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曾巩的故事有哪些
曾巩—轶事典故

曾巩—轶事典故曾巩这人,可真是个有意思的主儿,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大多是严谨、正直的文人形象,但你知道吗?他私底下也有不少让人捧腹的轶事典故,让人不禁感叹,原来大文豪也有接地气的一面啊!话说曾巩年轻的时候,那可是个书虫,整天埋头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
有一天,他正在家里啃书本,邻居家的小媳妇突然来敲门,说是要借个“针线包”。
曾巩一听,心里头那个纳闷啊,心想:“我一个读书人,家里哪会有针线包这种物件?”但他转念一想,邻里之间互相帮助是应该的,于是他就把家里能找到的最像针线包的东西——一本书卷了起来,递给那小媳妇。
小媳妇一看,哭笑不得,心想:“这曾巩是不是读书读傻了?”后来这事儿传开了,成了邻里间茶余饭后的笑料,曾巩也因此得了个“书呆子”的绰号。
不过,曾巩虽然有时候显得有点呆萌,但他的才华可是不容小觑的。
有一次,他参加科举考试,文章写得那叫一个流畅,考官们看了都赞不绝口。
可等成绩公布的时候,曾巩却名落孙山。
这事儿要是搁一般人身上,早就气炸了,但曾巩却一点也不着急,反而安慰起一同落榜的朋友来:“咱们这次没考好,下次再来嘛!人生就像打麻将,哪有把把都赢的道理?”朋友们一听,都笑了,心想:“这曾巩,真是个豁达的人!”还有一次,曾巩到外地去做官,临行前,他的朋友们都来为他送行。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大家就开始聊起了天。
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曾巩的诗文上。
有人夸他的诗写得好,有人夸他的文章写得妙,曾巩听了,只是微微一笑,说:“哪里哪里,我不过是雕虫小技罢了,比起那些真正的大师,我还差得远呢!”朋友们一听,都纷纷摇头,说:“曾巩啊曾巩,你这是太谦虚了!你的诗文要是雕虫小技,那我们这些人的东西岂不是连虫都不如了?”曾巩一听,哈哈大笑,说:“好好好,那我就不客气了,以后我的诗文要是再有什么进步,还得靠各位多多指教呢!”曾巩不仅文采飞扬,而且还是个热心肠的人。
有一次,他听说有个穷书生因为家里穷,没钱买书,就整天跑到书店里去蹭书看。
清廉家风故事——曾巩的家风

清廉家风故事——曾巩的家风摘要:一、曾巩简介二、曾巩的家风特点1.重视教育2.清廉自律3.传承文化三、曾巩家风的影响四、如何借鉴曾巩的家风正文:曾巩,字子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他的家风有着鲜明的特点,不仅重视教育,强调清廉自律,还致力于传承文化。
曾巩出生在一个世代簪缨的家庭,他的父亲曾致尧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因此,他从小就在家庭的熏陶下,热爱文学。
在他的家风中,教育被视为重中之重。
他的父亲对他的教育极其严格,不仅传授他儒家经典,还教导他做人的道理。
这种家风使得曾巩从小就形成了勤奋好学、严谨治学的品格。
曾巩的家风中,清廉自律是另一大特点。
他在政治上一直坚持清廉自律,不为名利所动。
他曾说:“吾志于道,而耻于进仕。
”这反映了他家风中清廉自律的精神。
在他的家庭教育中,他也强调这一点,使得他的子女都能秉承这种家风。
曾巩家风的第三个特点是传承文化。
他曾巩编撰了《宋史》,整理了许多古籍,将文化传承下来。
他的家风中,强调文化的重要性,使得他的子女也都能秉承这种文化传统。
曾巩的家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子女在他的教育下,都成为了有德有才的人。
他们秉承了曾巩的家风,不仅在文学上有成就,还在政治、教育等领域做出了贡献。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曾巩的家风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首先,我们应该重视教育,尤其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品格和才华。
其次,我们要清廉自律,不为名利所动,坚守自己的信念。
最后,我们要传承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曾巩的家风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曾巩:身在乡野,却名满天下!

