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项羽的人物形象
《史记》中项羽的人物形象

一、相貌首先,正史中的项羽,长得很丑。
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
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
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一个瞪眼把边塞勇士吓呆了,想想现实生活中吓哭小孩的人都长啥模样?长得帅瞪人哪有威慑力?长得凶神恶煞才能吓住人。
<——某个(小说里)在长坂坡被吓死的魏军将领表示赞同。
还有就是古代武将基本都是膀大腰圆的大胖子形象,一是抗打、二是力气大、三是耐饿,不信上网搜古代武将的一般形象是不是膀大腰圆。
所以教科书里的项羽长这样:(教科书编订有多严谨大家都懂)项羽这样:项羽因为项羽就长这样,长成这样才有威慑力,才能让汉军不敢上前,而且他是大力士(力能举鼎),大力士都长啥样不用我解释了吧。
别被影视形象骗了。
二、贵族少年?还有谈项羽经常提到的“贵族”二字,实际上,楚国亡国时项羽只有9岁,有道是“国破家亡”,国灭了家也不好过,比如百里奚原本是虞国大夫,虞国灭亡后迅速沦为奴隶,身价才值5张羊皮。
项羽的少年生活颠沛流离,他的少年身份是流浪汉(从老家宿迁流亡到江东)、通缉犯(项梁杀人,项羽包庇受连坐),还可以加个亡国奴。
他是在这三重身份中长大成人的,什么浪漫的女性向小说情节,没有的、不存在的、不要想了。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於吴中。
——《史记·项羽本纪》另外项羽的受教育程度并不高: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史记·项羽本纪》正史写着呢,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
项羽三、两性情感再说著名的民间作品《霸王别姬》,除了角色和《垓下歌》是真的,其他都是编的。
正史虞姬只是个路人甲,字数才12个字,连曹无伤都不如,而且还不是单独出现,是作为垓下歌的注释出现。
不信我这就贴出:有美人名虞,常幸从;······美人和之。
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2)

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2)项羽的人物形象分析2.项羽的性格中有做事轻率草莽、不计后果的一面。
项羽在西进关中时,投降楚国的秦军受楚军虐-待,产生了敌对情绪,导致军心动摇。
项羽为了稳定军心,一夜之间在新安城南袭击活埋了20万投降的秦军。
20万人命,一夜之间成了军事斗争的牺牲品,激发起了众多的民怨。
火烧了阿房宫,熊熊燃烧的大火三个月不灭,大火宣泄着项羽对暴-政的愤怒,但这样做更是他草莽轻率的体现。
其行为只会让他尽失民心,没有民心的政权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源本,他的政治统治基础就处处潜藏着危机。
3.项羽的性格中有优柔寡断的一面。
《鸿门宴》开始,项羽处于主动地位,用樊哙的话来说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找机会处死刘邦是易如反掌。
但是项羽耳根子软,他在项伯的劝说下,改变了原来的意图。
最后在项庄舞剑时,亚父多次示意下手,项羽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没有动手,一次次错失了良机,由主动转向被动。
垓下之围,四面楚歌,乌江河畔,他不思如何破敌脱困,只想着美女宝马、儿女情长,葬送了自己。
他没有冷静而果决的心智,缺少成为帝王所必需的理智与冷酷。
4.项羽的性格中有胸无城府、缺少谋略的一面。
他没有做大事的计划与战略目标,在刘邦为了得天下而妇女无所幸、财物无所取的时候,项羽想着的却是如何在前进的路上,在只走了一半的情况下衣锦还乡,向父老炫耀。
打仗时他不是在阵中统筹全军,而是披甲冲杀在队伍最前方,这样的个人英雄主义只是匹夫之勇,而非将帅。
甚至在决战垓下之时,他还想快战一场,以显英勇,鲁莽而只顾一时的痛快,使他逞了一时之能,却败了一世伟业。
尽管项羽性格中存在种种缺点,但我们仍认为项羽是一个悲壮而色彩浓烈的英雄。
项羽的性格中有着悲剧人物所无法抗拒的命运。
一个人的性格就像一双无形的手,牵引着自己踏上命定的轨道上。
项羽一生被自己的性格羁绊,正好验证了这句话,因此,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缺少谋略。
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执著于自己的人生,以自己的方式活着,这种固执往往在他遭遇苦难时,容易使他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折磨,甚至遭受失败的命运。
项羽的性格特点总结

项羽的性格特点总结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他的性格特点在历史上也备受争议。
有人
认为他是一个英勇果敢的战士,有人则认为他是一个骄傲自大的人物。
无论如何,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总结项羽的性格特点。
