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赏析
浅析中国民歌的内在美

浅析中国民歌的内在美
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在中国久远的历史长河中,民歌一直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记录着民间的生活和感情,传承着智慧和文化。
中国民歌的内在美是丰富多彩的,体现在曲调、歌词、情感表达等方面,下面对中国民歌的内在美进行浅析。
中国民歌的内在美体现在其曲调上。
中国民歌的曲调清新优美,多变而又富有韵味。
不同地域的民歌曲调各具特色,如青海的《青海湖》、云南的《茉莉花》、陕北的《马兰花》等,都是以本地的风土人情为题材,表现出各自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
民歌的曲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这也是中国民歌内在美的重要体现之一。
中国民歌的内在美还体现在歌词上。
民歌歌词通俗易懂,表达真挚,往往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工作中的真实写照。
比如《茉莉花》中的“茉莉花呀茉莉花,开在寂寞的夜里,香味填满了这黑夜”,表达了对坚强女性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马兰花儿》中的“赶山风赶大风,赶呀赶,赶狂风赶旷野,赶呀赶”,表达了对奋斗生活的追求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些歌词内容朴实真挚,表达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民歌的生活本真和生命力。
中国民歌的内在美还在于其情感表达。
中国民歌的情感表达浓烈而真挚,常常是源自于生活的体验和情感的流露。
例如《茉莉花》中的深情款款,表达了对家园的眷恋;《敖包梁之泉》中的悲凉哀怨,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和对生活的苦涩。
这些民歌以其真挚的情感打动了许多人的内心,贴近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
中国器乐赏析

中国器乐赏析
中国器乐作品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和音乐的精髓,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以下是几首经典的中国器乐作品赏析:
1.《二泉映月》:作曲家为古琴演奏家傅聪。
这首曲子以古琴为主要乐器,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月亮的赞美和思念。
曲子以缓慢的旋律开头,逐渐加快节奏,达到高潮,然后再慢慢地结束。
整首曲子旋律优美、简洁,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和精神。
2.《梅花三弄》:作曲家为明代琴师姚履仁。
这首曲子以古琴为主要乐器,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梅花的赞美。
曲子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表现了梅花的形态、花香和花意。
整首曲子旋律简洁、清新,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追求。
3.《大鼓打碗》:作曲家为清代民间艺人。
这首曲子以大鼓和碗为主要乐器,表现了中国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
曲子以激烈的鼓点和碗声开头,逐渐加快节奏,达到高潮,然后再慢慢地结束。
整首曲子节奏明快、热烈,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豪迈和热情。
4.《广陵散》:作曲家为唐代琴师吕洞宾。
这首曲子以古琴为主要乐器,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广陵的赞美。
曲子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表现了广陵的山水、人文和风情。
整首曲子旋律婉转、悠扬,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以上这些中国器乐作品都是经典之作,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了中国
古代文化和音乐的精髓,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值得广大音乐爱好者欣赏和品味。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特征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特征分析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其中包含了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和声音特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各种音乐元素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一、旋律特征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旋律特征十分独特,包括了古老而富有韵味的旋律形式,如古乐、雅乐、丝竹乐等。
其中古乐是指汉代以前的乐曲,其特点是旋律简洁、朴素、自然,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崇拜自然的意味。
雅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宫廷音乐,其曲调优美、和谐,表现出古代社会宗法等级制度的特点。
丝竹乐则是中国传统器乐音乐的代表,其旋律清新婉转,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魅力。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旋律特征还表现在其使用的音阶和音律上。
