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4《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1、前言《中国旅游地理》是“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范教材,依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并参照旅游行业相关标准编写。
作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承担着向学生传授旅游工作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提升旅游服务工作人员的文化素养、培养把知识应用于实际能力的重任,同时也肩负着普及人们旅游活动常识的义务。
基于此,我们对以往《中国旅游地理》教材不断吸取精华,总结、完善,根据旅游业发展的新动态,结合旅游职业教育研究的新成果,充分考虑使用者的特点,对教材进行编写。
在整体内容选取和编排上,突出实用性、时效性、新颖性。
1.1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专业、导游专业岗位基础平台核心课程,此门课程所学内容是众多专业课如旅游资源与开发、旅行社实务、旅游文化、导游业务等的基础知识,地位十分重要,课程内容及教学体现了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要求。
《中国旅游地理》是研究人类的旅游活动与我国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旅游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重点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旅游地理环境时空分布及其形成的原因,掌握各分区最具特色的优势旅游资源,主要旅游区和景点及其旅游价值以及重要旅游线路,从而全面认识中国旅游国情,深刻理解旅游兴国战略,树立为中国旅游业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念;同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1.2设计思路按照“以职业能力目标为导向,构建基于工作体系的中职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要求,以工作任务模块为中心构建的工作项目课程体系。
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围绕旅游管理专业的“区域旅游设计”的职业能力,特别关注旅游区域资源价值与市场需求识别、旅游目的地设计、旅游形象设计、旅游生态保护设计等进行课程项目开发,实施项目化教学。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及地位《中国旅游地理》是高铁乘务、航空服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从业必备的中国旅游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树立空间地域意识,形成旅游综合动态思维,重点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时空分布及其形成的原因,掌握各分区最具特色的优势旅游资源, 主要旅游区和景点及其旅游价值以及重要旅游线路,从而全面认识中国旅游国情, 培养旅游欣赏能力。
其实,普通人都至少要懂得些基础的地理知识。
二、前导和后续课程先续课程为旅游学概论,后续课程为世界旅游地理。
三、课程对象高铁乘务、航空服务专业学生。
四、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旅游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学会运用专业知识。
(2)掌握旅游地理课程在本专业的地位和作用。
(3)明白学习旅游地理的意义的方法。
2.能力目标:旅游地理知识研究的主要理论方法;能掌握基本的旅游地理知识和技能。
3.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与旅游地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在工作中进行运用。
本课程实践、实习要求无课程实践、实习要求五、学分及课时数1. 学分:1002.参考学时:72六、课程内容及安排【总学时:72】七、(一)课程进度表(二)理论课程内容及安排【理论学时:53】第一章中国地理概述【教学内容】第一节疆域、人口和民族行政区划第二节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第四节自然资源第四节交通【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认识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熟悉:中国旅游地理环境及其基本特征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 旅游资源的分类【教学重点】中国行政区划;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教学难点】中国行政区划分布的记忆【建议课时】12学时【学习指南】(一)学习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了解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认识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二)学习的方法1.深读教材2.多加强记忆训练【教学建议】1.课堂教学建议使用PPT、运用相关影音资料辅助教学,从旅游报刊杂志、网站上搜集资料,尽量做到资料的新、齐、准。
旅游地理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旅游地理新课程标准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课程性质:《中国旅游地理》是高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和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旅游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旅游地理知识,熟悉我国主要的旅游景点景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在旅游审美中陶冶情操、完善修养、提高素质。
