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动态能力到超动态能力_理论研究述评及前瞻
动态能力的理论来源及研究现状综述

动态能力的理论来源及研究现状综述朱晓琴【摘要】九十年代末兴起的动态能力理论已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的最新热点,它的出现标志着人们认识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探索竞争优势的源泉一直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的任务,对此的认识也经历了好几个阶段,从最初的产业观到现在的动态能力观,学者们跟随环境的变化运用不同的范式和视角追寻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
文章相继描述了各个时代有关竞争优势来源的主流观点,并对目前流行的动态能力理论进行详细地阐述,以及对研究中的问题和未来发展作了简要评论。
%The dynamic capability theory which arose at the end of the nineties has become the newest hotspot in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research area. It marks the cognition about source of firm competitive advantage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To explore the source of eompetitive advantage always be the task of both theory horizon and praetieal horizon, and this understanding also has experienced several stages. From the initial industry view to current dynamic capability view, as the change of the environment, researchers have used different paradigms and perspectives to pursue the source of firm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is artiele describe the mainstream viewpoint about the souree of eompetitive advantage in sequence of each time whieh based on the study of previous relevant research and then expound currently popular dynamic capability theory at length, and at the end this article comment on the research problem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briefly.【期刊名称】《贺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8)004【总页数】4页(P129-131,135)【关键词】竞争优势;能力;动态能力【作者】朱晓琴【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广西柳州545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3一、背景在这个被熊彼特称之为“创造性毁灭”的时代,科技、信息的飞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使得企业外部环境更为动荡复杂,企业越来越难以获取并维持竞争优势。
论动态能力理论的评析

论文关键词:动态能力;企业资源;企业能力;竞争优势论文摘要:动态能力理论是战略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它整合了企业能力理论与动态演化理论。
本文介绍了动态能力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从动态能力概念及其构成要素、影响因素、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及持续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析,独到地把动态能力归纳为整合观、惯例观和资源观三类,并认为动态能力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而动态能力配置的资源、惯例、能力才是竞争优势的来源。
动态能力理论是战略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它是Teece等人在对核心能力与现实的超竞争环境之间出现严重矛盾的认识基础上,整合企业能力理论和动态演化理论而提出来的。
它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外已有一些学者对动态能力理论进行了研究,使之形成了一个对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热点。
为了了解学者们对动态能力理论的研究状况,本文从动态能力产生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动态能力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动态能力的影响因素、动态能力与竞争优势及持续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对动态能力理论进行了梳理和评析。
一、动态能力产生的背景1、现实背景战略管理的最基本问题是企业如何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
