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三游洞记阅读答案
三游洞序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三游洞序》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三游洞序》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三游洞序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①,微之②自通州司马授虢州长史。
又明年春,各祗命③之郡,与知退④偕行。
三月十日,三会于夷陵。
翌日,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
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
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
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
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
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芜刈翳,梯危缒滑⑤,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
仰睇俯察,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
自未讫戌,爱不能去。
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晶莹玲珑,象生其中。
虽有敏口,不能名状。
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
知退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俯通津,绵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矧⑥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于是,得无述乎?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
”仍命予序而纪之。
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
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廞⑦间。
欲将来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
【注】①“予自”句:白居易在元和九年,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因上疏请求捕杀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刺客,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四年后,即元和十三年,从江州司马任上改授忠州刺史。
“刺史”是唐代州的行政长官,“司马”则是州刺史的属吏。
②微之:元稹,字微之,是白居易的诗交好友,时称元白。
③祗命:奉命。
之:往。
④知退: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的字。
⑤梯危缒滑:危险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绳子拉。
缒:用绳子拴住人、物传送。
⑥矧:况且。
⑦廞:通“嵌”。
两崖相廞间:指两个山崖相衔接的地方。
.【小题1】文章第二段,作者从□□和□□的角度详细描绘了三游洞的洞石、泉水。
﹙2分﹚【小题2】以下语句中,全都表现“斯境胜绝”的一组是﹙2分﹚①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②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③寂寥委置,罕有到者④跳珠溅玉,惊动耳目⑤怜奇惜别,且叹且言⑥晶莹玲珑,象生其中A.①②④B.②③⑥C.②④⑥D.④⑤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写三人相会的情形,交代了相会的背景、时间、地点等内容。
三游洞游记阅读答案

三游洞游记阅读答案阅读短文回答问题:我盼望(以已)久的春游到来了。
那一天太阳才露出小半边脸,我们便坐车向三游洞驶去。
听老师说三游洞位于陵峡畔(b4n p4n),葛洲坝库区。
唐代的李白、杜甫和宋代的陆游都在这里游过,故名三游洞。
今天我们也能去一饱眼福,心中自然十分高兴。
车至了三游洞,我迫不(及着急)等待地冲上车。
三游洞在半山腰,上面就是刀削(xi1o xu5)一样的悬崖峭壁。
洞下面的悬崖直插长江水中。
我顺着一条一米宽的“之”字形小径,绕进了三游洞。
这洞很(宽敞宽广),可以容纳一百多人,洞顶上的水一点一点滴在地上。
洞内有三尊塑像,左边是李白,中间是陆游,右边是杜甫,顿时,我情不自禁(j9n j@n)吟起李白的诗句来。
踏进三游洞,走进望江亭。
望江亭(耸立矗立)在长江北岸,就是三年前才再次修筑的。
游人都想要荣登居高临下的望江亭,不好远眺两陵峡的风光。
亭子里游人围得满满的。
我几下地挤到了进来,看到亭子右侧存有一个小平台,我认真一看看,原来就是擂鼓台。
