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巩固练习
六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过关题

六年级苏教版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过关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嗟来之食》,完成习题。
嗟来之食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②,贸贸然③来。
黔敖左奉④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⑤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⑥闻之,曰:“微与⑦!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摘自《礼记·檀弓下》注:①黔敖:春秋时齐国一富翁。
②蒙袂辑屦:用衣袖蒙着脸,拖着疲惫不稳的脚步。
③贸贸然:眼不明亮而莽撞前行的样子。
④奉:捧。
⑤从而谢:黔敖追上去表示道歉。
⑥曾子:孔子学生,名参,字子舆,春秋末鲁国人。
⑦微与:小事情啊!微,细小。
与,句末语气助词。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黔敖为食于路(______)(2)以待饿者而食之(______)(3)嗟!来食(______)(4)予唯不食嗟来之食(______)(4)以至于斯也(______)(6)可去(______)(7)其谢也(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嗟!来食!______________(2)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故事在哪篇文章中被作为论据使用?用来证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对曾子的话如何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师旷①论学晋平公②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日:“暮,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④其君乎?”师旷日:“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六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

六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白笑其拙。
老媪曰:“但需工夫深!”太白感②其意,还卒③业。
(注释)①媪(ǎo):年老的妇女。
②感:被……感动。
③卒:完成。
[1]解释文中带点的字。
方:____________ 欲:______________[2]请你说说“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了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言文阅读。
道旁李苦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字的意思。
游:_________ 尝:_________[2]解释句子。
(1)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说说王戎是怎么判断李子是苦的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幼时记趣》(节选),按要求完成相关问题。
幼时记趣(节选)沈复(清)一日,见二虫斗草间①观之正浓②?,忽有庞然大物③,拔山④倒树而来,盖⑤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⑥二虫尽为所⑦吞。
余年幼,方⑧出神⑨?,不觉呀然⑩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许仲平义不苟取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尝暑中过河阳________;②渴甚________③众争取啖之________;④或问之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____________________[3]结合本文说说许衡的做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言文阅读。
学奕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使弈诲二人弈(__________)为是其智弗若与(__________)[2]翻译下列的句子。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什么两个人同时学下棋,后一个人却不如前一个人?告诉我们了一个怎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理解。
杨布打狗杨朱①之弟曰②布,衣素衣而出。
天雨,解素衣,衣缁③衣而反。
其狗不知,迎而吠之。
杨布怒,将扑之。
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
向者④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注释)①杨朱:先秦哲学家,战国时期魏国人。
②曰:名叫。
③缁(z ī):黑色。
④向者:刚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六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

六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考点知识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楚人隐形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同“否”)?”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dài,哄骗)云“不见”。
嘿(同“默”)然大喜,赍(jī,携带)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1]下列划线字注音及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A.螳螂执叶伺蝉(sì,等待)遂于树下仰取叶(zhú,就)B.扫取数斗归(shǔ,好几)汝见我不(fǒu,同“否”)?C.乃厌倦不堪(kān,能忍受)妻始时恒答言“见”(héng,总是)D.吏遂缚诣县(fù,绑)(zhǐ,到……去)[2]写出下列“以”字的含义。
①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________②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________③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________[3]翻译语句。
①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对面取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楚人”真的能够自隐其形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用原文回答:“楚人”的妻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不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嘿然大喜”表现“楚人”怎样的心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本则选文的内容:________。
苏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巩固练习

苏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巩固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击皮得实人有负盐负薪者①,同释②重担息树阴。
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③之物。
惠遣争者出④,顾州纪纲⑤曰:“以此羊皮可拷⑥知主乎?”群下⑦咸无答者。
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⑧,曰:“得其实⑨矣。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⑩。
——选自《北史李惠传》(注释)①负:背。
薪:柴。
②释:放下。
③藉:垫衬。
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
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④惠:李惠,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
遣:使,让,令。
⑤顾:回头看。
州纪纲:州府的主簿。
⑥拷;拷打。
⑦群下:部下,属员。
⑧盐屑:盐末。
用,碎末。
⑨实:事实,真相。
①伏:通“服”。
就罪:承认罪过。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二人将行将___________________(2)群下咸无答者咸:__________________(3)惠令人置羊皮席上置:___________________(4)以杖击之以:___________________(5)使争者视之使:____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同释重担息树阴。
___________________(2)各言藉肯之物。
___________________(3)惠令人置羊皮席上。
___________________[3]读完本文,请你评价下李惠这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词语。
通国:____________ 鸿鹄:____________弗若:____________ 非然:____________[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夫战,勇气也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甚矣,汝之不惠D.莲,花之君子者也[3]文中“___________”说明了两个条件差不多的学生,跟随一个老师就学而效果不同。
六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重点知识练习题

