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西方经济学

合集下载

2024年西方经济学全书课件

2024年西方经济学全书课件

西方经济学全书课件一、引言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体系下资源配置、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学科,它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本课件旨在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二、微观经济学1.供求理论:供求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主要研究商品市场上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变动规律。

供求关系是指市场上商品的供给量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当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时,市场达到均衡状态,商品价格稳定。

2.价格弹性:价格弹性是衡量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或供给量影响的程度。

价格弹性有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之分,需求弹性大于1时,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需求量下降,供给弹性大于1时,商品价格上升会导致供给量增加。

3.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行为理论主要研究消费者如何根据自身的预算约束和偏好选择商品和服务。

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原则是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核心,即消费者在有限的预算下,如何选择商品组合使得自己的总效用最大。

4.生产者行为:生产者行为理论主要研究生产者如何根据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技术水平选择生产方式和产量。

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是生产者行为理论的核心,即生产者在给定的生产要素价格和技术水平下,如何选择生产方式和产量使得自己的利润最大。

三、宏观经济学1.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主要研究国民收入水平及其变动规律。

国民收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创造的总价值。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核心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一个国家的总需求等于其总供给时,国民收入达到均衡状态。

2.货币理论:货币理论主要研究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对经济的影响。

货币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货币发行机构发行的货币数量。

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居民和企业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

货币理论的核心是货币市场均衡,即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状态。

3.通货膨胀理论:通货膨胀理论主要研究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和治理。

西方经济学课件(全)

西方经济学课件(全)
成为天下第一。该书出版仅3个月就被美国300多所 大学采用作为教材。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 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 学教材。
名家箴言
经济学的理论并未提供 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 论。它不是一种教条, 而是一种方法、一种心 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 技巧。它帮助拥有经济 学的人作出正确的结 论。——凯恩斯
1、微观经济学(虫瞰)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宏观经济学(鸟瞰) 只见森林不见树木
微观经济学

研究对象是个别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的经济
行为。

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
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一只无形的手)。
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
下一页

微观经济学研究三种个体行为:


消费者(居民户) 需求 效用(满足) 本) 追求效用最大化 价格越低越好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 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 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的趋势。P,Q;P,Q。
讨论:需求定律的例外。
吉芬商品 P,Q;炫耀商品 P,Q。
需求规律的 —特例
(1)吉芬物品Giffen’s Goods : 需求量与价格成同向变动的特殊商品。
3、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1)静态分析法: 只分析某一时点上经 济变量的状况
(2)比较静态分析法:只分析始点和终点 的经济变量的 状况 (3)动态分析法 引入时间因素,分析某 一时期内经济变量的过程状况 。
参考书目
1.萨缪尔森《经济学》,12、14、16、17版 2.曼昆《经济学原理》,第2、3版 国外优秀 初级教材 3.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1、2版 4.彼得· 蒙德尔等《经济学解说》第3版,上下册 5、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曼昆《经济学原理》是美国德赖登出版社以140万 6.尹伯成《现代西方经济学习题指南》 美元征求经济学教科书的中标作品,被西方世界认 7.张东辉《西方经济学习题集粹》 为是“最令人鼓舞的经济学教科书”。英国《经济 学家》撰文认为该书将取代萨缪尔森的《经济学》, 8.朱明《西方经济学习题集》