中国音乐使用的音阶主要是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这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基础。
在音律上,中国古代音乐追求的是“和谐、平和、婉转”,强调音乐的气韵和情感表达,因此在旋律上常常表现出平和、婉转、抒情的特征。
二、节奏特征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节奏特征十分丰富多样,不仅包含了各种基本的节奏形式,还有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独特节奏特点。
在中国古代音乐中,常用的节奏形式有固定节拍、自由节拍和变奏节拍。
固定节拍是指音乐中的节奏有着明显的规律和规定,如古罗马音乐《广陵散》中的“一拍一拍”、“两拍一拍”等固定的节奏形式。
自由节拍则是指音乐中的节奏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根据作曲者的要求进行变化,如黄龙谣中的自由节奏形式。
变奏节拍则是指根据音乐的表达需要,对原定的节奏进行适当的改变,增加音乐的表现力,如《走马观花》中的变奏节奏。
这些不同的节奏形式为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提供了丰富的变化。
三、声音特色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声音特色主要表现在器乐、歌唱和声腔等方面。
在器乐方面,中国传统音乐使用的乐器种类繁多,其中包括了民族乐器和宫廷乐器两大类。
中国古典十大名曲

中国古典十大名曲赏析1、俞伯牙在江边抚琴,唯钟子期从中听懂山之雄浑、水之幽深;2、春江明月初升,一叶扁舟,一点渔火,在月下随水漂浮;3、寒梅迎霜傲雪,疏影弄月,暗香轻度,清奇挺拔;4、离乡背井的凄凉中夹杂着离别后的思念,如泣如诉;5、身陷十面埋伏,耳听四面楚歌,空有拔山之力,可惜英雄气短,别姬自刎,痛何如哉;6、秋月秋风秋夜长,孑影徘徊思故乡,如此寂寞,情何以堪;7、自稽康辞世,从此而绝的广陵散,再现当年聂政刺王的侠肝义胆,今人有兴有幸得见,可谓幸甚......一、高山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
”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此曲最初刊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秘谱》。
该书在解题中写道:“《高山流水》本只一段,至唐分为二同曲,不分段落。
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
”二、春江花月夜原名《夕阳萧鼓》,意境深远,乐音悠长。
后取意唐诗名篇《春江花月夜》更名。
《夕阳箫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明清早已流传。
这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优美流畅,在演奏中运用了各种琵琶技法。
在曲式上,用扩展、收缩、局部增减和高低音区的变换等手法展开全曲。
此曲流传甚广,是琵琶古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乐谱最早于1875年的抄本。
三、梅花三弄《梅花三弄》是一首古琴曲,由笛曲改编而来,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故称“三弄”,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
相传晋桓伊作笛《梅花三弄》,后人移植为琴曲。
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迎风斗雪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之人。
此曲系借物咏怀,借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节操高尚的人。
乐曲前半阕奏出了清幽、舒畅的泛音曲调,表现了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急促的后半阕,描写了梅花不屈的动态。
前后两段在音色、曲调和节奏上然不同,有着鲜明的对比。
中国古代民歌与传统音乐赏析

民歌的分类与特点
山歌:劳动中产生的自由抒发感情的民歌 小调:在民间流传较广、比较规整的民歌 号子:集体劳动中协调步伐、激发劳动热情的民歌 儿歌:儿童日常生活中传唱的民歌
02
中国传统音乐的形 式与特点
THEME TEMPLATE
音乐形式
音乐结构:中国传统音乐通常采用五声音阶和六声音阶,注重旋律和 节奏的和谐统一。
稻壳学院
中国古代民歌 与传统音乐赏 析
THEME TEMPLATE
目录
CONTENTS
中国古代民歌的起源与演变
中国传统音乐的形式与特点
中国古代民歌的代表作品赏 析
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作品赏 析
中国古代民歌与传统音乐的 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民歌与传统音乐的 影响与启示
01 02 03 04 05 06
01
03
中国古代民歌的代 表作品赏析
THEME TEMPLATE
《诗经》中的民歌
作品来源:《诗经》 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 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 秋中叶(前11世纪 至前6世纪)的诗歌。
民歌特点:多以四言 为主,普遍运用 “赋”、“比”、 “兴”手法,以风、 雅、颂划分。
代表作品:《关雎》 、《蒹葭》、《采采 蘋》等,反映了那一 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 方面。
《春江花月夜》与《渔舟唱晚》
添加标题
《春江花月夜》:这首曲子以春江、花月、夜景为背景,表达了 离别与思念的情感,旋律优美,婉转悠扬。
添加标题
《渔舟唱晚》:这首曲子描绘了夕阳西下,渔舟晚归的景象,表 达了宁静、温馨的情感,音色悠扬,节奏明快。
添加标题
