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美学论文

合集下载

建筑的美学

建筑的美学

建筑,是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存在。

它们有的高大雄伟,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古色古香,有的充满现代气息。

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

我觉得最美的建筑,是我们学校的教学楼。

它虽然没有摩天大楼那么高大,也没有古老宫殿那么华丽,但是它却有一种让人感到亲切和温暖的美。

每天清晨,当阳光洒在教学楼的外墙上,那金黄色的光芒就像是给它披上了一件金色的外衣,美丽极了。

教学楼里的每一间教室都布置得井井有条。

整齐的桌椅,干净的黑板,明亮的窗户,这一切都让人感到舒适和安心。

而且,教学楼的走廊上还挂着同学们的绘画作品和书法作品,这些作品充满了创意和童真,为教学楼增添了不少艺术的气息。

除了学校的教学楼,我还喜欢家乡的那座古老的石桥。

这座石桥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它的石头都已经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无比。

桥身上布满了青苔和藤蔓,看起来就像是一幅天然的画作。

桥下是潺潺的流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

每当我走过这座石桥,都会忍不住停下脚步,欣赏它的美丽。

还有城市里的那些现代化建筑,也有着别样的美。

那些高楼大厦,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造型独特,充满了科技感。

它们是城市发展的象征,展示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建筑的美学不仅仅在于它们的外观,还在于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

古老的建筑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传承着先辈们的智慧和精神;现代的建筑则展现了时代的进步,预示着未来的发展方向。

总之,建筑是一门艺术,它们的美无处不在。

我们要学会欣赏建筑的美,感受它们所带来的温暖和力量。

建筑美学论文

建筑美学论文

建筑美学论文【摘要】城市的景观基于建筑,建筑创造的空间成为环境景观的重要内容。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谈到了建筑美学对一个城市的重要性:“建筑是城市中的主要景观,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器官。

一、建筑美与城市环境空间1.建筑美的内容建筑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建筑美是指单体的建筑美,它涉及美的房屋、美的造型、美的装饰,旨在揭示单体建筑造型美的规律和艺术特征;广义的建筑美则把建筑放到广阔的特定时空背景中去研究,它跨越单体而走向群体,跨越房屋自身而走向总体环境,跨越建筑而走向城市,它侧重于从建筑美的边界条件、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建筑、街道、广场、区域乃至城市的宏观角度,去把握建筑美的特征、研究建筑美的问题。

广义的建筑美的本质在于它是城市的又是建筑的,是群体的又是个体的,是整体的又是局部的,在强调城市整体环境美的同时,把个体建筑美有机地纳入整体环境之中。

2.建筑的形式美由于年代久远,我国历代遗留下来的建筑文化遗产早已失去其原有的建筑实用功能,但体现在完整的建筑艺术形象中的建筑形式美,却并不因为时代和社会的变迁而失去其美学上的价值。

对称的中轴线、严整的秩序空间,这些形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安全感、稳定感、永恒感,它们已从原来所代表的封建帝王的形式中抽离出来,成为了中国人审美格式塔的模式。

北京故宫建筑群的最大特点是承继并延续了中国在两千多年宫殿建筑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布局和陈设,如前朝后寝、五门三殿、中轴对称等格局,上海外滩则是具有西欧古典建筑风格的楼群,气派雄伟,色调和谐,线条挺拔,错落有致,形成巍巍壮观的建筑艺术风景。

3.城市环境空间城市环境空间包括建筑、社区、街道、广场等。

城市环境空间与城市人的生存质量密切相关,同时,城市空间的安排、变化、流动是城市社会的一种次序,对人们的活动会起到限定性的作用。

中国传统城市环境空间布局强调形象与背景、物质的实空间与非物质的虚空间的相互依存与转换,它们共同组成了城市环境空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在色彩、材料和建筑格局上都极具整体性、政治性和文化属性。

建筑欣赏美学论文范例采编欣赏(共2篇)

建筑欣赏美学论文范例采编欣赏(共2篇)

建筑欣赏美学论文范例采编欣赏(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建筑的艺术美学赏析应置身于中国审美文化的背景之下,以此为基础审视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发展,追求和探索其间的美学魅力,使其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不朽文化集。

