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政府规制理论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西方公共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西方公共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西方公共治理理论研究综述作者:曹凡来源:《人间》2016年第09期摘要:公共治理理论是当今最前沿的理论之一,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西方国家便开始涉足,并且在公共治理理论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的成果。

本综述将涉及对公共治理的研究背景、概念的界定、核心理论和研究困境的研究。

本文以公共治理的研究背景为公共治理研究的起点,对公共治理的概念进行厘定,但是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然后论述公共治理的核心理论——网络管理理论,最后对公共治理理论面临的困境进行综述。

关键词:西方;公共治理理论;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28-01一、公共治理理论研究的背景治理理论兴起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西方福利国家出现管理危机。

二是与市场和等级制的调节机制发生危机有关。

在对英国政府的分析中罗茨认为,英国政府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变化可以用“空洞国家”来概括,其表现为,私有化以及公共干预范围的缩小、中央与地方政府部门功能的缺失、英国政府功能的缺失等。

所谓国家的空洞化就是指公共部门变得零散化,而这种零散化导致政府在执行中的控制力变弱。

同时,组织网络不断增加,大量的复杂组织的管控变得更加困难,政府的控制能力也必然受到大众的质疑。

Kettl指出,因为政府的合同外包,使得政府发现他们自己正处在复杂的公私关系的环境中,而政府对这种情况的认识和了解却是很不缺的。

政府只有很少的控制力,但是他们却呈倒着一个他们无法真正彻底控制的体制负责。

那些不介入的控制不可能给予政府足够的影响力以调控网络,国家空洞化侵蚀了政府的协调与计划能力。

玛丽克劳德·斯莫茨认为,现在已经严重弱化了国家,重要的很多资源和控制力也由于地方的分权而被削弱。

杰夫斯特劳思曼在对公共管理发展的描述中提出,公共管理正在稳步向前发展,更加趋向于协调理论、网络理论、治理理论以及制度构建和维持理论的方向发展。

行政规制之比较研究(一)

行政规制之比较研究(一)

行政规制之比较研究(一)【正文】一、问题的提出:为何需要行政规制?(一)规制存在的前提:在国家与市场之间划界美国学者沃尔特李普曼曾言,“最好的政府是管制最少的政府,这完全正确;但同样正确的是:最好的政府也是提供服务最多的政府。

”的确,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复杂化,人们的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都受到国家行政权的广泛而深入的拘束,呈现出无法逆转的行政国家状态,人们期待的行政的作用也越来越复杂:一方面是在诸多领域期待着行政的积极活动;另一方面是在经济行政等领域,主张行政活动应当有所控制。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领域,国家的行政权应该予以积极介入呢?我们留意到,在工业化社会里总是存在着两类经济组织体系间的紧张关系,第一类,可以称之为市场体系(marketsystem),在这种体系中,私人、私经济组织可以自由地追求各自的经济目标,只受到一些基本的限制。

支撑这种安排的法律体系,其主要的工具是私法。

规制,在这个体系中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

第二类是社群体系(collectivistsystem),国家寻求指导或鼓励那些如果没有国家干预就不会发生的经济活动,其目标是纠正市场失灵以满足集体或公众的利益。

在某些法律文化中,总能找到这样一个或一组具体的概念,来形容为了达到上述目标而适用的一整套工具和支配这些工具的法律。

比如,德国法上的经济行政法,法国法上的经济公法。

1]这类法律的特征是什么?与支撑市场体系的法律相比,它又有何不同之处?第一,规制包含了一个更高主体的控制这一理念,它具有指导的功能。

为了达到预想的结果,私人受制于一个更高的主体—国家—并被要求按照特定的方式行为,如果违法规则,则以惩罚为后盾。

第二,国家及其代理机构运用的主要工具是公法,实施已不能通过私主体间的私合同来达到。

第三,因为国家在法律的形成及实施中扮演了最基本的角色,因此该法律体系是“集中化”(centralized)的。

相比之下,在市场模式中,法律只有一个主要的功能,即服务功能(facilitativefunction),它提供了一套制度化的安排,私主体可以以此为他们所从事的追求利益的活动及因此而形成的关系附上一系列正式安排的外表。

