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孟京辉,论文

合集下载

孟京辉戏剧风格论-论文

孟京辉戏剧风格论-论文

界观 价值 观 充 满 矛盾 、变形 与 扭 曲 的 当代 , 即使 在号 称爆 笑喜 剧 的 《 两 只狗 的生活
在 当今 社会 ,人 总是有 着 多种选 择 和 } H 创 作者 经历 迷惘 困惑 之后 对 于理想 的 召唤 。
性 的思 考 , 权 衡 利 弊之 后 都 会做 出一 个有 利 意见 》 中, 两 只 来 自乡 下 的 狗 旺 财 和 来 福 在 于 自己生 活 的选 择 和 归属 , 理想 的爱 情 可望 灯 红酒 绿 的 城 市 中历 经 艰 辛 依 旧 坚 守 自己
戏 剧理 i  ̄f l , I 横/ 孟 京辉 戏 剧风 格 论 蝎u l i l u n z o n g h e n g / me n g j i n g h u i x i j u f e n g g e l u l
孟 京 辉 戏 剧 风 格 论
◆何 明敏
内容 提 要 : 一直 以来 , 孟京辉 擅 长将 理 想主 义的 情怀 以诗 意 的表 达
牛》 等作 品在票 房 上 的成 功 , 更 是证 明了他 在 话 剧市 场 的号 召力 。 此后 的孟 京辉 创立 了 自己的戏 剧 品牌 ,并通 过 商业 化 的操 作模 式
戏 剧 理 论纵 横 / 京 辉 戏 剧 风 格 论 u l i l u n z o n g h e n g / me n g j i n g h u l x l j u f e n g g e l u n
无情 地拒 绝 了马路 ,促使 马路走 入绝 境 。与 别 心 向往 之 。” [ 3 上世 纪 6 0年代 , 性解放
此 同时 ,马路 唯一 的真正 朋友—— 动 物 园 的 运 动 、 嬉 皮 士运动 , 以至 于 1 9 6 8年 巴黎 的 “ 五

论孟京辉先锋戏剧的时代元素

论孟京辉先锋戏剧的时代元素

C A N G S A N G
论孟京辉先锋戏剧的时代元素
高 鸣
摘 要 孟京辉 , 中国小剧场 戏剧 的代表 人之 一。 由于小 剧场戏 剧 与传 统 的戏剧相 比 , 在 思想 内容 上 更加 大胆 、 先锋, 更具有创 新 意识和 实验性 , 是 中国 当代 戏剧 的一次 革新 , 所 以他 的戏剧 更 多地 被 叫做 先锋 戏剧 和实验 戏剧 。 孟 京辉对传 统 戏剧 的改革是 颠覆 性 的, 他 导 演观 念 的变革使 得他 的话剧 完全 不 同 以往 , 表 现手 段的 多样 化 、 颠 覆戏 剧 的情 节性 、 舞 台空 间的扩展 , 都是他 戏剧 的主要 特点 。他 的观 众群 大 多是年 轻人 , 因为其 话剧 的很 多方面都 比较符 合年 轻人 的审美特 点 , 个 性和 时 尚成 为 受年 轻人追 捧 的原 因, 讽刺 与 幽默戳 中 了年轻 人 的神经 , 看 孟京 辉 的话 剧逐 渐成为 年轻人 当中的一种 时 尚。 关键词 小剧场 孟 京姿 态 , 这 个 姿 态并 不存 在 历史 、 民 在舞 台上竖 立一 整面墙 的大镜子 ,增 强 了观众 的想象 布景 是 简单 的 、 “ 贫 困的 ” , 演 员 的表 演就 使 布 景 族、 阶级这样 的意识形 态属 性 , 而是 宣告对 传统 现 实主 空 问 ,
孟 京辉 的小剧 场戏 剧 突破传 统现 实 主义 与 “ 第 四
接 受过传 统 的 中式 教育 , 也 接受 了 8 O年代 随着 开放 深 堵墙” 的理论 , 首先着眼于舞台 , 在他那里 , 舞 台不再是
入所引进 的各种西 方 思潮 的 凶猛 灌溉 。这 些经 历 丰富 传统现 实 主义戏 剧表演 规定 性情景 的场所 ,而 是一个 演 员 自由创 造 、 演 员与观 众 加 强交 流 , 了他 的艺术思 维 , 也形 成 了他艺 术风 格上 的复 杂多变 。 导演 实 现理 念 、 孟 京 辉 大大 方 方地 给 自己 的创 作 打 上 了先 锋 的标 签 。 并弥漫 着诗 意想 象 的无 限拓 展 的时空 。《 恋 爱 的犀牛 》