课程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对旅游资源考察、评价能力,景观鉴赏、解说等能力,为学生将来踏上就业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素质目标(1)通过课程的分组模拟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2)通过专业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奉献精神和职业道德2.能力目标(1)能进行基本的景观鉴赏和景点解说(2)能进行基本的旅游线路规划(3)能进行基本的旅游行程制定3.知识目标(1)了解旅游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基本关系(2)了解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和学科性质(3)了解旅游的客源与客流的形成(4)掌握可持续发展对旅游的重要意义和策略(5)熟悉全国各旅游资源的分布与特征(6)掌握旅游资源的分区(7)掌握各区重要旅游景点与旅游精品线路(8)掌握各区重要旅游景点的解说和旅游精品线路的安排三、教学内容和要求四、实施建议1.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在教学中,使用多种教学法灵活课堂讲课,包括讲授法、提问法、互动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图片视频欣赏、示范教学法、学生模拟演练法等。
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互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中国旅游地理的相关知识,如旅游区划分、各旅游区的经典代表及景观特征、旅游线路安排与设计等等;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对该课程有正确的认识与看法,并能有效的进行景点景区介绍以及旅游线路设计与安排。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学时数:64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研究旅游现象与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旅行社管理系导游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根据院编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制订的。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将来从事导游工作打下文化基础,使其能够宣传好中国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与旅游业,具备从事导游工作所需的旅游地理知识、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引导游客欣赏美景,感受文化,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具备从事导游工作所需的旅游地理知识,直接和具体满足游客的需要。
在课程结业时,学生应当能够做到:1、熟悉中国旅游资源;2、掌握中国旅游客源与客流、旅游交通的情况;3、掌握旅游路线设计的相关知识;4、熟悉我国各旅游大区旅游地理环境、旅游资源特征与主要旅游路线;5、熟悉我国各旅游大区内旅游亚区和游览地;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一)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学生应能够掌握以下内容:1、掌握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和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2、了解旅游与地理的关系和中国旅游地理研究史略教学内容:1、旅游地理学概述2、中国旅游地理研究史略3、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教学重点:旅游与地理的关系、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
教学难点:旅游地理学学科性质教学建议:在介绍该学科时,注意激发学生对学习该学科的兴趣。
作业建议: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
(二)中国旅游资源地理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学生应能够掌握以下内容:1、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基本分类2、熟悉旅游资源的性质和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3、了解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背景教学内容:1、旅游资源概述2、中国旅游资源的地理背景与特征教学重点: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背景、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旅游资源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旅游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旅游地理》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导游服务类专业必修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类平台课程,其任务是让导游服务类各专业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旅游区划,以及各地区的旅游景点与风俗文化,全面认识并掌握中国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以及世界著名遗产,为培养其行业通用能力提供课程支撑,同时也为《导游实务》《旅行社产品策划与营销》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08课时,6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旅游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导游服务专业类行业面向和职业面向,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导游服务专业类课程指导方案》中确定的人才培养定位、综合素质、行业通用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旅游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确定本课程目标。
2.依据课程目标和导游员等岗位需求,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初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初级)中涉及旅游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操守,兼顾职业道德、职业基础知识、安全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反映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体现科学性、前沿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参考我国旅游区划,结合导游必备的旅游基础知识设置教学模块,将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所设置的模块和教学单元。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序化教学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对我国旅游区划有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确立良好的职业意识,为其职业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1.熟悉中国旅游地理环境,掌握中国旅游交通的主要方式。
