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上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上句“腹有诗书气自华”,语出苏轼的七言律诗《和董传留别》,它的上一句是“粗缯大布裹生涯”《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译文: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
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扩展资料:1、创作背景《和董传留别》是苏轼写给朋友董传的一首留别诗,作于苏轼从凤翔回到长安时。
苏轼在凤翔,董传曾与苏轼相从。
董传当时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
2、赏析“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这两句写董传粗丝绑发,粗布披身。
“裹生涯”词语搭配新颖巧妙。
本应是“生涯裹麤缯大布”,但词序一颠倒变成“麤缯大布裹生涯”,就有了画面感,而且表示这种生活已是常态。
这两句诗赞扬董传虽然贫穷,但勤于读书,因此精神气质非同常人。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这两句是说董传的志向,不甘心过贫苦的日子,希望通过科举出人头地。
老儒是指年老的学人。
“烹瓠叶”是用典。
《诗经·小雅·瓠叶》,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瓠叶味苦,诗中以瓠叶言其宴席上菜肴的粗陋和简约,但主人并没有以其微薄而废礼,而是情真意挚地“采之亨之”。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寻春马”是暗用孟郊《登科后》的典故。
这里苏轼是说董传即便登科也没钱置办马匹,像孟郊那样“一日看尽长安花”。
“择婿车”是用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所载唐进士放榜日公卿家倾城选取佳婿。
“钿车珠鞍,栉比而至”的典故。
苏轼的意思是说,董传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
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一句脍炙人口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内心深处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学问,气质高雅,具有超凡的才情和艺术修养。
它来源于唐代文学家杜郎中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中形容了自己内心世界的丰富和宽广。
腹有诗书,意味着一个人内心装满了诗和书籍,而这些诗和书籍不仅仅是作者创作的,更是包括了他所阅读的各种文献和著作。
一个人若能不断地吸收知识,阅读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还是文学作品,都能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培养自己的情操和才情。
气自华,是指通过腹中的诗书知识,自然地散发出一种优雅和高尚的气质。
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表现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内心净化了,灵魂得到了滋养,才能在外表中表现出来。
而那些充满智慧和内涵的诗和书籍,无疑会让人变得更加高尚和雅致,提升自己的气质。
这句成语的意境,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在外貌还是行为上都可以通过内心的修养来展现出来。
腹有诗书的人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会显得更加镇定和淡然。
他们因为内心的丰富而有着超越常人的思考和理解能力,能够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寻找到真相,不轻易受到外界干扰和迷惑。
这句成语还给人们传递了一种人生态度,即要有内涵。
一个人要追求自己内心的丰富,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个人修养,更是为了人生的充实和完美。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展现出自己真正的价值。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象征,是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文化的向往。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物质的繁荣和外表的美丽,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和品质的提升。
这种修养和品质来源于丰富的知识和学问,只有通过不断地读书和学习,才能够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和出类拔萃。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目标和境界。
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能够展现出自己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气质。
只有通过内心的修养和自身的提升,才能够真正地实现自我价值,达到人生的圆满和完美。
腹有诗书气自华

• 苏轼在《和董传留别》中说:粗缯 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
• 意思是:知识能够让生命进入更深 刻的内层,使心灵放出奕奕神采, 从而使人的气质与风度显现出来。