西方经济学5成本理论PPT课件

西方经济学5成本理论PPT课件

上大学的机会成本
大学学位的机会成本是什么?让我们来看一看,一个学生在大学里 呆了4年,每年支付1万元的学费与书费。上大学的部分机会成本, 是该学生可用于购买其他商品但又不得不用于学费与书费的4万元。 如果该学生不上大学,而是到一家银行做职员,每年的薪金为3万元。 那么,在大学里所花费的时间的机会成本是12万元。因而,该学生 的大学学位的机会总成本为16万元。 上大学期间的住宿费、餐费,是不是机会成本?
推导
(Q) TR(Q) TC(Q)
(Q) TR(Q) TC(Q) MR MC 0
MR MC
厂商通过调整产量,实现利润最大化
MR MC 盈利 Q
MR MC 利润最大或亏损最小 MR MC 亏损 Q 亏损
注意:在MR=MC的均衡点上,厂商不一定就能获得利润。厂商 可能是盈利的,也可能是亏损的。如果盈利,则这时的利润一定是 相对最大的利润;如果亏损,则这时的亏损一定是相对最小的亏损。 总之,不论盈利或亏损,这时厂商都处于由既定的收益曲线和成本 曲线所能产生的最好的结果之中。
讨论
假设陈华利用自家的农田和125万存款建立了尘尘蔬菜有机公司,并亲自管理该 公司。为此他放弃了去天天蔬菜有机公司做经理的4万元年薪,也放弃了将125 万元借给朋友所能得到的5万元利息和将土地租给恋恋蔬菜公司的1万元租金。 为了开展生产,第一年他购买原材料花费13万元,缴纳水电费1万元,向工人支 付工资5万元,向银行还了利息1万元。假设第一年他的销售收益为30万元,试 计算其第一年的会计利润、经济利润及正常利润。
(2)经济成本与会计成本
➢ 经济成本(总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 ➢ 会计成本=显性成本 ➢ 经济成本≥会计成本
(3)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

西方经济学导论

西方经济学导论
时代背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趋于激化
特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分立
凯恩斯《通论》及其意义: 需求分析 宏观经济学 国家干预
2
3
新古典综合学派对凯恩斯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次综合 萨缪尔森,托宾,索罗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
当代西方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现在
新自由主义对凯恩斯理论的批评 现代货币主义 供给学派 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 西方国家的实践:里根与撒切尔
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崛起
超越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行为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 复杂性科学思路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
当代西方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现在
四、当代西方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现在 当前的西方主流经济学
西方主流经济学框架
宏观经济学特点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基础
出发点
假设
结论
一、西方经济学方法论 (二)基本假设:研究问题的出发点 3. 均衡假设 均衡来自物理学——一个物体多方受力,反向受力相等时会处于静止不动或匀速运动的状态 经济学中的均衡——经济事物在影响它的各种外力处于平衡时而出现的状态:静止不变,各种相关经济变量也不再变化 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均衡实现的内在机制——涉事各方的利益在他人行为不变时已经最大,因此不愿意单方面改变行为 均衡是西方经济学的分析问题的落脚点
西方经济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经济模型与数学分析 数学分析 数学表达非常规范和精确, 数学表达非常简练 其借助数学技术进行逻辑推演,易于避免出现逻辑上或技术上的错误。 理论或模型的数学化可以充分地利用经济变量的数值特征,利用统计学技术进行经验实证分析。
西方经济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经济模型与数学分析 常见的数学建模方式 寻求均衡解 寻求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值 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

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一)西方经济学概说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的理性思考,也就有了经济学。

通览现代西方经济学,最简单化说,始于三个假定,历经两只手一条边,而终于博弈论。

经济人假定、资源有限假定,由此推导出追求效益最大化假定,即人性乃恶、资源有限、盈利必然。

这三大基石,或说三大准则,是拿捏经济活动及其现象的金科玉律。

西方经济学经历了三次重大的理论革命,即斯密革命、边际革命、凯恩斯革命。

亚当·斯密(1723-1790),现代“经济学之父”,其《国富论》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石。

他集以往至产业革命前夕的经济学之大成,提出的经济自由理念,成为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和运行原则。

他认为,人类有利己天性,追求自利并非不道德,因而人在放任个人自由竞争的环境中,必然凭着理性判断去追求个人的最大利益,同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即市场)会使社会资源分配达到最佳状态,引导私利与公益逐步趋向和谐。