董萌萌

董萌萌

信阳学院戏剧鉴赏考察课论文(2016至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题目:孟京辉戏剧《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鉴赏体会姓名:董萌萌学号:20150201189专业:英语师范孟京辉戏剧《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鉴赏体会摘要:话剧《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的编剧是199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达里奥·福,该剧的中国版本则由黄纪苏改编,孟京辉导演。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讲述了一个意大利警局的故事,警察局长及警员将一个在押的无政府主义分子刑讯致死。

局长找来一个疯子来编排无政府主义分子的死亡过程,以期掩盖其死亡真相。

最后这批想玩疯子的警察结果都被疯子玩进去了。

关键词:先锋,小品,意外,死亡,无政府主义者一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概述(一)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评价1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的历史意义话剧《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的编剧是199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达里奥• 该剧的中国版本则由黄纪苏改编 孟京辉导演。

此次再演 孟京辉重招主要演员陈建斌、李乃文、赵寰宇、李梅等原班人马首先去意大利的都灵参加BIG2000年艺术节。

在都灵达里奥•福携夫人一起观看了演出并给予非常高的评价 演出在当地也引起轰动不少评论表示惊讶 称孟京辉赋予这个戏更强烈的人民性。

最初接触孟京辉的话剧并不能很好的接受因为话剧与一般电影等作品有所不同话剧采用更为夸张的舞台表达效果而孟京辉作为先锋派戏剧代表“颠覆”是其话剧永远的标签。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讲述了在上世纪50年代意大利社会经济混乱社会动荡政府腐败残暴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因涉嫌一起银行爆炸案被警察局拘捕 在审讯中的一句话,让警察活活打死。

警察局为推卸责任 开始以各种借口伪证来搪塞媒体公众。

——这是原来的历史事实。

在此基础上达里奥福进行了创作 最终成为了这样——在警察们走投无路情况下 于是想起一个关在警察局里的“疯子”有戏剧妄想症让他来替大家想点办法逃脱责任。

论孟京辉《恋爱的犀牛》的艺术特色

论孟京辉《恋爱的犀牛》的艺术特色

论孟京辉《恋爱的犀牛》的艺术特色提纲一、选题缘由《恋爱的犀牛》是先锋戏剧家孟京辉经久不衰的一部作品,也是中国剧坛的经典之作。

它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一个男人(马路)爱上了一个女人(明明),并尽其所能为她做了一切所能做的事情,但却始终得不到她的爱。

简单来说就是“我爱她,她爱他,他却不爱她”的典型的三角恋爱关系。

十多年来,《恋爱的犀牛》每次演出都得到了观众的热捧,跨度如此之长的话剧本身就值得研究。

本次研究关注的是《恋爱的犀牛》能够获得如此成功的内涵,从艺术特点角度,分别从故事主体和话剧呈现方式上进行分析。

关注《恋爱的犀牛》所呈现出的独特艺术特点。

关注话剧的故事性和语言风格,二、论文的基本观点部分(一)探索先锋剧的发展轨迹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戏剧的最大变化,便是先锋戏剧开始向市场妥协。

这种市场化转型的结果就是向大众文化靠拢,也就是对大众审美期待的重视与满足。

本次研究将树立先锋剧的发展轨迹,简述话剧发展历程。

(二)《恋爱的犀牛》核心主题的艺术性分析十多年来,《恋爱的犀牛》剧本虽然已经前后改编六次,但叙事母题始终未变,一直紧扣大众关注的焦点,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将爱情作为叙述主题。