首先,项羽是一个勇猛果敢的将领。
在历史上,项羽以其勇猛无畏的形象著称。
他在战场上勇猛无比,敢于冲锋陷阵,不畏艰险。
他率领秦军在垓下大败秦军,展现了他的英勇和果敢。
这种勇猛果敢的性格特点,使得他在战场上有着非凡的表现,也赢得了许多人的敬佩和尊重。
其次,项羽是一个自信自负的人物。
在历史上,项羽的自信和自负也是备受争
议的。
他自信满满,自负自大,对自己的能力和地位有着极高的评价。
在他的统治下,他也展现出了一些盲目自信的一面,导致了一些错误的决策和行为。
这种自信自负的性格特点,使得他在处理事务时常常显得有些盲目和鲁莽。
此外,项羽还是一个热情豪爽的人。
在历史上,项羽的热情豪爽也是他的性格
特点之一。
他对待部下和士兵都非常热情,善于结交朋友,对待朋友也非常豪爽。
他的豪爽和热情使得他在军队中有着很高的人气,也赢得了许多人的好感。
总的来说,项羽的性格特点是多方面的。
他的勇猛果敢、自信自负、热情豪爽
等特点使得他在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形象。
他的性格特点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也使得他成为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无论如何,项羽的性格特点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而项伯说和并庇护刘邦,加之樊哙 描写 ,而 对具体 的杀 敌场 面 采用 侧
现项 羽威猛 刚强 、激 昂慷慨 、视 死
格所感动,全神贯注地刻画了项羽
的形象 : 《 史记 ・ 项羽本纪》 以 “ 勇”
字贯穿 始末 , “ 勇 ”是项 羽 的基 本
谊的 《 过秦论》,其上篇以 “ 仁义
不施 ,而攻守之势异也”作结 。中 篇指 出 “ 秦离战国而王天下 ,其道
人仰慕叹惋 ,发人无穷深思: 清代吴见思 《 史记论文》说 : “ 八千人渡江而西.忽化而为二万 ,
六七万,数十万,忽化而为八百余 人 ,百余人,二十八骑,至无一人
还:其兴也.如江涌;其亡也 .如 雪消:令人三叹 : ”这些数字的变 化,说明项羽的神勇在前后两个时 期的价值区别 前一个 “ 忽化”说 明忽化”说
首先是选材精 当,详略分明 。 部矛盾;随而派遣当阳君、蒲将军 第三节文字最为精 彩。 《 项 羽本
纪》基于对历史本身的深刻认识 , 选材十分精当.能够真实而生动地
反映 历史 的本来 面貌 。项 羽的一 生
课 文 教 学 与
歼秦军 .迫使章邯投降,秦军随之 地将项上 / \ 头赠送敝人.显得何等 作 ,亦 谁 I 1 弭 之 ?而准 i 己 之 欤 ? 等谓
形象 和揭 示项羽 悲剧性 格 的教训 有
之者无异也“ :当反秦斗争结束之
后 ,项羽 分封 诸侯之 时 .实际 上就
是 “ 守天下”的开始 项羽缺乏一 统天下的政治眼光,不懂 “ 逆取而 神 勇善 战 .满足于做一个西楚 霸
论《史记》中所描写的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格因子

2 . 3 . 1项 羽在 崛 起 前 有 残 暴 的 表 现
《 史记卷七 ・
2 项 羽这 一人物 形象 的悲剧性格 因子分 析
通过仔细 的阅读和分析 ,笔者归纳 出了 《 史
记 》 中所 描 写 的项 羽 这一 人 物 形 象 的悲 剧 性 格 因
子 主 要有 以下 几 点 。 2 . 1 项 羽 性格 中有 浮躁 的 因子
羽是 一个 耀 眼 的人 物 形 象 。项 羽 的一 生 是 悲 壮 的
《 史记卷七 ・ 项羽本纪第七》 说道 : “ 秦始皇帝游 会稽 , 渡浙江 , 梁与籍俱观。 籍日: ‘ 彼可取而代也。 ’ 梁掩其 口, 日: ‘ 毋妄言 , 族矣 !’ 梁以此奇籍 。” 根 据所 引文字 , 笔 者分析 出 : 项 羽性 格 中有狂 傲
破沛公 军 ![ ] ” ’ 根 据所 引文 字 , 笔 者分 析 出 : 项羽 性格 中有 偏听
项羽本纪第七》 说道 : “ 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 万人新安城南。” “ 居数 日,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 杀秦
降王子婴 , 烧秦宫室 , 火三月不灭 , 收其货宝妇女而 东。人或说项王日: ‘ 关中阻山河四塞 , 地肥饶 , 可都 以霸 ’ 。” “ 项王 见秦 宫室 皆 以烧残破 。 又心怀 思 欲东
躁 的因子 。项 羽少时 , 无论是读书 . 还是学剑学兵 法, 都不能坚持下去 。究其根本原因 , 主要是他 的 性格 比较浮躁。这样 的性格致使他在做任何事情 方面都很难坚持下去 。这样 的性格使得项羽做事 总 是 比较 冲动 , 显 得非 常 不 理性 。这 样 的性 格 为项 羽最后命运的覆灭埋下了种子。
的 因子 。在 项羽 还是 一 介平 民的 时候 , 看见 威 风 出 巡 的秦始 皇 , 他 竟然 能够 说 出“ 彼 可取 而 代也 ” 的话 语 。这 确实 显得他 狂傲 异常 。狂傲 虽 然能在 一定 程
史记项羽人物评价800字

史记项羽人物评价800字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秦末乱世中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代英雄。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项羽进行评价。
