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与“贞观之治”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与“贞观之治”教案北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措施和贞观之治的特点。

(2)掌握唐太宗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3)认识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唐太宗的统治措施。

(2)运用比较法,分析贞观之治与之前时期的区别。

(3)结合历史资料,学会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努力奋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措施。

2. 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难点1. 贞观之治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 如何评价唐太宗及其统治时期的历史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唐朝建立的过程及其历史背景。

提问:“你们认为,唐朝初期最杰出的皇帝是谁?他统治时期有哪些成就?”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措施。

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中提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贞观之治的特点。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小组间的交流。

4. 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

详细讲解唐太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突出贞观之治的特点。

5. 案例分析:选取有关唐太宗统治时期的典型历史事件,让学生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

如:“魏征劝谏唐太宗”、“贞观之变”等。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简要概括唐太宗的统治措施。

2. 请学生结合教材,分析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回顾唐太宗的统治措施和贞观之治的特点。

提问:“唐太宗的统治给唐朝带来了哪些影响?贞观之治在我国历史中具有怎样的地位?”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唐太宗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与“贞观之治”教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与“贞观之治”教案北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历史地位和贞观之治的含义。

(2)掌握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3)了解贞观之治对唐朝及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唐太宗李世民的政治举措。

(2)运用史料对比法,评价贞观之治的历史地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唐太宗李世民的历史地位。

2. 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其历史意义。

3.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三、教学难点1. 贞观之治时期的政治改革及其影响。

2. 贞观之治与唐朝盛世的关联。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纪录片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情况。

(2)提问:你们听说过“贞观之治”吗?它是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贞观之治的含义。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述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2)分析贞观之治对唐朝及中国历史的影响。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贞观之治时期的政治改革有哪些?它们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史料对比(1)展示相关史料,让学生了解贞观之治时期的历史真实情况。

(2)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唐太宗李世民和贞观之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唐太宗李世民的政治举措。

六、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主要成就,以及贞观之治对唐朝及中国历史的影响。

具体内容包括:1. 政治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选拔贤能,重视法制建设。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主要介绍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

教材通过讲述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辉煌。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知识,对唐朝的建立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掌握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

2.难点: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地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案例分析法:以唐太宗的治国实例为载体,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贞观之治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3.视频资料:关于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的短视频。

4.图片资料: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

5.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短视频介绍唐太宗李世民,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展示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政治改革、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贞观之治的辉煌。

七年级历史下册 1.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 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1.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 北师大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一、学习目标1、了解隋亡的原因,识记唐朝的建立。

2、理解把握唐太宗的主要事迹。

3、掌握贞观新政的主要原因、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三、复习反馈1、581年北周外戚建立了隋朝,他就是帝。

589年灭掉南方的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2、用六年时间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以为中心,北抵,南至,自北向南分为、、、四段,连接了、、、和五大水系,全长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四、自主梳理(一)唐王朝的建立1、隋朝灭亡:统治期间,连年,多次发动,其残暴统治引发了,最终导致隋朝迅速灭亡。

2、唐朝建立:618年,建立了唐王朝,定都,他就是唐高祖。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1、唐太宗:626年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他就是唐太宗。

2、用人和纳谏:唐太宗认识到,只有,才能避免因君主个人的失误而导致王朝灭亡,当时敢于直言被唐太宗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唐太宗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

他尽量做到,兼收并用。

(三)贞观新政1、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因:吸取的经验教训。

2、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①赋役制度方面: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减少百姓,规定可用的方式代替服役。

②政治方面:沿袭和完善隋代的“”制。

其中中书省,门下省,最后交由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分别是、、、、、,各部分管具体政务。

③法律方面: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宽省刑法。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法典,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3、结果: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

五、随堂练习1.下列事件中属于引发隋末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原因是()①大兴土木②多次发动战争③滥用民力④酷虐残暴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③D.①③④2.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皇帝以知人善任、虚心纳谏著名,他就是()A、唐高祖B、唐太宗C、唐玄宗D、武则天3.唐朝实行的行政制度是:()A.郡县制B.三省六部制C.丞相制D.军机处4.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A.《水经注》B.《隋律》C.《齐民要术》D.《唐律疏议》5.下列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述中,不合适的是()A、合并州县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役,减轻人民负担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D、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税负担减轻6.以下关于唐太宗与隋文帝的共同之处的叙述,错误的是()A、开国皇帝B、重视发展生产C、提倡节俭D、在位时社会经济繁荣7、材料分析题: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广东省东莞市寮步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广东省东莞市寮步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无答案) 北师大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一、学习目标(一)知识识记1.了解隋亡的原因,识记唐朝的建立2.把握唐太宗李世民为政特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等3.掌握贞观新政出现的主要原因、内容4.知道贞观之治的含义(二)能力培养1.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提高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在今天现实中的借鉴作用二、教学要点本课教学重点:贞观新政本课教学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如何看待贞观之治。

三、自主学习(预习)请你认真阅读教材8--10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一.唐王朝的建立1.隋的灭亡灭亡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在位皇帝______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唐的建立1)建立时间_____________ 建立者_____________ 都城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教材第9页”唐太宗像”,了解唐太宗:年继承皇位,改年号为二.贞观新政1.出现原因:唐太宗认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

2. 主要内容:1)赋役制度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政治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法律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____________ 经济______________ ,被誉为“_____________”四、我的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课堂学习(探究)质疑一:唐太宗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北师大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习目标】1、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掌握唐太宗、贞观行政的内容和贞观之治。