• 读书可以养气,古人推崇“养天地 正气,法古今完人”,从读书中培养 出来的气质美,体现了一个人的修 养和教养。 • 寥寥七个字,足以揭示知识与人文 气质、风度之间的关系。
• 人生在世,不但要有物质上的粮食, 更少不了精神上的食粮,这精神食粮 就应该主要来源于书了。
• 古往今来,流传着许多有关读书的典 故和佳话,不胜枚举。
• 诗书的德染与熏陶、文章典籍的教益 与启迪,引导着人们由蒙昧走向文明。
• 古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 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钟如粟”。 • 这话对不对,姑且不说; • 但,热爱读书总是没有错。
• 真正的读书人才会真正理解读书的 意趣,也才会真正享用书,接受书 对人生的浸润和照耀。
•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古诗说出 了读书的深味和真趣。
• 书,保存着古往今来最优秀人物的智 慧、才情和精神,读书,就是在有限 的生命里与无限的历史和人类精神进 行交流和对话,千万年的乳汁和阳光 自书中涌出,灌注此刻的某一颗灵魂, 诗书入胸,气度高华。
• 读书能给人带来欢愉快乐,读点感 悟人生的文章,心胸顿感乌云尽散, 阳光普照,使自己的内心常拥有一 个自得方寸之地。
• 读书读到痴迷,沉浸其中,便常有 “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也即陶 渊明诗中所说的“每有会意,便欣 然忘食。”
• 读书是一种快乐,更是一种享受。
• 夜守书斋,一盏台灯洒下静谧的桔 黄色的柔光,宁静展卷,远离了都 市的喧嚣,避开了尘世的名缰利锁, 心之犁铧,于无声中悄然破土。
• 我们的古人是把读书作为“悟道”、 “修行”的方式,作为熏陶情操、 提升性灵的一种精神修炼。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上一句和下一句是什么出自哪里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上一句和下一句是什么出自哪里
“腹有诗书气自华”上一句是“粗缯大布裹生涯”;下一句是“厌伴老儒烹瓠叶”。
诗句出自《和董传留别》,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粗缯(zēng):粗制的丝织品。
大布:古指麻制粗布。
裹:这里指经历。
生涯:人生的境遇和其过程。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上一句和下一句是什么
上一句:粗缯大布裹生涯
下一句:厌伴老儒烹瓠叶
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和董传留别》
原句: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译文: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
腹有诗书气自华说明了什么
1.读书可以改变个人气质
书读得多的人,明白的道理多。
性格不容易偏执。
他待人接物的态度冲淡平和,不会让人觉得第一眼就被冒犯。
他有容人的雅量,遇到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不会马上与人争执。
他或者善良温和,或者风趣幽默,或者博学强闻。
2.书读得多的人有主见,不容易随波逐流。
就像苏东坡一样,他对自己的外貌特别自信。
就算是穿着乞丐装,他也和穿着皇袍一样神气。
读书多的人看起来文质彬彬,温文尔雅,面目清秀,眼睛里充满智慧。
腹有诗书气自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对自己词人与亡国之君的双重身份的刻画;“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是鲁迅对当时社会黑暗的不满;“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地招手/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是徐志摩对康桥(即现在的剑桥大学)的无限眷恋。朋友,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它们吧!
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知识能够让生命进入更深刻的内层,使心灵放出奕奕神采,从而,使人的气质与风度显现出来。寥寥七个字,足以揭示知识与人文气质、风度之间的关系。
若要“气自华”,首先要“腹有诗书”。很小的时候,喜欢读冰心老人的文章,《小橘灯》、《笑脸》,给人一种身旁站着位慈祥的老人,谆谆教导的感觉。后来,我才知道,是泰戈尔“教”她的,写作的方法已经在她腹中。长大了些,“结识”了郁达夫,文如其名,旷达。再后来,鲁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自清、巴金……每读一本书,仿佛认识一个人:每读懂一个人,仿佛体验到一种奇特的感受。一旦进入那样的境地,你就能悟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真谛。
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文墨怀若谷。

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文墨怀若谷。
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出自《和董传留别》。
作者苏轼,其中的“腹有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
1虚怀若: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出自于《老子》第十五章:“古之善士者,错综复杂玄通,浅不容辨。
夫唯不容辨,故黎允文之孟: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但若客;涣兮若冰之将弘教,敦兮其若朴,之句兮其若谷。
