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酰胺化反应

合集下载

第六章酰基化反应.

第六章酰基化反应.

5.2 C—酰基化反应
5.2 C—酰基化反应



3.芳环上的甲酰化反应
(1) Gattermann反应
以德国化学家路德维希· 加特曼(Ludwig Gattermann)命名 Gattermann发现可以用两种方法在芳环上引入甲酰基 一种方法是氰化氢法,即以氢氰酸和氯化氢为酰化剂,氯 化锌或三氯化铝为催化剂.在芳环上引入一个甲酰基。
5.2 C—酰咯等)容易进行酰基化反应; 缺π电子的杂环(如吡啶、嘧啶等)则很难进行酰化反应。
③催化剂和溶剂。当酰化剂为酰氯和酸酐时,常以Lewis酸如AlCl3、 BF3、SnCl4、ZnCl2等为催化剂;若酰化剂为羧酸,则多选用H2SO4、 HF及H3P04等为催化剂。 Lewis酸的催化活性大小次序为
酰基化反应介绍
研究意义:
(1) 在羟基或氨基等官能团上引入酰基后可改变原化合物性质和功能。如 染料的染色性能和牢度指标有所改变,药物分子中引入酰基可改变药性;
(2)可用来保护氨基,反应完成后再将酰基水解去掉。
如:在苯胺上引入硝基时,我们一般用苯胺与混酸发生亲电取代反应即 可。但苯胺非常易被氧化,甚至空气中的氧气就能将无色透明的苯胺液体在 几个小时内氧化成黑色的苯醌染料,混酸更是一种强氧化剂,所以必须先将 氨基保护起来才能用混酸硝化。
5.1 N—酰基化反应

羧酸、酸酐和酰氯反应活性的大小次序为:
芳香族酰氯的反应活性低于脂肪族酰氯(如乙酰氯)。
对于酯类,凡是由弱酸构成的酯(如乙酰乙酸乙酯)可用作酰化剂,
而由强酸形成的酯,因酸根的吸电子能力强,使酯中烷基的正电荷 增大,因而常用作烷化剂,而不是酰化剂,如硫酸二甲酯等。
5.1 N—酰基化反应

酰基化反应

酰基化反应

NH2
NH2HCl
N=C=O
RNH2
2010-9-20
3
——应用 异氰酸酯是合成树脂的重要原料。例:甲苯二异氰酸酯 (TDI)与二元醇作用,可得聚氨基甲酸酯(聚氨酯树脂)
CH 3 N CO
2
CH 3 O CN HO(CH )nOH 2
CH 3 N CO
+
N CO
NH COO(CH )nOO CNH 2 CH 3 CH 3 NH CO--
4 3 2
COOH CH3 S SO3H 2-噻 噻 噻 吡 或 噻 噻 α- 噻 吡 N 3-吡 吡 吡 吡 或 吡 吡 γ-吡 吡 OH 8-羟 羟 羟 羟
14
H3C
5
O
1
N
2,5-二 羟 二 吡 二 或 α,α ˊ 吡 二 -二 羟 二
2010-9-20
15.10.2 杂环化合物的结构
——在呋喃、噻吩、吡咯和吡啶中,成环的碳原子和杂原子都在 一个平面内,且每一个原子都是sp2杂化,未参与杂化的p轨道相互 平行,形成一个与苯环结构相似的六电子闭合共轭体系,具有芳香 性。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杂环化合物的结构
4
磺酰化——兴斯堡反应(Hinsberg reaction)。
——伯、仲胺与芳磺酰化试剂(可引入芳磺酰基ArSO2-的试剂)作 用生成磺酰胺,叔胺无此反应。伯胺磺酰化产物可溶于碱,仲胺磺 酰化的产物不溶于碱、酸 ——应用 常用于鉴别或分离伯、仲、叔胺:使伯、仲、叔胺的混 合物与磺酰化试剂在碱溶液中作用,析出的固体为仲胺的磺酰胺, 叔胺可蒸馏分离,余液酸化后,可得伯胺的磺酰胺。伯、仲胺的磺 酰胺在酸中水解可分别得到原来的胺。此法称兴斯堡试验法
2010-9-20
16

第二章 5精细有机合成的基本反应(氨解、胺化和酰化、酯化反应)

第二章 5精细有机合成的基本反应(氨解、胺化和酰化、酯化反应)