而在当今世界,顾客需求的多样化、经济全球化、技术飞速发展和环境动荡变化的超竞争中,竞争优势的来源正以逐渐加快的速度被创造出来和侵蚀掉。
在超竞争环境中,一个停留在已有优势基础上或仅追求已有竞争优势来源的企业,很快就会被更有进取和创新精神的竞争对手所取代。
在此环境中成功的做法不是努力维持长期竞争优势,而是通过不断创新追求一系列暂时的优势,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总领先一步。
在超竞争环境中,要求战略保持动态适应性,但由于沉没成本、替代效应和路径依赖等的存在,使战略调整呈现一定的刚性,这使得企业无法保持动态战略的适应性。
基于此思想,Teece等(1994)提出了动态能力理论,并认为动态能力理论能帮助企业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动态能力符合了企业在快速变化环境中竞争的需要。
西方动态能力理论述评

对动态能 力的本 质 内涵和 成长 路径 进行 分析 以 后, 提斯等人还对动态能力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 认 为动态能力具有 难复制性 和难模 仿性 , 可以成 为 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 势的来源 。 ⑥ 三、 态能力理论最新进展 动 自 初步提 出动 态能力 理论框 架 从提 斯等人 以后 , 众多学 者致力 于该理论 的进一 步丰富和 拓 展, 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 文将从 5 下 个方 面对此 作
⑨ Tc t 1 7p 5 Ee r & ai e a , , 0; nat Mr , e e l 9 . i hd c . 9 9 s t n
20 ,.15 00p1 . 0
《 国外社会科 学》 Do六年第二期 二
为“ 能力是配置资源的才能, 通常采用与 组织的 流
程相结合的方式来 实现一个 意愿 的结果 ”“ ,这种 能力可以被视为企业 内部所 产生 的一种 ‘ 中间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任何概念都具有两大逻辑特 征 : 内涵和外延 , 因此 , 对于动态能力 概念的深 化也可 以从这两 个 角度加 以把握 。 首先 , 察动 态能力的本 质内涵 。提斯等人 考 已经对动态能力 进行 了初步界定 , 强调 了动态 能 力 的两个侧面 : 一是动态性 , 即企业要 依据外部 环 境变化适 时而变 ; 二是能动性 , 即强调 对企业 内部 各项资 源和技 能 的整合 和重 新配 置。艾 森哈 特 ( . ina t K . hr ) M s d 和马丁(. ai) Ee ( A. n依据战略 管 J Mr t 理 中 对 能 力 定 义 的 一 贯 传 统, 组 织 惯 例 从 ( uns和流程的角度给动态能力下 了一个更加 o i r te) 规范化 的定义 , 他们认为“ 动态 能力是企业利用 资 源 的流程— 尤其是 获取 、 整合 、 重置和释放资 源 的流程— 应对 或者创造 市场变 革。因此 , 态 动 能力 也就是随着 市场涌现 、 碰撞 、 分裂 、 演化和 消 亡 的企业用 以获取新 的资源配 置的组织或者 战略
企业动态能力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可 以分解 成 这几 种 能力 :意识 到 并 分 本 。L e e 等 对 比研 究 了 在 市 场 管 理 结 并将 动 态能 力 分解 为 意识 到 并 分辨 出 辨 出机会 和 威 胁 的能 力 ,抓住 机 会 的 构 和 层级 管 理结 构 中动 态 学 习机 制对
形 势下 获 得 持续 的 竞争 优 势 。这 就要 的 研究 后 ,调 整 和改 变组 织 的现 有 流程 ,从 求 战 略管 理 研究 视 角从 稳 态环 境 假设 由 于 对 动 态 能 力 概 念 的 界 定 不 而 推 动 动 态 能 力 的 进 化 。 Z o l l o 和 转 向动 态 复 杂环 境 假设 。因此 ,如何 同 ,学 者 们赋 予 了动态 能力 不 同 的 内 Wi n t e 为 动 态 能 力 来 源 于 组 织 学 在 动 荡 的 环 境 中 获 得 并 保 持 竞 争 优 涵 ,从 不 同 的维 度对 动 态 能力 进 行研 习 ,推 动 动态 能 力发 展 的组 织学 习包 势 ,是 当前 研究 的热 点 。在这 一 背景 究 和量 化 。贺小 刚 等在 理 论分 析 的基 括 两个 过 程 ,一 是相 对被 动 的经 验 积 下 ,T e e c e 等 学者首次提 出了 “ 动 态 础上初步界定了动态能力的六个维度 , 累 过程 ( 干 中学 ),相 对 自主 的认 知 能 力 ” 的 概 念 ,尝 试 从 “ 动 态 ” 和 随 后 结合 我 国企 业 进行 探 测性 检 验 , 学 习过 程 ;二 是 反 映于 集体 知 识 的 明
机 会 和 威 胁 的 能 力 、抓 住 机 会 的 能 能力 ,通过提高 、合作和投保保持竞 动 态 能力 应 用 的促 进作 用 ,研 究 结果
基于能力发展的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述评(全文)

基于能力进展的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述评一、引言动态能力观点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进展理论》中提出对现有竞争力进行制造性破坏以及创新型竞争的思想(Schumpeter,1934),受其影响,Teece与Pisno(1997)首次提出“动态能力”概念,将其看作是能为公司制造新产品和新流程并且能应对市场环境持续变化的一系列竞争力和能力的子集(Teece & Pisno,1994)。
随后,两位学者系统地提出动态能力的理论框架,为探究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独特视角。