首先,从军事角度来看,项羽是一位出色的将领。
他具有出色的战略眼光和勇猛的战斗力,战胜了许多敌人。
在楚汉战争中,他率领楚军屡次击败秦军,展现了出色的指挥才能和军事智慧。
他善于利用地形和兵力优势,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使敌人难以捉摸。
他在巨鹿之战中击败了秦军主帅张良,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胆识。
其次,从政治角度来看,项羽是一位富有魅力和号召力的领袖。
他能够吸引和团结大批士兵和民众,形成强大的力量。
他提出了“封号制度”,激励了将士们的战斗热情,并给予他们相应的封号和奖励,增强了军队的凝聚力。
他还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废除苛捐杂税、减轻百姓负担,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此外,项羽还展现出了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胸怀。
他是一位善于诗词和音乐的人,他的才华使他在军队中备受欢迎。
他还非常重视人才,广纳贤士,如韩信、范增等,使自己的势力更加壮大。
他的胸怀和开明态度也使得他能够容纳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为他的军队和政权带来了更多的智慧和创新。
然而,项羽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他有时候过于自信和骄傲,导致在军事行动中犯下了一些错误。
他在汉王刘邦的围困下,因为轻敌而被困于垓下,最终导致了楚汉相争的失败。
此外,项羽在处理政治问题时也有一些偏激和冲动的一面,缺乏稳定性和长远的考虑。
综上所述,项羽作为一位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贡献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他在军事上展现了出色的指挥才能和勇猛的战斗力,在政治上表现出了魅力和号召力。
然而,他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过于自信和冲动。
总的来说,项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是一个复杂而值得研究的人物。
项羽本纪赏析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的重要篇目之一,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
本纪主要记载了项羽从起兵反秦到失败自刎乌江的整个过程,展示了项羽英勇、刚毅、迈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斗争现实。
以下是《项羽本纪》的赏析:
1. 人物塑造: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成功塑造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
通过描绘项羽的江东起兵、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等重大事件,展示了项羽军事才能、勇武精神和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同时,司马迁也通过细节描绘了项羽的憨直、粗疏寡谋等性格特点,使得项羽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2. 历史价值:《项羽本纪》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同时也是研究秦末汉初历史的重要史料。
本纪中记录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如江东起兵、楚汉之争等,为后世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提供了宝贵的。
3. 文学风格:《项羽本纪》采用了生动的文学手法,如描绘战争场面、人物形象等,使得本纪既有史实价值,又具有文学价值。
此外,司马迁在本纪中运用了大量的成语、典故,如
“破釜沉舟”、“乌江自刎”等,丰富了汉语表达,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思想内涵:《项羽本纪》反映了作者司马迁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通过描绘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成败得失,司马迁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使得本纪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综上所述,《项羽本纪》作为《史记》的重要篇目,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不仅展示了项羽英勇、刚毅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斗争现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馒记》中两次引用贾
