酯化和酰胺化
化学反应中的酰化反应与酰化机理解析

化学反应中的酰化反应与酰化机理解析酰化反应是化学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方法,通过将酸酐或酸氯与醇或胺反应,生成酯或酰胺。
这种反应在药物合成、香料合成、高分子材料等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深入解析酰化反应的机理,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酰化反应机理酰化反应的机理包括两个主要步骤:酯化与脱水。
1.1 酯化酯化是酰化反应的第一步,通常是酸催化的。
在这一步中,酸酐或酸氯与醇或胺反应生成中间体酯或酰胺。
在酸催化条件下,酸酐或酸氯中的酰基(-C=O)发生亲电加成,与醇或胺中的氢原子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生成酯或酰胺。
这一步反应通常是可逆的。
例如,酸酐与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RCOOCOR' + ROH → RCOOR' + R'OH1.2 脱水脱水是酰化反应的第二步,它使酯或酰胺生成为最终的产物。
在这一步中,水分子从中间产物中脱离,产生酯或酰胺。
脱水过程可以通过加热或去水剂等方式实现。
例如,酸酐与醇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RCOOCOR' + H2O → RCOOH + R'OH二、酰化反应的重要性酰化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药物合成许多药物分子中都含有酯或酰胺结构,酰化反应常被用于合成药物的关键步骤。
通过酰化反应能够构建出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从而得到对人体具有疗效的药物。
2.2 香料合成酯是许多香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水果、花卉和烹饪调味品中的香气成分。
利用酰化反应可以合成出各种不同的酯类化合物,为香料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3 高分子材料通过酯化反应可以合成不同结构的聚酯,如聚乙烯酯、聚丙烯酯等。
这类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可塑性、耐热性和机械性能,广泛应用于塑料、纤维和涂料等领域。
2.4 生态友好相比于其他有机合成方法,酰化反应产生的副产物较少,反应废物也相对较少。
因此,酰化反应在绿色化学合成中具有较高的环境友好性。
大学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总结脂肪酸的酯化与酰胺化反应

大学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总结脂肪酸的酯化与酰胺化反应在有机化学中,脂肪酸是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和动物的脂肪组织中。
脂肪酸可以通过酯化和酰胺化反应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形成相应的酯和酰胺。
本文将对脂肪酸的酯化与酰胺化反应进行总结,并提供相应的反应方程式。
酯化反应是指脂肪酸与醇反应生成酯的过程。
在该反应中,脂肪酸中的羧基与醇中的氢氧基发生酯键的形成,生成酯化物。
常用的酯化反应催化剂包括酸性催化剂(如硫酸、硼酸等)和酶。
酯化反应的方程式如下:脂肪酸 + 醇→ 酯 + 水例如,油酸与甲醇反应生成甲酸油酯的方程式为:CH3(CH2)7CH=CH(CH2)7COOH + CH3OH →CH3(CH2)7CH=CH(CH2)7COOCH3 + H2O脂肪酸的酯化反应可应用于酯的合成、脂肪酸甲酯的制备等方面。
酰胺化反应是指脂肪酸与氨基化合物(如胺)反应生成酰胺的过程。
在该反应中,脂肪酸中的羧基与氨基化合物中的氢氧基发生酰胺键的形成,生成酰胺。
常用的酰胺化反应催化剂包括碱性催化剂(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和酶。
酰胺化反应的方程式如下:脂肪酸 + 氨基化合物→ 酰胺 + 水例如,油酸与胺反应生成油酰胺的方程式为:CH3(CH2)7CH=CH(CH2)7COOH + NH3 →CH3(CH2)7CH=CH(CH2)7CONH2 + H2O酰胺化反应可应用于酰胺的合成、脂肪酸酰胺的制备等方面。
除了以上所述的酯化和酰胺化反应,脂肪酸还可通过其他反应进行转化,如加氢反应、氧化反应、羧酸还原反应等。
这些反应都在有机化学的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结起来,脂肪酸的酯化反应和酰胺化反应是脂肪酸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重要方式。
通过酯化和酰胺化反应,可以合成各种酯和酰胺化合物,为有机化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基础材料。
同时,了解和掌握这些反应的方程式和条件对于深入理解脂肪酸的化学性质和应用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以上的总结,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酯化和酰胺化反应在脂肪酸领域中的重要性,并掌握相应的反应方程式。