之后,许多学者陆续提出了对动态能力的概念和理论框架,但观点并不统一,对于动态能力的概念如何界定及其内涵与外延是什么的问题,国内外学者们的观点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因此,有必要详细梳理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的现状,为未来理论进展奠定基础。
二、基于不同视角的动态能力界定1. 基于流程与机制的视角。
1997年Teece与Pisno首次系统地提出动态能力的概念,即:公司调整、整合、重塑公司内部和外部技能、资源和运营能力,以适应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Teece,Pisno et l.,1997)。
Eisenhrdt等人将动态能力描述为公司通过资源利用的流程来猎取、整合、重塑或放弃资源,以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甚至引领市场环境变化(Eisenhrdt & Mrtin,2000),认为动态能力是嵌入在公司间的流程,由特定的战略和组织流程构成。
其本质在于反映公司能力如何随时间推移而受到市场动态变化与公司能力演化机制的影响。
贺小刚等人采纳Teece等人的定义,认为动态能力是公司内部独特的资源和能力(贺小刚、李新春等,20XX)。
黄培伦等人将公司能力区分为静态能力和动态能力,动态能力是静态能力生成的前因变量,其效用转化为静态能力,促使静态能力生成和进展(黄培伦、尚航标等,20XX)。
2. 基于价值发掘的视角。
动态能力理论源起、评述与研究展望

企业管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动态能力理论:源起、评述与研究展望祝志明L2,杨乃定1,SarlandiedeLaRobertieCatherine2,高婧1(1.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710072;2.雷恩一大经济管理研究中心,法国雷恩35708)摘要:在对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简要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对现有资源观研究的评估和梳理,确定了动态能力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澄清了动态能力的概念,并识剐了反映企业阍动态能力共同特性的三个成谂因子。
构建了一个包括动态能力前因、过程和结果的整合框架的研究模型,总结了三个命题。
最后讨论了相关的管理启示。
关键词:动态能力;成份因子;框架模型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一0241(2008)09—0128—080引言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主要围绕着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为什么有的组织比其他组织做得好?二是组织之间绩效差异为什么可以长期存在?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共识认为,组织拥有竞争优势是比其他组织做得好的原因,持续的竞争优势导致长期的绩效差异。
围绕竞争优势来源的问题,战略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过程,这四个过程的划分主要依据认可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Inside)还是企业外部(Outside)而定【ll。
在早期的理论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基本上都认为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
Schumpeter(1934)认为,企业家创新精神是企业成长的原动力,并以此把创新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实质。
伟大的管理史学家钱德勒(1962,1977)通过对美国等早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企业史的回顾,认为正是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销售相结合的多单位企业的出现而在管理过程中创建和扩张的组织能力是大企业成长的动力,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源泉。
而Penmse(1959)则从管理知识的积累和服务的扩张出发,构建了企业的内生增长理论。
这些早期的理论本是想通过有别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思路,打开“企业黑箱”,寻找经济发展的微观源泉,却奠定了战略管理研究的坚实基础。
动态能力的研究述评及其启示

动态能力的研究述评及其启示*郑胜华1 芮明杰2(1.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浙江杭州 310023;2.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摘 要:动态能力理论是近年来战略管理界兴起的前沿理论,但至今还未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
本文对其思想渊源、理论基础、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并提出了基于理论整合的动态能力分析框架的新思路。
关键词:能力 动态能力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0763(2009)05-0056-09一、引 言在当今技术飞速进步和偏好多变的超竞争环境中,企业竞争优势的产生和消逝都只能是短暂的时间概念,一个停留在已有优势地位、仅仅追求收获已存在的竞争优势来源的企业,很快会被更富创新的竞争对手所取代。
因此,超竞争时代企业如何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成为了战略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