国内外城市管治研究综述

国内外城市管治研究综述
3.1 西方城市管治研究进展
3.2
3.3
发展中国家城市管治研究进展 中国城市管治研究
3.1 西方城市管治研究进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市管治研究发展 很快, 有以下几个特点 :
(1) 将城市管治放在全球化这一时代 背景中进行研究。
西方许多城市的城市管治正 在向企业式城市管治(entreprene urban governance)模式转变,这 种城市管治模式是以地方政府推 动地方经济为特征的。
(2)学者们开始对城市管治实践进行总结
勒非佛认为尽管城市管治为大都市政府的设 立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但现在的大都市政府仍然存 在合法性的问题。
大多对城市管治持乐观态度,对城 市管治中出现的问题也有涉及。
(3)城市管治的理论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最有代表意义的是皮埃尔(Pierre)对城市管治 模型的划分。将城市管治划分为四个模型:管理型 (managerial)、合作型(cooprative)、促进增长型 (progrowth)和福利型(welfare)。 一个城市不可能事先选择以上四个模型中的 一个或几个,而且不同的组织甚至同一组织的不同 部门会鼓励不同的管治模型。
2 城市管治的内涵
2.1 城市管治
2.2
城市管治与管制
2.3 城市管理、城市经营与城市管治
2.1 城市管治
城市管治的理解可归纳为三种:
(1)城市管治等于好政府
(2)城市管治是向市民社会主体和 机构赋予权力的过程 (3)覆盖政府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2.2 城市管治与管制
概念
原因 影响
行政视角
2.3 城市管理、城市经营与管治
形成原因
城市管理偏向于在某一特定管治的 权力分配框架下的协调。 城市经营是在城市资产积累到一定 程度时,在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条件下去 经营城市。 城市经营比城市管理有更广泛的市场 意义。

整体性治理国内外研究综述

整体性治理国内外研究综述

整体性治理国内外研究综述整体性治理国内外研究综述【摘要】整体性治理是针对新公共管理引发的“碎片化”(fragmentation)所提出的治理模式,主张通过有效协调与整合,使多元主体彼此的政策目标连续一致,政策执行手段相互强化,达到合作无间的目标的治理行动。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出现对发达国家的政府改革实践带来了重大影响,台湾和大陆对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研究从最初的理论探讨逐步转向实践领域的应用分析。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综述国内外研究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发展至今已有十余年,该学说影响了英国、加拿大、澳洲、纽西兰、芬兰及荷兰等国。

国内和台湾对整体性治理的研究从理论探讨逐渐转向实践应用,其理论思想逐渐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一、国外相关研究整体性治理强调在组织结构上建立协调与整合的连结性机制,其代表人物是佩里·希克斯和帕却克·登力维。

英国学者佩里·希克斯(perri 6)首倡整体性政府(holistic government)的概念,主张21世纪的政府应为整体性政府、预防性政府、改变文化的政府及结果取向的政府(perri 6,1997;perri 6 et al.,1999;perri 6 et al.,2002)。

从1997年至2002年,希克斯的理论体系构建逐渐丰富和完善,在其第三本著作(perri 6 et al.,2002)中,他将整体性政府改为整体性治理。

希克斯(2002)指出,整体性治理就是政府机构组织间通过充分沟通与合作,达成有效协调与整合,彼此的政策目标连续一致,政策执行手段相互强化,达到合作无间的目标的治理行动。

希克思的整体性治理理论吸收了新涂尔干理论(the new - durkheimians theory)和组织社会学中的有关组织协调的思想,追求在治理层级、治理功能和公私部门三个面向上,完成政策、规章、服务供给和监督等过程的整合。

希克思将整体性政府与协同型政府、贵族式政府、渐进式政府和碎片化政府进行比较,明确其特征,并从政策目标和政策机制、顾客目标和顾客机制、组织目标和组织机制、机构目标和机构机制等多方面介绍了整体性治理的具体措施。

国外行政管理理论

国外行政管理理论

国外行政管理理论国外行政管理理论主要涉及公共管理、政府管理、行政效率、组织与管理、领导与决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理论意义。

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能和责任,为公民提供服务的过程,它是政府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管理是指政府在履行职责和使用权力过程中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和管理活动,他的基本内容是对政府的资源、组织、人员和职能等进行管理与控制。

行政效率是指行政机关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责的效益与资源的投入之比,论述了政府管理效率与效益、政府管理的浪费性、政府的经济学意义。