如此吸引人的爱情主题,本次研究将重点探索故事中包含的艺术特点,解析情节的深度含义。

(三)话剧表现上的艺术特点分析《恋爱的犀牛》是一种小剧场戏剧,在消费时代,要让小剧场戏剧大众化,首先要满足大众的期待视野,因而进行一定商业营销是必要的。

在话剧中,孟京辉做出了非常多的创新性表现,因此,我将从审美角度与文化接受角度探索话剧表现上的艺术特点。

三、论文结构“一、选题缘由二、《恋爱的犀牛》简介三、《恋爱的犀牛》语言上的艺术特点(一)诗意化的语言(二)幽默、戏谑的语言四、话剧表现上的艺术特点分析(一)审美接受视角的剧场性的突出(二)孟京辉与观众群体的沟通(三)后现代爱情文化内涵的深化四、总结”参考文献[1]袁汇.孟京辉戏剧的先锋与大众——以《我爱xxx》《恋爱的犀牛》《琥珀》为例[J].艺术大观,2020(18):21-22.[2]刘颖.浅析《恋爱的犀牛》舞台叙事特色[J].今传媒,2020,28(06):123-125.[3]卢博文.论话剧《恋爱的犀牛》中的先锋精神[J].鸭绿江(下半月),2020(12):61.[4]刘平.《恋爱的犀牛》:剧场之小与人气之大——“重读红色经典”之三[J].博览群书,2020(04):13-16.[5]向莹琪.谈《恋爱的犀牛》中的现代主义特征[J].青年文学家,2020(03):132-133+135.[6]袁明谦.格雷马斯结构主义叙事学视角下戏剧《恋爱的犀牛》分析[J].戏剧之家,2019(27):14-16.[7]左珊.在探索中前行——浅析当代戏剧实验的典范之作《恋爱的犀牛》[J].东方艺术,2019(03):111-117.[8].孟京辉经典戏剧《恋爱的犀牛》[J].时代邮刊,2019(08):67.[9]陈实,白如金.“碎片化”话剧受众心理的传承与裂变——以《恋爱的犀牛》为例[J].当代戏剧,2019(01):41-43.[10]姜云霞.先锋话剧《恋爱的犀牛》解析[J].唐山文学,2018(10):73.[11]骆洋.会话含义理论视域下中国先锋戏剧语言的特点——以《恋爱的犀牛》为例[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2):47-51.[12]方敏.孟京辉先锋戏剧的艺术坚守与商业挣扎——以《恋爱的犀牛》为例[J].山西青年,2018(11):84+83.[13]马玉函. 期待视野视角下《恋爱的犀牛》对白英译翻译报告[D].聊城大学,2018.[14]张博.孟京辉《恋爱的犀牛》艺术解读[J].戏剧文学,2017(11):108-110.[15]姚煊雨.浅析《恋爱的犀牛》与孟京辉的先锋性转向[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8):156-157.[16]黎一达.把美好的事物坚持到底——漫议《恋爱的犀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7(03):161.。

从《思凡》探究孟京辉先锋戏剧的艺术

从《思凡》探究孟京辉先锋戏剧的艺术

从《思凡》探究孟京辉先锋戏剧的艺术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八十年代初期,出现了名为“探索戏剧”的戏剧样式。

有学者将其归为“先锋戏剧”的始祖。

在后十年先锋戏剧的发展之路上,出现了一个名叫孟京辉的年轻导演。

这个导演,他声称“传统都是垃圾”、“中国的戏剧都是僵化的伪现实主义戏剧”最初他的先锋戏剧,是与一个被人们称之为“荒诞派”的词语相勾连的,更准确的来说,孟京辉戏剧中的先锋性、实验性,在最初的时候也是来自于“荒诞派”。

孟京辉从荒诞戏剧中有效的摄取到一种形式与风格,并在《思凡》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下面本文将从《思凡》中探究孟京辉先锋戏剧的艺术。

