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作品的传统文化底蕴研究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説的文化内蕴【正文】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特立独行、别具个性的日益引人注目的小说大师,他终生为之构筑的“湘西世界”以其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散发出浑厚自然的审美价值。
他的作品虽然很少描写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但却因风格的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而编织出一幅“乡村中国”的美的图画。
一、美轮美奂的湘西之景回归于自然、融合于自然,是老子人生最高境界。
沈从文正是本着这种古老的文化情绪走向文学创作的殿堂,他自称“乡下人”,出生于湘西黔北、川东交界的山区凤凰县,是苗族、土家族、汉族杂处的地方;他的血管里流着苗族“健康的血液”,家庭出身世代行伍,他也在湘西的土著部队当了7年兵,在长达千里的沅水流域,度过了“不易设想的痛苦怕人生活,也因之认识了旧中国一小角隅好坏人事”。
并把“这一小角隅好坏人事”以艺术的灵光之笔带给无数的读者。
他凭着爱和同情去看自己的乡土、亲人、士兵、农妇、水手、和勤劳的少女。
他迷恋故乡的河流山川、风土人情,尤其是跑到北京之后对现代文明下都市社会里人性之恶的厌弃,希望返归于湘西乡人淳朴率真的善美人性。
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对湘西的描写几乎是田园牧歌式的,体现了生命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境界。
沈从文的小说,触目皆是湘西的山光水色、花草树木,美丽的大自然造就了这里的恬静、和谐民风与古朴、淳厚的民情。
凡读过沈从文作品的人无不被他那情致缠绵的乡土之爱所陶醉,使这里的芸芸众生可爱又可悯。
《边城》中傍山依水的“茶峒”小山城里,人与自然息息相通,老船夫、翠翠与黄狗、渡船相依为命。
主人公翠翠是生于这个青山绿水怀抱中的“孤雏”,“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晒得黑黑的,……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
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翠翠是沈从文刻画的一个纯善少女的典型,是自然化的人的代表。
另一方面,茶峒小镇善良诚挚的平民百姓及古朴原始的人性描写,构成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人间佳境,这里的人没有狡诈与欺瞒,没有敌意,表现出平等互爱的人伦关系及重信守约的人际关系。
《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

《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
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篇1摘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其中表达出了一种健康、自然、优美的人生姿态。
《边城》既有浪漫主义的思想,也蕴含着深刻的现实主义韵味。
《边城》中描述的生活取自现实生活,但是却有高于现实生活,这种生活是理想化的,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性美与自然美。
本文主要分析《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
关键词:《边城》;人性美;传统文化内涵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都贯穿着自己对于人性美的追求。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其中表达出了一种健康、自然、优美的人生姿态。
《边城》创作于1934年,这一段时期正是我国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沈从文希望利用人性美来完成治疗社会大众心灵的使命,这种人性美就是中国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有机统一。
一、翠翠与傩送的人性美《边城》中描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这里青山绿水,有着浓浓的乡情和质朴的风土人性,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社会规则的约束,每个人都真诚、热情,大家相互帮助、温和善良。
翠翠是《边城》的女主角,是一个聪明活泼、天真无邪的少女,也是作者理想人性的代表,翠翠是自然的女儿,在她一出场,作者就用浓重的笔墨描写了翠翠的自然美,翠翠的这些美都是自然美。
自然的社会环境也让翠翠具备了天生的温顺与善良,她虽然有这个年纪孩子应有的胆怯,但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就变成的活泼和天真,翠翠之所以会养成这样的性格,正是由于自己周围的人都拥有这淳朴、善良的性格。