组织与管理是指政府组织与管理活动的相关理论和实践。

领导与决策是指在政府组织中利用领导和决策的活动得到有效的政府管理效果,这在政府管理理论与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理论和实践将是我国政府事业管理的参照和借鉴对象。

行政管理是政府行为的关键组成部分,在现代政治和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是政府机构和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和方法原则,还是政府实务管理的实践基础。

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不仅随着现代政府的新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有利于指导政府管理改革等一系列问题和工作。

美国《政治科学评论》一书认为:行政管理是任何机构或组织利用人、财、物、技术等有限资源,有效地实现这种资源利用与管理,协调组织活动达成设定目标。

行政管理理论的要点就是围绕管理目标、责权人、行为和手段、信息与反馈、和环境与制度围绕展开,分析与研究其特点与规律。

美国行政管理学者哈伯(Don K. Price)认为行政管理是指公共或私营部门的管理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和部门目标,以及优化资源利用和达到组织效率为根本目的。

它包括预算管理、管理人员、规划和政策制定、监督和其他控制行为等行为。

美国行政管理学者戴夫海里(David Hideo)认为行政管理是指公共行政机关、公益性事业机构、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等资源的组织和使用,以创造价值、实现目标、优化并实现资源利用为根本目的。

西方行政管理理论专题

西方行政管理理论专题

西方行政管理理论专题一、引言行政管理是政府管理的核心功能之一,其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对政府的有效运行和公共利益保障有着重要意义。

自19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对于行政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围绕西方行政管理理论展开探讨,对行政管理理论的基本概念、演变过程、主要流派以及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以期对行政管理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有所促进。

二、行政管理理论的基本概念行政管理理论是指对行政管理过程、机构、功能和方法的一系列理论研究。

其基本概念包括:行政管理的本质和定义、行政管理的功能和任务、行政管理的原则和方法等。

一般认为,行政管理的本质是政府为实现公共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其任务包括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等。

行政管理的原则主要包括法治原则、效率原则、责任原则和公平原则等。

行政管理的方法包括计划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和风险管理等。

三、行政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19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西方国家的行政管理理论经历了多次演变。

最初的行政管理理论主要集中在官僚理论和科学管理理论上,后来逐渐发展为人类关系理论、制度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治理理论等。

官僚理论强调组织的规范性和稳定性,科学管理理论强调效率和生产力,人类关系理论强调员工的需求和情感,制度理论强调体制和规则的影响,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市场化和绩效导向,治理理论强调民主参与和网络治理的重要性。

四、行政管理理论的主要流派1. 经典流派经典流派包括马克思主义行政管理理论、韦伯的官僚理论以及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马克思主义强调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对行政管理的影响,韦伯的官僚理论强调行政管理的规范性和效率性,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强调生产效率和职能分工。

2. 人文流派人文流派包括巴纳德的组织理论、马约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以及福柯的权力知识理论。

巴纳德的组织理论强调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和价值认同,马约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强调员工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福柯的权力知识理论强调行政管理的权力结构和权力知识的关系。

新规制理论综述

新规制理论综述

新规制理论综述规制(Regulation)中文也译成“管制”,一般意义上的规制是指根据一定的规则对构成特定社会的个人和构成特定经济关系的经济主体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

规制经济学(Economic Regulation)是20世纪7O年代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产业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或社会公共机构如何依据一定的规则对市场微观经济行为进行制约、干预或管理。

规制经济学主要是沿着规制机构对经济主体的进入和退出、价格、产量及服务质量行为展开研究。

试图回答政府为什么要进行规制、规制代表谁的利益、哪些产业应该受到规制等问题,并由此产生了规制公共利益、规制俘虏和规制经济等理论。

这些理论都是基于政府规制机构与被规制企业在规制方案制定与实施中存在对称信息的假设。

新规制经济学则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把最优规制机制的设计作为研究的重点,运用博弈论以及机制设计理论,在规制者和规制企业的信息结构、约束条件和可行工具的前提下,分析双方的行为和最优权衡,从而发展出一套对对规制实践更有解释力,更有指导意义的规范性理论。

拉丰把建立在博弈论、机制设计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基础上的激励规制理论称为新规制经济学。