曾巩:身在乡野,却名满天下!中国人都知道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宋代著名的词人和文学家。
但是如果真要问曾巩具体的诗词文章,好像知道的人也并不多。
相对于和他同时代的苏东坡、王安石这些人,曾巩显的有点低调,在唐宋八大家中也不张扬。
但是他却是唐宋八大家中对后世文章影响最大的一个,相对于苏轼兄弟的高调,欧阳修、王安石的显赫,因为贫困在家乡待了20年的曾巩可以说是身在乡野,名满天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
他在自己的位置上为后世儒学的发展和散文的革新,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曾巩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积极参与者,他的成就更多体现在文上曾巩自己说过,他不擅长写有韵之文,有韵之文就是诗词,也就是说曾巩不擅长写诗和填词,他只适合写散文,秦观曾说曾巩文章绝妙古今,这文章就是散文一类的。
但是与欧阳修等人不同的是,曾巩主张先道而后文,与韩愈、欧阳修相比,曾巩更注重于道,更注重传播圣人之言,在文章写作上,曾巩主张“古雅平正”,这也是曾巩的文章有时候不如苏轼豪放派诗词来的痛快的原因。
但是也正是他的文章平易近人、规矩严谨,是唐宋八大家中最容易学习的,后世的明清学者学习古文都是从曾巩开始。
也许在唐宋八大家里,曾巩是最会被我们遗忘的一位,因为和他并排的其他七位都太高调了。
但是对于后世而言,曾巩在文学上的成就可以说是得到大家一致认可的,王安石说:“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苏轼认为:“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
苏辙则用“儒术远追齐稷下,文词近比汉京西”来概括曾巩的学术成就。
在唐宋文学家中,曾巩算是个夫子类的人物,平时推崇儒学,闲情逸致很少。
但是他的散文往往能够深刻的剖析文章的疑义,记叙性散文更加详实而有情致。
宋代以后的明清两代作家大多数都以曾巩作品为范本研究古文也是有原因的。
对于自己的一群学生,欧阳修最喜欢的不是苏轼,而是曾巩,他喜欢曾巩已经到了固执的地步,认定曾巩的文章天下第一,甚至连王安石这些人也认定曾巩文章最好。
这个隐居乡间二十年的乡野村民为何会有那么大的魅力,有人说这就是精神的力量。
曾巩真诚待人的故事

曾巩真诚待人的故事
曾巩是唐朝的一位文学家、思想家和官员,著名的“北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著作涉及诗、赋、文、史等广泛领域,对后人的文学影响
深远。
同时,曾巩也以其真诚待人的品性而著名。
曾巩生性耿直,讲究诚实。
他曾在任官期间,有一次因为误事,
被刑部尚书彭城王王义夫斥责,当时其他官员都很害怕,不敢出头。
但是曾巩却义愤填膺,当面质问王义夫的决策是否公正,引起了众人
的震惊。
后来王义夫考虑到曾巩的勇气和诚实,决定不予追究,情急
之下将曾巩推荐给皇帝,颁赐黄敬称号,也就是“守诚侯”。
曾巩还曾经与一位相识的官员孙永和共事过,两人关系很好。
有
一次,孙永与其父亲不和,曾巩得知后,便立刻到孙永的家中探访。
曾巩见到孙永的父亲十分惋惜,于是想到了一个办法,便对孙永说:“你的父亲是真的爱你的,但口舌间有些误会,请你给他说几句好话,他会原谅你的。
”孙永听完曾巩的话,立刻动情,找到自己的父亲道歉,两人和解了。
正因为曾巩为人真诚,他不受排斥,与大家相处得非常和睦。
他
的许多学生都非常崇拜他,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
在欧阳
修的笔记中记载,曾巩讲课时,常常“不揣冒顿伏枕端之言,满堂落衷”,让学生们非常受启迪。
一个人的真诚,可以感染他人,赢得尊重。
曾巩的真诚见证了他品性高尚而稳健,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生活和工作中,如果我们能真诚待人,尊重别人的意见和感受,就会得到更多的人心。
中国历史故事-宋体“唐宋八大家”曾巩简介 曾巩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宋体“唐宋八大家”曾巩简介曾巩是怎么死的?曾巩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史学家以及政治家,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七人合为‘唐宋八大家’,同时又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
曾巩出生在一个儒学世家,祖上父辈的文学素养都不低,同时还是北宋名臣。
他的祖父赠致尧官至尚书户部郎中,父亲曾易占曾为太常博士。
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曾巩自幼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且不说,其本人也十分聪慧有才,小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慧与同辈人处。
他记忆力十分高超,小的时候读书,放下书本就能脱口成诵。
除此之外,他也勤奋好学,表现出了超于同辈人的稳重。
他成名很早,十二岁的时候,作《六论》,文辞很有气魄,受到诸人赞叹。
等他到了二十岁的死后,其才学已经名声远扬。
曾巩十八岁的时候,随同父亲一同如今,后与王安石相识,并且结成挚友。
被散文大家欧阳修收入门下之后,还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
二十岁的时候入太学,献《时务策》,并与自己交好之人,诸如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杜衍等谈论时政,因为每每有出人意料的态度和见略而闻名天下。
不过可惜的是,就是因为擅长策论,对于科举考试之文却并不擅长,所以屡试不第。
父亲去世的时候,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回到家乡,侍奉自己的母亲,侍母至孝。
这个母亲并不是曾巩的亲生母亲,而是他的继母。
不仅如此,因为父亲的去世,曾家日益衰败,是曾巩独自一人抚育了自己的四个弟弟和九个妹妹,从这儿也可以看出他的品性。
曾巩的科举考试一直不利,等到嘉佑二年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得以与自己的弟弟曾牟和曾布、曾阜一等同登进士科。
进士及第两年后,曾巩被任命为太平州的司法参军。
任职过程中,他明习律令,执法甚严同时又量刑适当而得到当地人的赞赏。
嘉佑五年,受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里。
任职期间,整理出大量的古代书籍,包括《战国策》、《列女传》、《李太白集》以及《梁书》、《陈书》等。
曾巩的生平事迹材料