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反应

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反应官能团是有机化合物中具有特定性质和反应活性的基团。
通过官能团反应,能够改变有机分子的结构和性质,进而合成新的有机化合物。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官能团反应及其应用。
一、醇的官能团反应1. 醇的脱水反应醇经过脱水反应可以生成烯烃或醚。
常用的脱水试剂有浓硫酸、磷酸、氯磺酸等。
2. 醇的氧化反应一级醇经过氧化反应可以生成醛,再进一步氧化则生成羧酸。
氧化剂常用的有高锰酸钾、三氧化铬等。
3. 醇的酯化反应醇与有机酸酐反应生成酯。
常见的酯化剂有氯化亚砜、碳酸二甲酯等。
二、酚的官能团反应1. 酚的醚化反应酚与醇反应生成醚。
反应条件需要使用酸催化剂。
2. 酚的炔化反应酚可通过芳香环上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炔烃。
反应条件通常为高温和强酸催化剂。
三、醛的官能团反应1. 醛的氧化反应醛可通过氧化反应生成羧酸。
常用的氧化剂有高锰酸钾、三氧化铬等。
2. 醛的还原反应醛可以还原成醇,常用还原剂有金属氢化物如氢气和氢化铝锂等。
四、酮的官能团反应1. 酮的加成反应酮可以与亲电试剂发生加成反应,生成新的官能团。
常见的亲电试剂有氰化物、醇等。
2. 酮的氧化反应酮通过氧化反应可以生成羧酸。
常用的氧化剂有高锰酸钾、三氧化铬等。
五、羧酸的官能团反应1. 酯化反应羧酸与醇反应生成酯。
反应通常需要酸催化剂。
2. 酰氯化反应羧酸可以与无水氯化物反应生成酰氯。
常用的氯化试剂有苯磺酰氯、磷酰氯等。
六、胺的官能团反应1. 酰胺化反应胺与酸酐反应生成酰胺。
反应通常需要酸催化剂。
2. 亲电取代反应胺可作为亲核试剂参与亲电取代反应。
常见的亲电试剂有醇、卤代烃等。
此外,还有众多其他官能团反应,如卤代烃的取代反应、双键的加成反应等。
这些官能团反应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能够合成各种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合成材料等领域。
综上所述,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反应手段,可用于合成新的化合物。
熟练掌握各种官能团反应及其适用条件,对于有机化学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羧酸的酯化和酰胺化反应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羧酸的酯化和酰胺化反应在有机化学中,羧酸是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其具有羧基(-COOH),可以通过与其他化合物进行反应而产生酯化和酰胺化。
一、酯化反应酯化反应是指通过羧酸(或其衍生物)与醇反应,生成酯的过程。
该反应通常需要酸性条件下进行,常用的催化剂包括硫酸、盐酸和酸性离子交换树脂等。
酯化反应的机理可以分为两步:酸催化酯化和酰基的脱水。
首先是酸催化酯化,酸催化下羧酸经过质子化,使羧基中的羟基得到质子化,形成高活性的羧离子。
然后醇中的氢原子被质子化的羧离子引发质子转移,形成酯的中间体。
接下来是酰基的脱水,通过酸催化下,甲醇或水分子中的羟基亲核攻击酯中的羟基碳,形成季碳中间体。
之后脱质子化的羟基形成双键,最终生成酯。
酯化反应在化学合成中具有广泛应用。
例如,在酯化反应中,乙酸和乙醇可以产生乙酸乙酯。
该反应不仅用于有机合成,还在工业上制备食品和香精等化合物中。
二、酰胺化反应酰胺化反应是指通过羧酸(或其衍生物)与胺反应,生成酰胺的过程。
该反应通常需要碱性条件下进行,常用的催化剂包括氨和胺类化合物。
酰胺化反应的机理可以分为两步:质子转移和亲电取代。
首先是质子转移,碱性条件下胺的孤对电子亲核攻击羧酸中的羟基碳。
羟基中的氧原子上的电子亲电效应使其易于与质子化的胺形成中间体。
接下来是亲电取代,中间体中的氮原子亲电攻击羟基中的碳原子,形成酰胺的中间体。
随后质子转移使得氨或胺分子中的羟基脱质子,生成酰胺。
酰胺化反应也在有机化学合成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酰胺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在生物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功能。
酰胺也经常用于药物合成和天然产物分析等方面。
总结:酯化反应和酰胺化反应是有机化学中重要的反应类型。
酯化反应是通过羧酸与醇反应形成酯,而酰胺化反应是通过羧酸与胺反应形成酰胺。
这两种反应在合成化学和生物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了解和掌握这些反应的机理和应用,对于有机化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聚合物的修饰和功能化

聚合物的修饰和功能化聚合物是一种由重复单元组成的大分子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聚合物的修饰和功能化是指通过改变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质,使其具备特定的功能和性能。