谊的《过秦论》,其上篇以“仁义 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结。中 篇指出“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 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 之者无异也”:当反秦斗争结束之 后.项羽分封诸侯之时.实际上就 是“守天下”的开始。项羽缺乏一 统天下的政治眼光,不懂“逆取而 顺守”的道理.一味迷信于自己的 神勇善战,满足于做一个西楚霸 王,分封未毕.旋即征讨。文末的 论赞明确反对“以力征经营天下”, 可见《项羽本!已:}的主题与《秦始 皇本纪》颇有相同之处。所不同的 是,项羽形象中表现出了反暴英雄 令人崇敬和同情的一面。
教研天地2013
03
《项羽本纪》写作上独具匠
心.代表了<史记》传记文学的最 高艺术成就。, 首先是选材精当,详略分明。 第三节文字最为精彩。 <项羽:本
纪》基于对历史本身的深刻认识, 选材十分精当.能够真实而生动地 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项羽的一生
万方数据
课文教学与
歼秦军.迫使章邯投降.秦军随之 土崩瓦解 ”鸿门宴”是反泰斗争结束而 楚汉之争即将开始时项羽、刘邦两 大集团之间的一次交锋.楚汉之争 上升为主要矛盾 争的序幕 鸿门宴是楚汉之
哙持盾闯帐、啖肉饮酒、义责项 羽.项羽默然不应.项庄、项伯舞 剑,刘邦逃席.张良留谢等,描写 细腻传种.情景生动逼真.具有引 人人胜的戏剧性:双方人物中.项 羽与刘邦、范增与张良、项庄与樊
哙、项伯与曹无伤.两两相对,相
提迷失道路时寻找逃生之路.而 面临逃生之路却决意自杀,晚唐胡 曾《咏史诗・乌江j云:“乌江不 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正 所谓“耻辱者.勇之决也”。在天 下反秦最需要的时候.他义不容辞 地站到历史的前沿.驰骋于铁血纷 飞的战场.扫荡暴秦大军:在意识 到愧对江东父老的时候.毅然地结 束自己短暂的一生二这是英媾的本 色,也是项羽形象的悲剧意蕴之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中项羽的人物形象
《史记》里的本纪,本以各代帝王为中心,叙述各朝代的兴亡及重大政治事件。
项羽虽没有成功帝业,但因为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在秦汉鼎革之际的一段时间里,他发政令、称霸王,权同帝业,所以司马迁列项羽于本纪。
项羽一生气宇轩昂,踌躇满志,一心要成就一番大业,但由于他本身性格上的目空一切、自以为是,认识上的偏差,作战谋略上的失误,血气方刚而智谋不够,最终只能是走投无路,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对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项羽本纪》一文中自始至终都曾做过生动传神的描写。
如写项羽年少时学书学剑都不成,但他却自有道理:“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意思是,读书写字只要能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击剑只能对付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对付万人的本领。
他的一番话就体现体现出了他只求一蹴而就,不懂得循序渐进,逐步积累自己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来使自己有足够的阅历来对付战乱中的各种情况。
后来,他的叔父就叫他去学兵法,但“又不竟学”,半途而废。
但他的大志却也着实难得,如他看到秦始皇巡游会稽,渡钱塘江,便“口出狂言”:“那人可取而代之。
”他力大无比,才气超人。
为了自己能在战乱中召集各路各派,反倒秦军并能使下属无所谓惧作下了铺垫,埋下了伏笔。
如他在进攻秦军的过程中,由于看不惯守义在
危难之中还兀自贪图享受的行为,便谎称“守义和同齐国合谋反楚,楚王密令杀掉他”,而杀死了守义父子。
这之后,项羽名声威震楚国,名闻诸侯,所有将官都震骇顺服。
这大大增加了项羽的自信心,失势也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在巨鹿之战中,项羽指挥楚军同秦军作战,楚军一过河就运用了的军队,激战多次,断绝了秦军运粮的通道,把秦军打得大败。
这时,诸侯军队来救援,但没有一个敢派兵出战。
项羽指挥的军队呼声动天,无一不以一多十,震慑了秦国的诸侯将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军时,每人都曲膝而进,不敢抬头仰视。
项羽从这时开始做诸侯的上将军,诸侯们的军队都归他指挥。
巨鹿之战的巨大胜利,使项羽更为骄傲,本来就无深谋远虑的他更显得头脑简单,轻视敌人。
当时项羽兵有四十万,刘邦只有十万。