曾巩的生平事迹材料曾巩,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之一。
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南宋理宗时追谥为“文定”,世称“南丰先生”。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曾巩生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曾巩的人物生平1.年幼聪慧曾巩祖上世家为学者,祖父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
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
史称巩十二岁能作文章,说话不平凡。
2.结识良友18岁时,赴京赶考,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并结成挚友。
20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
自此名闻天下,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
庆历七年(1047),其父去世,只好辍学回归故里,侍奉继母。
曾巩少年时与王安石为密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
直至嘉祐二年(1058),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一。
[1]在这之前,他不但认识了欧阳修,结交了王安石,而且已经同杜衍、范仲淹等都有书信来往,投献文章,议论时政,陈述为人处世的态度。
3.任职历程嘉祐四年(1059),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
五年,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理校出《战国策》、《说苑》、《新序》、《梁书》、《陈书》、《唐令》、《李太白集》、《鲍溶诗集》和《列女传》等大量古籍,对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并撰写了大量序文。
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
熙宁五年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知州。
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
他根据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
致力于平反冤狱、维护治安、打击豪强、救灾防疫、疏河架桥、设置驿馆、修缮城池、兴办学校、削减公文、整顿吏治、废除苛捐杂税,深受群众拥戴。
唐宋八大家曾巩的故事有哪些

唐宋八大家曾巩的故事有哪些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关于曾巩的故事一直被人们口耳相传,那你知道曾巩的哪些故事?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八大家曾巩的故事有哪些,希望对你有帮助!八大家曾巩的故事曾巩的故事有很多,1071年,曾巩调任齐州知州。
知州可是地方上的一把手,曾巩深知责任重于泰山。
自古以来,齐鲁便以民风强悍著称,曾巩这个知州,绝对不好当。
他清醒地认识到其难治之处,决定重拳出击,打击豪强,树立威信。
当时有一周姓富户,其子周高为富不仁,横行乡里,民愤极大,但周家却是那种财大气粗,权能动权贵的人家,和地方的官员们都沆瀣一气,百姓也是敢怒不敢言。
曾巩初搜集证据,迅速将周高法办,百姓拍手称快。
章丘一带有一伙叫做“霸王社”的土豪,杀人越货,无恶不做,曾巩就派兵把他们全部都给抓了起来,一举铲除了这个犯罪团伙,将31名罪犯判刑,发配边疆。
他还在齐州开创了“保伍”之法,就是以五户为一保,监督出入,实行外来人口登记,如果谁家中有盗贼则鸣鼓请求其他人家相助。
通过曾巩的治理,齐州的犯罪了吧明显下降,偷盗、抢劫的时候都很少发生。
由治安案件多发之州变成了平安之州,风气为之一清。
其实,曾巩在齐州的政绩还远远不止这些,比如他推行王安石的新法,刺激了农业生产;修建齐州北水门,解决了困扰齐州城多年的水患问题;疏浚了大明湖,如今它已是济南的著名景点;等等。
后人曾在千佛山建曾公祠,还在大明湖畔建南丰祠,都是为了纪念曾巩为齐州所作的巨大贡献。
八大家曾巩绝弊的故事曾巩绝弊讲述的其实是曾巩在福州的时候当官不与百姓争夺利益的故事,更多的是说明曾巩廉洁自守的品质。
曾巩是北宋散文家,史学家和政治家。
他是““南丰七曾”之一,也位列唐宋八大家。
曾巩这个人为政比较廉洁奉公,又勤于政事,十分的关心百姓们的生活。
他有被朝廷派遣到明州、毫州等地当过知州。
每个地方,只要是曾巩到过的地方,他都有政绩,在百姓的眼中曾巩就好似上天派来拯救他们的使者。
曾巩这个人在工作中,提倡少说多做,所以他说得很少,做得很多。
曾巩廉政小故事