R—N(CH3)2
直接合成二甲 叔胺的方法
10
R=C8H17 ,C12H25 ,C16H33
羟基化合物的氨解 ⑵ 工业合成法: 工业合成法: ① 气固相接触催化氨解法
(1)应用: 应用:甲醇氨解制二甲胺; 甲醇氨解制二甲胺; (2)催化剂: 催化剂:SiO2/Al2O3(主催化剂); 主催化剂); (3)温度: 温度:350~500℃; (4)压力: 压力:0.5~5MPa。
25
2.8 酰化和酯化反应
2.8.1 概 述 2.8.2 N-酰化反应 2.8.3 酯化反应
26
概 述
2.8.1 概 述
问题: 问题:常用的酰基化试剂有哪 些?最活泼的酰化试剂是什么? 最活泼的酰化试剂是什么?
一、酰基化反应的含义: 酰基化反应的含义:
酰化反应指的是有机分子中与碳原子 酰化反应指的是有机分子中与碳原子、 指的是有机分子中与碳原子、氮原子、 氮原子、磷原子 、氧原子或硫原子相连的氢 氧原子或硫原子相连的氢被酰基( 酰基(>C=O)所取代的 反应。 反应。 氨基氮原子上的氢被酰基所取代的反应称N-酰化, 酰化,生成 的产物是酰胺。 的产物是酰胺。 羟基氧原子上的氢被酰基取代的反应称O-酰化, 酰化,生成的 产物是酯, 产物是酯,故又称酯化。 故又称酯化。 碳原子上的氢被酰基取代的反应称C-酰化, 酰化,生成产物是 醛、酮或羧酸。 酮或羧酸。
第二章 精细有机合成的基本反应
2.1 概 述 2.2 磺化/硫酸化反应 2.3 硝化和亚硝化反应 2.4 卤化反应 2.5 氧化反应 2.6 氢化和还原反应 2.7 氨解和胺化反应 2.8 酰化和酯化反应 2.9 水解反应
1
2.7 氨解和胺化反应
2.7.1 概 述 2.7.2 羟基化合物的氨解 2.7.3 加成胺化 2.7.4 取代氨解 2.7.5 直接氨化

浅谈Buchwald反应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浅谈Buchwald反应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浅谈Buchwald反应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2-07-13T05:54:36.09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3月第5期作者:梁腾[导读] Buchwald-Hartwig偶联反应可直接形成C—N键,生成相关含氮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天然产物和药物合成中。

梁腾******************摘要:Buchwald-Hartwig偶联反应可直接形成C—N键,生成相关含氮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天然产物和药物合成中。

其中嘧啶-2-胺是许多抗癌药(如伊马替尼碱)中的共同结构,因此其衍生物的布赫瓦尔特-哈特维希结合反应尤为重要。

这种反应可以进行嘧啶-2-胺结构的引入,也可以应用于嘧啶-2-胺的改性,这种改性为药物合成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但是,现代催化技术存在一些问题,如贵金属的使用、高剂量配体、不可回收的催化剂和催化剂的低转化率。

因此,从实用化的角度来看,开发利用无配体的可回收催化剂的有效催化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同时,纳米催化剂是催化领域的前沿之一。

其中,以聚苯胺为载体的纳米金属催化剂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苯胺价格低廉,适合大规模应用。

苯胺有毒性,但聚苯胺毒性较小。

另外,与无机配体相比,聚苯胺替代品可以调节催化剂的性能,使催化剂适合各种反应案例。

随着催化氧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合成聚苯胺的绿色方法已经成熟,为相关催化剂的工业应用奠定了基础。

最近,我们的研究小组设计和制造了含有聚苯胺的铜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吡啶-2-胺衍生物的布赫波罗的海-哈特维希化合物的反应中,开发了一种无需额外配体的有效方法。

基于此,本篇文章对Buchwald反应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Buchwald反应;有机合成;应用分析引言吩嗪及其衍生物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和生物分子中。

它们最早是在假单胞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发现的,具有抑制竞争微生物和影响细菌种群结构和组织的特性。