这种修饰和功能化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实现,包括化学修饰、物理修饰和生物修饰等。
一、化学修饰化学修饰是指通过化学反应在聚合物分子上引入不同的官能团或化学基团,从而改变聚合物的性质和功能。
常见的化学修饰方法包括酯化、酰胺化、烷基化等。
例如,通过酯化反应可以在聚合物分子上引入羟基基团,从而增加聚合物的亲水性;而通过烷基化反应可以在聚合物分子上引入烷基基团,从而改变聚合物的疏水性。
化学修饰还可以通过引入具有特定功能的官能团来实现聚合物的功能化。
例如,通过在聚合物分子上引入光敏染料分子,可以使聚合物具有光敏性,从而实现光控制的功能;通过在聚合物分子上引入荧光染料分子,可以使聚合物具有荧光性,从而实现荧光标记的功能。
二、物理修饰物理修饰是指通过物理方法对聚合物进行修饰,改变其结构和性质。
常见的物理修饰方法包括热处理、辐射处理和机械处理等。
例如,通过热处理可以改变聚合物的晶体结构和结晶度,从而改变聚合物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通过辐射处理可以引入交联结构,从而提高聚合物的耐热性和耐化学性;通过机械处理可以改变聚合物的形状和结构,从而实现聚合物的拉伸、压缩和弯曲等力学性能。
物理修饰还可以通过改变聚合物的形态和结构来实现聚合物的功能化。
例如,通过控制聚合物的分子排列和晶格结构,可以使聚合物具有光学、电学和磁学等特殊性能;通过控制聚合物的孔隙结构和孔径分布,可以使聚合物具有吸附、分离和催化等功能。
三、生物修饰生物修饰是指利用生物学方法对聚合物进行修饰,使其具备特定的生物学功能和生物相容性。
常见的生物修饰方法包括生物酶法、生物体外反应和生物体内反应等。
例如,通过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在聚合物分子上引入氨基酸或肽链,可以使聚合物具有生物活性和生物识别性;通过在聚合物表面引入细胞识别基序,可以使聚合物具有细胞黏附和细胞内摄取等功能。
羧酸的衍生反应方程式总结

羧酸的衍生反应方程式总结羧酸是一类含有羧基(-COOH)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在化学反应中常常经历各种衍生反应。
羧酸的衍生反应方程式既包括它们与其他化合物之间的反应,也包括它们之间的内部反应。
本文将对羧酸的常见衍生反应方程式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反应。
一、酯化反应酯化反应是羧酸最常见的衍生反应之一,它与醇或酚反应生成酯。
酯化反应的方程式一般如下所示:RCOOH + R′OH → RCOOR′ + H2O其中RCOOH代表羧酸,R′OH代表醇或酚,RCOOR′代表酯,H2O 代表水。
在这个反应中,羧酸中的羧基(-COOH)与醇或酚中的氢氧根离子(-OH)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生成水,并生成一个酯分子。
二、酰氯化反应酰氯化反应是羧酸中的羧基与氯化物反应生成酰氯的反应。
它的方程式一般如下:RCOOH + SOCl2 → RCOCl + SO2 + HCl其中RCOOH代表羧酸,SOCl2代表硫酰氯,RCOCl代表酰氯,SO2代表二氧化硫,HCl代表盐酸。
在这个反应中,羧酸中的羧基与硫酰氯反应生成酰氯,并产生二氧化硫和盐酸作为副产物。
三、酰溴化反应酰溴化反应是羧酸中的羧基与溴化物反应生成酰溴的反应。
它的方程式一般如下:RCOOH + PBr3 → RCOBr + HBr + POBr3其中RCOOH代表羧酸,PBr3代表溴化亚磷,RCOBr代表酰溴,HBr代表溴化氢,POBr3代表溴化亚磷酸。
在这个反应中,羧酸中的羧基与溴化亚磷反应生成酰溴,并产生溴化氢和溴化亚磷酸作为副产物。
四、酰胺化反应酰胺化反应是羧酸中的羧基与胺反应生成酰胺的反应。
它的方程式一般如下:RCOOH + R′NH2 → RCONHR′ + H2O其中RCOOH代表羧酸,R′NH2代表胺,RCONHR′代表酰胺,H2O 代表水。
在这个反应中,羧酸中的羧基与胺反应生成酰胺,并产生水作为副产物。
五、羧酸的还原反应羧酸在还原剂的作用下可以发生还原反应,将羧基(-COOH)还原为醇(-OH)。
水解酯化等反应类型

VS
详细描述
酰胺化反应通常在酸或碱的催化下进行, 涉及氨或胺与羧酸或酸酐之间的缩合反应 ,生成酰胺类化合物。这种反应在有机合 成中具有广泛应用,可用于制备多种有解酯化等反应类型的总结
• 反应机理:水解酯化等反应类型通常涉及分子间的化学键断裂和形成,其反应 机理包括亲核和亲电反应。
在生物体中,多糖在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单糖,供细胞代谢和能量 需求。
03
酯化反应
定义与分类
酯化反应
有机酸和醇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脱去水分子,生 成酯和水的反应。根据反应条件的不同,酯化反 应可以分为酸性酯化、碱性酯化和酶催化酯化等 。
碱性酯化
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常用的催化剂有醇钠、醇钾 等强碱,反应温度较高,副产物较多,产率较低 。
碱催化酯化
醇和碱首先形成醇负离子 或碱正离子,然后两者结 合形成酯和水。
酶催化酯化
酶作为催化剂,通过降低 反应活化能来加速酯化反 应的进行,选择性较高。
酯化反应的应用实例
香料制备