本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新规制经济学的产生与基本假设;第二部分为新规制经济学中的主要理论——激励规制理论的简要评述;第三部分主要是对新规制经济学进入21世纪后的最新发展作一个综述;第四部分主要是写一些文献阅读后感想。

一、新规制经济学的产生与基本假设1.1新规制经济学理论产生的背景政府对经济的规制问题最初源于对自由放任经济的市场失灵问题。

传统规制理论对规制的认识存在一些差异。

如波斯纳(Posner,1974)较早从经济学角度将其定义为“各种税收和补贴措施以及对价格、进入和其他经济行为的直接立法和行政控制。

”维斯库西(Viscusi,1995)等学者认为,“规制是政府以制裁手段,对个人或组织的自由决策的一种强制性限制,…政府的主要资源是强制力,政府规制就是以限制经济主体的决策为目的而运用这种强制力。

国外的公共行政管理理论

国外的公共行政管理理论

国外的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公共行政管理是一门关于政府及其组织和运作的学科。

它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政府机构的管理、人力资源、预算编制、政策制定和执行等方面。

在国外,公共行政管理理论不断发展,不断探索新的理念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政治环境。

本文将探讨国外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概念和主要理论框架,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公共行政管理的发展历程公共行政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在国外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美国和德国。

在美国,公共行政管理开始作为一门学科被研究和教学,并于1889年在纽约州立大学首次开设了公共行政课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的不断壮大,公共行政管理逐渐成为了一门重要的学科,并在20世纪初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公共行政管理主要关注公共组织的运作和管理,如政府部门、地方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治理的复杂化,公共行政管理逐渐涉及了更广泛的范围,包括政策制定、公共服务的提供、社会福利的保障等方面。

在国外,公共行政管理的研究和教学主要集中在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这些国家都在公共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显著成就。

核心概念和主要理论框架在国外,公共行政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了传统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治理理论等。

传统公共行政理论主要关注政府内部的组织和管理,强调规范和层级结构。

其核心概念包括行政效率、行政公正、行政责任等。

这些理论主要受到马克斯·韦伯、弗雷德里克·泰勒等人的影响,奠定了公共行政管理研究的基础。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管理理论。

它主张以市场化和商业化的管理方式来提高公共组织的效率和绩效,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被认为是公共行政管理领域的一次革命性的发展。

其核心概念包括市场竞争、经济效率、服务导向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政府规制理论研究综述 陶爱萍,刘志迎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031) 

政府规制概念的争论 “规制”一词来源于英文的“Regulation”或 “Regulatory Constraint”,是日本学者精心打造的 译名。作为规制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于对 规制含义理解的争议,西方国家学者们的表述存 在差异。 维斯卡西(Viscusi)等学者认为,政府规制是 政府以制裁手段,对个人或组织的自由决策的一 种强制性限制。政府的主要资源是强制力,政府 规制就是以限制经济主体的决策为目的而运用这 种强制力。史普博(Spulber)认为,政府规制是行 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机制或间接改 变企业和消费者供需政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 为。日本学者金泽良雄认为,政府规制是在以市 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下,以矫正、改善市场机 制内在的问题为目的,政府干预和干涉经济主体 活动的行为。而另一日本学者植草益在定义政府 规制时,把政府规制限定在限制行为上,认为政府 规制是社会公共机构(一般指政府)依照一定的规 则对企业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行为。萨缪尔森也把 政府规制限定在政府对产业行为的限制上。而斯 蒂格利茨则将规制拓展到更广大的范围,认为政 府对产业的保护、扶助以及合理化和转换等,都应 看作属于政府微观规制的范畴,如为了促进技术 创新而进行的税收和减轻反托拉斯法的执行力 度,以及对幼稚工业的保护等。梅尔(meier)认为 规制是指政府控制公民、公司或下级政府行为的 尝试,在某种意义上,是指政府对社会范围内公民 选择的限制。 二、规制公共利益理论 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以市场失灵和福利经济 学为基础,认为规制是政府对公共需要的反应,其 目的是弥补市场失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社 会福利最大化。波斯纳(posner)指出,公共利益 理论或明或暗地包含着这样一个假设,即市场是 脆弱的,如果放任自流就会趋向不公平和低效率, 而政府规制是对社会的公正和效率需求所作出的 无代价、有效和仁慈的反应。米尼克(Minick)认 为政府规制是针对私人行为的公共行政政策,是 从公共利益出发而制定的规则。欧文和布劳第根 (Onen,Braentigam)将规制看作是服从公共需要 而提供的一种减弱市场运作风险的方式,也表达 了规制体现公共利益的观点。 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对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 提出了严厉批评。斯蒂格勒(Stigler)和佛瑞兰德 (Friedland)通过对1912--1937年期间美国电力 事业价格规制的效果研究表明,规制仅有微小的 导致价格下降的效应,并不象公共利益理论所宣 