经证明,从天然衍生物中合成分离的苯那嗪具有抗菌、抗肿瘤、抗疟疾和抗寄生虫的活性。

【精品】3. 酰基化反应 概况伯、仲胺与酰氯、酸酐或羧酸等酰基...34

【精品】3. 酰基化反应 概况伯、仲胺与酰氯、酸酐或羧酸等酰基...34

NHCOCH
3
H3O+ △
O2N
HNO3 (CH3CO)2O
NHCOCH
3
H3O+ △
NO2
NH2 NO2
NH2
——将苯胺溶于浓硫酸中,成为铵盐后再硝化。因―N+H3是强吸 电子基团,可使苯环钝化防止氧化,但硝化产物主要是间位异构体
NH2 浓H2SO4

NH
3HSO-4
HNO3 △
O2N

NH
3HSO-4
HgSO4 200℃ ~300℃
SO3H + H 2O
N
N
2021/4/21
19
•呋喃环的反应活性最大,可以表现出共轭二烯的性质而发生
狄尔斯—阿尔德反应
CO
O+
O
CO
CO O
C O (90 %)
呋喃最重要的衍生物是呋喃甲醛,俗称糠醛。它可由农副产品如 米糠、玉米芯、棉子壳等原料来制取。吡咯的衍生物在自然界分 布很广,例如叶绿素、血红素、胆红素、维生素B12等天然有机化 合物都含有吡咯或四氢吡咯环,它们在动、植物的生理上起着最 重要的作用
+ O

N
SO3
ClCH2CH2Cl
O
SO-3

N
HCl
O SO3H
S + H2SO4(浓) 20℃
S SO3H + H 2O
150℃ ~200℃
N +?(CH 3CO) 2O
N COCH 3 (60 %) + CH 3COOH
H
H
H2SO4 , KNO3
NO2
300℃
(22 %)

氯虫苯甲酰胺合成工艺流程

氯虫苯甲酰胺合成工艺流程

氯虫苯甲酰胺合成工艺流程氯虫苯甲酰胺的合成主要包括芳香胺的氯化磺化反应、氯化磺化物的取代反应和酰胺化反应等几个步骤。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步骤的工艺流程。

1.芳香胺的氯化磺化反应芳香胺是氯虫苯甲酰胺的合成原料之一,通常选择间甲酚作为芳香胺的原料。

反应方程式如下:H₃C-C₆H₄-OH + Cl₂SO₂ → H₃C-C₆H₄-Cl + HClO₃S其中,Cl₂SO₂是氯化磺化合物,它是由二氧化硫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得到的。

在反应条件下,将间甲酚和氯化磺加入反应釜中,控制反应温度在50-60°C,反应时间为1-2小时,反应结束后得到芳香胺氯化磺化物。

2.氯化磺化物的取代反应将得到的芳香胺氯化磺化物与二氯乙烷进行取代反应,得到氯代芳烃。

反应方程式如下:H₃C-C₆H₄-Cl + ClCH₂CHCl₂ → H₃C-C₆H₄-NH-SO₂Cl + HCl在反应条件下,将芳香胺氯化磺化物和二氯乙烷加入反应釜中,控制反应温度在80-90°C,反应时间为3-4小时,反应结束后得到氯代芳烃。

3.氯代芳烃的酰胺化反应将得到的氯代芳烃与氯乙酰氯进行酰胺化反应,得到氯虫苯甲酰胺。

反应方程式如下:H₃C-C₆H₄-NH-SO₂Cl + ClC₂H₃OCl → H₃C-C₆H₄-NH-CO-C₂H₃Cl + HCl在反应条件下,将氯代芳烃和氯乙酰氯加入反应釜中,控制反应温度在60-70°C,反应时间为5-6小时,反应结束后得到氯虫苯甲酰胺。

以上就是氯虫苯甲酰胺的合成工艺流程,通过对芳香胺的氯化磺化反应、氯化磺化物的取代反应和酰胺化反应等几个步骤的介绍,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氯虫苯甲酰胺的合成过程。

这一合成工艺流程不仅需要控制好反应条件,还需要注意原料的纯度、反应物的比例以及反应釜的密封性等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够得到高纯度、高产率的氯虫苯甲酰胺产品。

当然,在实际生产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工艺流程进行调整,以获得最佳的合成效果。

化学反应中的酰胺水解机制解析

化学反应中的酰胺水解机制解析

化学反应中的酰胺水解机制解析酰胺水解是指酰胺与水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相应的羧酸和胺。