酯类化合物具有芳香气味,可以 用于香料和香精的制备。例如,
乙酸乙酯、丁酸乙酯等。
药物合成
许多药物分子中含有酯基结构, 可以通过酯化反应进行合成。例 如,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的
酸性酯化
在酸性条件下进行,常用的催化剂有硫酸、盐酸 等强酸,反应温度较低,副产物较少,产率高。
酶催化酯化
利用酶作为催化剂进行酯化反应,具有条件温和 、选择性高、副产物少等优点,但成本较高。
酯化反应机理
01
02
03
酸催化酯化
醇和酸首先形成醇正离子 或酸正离子,然后两者结 合形成酯和水,同时释放 出氢离子。
应用领域
水解酯化反应在药物合成、天然产物提取、塑料和纤维生产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例如,在药物合成中 ,水解酯化反应可用于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在天然产物提取中,水解酯化反应可用于分离和 纯化具有重要价值的酯类化合物。
酯化以及酰胺化

HOOCCOOHOHOH2TsOH, toluene2CH2Ph2CH2PhA 300-mL, one-necked, round-bottomed flask was equipped with a magnetic stirrer, Dean-Stark trap, and a reflux condenser. The flask was charged with 3.0 g (20 mmol) of L-(+)-tartaric acid, 6.5 g (60 mmol) of benzyl alcohol, 47.5 mg (0.25 mmol) of p-toluenesulfonic acid monohydrate and 40 mL of toluene. The mixture was heated under reflux in an oil bath (about 130℃) for 13 h. During this period the theoretical amount of water (0.62 mL) was collected. The mixture was allowed to cool to ambient temperature, diluted with ether, and poured into 50 mL of aqueous, saturated sodium bicarbonate. The organic phase was separated and the aqueous phase was extracted twice with 20 mL of ether. The combined organic phases were dried over sodium sulfate. The solvent was removed with a rotary evaporator, and the resulting crude product was triturated with hexane-ether (20:1, 210 mL) to give white crystals of (−)-dibenzyl tartrate. The precipitate was collected by filtration and washed with hexane-ether (20:1). The filtrate was further concentrated to give a second crop. The total yield was 6.2 g (94%), mp 49–50℃[5]2.5 酰氯和醇、酚的酯化反应示例:酰氯是强酰化剂和醇、酚作用生成酯的反应很迅速,此方法适用于由空间障碍的酯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OOCCOOHOHOH2TsOH, toluene2CH2Ph2CH2PhA 300-mL, one-necked, round-bottomed flask was equipped with a magnetic stirrer, Dean-Stark trap, and a reflux condenser. The flask was charged with 3.0 g (20 mmol) of L-(+)-tartaric acid, 6.5 g (60 mmol) of benzyl alcohol, 47.5 mg (0.25 mmol) of p-toluenesulfonic acid monohydrate and 40 mL of toluene. The mixture was heated under reflux in an oil bath (about 130℃) for 13 h r. During this period the theoretical amount of water (0.62 mL) was collected. The mixture was allowed to cool to ambient temperature, diluted with ether, and poured into 50 mL of aqueous, saturated sodium bicarbonate. The organic phase was separated and the aqueous phase was extracted twice with 20 mL of ether. The combined organic phases were dried over