与傩送之间的爱情也是淳朴的,她喜欢傩送并非因为他的家世,而是一种自然的情感,这种执着与忠贞的情感正是当时社会所缺乏的。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提纲:本文以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边城》为根基,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民族的就是国际的,沈从文的小说常常如一曲悠扬动听的田园牧歌,而他对“人与自然契合”的湘西的自然美、风物美和人性美进行了热情的歌颂,极力创造出一种古朴宁静的乡村文化景观。
他构筑的那个“湘西世界”触及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积淀的“天人合一”的理想社会的原型,满足了时代缺陷的需要,也震撼着人们的灵魂,使其作品获得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沈从文与他的小说,毫无疑问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粲的明珠,它的光芒照耀着每一个穿越历史空间的灵魂。
他的作品以它深厚的文化内蕴为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活力,铸造了生机。
在宿命的超越与回归中,沈从文以其独有的方式对三四十年代的文化进行了重建,针对当时的“革命文学”提出不同的理论和主张。
这种重建虽在当时没有产生广泛的影响,然而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却是意义深远。
写作具体安排如下:一、沈从文与《边城》(一)、《边城》的“牧歌风”和沈从文的“牧歌情调”(二)、《边城》道德之善和诗性之美(三)、《边城》的整体性和普遍性二、“河”与《边城》和沈从文三、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摘要】:沈从文在他的视野里发现了整个人类,在河流中映现出整个人生。
一种崭新的“更庄严些与透入些”的对现实的掌握和解释在他心里涌动。
一种通向“新的真实”的文学形式和内容呼之欲出,并使当时的沈从文相信,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完成这项伟业。
正因为如此,沈从文小说中透射出浓浓的文化内蕴,并以此涵盖所有的文字之中,借用沈从文自己的话来理解《边城》:“……事实上却等于把我那小小地方近两个世纪以来形成的历史发展和悲剧结局加以概括性的记录。
凡事都如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若宿命的必然。
”“……内中写的尽管只是沅水流域各个水码头及一只小船上纤夫水手等等琐细平凡人事得失哀乐,其实对于他们的过去和当前,都怀着不可形诸笔墨的沉痛的隐忧,预感到他们明天的命运——即这么一种平凡卑微的生活,也不容易维持下去,终将受到来自外部另一方面的巨大势能所摧毁。
《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

生活为题材 , 通过都市生活 的腐化 堕落 , 揭示都市人性 的丧失的作品 , 还是 以湘西生 活为题材 , 通过描写湘西
人优美 、 健康 、 自然的生命形式 , 赞美人性美 的作品 , 都 是在呼唤理 想 的人 性。他说 : 我要 表 现 的本 是 一种 “ ‘ 人生 的形式 ’ 一种优美 , , 健康 , 自然 , 又不悖乎人性 而 的人生形式。 ¨ 中篇小 说 《 城》 实践 了他 的这种 边 就 创作理 念。《 城》 边 发表于 13 。这个 时期 , 94年 正是 中 国社会 急剧动荡 , 各种矛盾集 中体现的时代 , 是一个礼
2 1 年 3月 0 1
第 1 卷第 2期 1
JU N L F U A AS EI OA I A C NC 1 OLG O R A N NM S D V C T N L E H I LEE OH M A O T AC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
v1 N. o“ o M . 2
作 品。这部作品体现 了他对人 性美 的理想追求 , 即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和谐统一。 [ 关键 词】 《 边城》 人性美 ; ; 儒家文化 ; 道家文化
【 中图分类号 ] I 6 [ 2 0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7 — 44 21)2 07 — 6 1 55 (010 — 08 0 2
a .2 1 r 0l
《 边城》 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 内涵探析
时凤 玲
( 菏泽学院 初 等教育系 , 山东 荷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 40 ) 70 0
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

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沈从文是描绘风土人情的高手,他画出一幅幅风俗长卷,婚嫁、习俗、服饰、神话、传说、信仰、礼节……无所不有,无所不奇,使他成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他特别善于揭示这些一代一代流传的古风习俗人情世态所包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令人神往,令人惊叹。
加上沈从文运用泥味土香十足的方言土语,这更使他的充满浓郁的湘西地方特色。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摘要:提及沈从文,史上惯以“乡土作家”称之。
其创作的作品大部分都涉及他的家乡湘西的风土人情,文字里时刻流露出对故乡的爱。