擂鼓台旁边存有一座五米低的张飞塑像,细腰长腿,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他望着江心,手执木棒,似的正在奏乐。
这时,我忽然想到张飞当年称雄于长阪坡的故事去,当时,他东站在桥上,小瞪三声,万里长江公(既即为)好像(d3o d4o)上涌的景象,似的又(展现出显露)在我的眼前。
旅游车离开了三游洞,我禁不住把头伸出车窗凝视着渐渐远去的三游洞……1.将括号内不最合适的字、音节、词语图画回去。
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远眺________ 居高临下________炯炯有神________ 屹立________3.恳请根据意思写下词语。
(1)急迫得不能等待()(2)聚精会神地看看。
()(3)感情激动,控制不住自己。
()4.为什么这个洞叫作“三游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写下短文的中心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以b4n 着急xi1o 宽阔j@n 耸立既d3o 展现出2.满足地看,站在上面面对下面,形容眼睛发光表示精神充足,像山峰一样高耸的稳固立着。
语文高二上语文版年末文言文阅读练习之(三游洞序)

语文高二上语文版年末文言文阅读练习之(三游洞序)平淮西之明年冬,予自江州司马授忠州刺史①,微之②自通州司马授虢州长史。
又明年春,各祗命③之郡,与知退④偕行。
三月十日,三会于夷陵。
翌日,微之反棹,送予至下牢戍。
又翌日,将别未忍,引舟上下者久之。
酒酣,闻石间泉声,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
初见石,如叠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
次见泉,如泻如洒;其奇者,如悬练,如不绝线。
遂相与维舟岩下,率仆夫芟芜刈翳,梯危缒滑⑤,休而复上者凡四五焉。
仰睇俯察,绝无人迹,但水石相薄,磷磷凿凿,跳珠溅玉,惊动耳目。
自未讫戌,爱不能去。
俄而峡山昏黑,云破月出,光气含吐,互相明灭,晶莹玲珑,象生其中。
虽有敏口,不能名状。
既而通夕不寐,迨旦将去,怜奇惜别,且叹且言。
知退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俯通津,绵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矧⑥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今两偶因此,得无述乎?请各赋古调诗二十韵,书于石壁。
”仍命予序而纪之。
又以吾三人始游,故目为“三游洞”。
洞在峡州上二十里北峰下,两崖相廞⑦间。
欲今后好事者知,故备书其事。
【注】①“予自”句:白居易在元和九年,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因上疏请求捕杀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刺客,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四年后,即元和十三年,从江州司马任上改授忠州(四川忠县)刺史。
“刺史”是唐代州的行政长官,“司马”那么是州刺史的属吏。
②微之:元稹,字微之,是白居易的诗交好友,时称元白。
③祗〔zhī〕命:奉命。
之:往。
④知退: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的字。
⑤梯危缒〔zhuì〕滑:危险的地方架梯子爬,滑溜的地方拴绳子拉。
缒:用绳子拴住人、物传送。
⑥矧〔shěn〕:况且。
⑦廞:通“嵌”。
两崖相廞间:指两个山崖相衔接的地方。
1、文章第二段,作者从□□和□□的角度详细描绘了三游洞的洞石、泉水。
﹙2分﹚2、以下语句中,全都表现“斯境胜绝”的一组是〔〕﹙2分﹚①因舍棹进,策步入缺岸②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③寂寥委置,罕有到者④跳珠溅玉,惊动耳目⑤怜奇惜别,且叹且言⑥晶莹玲珑,象生其中A、①②④B、②③⑥C、②④⑥D、④⑤⑥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A、文章第一段写三人相会的情形,交代了相会的背景、时间、地点等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三篇文言文专项阅读练习检测(含答案解析)

第三单元文言文阅读练习检测桃花源记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2017·海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林尽水源.(yuán) B.黄发垂髫.(tiáo)C.遂与外人间.隔(jiān) D.辞.去(cí)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处处志.之( )(3)乃.不知有汉( )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2017·天津]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B.阡陌交通..(运输事业)C.咸.来问讯(都)D.欣然规.往(计划)4.[2017·天津]下面的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019年白居易《三游洞序》阅读答案附翻译-范文模板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白居易《三游洞序》阅读答案附翻译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
