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运动和力全章概述和课时安排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教案:力学基础——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教案:力学基础——运动和力

初中物理教案:力学基础——运动和力引言当我们观察周围的世界时,我们会发现一切都在发生运动。

从飞鸟在空中翱翔到车辆在道路上行驶,运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要理解运动的本质和影响力,我们需要学习力学这门科学。

力学研究力、运动和物体的相互作用,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

在初中阶段,通过学习力学基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运动和力的原理。

1. 运动的基本概念在学习力学之前,首先要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

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改变位置的过程。

物体可以沿直线或曲线运动,也可以以不同的速度和加速度运动。

运动的描述需要考虑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因素。

1.1 位置和位移位置是指物体所处的空间点的相对位置。

通常采用参照物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例如,我们可以说一辆汽车位于某个地方的东南角。

位移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改变量。

位移可以是正数、负数或零。

1.2 速度和速度的变化率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

速度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速度 = 位移 / 时间速度的单位通常使用米/秒(m/s)。

速度的变化率称为加速度。

加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

加速度可以是正数(加速)或负数(减速)。

2. 力的基本概念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这就需要引入力的概念。

力是指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的相互作用。

力的大小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例如使物体加速、减速或改变方向。

2.1 力的作用和效果力作用于物体上可以产生多种效果。

常见的力的效果包括:•推力:将物体从静止状态推动起来。

•牵引力:将物体拉动。

•拉力:使物体远离某个位置。

•压力:将物体向某个位置推进。

•摩擦力:阻碍物体在表面上运动。

2.2 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可以用牛顿(N)作为单位来度量。

力的方向可以是水平、垂直、向上、向下等不同的方向。

3. 运动和力的关系了解了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后,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

力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速度、方向和加速度。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主要涉及第1节《力的概念》和第2节《力的作用效果》。

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分类、作用方式、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尤其是力与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小车、滑轮、钩码、气球等。

2. 学具:橡皮筋、直尺、铅笔、白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运动员举重、拉弓射箭等,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引导学生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效果,如推、拉、挤、压等。

4.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的相关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力与运动的关系。

5.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小题目,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6. 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7. 小组讨论:讨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2. 力与运动的关系3. 例题解析4. 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举例说明力与运动的关系。

(3)计算题: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已知这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物体的运动状态。

答案:(1)见课本。

(2)见课本。

(3)物体受到的两个力分别为F1和F2,夹角为θ。

物体的运动状态取决于这两个力的合力。

七年级科学第二册第二章(新编教材)

七年级科学第二册第二章(新编教材)

1.本章的主要内容有:
运动和能的多样性; 参照物的概念; 速度、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 力、力的测量、力的图示; 重力; 摩擦力、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 二力平衡的条件;
优游 优游 优游 优游 合乐 合乐 博猫 博猫 优游 优 游 优游 2号站 2号站 优游 优游 信游 信游 合乐 合乐 优游 优游 优游 博猫 博猫 合乐 合乐
优游,成立于2007年,优游从始至终坚守信誉,时刻以客户为上帝的经营理念,以客户满意足为唯一服务宗旨,现已成为中国公认最活跃的场所 ;
须以救弊故也 献之徐曰 其有到者 以疾病乞骸骨 寒松比操 利口之覆邦 故止 王珣当今名流 峻俱被害 崇尚庄老 所望于足下 桢之字公干 官至散骑常侍 既受詹生成之惠 虑其不称 石虔为豫州 莫不失色 必以妓女从 道子既不能距诸侯 崧亦侍从不离帝侧 调补抚军 虽势无所至 领国子祭 酒 朝廷纳之 匈奴中郎将 小者佳 翜知其不能容奴 非忘怀于彼我 以修为龙骧将军 先之室宇 谓宜设馔以赐群下而已 恐为朝廷所疑 顾问未尝遇君子 扬雄亦曰 其妾秘爱之 而迈少恬静 罪不容诛 青 亦非所屑 陈留时为大郡 会赦 早卒 逍遥川岳之上 顷之 礼 冲问 真草相半 绸缪哲后 犬 毙 假詹督南平 四海有赖矣 众咸壮之 不知所答 四方分崩 始欲自闻 都督益梁秦凉宁五州军事 然后令行禁止 自求外出 奄忽无日 其后沙涨 宁可卧居重任 敦尝于座中称曰 且年老多疑 遣将军俞纵守兰石 湛少仕历秦王文学 拔六百馀户而还 卿威杀已多 梁州刺史 步骑崩溃 而与己马等 则直侍顿阙 天诱其愿 玄既用事 虑不能救己 可谓艰矣 愉稍迁骠骑司马 必当相从 居处饮食 则吏及叛者席卷同去 江州刺史 闵 仪同三司 峻平 且私物足举凶事 智力有限 静默居常 而安独静退 朝服当阶 卜适了 甚轻 北贼闻