一、非线性叙述方式的大胆尝试线性叙述方式,拥有相对连贯的故事情节,有序的时间转变,以对话形式交流的确定人物,而非线性则“文本全部或部分是由既不表现戏剧确定性又不与角色相关的平实的文字和段落组成,事件不再受时空限制,它们既无开端又无结尾,更不遵循任何叙述脉络。

”①通俗地解释中国话剧中传统的叙事结构,就是有一条人物间发展的主线,并且随着情节的发展,渐渐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扩大化,在故事达到高潮的部分将其化解,最终走向故事的尾声。

这也正是中国话剧对于古典主义三一律的运用。

然而,在孟京辉看来,传统的叙事结构不仅不能够表现现实世界的多样化,同样也会制约到现实中人们内心的表达。

于是孟京辉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各种荒唐的行为、语言;看到了莫名其妙的时空跳转;多个异地异时异人的故事的融合;以及完全失去的情节等。

在《思凡》中,孟京辉在以一种递进式的方式在做着尝试。

其中让观众感到的最大的触动,就是《思凡》中对几个故事的随意拼贴。

《思凡》是由昆剧《思凡双下山》和意大利戏剧《十日谈》故事的拼贴。

《思凡双下山》讲述的是小尼姑和小和尚两人无法承受吃斋念佛的清苦,一起逃出空门的故事。

而加入《十日谈》中的两个小故事后,整部剧呈现出一种“形乱”的错觉。

四个故事分别是:前后两个故事大致是小尼姑和小和尚演绎的恩恩爱爱的世俗故事;第二个故事是男青年看上旅店老板家的女儿并想法设法住进旅店与其偷情的故事;第三个故事是马夫装作国王,与王后偷情的故事。

论孟京辉戏剧《思凡》的先锋性

论孟京辉戏剧《思凡》的先锋性

论孟京辉戏剧《思凡》的先锋性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先锋戏剧作为一种文艺形式开始活跃在大家的生活中。

其中不乏很多有志青年踊跃的开始创作,他们的创作都受到一些外国作家思想的影响,孟京辉作为先锋戏剧创作的一员,他抛弃了原本语言凝练、表达简洁的哲学思想,另辟蹊径在表现力上进行创新,这样独特的角度让他的戏剧赢得了广泛的关注。

关键词:思凡;多元化;戏剧到了九十年代,孟京辉从学校毕业,凭借《思凡》的成功成为一名职业导演,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处于失业状态,离开学校以后也面临过一段消沉期。

但是他并没有气馁,因为《思凡》他的戏剧之路从这里开始变得顺利。

作为穿帮剧团成立以后的第一个剧目,《思凡》表现出与之前话剧不同的特点,具有鲜明的超前意识和价值观,并成为中国先锋戏剧创作最具代表性的剧目。

它在演出中赢得了很多观众的赞赏,也引发了大众对先锋戏剧这个并不大众群体的关注。

《思凡》是孟京辉比较早期的作品,也是他早期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为他赢得很多的声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思凡》的创作是非常成功的,先锋戏剧的发展没有既定的规律,它的成功也为先锋戏剧的发展开辟出一条新路。

一、多元化的内容《思凡》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中西方文化的结合,不是单纯的只表现单一的文化内容,这样的演绎方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文化融合的结果也合情合理,表现出统一的主题“反叛”,对压抑的生活、命运不拘于常理的“反叛”。

所谓的先锋有这样一些特征:一是有别于艺术常规的革命。

二是有一个艰难奋斗的过程。

结果很可能会是先锋的因素淡化,慢慢趋于常规。

三是目前来看,它的价值很难判断,现在的艺术环境很难给先锋戏剧一个正确的衡量,它的发展前景很难预测。

孟京辉在一次关于《思凡》演出的采访中说,在舞台上,在演员和观众交流的活生生的舞台上,具有无限多的可能性......你觉得只要纵容自己的想象力,一切胡思乱想的东西,一搬上舞台都会具有感染力......所以我说,在对美的追求和鉴赏这方面,我又进步了很多。

以《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解读孟京辉和他的先锋派戏剧

以《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解读孟京辉和他的先锋派戏剧

以《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解读孟京辉和他的先锋派戏剧孟京辉的戏剧对于现今的中国话剧界,可以说是一面旗帜。