艺术特色:《春江花月夜》采用了传统的五声调式,运 用丰富的音乐表现手法,如音色的变化、节奏的张弛等, 表现出曲中离别和思念的情感。《渔舟唱晚》则以悠扬 的旋律和节奏明快的音型,表现出渔舟晚归的生动场景。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特征分析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特征分析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音乐创作出了许多经典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音乐上具有独特的特色,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特征进行分析,以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所在。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特征一:古老而神秘的音乐风格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特征之一就是其独特的音乐风格。
中国传统音乐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音乐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充满了古老而神秘的韵味。
其音乐风格在演奏技法、乐曲结构、调式音律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往往融入了许多传统的文化元素,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词、典故、民间传说等,这些元素赋予了音乐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
通过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深刻的艺术表达力,同时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特征三:丰富多彩的曲调和乐器组合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不仅在音乐内涵上具有独特的特色,在曲调和乐器组合方面也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特点。
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曲调和优美的旋律著称,这些曲调大多来源于古代诗词和民歌,具有独特的旋律特点。
在乐器组合方面,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也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不仅有弦乐器、管乐器等传统乐器,还有古琴、古筝等具有独特音色的乐器,这些乐器组合为音乐作品增添了更多的魅力和韵味。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特征四:充满人文关怀的主题内容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主题内容往往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情感。
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在词曲创作中常常表现出对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关怀和思考,这些主题内容反映了音乐创作者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
通过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音乐创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这些主题内容为音乐作品赋予了更多的情感和情感表达。
中国传统音乐欣赏

中国传统音乐欣赏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之一就是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各种乐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享誉世界。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流派以及著名的曲目,带领您进入这美妙的音乐世界。
中国传统音乐以其深沉、恬静、舒缓的风格而迷人。
它强调气韵生动、柔软和谐的表演风格,与西方音乐的均衡对称对比鲜明。
中国传统音乐的乐器多种多样,包括古筝、琵琶、二胡、笛子等。
这些乐器产生的声音独特而美妙,带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沉浸于音乐的愉悦感。
中国传统音乐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流派。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宫廷音乐(又称为文人音乐)和民间音乐。
宫廷音乐起源于古代宫廷,以其优雅和高雅的风格而著名。
它是皇帝和贵族们享受和表演的音乐,因此享有崇高的地位。
而民间音乐则源于人民生活和劳动中,常常带有朴实自然的风格,讲述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中国传统音乐有许多著名的经典曲目,其中最受广大人民喜爱的包括《百鸟朝凤》、《二泉映月》等。
《百鸟朝凤》是一首西北民间音乐,描绘着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鸟儿的欢歌。
这首音乐通过琵琶、古筝等乐器的演奏,展现出了自然界的神奇和美妙。
《二泉映月》则是二胡家喻户晓的代表作,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表达而著名。
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如音乐会、表演、演奏等。
中国有许多知名的音乐家和乐团,他们通过演奏传统乐曲,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得以传承和发展。
此外,中国传统音乐也被广泛运用在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等艺术表演中,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总之,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各种乐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广受欢迎。