传统能力理论所提出的能力形式,无论是核心能力还是独特能力,由于沉没成本效应、替代效应以及创新的路径依赖所造成的刚性使得企业无法保持与环境的动态战略适应 1 2 ,从而难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同时传统能力学派关注的主要是企业能力的现有状况而无法解释这种状况的未来变化趋势。
所以,在超竞争的环境下,传统的能力理论对企业实践的指导意义越来越弱化。
基于以上背景,Teece、Pisano和S huen(1997) 2 首先提出了 动态能力 的理论框架用于解释在动态环境下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动态能力观的出现,适应了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使能力的构建、运用和更新成为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这对于企业在相应领域建立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由于动态能力的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现有的分析框架还不够完善和成熟,因此不能较为全面地解释动态能力的本质和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现有动态能力理论的梳理,为构建能够科学地指引动态能力研究方向的分析框架夯实基础。
二、动态能力的理论溯源1 动态能力理论的思想渊源综观早期的经济学文献,已经有了和动态能力理论相关的思想萌芽。
基于能力发展的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述评

一
、
引 言
塑 、获 取 和 释 放 资 源 以 适 应 甚 至 创 造 市 场 变 革 的过 程 ( i n ad E s h rt& Mat 2 0 ) 主张 动态 能力是 不仅 能 帮助 e rn,0 0 , i
D tr1 3 )受 其影 响 ,ec ee,9 4 , T e e与 Psn (9 7 首 次提 出“ iaO 19 ) 动 态能力” 念 . 概 将其 看 作 足 能 为 公 司创 造 新 产 品 和新 流程 并 且 能应 对 市场 环 境 持 续变 化 的一 系 列 竞 争 力和 能 力 的 子 集 ( ec T e e& Psn .9 4) 随后 . 位 学者 系统 地 提 出 i o19 a 两
首 次 系统 地 提 出动 态 能力 的概 念 , : 司调 整 、 即 公 整合 、 重
塑公 司 内部 和 外部 技 能 、 源 和运 营 能 力 , 资 以适 应 环 境快 优势基 础 的能 力 , 过影 响企 业 资 源来 开拓创 新 ( 通 葛宝 山 、
速 变化 的能 力 (e c ,i n ta.19 ) E sn ad 等人 董 保宝 ,0 9 。 T ee Ps o e 1 9 7 。 i h rt a , e 2 0 ) 将 动 态 能 力 描 述 为 公 司 通 过 资 源 利 用 的流 程 来 获取 、 整 合 、 塑或 放弃 资 源 , 重 以适应 市 场环 境 变化 , 至引领 市场 甚 入 在公 司 间的 流程 , 由特 定 的战 略和 组织 流 程构 成 其 本
取和 削 离 资源 以适 应市 场 变 化 甚 至引 领 市场 变 化 的公 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动态能力到超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述评及前瞻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述评(一)国外学者的观点在Teece与Pisano(1994)之后,Eisenhardt和Martin(2000)认为动态能力是可以确认的明确流程或常规惯例,是一系列能力的动态集合,包括整合资源的能力、重新配置资源的能力及获取和让渡资源的能力,他们是从组织管理视角(Process)开展了对动态能力的研究;Griffith和Harvey(2001)认为企业的全球动态能力就是创造别的企业难以模仿的资源组合的能力;Zollo和Winter(2002)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稳定的集体学习(活动)模式,企业通过它能够系统地产生和修改其经营性惯例,Zollo和Winter从学习视角对动态能力进行了研究;而Schreyogg和Klie-sch-Eberl(2007)则从能力的动态性角度提出了包括能力递进过程和柔性监控过程的双重过程模型;Iansiti和Clark也从技术能力视角对动态能力进行了研究。
以上国外学者对于动态能力理论所进行的研究,首先是基于Teece等战略视角,然后衍生发展出了组织管理视角、学习视角、过程视角,他们从不同方面开展了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分析研究。
(二)国内学者的观点国内学者黄江圳、谭力文(2002)提出动态能力在特征上与核心能力有相似之处,它具有价值性、独特性等特征,只有在创新的开拓性动力上,才能克服能力中的惯性;董俊武等(2004)从动态能力的运作过程推出其影响因素,在动态能力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经营性惯例、学习性惯例、知识的说明以及知识的编码具有重要的影响,企业动态能力的创建与演变是这四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张建东(2005)提出了动态能力的4个维度,即一期知识基底、战略学习、战略干预和二阶常规,认为动态能力一方面直接对跨期绩效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促进形成企业的二期能力,间接地影响企业跨期绩效;孟晓斌(2007)认为企业动态能力的理论模型可以概括为阶层分类模型、战略整合模型、双重过程模型和组织学习模型四种;焦豪(2008)总结分析了企业动态能力的四种研究视角, 分别为整合视角、演变视角、技术轨道视角、学习视角。