下属范增劝项羽:沛公在山东的时候,贪财好色,如今进了关,什么都能抛弃,一心想成就自己的事业,要赶紧进攻,不要失掉良机,否则会后患无穷。
但项羽却根本听不进,而轻信项伯的话,在鸿门宴时,,他明明可以杀了刘邦,但他却白白失掉了机会,给刘邦消灭自己创造了条件。
鸿门宴以后没几天,项羽就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咸阳城,他以不可一世的气概,推翻了暴虐的秦王,却也因为残酷的烧杀而失掉民心,同时埋下了日后败亡的凶机。
项羽行军打仗有勇有谋,可是政治头脑却太幼稚,他竟然凭使者的一面之词,就怀疑衷心耿耿的范增勾结刘
邦。
在项羽流动作战疲于奔命之时,刘邦却不断为巩固自己的基业而深谋远虑,经过两年多的战争,楚汉优劣形式发生逆转,刘邦正拥有广大的后方,实力大增,乘机发动垓下之战,要把项羽消灭。
而此时项羽由于经营不当,用人不当,实力已大大削弱。
在项羽被刘邦军队追杀突围到乌江时,有一个乌江亭长让他东渡乌江逃命,但项羽却说:“天意要亡,又何必渡江逃生呢?”这既表现出项羽的大无畏气概,但也暴露出他的宿命论思想,他把自己的作战过失都归咎于“天意”,至死还不觉醒。
就这样,项羽在乌江结束自己悲壮的一生。
项羽一生犯过两次大错,虽然他自己未必意识到,但却决定他一生的命运,其一是放走了潜在的劲敌刘邦,其二是分封诸侯,开历史倒车,这是最致命的。
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同情他,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失败英雄。
他既称赞项羽的骁勇,又对他的胸无大志、残暴自恃作出批评。
可是,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并没有发议论,但是他对项羽的爱憎态度却于叙事之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
这便是司马迁作传的最大特点,即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太史公评说】
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可能是两个瞳仁儿。
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瞳仁儿。
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他的发迹怎么那么突然啊!秦朝
搞糟了它的政令,陈涉首先发难,各路豪杰蜂拥而起,你争我夺,数也数不清。
然而项羽并非有些许权柄可以凭藉,他趁秦末大乱之势兴起于民间,只三年的时间,就率领原战国时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了秦朝,划分天下土地,封王封侯,政令全都由项羽发出,自号为“霸王”,他的势位虽然没能保持长久,但近古以来象这样的人还不曾有过。
至于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思念楚国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自立为王,而又埋怨诸侯背叛自己,想成大事可就难了。
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
而他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项羽的武勇和其个性为中华民族千古流传。
项羽性格刚烈,甚至刚愎自用,最终落得失败的下场。
但他宁死不愿愧对江东父老,和他与虞姬悲壮美丽的爱情,也为历代追思,是“霸王”一词的专属者。
《史记》作者司马迁在书中批评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仍然把项羽的传记列为本纪,与历代中国最高统治者平级,是唯一一个享此殊荣而无帝王(皇后)头衔的人。
项羽的主要军事对手韩信曾批评项羽为:遇强则霸的匹夫之勇,和遇
弱则怜的妇人之仁。
既不能任用贤能将帅,又曾迁逐楚义帝,用兵赶尽杀绝。
虽名为霸王,其实民心尽失。
唐代才子杜牧有诗《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北宋王安石与杜牧的看法恰恰相反,他在《题乌江亭》说:“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谁为君王卷土来。
”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诗赞云:“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有词云:“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在1964年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进一步指出项羽战败的三个错误: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走刘邦;机械遵守鸿沟协定;以及建都徐州(那时叫彭城)。
综上所述,项羽成于乱世,却败在了自己的英雄气概上,实在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