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与词类活用的教学 (1)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作者:唐惠忠来源:《新高考·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2019年第03期一、成语中的名词活用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比如:①不经之谈:经,常理,在这个成语中是“合常理”的意思(以下只指出活用后的意思);②不期而遇:期,約定;③密云不雨:雨,下雨。
以上都是加了副词“不”而使原来的名词用作动词。
又如:①衣锦还乡:衣,穿;②经天纬地:经、纬,规划。
以上都是带有宾语,名词用作动词。
2.名词用作使动(意动)的。
用作使动的人如:①汗马功劳:汗,使……出汗;②损人利己:利,使……得利。
用作意动的,如:①自相鱼肉:鱼肉,以……为鱼肉;②幕天席地:幕、席,以……为幕、以……为席。
二、成语中的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比如:①见贤思齐:齐,与……相等;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赤、黑,变赤、变黑。
2.形容词用作名词。
比如:假公济私:公、私,公家的名义、私人的利益。
3.形容词用作使动(意动)。
用作使动的如:①光宗耀祖:耀,使……荣耀;②自圆其说:圆,使……圆满;③怡情悦陛:怡、悦,使……怡、使……悦。
用作意动的如:人贵有恒:贵,以……为贵。
三、成语中的动词活用1.动词的使动用法。
比如:①推陈出新:出,使……出现;②降龙伏虎:降、伏,使……降、使……伏;③破釜沉舟:破、沉,“使……打破、使……沉没。
2.动词活用为名词。
比如:患得患失:得、失,得到的利益、失去的利益。
四、成语中的名词作状语1.表示行为、动作的状态的。
比如:狼吞虎咽:狼、虎,作吞、咽的状语,像狼一样地、像虎一样地。
2.表示行为、动作的处所的。
比如:①道听途说:道、途,作听、说的状语,在道上、在途中;②风餐露宿:风、露,作餐、宿的状语,在风里、在露天下。
3.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的。
比如:①上蹿下跳:上、下,作窜、跳的状语,向上、向下;②南征北战:南、北,作征、战的状语,向南方、向北方。
4.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式的。
比如:①条分缕析:条、缕,作分、析的状语,一条条地、一缕缕地;②字斟句酌:字、句,作斟、酌的状语,一字字地、一句句地。
三年级语文教案《成语用法学习》

三年级语文教案《成语用法学习》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成语,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成语的热爱和使用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所学成语。
2. 难点:学生能够在阅读中灵活运用成语,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教师准备相关的成语故事、成语卡片等教学资源。
2. 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等。
3. 教学环境:保持教室安静整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成语图片或成语故事,引起学生对成语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学习成语: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个常用的成语,解释其含义和用法,并让学生跟读、朗读。
3.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探讨一个成语的故事背景和用法,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4. 游戏互动:设计成语接龙游戏或成语填空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成语。
5. 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成语的使用,鼓励学生积极运用成语。
6. 总结反思: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成语,让学生总结成语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激发。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成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六、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成语,写一篇短文表达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和感悟,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七、教学反馈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八、教学延伸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或其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多运用成语,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激发。
关于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关于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
古代汉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在成语中同样保留,如:能文能武门可罗雀人皆可夫2.名词用作状语这里所讨论的用作状语的名词,是指普通名词来说的,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有的表示比喻,有的表示对人的态度,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1)表示比喻这是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例如:虎居龙潭狼吞虎咽烟消云散风驰电掣狼心狗肺龙争虎斗花容月貌土崩瓦解等等此类成语中的名词可翻译为“像……一样”。