2.掌握我国重要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以及不同地域的景观特色,具备对中国各区域旅游资源分析的能力。
3.具备对各区域特色旅游资源进行编写旅游手册,能制订个性化旅游线路的能力。
4.树立空间地域意识,学会多学科、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课程螂U:专业必修适用对象:旅游管理(10级)总学时:70学时其中讲授学时:32学时;课内实践学时:32学时;其它(放假):6学时独立实践学时:10一、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基本要求(一)性质与任务《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系统地介绍和讲解中国旅游区划及各区域的旅游景点与风俗文化,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上年目的:树立正确的旅游服务意识;全面认识和掌握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掌握人文旅游资源;学会设计相关旅游线路。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以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掌握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熟悉中国旅游地理的学习方法;了解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认识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熟悉中国旅游地理环境;掌握旅游资源的分类;掌握旅游资源调查的方法;掌握中国旅游交通网的分布;掌握中国旅游交通的主要方式;.熟悉我国旅游交通网线;中国铁路干线的分布图填绘;熟悉我国高速公路线;掌握中国八大文化区域的特征;熟悉中国不同文化区域的民俗特色;了解各个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状况及成为旅游热点的优势;掌握最突出的优势旅游资源;掌握最重要的旅游景点概况;认识旅游区应该侧重发展的对象以及以后的发展趋势;学会设计旅游区的特色旅游线路;景点分布图的填绘;分析旅游区旅游的发展趋势,预测旅游发展前景。
二、主要内容及其教学要求第1章绪论主要教学内容1.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和学科性质2.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求内容和学习方法教学要求掌握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熟悉中国旅游地理的学习方法。
第2章中国旅游地理环境概况主要教学内容1.中国自然概况2.中国人文概况3.中国旅游资源教学要求了解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认识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熟悉中国旅游地理环境;掌握旅游资源的分类;掌握旅游资源调查的方法。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中文)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名称(英文)Tourism Geography of China课程代码开课分院(部)城建商学院总学时/学分72/2 其中实训学时36考核方式考查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旅游与酒店管理必修/选修必修二、课程任务《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专业、导游专业岗位基础平台核心课程,此门课程所学内容是众多专业课如旅游资源与开发、旅行社实务、旅游文化、导游业务、领队业务等的基础知识,地位十分重要,课程内容及教学体现了我系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要求。
《中国旅游地理》是研究人类的旅游活动与我国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旅游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重点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时空分布及其形成的原因,掌握各分区最具特色的优势旅游资源,主要旅游区和景点及其旅游价值以及重要旅游线路,从而全面认识中国旅游国情,深刻理解旅游兴国战略,树立为中国旅游业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念;同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与掌握各类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空间分布规律;2)学习与掌握我国重要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
3)学习与了解中国不同地域的景观特色,能正确解释其地理成因及旅游人地关系等。
2.能力目标:1)学会对中国各区域旅游资源调查与分析的能力;2)学会各类专题旅游线路设计的基本技能;3)学会区域旅游设计(旅游目的地系统设计、资源整合旅游产品组合、旅游形象设计);4)各地旅游资源解说课件及讲解技能。
5)搜集、整理、提炼电子资料(互联网、视频)及纸质(书本、报刊)介质上旅游地理知识的技巧。
3.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空间地域意识,学会多学科、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旅游欣赏能力,具有生态保护意识与创新设计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出发,在讲授过程中,以适应“新旅游”时代需要和应用为目的,突出旅游地理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特色,以必须够用为主,讲清中国旅游资源和各分区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结合实际强化训练,突出适应性、实用性和针对性,注意课堂讲授和实地考察相结合,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三、课程目标