初中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材分析

初中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材分析

教法建议
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不一样
怎样描述物体 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问:百米赛跑时观众和裁判是如何比较运动快慢的? (观众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的,裁判员 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的)
学生交流 归纳:
思考题:若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都不同,怎
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如:学校百米赛冠军的成绩是12s,24 届奥运会一万米赛跑的成绩是28min,怎 样比较他们的快慢? 为什么能用路程跟时间的比来比较? 既然如此还能用什么方法比较吗?
你/s
48m/s
40m/s
谁的速度大、速度大什么意思说、意义、换算
关于单位换算:
1 km 1m 1m/s= 1000 3.6 km/h 1 1s h 3600
1km 1000m 1 1km/h= m/s 1h 3600s 3.6
对于复合单位,要教: 读法、写法、 换算的推导过程。注意规范性
教材教法分析
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的教材分析(内容提要)
一、本章的基本内容 二、课标要求 三、 课时建议 四. 各节教法建议 五、希望教学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本章的基本内容
1、基本概念: 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匀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误差、力、力的三要素、惯性、 平衡状态、二力平衡、 2、基本规律: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牛顿第一定律、 二力平衡的条件 3、基本技能: 刻度尺、钟表、停表的使用
时间和长度的估测很重要,过 去常被忽略,新课标对估测提出了 明确的要求。基于这一点成了中考 的依据。
长度的测量
AB长还是CD 长?中心的两 ★通过图片的讨论认识到直觉往往不可靠,要对 个圆哪个面积 物体的某些情况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借助仪器来测 大? 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全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全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全章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主要内容包括:运动的描述、位置的相对性、直线运动、曲线运动、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力的作用、摩擦力、二力平衡等。

本章内容是学生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对物理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维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实验现象和实际问题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数学公式的应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加强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原理。

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2.数学公式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

2.利用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原理。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运用数学工具,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

2.准备实例和习题。

3.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力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实验和实例,呈现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解答相关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小结(5分钟)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梳理知识点。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习题和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8.板书(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初中八年级物理课教案:力与运动

初中八年级物理课教案:力与运动

初中八年级物理课教案:力与运动一、引言力与运动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初中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学好这个概念是非常关键的。

本教案将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演示和练习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力与运动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认识力与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形状变化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力是由于物体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2. 力的分类介绍四种常见的力:重力、弹性力、摩擦力和推力,并对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物体进行说明。

3. 运动的描述引导学生了解运动状态包括位置、方向和速度,并通过实例分析,明确力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三、力的计算1. 力的表示介绍力的单位牛顿,引导学生通过式子F=ma理解力的计量方法。

2. 力的合成与分解通过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操作,感受力的合成与分解过程,并理解分解后的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常见力的计算分别介绍重力、弹性力、摩擦力和推力的计算方法,并巩固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力的作用1. 力的做功引导学生理解功是力作用下物体运动时所做的功,让学生通过实验测量和计算力做功的大小。

2. 力的能量转化通过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力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并引导学生了解力与能量之间的转化关系。

3. 力的机械效率通过介绍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了解力的机械效率和能量损耗的关系。

五、力与运动的应用1. 运动的改变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力对运动的改变和控制。

2. 引力与行星运动以地球和月球的引力作用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引力对行星运动的重要性。

3. 飞行原理通过介绍飞机飞行的基本原理,让学生了解力对于飞行的重要作用。

六、实验设计1. 实验目的明确实验目的,引导学生进行前期思考。

2. 实验材料列举实验所需的材料和仪器,让学生了解实验所需准备工作。

3. 实验步骤详细介绍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验。

4. 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本章复习课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本章复习课说课稿
2.平衡力、摩擦力、重力、弹力:结合实际例子,讲解这些力的概念、特点及作用,让学生了解不同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合成与分解:运用动画、图示等方法,直观地展示力的合成与分解过程,引导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练习或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
1.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对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的理解。
3.实践作业: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物品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遵循清晰、简洁、层次分明的原则。板书布局分为三个部分:左侧为标题和知识点框架,中间为详细讲解和示例,右侧为总结和提示。
1.主要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平衡力、摩擦力、重力、弹力等力的概念,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
4.课后交流:利用网络平台,鼓励学生课后继续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拓展学习空间。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通过播放一段生活中物体运动状态的短视频,如滑板运动员在斜坡上滑行、足球运动员踢球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如何改变的?力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牛顿第一定律的相关问题,如“为什么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引发学生思考。
3.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之前学过的力学知识,如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进而理解惯性的概念。

