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一、二节)提高运动能力的生物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表示肌肉从血液摄取 氧并转进线粒体、被代谢氧化利用的量。 利用氧能力取决于下列因素:肌肉微血管 密度,肌红蛋白含量,线粒体有氧代谢酶 活性,线粒体数目和体积,供能物质的选 择性利用等。 在供氧充足、能量物质储备充足时, 影响最大摄氧量的主要因素是有氧代谢酶 的活性。采用大强度间歇性耐力训练,能 明显增强引起肌细胞内上述生化因素的适 应性变化,使肌肉利用氧的能力提高。
Baidu Nhomakorabea
最高乳酸训练方法:间歇训练法(常采 用1-2分钟大强度运动、间歇休息为3-5分 钟的间歇训练法) 在训练中,可调整间歇休息的时间和运 动与休息的比例来提高乳酸生成量。
血乳酸在12-20毫摩尔/升是最大无氧 代谢训练的敏感范围,要达到这个目标, 采用一次1分钟左右的超量负荷是可以实 现的。
在1分钟左右的超量强度跑时,在第一次跑后, 肌肉乳酸可以升高到较高水平,在间歇休息时, 骨骼肌细胞的氢离子向细胞外间隙弥散出一半 量的时间约为39秒,而乳酸根从骨骼肌弥散出 细胞一半量的时间为9分钟。因此,在4分钟的 休息期间肌肉中已升高的氢离子降到接近运动 前水平,使氢离子对糖酵解的抑制作用明显减 弱,在继续进行运动时,骨骼肌中糖原可持续 分解供能,结果使间歇运动时血乳酸大大高于 一次力竭性运动后血乳酸的浓度,从而提高身 体的最大乳酸耐受力。
(2)血液携氧量: 血液携氧量是血红蛋白浓度的函数。 当采用血液兴奋剂或高原训练后使血红 蛋白浓度上升时,最大摄氧量相应提高。 由此推论,血红蛋白可能是最大摄氧量 的限制因素。
(3)每分心输出量: 每分心输出量是影响最大摄氧量的重 要因素。增加每分钟流经肌肉的血容量, 可使单位时间血液供氧增多,从而提高 最大摄氧量。
磷酸原供能系统训练最重要的是掌握 休息间歇时间。
(1)间歇时间太短,磷酸原恢复量少,则重复运 动时的部分能量由糖酵解提供,使血乳酸水平明显 上升,这时发展磷酸原供能是不利的。 (2)休息间歇时间过长,磷酸原虽能完全恢复, 但是根据运动训练学的超量负荷原则,训练密度不 足以刺激磷酸原,也不利于提高磷酸原系统的供能 能力。 所以,其最适宜的休息间歇应为30秒左右。但对 于训练水平较低的或大运动量训练初期的运动员, 休息间歇时间可适当延长,如60—90秒休息,随着 训练水平的提高,休息间歇时间可逐渐缩短。
(4)代谢途径的效率:
无氧运动时ATP生成速率也依赖CP和糖 原分解的代谢能力。 1)肌内肌酸激酶活性; 2)肌内糖酵解酶活性; 3)参与高强度收缩的肌纤维的特性和 数目。在极量运动中,快肌纤维有效募集, 更能快速分解和再合成ATP。 大多数限制因素经高强度训练后,获得 一定程度的适应性提高。
肌肉形态 供能物质含量
影响有氧代谢运动能力的因素: 1.最大转运氧的能力 (1)肺转运氧 (2)血液携氧量 (3)每分心输出量 2.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3.遗传的影响 4.训练的影响 5.性别的影响 6.年龄的影响 7.高原和高原训练的影响
第二节 提高代谢能力的训练方法
一、磷酸原代谢能力的训练 磷酸原(ATP、CP)供能的输出功率最大, 所以由磷酸原供能时,速度、力量是最大的。 (一)生物化学理论依据 磷酸原系统的供能特点是维持运动时间短, 常为5—8秒,但输出功率在所有供能系统中是 最大的。因此,磷酸原系统的训练可采用专项 或专门的最大用力5-10秒重复性练习。在5— 10秒大强度运动时,能量的供应几乎全部来源 于磷酸原供能,在恢复间歇中仅有少量的乳酸 生成。
在磷酸原供能能力训练时,必须注意 加强糖酵解能力的训练。 在专项训练中,也采用重复训练法, 如短跑训练的 20-60米进行间跑、3060米成组跑、篮球训练中10秒内30米跑、 运球跑、曲线变向跑、10米冲刺跑等, 其运动时间也均在10秒内。 总之,提高速度素质,需要发展磷酸 原供能能力的训练,要求运动强度达到最 大,运动时间持续在10秒以内,间歇休息 不少于30秒。