(2)表示处所或工具,如:东张西望道听途说风餐露宿南征北战拳打脚踢3.名词的使动用法上面我们已经叙述过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情况,名词偶然也用如使动,如:深根固蒂,“深”和“固”均用作使动。
4.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如意动,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如:鱼肉百姓草菅人命幕天席地(二)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施行这个动作。
在古汉语中,这种情况很多,成语中也较多,如:飞沙走石惊天动地打草惊蛇破釜沉舟沉鱼落雁兴风作浪(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使动,即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富国强兵厚古薄今精兵简政2.形容词用作意动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如:自高自大重男轻女不远万里目空一切兵贵神速安贫乐道重理轻文。
[转载]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转载]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f5a1d417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21.png)
[转载]成语中的词类活⽤现象原⽂地址:成语中的词类活⽤现象作者:蔡蔡在古代汉语中,常常会有⼀些词因为某些语⾔交流上的⽅便,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这就是词类活⽤现象,这种现象在我们阅读古代⽂选的时候经常会出现。
⽽在现代汉语中,这种⽤法已经没有了,只有在某些成语中还有着这种⽤法。
下⾯就对成语中词类活⽤现象分类进⾏分析和论述。
⼀、名词活⽤为⼀般动词这种现象在古代汉语中⽐较常见,应⽤于成语中主要有五种情况:1、两个名词连⽤,如果它们之间既不是并列关系、同位关系和偏正关系,也不表⽰判断,则其中⼀个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敬贤礼⼠”中的“礼”和“⼠”都是名词,若都翻译成名词,则意思不通,所以此处的“礼”作动词使⽤,是“礼遇”的意思。
此类成语还有:报仇雪恨、披发⽂⾝、披发缨冠、汗颜⽆地、祸国殃民、⾯墙⽽⽴、⼼猿意马、如⽇中天其中,当两个相同的名词连⽤时,其中必有⼀个⽤作动词,⽐如说“春风风⼈”和“春⾬⾬⼈”中的“风”和“⾬”后⾯接有名词“⼈”,在此作为动词,译为“吹拂”和“下⾬”。
2、名词前有“能”、“可”等能愿动词,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不可名状”中的“名”,本是名词,但前⾯⼜能愿动词“可”字,故在此作动词,意为“说出”,此类成语还有:能⽂能武、⼈皆可夫、不可救药3、名词前有副词时,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不期⽽遇”中的“期”,本是名词“⽇期”的意思,在此因前⾯有⼀副词“不”,所以在此作为动词,译为“约定⽇期”。
此类成语还有:不谋⽽合、不速之客、不⽑之地、未⾬绸缪、横⾏不法、不名⼀钱、莫名其妙、不翼⽽飞、⾔必信⾏必果、密云不⾬4、名词⽤“⽽”连接,那么“⽽”字前⾯的或者后⾯的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画地⽽趋”中的“趋”字,“⽽”字之前是⼀个动宾词组,所以名词“趋”作动词,译为“疾⾛”。
此类成语还有:不胫⽽⾛5﹑名词的前⾯有“所”字,名词活⽤为动词。
⽐如说“⽆所事事”中的“事”字,⽤在“所”之后,⽤作动词,译为“做事”。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在中文语言中,成语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常常用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思或者信息。
成语作为语言构件,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或者日常交流中。
它们经过长时间的生活和文化的沉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成语由于具有一定的固定形式,常常可以发生一些词类活用现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成语的这种词类活用现象,以及这种现象所反映的中文语言特点。
一、成语中的名词活用许多成语中的词语原本是名词,但在成语中被用作动词,这种现象称为名词活用。
例如,“画蛇添足”中的“蛇”原是名词,表示一种爬行动物,但在成语中,它被动词“画”的宾语,表示一个负面的意义——在完美的事物上额外添加不需要的元素,导致它变得更不完美。
“井底之蛙”中的“蛙”也是一个名词,表示一种两栖动物。
但在成语中,它被用作主语,表示一种狭窄的心态。
这种词类转换反映了中文语言的词汇经济性和表达能力的灵活性。
二、成语中的动词活用除了名词活用外,成语中还存在动词的活用形式。
例如,“隔岸观火”中的“观火”原本是一个动词,表示观看火灾,但在成语中,它被用作名词,表示站在一边看别人的事情发生,自己没有干预或提供帮助。
“画龙点睛”中的“点睛”也是一个动词,在本意上表示为一幅画作点上最后一个点;但在成语中,它表示在已经很好的文章或事物上再加上一点点的精华,从而让它更完美。
这种动词活用的变化也反映了中文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三、成语中的形容词活用相比于动词和名词的活用,在成语中形容词的活用形式并不常见。
但是,一些成语中也会有形容词的转化。
例如,“满腹经纶”中的“经纶”本是一个形容词,表示有经纬知识的人;但在成语中,“经纶”变成了名词,表示知识的储备和丰富。
“滥竽充数”中的“充数”是一个名词,但在成语中,它被变成了形容词,结合滥用“竽”,表示用一些无用或者不太合适的人或物来填补人员名单或者场景,以便让其看起来完整。
这种形容词活用的变化反映了中文语言的修辞和比喻能力。
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讲解

文言文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一)名词作状语:名词用在动词前,又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这时名词活用为状语。