作为一个先锋派戏剧导演,孟京辉的创作给人带来的兴趣,多来自于其性格中的叛逆。

他的话剧充满生命激情和叛逆精神,将残酷融于诗意,在诙谐中使人领悟其作品精髓,追求一种形式感和风格化。

孟京辉是近年来最受欢迎,也最有争议的年轻戏剧导演孟京辉的剧作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该剧是199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意大利著名剧作家达里奥.福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是根据六十年代意大利真实事件改编的具有强烈现实主义色彩的先锋喜剧。

讲述了一个意大利警局的故事,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因为涉嫌一起爆炸案,被警察局长及警员刑讯致死。

而警方为了掩盖真相,找来一个疯子编排无政府主义分子的死亡过程,以期掩盖其死亡真相,最后这批想玩疯子的警察结果都被疯子玩进去了,剧情开始高潮迭起。

故事由演员集体诗朗诵“达里奥福,放了一个屁,崩到了莫斯科,来到了意大利,意大利的国王正在看戏,闻到了这个屁,很不满意,找来科学家,研究分析,屁是人生之气,在人的肚子里窜来窜去……”开始,中间还有有疯子和警察的一段对话,比如,“钻圈有很多种……”“我要最完美那种……”,“最完美的只存在你的想象中”另外还有两个警察流里流气地站在台上吆喝“无无,你丫上不上来,信不信,我拍你丫”一旦得了要有“人情味”的教育,就立即换了副嘴脸“无无先生,请……”,如此通俗的语言,让观众很容易接受。

孟京辉的《无政府主义》的一大特色就是在剧中运用了大量的出人意料的戏剧语言,同时也是展现其先锋戏剧的一个重要手段。

从达里奥〃福到孟京辉,中间有许多改编和创新。

孟京辉版《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虽然保留了“疯子”这个角色,但这个“疯子”并没有像达里奥〃福的原作那样主动侦破案件,而是作为警察局掩饰罪证、寻找理由的“点子”式人物出现的。

这样,孟京辉版的“疯子”就特别类似于中国古代的“滑稽小丑”《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是一部令人捧腹的喜剧,全剧自始至终都处于荒诞的、怪异的情景之中,充满了让人辛酸的调侃。

论孟京辉话剧《恋爱的犀牛》中的音乐元素

论孟京辉话剧《恋爱的犀牛》中的音乐元素

论孟京辉话剧《恋爱的犀牛》中的音乐元素孟京辉多部话剧中都有丰富的音乐性,本文将对其话剧代表作之一《恋爱的犀牛》进行分析进而归纳其中包含的音乐元素。

一、话剧语言辞格的运用展现的音乐元素老舍说:“话剧中的对话是要拿到舞台上,通过演员的口,送到听众的耳朵中的,由口到耳,必涉及语言的音乐性。

”{1}语言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具有美感的节奏和韵律,这便是语言的音乐性。

而语言规律性的组合也就构成了句子的特殊韵律,这便是辞格的使用。

而辞格是为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采用的有明显特点的修辞方式,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段,例如排比、反复、比喻等。

(一)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和语势增强,这种辞格叫排比。

”{2}文学作品适当地“运用排比便于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预期的气势,同时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又增强了语言的旋律美”。

{3}马路如果我是天文学家,有一颗星星会叫做明明;如果我是诗人,所有的声音只为你歌唱;如果我是法官,你的好恶就是我最高的法则 (4)1/ 7话剧中,凡马路向明明表达情感的话语,大都由整句组成。

整句“在散文、诗歌、唱词中应用较广,适合于表达丰富的感情,能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印象”{5}。

