家,被誉为“歌曲之王”。
(2)代表作:《小夜曲》《春之信念》《野玫瑰》。
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富有诗意,注重情感的表达,并且充满幻想。
四、德拉克洛瓦及其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b)1.作品背景:创作于1830年,以法国人民推翻波旁王朝的七月革命为背景。
2.作品赏析:画面中,在左手执枪、右手高举三色旗的自由女神的引导下,慷慨激昂的学生、市民冲破战场上的滚滚硝烟,奋勇前进。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2〕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
案〔2〕
B、权利的过分集中也容易形成暴政
C、不利于调动中央、地方等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等。
【典型例题】
.仔细观察以下列图,答复以下问题——参见课本P9
〔1〕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2〕分阶段概括秦朝疆域的形成过程。
〔3〕为稳固辽阔的疆域,秦始皇进展了哪些政治改革?
〔4〕说明西周和秦朝对地方统治的主要不同。
4.〔1〕信息:疆域广阔,北到长城、东到大海、南到南海、西到临洮,是当时世界大国;工程建立宏伟,
修建了长城,开凿了灵渠;在地方设置郡,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以为都城,成为当时统治中心;包括许多少数民族,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政权。
〔2〕过程: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当时强大的国家之一;秦王赢政采取正确的策略,先后灭掉六国,实现了统一;赢政统一后,北击匈奴,百越,稳固和扩大了统治疆域。
〔3〕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自称皇帝,建立皇帝制度;建立和完善中央行政机构;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度。
〔4〕不同:西周在地方实行分封制,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教案主题: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学目标:1. 整体回顾高中历史知识点2. 确认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3. 帮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教学内容:1. 第一轮复习: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历史发展阶段2. 第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3. 第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4. 第一轮复习: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状况及其变化5. 第一轮复习:近现代中国的社会运动和思潮6. 第一轮复习:世界的发展与变化教学步骤:1. 导入:引出高中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及复习的意义2. 展示:提供复习所需的教材、复习大纲等资源3. 分组复习:将学生分散成小组,每个小组复习特定内容4. 小组讨论:小组成员讨论学习笔记、问题以及不理解的地方5. 整体讨论:整个班级一起讨论各小组整理的内容和问题6. 梳理知识点:根据讨论的内容和问题,梳理并整理重要的历史知识点7. 总结归纳:总结每个复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重点关注8.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的复习资料和练习题9. 讲解解析:讲解作业的答案并解析相关知识点教学方法:1. 分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共同学习和交流2. 讨论学习:通过小组和全班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3. 总结归纳: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和重点难点教学资源:1. 教材2. 复习大纲3. 复习资料4. 练习题评价方式:1. 教师观察: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和合作程度2. 练习题评价: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价3.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的问题提出和思考表达能力4. 复习成绩:根据学生的复习成绩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专题一

东台高级中学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导学案第一模块中国古代史知识框架时间结构第1讲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高考大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目标解读]1.知道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作用。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宗法制、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
难点: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联系,特点。
二,阅读教材梳理本课基础知识: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1)目的:(2)内容:(3)对象:(4)权利和义务权利:义务:(5)影响:思维点拨——封建制度和封邦建国的区别“封建制度”和“封邦建国”是两个历史概念,由于字面的接近,一些同学对此不甚了解,存在思维误区。
“封建制度”是奴隶社会解体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以地主阶级掌握土地和政权、压迫和剥削农民阶级为标志的社会制度;而“封邦建国”是指分封制,是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广建封国,用以巩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2.宗法制(1)目的:(2)内容:(3)影响:(4)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三问题探究一宗法制对后世有何深远影响?问题探究二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四课堂检测:1 (2014·海淀区期末考)以下地图所反映的年代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②①③④B.①②④③C.④①③②D.②①④③2 (2014·济南市高三调研)秦国自襄公建国至穆公之前,共历九代国君。
其中,兄终弟及3人,次子继位1人,孙子继位2人,不明嫡庶1人,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仅2人。
这一现象反映出()A.分封制度瓦解B.王位继承混乱C.宗法制度松弛D.中央集权确立3 (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四课后总结:第2讲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高考大纲] 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目标解读]知道“始皇帝”的来历、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
(2)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把握近现代史的发展趋势。
(3)熟悉世界史的基本框架,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梳理历史脉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史(1)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2)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争霸。
(3)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
(4)汉朝的繁荣与民族融合。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6)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
(7)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8)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9)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中国近现代史(1)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2)太平天国运动。
(3)甲午中日战争。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辛亥革命。
(6)五四运动。
(7)抗日战争。
(8)解放战争。
(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社会主义建设。
3.世界史(1)古希腊罗马文明。
(2)中世纪欧洲。
(3)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4)近现代西方文明。
(5)近现代东方文明。
(6)两次世界大战。
(7)冷战时期。
(8)全球化时代。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以讲解为主,系统地传授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3.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练习法: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讲解中国古代史(1)按照时间顺序,讲解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事件。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5篇】备课是教师讲课的前提,是讲好课的基础,教案则是备课的具体表现形式。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高一上学期学习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了解中外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二、学生现状分析今年任教高一六、七、八、九四个的历史教学工作。
通过初步接触和了解发现学生历史学科基础相当薄弱,缺乏学习兴趣,基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没有养成,而且对历史学科一惯当作“副科”,非常不重视。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政治制度、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2.过程与方法: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从封建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四、工作措施1.强化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水平就是要将课标要求的基础知识记忆牢固,理解准确。
要注意研究在复习中怎样把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题问题、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要研究怎样整合教材,怎样加强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之间的嫁接与联系,怎样整合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联系;要研究采取哪些方式方法才能让学生把主干历史知识扎扎实实地掌握起来,达到记忆牢固,理解准确,运用灵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湖中学2012年秋季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导学案之人类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进程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授课人中心发言人教研组长课时计划授课时间、班级导学环节第一部分:知识体系扫描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汉代儒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孔子和早期儒学孔子思想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历史影响:开创儒家,整理的“六经”成为儒家的基本文献。
政治思想:提出道德规范有仁、义、礼、智四种。
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学说。