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
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
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以上。
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
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
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
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
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
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
背有石如床,可坐。
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
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
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①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②,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
其后,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
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
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
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
若予者,虽其穷幽徙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
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③其光。
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刘大櫆《游三游洞记》既而,通夕不寐。
迨旦将去,怜者惜别,且叹且言。
知退曰:斯境胜绝,天地间其有几乎?如之何俯通津繇④,岁代寂寥委置,罕有到者乎?予曰:借此喻彼,可为长太息者,岂独是哉!微之曰:诚哉是言,矧吾人难相逢,斯境不易得。
游颜洞记 阅读附答案

游颜洞记阅读附答案游颜洞记徐霞客临安府颜洞凡三,为典史颜姓者所开,名最著。
余至滇省,南抵临安府。
城南临泸江。
此江西自石屏州异龙湖来,东北穿出颜洞;而合郡众水,亦以此洞为泄水穴也。
于是觅一导游者于城东接待寺。
颜洞大道,当循城而南,渡泸江桥。
导者从寺前小路东北行,遂不得渡泸江,东观三溪会合处。
渡赛公桥,上山,为金鸡哨。
哨南泸江会诸水,由此东入峡。
峡甚逼,水倾其中,东抵洞口尚里余。
望洞顶石崖双劈,如门对峙,洞正透其下,重冈回夹之,不可得见。
求土人导入,皆曰:水涨流急此非游时若两月前水涸可不桥而入今即有桥亦不能进况无桥耶!桥非一处,每洞中水深处,辄架木以渡。
往例按君来游,架桥费且百金,他费亦百金。
土人苦之,乘普酋兵变,托言洞东即阿迷境,叛人尝出没此,遂绝官长游洞者。
余必欲一至洞门,土人曰:须渡江南岸,随峡入,所谓泸江桥大道也。
始悔为导者误,乃舍水洞,觅南明、万象二陆洞。
从哨东下坡,复上山登顶。
东瞰峡江环峡东入,洞门即在东峡下。
余所登山处,正与其上双崖平对,门犹为曲掩,但见峭崖西向,涌水东倾,捣穴吞流之势,已无隐形矣。
东北三里,逾岭脊下山,抵峡中。
稍南上,洞门廓然,上大书云津洞,盖水洞中门也。
游颜洞以云津为奇:从前门架桥入,约四五里,暗中傍水行,中忽辟门延景,其上又绝壁回环,故自奇绝。
余不能入其前洞,遂瞰洞而下。
下临水湄,径之,水阔三丈,洞高五六丈,而东西当门透明处,径可二十丈。
但水所出入,直逼外壁,故非桥莫能行。
出水西穴,渐暗不可远窥;东为水入穴处,稍旁拓,隔水眺之,中垂列乳柱,缤纷窈窕。
复上出洞外,上眺东南北三面,但环壁无可上。
仍西出旧道,北上山。
东一里,逾岭,已陟东壁回环上。
其地南北各起层峰,石崖时突,万象洞即在北崖上,导者乃妄谓在南崖下。
直下者一里,抵南崖。
一洞东向,高四丈,水从中涌出,两崖角起,前对为峡,水出洞破峡,势极雄壮,盖水洞后门也。
又东二里,执途人问之,万象洞在西北岭上。
余欲更至洞门,晚色已合,去宿馆尚十里。
【文言文阅读答案】游颜洞记 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答案】游颜洞记阅读附答案【文言文阅读答案】游颜洞记阅读附答案尤燕东记徐霞客临安府颜洞凡三,为典史颜姓者所开,名最著。
余至滇省,南抵临安府。
城南临泸江。
此江西自石屏州异龙湖来,东北穿出颜洞;而合郡众水,亦以此洞为泄水穴也。
于是觅一导游者于城东接待寺。
颜洞大道,当循城而南,渡泸江桥。
导者从寺前小路东北行,遂不得渡泸江,东观三溪会合处。
渡赛公桥,上山,为金鸡哨。
哨南泸江会诸水,由此东入峡。
峡甚逼,水倾其中,东抵洞口尚里余。
望洞顶石崖双劈,如门对峙,洞正透其下,重冈回夹之,不可得见。
求土人导入,皆曰:水涨流急此非游时若两月前水涸可不桥而入今即有桥亦不能进况无桥耶!桥非一处,每洞中水深处,辄架木以渡。