1、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时间或处所。
例:(1 )早出暮归。
《促织》(2)草行露宿。
(成语)《晋书?谢玄传》(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
《勾践灭吴》2、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
例:(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石钟山记》3、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
例: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4、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
例:(1)其一犬坐于前。
《狼》(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时,就活用为动词。
1、【名词+宾语】例:(1)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2)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2、【名词+补语】例:(1)今王鼓乐于此。
《庄暴见孟子》(2)上于盆而养之。
《促织》3、【副词作状语+名词】例:⑴汉水又东。
《水经注?江水》⑵直上载公子上坐。
《信陵君窃符救赵》4、【能愿动词+名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5、【所+名词】例:(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桃花源记》(2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6、名词充当并列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
例: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孙讨虏聪明仁慧,敬贤礼.士。
《赤壁之战》 &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采草药》9、同一名词叠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齐桓晋文之事》(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
古代汉语名词用作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这在成语中同样保留,如:能文能武、门可罗雀、人皆可夫2.名词用作状语这里所讨论的用作状语的名词,是指普通名词来说的,普通名词用作状语,有的表示比喻,有的表示对人的态度,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1)表示比喻这是拿用作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例如:虎居龙潭、狼吞虎咽、烟消云散、风驰电掣、狼心狗肺、龙争虎斗、花容月貌、土崩瓦解等等此类成语中的名词可翻译为“像……一样”。
(2)表示处所或工具,如:东张西望、道听途说、风餐露宿、南征北战、拳打脚踢3.名词的使动用法上面我们已经叙述过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情况,名词偶然也用如使动,如:深根固蒂,“深”和“固”均用作使动。
4.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如意动,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如:鱼肉百姓、草菅人命、幕天席地(二)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施行这个动作。
在古汉语中,这种情况很多,成语中也较多,如:飞沙走石、惊天动地、打草惊蛇、破釜沉舟、沉鱼落雁、兴风作浪(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使动,即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富国强兵、厚古薄今、精兵简政2.形容词用作意动所谓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如:自高自大、重男轻女、不远万里、目空一切、兵贵神速、安贫乐道、重理轻文。
成语中的词性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形容词 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和数词的活用四种。
一、名词的活用
成语中名词活用的现象比较多,可 分为两大类: 一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是名词作状语。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个名词,在某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 如果它出现在动词应当出现的位置上,在意 义上又不能用这个词本身所固有的意义把句 子解释通,而应当换成一个与这个名词直接 有关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的意义来解时,就 可以说这个名词活用成动词了。共分三种情 况:①名词的使动用法;②名词的意动用法; ③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鱼肉百姓 草菅人命
幕天席地
3、吾从而师之 4、孔子师郯子
3.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所谓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就是 指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没有使动用法和 意动用法的现象。
(1)副词+名词 (2)名词+名词 (3)几种特例
⑴副词+名词
副词在句子中一般只作动词或形 容词的修饰语,名词放在副词(主要 是“不”)的后面,便具有了动词的 性质,活用为动词。
精兵简政 发扬光大 含糊其辞 高视阔步 光宗耀祖 涸泽而渔 独善其身 正本清源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后面