斯密是小政府大市场,政府主要任务是国防、司法、公益,某些情况下政府干预必不可少。

19世纪70年代,奥国门格尔(1840-1921)、英国杰文斯(1835-1882)、法国瓦尔拉斯(1834-1910),几乎同时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

他们坚持均衡分析思路,运用高等数学方法,进行研究方法的革命,把经济活动视为整体,强调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市场定价与资源的稀缺程度相关,反对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不取决劳动量,而取决于人们对其效用的主观评价,消费增多,效用递减,决定商品价值的是最小效用,门格尔的学生维塞尔(1851-1926)称之为“边际效用”。

西方主流经济学,数学模型从此不可或缺。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立者,被称为“资本主义的救世主”,其代表作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他反对“萨伊定律”需求是供给的函数(供给创造需求),提倡供给是需求的函数(需求创造供给)。

他开创了总量分析,提出由于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收益规律、流动偏好规律的作用,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而引发经济危机,从理论上说明了市场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和非均衡趋势,倡导货币经济与实物经济紧密结合,反对“自由放任”,提出国家的调节和干预。

西方经济学第五章 成本

西方经济学第五章 成本


平均产量→ 平均可变成本
分类和曲线
干中学
精选2021版课件
2
第一节 成本的概念
回忆:成本方程 C = w*L + r*K 生产成本:厂商为提供一定量的某种产品或
服务所实际花费的生产要素的价值。
n
C Pi Xi i1
精选2021版课件
3
3
一 机会成本
当一个社会或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时, 这些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用途。
所消耗的可变成本。
o
C
平均总成本 AC 是厂商短期
内平均所消耗的全部成本。
精选2021版课件
o
AFC Q
AVC
Q
AC
··
20
Q
第三节 短期成本曲线 二、短期成本的分类
二 短期成本的分类
C
MC
边际成本 MC 是厂商在
短期内每增加一单位产
量时所增加的总成本。
AVC、AC 和 MC 都是
先递减再递增。
让不少抱着 “ 考前当
调查显示一名普通大学生一学年学费 是4000元到10000元不等(按平均
学霸,幸福一寒假 ” 7000元计算),4年是28000元。住宿
的学子们,开始盘算起
费一年1200元,4年就是4800元。4 年除寒暑假3个月,共计36个月,伙
了此前逃课的成本。 食 费 预 算 8 0 0 元 每 月 的 话 , 总 计
o 精选2021版课件
C = wL + rK
w
C
K = - ——L + ——
r
r
·B
C = wL + rK
·A
9L
二 成本最小化

西方经济学第五讲成本理论

西方经济学第五讲成本理论
ormal Profit ——企业家才能的报酬。 在经济分析中被看成是隐性成
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Excess Profit ——超过正常利润的那部分利润。
相当于经济利润。
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
Profit=Revenue - Cost Book Profit =Total Revenue - Explicit Cost Economic Profit =Total Revenue - Explicit Cost - Implicit Cost = Book Profit - Implicit Cost
2020/7/3
7
3、经济成本
经济成本就是厂商经营的生产成本、总成本。
由于厂商在经营中往往需要使用多种资源,而每一 项资源都有机会成本,因此,厂商经营的总成本就 是实际使用的所有资源的机会成本的总和。因此, 从经济成本角度看,厂商的显成本与隐成本之和应 该正好等于投入要素的机会成本。
注意:经济成本不仅是货币支出,还应该从机会成 本的角度去考虑。
2020/7/3
5
机会成本案例
汤姆是一个爱哭的孩子。有一次,妈妈带他到医院看牙 齿。轮到汤姆时,后面还有四个病人。医生对汤姆说:“这 可牙齿没办法补了,必须拔掉”。拔牙时,汤姆尖声哭叫, 把那四个病人都吓跑了。付款时,妈妈取出10元钱,医生说: “钱不够,你应当付50元”。妈妈很惊奇,问:“拔一颗牙 不是需要10元钱吗?”,医生说:“对,但你必须付拔五颗 牙的钱,因为你孩子的大声哭叫赶走了我的四个病人”。
17
(一)成本函数
成本函数不同于成本等式(成本方程)。 成本方程是一个定义式(恒等式),与要素的价格与
数量有关。而成本函数则是一个变量为产量的函数表 达式,两者以生产函数为联系。 C =C(Q)