”又:“上德若谷。
”王弼注:“不德其德,并无所怀也。
”
后来就用“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虚心,心胸开阔。
2 深通诗书气自华出自于宋代苏轼的《和董传天歌》: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糠瓠叶,强随举子挥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懊恼犹堪夸世俗,诏徐崭新烫字例如鸦。
腹有:胸有,比喻学于成。
气:A45EI321VD外的精神气色。
华:丰盈而实美。
深通诗书气自华:比喻只要爱读诗书,学有所成,气质才华自然别洛耶,高雅光彩。
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
读书的作用不仅在于占有知识,还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尤其是常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俗。
这一整句原文无考,“胸藏文墨虚若谷”必须就是作者为裹和“深通诗书气自华"而写下的。
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

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
一个人读书多了,身上自然会带一股书卷之气,就会自然而然受书本的影响,言谈举止间流露出读书人所特有的气质,或温雅或脱俗、或不卑不亢、或典雅大方;一个人见识深广,学识渊博,会由内而外散发一种独特的气质,它是一种在优良品德的前提下伴生的一种深沉内涵,一种闪光思想,一种璀璨的光芒。
故而,“腹有诗书气自华”不只是表达读好书,会读书,还在于“气自华”三个字。
“腹有诗书”“气自华”二者存在一个因果的关系,“腹有诗书”是“气自华”的前提,而“气自华”则表现为“腹有诗书”的成果。
“气自华”主要表现在内外两个层面。
这里的“内”指的是学有所得,心生信念,定力增长,使“浩然正气”内化于心。
如孔子评价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如黄庭坚所言:“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
曾国藩也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这些先贤的名言都点出读书提升精气神,坚定理想信念的作用。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出自宋·苏轼的《和董传留别》。
全诗如下: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全诗蕴藉含蓄,巧于用典,层层交织着董传粗衣在外而经纶在内以及贫困窘迫的情状与作者美好的祝愿之间的种种矛盾,造成强烈的反差,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
首联赞扬董传虽然贫穷但勤于读书,因此精神气质非同常人;颔联表明董传希望通过科举出人头地;后两联用典赞扬并祝福董传终有大成。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3.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5.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期。
——唐婉《钗头凤·世情薄》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7.红藕相残玉簟秋。
轻结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李清照《一剪梅·红藕相残》8.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易水歌》9.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10.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纳兰性德《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有诗书气自华
“,胸无春秋志难远”,这是苏东坡的一句话。
书作为知识的载体,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读书使人充实,读书使人增长知识、提高素养、涵养思想。
好书是智者,与之交谈,能让一颗浮躁的心慢慢沉静下来。
好书是哲人,絮絮低语,清泉流水一样能鉴人身心。
好书是诗人,长哦短吟,让人南山在望,清香满怀。
好书是学者,博古通今,诲人不倦,让人警醒,使人自省。
如果说心是一朵花,那么书就如润物细无声的小雨。
拿一本书独坐静读,宛若心中有一阵小雨在丝丝缕缕地下,如有一种希望在发芽、生长,在雨的滋润下含苞吐蕾,清香四溢,恰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意境。
读书后的心灵,如春雨洗过的青山,干净清爽,象剔除瑕疵的美玉,晶莹透亮,纤尘不染。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一个爱读书的人,一定是一个耐得寂寞的人,一个清爽高洁的人。
因为经常处于一片净土之间,耳濡目染,心灵纯净,心胸开阔,也自然是一个思想纯粹、光明磊落的人。
读书的感觉,可以用海子的一句诗来形容: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个人成长的食粮。
优秀的书籍是一种由高贵语言和闪光思想所构成的财富,为人类所铭记,所珍惜,是我们永恒的伴侣和慰藉。
“书籍把我们介绍给良师益友,使我们认识迄今为止人类最伟大的灵魂。
”“一本好书象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这些名言都说明了读好书的意义。
读书不能见书即览,要有目的、有选择、有思考。
好书能使人高雅、纯善,劣书使人低俗、奸邪,这就需要我们辨别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