荀子思想:①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③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道家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庄子: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法家思想孟子伦理观: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影响: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悝:“尽地力之教”,严刑峻法,著《法经》。
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
韩非子:(1)“法”“术”“势”合一,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2)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奖赏、奖励耕战。
(3)主张“事异则备变”影响: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墨家特点:学术团体纪律严密,推崇夏朝的政治,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精神。
主张:①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②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
③认识以客观实践为来源,提出判别知识的“三表”法。
④建立了“类”、“故”等中国最早的逻辑学术语,建立了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方法论基础。
演变:①墨子死后,他的一些弟子形成“墨辩”学派。
②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
背景:①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②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③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摆出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方面: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方面: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如确立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理学的创立:(1)背景:①东汉末年,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儒学陷入困境。
②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③唐代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北宋士大夫们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2)概况:①周敦颐: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②邵雍: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③张载:开创了理学中“气学”一派,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④“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理学的成熟:(1)标志:南宋朱熹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2)学说:①理气论:理比气更根本;万物之理终归为一,为“太极”。
②修养论:教育要慎思明辨,格物致知,强调了“仁”和仁者境界等,仁者境界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③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要求儒家干预政治,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3)地位及影响:①朱熹注解《四书》成为理学的经典。
②作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理学的发展:(1)标志: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2)表现:①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提出“心即理也”的核心命题。
主张“发明本心”,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准则。
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
②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提出“致良知”的思想。
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强调“知行合一”。
导学环节第二部分:重难点拓展三、对程朱理学的评价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1)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
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2)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
对后世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等优良传统的形成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3)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4)宋明理学强调力行。
力行意识及其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精神,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5)理学对我国古代政治、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受到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以至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属于封建糟粕的思想。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思想家代表作思想主张评价李贽《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1)“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中。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2)反对盲从孔子,提出儒家经典不是“万世之至论”(3)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4)写作风格主张“真心”对封建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2)君臣平等的思想(3)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4)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1)反映了明朝末年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2)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1)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2)提出“众治”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3)提倡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1)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启蒙精神(2)是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者之一王夫之《船山遗书》(1)主旨是“循天下之公”(2)抨击“孤秦”“陋宋”(3)强调“天地之化日新”历史运动“势之必然”(4)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一、对“百家争鸣”的全面认识1、含义“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按照本阶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诘难,对宇宙、对社会、对万物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
2、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发生大变革。
激烈动荡的社会环境使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众多思想家从不同角度出发,阐发自己的见解,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
(3)各国统治者处于争霸战争的需要,网罗人才,优待知识分子,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4)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大批有知识的思想家。
3、意义(1)“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众多领域内形成的思想理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当时许多杰出的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总结和升华,为此后中国文化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二、如何正确评价和对待孔子的思想1、评价: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1)“仁”: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2)“礼”: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2、态度:古为今用,批判继承(1)孔子思想中的大量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加以继承。
①孔子强调“仁”、“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强调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可以说是古代社会和谐的典型,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家思想仍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②孔子思想中“民无信不立”的诚信观念、“和而不同”的和谐思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的政治信仰等思想精华,对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之成为服务于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思想要素。
例如孔子所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体现了其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但“礼”作为一般的政治、伦理、道德规范,仍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内容。
五、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产生的条件及影响1、条件(1)经济因素: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3)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统治者的法治思想占主导地位,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摧残人的思想,早期启蒙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4)政治因素: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走向腐化。
2、特点(1)反教条,重实用。
顾炎武等进步思想家经世致用,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2)反专制,倡民主。
清初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当时的进步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设想。
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反抑末,重工商。
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3、影响(1)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的进步思想,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挖掘先秦儒学“济世治国”功能,其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2)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思想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3)其主张未跳出明君贤臣的理想统治模式,并没有彻底同儒学思想决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