西方经济学第五章课件

西方经济学第五章课件
第3页/共44页
• 二、关于价格稳定 • 1.概念——指价格总水平的相对稳定。物价稳定是维持一个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这种通货膨胀率能为
社会所接受,对经济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在经济学中,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衡量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 价格指数又分为消费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PPI)和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指数(GNP deflator) 三种。
第21页/共44页
内在稳定器的机制
•通 货 膨 胀 时 期 。 •居民和企业收入增加 »»»»»适用累进所得税率提高,政府给予的 福利补贴减少»»»»»企业和居民的收入相对减少»»»»»消费和投 资可以减少»»»»»减轻通货膨胀的程度。 •经 济 萧 条 时 期 。 •居 民 和 企 业 的 收 入 减 少 » » » » » 适 用 所 得 税 率 下 降 , 政 府 给 予 的 福 利补贴增加»»»»»企业和居民的收入相对增加»»»»»消费和投资 也可以增加»»»»»减轻经济萧条的程度。
第6页/共44页
• 四、关于国际收支平衡 • 1.概念 • 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要求做到汇率稳定,外汇储备有所增加,进出口平衡。
第7页/共44页

以上四大目标相互之间既存在互补关系,也有交替关系,互补关系是指一个目标的实现对另一个的实现
有促进作用。如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水平,就要维护必要的经济增长。交替关系是指一个目标的实现对另一
第11页/共44页
• 政府支出的来源是政府收入。税收是财政收入中的最主要部分,财政收入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税 收收入的增长
• 若税收收入不足以安排财政支出怎么办?那只能发行政府公债。公债是政府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 债权,它是要偿还的,这不同于税收,税收具有无偿性。
第12页/共44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论(1)萨伊认为,在分工的条件下,每个人都 是为别人而生产,生产越多供给越多,则对别人 产品需求越多,在交换中,货币只起一个短暂的 媒介作用,卖主得到货币马上又会购买产品,所 以卖主就是买主,供给者同时就是需求者; (2)萨伊认为,任何生产的增加必定会产生同量 的收入与支出的增加,同时由生产赚得的额外收 入会购买额外的产出,故产品无论如何增加都不 会出现过剩的经济危机; (3)萨伊认为,每个要素所有者都希望自己拥有 的生产要素被使用,如果不被使用就会降价,直 至被使用,所以不会出现失业。
主要理论观点 1、分配理论 2、劳动价值论
3、国际贸易理论
分配理论 (1)地租论 a背景:谷物法 → 英国的农价高低不下 b社会进步唯一获利的阶级-地主阶级 c地租产生的原因-差额地租: *贫瘠土地的使用,使当初肥沃土地的地价↑ *最贫瘠的土地- 地租为零,边际土地没有地租 (2)工资理论:(Iron Law of Wage) 工资基金学说 工资=工资基金/工人总人数 (3)利润理论: *利润是(产品价值-工资)之后的剩余 *长期而言,利润会↓ (∵贫瘠土地不断地被使用&边际报酬递减)

萨伊定律 “一个产品一旦被创造出来从那一刻起它
就向其他产品提供了市场其大小就等于自 身的全部价值创造一个产品就意味着立刻 打开了通向其他产品的大门”(萨伊, 1821) 后由被精炼为“供给创造需求” (supply creates its owns demand) 其直接推论就是不排除某种商品生产过剩 的可能但其只是暂时现象长期中整体经济 不会出现过剩
P
S
P
P S
D
S
D
D
Q
Q
Q
2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美国 中国 纺织品 1000 (0.1) 100 (0.2) 汽车 100 (10) 20(5)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 越缺乏弹性的国家,其收支状况越差 将运输成本考虑进来,指出过高的成本会 妨碍贸易。