而后几个“如果我是……”的句子连续出现,再加上比喻的修辞,带给观众深刻的震撼。

观众可以从这些话语中体会到主人公强烈的无助感,进而将整个舞台氛围衬托得更加悲伤。

再加上排比这种辞格的使用,使得整个句式雄厚跌宕,意蕴流转,让观众产生共鸣和回肠荡气的音乐美感。

(二)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某个句子,这种辞格叫作反复。

”{6}反复的修辞方式延长了乐音,突出话语的音乐美,使话语回环复沓,表现出绵延不断、汹涌澎湃的感情,同时让观众产生一唱三叹的音乐美感。

马路忘掉她,忘掉她就可以不必再忍受,忘掉她就可以不必再痛苦,忘掉你没有的东西,忘掉别人有的东西,忘掉你失去和以后不能得到的东西,忘掉仇恨,忘掉屈辱,忘带爱情 (7)“忘掉她”反复多次出现,将马路极度困惑挣扎的内心充分地表现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孟京辉小剧场戏剧艺术特色张欣07级影视2007013044【摘要】:孟京辉戏剧创作具有实验性、探索性、先锋性,在我国当代戏剧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和地位。

他的戏剧表演艺术的导演意识、表演文本、舞台表演理念和手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创新性。

其小剧场戏剧表演艺术特色表现为:即兴表演和集体创作的表演文本,使传统文化各种元素成为导演意志的素材;戏剧表演和舞台时空的自由,使戏剧增强了抽象性和普遍性;运用假定性、戏仿、讲述、拼贴等手段,拓展了戏剧的表演天地,强化了表现效果。

孟京辉一直以实验的姿态活跃在小剧场戏剧舞台上,颠覆了写实戏剧的传统观念和艺术手段,《思凡》、《我爱XXX》、《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等一系列代表作不可忽视。

【关键词】: 孟京辉;小剧场戏剧;艺术特色小剧场戏剧在英文中写作“ Experimental Theater”,这个词组的原义就是“实验戏剧”在英语中小剧场戏剧泛指一切剧场比较小、观众比较少的戏剧演出(包括实验戏剧和非实验戏剧) 。

孟京辉自20 世纪90年代起走上“实验戏剧”的舞台, 1991年由中戏的同学组成了“穿帮剧团”排演《秃头歌女》、《等待戈多》; 1992年、1993年的《思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1994年的《我爱XXX》,1998年的《坏话一条街》、《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1999年的《恋爱的犀牛》、《盗版浮士德》,2001年的《臭虫》直到2008年的《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等,几乎每部戏一上演就引起戏剧界的重视和争议。

为了与20世纪80年代那些具有革新开放精神的“探索戏剧”相区别,孟京辉把他的戏剧称为“先锋戏剧”或“实验戏剧”。

他认为:“当时小剧场的戏就是最先锋的。

”可见在孟京辉看来,“先锋戏剧”、“实验戏剧”、小剧场戏剧指的是同一种戏剧。

一、导演观念的变革和表演文本的探索孟京辉一开始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大胆打破编剧、导演、演员界线,以集体创作和即兴表演为主,倡导那种“生气勃勃、具有怀疑精神和反叛能量”的表演。

1991年到1992 年,孟京辉和中央戏剧学院十几个戏剧狂热分子一起组成的创作集体,每天为大家奉献出“用自信、狂想、冒犯、激情,用耐心、苦干、理性、献身”而创作出的戏剧。

他作为导演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激发演员们你一言,我一语的编戏,一边即兴地表演,一边不断的修改完善。

孟京辉大胆实践格洛托夫斯基抛开剧本的理念,《思凡》在排练的时候是没有剧本的。

一个同学拿来昆曲《双下山》的剧本让孟京辉来导,孟京辉和演员们就一边朗诵,一边修改增添,随机即兴发挥,在讨论中又突发奇想地把《十日谈》的故事增加进去。

“此剧的表演形态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舞台处理与演员的即兴发挥,经常游弋于游戏式的虚拟化和理智的间离效果之间;激情的投入和冷静的旁观交融杂错,在一种诱导与强化并存的氛围中,完成戏剧空前的最大扩展。

”这是孟京辉导演《思凡》的最重要的创作意图和表演的最高任务。

在20世纪90年代初,无疑是大胆的、开拓的、实验的,其颠覆传统和挑战现实的革命性意义不言而喻。

这出戏的成功奠定了孟京辉小剧场戏剧的基础,开始实现孟京辉“改变戏剧”的梦想。

小剧场戏剧与草台班子即兴创作完全不同,它是导演主体意志的体现,导演从对剧本文字的阐释中解脱出来,突出自己的创作理念,真正成为舞台演出形象的创造者,其职能变二度创作为全方位的创作。