下面是千里马论文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建筑欣赏美学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建筑美学教学方法思考与探索一、建筑美学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本科生建筑美学课程,主要面向建筑学、城市规划与环境艺术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

在此之前,学生已通过两年的专业基础学习,初步掌握了规划、建筑以及环境设计基本功,具有了一定的入门专业思维。

这个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化期,是学生将较为单一的要素转换到综合性较强的设计领域的过程,学生的城市与建筑观逐渐开始形成。

选择在三年级开设建筑美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与美学素养,帮助学生了解城市与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城市规划思想、理念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建立正确的城市与建筑美学观。

二、建筑美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筑美学理论部分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主要采用理论讲解与分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理论有较清晰的认知。

但是,美学理论难免晦涩难懂,学生理解吃力、缺乏兴趣。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较偏重设计课的学习,平时花费的时间也较多,教师也多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

但恰恰是设计课,多数学生始终“不入其门,不得要领”。

在设计课学习中,常常出现对某位建筑大师、某种规划理念、建筑风格、形式的盲目模仿,而对其背后的社会因素、技术发展、艺术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并不了解,在学生自己的设计中忽视对各种社会发展、基地、功能、自然条件、文脉等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难免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

当代建筑美学发展论文精选

当代建筑美学发展论文精选

当代建筑美学发展论文精选近年来,建筑美学问题已成为学术界关心的热点之一。

建筑美学是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建筑美学发展论文,供大家参考。

建筑美学发展论文范文一:美与丑—兼谈当代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摘要:分析了美的主观性、美与丑的相对性并试图对当代建筑美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内在根源做出分析。

关键词:主观性美与丑解构主义非理性的美「文本1」:寓言阳子之宋,宿于逆旅。

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

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庄子 . 外篇 . 山木第二十》「文本2」:讲谈“我们在讲到关于正确的问题,一位好的裁缝常常用”太长“和”正好“(关于准确)这些话而不用其它的话,(但是)我们在谈到贝多芬的交响曲时,我们不能说关于它是否正确的话。

(在这个场合)完全是别的东西登场。

人对那么不得了的艺术,对他(关于正确)的评价是不能用语言来说的。

在涉及到样式的建筑,我们可以说那个门正确(能说)。

在这里的问题是你可以评价门。

但是在谈到哥特式大教堂的时候,我们做的事情是,完全不是发现那个大教堂是否正确—而那个大教堂对于我们来说扮演着完全不同的角色。

(关于这个问题,利斯有”不存在程度的问题“这样一句名言)(这种情况)全部的游戏都相异。

那种相异的状况,根据个人来判断,有人会说”它真棒“,其他的人会说”他给我以巨大的印象“类似的评语”。

——维特根斯坦《文化与价值》「解读」:美究竟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从古至今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这个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因为只有弄清楚这个问题,才有资格去谈论美的定义,否则,对美的任何论断都是枉然。

我认为美是纯主观的,美根本就不具有客观性。

我国儒家经典之一《礼记》里说:“美恶皆在心中。

”柳宗元说:“夫美不美,因人而彰。

”18世纪英国唯心主义经验美学的代表休谟说:“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里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浅谈中国古现代建筑美学欣赏论文

浅谈中国古现代建筑美学欣赏论文

浅谈中国古现代建筑美学欣赏论文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这是由于中国建筑美的特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建筑美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建筑美论文范文篇一:《试论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内容摘要:文章就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灵动美、虚实美、流动美、序列美展开论述,并通过中西方建筑美学之比较,意在说明我们应传承中国传统建筑之精髓。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美学一、建筑空间之美学概述建筑,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人造的空间环境。

这种空间环境,一方面要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感受的需要。

即建筑不仅是一种物质性产品,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性产品,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或曰是精神对物质的超越。

为此,不仅要赋予它以使用要求,而且还应当赋予它以美的属性。

回顾建筑史册:希腊庙宇神堂的尺度、罗马万神庙内部的完整、哥特教堂中庭的运动感、文艺复兴时期室内的和谐以及巴洛克建筑的诡谲变幻,都说明了建筑空间之美。

从众多建筑名作中可以看到,诗意的空间一方面来自实体美的建构,这主要是与建造逻辑相符的建筑结构、材料、构造等建筑元素自身美的创造;另一方面则来自对富于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空间观念的创造,它源于人与自然的一些原始体验,在建筑中主要表现为对自然元素的妙用。