它以其舒缓、柔和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带给人们一种沉浸在音乐之中的美妙感受。
通过欣赏中国传统音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的文化传统。
无论是在音乐会上聆听演奏,或者在电影中欣赏剧情穿插的音乐,都能够带给我们愉悦和感动。
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传统音乐的世界,感受音乐所带来的无限魅力吧!。
中国民乐十大名曲赏析

10.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何占豪陈钢
《梁祝》是以中国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事故较有代表性的 三段剧情————相爱、抗婚、化蝶为主要内容
百万书库 百万工具 期刊杂志 有声读物 菩提心者 国宝档案
百万图库 主题模块 百家讲坛 动态素材 博客制作 百年中国
百万音乐 立地书厨 英语拼音 幽默大全 精品主题 书法长廊
中国民族音乐源远流长底蕴深厚遗产非常丰富从上千首民乐中选出二十首候选曲目难免会出现不能囊括各个地区各种风格的曲目的情况而且在挑选时主办者还考虑到了以后要将部分曲目制作成动画片故事性强的曲目会比较容易表现太抽象的曲目则因不好表现而被割舍
中国民乐十大名曲赏析
动态 - 香儿 - xianger
中国民乐十大名曲赏析
中国民族音乐源远流长,底蕴深厚,遗产非常丰富,从上千首民乐中选出二十首候选曲目, 难免会出现不能囊括各个地区各种风格的曲目的情况,而且在挑选时主办者还考虑到了以后要将 部分曲目制作成动画片,故事性强的曲目会比较容易表现,太抽象的曲目则因不好表现而被割 舍。而评委则主要由北京音协的成员组成。 十大民乐简介: 1.梅花三弄(编钟与乐队)彭修文改编 《 梅花三弄》原是一首古琴曲,“三弄”就是演奏三遍的意思,是中国传统乐曲的一种曲体,旋律 优美刚劲,清秀高雅。
6.彩云追月(民乐合奏)任光曲彭修文改编 乐曲集中了广东音乐特色,以富于中国民族色彩的五声性旋律,通过不同乐器的演奏,形象地描 绘了南国景色和皓空的迷人景色。
7.不屈的苏武(二胡协奏)彭修文曲 乐曲选自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乐曲以二胡协奏的形式通过风雪孤忠,思汉怀乡,执节荣归三个乐 章表现了苏武热爱祖国的坚贞诚挚的情怀。 8.交响诗《流水操》(民乐合奏)彭修文曲
2.月儿高(民乐合奏)古曲彭修文改编 原为一首琵琶曲,乐曲描述了祖国山河美丽壮阔的夜色,借以抒发热爱祖国的激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钟代表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这套 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 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 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 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 下三层。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 件)达246个。短架(左)长335、高273、 长架(中、右)长748、高265厘米编钟 是古代打击乐器,也是象征拥有者权 位的礼器。主要流行于商周和春秋战 国时期。
编钟象征
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 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近代, 在中国云南、山西和湖北等地的古代 王侯贵族的墓葬中,曾先后出土了许 多古代的编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现的曾侯乙编 钟。这套编钟工艺精美,音域可以达 到五个八度,音阶结构接近于现代的 C大调七声音阶。另外,编钟上还标 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 了许多音乐术语,显示了中国古代音 乐文化的先进水平。曾侯乙编钟是目 前中国出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保 存较好的编钟,被誉为人类文化史上 的奇迹。 编钟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 听,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又有歌 钟之称。 用曾侯乙编钟演奏的乐曲《楚殇》。乐曲表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被流 放时的悲愤之情。
重要的打击乐器——编钟
曾 侯 乙 编 钟
课程:中国音乐赏析 院系:文学院艺术设计系 专业:环境设计 姓名:杨凯丽 学号:1312590
编钟简介
编钟是中国古代 重要的打击乐器,是 钟的一种。编钟兴起 于西周,盛于春秋战 国直至秦汉。编钟由 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 有次序地悬挂在木架 上编成一组或,但钟身都绘 有精美的图案。
这套编钟的铭文,是一部重要的 中国古代乐律理论专著。全套编 钟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色优 美。每件钟均有呈三度音程的两 个乐音,可以分别击发而互不干 扰,亦可同时击发构成悦耳的和 声,证实了中国古编钟每钟双音 的规律。全套编钟具有深沉浑厚 的低音、圆润淳朴的中音和清脆 明快的高音。其音域自C2至D7, 中心音域内具十二半音,可以旋 宫转调,演奏七声音阶的多种乐 曲。钟及钟架铜构件是铜、锡、 铅合金,合金比例因用途而异。 用挥铸、分铸、锡焊、铜焊、铸 镶、错金、磨砺制作而成,工艺 精湛。
已知最早发明时间