的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成语》中例子有四: 不耻下问 是古非今 不远千里 文人相轻
3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这主要有两种情况:
1、时间பைடு நூலகம்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时间名词都
可以作状语,但意义有所不同。古汉语 中,时间名词放在动词前,用来表示动 作行为频繁不间断的意思。时间名词作 状语,主要有三种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与词类活用的教学
在古代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一词类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不同,一词多义是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释为“手指”是名词,释为“指点”、“提出”则是动词,而词类活用是临时活用。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词类活用通常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一大障碍(如“沛公军霸上”学生常释为“沛公的军队在霸上”,这就是对词类活用的陌生所造成的),因此这也成为古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每遇词类活用,学生都会如临大敌,精神高度紧张,而教师也总是小心翼翼,唯恐有所闪失。
我常想,如能恰当运用学生已掌握的,或略加解释则懂之的词语与之相对照、印证、补充,会收到以简驭繁,举一反三效果,何乐而不为。
我在教学中发现,其实成语中也保留着大量的词类活用的现象,而“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现代汉语词典》),而且成语大多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并为学生容易接受,将两者联系在一起进行教学,会帮助学生更容易掌握一些相应规律,并对此进行准确判断和解释。
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用用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下面以名词作状语和使动用法为例作简单说明:
一、名词作状语:
在汉语语法中,名词一般在句子中作主语和宾语,但在古代汉语中,名词直接在动词前作状语,对动词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可表示行为的方式、状态、工具、处所、时间等内容,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
1、表示行为、动作的特征和状态,有比喻的作用,常翻译为“像……一样”,如“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就是“像鸟的翅膀那样”。
这种用法在成语中仍大量保留下来:“星罗棋布”就是“像星星一样罗列天空,像棋子一样布满棋盘,形容数量多、分布广”。
像这样的成语还有席卷天下、蚕食鲸吞、风驰电掣、狼吞虎咽、神出鬼没……
2、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或方式,它的翻译方式为“以(用、拿、凭)……”像这种结构的成语有口诛笔伐(用语言文字宣布罪状,进行声讨)、言传身教、刀耕火种、耳闻目睹……
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翻译为“于(在、向、以)……”,这样的
成语有南征北战、道听途说、风餐露宿、悬崖勒马、日积月累、日新月异、日行千里……
二、使动用法:
它的主要特点是:动词(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所表示的那个动作或变化不是由主语实行的,而是主语使宾语实行的,含有使宾语怎样的意思。
如“宁许以负秦曲”中的“负”就是“使……承担”的意思,是一个动词使动用法。
含使动用法的成语很多:玩物丧志(只顾玩赏所喜好的东西而使志气消磨掉)、兴风作浪、一鸣惊人、打草惊蛇、惊天动地、斗鸡走狗、翻江倒海、国泰民安、洁身自好……
因为成语仍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习惯用语,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近,通过成语分析帮助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知识,一方面拉近文言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另一方面,因为成语有一定的故事性,也能使复杂难读的文言文改变平日板起的脸孔,变得更具形象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在文言知识教学过程中,我常以成语来辅助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当然这首先需要教师在平时要勤于阅读,并注意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才能得心应手。
其实,词类活用本身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在教学时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认清其中的规律,学会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分析,才是根本要务。
古代汉语知识(文言虚词、实词、特殊句式等)由于与现代汉语已有相当长的时间距离,许多学生对此都有强烈的陌生感,要想掌握好古代汉语知识,最重要的是勤学苦练才能熟能生巧,掌握其中的一些常见规律,才能顺利阅读古代文化典籍,并进行正确翻译。
在这过程中,《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应该成为学生自学阅读最好的老师,学生应该养成自觉使用字典帮助阅读的习惯。
同时,教师也应该帮助学生延伸阅读空间,注意知识的迁移,并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做到学生之间互相促进,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