而空间观念的实现必须借助于实体的构成。

二、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一)灵动空间之美中国传统的室内居住空间都具有功能上的灵动、可变美。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建筑结构上的灵活性。

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上是以“柱”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支撑屋顶和楼层的木构架和室内分隔空间的墙体在结构上是分开的,这使得墙体不承担重量,而且为灵活分隔室内空间提供了可能性。

在古建筑中,分隔室内空间的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完全分割,即在柱子之间砌薄墙或镶板;另一类是半分隔,即在相邻空间之间设置隔扇、屏风、碧沙橱、帐幔、罩、博古架和其他陈设来分隔,造成空间若断若续、若分若合、若开若闭的层次和丰富的变化,使相邻空间之间相互沟通,又彼此隔离,成为一个互相渗透的有机体。

建筑美学论文

建筑美学论文

建筑美学论文一、引言建筑美学是关于建筑艺术的研究领域,旨在探讨建筑的审美特征和价值。

建筑不仅是为人类提供居住和工作空间的实用工程,更是一项艺术创作,通过结合各种元素,如线条、形态、色彩和材料等,塑造出独特的空间体验。

本论文将探讨建筑美学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以及它对人们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的影响。

二、建筑美学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1. 形式与功能的统一现代建筑追求“形式与功能的统一”,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创新的设计方式,使建筑外观与内部功能得到良好的结合。

建筑美学在其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它通过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视觉效果的吸引力,提高了建筑的实用性和观赏性。

2. 材料选择与质感材料是建筑美学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现代建筑注重材料的选择和质感的表达,通过运用各种材料的独特性能和纹理,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建筑形态。

不同的材料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风格,从而影响人们对建筑的感知和情感。

3. 空间与光线的设计空间和光线是建筑美学的核心要素之一。

现代建筑透过创造舒适、富有层次感的空间,并灵活运用自然光和人工光源,营造出独特的氛围。

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和光线设计,建筑可以提供愉悦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同时激发人们的感官体验和情绪共鸣。

三、建筑美学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1. 提升居住环境品质建筑美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建筑外观更美观,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宜居的居住环境。

设计合理的建筑可以改善室内采光和通风条件,创造出宜人的居住氛围,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2. 激发创造力与启发灵感美学的建筑可以通过其独特的形态和设计概念,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具有艺术性的建筑作品常常成为人们创作的灵感来源,进而推动社会的文化和艺术发展。

3. 塑造城市形象与特色建筑美学也对城市环境和形象产生重要影响。

优秀的建筑作品可以成为城市的地标,塑造城市的形象与特色。

具有独特美感的建筑群落吸引人们的目光,促进城市的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

四、建筑美学对城市环境的影响1. 增加城市的文化吸引力建筑美学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形式,可以为城市增添文化魅力。

世界中外建筑艺术欣赏论文

世界中外建筑艺术欣赏论文

世界中外建筑艺术欣赏论文让我国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艺术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必须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和着新的时代脉博去探索、去创造。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世界建筑艺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世界建筑艺术论文篇一:《试论建筑艺术赏析》【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和西方的建筑艺术的比较,发掘古今中外建筑艺术的特点,对因社会背景和民族文化的差别而形成的不同的建筑文化作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中国建筑艺术西方建筑艺术建筑欣赏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建筑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示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以其触目的巨大形象,具有四维空间(包括顶面)和时代的流动性,讲究空间组合的节律感等,而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和“石头写成的史书”。

建筑艺术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结构造型、内外空间组合、装修和装饰、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审美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实用造型艺术。

而中国和西方的建筑艺术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篇论文就将中西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入手,通过介绍各种建筑,分析其体现的内部特征。

一. 中国建筑艺术的概况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而建筑艺术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出的方形或圆形房屋发展到今天,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这其间有在崇山峻岭中蜿蜒万里的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有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前列的隋代的安济桥;有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高达67. 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而座落在北京的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古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由于独特的艺术风格,更使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