收稿日期:2003—03一l8 作者简介:陶爱萍(1970一),女,安徽枞阳人,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6O经济纵横6/200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称的那样规制对价格下降有较大的作用。维斯卡 西(Viscusi)、维纳(Vernon)和哈瑞格(Harring)指 责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缺乏对立法行动和规制完 成机制的分析,且对规制发生的论断没有进行实 证检验。阿顿(Utton)不仅指出了公共利益理论 以市场失灵和福利经济学为基础的狭隘性,而且 用次优理论从根本上批判了公共利益理论。次优 理论的核心结论是:在某些重要部门(如因为自然 垄断或必须提供公共产品的部门)中,经济受到某 些竞争方面的限制,那么零星地制定一些能够确 保竞争得以运行的规制政策,可能并不一定会使 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实际上这些政策会使经济背 离而不是趋于竞争限制下的最优化。克瑞 (Crew)和克雷道佛(Kleindorfer)认为公共利益理 论中“公共利益”术语本身就是模糊的,通过规制 来实现竞争的功能,只是一个虚无飘渺的幻想。 三、规制俘虏理论 规制俘虏理论认为,政府规制是为满足产业 对规制的需要而产生的,即立法者被产业所俘虏; 而规制机构最终会被产业所控制,即执法者被产 业所俘虏。 斯蒂格勒在1971年发表的《经济规制论》一 文中提出,规制通常是产业自己争取来的,规制的 设计和实施主要是为规制产业自己服务的。并用 经济学方法分析了规制的产生,指出规制是经济 系统的一个内生变量,规制的真正动机是政治家 对规制的供给与产业部门对规制的需求相结合, 以各自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斯蒂格勒的理论 与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认 为,规制主要不是政府对社会公共需要的有效和 仁慈的反应,而是产业中的部分厂商利用政府权 力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一种努力,规制过程被个人 和利益集团利用来实现自己的欲望,政府规制是 为适应利益集团实现收益最大化的产物。1976 年,佩尔兹曼(Peltzman)在对市场失灵、对政府规 制结果的预测以及进而推断政府规制在经济上的 有效性的三个层次上进一步发展了规制俘虏理 论。他认为无论规制者是否获得利益,被规制产 业的产量和价格并没有多大差异,其主要差别只 是收入在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分配。1995年,伯恩 斯坦(Bernstein)创立的“规制机构生命周期理论” 认为,公共利益理论是天真的,规制机构起初能独 立运用规制权力,但逐渐被垄断企业所俘虏。“合 谋理论”则认为初始的规制政策就受被规制者与 其他利益集团的影响,即政府规制者一开始就被 俘虏。 四、放松规制理论 由于规制失灵的日益明显以及与规制有关的 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20世纪50、60年代,反对 规制的呼声日益高涨,70年代,西方发达资本主 义国家出现了“放松规制”或“规制缓和”的浪潮。 支持规制放松政策的主要理论有可竞争市场理 论、政府规制失灵理论和X效率理论。 可竞争市场理论是由鲍莫尔(Baumo1)、潘扎 (Panzar)和威利格(Willig)提出的,描述了市场上 厂商进入和定价行为的特点。该理论的核心内容 是:以关于潜在竞争的一系列假设为前提,指出由 于存在潜在进入者的压力,市场在位者无须政府 规制也不可能获得垄断超额利润,而只能将价格 定在超额利润为零的水平,并实现资源配置的最 优化。很明显,可竞争市场理论从理论上对政府 规制提出了挑战,成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 放松规制论者所高举的一面旗帜。在可竞争市场 理论看来,即使是自然垄断产业,只要市场是可竞 争的,政府规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规制机构所要 做的不是限制进入,而是应降低产业的进入壁垒, 创造可竞争的市场环境。 