就像沈从文自己说的,他就像江边的一个船夫,边划船边看景边感悟。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民俗风情;文化意蕴一、研究缘起——文学创作中的民俗文化选择取向(一)沈从文概况及其特色分析1902年,沈从文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1]。
二十二岁时,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自称“最先的职业作家”。
[2]身为凤凰人的沈从文,湘西的民俗风情对他的创作意义重大。
在《从文自传》中,他写道:“我就是一个不愿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
”“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
”[3](二)沈从文作品的民俗价值确定——以小说为例进行研究沈从文在《阿丽思中国游记》(第一卷·后序)中写道:“说到学力,我没有读过什么书,另外我有点话,我没有读书,与其说是机会,不如说是兴趣吧。
” [4]凭借写作,沈从文从一个他口中的“乡下人”跻身上流社会。
然而,他也曾受到许多人的批判。
在1948年写的《斥反动文艺中》把沈从文放在反革命反人类的位置上大肆批判。
[5]所幸的是经过历史和时间的检验,其作品中隐含于乡土风俗之下的独特的美感终于为世人所见。
二、风情画卷——沈从文小说的民俗特色沈从文出生、生长都在湘西地区,他的小说作品中许多都是关于湘西地区人情风貌的描绘。
其中交通民俗、节日民俗、婚丧礼仪、神巫崇拜、民歌俗语等在小说中体现最多,也最让人印象深刻。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作者:郭传梅来源:《成才之路》2008年第36期一、文化选择及创作目的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早期的代表作,写于1930年,小说所写的是民国初年湘西边区的一座小山城里的爱情悲剧故事。
尽管民国初年的荣峒山城交通闭塞,固守着小生产者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秩序,保留着古朴的民风习俗,但是在那里却也经历过清朝的暴政和民众的反抗。
加上茶峒与外界亦常有“水陆商务”的交往,决不可能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
可《边城》中的各类人物无论贫富,几乎人人都善良正直,忽略了不同阶级之间的差别。
例如,对王团总的描写,除了写他以“一座碾坊”作陪嫁的引诱之外,几乎未曾触及他一点的卑污心理。
作者为什么会在那样一种纷乱之中,还会有这样一份“闲情雅致”呢?作者是希望通过这种和平、宁静的有着原始民风的特殊的人生形式,“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的人生形式”的描写来与外界那种动乱、喧闹,无秩序地堕落的人的生活状态相对照。
对湘西边界里完美人性的赞美与歌颂,实际上也就是对外界社会的一种否定。
在两相对照中,呼唤全民族的醒悟,寄托着作者对重塑全民族性格的期待。
作者对故乡自然美、人情美和乡民原始生命力的礼赞,表明他站在乡村中国立场上来看待整个中国进入现代文明的痛苦历程。
作者所信奉的人生哲学就是自然人性理想。
即一种未经现代文明玷污,未受世俗礼法约束的自在状态的人性。
从两相比较中。
也可以看出沈从文由此作出了全现代人吃惊的文化选择:对文明社会所引以为自豪的“秩序”和“美”极为反感,而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和粗糙朴实的灵魂却非常向往。
这种反文明反理性的文化选择不可能不引起人们的困惑乃至误解。
但如果我们把这种文化选择还原于20世纪初历史文化的氛围中,还原于理性与人性的原始冲突时,就会感到沈从文的文化选择隐含着非常深广的民族忧患意识。
以及当今人类面临着的普遍性困惑。
湘西人身上注入了民族原始文化的因子。
表现出朴素勤劳、善良等优美的人性,而现代文明里的现代人则混乱、堕落无秩序。
中国文化与南方情调《边城》的文化元素

中国文化与南方情调《边城》的文化元素《边城》是沈从文先生创作的一部以湘西边区为背景的小说,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和南方情调。
在小说中,沈从文通过对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塑造,将中国文化与南方情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富有独特韵味的文化画卷。
一、人物形象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在《边城》中,作者通过刻画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例如,书中的主人公桑晨,他勇敢无畏,情义深厚,忠诚于家族,这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尊重传统、强调家族观念的价值观。
而桑晨在面对生活困境时,能够坚持乐观向上的态度,这与中国文化中的“乐观豁达、顺应天命”的思想相契合。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沈从文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智慧与情感的世界。
二、环境描写凸显南方情调《边城》的故事背景设置在湘西边区的小村庄,这个地方具有鲜明的南方特色。
作者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展示了湘西边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使得作品洋溢着浓厚的南方情调。