这一系列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建筑风格美学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

中国建筑风格美学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

中国建筑风格美学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中国建筑风格美学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从当代中国知名建筑设计看传统美学思想的演变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迅速崛起,促成了本土建筑设计的蓬勃发展,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和建筑作品。

中国新一代的建筑设计师攀附于中国的崛起之身,于世界建筑师中脱颖而出,设计了一批知名的建筑。

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既受到中国强大的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受到全球化后现代浪潮的巨大冲击,展现出全新的设计风格和美学特征,正在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建筑语言和美学思想体系。

一、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的当代解读中国辽阔的土地和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建筑独特的审美传统和地域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其建筑设计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有着鲜明的东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享誉全球。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依附于东方文化与哲学,思想庞杂,内涵丰富。

它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并且超越了“器”或“式”的层次,更侧重于“道”或“法”的深度。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与价值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以弘扬君权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受中国几千年君权至上和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建筑上表现为以弘扬君权的宫殿及与宫殿密切相关的都城规划为主,且成就最高。

如北京故宫建筑群,强调巨大的体量、对称的布局、富有节奏的空间序列、富丽堂皇的色彩等设计要素,对中国建筑审美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

中国特有的“礼制建筑”(坛庙、神祠、宗庙、宗祠)和帝王陵墓的建设规划,则体现了社会等级秩序、上下尊卑的宗法礼教文化。

这种重视权力、主次分明的建筑特征,在审美心理上形成一种庄重、崇高的感受,集中体现中国建筑审美的主流思想。

2.多元、丰富、内敛的民族建筑文化中国属内陆国家,漫长的历史与封闭的社会形态,塑造了中国人的内敛性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建筑美学在建筑中的应用摘要:建筑美是一种客观存在。

建筑的造型只有符合客观的形式美法则才是美的。

这类理论最早的代表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学派。

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的建筑工程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指出,美是客观存在的,它主要表现在建筑各部分间和谐的比例。

关键字:形式美法则建筑十书比例Abstract:Architectural beauty is an objective reality . Architectural Shape only meet the objective law of formal beauty is beautiful . The earliest of these theories is represented by the ancient Greek Pythagoreans . 1st century AD, the Roman Empire in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 Vitruvius ' Ten Books of Architecture "and that the United States is an objective reality , it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proportions between the various parts .Keyword:Aesthetic Principles目录1引言 (01)1.1形式美法则 (01)1.2形式美在建筑中的表现和应用 (01)2.1对称与均衡 (01)2.2节奏与韵律 (01)2.3调和与对比 (01)2.4比例与和谐 (01)3.1案例分析之流水别墅 (01)3.1.1统一与变化 (01)3.1.2调和与对比 (01)3.1.3均衡与稳定 (01)3.1.4节奏与韵律 (01)3.1.5过度与呼应 (01)3.2.1建筑美学与结构主义 (01)4.1总结 (14)参考文献 (15)1引言“美”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见解,其实美一直都存在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地方,然而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建筑则是对美最好的诠释,有心人将建筑中的美总结为,“统一、均衡、和谐”等。

但是,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民族以及不同的时代对建筑之美则有不同的看法与总结。

1.1形式美法则的探索康德的两部著作《伦理学》和《美学》提到过,美只是人的感受,是客观概念。

①这是从形式美规律的心理层面来讲,不同的建筑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如高大宏伟的人民大会堂高46.5米,从功能层面来讲,3米的房高已足够满足人的行为活动,但从精神层面来分析,是为了凸显其庄严的气氛。

普通的住宅房高约3米,给人温馨又隐秘的感觉。

形式美规律也可以从形式方面去探讨。

最早研究形式美规律的是毕达哥拉斯,他认为绘画、雕塑、音乐呈现的美都是一些“数”规律,认为“数学是最高的艺术形式”。

柏拉图与毕达哥拉斯派如出一辙,认为对形式美学的研究应建立在完美的数学比例之中,如黄金分割比。

之后,亚里士多德从大自然生物界得到启示,提出了有机的整体的观念,从物体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及其节奏韵律的变化中最终总结出“多样与统一的”规律。