六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重点知识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动筒问难(选自《太平广记》)动筒(1)尝于国学(2)中看博士论难(3)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
'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4)?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
”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5)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6)中大笑。
博士无以对。
注释:①动筒:人名。
②国学:国子监。
本句后面的“博士”指的是国子监的学生。
③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
④着冠:成年。
⑤岂合:怎么能。
⑥坐:通“座”。
[1]解释下列加点词①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___________________ ②达者七十二人:___________________③经传无文:___________________ ④博士无以对: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1)动筒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___________________(2)坐中大笑。
博士无以对。
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后面说“坐中大笑”,人们大笑的原因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4]请举动筒或博士(任选)角度,谈谈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下面加点的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尤所爱(尤其,特别)B.今乃掉尾而斗(却)C.谬矣(错误)D.处士笑而然之(这样)[2]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序号下面画“√”①(杜处士)所宝以百数②(戴嵩)尤所爱③(牧童)拊掌大笑④(杜处士)不可改也[3]翻译句子。
苏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知识练习

苏教版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知识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后羿①射日尧②之时,十日③并④出。
焦禾稼⑤,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尧命羿射十日,中⑥其九日。
日中九乌⑦尽死,堕⑧其羽翼⑨,故⑩留其一日也。
万民皆⑪喜,置尧以为天子⑫。
——选自《淮南子》(注释)①后羿(yì):传说是夏王太康时东夷族首领,善于射箭。
②尧(yáo):传说中上古的贤明君主。
③十日:十个太阳。
④并:一起。
⑤焦禾稼(jià):烤焦了禾苗庄稼。
禾稼,谷类作物的统称。
⑥中(zhòng):射中。
⑦鸟:传说日中有三足鸟。
后也以乌指代太阳。
⑧堕(duò):掉下。
⑨羽翼(yì):翅膀。
⑩故:特意。
⑪皆:都。
⑫天子: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所以称帝王为天子。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十日并出(__________)(2)中其九日(__________)(3)日中九乌尽死(__________)(4)故留其一日也(___________)(5)万民皆喜(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尧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想一想,后羿为什么特意留一个太阳不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母戒子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①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②也。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日:“有所失,复复。
”其母引刀裂③其织,以此戒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①辍然:突然终止的样子。
辍,停止,废止。
如“辍学”。
②喧:遗忘。
③裂:割断。
[1]下列画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其母方织(正在)B.孟子辍然为止(……的样子)C.其母引刀裂其织(拿来)D.以此戒之(戒备)[2]下面“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呼而问之B.自是之后C.或以钱币乞之D.余闻之也久[3]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
六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知识练习