政府规制的本意是为纠正市场失灵,但由于 个人私利、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以及规制成本的不 断上升,也导致了政府规制的失灵。如阿弗契 经济纵横6/2003 6l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Averch)和约翰逊(Johnson)对投资回报率规制 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投资回报率规制下,由于扩大 资本基数,可以获得更多的绝对利润,因而在利润 最大化的驱使下,受规制厂商有过度投资的倾向, 其结果是用过多的资本投资代替其它投入品,造 成生产低效率。这种现象被以后的研究者称为 “ -J效应”,鲍莫尔(Baumo1)和克莱沃里克 (Klevorick)提出了规制滞后效应理论,认为在政 府调整规制政策的间隔期内,被规制企业有可能 获得超过正常利润的利润率。卡恩(Kahn,1988) 指出,规制压制技术创新,姑息无效率,引起工资 和价格螺旋式上升,发生严重的资源无效率配置, 引起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那样的无益竞争扩大, 拒绝采取在竞争市场中所提供的价格多样性和质 量选择。 X效率理论由莱宾斯坦最早提出。弗朗茨在 《X效率:理论、论据和应用》一书中对其作了全面 论述,鲍莫尔和克莱沃里克说明了规制增加X效 率的理由,其一是规制者会利用报酬率规制使低 效率的企业留在行业内,因为规制者允许低效率 企业通过以较高的价格这种形式把低效率转嫁给 顾客以取得利润;其二是规制者对利润设置了最 高限额,往往严重地削弱了创新和效率的激励。 五、激励性规制理论 放松规制不等于全部取消规制,但必须对传 统规制制度进行改革,因而,激励性规制应运而 生,如洛伯和马盖特(Loeb,Magat),福格桑和凡 辛格(Vogelsang,Finsinger)等人就提出过激励性 规制方案。就其历史发展看。激励性规制理论分 二个流派:(1)以兰格(Lange)和利别尔曼(Lieber— rrnann)为代表,主张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将激励直 接引入到计划经济里。(2)以阿罗(Arrow)为先 驱,后经图拉克(Tullack)和森(Sen)等人发展,是 把社会选择理论的观点综合起来的一种理论。认 为要合理地把个人偏好推算为社会偏好,必须存 62经济纵横6/2003 在能够准确地表明个人偏好的激励机制。(3)论 述了在市场失灵范围内,为取得与市场均衡同样 的市场成果而必须采取一些激励性规制的流派。 激励性规制的主要内容有: 1.特许投标制理论。1968年,德姆塞茨 (Demsetz)在凯德维克(Chadwick,1859)和威尔考 克斯(Wilcox,1910)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该理论 强调要在政府规制中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拍卖的 形式,让多家企业竞争在某产业或业务领域中的 独家经营权,从而在投标阶段对服务质量及最佳 服务价格形成比较充分的竞争,最后报价最低的 企业将取得特许经营权。可见,特许权竞争是用 “市场的竞争”代替“市场内的竞争”,其意义在于: 提高了垄断性市场的可竞争性;减少毁灭性竞争 的范围和不良后果;为规制机构提供了进行价格 规制所需要的成本信息。 2.区域间标尺竞争理论。也称区域间比较竞 争理论。1985年,由雪理佛(Shleifer)提出。其基 本思路是以独立于本区域的其他区域中与本区域 受规制垄断企业生产技术相同、面临需求相似的 垄断企业的生产成本为参照,制定本区域垄断厂 商的价格和服务水准,以刺激本区域垄断企业提 高内部效率、降低成本、改善服务。标尺竞争的意 义还在于为规制机构提拱了被规制企业真实成本 信息的参考。 3.RPI—x价格上限规制。1983年,由李特 查尔德(Littlechild)提出。最早于1984年由英国 运用于电信业,然后逐渐推广到其他国家,目前已 成为西方最有影响的规制方案。价格上限规制的 确定原则.就是行业价格上涨不能高于通货膨胀 率(用RPI,即零售价格指数表示);同时,考虑到 由技术进步率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用x表示)的 提高,还要使行业的价格下降。RPI—X价格上 限是最典型的剩余索取合同,剩余索取合同的意 义在于,当规制机构与被规制企业之间存在着信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