②黑格尔总结了形式美规律“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多样与统一”是建筑形式美的金科玉律。

无论是柏拉图从“数”的理念来分析形式美,还是亚里士多德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都强调一个整体之中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存在呼应与协调的关系,每一个部分都是必不可少的。

而整体是高度统一的,增一分太多,减一分太短。

1.2形式美在建筑中的表现与应用(1)对称与均衡(2)韵律与节奏(3)调和与对比(4)比例与和谐2.1对称与均衡在中国传统的建筑历史上有相当一部分建筑是采用对称布局的形式,这种现象很难用功能的因素去解释。

如故宫所采用的严格对称的布局形式,沿着中轴线两侧成双成对的排列建筑——东边放一个殿,西边也放一个殿;东边设一个门,西边也设一个门,于是形成一种极为庄严、肃穆的气氛。

而功能要求必须采用这种形式?这很难解释。

不仅古代的建筑这样,今天的建筑大多亦是如此。

如坐落在天安门广场两侧的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博物馆,之所以采用对称的形式,也不能用功能的因素予以解释,主要还是取决于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要求——希望获得庄重、雄伟的气氛。

这也是体现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利的体现。

2.2韵律与节奏韵律原本是用来表明音乐和诗歌中音调的起伏和节奏感,以往一些美学家认为,诗和音乐的起源和人类本能的爱好节奏与和谐有着密切的联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爱好节奏和谐之类的美的形式是人类生来就有的自然倾向。

自然界中许多事物或现象,往往由于有规律的重复出现或有秩序的变化,也可以激发人们的美感。

(1)例如风吹过湖面,荡起层层涟漪,这就是一种富有韵律感的自然现象;或者鸟类翅膀上的羽毛,以及树干的年轮。

古代的砖塔,层层出檐不仅具有渐变的韵律,而且丰富了建筑的外轮廓线的变化。

(2)如悉尼歌剧院贝壳节奏的变化,像起伏的音符般和谐优美。

(3)如我们国家的徽派的建筑特征,在传统的徽派建筑中都运用了统一的元素,那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马头墙。

(4)在中国传统的古建筑中,很多塔楼都采用了重复的韵律,渐变的韵律。

(5)在中国现代城市建筑中我们也能看见一些建筑表现出节奏感韵律感,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也有体现。

如一些相同的小区住宅等。

2.3调和与对比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认为缺乏对比的东西会使人感到单调,但若果过分强调对比以至失去了相互之间的协调一致性,则可能造成混乱,只有将对比与调和两者的关系处理好了,才能达到多样与统一。

对比和调和是相对的,也是统一的。

例如一列由小到续变化的要素,相邻者之间由于变化甚微,就可以保持连续性。

如果从中抽去若干要素,则会使连续性中断,凡是连续性中断的地方,就会产生引入注目的突变,这种突变则表现为一种对比的关系,突变得愈大,对就愈强烈。

在建筑设计领域中,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无论单体还是群体,部空间还是外部体形,为了求得多样与统一,都离不开调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例如,巴黎圣母院依靠门在形状上的对比与调和,而使整个立面处理既和谐统一,又富有变化。

圣索菲亚大教堂,一半圆形拱作为立面的组合要素,大小相同、配置得宜,既有对比又有微妙的差别,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又富变化的有机统一整体。

2.4比例与和谐在建筑中比例与和谐是相当重要的,如果一个建筑没有了比例,整个建筑就失去了美感,在最早的古希腊时期就提出了黄金分割比的关系,认为一切美的东西都应该遵循黄金分割比,所以在现代建筑中很多建筑都遵循黄金分割比。

就如凯旋门的建设,整个建筑的体量关系完全符合黄金分割比。

比例在很多时候可以有效地控制建筑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也使很多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符合了形式美法则。

人体比例的研究是达·芬奇于1490年根据建筑大师维特鲁维斯在他的建筑作品中提到人体的尺寸是大自然安排好的,他举例说,“把双腿分开到令身高降低1/14,再抬起双臂,直到左右手的中指与头顶成一等高直线,再沿着开的四肢顶端画一个圆圈,那肚脐正位于圆心,而两腿之间的空间会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的理论而成。