叶家山墓地将编钟历史前推500年,改写 世界音乐史。 曾侯乙编钟曾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而在随州叶家山墓地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 发现了比曾侯乙早500多年的编钟,或将改变 对钟的起源的认识。考古人员在编号墓墓壁 二层台发现了1个镈钟和4个编钟,5件为1套。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 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谦教授认为,这 是中国目前所知最早的编钟,此次发现的编 钟属于西周早期,有5至6个编钟,其数量和 规模超过同时期已发现的编钟,在当时属于 较高等级,是西周考古的重大发现。
1957年,在我国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出土的第一套 编钟13枚,音乐家随即用此演奏歌颂当代领袖 的颂歌《东方红》。1978年,湖北随州南郊擂 鼓墩的一座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 乙墓出土的编钟,是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成套编 钟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这套编钟之大,足以 占满一个现代音乐厅的整个舞台。曾侯乙墓编 钟由19个钮钟、45个甬钟,外加楚惠王送的一 件大傅钟共65件组成。这些钟分3层8组挂在钟 架上,直挂在上层的3组叫钮钟,斜悬在中下层 的5组叫甬钟,其中最小的一个钮钟高20.4厘 米、质量为2.4千克,在演奏中能起定调作用, 最大的一个低音甬钟高达153.4厘米、质量为 203.6千克,全套编钟总质量在2500千克以上。 钟架是铜木结构的,它的 外形呈直角曲尺形 (如┏),全长10米以上,上下3层,高273厘 米,由6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整 套编钟和梁架气势宏大、壮观无比。演奏时乐 队由几个人组成,用6只丁字形木锤敲高、中音, 用两根长形棒撞低音。经声学专家研究,编钟 中的每只钟都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只要 准确地敲击钟上标音的位置,它就能发出合乎 一定频率的乐音,整套编钟能奏出现代钢琴上 的所有黑白键的音响。这套编钟的定音频率为 256.4赫,与如今钢琴上的中央“C”频率几 乎完全相等。
起源:
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不过 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 每套编钟的个数也不断增加。古代的编钟多用于 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 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
原理
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 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 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 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 有重要的影响。
标音明文标示了钟的悬技位置或敲击部位及其 所发音的名称,它们构成了十二半音称谓体系。 乐律理论记述了曾国与楚、晋、齐、申、周等 国的律名对应关系。钟铭所见律名28个、阶名 66个,绝大多数都是前所未知的新材料。
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 际操作上,都显得十分合理。全套钟的 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 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 技法,以赤、黑、黄色与青铜本色相映 衬,显得庄重肃穆,精美壮观。有6个丁 字形彩绘木极和2根彩绘撞钟木棒与钟同 出。据此并经实验判定,这套钟的使用 共需5人:3人双手执小模,掌奏中、上 层钟;2人各持撞钟木棒,掌奏下层钟。 (木架和部分挂钩系复制,其余均为原 件)。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县(今随州 市)擂鼓墩曾侯乙墓。
材料
曾侯乙编钟用料是铜、锡、铝合 金,全套编钟上装饰有人、兽、龙 等花纹,铸制精美,花纹细致清晰, 并刻有错金铭文,用以标明各钟的 发音音调,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实 物。可见,远在2400多年以前。我 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 到相当高的水平,它比欧洲十二平 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 2000年。
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为八组:上 层3组为钮钟,19件;中层3组为南钟, 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 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甫钟,12件,另有 搏l件。最大的1件通高152.3厘米, 重203.6公斤;最小的l件通高20.2 厘米,重2.4公斤。钟体总重2, 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 分,合计4,421.48公斤。
编钟的悬挂有三种方式:下层钟用环挂式, 挂钩为爬虎套环和双杆套环两种中层钟用 钩挂式,挂钩为框架钩和焊钩两种;上层 钟用插挂式,是以插销入挥、串钩钟钮。 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 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铭文多数 错金。全部甬钟的记事铭文均为“曾候乙 作持”5字,标明钟的制作和享用者是曾侯 乙。搏钟的铭文则记载楚王熊章为曾侯乙 铸宗彝一事。
小结
编钟虽作为一种较为古老的打击乐器, 但其音质、音准、音色等方面,绝不逊色 于:排鼓、大鼓,大锣、小锣、大镲、小 镲、钵等民族打击乐器,也不逊色于:定 音鼓、马林巴、铝板琴、大军鼓、小军鼓 等西洋打击乐器,更不逊色于架子鼓等爵 士打击乐器。其地位已在世界打击乐界中 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