这个反应在许多化学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有机合成中。

本文将对酰胺水解的机制进行详细解析,以加深我们对这一重要反应的理解。

1. 酰胺的结构和性质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酰胺的结构和性质。

酰胺是由酸酐或酰氯与胺反应生成的化合物,通常由羰基碳上的氧与胺中的氮形成结合。

酰胺可分为脂肪酰胺和芳香酰胺两类,它们在反应中的行为有一定的差异。

脂肪酰胺水解较容易进行,而芳香酰胺的水解速率较慢。

2. 酰胺水解的机制酰胺水解的机制主要分为碱性水解和酸性水解两种情况。

下面我们将分别讨论这两种情况。

2.1 碱性水解碱性水解是指酰胺与碱性介质(如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相应的羧酸和胺的过程。

这一反应的机制涉及了亲核取代反应和质子转移两个步骤。

首先,酰胺中的羰基碳与碱中的氢氧根离子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形成过渡态。

在过渡态中,氧上的电荷被氨或胺中的氮原子吸引,从而断裂碳氧键。

形成的负离子经过质子转移,与水分子结合生成羧酸。

同时,亲核碱中的氨或胺离子与亲电酰胺碳上的氮原子结合,生成相应的胺。

2.2 酸性水解酸性水解是指酰胺与酸性介质(如酸溶液)反应生成相应的羧酸和胺的过程。

这一反应的机制主要涉及了质子转移和亲电取代两个步骤。

首先,酰胺的氮原子上的非键电子亲电地吸引溶液中的酸(如H3O+),生成质子化的酰胺。

在质子化的酰胺中,氧上的电荷失去了吸引力,碳氧键被断裂,形成正离子。

这个正离子在质子转移的过程中捕获了一个质子,生成质子化的羧酸及相应的胺。

3. 影响酰胺水解的因素酰胺水解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因素:3.1 反应物的结构和性质酰胺的结构和性质对其水解速率有一定的影响。