导演也不是一个人进行创作,他要擅长激发演员的即兴创作,以群体的创作为素材,进行判断和取舍。

这样能更好地发挥演员的主观能动性。

演员成为演出的创作者之一,大大激发其创作积极性,争相展示自己的表演天赋、灵感和技巧。

孟京辉的小剧场培养了不少有潜力的演员,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二、舞台艺术的丰富1. 舞台空间的拓展孟京辉的小剧场戏剧首先着眼于舞台,在他那里,舞台不再是传统现实主义戏剧表演规定性情景的场所,而是一个导演实现理念、演员自由创造、演员与观众加强交流,并弥漫着诗意想象的无限拓展的时空。

《思凡》的舞台布景就是一道幕布,左边一个小门露出自然的光线,给人以打破禁欲主义,走出新生活天地的联想想象。

《等待戈多》连幕布也不需要,吊扇带动着装饰的树枝转动,使生命的流逝成为具象。

后墙挂一幅波提切利名画,《我爱XXX》、《恋爱的犀牛》完全是日常的服装,强化了时代特点。

舞台的道具和装饰往往是一物多用,而其用途可能是性质相反的,其矛盾悖理之处,形成一种特殊的戏剧张力,既使人忍俊不禁,又使人反诘思考。

2. 颠覆戏剧的情节性情节历来是戏剧的核心,而恰当地安排情节的时间空间使之曲折生动、扣人心弦是剧作家的重要任务。

孟京辉就是要把时间、空间打成碎片,又组合在一起,使舞台既具有特定的具象和个性特征,又带有抽象性和普遍性。

《思凡》肢解和颠覆了昆曲《双下山》的情节。

穿着时尚服装的小和尚、小尼姑,一会儿在庙堂,一会儿在僧房,一会儿在山路,一会又在山下。

非常简单的情节常常被打断,令人惊异地拼接了两段薄伽丘的名著《十日谈》中所描绘的中世纪意大利的爱情故事。

古今中外充分打通,禁欲和纵欲狭道相逢,不同乃至相反的道德观念发生不可思议的撞击,戏剧性得到了强化。

贯穿其中的是人物情感的对流和导演对本已烂俗的爱情主题全新阐释。

3. 疏离个性的人物孟京辉借鉴了布莱希特的表演观念,使人物疏离于剧情,人物不再是传统戏剧文本中的个性化形象,如《思凡》中演员突破了“表演者”的本分,与“叙述者”合二为一。

剧中五个“表演人”没有姓名、身份、个性,他们既是故事的叙述者、评论者,又随时扮演故事所需的各种角色;既扮演传统道德伦理观念的卫道者,又扮演嘲弄者。

经常以矛盾悖离的形象、陌生化的姿态、明显的戏耍嘲弄的口吻,对传统的戏剧情节作出颠覆性的表现。

演员的任务就是怎样才能够把“这个”表演出来,无论人物角色,还是无生命的道具。

《思凡》中的小尼姑色空与小和尚本无,也完全不是尼姑、和尚的传统形象,而是化抽象为具象的符号,与传统戏曲原作拉开了距离,而这距离就是要调动演员去自由创造,调动观众去思考探索,这是孟京辉对布莱希特的“疏离”观念的活用,使舞台艺术形象更具有艺术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三、表现手段的杂耍性1. 假定性假定性是戏剧表演的基本原则。

孟京辉在表演方面既借鉴了中国戏曲的特点,也带有西方现代戏剧和后现代戏剧的特点,在舞台空间设置、演员表演及服饰、道具等方面,以多元、多变、游戏等方式,取得了反讽、象征、隐喻、荒诞的艺术效果。