早在古希腊就已被发现的黄金分割比1:1.618正是人眼的高宽视域之比。

恰当的比例有一种协调的美感,成为形式美法则的重要容。

美的比例是平面构图中一切视觉单位的大小,以及各单位间编排组合的重要因素,如罗马万神庙的圆形平面,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方形平面,后来虽然突破古典建筑形式,出现了多种不规则的构图法则,但有时仍然借助于简单几何图形之间相互连接的关系来达到构图上的完整统一。

凯旋门中心拱门高36.6米,正好是两个正圆相切的大小。

凯旋门的正中心点正好又与拱门拱所在的圆中心相重合,从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3.1案例分析之有机主义建筑的代表——赖特的流水别墅(1)有机主义建筑的概念:有机建筑是种崇尚自然并且有赋予生命的,自然是有机建筑基本和设计的灵感之源。

(2)有机主义建筑的美学特点:1、建筑的整体性与统一性。

特别突出视觉和艺术的统一,常以母题构图贯穿全局;2、空间的自由性、连贯性和一体性。

主“开放布局”;3、材料的视觉特色和形式美;4、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3)流水别墅中的各种美学的应用。

1.统一与变化首先,该建筑是自然与人工的变化统一体,室保持了天然的特色,一些被保留下来的岩石,好像是从地面下破土而出。

成为壁炉前的天然装饰,门窗的设计很简洁,水平和垂直的线条简单的交叉勾勒出简洁的造型,与粗狂的墙体带给人一种简陋的感觉其次,就是结构本身,基本都统一在方形块状的造型中,但在这些方形元素的大小,位置,颜色,材质都是不相同的。

两者不论从哪个视角观看到的画面都统一在和谐的画面里,中部石墙材质,下部流出的潺潺流水都使其建筑与自然相统一。

外观造型上流水别墅的方块形状的房体和周围自然环境形成变化对比。

2.调和与对比设计师的匠心独运把建筑与自然,有机和无机理性和感性调和在浑然一体的设计中,曲直,粗细,长短,虚实不同的各种线及调和的天衣无缝又使其彼此之间有所不同,材质和色彩的的搭配也是如此。

凹凸不平的石砌墙体与混凝土浇筑的平面墙体形成鲜明的对比。

从屋看去是虚实之间的过度,远处是杂草丛生的草木。

中间是规则构造的凹凸墙体,而屋则是现代工业化的产品。

静静的建筑与潺潺的流水也形成强烈的调和与对比。

3.均衡与稳定流水别墅建筑结构重心在建筑本身的中间上,左右和前后生出的天台,减低了建筑的重心高度,使其稳定感很强。

达到均衡的效果。

4.节奏与韵律在相同元素有规律的周期性重复出现会产生节奏和韵律。

流水别墅的架构是以长方形不断的重复出现为主,在众多的方块中,他们的穿插,位置,大小,长短呈现出有节奏有规律的变化,有规律的变化,使人看了心情愉悦舒畅。

5.过渡与呼应设计师将中间部分的墙体设计为凹凸不平的石材料质,是为了与周围自然之景相呼应,而屋设的工艺制品制作则是取材于屋外的大自然,从屋看去那堵凹凸不平的石墙便是一个合理的过渡物。

流水别墅的美学提炼和谐之美:流水别墅这个建筑舞步体现其和谐之美,它生动的将人,自然,和社会紧密的联系起来了,不仅在功能上完全满足了使用要求而且这座建筑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处理的很完美。

完善之美:流水别墅在室空间的处理上,更是别具一格,室空间自由延伸,相互穿插,外空间相互交叉,互相交融,浑然一体。

细节之美:在该建筑中多采用通透的玻璃或者伸出的天台,宽窄厚薄各不相同,相互层次穿插,体现出一种简洁之美,近似风格派的几何化建筑,而悬挑的平台更是别墅的高潮,不仅可以观景,更是一种景色。

3.2美学与解构主义建筑解构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界兴起的哲学学说,他是由法国文艺批评家、原来结构主义头面人物之一的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于70年代初所倡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