3对萨伊定律辩护 他赞成萨伊定律,指出只有在存在信用的
4、穆勒的经济学
穆勒的生平 穆勒(Mill ,John Stuart 1806~1873)英国著名改良主义 经济学者,李嘉图国际贸易学说的著述者与补充者。生 于伦敦,为历史学家、经济学家詹姆士 穆勒(James Mill,1773~1836)之子。 从孩提时期其父即授以严格教育。3岁学希腊文,8岁习拉丁文。在少年时代 已熟读大理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名著。13岁时已完成相当于大学的学 业,并开始攻读政治经济学。由其父讲解,常在一同散步时口授,经他记录 整理。詹姆士 穆勒所著《政治经济学纲要》即是在笔录稿基础上改写而成。 其父与李嘉图交往甚密,小穆勒常到李嘉图家当面受教。1820年14岁时去法 国,颇受萨伊 圣西门的影响。翌年回国,继续钻研。1823年起任职于英属东 印度公司,长达30余年,1858年公司解散,退休。1844年出版的《政治经济 学中若干未解决的问题》一书,收集了他在1830~1831年间所写五篇学术论 文。1848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还出版过《论自由》、《逻辑体系》 等书,又是著名哲学家。1865年被选为国会下院议员,1868年继续当选。 1873年受丹毒感染去世。
三要素理论 萨伊的分配理论以生产理论为基础。萨伊认为, 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物质产品和 劳务都能带来效用。 他认为,生产的三要素是土地、劳动和资本。在 此基础上,萨伊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分配公式。这 就是说,参加生产的土地、劳动和资本得到了相 应的收入,即土地得到地租,劳动得到工资,资 本得到利息。 马克思主义学者对这种理论一直持批评态度,理 由是这种三位一体的分配否认了土地和资本对劳 动的剥削。但是现在经济学中的分配理论是以此 为出发点的,即承认土地、资本和劳动同样在生 产中做出了贡献,应该得到合理的收入。
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经济危机,因为它 会造成预期的改变,造成看到技术进步的作用
2、萨伊的三要素论和萨伊定律

萨伊(Jean-Baptisete Say ,1776~1823)的生 平 萨伊(1767~1832)是法国人, 他出生于法国里昂市的一个商人家庭, 早年经商,后去英国留学。1794 ~1799年间,他在自己主编的《哲学、 文艺和政治旬刊》杂志发表过许多经济 论文。1803年,他的重要著作《政治经济学概论》 出版,由于萨伊特别推崇亚当· 斯密,所以该书以 通俗形式解释斯密的经济学说,后又出版了《政 治经济学问答》(1817)和《政治经济学教程》 等书。1816年后一直在大学任教。

2穆勒的经济理论

1、价值理论 A劳动价值论 穆勒认为劳动创造价值,但辩证方法很是勉强。 他认为创造价值的不仅有直接劳动,也有间接劳动或积累 劳动。这样资本也被看作是一种劳动,它们都是创造价值 的劳动,只不过是两种不同形式的创造价值的劳动。如在 陈葡萄酒的生产过程中,直接劳动虽已结束,但生产陈酒 使用的全部资本仍在“劳动”着,葡萄酒贮藏于地窖中的 整个时期中资本的劳动一直在创造价值,所以酒的价值也 一直在增长。 B价格的决定 穆勒分析了市场价格的决定问题,他指出了供给曲线的弹 性会影响市场价格,并对此进行了分析。