sodium sulfate. The solvent was removed with a rotary evaporator, and the resulting crude product was triturated with hexane-ether (20:1, 210 mL) to give white crystals of (−)-dibenzyl tartrate. The precipitate was collected by filtration and washed with hexane-ether (20:1). The filtrate was further concentrated to give a second crop. The total yield was 6.2 g (94%), mp 49–50℃[5]2.5 酰氯和醇、酚的酯化反应示例:酰氯是强酰化剂和醇、酚作用生成酯的反应很迅速,此方法适用于由空间障碍的酯化。
经常是在吡啶或其它叔胺参与下反应。
F3C223In an oven-dried, 500-mL, two-necked, round-bottomed flask equipped with a magnetic stir bar and a rubber septum was placed 1,3,5-tri-O-benzoyl-α-D-ribofuranose (5.0 g, 10.8 mmol) and 2,6-lutidine (1.4 g, 13.0 mmol) in 200 mL of dry dichloromethane under an argon atmosphere. The reaction mixture was cooled to 0℃and 3-(trifluoromethyl)benzoyl chloride (3.3 g, 16.2 mmol) was added dropwise to the stirred solution over 30 min. After the addition, the reaction mixture was warmed to room temperature and stirred overnight. The reaction was quenched with 80 mL of aqueous saturated sodium bicarbonate, the phases were separated and the aqueous phase wasextracted with dichloromethane (200 mL × 2). The combined organic extracts were washed with brine (100 mL × 2) and dried over anhydrous magnesium sulfate. After filtration, the solvent was removed under reduced pressure to give yellow oil. Purification by flash column chromatography (140 g of silica gel) and eluting with 25% ethyl acetate in hexanes gives a white solid that can be recrystallized from EtOAc/hexane to yield 1,3,5-O-tribenzoyl-2-O[(3- trifluoromethyl)benzoyl]- -α-D-ribofuranose (5.62 g, 82%) as white crystals[14].OClNO2ClCl OHClCl OONO2pyridineA mixture of 28.5 g of 4-nitrobenzoyl chloride, 30.0 g of 3,5-dichlorophenol and 300 mL of pyridine was heated under reflux for 3 h.After completion of the reaction, the pyridine was distilled off under reduced pressure, the remaining reaction product was dissolved in ethyl acetate, and the solution was washed with water and then with a saturated aqueous solution of sodium chloride and concentrated under reduced pressure to give crude crystals, which was recrystallized from ethyl acetate to give 3,5-dichlorophenyl-4-nitrobenzoate (44.2 g) as needles [15].酯和另一种过量的醇在少量的碱或酸催化下共热,发生烷氧基转移,生成另一种酯。