往例按君来游,架桥费且百金,他费亦百金。
土人苦之,乘普酋兵变,托言洞东即阿迷境,叛人尝出没此,遂绝官长游洞者。
余必欲一至洞门,土人曰:须渡江南岸,随峡入,所谓泸江桥大道也。
始悔为导者误,乃舍水洞,觅南明、万象二陆洞。
从哨东下坡,复上山登顶。
东瞰峡江环峡东入,洞门即在东峡下。
余所登山处,正与其上双崖平对,门犹为曲掩,但见峭崖西向,涌水东倾,捣穴吞流之势,已无隐形矣。
东北三里,逾岭脊下山,抵峡中。
稍南上,洞门廓然,上大书云津洞,盖水洞中门也。
游颜洞以云津为奇:从前门架桥入,约四五里,暗中傍水行,中忽辟门延景,其上又绝壁回环,故自奇绝。
余不能入其前洞,遂瞰洞而下。
下临水湄,径之,水阔三丈,洞高五六丈,而东西当门透明处,径可二十丈。
但水所出入,直逼外壁,故非桥莫能行。
出水西穴,渐暗不可远窥;东为水入穴处,稍旁拓,隔水眺之,中垂列乳柱,缤纷窈窕。
复上出洞外,上眺东南北三面,但环壁无可上。
仍西出旧道,北上山。
东一里,逾岭,已陟东壁回环上。
其地南北各起层峰,石崖时突,万象洞即在北崖上,导者乃妄谓在南崖下。
直下者一里,抵南崖。
一洞东向,高四丈,水从中涌出,两崖角起,前对为峡,水出洞破峡,势极雄壮,盖水洞后门也。
又东二里,执途人问之,万象洞在西北岭上。
《游颜洞记》阅读练习附答案

《游颜洞记》阅读练习附答案游颜洞记徐霞客临安府颜洞凡三,为典史颜姓者所开,名最著。
余至滇省,南抵临安府。
城南临泸江。
此江西自石屏州异龙湖来,东北穿出颜洞;而合郡众水,亦以此洞为泄水穴也。
于是觅一导游者于城东接待寺。
颜洞大道,当循城而南,渡泸江桥。
导者从寺前小路东北行,遂不得渡泸江,东观三溪会合处。
渡赛公桥,上山,为金鸡哨。
哨南泸江会诸水,由此东入峡。
峡甚逼,水倾其中,东抵洞口尚里余。
望洞顶石崖双劈,如门对峙,洞正透其下,重冈回夹之,不可得见。
求土人导入,皆曰:水涨流急此非游时若两月前水涸可不桥而入今即有桥亦不能进况无桥耶!桥非一处,每洞中水深处,辄架木以渡。
往例按君来游,架桥费且百金,他费亦百金。
土人苦之,乘普酋兵变,托言洞东即阿迷境,叛人尝出没此,遂绝官长游洞者。
余必欲一至洞门,土人曰:须渡江南岸,随峡入,所谓泸江桥大道也。
始悔为导者误,乃舍水洞,觅南明、万象二陆洞。
从哨东下坡,复上山登顶。
东瞰峡江环峡东入,洞门即在东峡下。
余所登山处,正与其上双崖平对,门犹为曲掩,但见峭崖西向,涌水东倾,捣穴吞流之势,已无隐形矣。
东北三里,逾岭脊下山,抵峡中。
稍南上,洞门廓然,上大书云津洞,盖水洞中门也。
游颜洞以云津为奇:从前门架桥入,约四五里,暗中傍水行,中忽辟门延景,其上又绝壁回环,故自奇绝。
余不能入其前洞,遂瞰洞而下。
下临水湄,径之,水阔三丈,洞高五六丈,而东西当门透明处,径可二十丈。
但水所出入,直逼外壁,故非桥莫能行。
出水西穴,渐暗不可远窥;东为水入穴处,稍旁拓,隔水眺之,中垂列乳柱,缤纷窈窕。
复上出洞外,上眺东南北三面,但环壁无可上。
仍西出旧道,北上山。
东一里,逾岭,已陟东壁回环上。
其地南北各起层峰,石崖时突,万象洞即在北崖上,导者乃妄谓在南崖下。
直下者一里,抵南崖。
一洞东向,高四丈,水从中涌出,两崖角起,前对为峡,水出洞破峡,势极雄壮,盖水洞后门也。
又东二里,执途人问之,万象洞在西北岭上。
余欲更至洞门,晚色已合,去宿馆尚十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三游洞记[清]刘大槐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
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
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
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
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伛俯径石腹以出。
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
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
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
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
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
背有石如床,可坐。
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
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
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行歌①,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②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刺史,而元微之③适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④,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
其后,欧阳永叔⑤及黄鲁直⑥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
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之子曰伯思、仲思。
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