1
课程标准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
《中国旅游地理》
2.课程类别
职业核心课
3.学时学分
96学时,6学分
4.适用专业
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二、课程定位
《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学习领域课程,是服务于旅行社导游、计调、外联等工作过程的综合基础课,对旅游资源、旅游景点的认知,是导游、计调、外联等工作过程必备的知识准备。它的前修课程是《旅游概论》,它的后续课程是《导游服务》、《计调业务》、《外联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等。本课程按照服务于导游讲解、计调踩线、外联旅游线路设计等工作任务由单一到复杂的原则,并结合山东导游考证与山东导游讲解、计调、外联需求,以各个工作任务为载体,设置了六项学习情境,15项子情境(任务),通过完成由单一到复杂的15个工作任务,培养学生旅游资源认知能力、旅游客源地理分析能力、区域旅游产品(线路)开发能力。在掌握专业能力的同时,提升方法能力(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旅游市场拓展能力、导游讲解能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社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市场意识、创造能力、社会道德能力)。该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起奠基作用,通过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对学生专业职业素养养成起明显促进作用,它可以将前修课程培养的能力进行运用和融化,为后续核心课程的综合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课程类别:专业必修适用对象:旅游管理(10级)总学时:70学时,其中讲授学时:32学时;课内实践学时:32学时;其它(放假):6学时独立实践学时:10一、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基本要求(一)性质与任务《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系统地介绍和讲解中国旅游区划及各区域的旅游景点与风俗文化,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上年目的:树立正确的旅游服务意识;全面认识和掌握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掌握人文旅游资源;学会设计相关旅游线路。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以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掌握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熟悉中国旅游地理的学习方法;了解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认识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熟悉中国旅游地理环境;掌握旅游资源的分类;掌握旅游资源调查的方法;掌握中国旅游交通网的分布;掌握中国旅游交通的主要方式;.熟悉我国旅游交通网线;中国铁路干线的分布图填绘;熟悉我国高速公路线;掌握中国八大文化区域的特征;熟悉中国不同文化区域的民俗特色;了解各个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状况及成为旅游热点的优势;掌握最突出的优势旅游资源;掌握最重要的旅游景点概况;认识旅游区应该侧重发展的对象以及以后的发展趋势;学会设计旅游区的特色旅游线路;景点分布图的填绘;分析旅游区旅游的发展趋势,预测旅游发展前景。
二、主要内容及其教学要求第1章绪论主要教学内容1.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和学科性质2.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求内容和学习方法教学要求掌握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熟悉中国旅游地理的学习方法。
第2章中国旅游地理环境概况主要教学内容1.中国自然概况2.中国人文概况3.中国旅游资源教学要求了解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认识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熟悉中国旅游地理环境;掌握旅游资源的分类;掌握旅游资源调查的方法。
第3章中国旅游交通1.旅游交通方式及其特点2.中国旅游交通网络的分布教学要求了解中国旅游交通的概况;掌握中国旅游交通网的分布;掌握中国旅游交通的主要方式;.熟悉我国旅游交通网线;中国铁路干线的分布图填绘;熟悉我国高速公路线。
第4章中国区域文化主要教学内容1.中国区域文化概况2.中国区域文化的划分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区域文化的概况;掌握中国八大文化区域的特征;熟悉中国不同文化区域的民俗特色。
第5章中国旅游地理区划主要教学内容1.旅游地理区划的目的和任务2.旅游地理区划的原则3.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教学要求了解旅游地理区划的目的和任务;掌握旅游地理区划的原则;熟悉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
第6章京畿要地——燕赵文化旅游区主要教学内容1区域概况2主要旅游资源3主要旅游区4精品旅游线路教学要求了解本区的旅游资源状况及成为旅游热点的优势;掌握最突出的优势旅游资源;掌握最重要的旅游景点概况;认识本区应该侧重发展的对象以及以后的发展趋势;学会设计本区的特色旅游线路;景点分布图的填绘;分析本区旅游的发展趋势,预测旅游发展前景。
第7章林海雪原——关东文化旅游区主要教学内容1区域概况2精品旅游线路3主要旅游区4主要旅游资源教学要求了解本区的旅游地理环境;掌握本区最突出的优势旅游资源;了解本区各重要的旅游景点的分布;. 熟悉各游览区的的旅游特色和游览线路;学会设计本区的特色旅游线路;景点分布图的填绘;掌握资料查询的方法和技巧。
第8章中华民族摇篮——中原文化旅游区主要教学内容1区域概况2精品旅游线路3主要旅游区4主要旅游资源教学要求了解本区的旅游资源状况及成为旅游热点的优势;掌握最突出的优势旅游资源;掌握最重要的旅游景点概况;认识本区应该侧重发展的对象以及以后的发展趋势;学会设计本区的特色旅游线路;景点分布图的填绘;分析本区旅游的发展趋势,预测旅游发展前景。
第9章峡谷巨川—巴蜀与楚文化旅游区主要教学内容1区域概况2主要旅游资源3主要旅游区4精品旅游线路教学要求熟悉本区所处的地理环境;掌握本区旅游资源的特征和旅游资源优势;了解各旅游区的主要旅游景点及其特点;学会设计本区的特色旅游线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旅游路线的安排;分析本区区域旅游发展的态势;巴蜀与楚旅游区的旅游特色及旅游区内主要的旅游景点;本区旅游资源特点;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旅游景点。