例如,在描述寒冬到来时,作者用细腻的文字描绘了远山上的一缕青烟,以及村民们炊烟袅袅的景象,这些细节不仅生动地再现了南方的冬日景色,也传递出了湘西边区淳朴宜人的生活氛围。
通过环境描写,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南方的温暖与宁静,这种南方情调也成为《边城》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三、中国古诗词点缀文学作品《边城》中不时穿插着中国古诗词的引用,这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沈从文巧妙地将经典诗词融入到小说的语言表达中,既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层次。
例如,在描写主人公桑晨思念故乡时,作者援引了“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如梦”的古诗,这句诗词既与桑晨的情感契合,又给人以美好的遐想。
四、传统价值观与现实冲突的细腻刻画《边城》在展示中国文化元素的同时,也揭示了传统价值观与现实冲突的问题。
小说中的桑晨一方面坚守家族的传统,尊重家族的规矩和传统价值观,另一方面又面临着个人自由与爱情的选择。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解娅婷

学生姓名:解娅婷用户名:xieyating所属教学服务中心:云南省昆明市广播电视大学指导教师:吴新苗提纲: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一、引言1.提出中心论题:沈从文的小说是作家理想、希望和追求的具像化。
他的湘西世界不再是个人情感的承载物,而是整个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承载物。
沈从文用他抒情般的笔调和诗化般的语言,勾勒出了湘西优美的风物、人情画卷,通过以《边城》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渗透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他的视野里发现了整个人类,在河流中映见出整个人生。
一种崭新的,更庄严些与透入些”的对现实的掌握和解释在他心里涌动,一种通向“新的真实”的文学形式和内容在呼之欲出,并使当时的沈从文相信,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完成这项伟业。
2.说明写作意图:沈从文以湘西世界为基点发现了淳朴、自然、美、善的人性,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来阐释这种本真自然的人性虽然美丽却又是简陋的。
从沈从文话中与无数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他的很多作品的根在于那个沉思中的时代、那个独具特色的湘西地域和那永远也奔腾不息的浩荡沅水所蔚成雍雍大气的沅水文化,这种独特的、地域的、民族的、个性化的文化意蕴成为了沈从文小说的生命之根。
二、本论(一)沈从文小说中的文化内涵与外延1.沈从文小说中的文化内涵2.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湘西文化(二)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乡土情结的文化背景(三)沈从文小说中人性美的文化探索(四)沈从文小说文化内蕴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三、结论沈从文大量的小说提供了自己的作品系统——一个独立自主的艺术世界。
他自觉地使自己的创作既从“五四”流行思想的影响下脱出,又由30年代的普遍空气中脱出。
这种“独立性”却同时给他带来了损害。
“五四”彻底反封建的民主要求(包括“个性解放”的要求),30年代联系于社会革命运动的关于阶级对抗的思想,都是使现代文学获得其“现代特性”的东西。
沈从文在创作中避免社会历史判断,却不能不使他的作品包含着、体现着某种社会历史判断,这在他的创作中,也许是一种更深刻也更难以摆脱的矛盾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作品的传统文化底蕴研究
作者:洪华平
来源:《大观》2020年第02期
摘要:沈从文作为知名作家,其文学作品在我国文学界具有较大影响力。
其作品涉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内容丰富多彩,所用文体也异于常规,独树一帜,打破了传统文学作品的形式,将其情感蕴含于字字句句当中。
此外,其作品具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我国乃至世界的文学财富。
文章将以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对沈从文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探讨,阐述其深刻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沈从文;传统文化;文化底蕴
沈从文作品内容涉猎较为广泛,经常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及人文现象呈现出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