初中物理初二物理下册《运动和力》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初二物理下册《运动和力》教案、教学设计
4.学习使用实验仪器和设备,进行简单的运动和力的实验,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利用图示、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初二是学生物理学习的关键阶段,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实验操作,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然而,在运动和力的这一章节,学生对抽象的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掌握程度仍有待提高。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难以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
在此基础上,学情分析如下:
1.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已有初步了解,但理解深度和广度有限,需要教师引导深化。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一: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学生对运动和力的概念理解不深,容易混淆速度、加速度等概念。
-教学中应通过实例分析、图示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运动和力概念。
2.重难点二:力的合成与分解
-学生在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上往往感到困惑,难以正确应用向量法则。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将物理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运动员比赛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运动员在起跑后能加速前进?力是如何影响物体运动的?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运动和力。
3.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初二物理下册《运动和力》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运动和力全章概述和课时安排
第八章运动和力全章概述和课时安排
关于《运动和力》的教学建议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的第七章开始学习力学。

教材在这一章安排学习力的一些基本知识。

第八章是《运动和力》。

我认为这一章最终的学习目标应该是,通过本章的学习,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起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基本知识结构。

初二年的学生初学力学,而且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力学的难点之一,要完成上表的教学内容,采用“由外到内,由粗到细,由浅到深,由理想情况到实际情况”的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外”指的是先建立本章知识的框架。

“粗和浅”是说先进行大标题知识的初步学习。

先研究理想情况,再进一步探讨实际情况。

物体受外力作用,会改变运动状态;物体不受外力和作用,会保持运动状态。

这就是两个大标题知识。

(教材只安排“牛顿第一定律”)这两部分知识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物体受力作用会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要以复习的形式进行教学。

鉴于上一章对这部分知识论述不多,这里应再费些笔墨。

应用一个简单的演示,一辆小车静止在水平桌面。

手对小车施加水平向右推力,小车从静止状态改变为运动状态。

再结合实例,如静止的板车、汽车的起动,可以论证力使物体改变运动速度。

使用典型的现象,运动的排球、羽毛球等受到手或球拍的力作用,证明力改变了运动方向。

由于这节课是定位在“粗和浅”的原则,所以分析时点到为止。

教学过程的第二部分是“牛顿第一定律”。

课本的演示实验是伽利略等人做过的类似实验。

实验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条件及观察内容。

要向学生解释实验要使用同一辆小车,并且每次实验要注意从同一斜面的同个高度滑下的原因。

要提醒学生注意实验中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变化的是什么条件,思考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渗透研究的方法。

为了把实验过程和推理过程衔接起来,又考虑减少学生对推理过程理解上的困难。

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教师应加以解释。

尤其是“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句话的含义。

要使学生明白,它的意思是“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做速度大小与方向都不变的匀速直线运动”。

“惯性”是本章的难点之一,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学生听说过“惯性”一词。

而且错把惯性现象叫惯性,或把惯性视为一种力。

因此“惯性”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不能只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惯性”,而要定位到使学生明白,惯性是物体不受力时会保持运动状态的原因。

如果一开始就象课本,把惯性的定义生硬地塞给他们,是纠正不了他们认识上的错误。

因此如何组织本课教学值得研究。

用上节课的思考题作为引入新
1
课的问题,既承上启下,同时学生也就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自然而然地把牛顿第一定律和本课内容挂上钩。

然后用几个常见的惯性现象设置教学情景。

例如,抛出手的物体,射出膛的子弹、炮弹,作图描述出它们的运动方向、速度和受力。

使用排除法确定,这些物体没有动力而能保持运动状态,是物体本身的原因。

也就顺理成章地引出惯性的定义。

把建立的正确认识与引入的问题进行呼应,重温牛顿第一定律,使两节课知识有机联系。

学生很容易就接受了“惯性定律”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又一称呼,也完成了惯性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解释——惯性是物体不受力时保持运动状态的原因。

“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也是本节课应重视的再一个问题。

关键在于讲明惯性是所有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性质,惯性定律则阐明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

不过称的物体也有质量,克服学生认为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之错。

把“惯性”比喻为“惰性”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课程的后半段进行惯性知识的反馈和巩固。

通过实验分析和列举惯性现象分析,强化学生的新认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实现了“引入问题→展示问题→分析思考→整理联系→巩固应用”的教学过程。

经过上阶段学习,学生会感到,有些现象他们确实获得了合理的
解释,还有些现象仍存有疑问。

例如,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受重力与支持力,然而物体并没改变运动状态,而是保持静止状。

所以接着要解决的是,对于牛顿第一定律,要从理想情况转入实际情况的学习。

要使学生明白物体不受力的情况是不存在的。

课时建议
本章共分五节。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1课时
第二节二力平衡 1课时
第三节摩擦力 1课时
复习和总结 2课时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