表演的虚拟与自由发挥,几乎具有游戏色彩。

演员的动作不是模仿,而是示意化的表现。

如《思凡》中站立的人做个托着脸儿的手势就算睡觉。

“马夫戏王后”一场,当国王查找谁是调戏王后的嫌疑犯时,马夫的惊恐如何表现化抽象为具象。

孟京辉让演员用手势在胸前作出心脏狂跳的样子,外化出极其紧张恐惧的心情,使内心活动形象化、直观化。

2. 戏仿戏仿是通过滑稽模仿产生喜剧效果,对被模仿的对象进行嘲笑、颠覆的一种表现手法对孟京辉而言却是一种美学选择。

孟京辉常常将特定的文化现象和经典作品作为舞台上滑稽模仿的对象,极大地消解了传统戏剧的意义。

孟京辉的小剧场舞台上不少戏仿、调侃、解构政治术语与经典理念的作品,已经成为戏剧研究中的不可忽视的“个案”《恋爱的犀牛》中对80年代诗歌爱好者的戏仿,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爱情与欲念的冲突。

《思凡》中拼贴的《十日谈》片段更有代表性,当女主人爬到阿德连诺的床上时,讲解人拿出一面小旗挡在这对男女面前,上写“此处删去114 字”,戏仿了贾平凹在20世纪90年代闹得沸沸扬扬的《废都》,扮演阿德连诺的演员竟然从旗后探出头来,恼火地说:“怎么一到这儿就删呢?”这些都给人一种戏谑而又反思的感觉。

孟京辉的戏仿既有对经典作品的调侃,也有对假崇高和虚伪的揶揄;既有对无生命的思想概念与权利话语的解构,也有对民间立场和边缘话语的阐发;既有幽默夸张的喜剧效果的渲染,也有冷峻的讽刺、批判。

使人在游戏、狂欢中不知不觉地改变经典作品的严肃性和不可触犯的崇高地位,消解其中所含的传统准则和价值观念,甚至颠覆其在文化殿堂中的地位;也在轻松娱乐中引导人们重新思考和定位很多严肃命题。

毕竟没有经过自觉思考的生活不是真正的现代人的选择。

3. 讲述所谓讲述,是指演员从戏剧角色中跳出来,直接用叙述人的身份,讲述一段剧情或故事,对戏剧背景、情节加以评论,甚至对演员表演加以褒贬。

这种讲述,不同于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的报幕人及我国戏曲中常用的开场白,而是随机的、穿插的、自由的、调侃的、反讽的、议论的。

这种讲述打破了戏剧场面的幻觉性和连贯性,也打破了角色的高度个性化,加强了陌生化的“疏离”效果,并极力与观众有更多的交流,设法将观众欣赏戏剧的积极性从身临其境的迷醉般的感受转化为理性的思考和评价。

演员的讲述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动性,在基本不脱离戏剧氛围的情况下,可以比较自由的讲述、发挥和评论。

如《思凡》中,一名演员如同主持人一样在旁介绍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小说家薄伽丘的《十日谈》中的爱情故事,还对《思凡》与《十日谈》的不同加以评点。

间离《思凡》与京剧《双下山》的渊源,连接了中西文化的关系,引发观者更进一步地思考爱情和人性解放的普遍意义。

任何艺术手段只要能够与某种社会思潮和特定艺术追求相联系时,必然能够发挥巨大作用。

孟京辉一直以大无畏的姿态在舞台上进行各种实验,近期《两只狗的生活意见》融入意大利即兴喜剧、法国喜剧和中国传统喜剧的表演手法,将即兴的灵感发挥和扎实的表演技巧熔为一炉,已经上演了100多场。

孟京辉有自己的坚持,“实验戏剧是一种榜样,一种精神,一种神圣的体验,一种严肃的游戏。

小剧场相对自由的空间和氛围,为他的实验戏剧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而他的探索和创新又为戏剧艺术提供了更多可资借鉴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 周传家. 小剧场戏剧的特质[ J ]. 北京:当代戏剧, 2005 (1) . [ 2 ] 孟京辉. 先锋戏剧档案[M ]. 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0.[ 3]秦良杰. 论当代先锋戏剧的创作实践[ J ] .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 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