国内学者对于动态能力理论所进行的研究,主要是在国外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对企业动态能力内涵、特征、维度、结构模型等■张春明1、2副教授张英华2(1、天津广播电视大学经管学院天津300191 2、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天津 300222)▲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VE3009)资助;天津市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TJYY11-2-803)阶段成果◆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的研究,从而构建了企业动态能力整合理论分析框架。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综上所述,对于动态能力的研究出现了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在Teece等(1997)之后的国内外学者在Teece等对于动态能力的概念的基础上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动态能力的概念进行了释义。
总体来看,以Teece、Pisano和shuen为代表的战略管理专家是动态能力研究的发起者,之后出现了组织管理视角、学习视角、过程视角等多个视角的研究,Eisenhardt和Martin是组织管理视角(Process)研究的代表学者;Zollo和Winter是学习视角研究的代表学者;Schreyogg和Klie-sch-Eberl是过程视角的代表学者(见表1)。
动态能力研究面临的问题(一)对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缺乏统一的分析工具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框架的讨论上,事实上,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如能更好地指导实践需要建立对企业具有操作性的基本统一的分析工具。
经典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者安德鲁斯、安索夫将战略理论为企业所接受,最主要的是通过为大家所认同的SWOT分析工具,对于动态能力理论要进一步发展,最主要也是要建立一个较为统一的分析工具。
(二)动态能力与企业绩效的非同步效应使得动态能力的实证研究较为困难动态能力的研究应该更紧密地贴近企业,但是动态能力是长期的、时间依赖的,往往不能立即产生绩效,它与企业绩效的产生是非同步的过程。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从不同的资源位置出发,沿着不同的发展路径,都有可能获得成功。
所以很难判断企业绩效的产生是具体的哪种能力作用的结果,这就使得企业动态能力的实证研究也变得较为困难了。
(三)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定量研究存在困难定量分析是经典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难点议题之一,那么对于动态能力理论的定量更是存在较大的困难。
从已有的文献看,对动态能力的研究偏重于对其本身的定性研究,对企业动态能力的定量研究文献还比较少见。
而国内也是仅有几位学者内容摘要:相对于强调企业能力内部积累的传统能力观,动态能力通过其开发性和灵活性减少了能力本身的刚性。
对于动态能力理论研究,学者们基于T e e c e等战略视角,衍生发展出了组织管理视角、学习视角、过程视角,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动态能力的概念及应用进行了分析。
但经过十几年来的发展,动态能力理论研究仍面临下列问题:缺乏统一的分析工具;实证研究进展缓慢;定量研究存在困难;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研究等。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动态能力的发展进行了前瞻,提出了超动态能力观。
关键词:动态能力超动态能力述评前瞻对企业动态能力进行了定量的研究。
(四)缺乏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性的研究在高速变化的市场中,动态能力对企业更具较强的现实意义,但由于其理论架构与构成要素的抽象性,因此仅就动态能力本身而言难以独立运用于实际工作中,这在客观上需要发展动态能力与其他理论之间的捆绑,进行交叉性研究。
企业动态能力研究的展望:超动态能力观的提出(一)企业超动态能力观的内涵结合企业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谭跃进、邓宏钟,2001),在继承动态能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超动态能力是企业为应对外部环境快速变化而建立的以主动性为主要特征的活的能力。
前期的动态能力可能是被动性的动态,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系统所交给的某一项任务或功能,没有自身的目标或取向。
而超动态能力的构建更强调于自身的目标(取向),更强调主体的主动性。
在这个过程中,主体的性能参数在变,功能、属性在变,整个系统的功能、结构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这就使得超动态能力理论与以往的系统观有了根本性差别;超动态能力的各个组织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系统演变和进化的主要动力。
(二)企业超动态能力的维度企业超动态能力的维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显性的,包括战略能力、研发能力、生产及营销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另一类是隐性的,包括学习能力、开拓能力。