解决方法: 一是采取积极抑制法,即通过提高人口死亡率来 减少现存人口,如采取战争、饥荒、疾病以及瘟 疫等办法实现上述目的。 二是道德抑制法,也就是预防性抑制。主要让民 众担心自己经济社会地位的下降而主动控制出生 人口数量,如晚婚、节欲乃至不结婚等等。 马尔萨斯人口变动规律: “增加人口必然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 “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必然会发生增长,除 非受到某种抑制”; “抑制人口增长使人口与生活资料保持动态平衡”

3、李嘉图的经济学理论




1、李嘉图的生平 李嘉图(Ricardo, David 1772~1823) 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近代国际贸易理论 的奠基人。出生于伦敦,系英籍犹太人后裔, 幼年在英受普受教育,12岁时赴荷兰留学, 2年后返英,14岁随父经商。21岁时因婚姻问题, 与其父关系决裂,1797年25岁时,已发财致富。27岁时,偶然阅读 《国富论》,对经济学发生兴趣。从此一面经商,一面研究经济问题, 1809年匿名发表《黄金价格》一文,此时已成为腰缠万贯的金融家。 深受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J.Bentham)的影响。师承亚当 斯密的经 济自由放任主义,和当时著名经济学家詹姆士 穆勒(James Mill)交 谊很深,他于1817年出版的名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On the Principle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就是在詹姆士 穆勒 的帮助下完成的。他同马尔萨斯(Malthus )多次展开论战,但友谊 与日俱增,传 为佳话。1823年突患耳疾,在剧痛中不数日即去世, 年仅51岁。
第五讲 亚当斯密之后的古典经济学
1、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2、萨伊的三要素论和萨伊定律 3、李嘉图的经济学理论 4、约翰
斯图亚特 穆勒的经济理论
1、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马尔萨斯的生平 1766年,出生在英国萨里郡多金附近。 他1788年毕业于剑桥大学耶稣学院; 同年被委任为英国国教牧师。1791年 他获得硕士学位,1793年成为耶稣学院 的一名牧师。 人口论第一版本最初发表时没有署名, 仍使他一鸣惊人。1826年出版问世。 1804年,马尔萨斯结婚,时年 38岁。 1805年他被任为海利伯利东印度公司学院历史和政治经济 学教授,他在余生中一直担任此职。 马尔萨斯还写过几本经济学论著,其中最重要的是《政治 经济学原理》(1802年)。 马尔萨斯晚年享有很多荣誉。1834年他在美国巴斯去世, 终年六十八岁。

《人口论》大要 首先,他的人口理论建立在两个“先天的公理” 或“自然法则”基础之上。这就是,“民以食为 天,即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两性间的情 欲乃至性欲是必然的,并且几乎保持恒常状态。” 其次,根据这两个“自然法则”,马尔萨斯认为, 人口将按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只能按算术级 数增长。因此,人口过剩和物资匮乏几乎是必然 的,从而也就必然会产生人口贫困以及人口流动 等经济社会问题。再次,要想解决好人口与资源 之间的矛盾问题,只有控制人口数量。

劳动价值论 1、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 商品交换价值和其生产时所耗费劳动量成
正比,和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 2、集中讨论了相对价格的变动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 李嘉图对国际贸易理论有开创性的贡献。他是贸易自由的 坚决支持者。在他的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中,李嘉图以一个有关国际贸易的一般理论支持了自己的 观点。该理论包括了比较优势学说——该学说或许可以说 成是政治经济学中最广泛地为人所接受的“真理”(马歇 尔,1887)。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论对外贸 易》一章中,他对苏格兰和葡萄牙的外贸进行了研究并用 精彩的例子“葡萄酒”和“棉布”说明了比较成本,以及 得到了贸易的结果使贸易参与国更加富裕的结论,即后来 所谓的比较优势原则。这个基本思想在后来被无数经济学 者们引用并发展。他还从比较耗费原则得出了与他的在贸 易自由条件下和谐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理论相适应的结论。 资料来源:《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四卷 P1962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