近年来,文学界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点研究沈从文作品,并站在作者的角度解读其想要传达的情感及其作品风格,除此之外,还从多个方面学习研究其文学作品并获得极大进展。
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一字一句都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给读者带来美的感受的同时也传达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可谓发人深省。
其作品包罗万象,不仅赞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严肃批判了封建糟粕,深蕴辩证思想,带给读者深刻感悟。
一、沈成文作品辩证地传承了传统文化
沈从文的作品不仅深刻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严肃批判了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
沈从文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底蕴通常展现在两个层面:一个是其作品向读者传达的思想层面,此层面主要是通过其刻画的劳动人民的质朴特性向读者呈现人真诚、善良的美好品质;另一个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糟粕的严厉批判层面,该层面主旨在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新构建了一种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文化。
结合沈从文所处的时代特征,可以发现其在尝试构造一种全新的适应时代发展大潮的价值理念。
二、沈从文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底蕴呈现
(一)描绘民俗文化,传达传统文化內涵
沈从文的作品中关于民俗文化的描写不胜枚举,这与作者的成长时代及环境息息相关,其通过作品中展现的特色浓厚的湘西文化及民俗,向读者传达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沈从文的《边城》是其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广为人知的一部作品。
该作品中巧妙融合了湘西的民俗文化风情,字字句句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
此外,该作品还掺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因其深刻描述了那个时代人们深切向往却无法实现的社会文化,所以该作品深受人们喜爱。
《边城》一文也涉及了湘西地区的生活习俗,通过温暖细致的描写为人们呈现出一个和谐的湘西社会。
此外,
沈从文还描述了湘西饮食风俗,从另一角度为人们展示了舌尖上的湘西生活。
与此同时,小说还具体描绘了湘西人民的生活习惯,并借此展现湘西的民俗文化。
该作品还隐隐折射出中国道家思想精粹,中国将以孔、孟为首的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而其他思想也并存发展。
道家作为诸子百家之一,它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也是源远流长的,沈从文的《边城》一文中就显现了道家思想。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万物生存发展皆有其内在规律,人与自然都要顺应规律自由发展,和谐并存。
《边城》全篇都隐隐约约折射出这一思想,这里的人们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民风淳朴、生活怡然,和陶渊明先生笔下的桃花源有相同的妙处。
(二)批判传统文化糟粕,构建理想文化社会
沈从文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由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艺术化演变过来的,他既歌颂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也抨击其中违反人性的部分。
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更多是对民俗风情的描写以及对人性光辉的颂扬。
以《萧萧》这一作品为例,文中有许多关于风土人情的描写,向人们传达出人与自然应该遵循自有规律和谐发展的思想。
与此同时,文中也批判了社会中落后于时代发展大潮、违反人情常理的糟粕部分。
作者批判了农村童养媳这一封建落后行为,提倡人的平等及自由。
从宏观层面看该作品,其大体上是宣扬人性中真实、善良部分的。
《萧萧》一文是围绕女主人公萧萧展开的,她在幼年时就成为了童养媳并被送到婆婆家长大,一方面她与丈夫之间的年龄差距极大,没有共同语言,另一方面她从小寄人篱下没有任何安全感与归属感,致使她单纯容易被骗,长工花狗只用甜言蜜语就骗得她与他发生了关系,且有了身孕。
从伦理道德层面及旧社会制度方面而言,萧萧这一行为是为社会所不容的,必将遭受严厉惩罚。
但是小说中却让萧萧生下这个儿子,且儿子延续了百年的童养媳习俗,虽然这一习俗遭受了许多人的强烈反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是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
《萧萧》一文歌颂了人民心底的淳朴善良,在权衡鲜活生命与僵硬制度时,偏向了生命,也从侧面体现了生命的坚韧和伟大。
三、沈从文作品中的传统文化研究