曾巩廉政小故事
曾巩是明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不仅才华横溢,而且廉洁奉公、清正廉明。
有一次,曾巩在担任湖南巡抚期间,发现当地官员存在收受贿赂和徇私舞弊的问题。
曾巩没有选择沉默和容忍,而是果断地展开了调查和处理,让这些官员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曾巩还曾经坚持不收礼物,而是把这些礼物统统捐赠给当地的慈善机构,帮助贫困的人们。
对于曾巩来说,纪律和廉洁是最重要的原则,他在政治生涯中一直秉持这样的态度,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尊重和爱戴。
曾巩的廉政形象至今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八大家曾巩的故事有哪些
曾巩的故事有很多,1071年,曾巩调任齐州知州。
知州可是地方上的一把手,曾巩深知责任重于泰山。
自古以来,齐鲁便以民风强悍著称,曾巩这个知州,绝对不好当。
他清
醒地认识到其难治之处,决定重拳出击,打击豪强,树立威信。
当时有一周姓富户,其子周高为富不仁,横行乡里,民愤极大,但周家却是那种财大
气粗,权能动权贵的人家,和地方的官员们都沆瀣一气,百姓也是敢怒不敢言。
曾巩初搜
集证据,迅速将周高法办,百姓拍手称快。
章丘一带有一伙叫做“霸王社”的土豪,杀人
越货,无恶不做,曾巩就派兵把他们全部都给抓了起来,一举铲除了这个犯罪团伙,将31名罪犯判刑,发配边疆。
他还在齐州开创了“保伍”之法,就是以五户为一保,监督出入,实行外来人口登记,如果谁家中有盗贼则鸣鼓请求其他人家相助。
通过曾巩的治理,齐州
的犯罪了吧明显下降,偷盗、抢劫的时候都很少发生。
由治安案件多发之州变成了平安之州,风气为之一清。
其实,曾巩在齐州的政绩还远远不止这些,比如他推行王安石的新法,刺激了农业生产;修建齐州北水门,解决了困扰齐州城多年的水患问题;疏浚了大明湖,如今它已是济南
的著名景点;等等。
后人曾在千佛山建曾公祠,还在大明湖畔建南丰祠,都是为了纪念曾
巩为齐州所作的巨大贡献。
曾巩绝弊讲述的其实是曾巩在福州的时候当官不与百姓争夺利益的故事,更多的是说
明曾巩廉洁自守的品质。
曾巩是北宋散文家,史学家和政治家。
他是““南丰七曾”之一,也位列唐宋八大家。
曾巩这个人为政比较廉洁奉公,又勤于政事,十分的关心百姓们的生活。
他有被朝廷
派遣到明州、毫州等地当过知州。
每个地方,只要是曾巩到过的地方,他都有政绩,在百
姓的眼中曾巩就好似上天派来拯救他们的使者。
曾巩这个人在工作中,提倡少说多做,所
以他说得很少,做得很多。
他的一生辗转了七八个州,却多是在在基层任职,所以他总能
为百姓处理一些切实涉及到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可以说曾巩一生为百姓做了实事、好事。
在他在福州任职的时候,因为福州的寺庙很多,而且当时的和尚认为福州的很富饶,
所以都争着要当寺庙的主事。
所以为了能成为寺庙主事,都跑来贿赂曾巩。
曾巩就派自己
的弟子去查访和辨别,然后按照应该有的次序授予他们应有的职位。
他还在府院张贴了公告,说要一律禁止贿赂事件的发生,这样便断绝了大家想为自己谋个好前程去贿赂的弊端。
后来,他又发现福州没有守官的官俸田,以前都是每年卖蔬菜和水果作为地方官的收入。
每年的收入有三四十万两之多。
曾巩就说:“太守和百姓争夺利益,真的可以这么做么?”随后就放弃了这种做法,从那以后在福州任职的人就再也没有收取这个钱了。
曾巩出生在一个世代都是学者的家庭中,祖父曾经做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亲是太常博士,受家中长辈影响,曾巩耳濡目染从小就能够读书写字。
而且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
十二岁时,曾巩尝试写《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
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曾巩18岁时跟着父亲来到了京城,与王安石结成挚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
曾巩20岁入太学,此后曾巩和衍、范仲淹等都有书信来往,投献文章,议论时政,陈述为人处世的态度。
之后曾巩任太平周司法参军。
后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整理校出《战国策》《说苑》《新序》《梁书》等大量古籍,对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并撰写了大量序文。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
他根据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
致力于平反冤狱、维护治安,深受群众拥戴。
1080年,曾巩受到宋神宗的召见,采纳了他的简介,留任在了京城。
朝廷认为曾巩的史学能比得上士大夫,适宜掌管五朝史事。
任为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后来朝廷让他做中书舍人,但是曾巩书自己年纪已经大了,希望朝廷另选贤能。
1083年四月,曾巩在江宁府去世,终年65岁。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