(2)供能物质含量:短时间全力运动的能量主要 来自内源性高能磷酸化合物和肌糖原。CP贮量 是短时间无氧运动能力的限制因素。无氧运动时 肌糖原的储量不是个体无氧运动能力的决定因素。
(3)反应产物的堆积:大量的研究一致指出, 在局部肌糖原储备充足情况下,肌内H+堆 积是影响无氧运动能力的主要限制因素。
反应产物的堆积 肌纤维类型 代谢途径的 效率
(5)氧的转运和利用系统: 在短时间极量运动中,氧化供能占很 小部分。当全力运动时间超过60—90秒 时,供氧系统利用氧的能力有改善和提 高,经过一个阶段训练后线粒体内有氧 代谢供能才会有较大增长。
3.遗传的影响
与无氧代谢能力有关的生化参数的遗 传度影响机体对训练的应答,在选材时 应注意应答能力表型的变异起作用。
第十二章 提高运动能力的生化分析
运动能力:是指人参加运动和训练所 具备的能力,是人的身体形态、素质、 机能、技能和心理能力等因素的综合 表现。
运动能力高低主要取决于运动过程中 能量的供给、转移和利用的能力。
ATP酶 ATP ADP+Pi
第一节 运动能力的代谢基础
一、运动的代谢特点:
骨骼肌ATP的再合成速度是影响运动能力的 最重要因素。 供能系统: 磷酸原系统:短时间最大强度或最大用力运 动中起主要供能。 糖酵解系统:30秒到2分钟以内最大强度运 动的主要供能系统。 有氧氧化系统:数分钟以上耐力性运动项目 的主要供能系统。
5.性别的影响
男女之间最大摄氧量存在明显差异。采用绝 对值(毫升氧/分)表示时,男子平均最大摄氧 量为3000-3500,世界级耐力运动员达 6080—7000;女子平均值最大摄氧量 2000— 3200,世界级耐力运动员可达4000。 采用相对值(毫升氧/千克体重•分)表示时,从 儿童至老年人平均值,男子是 40—50,女子 是32—38。若以瘦体重表示相对值时,则男 女之间的差别不明显,男子平均值46-49,女 子平均值44— 48。高体脂的人采用瘦体重计 算最大摄氧量时,也表现出摄氧量值增高。
6.年龄的影响
最大摄氧量值随年龄改变。在青春期 前,男孩稍高于女孩。女子在14—16岁 达到最大摄氧量,而男子在19—30岁保 持最大摄氧量水平。30岁以后,非运动 员明显下降,男子比女子下降得快。
7.高原和高原训练的影响
高原大气压和空气中氧含量下降,引 起人体原有的最大摄氧量下降,大约从 1200米海拔高度起,每上升1000米相 应的最大摄氧量下降10%;在海拔8848 米的珠穆朗玛峰上,登山者平均最大摄 氧量仅为15毫升氧/千克体重•分,大约 是海平面的27%,稍高于维持生命必需 的最低耗氧量(7毫升氧/千克体重•分)。
60米、100米跑、跳跃和投掷、举重 等项目比赛时,运动员要在10秒内以最 大输出功率完成任务。
(1)在100米跑途中,40-60米段速度最 高(9.88米/秒),这时CP由准备活动后 的每千克肌肉10.9±0.4毫摩尔下降至 5.6土0.8毫摩尔,ATP在不同跑段变化 都不大,最多下降40%左右; (2)当CP下降至一定程度时,能量供 应转而由糖酵解维持ATP再合成,结果 使血乳酸生成增加,在100米跑后达 88.3毫摩尔/升。由于糖酵解参与供能增 多,输出功率下降,跑速逐渐减慢。
(二)训练方法的生物化学分析
发展磷酸原供能能力常采用最大速度(力量) 的间歇训练。
1.最大速度的间歇训练 从生化原理出发,在发展磷酸原供能能力的训练 中,主要是采用无氧-低乳酸的训练方法。原则是: (1)最大速度或最大力量练习,时间不超过10秒; (2)每次练习的休息间歇不低于30秒,根据运动 员的训练水平休息间歇可选范围是30—90秒; (3)成组练习后,组休息间歇不能短于2—3分钟, 通常在4—5分钟。
2)肌纤维类型: 对无氧代谢能力的影响表现在快肌纤维 的比例上,快肌纤维百分比例高的肌肉, 收缩时无氧功率输出值大。在无氧代谢供 能为主的运动中,快肌纤维越多或横截面 积越大,维持最大功率输出的时间会相对 延长。 总之,高比例快肌纤维和快肌纤维横截 面积具有最大瞬时功率和短时间无氧功率 占优势的特点。在选材时要注意这种关系。
二、影响人体运动能力的因素
(一)影响人体无氧代谢运动能力的因素:
人体代谢能力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一 般说运动员的值高于正常人,且有多种因素 影响个体的无氧代谢能力。 1.年龄、性别和肌肉质量的影响 (1)年龄:生长期的机体无氧代谢能力随年 龄增长而增大,在20多岁时达最大值,然 后逐渐下降,大约每10年下降6%。上述 变化无性别差异。
(一)各体育项目的代谢类型 根据运动时物质和能量代谢体系,可 把竞技体育项目分属为五种代谢类型, 即: (1)磷酸原代谢类型; (2)磷酸原—糖酵解代谢类型; (3)糖酵解代谢类型; (4)糖酵解—有氧代谢类型; (5)有氧代谢类型。
(二)不同训练方法的能量代谢特点: 根据训练方法的供能代谢分布特点,科 学地制定训练计划。
3.遗传的影响
高水平的最大摄氧量归咎于训练水平 还是先天因素,目前尚不清楚,但是经 耐力训练最大摄氧量增高不超过 15%— 20%最大摄氧量,这是最大摄氧量遗传 度高(约 80%)决定的。
4.训练的影响
由于可训性受遗传度制约,训练对最 大摄氧量提高的效果不十分明显(不超过 15%—20%)。例如,一名最大摄氧量 (45-55毫升氧/千克体重•分)低水平的 健康年轻人,经过紧张训练使最大摄氧 量提高20%,数值只达到54—66毫升氧 /千克体重•分,此值仍低于优秀耐力运 动员的平均水平。可见,在耐力运动员 选材时,最大摄氧量的可训性是一个不 可忽视的因素。
(1)年龄; (2)性别;(3)肌肉质量
2.肌肉结构和机能的影响
(1)肌肉形态和肌纤维类型 (2)供能物质含量 (3)反应产物的堆积 (4)代谢途径的效率 (5)氧的转运和利用系统
3.遗传的影响 4.训练的影响
(二)影响有氧代谢运动能力的因素
运动员最大有氧代谢运动能力取决于氧转 运能力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1.最大转运氧的能力 (1)肺转运氧: 安静时最大肺通气速率在500毫升/分以 上,在最大强度运动时,优秀运动员的值上 升到、180升/分以上,并发现此时血氧量 不下降或稍下降,故认为肺泡弥散氧的能力 不限制最大摄氧量。
(2)性别:在10秒、30秒、90秒最大输出 功的测定中,女子值仅是男子值的65% 左右,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
(3)肌肉质量:最大无氧代谢能力与 身体大小有关,尤其受去脂体重的 影响。所以,最大无氧代谢能力的 年龄和性别变化,与肌肉质量的差 异关系密切。
2.肌肉结构和机能的影响
(1)肌肉形态和肌纤维类型: 1)肌肉形态:对肌肉做功能力的影响很 大,如:肌节的排列和长度、肌纤维长度、 肌肉横截面积、肌肉总量等。这些因素影 响肌肉执行无氧运动的能力,特别影响功 率输出的绝对值。
二、糖酵解代谢能力的训练
(一)生物化学理论依据 提高糖酵解供能能力的最有效方法 是高强度运动,保证运动中主要由糖酵 解供能,运动机体内有明显量的乳酸积 累。 最大强度运动30秒-15分钟之间,糖 酵解供能起主导或重要作用。
下降 下降
升高
(二)训练方法的生物化学分析
提高糖酵解供能能力的训练,目前 常用最高乳酸训练和乳酸耐受力训练两 种方法。
4.训练的影响
从训练应答比较的变化范围大,说明 无氧代谢可训性的个体差异大。这类研 究对教练员有重要价值,例如对短时间 无氧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应当意识到选 拔天资高的人更易获得训练效果,对长 时间无氧运动能力的提高,应当多从训 练因素上找出成功的原因。
影响人体无氧代谢运动能力的因素: 1.年龄、性别和肌肉质量的影响
1.最高乳酸训练
乳酸是糖酵解的最终产物。运动中乳 酸生成量越大,说明糖酵解供能的比例 越大,无氧耐力素质越好,所以最高乳 酸训练的目的是使糖酵解供能能力达到 最高水平,以提高400米跑和100米、200 米游泳以及最大强度运动1—2分钟运动 项目的运动能力。如全力跑1分钟左右达 力竭状态时,血乳酸最高也只有15毫摩 尔/升左右。如能进一步提高乳酸生成 能力,就可刺激机体产生更强的抗酸、 耐酸能力,提高抗疲劳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