3、学习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学习难点】对唐太宗的评价【内容导学】一、自读教材内容明确下列知识点并识记。

1、唐朝的建立: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吗,引发了农民起义,是隋朝灭亡。

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他就是唐高祖。

2、唐太宗的统治:(1)唐太宗虚心纳谏,从谏如流,被他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知人善任,唯才是举,破格提拔了等。

(2)贞观新政:原因:唐太宗吸取的教训,进行一系列改革。

内容:①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朝建立的制;②经济上:改革制度,轻徭薄赋;③法律上,修订法令,减轻刑罚,编订《》。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3)影响: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经济得到和,国力增强,被誉为“”。

二、合作探究1、隋朝为什么会灭亡?2、根据所学知识和你所知道的情况,请试着评价唐太宗?【课堂训练】一、精挑细选1、隋统一后,隋文帝励精图治,出现了盛世局面,但很快又走向灭亡。

隋朝灭亡于--------------------------------------------------()A 581年B 589年C 605年D 618年2、唐朝是谁建立的-------------------------------------------------()A 杨坚B 杨广C 李渊D 李世民3、唐太宗在位期间政绩突出,其统治被称为-----------------()A 文景之治B 开皇之治C 开元盛世D 贞观之治4、敢于直言,前后向唐太宗进谏200多次的大臣是--------()A 姚崇B 房玄龄C 魏征D 杜如晦5、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A 《汉律》B 《隋律》C《贞观政要》 D 《唐律疏议》二、材料阅读题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七年级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北师大版教案示例题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年级七年级版本北师大型新授学校班级教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堂学习、练习,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通过后活动,加深对“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认识和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

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使学生认识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

他的进步行改革措施,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终于促成了“贞观之治”。

教材分析隋末农民起义后,李渊建唐并统一了全国。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调整了统治政策,在经济上轻徭薄赋、政治上广搜人才,兼听各种意见,多方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其在位时期,被世人称为“贞观之治”,它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

贞观时期的政治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最鼎盛时期的风貌。

因此,本是学生了解隋唐盛世的政治制度的最重要的机会,教师一定要引起重视,把本内容讲好讲活。

教学重点贞观新政教学难点对唐太宗的评价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突出,对新事物的兴趣相对比较浓厚。

但是,他们理解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基本上还未形成。

因此,教师在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分析问题也应该做好具体事例的铺垫,否则,学生将难以理解。

教学方法重点突破“贞观新政”的内容并不困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并归纳“贞观新政”的主要措施。

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些措施为什么有利于唐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能力。

难点突破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

七年级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北师大版

七年级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北师大版教案示例课题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年级七年级版本北师大课型新授课学校班级教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唐王朝的建立,了解“贞观之治”的历史背景。

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能力目标通过课堂学习、练习,课后自我检测,掌握基本知识。

通过课后活动,加深对“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认识和对唐太宗的正确评价。

采用合作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使学生认识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

他的进步行改革措施,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终于促成了“贞观之治”。

教材分析隋末农民起义后,李渊建唐并统一了全国。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调整了统治政策,在经济上轻徭薄赋、政治上广搜人才,兼听各种意见,多方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其在位时期,被世人称为“贞观之治”,它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

贞观时期的政治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最鼎盛时期的风貌。

因此,本课是学生了解隋唐盛世的政治制度的最重要的机会,教师一定要引起重视,把本课内容讲好讲活。

教学重点贞观新政教学难点对唐太宗的评价学情分析初一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突出,对新事物的兴趣相对比较浓厚。

但是,他们理解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基本上还未形成。

因此,教师在教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分析问题也应该做好具体事例的铺垫,否则,学生将难以理解。

教学方法重点突破“贞观新政”的内容并不困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并归纳“贞观新政”的主要措施。

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些措施为什么有利于唐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能力。

难点突破对唐太宗的评价,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概括唐太宗对历史的贡献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形成开明的政治思想,实行了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北
师大版
班级:姓名:小组:编号: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了解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预习检测】请你认真阅读教材8--10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一、唐王朝的建立:年,建立唐朝,定都,
最后兼并各割据势力,全国又归于统一。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1、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
,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2、唐太宗鼓励臣下直言,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
被唐太宗比喻为。

三、贞观新政(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0--11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出现原因:
(1)唐太宗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

(2)唐太宗认真吸取的经验教训。

(3)采取一系列革新措施。

2、革新措施(新政内容):
(1)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少,规定的方式代替服役,使逐渐松弛。

(2)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制。

三省中,替皇帝起草政令,负责审核,最后交由执行。

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3)法律上:唐朝在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3、新政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经济,国力,被誉为。

【拓展练习】
1、中国历史上称唐太宗的统治时期为()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说:“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是()
A、唐高祖李渊
B、唐太宗李世民
C、武则天
D、唐玄宗李隆基
3、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根本目的是()
A、笼络人才
B、维护封建统治
C、做一代名君
D、减少决策失误
4、下列朝代定都长安的有()
①西晋②西汉③东汉④隋朝⑤唐朝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④
5 “三省六部”制首创于下列哪一朝代()
A、秦朝
B、西汉
C、隋朝
D、唐朝
6、“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减轻人们负担②注意任用贤才。

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唯才是举③开通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④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加强行政职能
⑤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