O NOOH23ONOA mixture of Ethyl 2-cyano-3,3-diphenylacrylate (83.1 g,0.3 mol), cyclopentanol (100 mL) and Na2CO3 (6 g) were heated at 145℃with disstillative removal of theethanol formed, assisted by a stream of nitrogen. After about 3 h, the reaction mixture was filtered hot in order to remove the Na 2CO 3. After the filtrate had been cooled, the precipitate which had formed was filtered off, washed with petroleum ether and dried to give cyclopentyl 2-cyano-3, 3-diphenylacrylate (78.1 g, 82%) as a colorless solid [17].OClOOON NO 2OOON 2p-TsOHThe mixture of 500 mg of 3-acetyloxy-7-[(5-nitro-2-pyridinyl)oxy]-1H-indene, 5 ml of benzoyl chloride and 15 mg of p-toluenesulfonic acid was stirred at 100℃. After stirring for 1.5 h, ethyl acetate was added to the reaction solution and the solution was washed in turn with a saturated sodium hydrogencarbonate solution and a saturated sodium chloride solution. The solution extracted with ethyl acetate was dried over anhydrous magnesium sulfate and the solvent was distilled off. The resulting residue was purified by silica gel column chromatography (eluent: hexane/ethyl acetate=10:1) to obtain 130 mg of 3-benzoyloxy-7- [(5-nitro-2-pyridinyl) oxy]-1H-indene as a white powder [18].EtO 2CCO 2H H HEtO 2CCO 2t-Bu H HC H N=C=C H NNNA 500-mL, one-necked flask equipped with a calcium chloride drying tube was charged with 28.83 g (0.20 mol) of monoethyl fumarate, 200 mL of dry dichloromethane, 44.47 g (0.60 mol) of tert-butyl alcohol, and 2.00 g (0.16 mol) of 4-dimethylaminopyridine. The solution was stirred and cooled in an ice bath to 0°C while 45.59 g (0.22 mol) of dicyclohexylcarbodiimide was added over a 5-min period. After a further 5 min at 0°C the ice bath was removed and the dark-brown reaction mixture was stirred for 3 h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dicyclohexylurea that has precipitated was removed by filtrationthrough a fritted Büchner funnel(多孔布氏漏斗) (G3), and the filtrate was washed with two 50-mL portions of 0.5 N hydrochloric acid [无化] 盐酸and two 50 mL portions of saturated sodium bicarbonate solution(部分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During this procedure some additional dicyclohexylurea was precipitated(adj.沉淀的),which was removed byfiltration of both layers to facilitate their separation. The organic solution was dried over anhydrous sodium sulfate([无化]无水硫酸钠)and concentrated with a rotaryevaporator. The concentrate was distilled under reduced pressure, affording after a small forerun, 30.5–32.5 (76–81%) of tert-butyl ethyl fumarate, bp 105–107°C (12mm)[25].[25]: Organic Syntheses, Coll. Vol. 7, p.93 (1990); Vol. 63, p.183 (1985).例如将α-羟基乙酸及苄胺于90℃共热, 并蒸出生成的水及过量的苄胺,则生成α-羟基乙酰基苄胺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