第10章山水神秀—吴越文化旅游区1区域概况2主要旅游资源3主要旅游区4精品旅游线路教学要求认识吴越文化旅游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的特征;了解本区旅游特色优势;了解吴越文化的特点;了解本区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掌握特色旅游线路设计的方法和技巧;熟悉旅游资源的分布;吴越旅游区的旅游特色及旅游区内主要的旅游景点;上海与长江三角洲旅游亚区、黄山、苏州园林的旅游特色。
第11章南国侨乡—岭南文化旅游区主要教学内容1区域概况2主要旅游资源3主要旅游区4精品旅游线路教学要求认识岭南文化旅游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的特征;了解岭南文化的特点;掌握本区旅游业的差异、原因和主要的旅游地及旅游景点;了解本区的旅游品牌;学会设计本区的特色旅游线路;.熟悉家乡的旅游资源;了解家乡旅游的发展特色;本旅游区特有的南国热带风光;海南旅游业发展潜力。
第12章石林洞乡——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旅游区主要教学内容1区域概况2主要旅游资源3主要旅游区4精品旅游线路教学要求了解本区的主要旅游地理环境特征;认识本区地理环境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掌握本区旅游发展现状及主要旅游地;分析本区旅游资源的发展前景;掌握设计本区旅游线路的方法;了解本区突出的优势旅游资源及其分布;掌握本区最重要的旅游景区、景点的基本特征;本区的旅游资源特色;本区主要旅游地的特点。
第13章坦荡草原—蒙古族游牧文化旅游区1区域概况2主要旅游资源3主要旅游区4精品旅游线路教学要求了解本区的旅游地理环境概况;掌握旅游资源特点及旅游资源的类型;掌握本区旅游业发展现状和旅游资源优势;掌握本区旅游的主要旅游线路及旅游地;掌握特色旅游线路的设计方法;熟悉本区特色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两大旅游特色的旅游景点。
第14章沙漠绿洲—西北少数民族游牧文化旅游区主要教学内容1区域概况2主要旅游资源3主要旅游区4精品旅游线路教学要求认识本旅游区的旅游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特征;掌握本区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旅游资源的优势;掌握区内主要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了解本区突出的优势旅游资源及其分布;熟悉本区最重要的旅游景区、景点的基本特征;掌握设计本区旅游线路的方法。
第15章世界屋脊—藏族高原游牧文化旅游区主要教学内容1区域概况2主要旅游资源3主要旅游区4精品旅游线路教学要求认识本旅游区的旅游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的特征;了解本区旅游资源的特色和旅游业发展概况;分析区内旅游业发展较慢的原因;了解本区的旅游环境;熟悉主要旅游资源的特色;收集本区的旅游信息,分析本区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本旅游区的主要旅游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本旅游区的主要特色旅游线路。
第16章港澳台旅游区主要教学内容1区域概况2主要旅游资源3主要旅游区4精品旅游线路教学要求认识特别行政区——港澳台旅游区的旅游地理概况;了解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分析历史给本区带来的旅游发展优势和旅游产品的特点;利用现有资料,分析本区旅游的发展特色;掌握旅游景点分布图的绘制;港澳台旅游区的旅游模式。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1. 学时分配表四、实践教学(一)课内实践项目表2. 实践教学安排表(二)独立实践项目课程实训名称:广东省旅游资源的调查课程实训学时:10学时课程实训要求:旅游资源的分类和分布及其特征是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此次教学活动,学生应达到如下要求:1.明确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内涵及其如何界定;2.掌握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3.掌握旅游资源的分布状况;4.理解如何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与规划;5.学会设计旅游线路。
五、必要说明(一)课程开设的基本条件本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实践性以及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
为此,必须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科学解释旅游资源形成的原因,进行旅游线路的设计,树立空间分布观念,形成旅游综合动态思维,提高旅游鉴赏能力。
前期需要掌握的知识:旅游学概论、旅游心理学、导游基础、导游业务(二)建议使用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教材:《中国旅游地理》,余琳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第1版。
参考书:《中国旅游地理》,尤陶江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中国旅游地理》,梁明珠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
《中国旅游地理》,庞规荃编著,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
(三)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1. 考核方式及形式方式:闭卷考试形式:笔试2. 总评成绩的组成及评定标准本课程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两种方式进行,两部分的分数比例为:课程考核成绩=形成性考核成绩(50%)+期末考核成绩(50%),其中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平时学习表现考核成绩(20%)+平时作业考核成绩(20%)+阶段性测验考核成绩(20%)+实验考核成绩(40%)。
独立实践项目成绩单独评定。
大纲编订部门:旅游管理教研室执笔人:大纲审订部门:工商管理系审订部门负责人:编订日期:2011年9月修订日期:2011年9月教师授课计划(2011 ~2012 学年度第一学期)课程名称中国旅游地理任课教师姓名梁增武职称计划时数理论讲授时数32 实验时数32 指导性时数专业班级10旅游管理2班考核方式考试教材中国旅游地理,余琳教学参考书①中国旅游地理,尤陶江②中国旅游地理,梁明珠③教研室主任签字系主任签字2.按周次,月,日填写授课时间;3.教学内容应填写章节标题;4.此表一式三份:由教研室主任和系主任审核签名后于上课前交教务处一份,系留一份,教师自存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