一般来说,脂肪酰胺比芳香酰胺易于水解。

此外,酰胺中羰基碳上的取代基和氮上的取代基也会影响反应速率。

3.2 溶剂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对酰胺水解反应也有一定的影响。

精细有机合成技术:N-酰化反应基本原理

精细有机合成技术:N-酰化反应基本原理
苯胺与水的混合物在常温下滴加乙酐,酰化反应立即进行,并放出热量, 物料搅拌冷却后即可析出乙酰苯胺。
第二节 N-酰化反应
间苯二胺与等摩尔的盐酸作用,生成间苯二胺的单盐酸盐,然后控制在 40℃以下加入过量5%的乙酐,将得到间乙酰氨基苯胺的盐酸盐。
将H-酸悬浮在水中,用NaOH调节pH为6.7~7.1,在30~50℃滴加稍过量的 乙酐可以制得N-乙酰基-H-酸。
在酰化剂分子中,X是—OH时,酰化剂是羧酸;X是—OCOR时,酰化剂是 酸酐;X是—Cl时,酰化剂是酰氯。
第二节 N-酰化反应
2. N-酰化影响因素 (1)酰化剂的活性的影响 酰化剂的反应活性取决于羰基碳上部分正电荷
的大小,正电荷越大反应活性越强。对于R相同的羧酸衍生物,离去基团X的吸 电子能力越强酰基上部分正电荷越大。所以其反应活性如下:
通常对于活泼的胺,化方法 第二节 N-酰化反应
1. 用羧酸的N-酰化 羧酸是最廉价的酰化剂,用羧酸酰化是可逆过程。
为了使酰化反应尽可能完全,并使用过量不太多的羧酸,必须除去反应生成 的水。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难挥发物,则可以不断地将反应生成的水蒸出; 如果反应物能与水形成共沸混合物冷凝后又可与水分层,则可以采用共沸蒸馏, 冷凝后使有机层返回反应器。也可以加苯或甲苯等能与水形成共沸混合物帮助脱 水。少数情况可以加入化学脱水剂如五氧化二磷,三氯化磷等。
第二节 N-酰化反应
由于酰化时生成的氯化氢与游离氨结合成盐,降低了N-酰化反应的速度, 因此在反应过程中一般要加入缚酸剂来中和生成的氯化氢,使介质保持中性或 弱碱性,并使胺保持游离状态,以提高酰化反应速度和酰化产物的收率。但是, 介质的碱性太强,会使酰氯水解,同时耗用量也增加。常用的缚酸剂有:氢氧 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醋酸钠及三乙胺等有机叔胺。但是,酰氯与氨或易 挥发的低碳脂肪胺反应时,则可以用过量的氨或胺作为缚酸剂。在少数情况下, 也可以不用缚酸剂而在高温下进行气相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低催化剂的活性。因些,加入络合强的配体可以阻止这种配位作用,使反应顺利进行。
Kang 和 Padwa也报道了用二胺类做配体使噻酚和呋喃顺利进行酰胺化 7。
Br +
A
O HN
CuI, N,N-dimethylethylenediamine, K3PO4 110'C
O N
A
A=S A=O
A = S 99% yield A = O 80% yield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的条件,比如溶剂有一定的配位作用(如吡啶)或者底物自 身有配位作用(如氨基酸),不使用配体也可以得到较为理想的结果。
关于配体对反应的作用,Buchwald认为配体的存在有助于提高铜盐的溶解性,阻碍 催化剂的分解,减少副产物的生成,从而有利于反应。 然而,这样的解释目前还缺乏 具体的实验证据。 关于Cu催化偶联反应中配体如何与Cu盐及各种反应中间体相互作用 并改变它们的结构和能量,还需要更为细致的研究。
现,适量地添加配体(一般10~20%)能够显著地提高反应的活性。Buchwald比较系统 地研究了碳-氮交叉偶联反应中二齿胺配体的作用。
药明康德内部保密资料
Page 5 of 18
经典合成反应标准操作— 芳酰胺化反应
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
在比较十三种配体的作用之后,发现二胺的空间结构对于催化的效率影响不大。 而 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则是二胺上氮的取代基的数目及取代基的位阻,N,N’-二甲基乙二胺 3 和11比未取代的二胺1,8,9和10有更高的活性。N上有位阻较大取代基的13(异丙基) 和12(乙基)则降低了芳酰胺化的反应速率,如果在N原子上有更多的取代基如7,则配 体失去活性。在大多数情况下,作者推荐使用配体3和11,而且配体11较配体3更好一点。 当芳酰胺化难于进行时,配体的选择将会显出其重要性。
成方法,该反应自从上世纪初发现以来,在实验室和工业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
前使用这一方法的主要困难是反应条件通常比较苛刻。这包括:(1)反应温度一般是
140℃,甚至更高;(2)部分的反应需要一个摩尔或更多的铜参与反应;(3)一般需
要在高极性而且毒性较大的溶剂中进行。如何进一步优化反应条件,使之能够满足实验
经典合成反应标准操作— 芳酰胺化反应
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
2.1.3 溶剂
溶剂的选择影响到反应相能否均匀平稳,反应物能否充分接触使反应完全,反应温 度如何控制,以及是否存在溶剂效应等。 由于过渡金属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并非总是 均相反应,溶剂的选择就显得更加重要。
通常碘代物参与的芳酰胺化反应在大多数非质子溶剂如甲苯、二氧六环、THF,甚 至DMF中都可以顺利进行。 极性大的酰胺、乙酰胺和乳酰胺用DMF做溶剂要好于甲苯 做溶剂。大部分的报道认为极性溶剂对铜催化的偶联反应至关重要。 尽管异丙醇与水 等质子性溶剂可以使用,非质子性极性溶剂往往给出最佳效果。
经典化学合成反应标准操作
芳酰胺化反应
编者:齐志奇
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化学合成部
药明康德内部保密资料
经典合成反应标准操作— 芳酰胺化反应