这六种能力构成了超动态能力的六个层级,不同层级之间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战略能力是企业根据自己的实力以及在行业中的地位确定自身发展战略的能力;研发能力是企业超动态能力的根本要素之一,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核心能力,企业只有通过主动地研发,才可能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生产及营销能力是企业通过生产系统进行批量生产,然后再将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资源整合能力是指企业的资源获取能力、资源释放能力和内部整合能力;学习能力是动态能力的精髓,是能力更新的基础和来源;开拓能力是企业在培育和再造动态能力的能力,它将自身的成长路径放在创新的开拓性上,既要保持能力的惯性,又要形成低路径依赖。
关于企业动态能力研究的启示目前我国整体技术实力不强,大部分企业通过技术引进来提高企业的自身技术能力,面对如何去自主创新,一些企业陷入了困境。
本文对企业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首先,基于显性及隐性两个方面的超动态能力结构模型的塑造,是企业自主创新绩效形成的基础,也是企业应对危机的策略选择。
实现从动态能力到超动态能力,是企业战略观的转变,也是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企业的超动态能力是战略能力、研发能力、生产及营销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学习能力、开拓能力的凝炼与集合,这六种能力也是企业适应高速变化外部环境的基础能力。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背景下,培育超动态能力要从提高企业的以上六种能力来下功夫。
其次,企业首先要保持发展中的低路径依赖,企业的过去的路径必然影响到现在的选择,不考虑路径依赖的方式是不合理的,但是显著的路径依赖会影响企业走参考文献:1.Teece,D J,and Pisano,G.The dynamiccapabilities of firm:An introduction[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4,3(3)2.Teece,D J,Pisano,G,and Shuen,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3.戴勇,马本江.动态能力的理论演进及其对高科技企业创新的战略涵义[J].科技管理研究,2007(4)4.Eisenhardt,K M,and Martin,J A.Dy-namic capabilities:What are they[J].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2000,21(4)5.Griffith,D.A.& Harvey,M.G.A re-sour ce per spective of global dynamiccapabiliti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Studies,2001,32(3)6.Zollo M,Winter SG.Deliberate 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3)7.Schreyogg,G,and Kliesch-Eberl,M.How dynamic can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be?Towards a dual-process model of capa-bility dynamiz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Journal,2007,28(4)8.冯海龙等.动态能力理论研究综述及展望[J].科技管理研究,2007(8)9.黄江圳,谭力文.从能力到动态能力:企业战略观的转变[J].经济管理,2002(22)10.董俊武,黄江圳,陈震红.基于知识的动态能力演化模型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2)11.张建东.企业动态能力与跨期绩效关系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312.孟晓斌,王重鸣,杨建锋.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模型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13.焦豪,崔瑜.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整合研究框架与重新定位[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2)14.谭跃进,邓宏钟.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系统工程,2001(9)出危机;学习机制不仅引导着动态能力的演化,而且通过干中学、用中学和研发中学来提升企业绩效,提高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企业通过主动对面对的市场进行感知、配置和响应,了解顾客需求与市场趋势,传播市场情报,并发现机会促使企业走出危机;通过主动研发实现企业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和对技术产品的二次创新,对技术再组合、再创造、再输出来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同时,企业的总体战略是提高主体的适应能力,要适应环境的变化,通过协同、合作或竞争,争取最大的生存机会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