(一)民间文学蕴含的哲理
沈从文的作品中展现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比如极具民间特色的戏剧艺术,沈从文有许多作品都采取了此种艺术形式,通过简练的人物语言,融合湘西特色傩戏,创作出许多广为传颂的戏剧色彩浓厚的优秀作品。
戏剧艺术本身就具有生活气息浓厚的语言表达特色,沈从文通过运用戏剧表现形式,刻画出了社会民众的生活百态,体现出其对平淡美好生活的向往。
就沈从文作品内容的原型及涉猎领域来讲,用广泛且典型来形容恰如其分。
其作品主人公及故事大多来自于民间故事,甚至是民间的各种传说。
民间传说伴随中华传统文化始终,历经千年传承,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世界,沈从文将其作为原型,更容易引起读者们的心灵共鸣。
除此之外,沈从文作品还涉及生活日常的方方面面,比如婚丧嫁娶习俗、民间流传的迷信风俗等等。
其作品内有关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嫁细节描写,也有关于自由恋爱婚恋思想的畅想。
(二)乡土社会传统文化的辩证传承
国家的有序管理离不开“官”与“民”关系的处理,如何准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更是历代的探究重点,“官”“民”关系是否处理得当关系到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
在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此两者的关系比现实中的更为和睦融洽一些。
虽然作品中也塑造了一些当官不为民做主的恶官形象,但是作者在文中对此种恶劣现象进行了猛烈抨击。
作品中也勾勒了一些通过自身积极奋斗成为“官”,且一心为民的优秀形象,作者给予其极大褒扬。
此种对比可以折射出作者倡导人人自由平等的先进思想,也反映出,人们应该反对社会中的腐败、不良现象。
沈从文的作品中也反映出了对社会伦理制度的辩证传承态度。
沈从文在许多作品中都深刻描述了旧伦理道德制度对人们的压迫与禁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关于女性独立的描述。
在千年封建社会中,妇女都是作为附属品存在的,她们毫无平等自由可言,许多女性都遭受了各种迫害但是无人伸手救助,沈从文的作品则倡导女性的平等自由,反对歧视女性、压迫女性的封建思想。
除此之外,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关于乡土社会的刻画并不局限于批判封建糟粕,他也描写了大量乡村生活的美好安稳,乡村人民的淳朴善良,此种积极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是被其大力颂扬的。
四、沈从文作品传统文化底蕴研究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应该传承
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构建的社会,体现了社会中存在的真诚、善良等优秀品质,也蕴含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群体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理念。
其作品中关于传统文化优秀部分的深入刻画,不但向读者传达了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而且给予人们启示,即人类社会进步离不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二)传统文化中的落后糟粕部分应该摒弃
一个国家乃至民族的存亡兴衰离不开社会道德理念的引导,所以必须重视社会道德理念的传承,在传承过程中,可以采取推陈出新的办法,将传统思想道德的精华部分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推动国家及民族的发展。
此外,对于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比如封建迷信思想,必须坚决予以抵制,采取有效措施扭转民众观念,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切实保障民众的合法权益。
对沈从文作品的深入探究,意义重大。
其字句的斟酌我们可以深入学习,并将其转化为自己创作的助力,這也是文化传承的一种形式。
其作品中反映的社会百态,我们也应该对照积极改进,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落后的应该坚决杜绝,而其中优秀的部分应该传承,充分发挥其对社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德威.现代中国小说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吕翠梅.静水流深:沈从文小说生命意识的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4.
[3]唐志明.沈从文作品中表现的湘西民歌体裁形式[J].吉首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3).
[4]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9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5]杜素绢.孤独的诗性:论沈从文与中国传统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