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
1. 前言 .................................................................................................................. 2
2. 铜催化下的芳酰胺化...................................................................................... 3
2.1 芳香卤参与反应.......................................................................................................... 3 2.1.1 铜盐.................................................................................................................... 4 2.1.2 配体.................................................................................................................... 5 2.1.3 溶剂.................................................................................................................... 7 2.1.4 碱 ........................................................................................................................ 7
值得指出的是,迄今人们发现Cu 催化的偶联反应所需要的配体大多是含氮、氧的 有机物。这一点与Cu较硬的酸性符合。 与Pd和Ni催化所需要的有机瞵配体相比,含氮、 氧的配体不仅毒性较小,而且稳定性明显增强。 就这一点而言,Cu催化的偶联反应具 有显著的优越性。
药明康德内部保密资料
Page 6 of 18
指出的是CuI 容易制备,在空气中能够稳定保存,价格也十分低廉。因此,使用CuI来
催化中等规模的有机合成是可行的。
O
I
+
H
HN
Ph
5 mol%催化剂 10 mol%配体
甲苯, 80°C, 7h
O H
N Ph
药明康德内部保密资料
Page 4 of 18
经典合成反应标准操作— 芳酰胺化反应
表格一:不同铜盐对酰胺偶联反应的影响
O Ar
N
O NH
R
Ar-X
O
O
NH
N Ar
R Conditions: 2 eq. aryl bromide or aryl iodide 1 eq. heterocyclic compound, Cu(1-10%) 1 eq. K2CO3, DMF, 150℃, 6h
Buchwald首次报道用 1,2-二胺类化合物做配体,K3PO4, K2CO3 和 Cs2CO3 做碱, 在极性溶剂里, 芳香卤化物与酰胺反应可以在 100℃的条件下进行,并能得很好的收 率 4。 该反应体系广泛用于溴代芳烃或碘代芳烃与芳酰胺,包括烷基酰胺在较温和的 条件下得到很好的收率。 随后的报道中,该方法也应用到了芳香氯的芳基化反应中 5。 在反式-N, N’-二甲基-环已二胺做配体时,不太活泼的芳香氯可以成功地参与芳基化反 应。
室和工业合成的要求,是研究 Cu 催化反应中的重点。 令人鼓舞的是,最近的研究表明,
选择合适的铜盐、溶剂和配体能够使得交叉偶联反应在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
OH NH2 +
O
Br cat. Cu, NaOAc 3h, 210℃, PhNO2, 56%
OH H N
O
九十多年后, Ukita 报道了几种芳香溴和碘代物和芳酰胺在以DMF为溶剂,120℃ 下,碳酸钾为碱可以顺利反应 3
另外,不光碳酰胺可以发生芳酰胺化,烷氧基酰胺,酰亚胺以及脲等进行芳酰胺化 也都是可以发生芳酰胺化反应的。
药明康德内部保密资料
Page 2 of 18
经典合成反应标准操作— 芳酰胺化反应
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
2. 铜催化下的芳酰胺化
2.1 芳香卤参与反应
铜和铜盐催化的芳酰胺化反应(Goldberg coupling)是一种简捷而且廉价的有机合
在Pd和Ni催化反应被发现之后,人们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逐渐放弃了对Goldberg 反应的研究。 然而,经过多年对Pd 和Ni催化偶联反应的研究,人们也逐渐认识到Pd 和 Ni催化剂的一些缺点,这主要包括:毒性较大,价格较高,以及对不稳定而且剧毒的有 机膦配体的依赖性等。 为了寻找廉价而且低毒的催化剂,在最近的几年里,人们又对 Cu 催化的Goldberg反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1.1 铜盐
作为催化剂,铜盐是最重要的反应条件之一。对于铜盐的选择要求其催化效率高,
反应条件温和,而且稳定容易制备。Buchwald等9在对N-苯基甲酰胺氮芳基化反应的研
究中,发现铜盐的选择是反应的关键之一(如下Scheme)。 根据他们的报道,选择CuI
时转化率和产率都可以达到97%,而选用CuO 时转化率只有3%,产率低于0.5%. 值得
酰胺和芳香溴也可以在没有配体存在下,在NMP中用微波加热下反应得到芳酰胺产
物 8。
R +
Br
O N H
CuI, K2CO3, 2mol eq. NMP microwave irradiation, 20~40 min, 250 W
R O
N
R=H R = OCH3
R=H R = OCH3
76% yield 56% yield
Buchwald 等人2发现用乙二胺类做配体,CuI催化的Goldberg 反应可以在较温和的 条件下进行,并对之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用相应的芳基硼酸代替芳卤化合物进N-芳基 化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条件要比相应的Goldberg 反应温和的多。
基于铜盐催化的芳基化有诸多的缺点,近几年由Pd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也引起了人 们的极大关注。Pd催化较传统的Goldberg 反应具有条件温和、反应简单等优点。由于 Buckwald 和 Hartwig 组 在 这 方 面 做 了 大 量 的 工 作 , 因 而 , 人 们 有 时 也 称 这 反 应 为 Buckwald-Hartwig芳酰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