六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教学知识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理解。
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欲负②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③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④掩其耳。
恶⑤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⑥也!注释: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②负:用背驮东西。
③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④遽(jù):立刻。
⑤恶:害怕,⑥悖(bèi):荒谬。
[1]下面这句应该怎么读,请你用“/”划出节奏来。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联系上下文理解。
(1)“以锤毁之”中的“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恶人闻之”中的“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寓意是:____________。
2. 文言文阅读。
匡衡勤学而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拥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列带点的词语。
邻居有烛而不逮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3]与凿壁偷光意思相近的成语是()A.胸有成竹B.鹏程万里C.三顾茅庐D.囊萤映雪[4]文章主要写了两件事分别是:________ 和______[5]写写你读了这个故事后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赵广拒画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①家小史②。
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作马,几能乱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苏教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知识点巩固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楚有祠(cí)者,赐其舍人②卮③(zhī)酒。
舍人相谓日:“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日:“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suì)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①祠:祠堂,封建社会中祭祀祖先或有功德的人的地方。
这里是祭祀的意思。
②舍人:门客。
③卮:古代盛酒的器皿,相当于“壶”。
[1]这个故事概括为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再写出三个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蛇固无足”中“固”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4]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什么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课外阅读。
道旁苦李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③小儿游④。
看道旁李树多子⑤折枝⑥,诸儿竞⑦走⑧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⑨。
注释: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
②尝:曾经。
③诸:众人。
④游:玩。
⑤子:果实。
⑥折枝:压弯了树枝。
⑦竞:争着。
⑧走:跑。
⑨信然:果真这样。
[1]文中形容路边李子树上李子多的一个词是()A.折枝B.竞C.多子[2]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的原因是()A.道旁而多子B.此必苦李C.取之信然[3]读了故事,我知道王戎是一个()的孩子。
A.仔细观察B.依靠猜想C.故弄玄虚3. 文言文阅读。
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______)其子趋而往视之(______)[2]翻译下列的句子。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高山流水俞伯牙鼓琴,其友钟子期听之,俞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俞伯牙所念:_________(2)方鼓琴而志在太山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说出成语“高山流水”比喻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叶公好龙叶公子高①好(hǎo hào)龙,钩②以写③龙,凿④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⑤而下之⑥,窥头于牖⑦,施⑧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⑨失其魂魄,五色无主⑩。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sìshì)龙而非龙者也。
(注)①子高:叶公的字。
②钩:衣带上的钩。
③写:摹画。
④凿:古代饮酒的器具。
⑤闻:听说。
⑥下之:到叶公住所处。
⑦牖(yǒu):窗户。
⑧施(yì):延伸。
⑨还(xuán)走:转身就跑。
⑩五色无主:脸色一会儿白,一会儿黄。
[1]给短文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根据短文内容填一填。
①天上的真龙知道________,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
②叶公并不是真的________,他喜欢的只不过是________罢了。
[3]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叶公见到真龙后的样子的语句,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出来。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
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
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
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注释)解元,就是我国科举制度所规定的举人第一名。
而孙山在诗里所谓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举人。
[1]下面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是()A.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语言、动作很搞笑)B.乡人托以子偕往(一起,一同)C.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
(回家)D.解元尽处是孙山(尽头)[2]这次考试落榜的人是()A.乡人子;B.孙山。
[3]从上文看,孙山是个()的人。
A.满腹经纶B.能说会道C.自私自利D.不通人情[4]这个故事可以用一个成语形容,它是()A.任人唯贤B.同舟共济C.名落孙山D.功成名就7. 阅读理解。
孟母三迁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此非吾所以①处吾子②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③人炫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④之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⑤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注释)①所以:用来。
②处吾子:安顿儿子的地方。
③贾人:商人。
④学宫:学含。
⑤揖让进退: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制[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其舍近墓舍:______。
(2)遂居焉居:______。
(3)遂迁居市旁迁:______。
(4)此可以处吾子矣处: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子幼时,其舍近,常嬉为墓间之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可以处吾子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 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A.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B.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C.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D.伯牙/破琴绝弦[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伯牙绝弦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原句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写出两个形容伯牙琴技高超的四字词语:____、____。
[5]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_____”,用“____”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6]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善听者可以说是善奏者的知音。
请写出关于“知音”的诗句和名言。
诗句:______________名言:_____________9. 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人曰:“何不试之以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阅读理解。
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欲负②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③有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④掩其耳。
恶⑤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⑥也!注释: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②负:用背驮东西。
③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④遽(jù):立刻。
⑤恶:害怕,⑥悖(bèi):荒谬。
[1]下面这句应该怎么读,请你用“/”划出节奏来。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联系上下文理解。
(1)“以锤毁之”中的“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恶人闻之”中的“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寓意是:____________。
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破瓮救友光(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撰),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下列划横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自是手不释书自(________)②众皆弃去去(________)③儿得活得(________)④群儿戏于庭于(_________)[2]下列各项中“之”的用法与例句“闻讲《左氏春秋》,爱之”相同的是()A.故时有物外之趣B.其虫旧曾有之C.至之市D.钱帅登之[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只标一处)水迸儿得活。
____________________[4]翻译下列句子。
(1)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司马光砸瓮救友这个故事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文言文阅读。
陈际泰勤读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
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
从外兄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
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
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