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
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
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
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注]①薪采者行歌:樵夫们唱着歌。
②白乐天:白居易,乐天是他的字。
③元微之:元稹,微之是他的字。
④知退:白行简的字。
⑤欧阳永叔:欧阳修,永叔是他的字。
⑥黄鲁直:黄庭坚,鲁直是他的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濒:靠近B.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以上仄:狭窄C.而元微之适自通州将北还适:恰好D.而人亦无以亲炙其光炙:炙烤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而石洞穹起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B.扣之,其声如钟吾其还也C.如三楹之室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D.因共游此洞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详细记叙了由下牢关前往三游洞的行程,由舟而舆,由水而陆,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由险而夷,由窄而广,经过一番波折才一睹三游洞的真面目。
B.作品以对三游洞得名原因的说明作为第一部分游记和第二部分议论的过渡,颇具匠心。
它是记游必不可少的内容,对阐发本文主旨尤其有着重要作用。
C.三游洞景观奇特。
触目皆石,不同石头还会发出种种悦耳的声音,此声与从地底发出的“泠然”水声交织在一起,使人仿佛置身于美妙的音乐殿堂。
D.这篇游记,手法与一般的写景游记不同,它既生动地记述了游历的经过,又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篇幅抒写了因游历而引起的“幸与不幸”的感慨。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
(4分)(2)若予者,虽其穷幽陟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6分)1.D(炙:领略)2.A(连词,表转折。
B项,代词,那/副词,表商量语气;C项,句末语气词,不译/兼词,于此;D项,副词,于是/介词,通过)3.A(后面的表述有误,正确的说法应是:由舆而舟,由水而陆,由下而上,由险而夷,由窄而广)4.(1)一直登上山的顶峰,然后义用绳子拴着从高处滑了下来。
(重点词语:“穷”“缒”“危”各1分,句子通顺l分)(2)像我这样的人,即使走遍幽奇险峻的山水,和虫儿鸟儿来来去去又有什么不同呢?(重点词语:“若”“虽”“幽”“险”“与……何异”各1分,句子通顺l分)参考译文:从夷陵州的州府出发,向西北方向从陆地走二十里,靠近江的北岸,(这就是)所说的下牢关。
路很狭窄不能行走,于是下了车登上船。
坐船走了一里左右,听见两崖之间有很大水声。
于是再次下船登陆,顺着狭窄的小路曲折地向上攀登,一直登上山的顶峰,然后又用绳子拴着从高处滑了下来。
(只见)下面的土地渐渐平坦,有一块大石头覆盖压着挡住了道路,于是弯着腰低着头,经过巨石下面出来。
一出去便见非常开阔的平地,却又有一个石洞隆起,高六十多尺、宽约十二丈。
两根石柱屹立
在洞口,把洞口分为三个门,就像三开门的房子。
中间的室像正屋,右边的室像厨房,左边的室像别馆。
洞中间有一石头像乳房下垂着,敲击它,那声音像钟声一样清脆。
左室外面有一块小石头突出直立,(形状)方方正正,敲击它声音像磬声。
这地方还有些石头杂着土,撞击它就发出“逄逄”的鼓声。
背后面还有一块石头像床,可以坐。
我与两三个一同前来的朋友在洞内大声放歌,声音轰响,就像是钟磬等乐器帮助它使它更响亮了。
向下看是一条深溪,水声潺潺,就像是从地底传出来的。
深溪两岸,是高达千寻的翠绿的山壁,山壁下面还有小路,樵夫们唱着歌,歌声缕缕而不断绝。
以前唐时白乐天从江州司马迁官为忠州刺史,而他的好友元微之恰好从通州将要回北方,乐天携同弟弟知退,和元稹在夷陵相会,喝酒十分高兴,留恋不舍不忍离别,于是一起来这洞游玩,“三游洞”因为他们三人而得名。
后来,宋朝时欧阳永叔及黄鲁直两个人都因为被排斥贬谪到这里,相继来此洞游玩,有的还写了诗文来记载这件事。
(此时)我想到自己不禁笑了,谁排斥过我呢?谁使我贬到这里的呢?陪同我一起来游玩的,是本地学使陈公的儿子叫伯思、仲思。
我不是陈公,即使想来这里,也没有上面说的那些原因,而陈公因为公务这次没能一起来。
既然如此那么(如果)他来了,那又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呢?像乐天、微之这类人,就是世俗所说的伟人,能够在那一时代名声显赫,所以凡是他们足迹到过的地方,都有用来传到后世的,而这个地方也能够凭借人而很显耀。
像我这样的人,即使走遍幽奇险峻的山水,和虫儿鸟儿来来去去又有什么不同呢?虽然这样,但山川的美丽景致,如果使它们处在大的城市或交通方便的地方,那么那些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来游玩。
不过放置在荒凉偏僻的地方,美好(的风景)并没有显现在外面,人们也无法来亲自领略它的美好。
唉!这哪里是一个人的不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