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学案 (全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学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含答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核心目标课标要求核心提要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思维导学课堂突破合作探究两宋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民族政权并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勇敢善战,明达世务,916年登基称皇帝,立国号“契丹”,建立“大契丹国”,创立契丹文字。
材料二1038年,他自立为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
材料三他是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他就是宋太祖。
材料四见下图请回答:(1)分别写出材料一、二、三中所述人物的姓名。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中人物的共同点。
(3)北宋和辽、西夏都曾发生多次战争,最终是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的?产生了什么影响?(4)辽、宋、夏时期突出的时代特征是什么?即时训练1.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的是()A.耶律阿保机B.阿骨打C.元昊D.赵匡胤2.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主张坚决抵抗的北宋宰相是()A.秦桧B.寇准C.耶律阿保机D.岳飞3.与北宋并立的西夏政权是下列哪一民族建立的()A.党项族B.契丹族C.蒙古族D.女真族4.澶渊之盟是北宋与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政权签订的和议()A.金B.西夏C.辽D.蒙古5.某历史兴趣小组对宋辽之间、宋夏之间的议和进行了总结,其中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战争的状态B.宋王朝要交纳岁币C.导致北宋的灭亡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课后作业基础过关1.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以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背景,契丹人萧峰是小说中主要人物之一。
在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A.耶律阿保机B.赵匡胤C.元昊D.耶律德光2.观察下图《辽、北宋、西夏对峙形势图》,图中契丹族建立的政权都城所在位置是()A.①B.②C.③D.④13.《宋史·夏国传》记载:“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
七年级历史下综合学案

初 一 年级 历史 学科 探究性 学案 班级七年级 姓名 主备: 冯璐冰 时间:2014年 6月12日 审核人:学习内容 归类复习小结师:教学设计(收获) 二、重点归类篇(一)、 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隋唐-------三省六部制元朝--------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立廷杖制度,设立厂卫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 八股取士 清朝 -------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二)、盛世局面:唐太宗-------贞观之治 武则天-------贞观遗风 唐玄宗-------开元盛世 康熙到乾隆---康乾盛世(三)、民族关系的特征唐朝;通过和亲、册封、会盟等和平方式与边疆少数民族交往。
两宋时期;既有战争,也有和平相处,和平是主流。
元明清时期;加强行政管辖,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四)、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对台湾的管辖; 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 清朝,设台湾府, 2对新疆的管辖; 唐朝,设驿道。
清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伊犁将军 3对西藏的管辖: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事务 清朝,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立驻藏大臣4对蒙古地区的管辖清朝,多伦会盟,设辖乌里雅苏台将军学习目标 明确封建社会从繁盛到衰落的过程及原因重 点 分清历史史实,明确复习要点 难 点以史为鉴,学以致用一、 之最类1.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隋朝大运河。
2.世界最早的考试选拔人才制度——科举制。
5.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
6.唐朝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都长安。
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8.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唐朝。
9.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时间——两宋时期。
10.两宋时期,全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区——太湖流域。
11.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前期,四川地区)。
12.南宋最大的商业城市——临安。
13.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统一政权——元朝(蒙古族)。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学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玄宗和开元盛世,初步认识唐朝兴盛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理唐太宗的统治措施,培养学生的概括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
学习重难点•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学习过程:预习提纲: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唐朝的建立:年,建立唐朝,定都。
2、唐太宗:年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3、贞观之治:1)、出现原因:(1)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2)用人唯贤,虚心纳谏,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3)国家统一安定,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2)、治国措施。
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虚心纳谏,知人善任。
重用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
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军事上:发兵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4、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历史上称之为“”。
二、女皇武则天1、历史地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国号为。
2、统治措施:(1)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
(2)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3)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统治局面: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开元盛世1.统治思想:(1)稳定政局,励精图治。
(2)重用贤能,任用为相。
2.改革措施:(1)整顿______,裁减冗员。
(2)发展经济,改革______。
(3)注重 ,编修经籍。
3.统治局面: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进人鼎盛时期,史称“”。
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3、基础巩固题。
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十二课学案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宋元时期出现的大都市及其繁荣景象。
2.掌握宋元时期娱乐活动和节庆习俗的变化。
3.知道宋元时期宋词、元曲等文学成就。
4.理解宋元时期都市文化生活与经济繁荣、城市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教学难点:认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学习过程】●知识梳理一、繁华的都市生活1.大都市:①北宋的__________、南宋的临安、________都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
②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_______________。
2.瓦子和勾栏的出现:①原因:城市的繁荣,_______________的壮大。
②开封城内有许多________________的场所,叫作“瓦子”。
瓦子中圈出的圈子,称为“_______”。
3.杂剧:形成于________。
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________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
4.节日:今天的传统节日,在宋代都有了。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宋词1.词在_________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_______代主要文学形式之一。
2.著名词人:①苏轼:他的词风_________________ ②李清照:词风__________________ ③辛弃疾:继承了苏轼以来的__________________,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
三、元曲1.元曲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南戏等。
2.著名戏剧家:①元朝最优秀的戏剧家是_________,代表作是悲剧《_________》。
②“元曲四大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白朴。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1)请将以上著名词人与下面的词句对号入座。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②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学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目标导航学习目标了解隋的建立、隋文帝杨坚、隋的统一、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及其影响。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繁荣写得比较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指导学生阅读简短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能力。
教法设计1.教师可利用“导入框”由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述“隋朝的统一”,教师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隋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结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大运河的开通”一目是全课重点,教师应精心设计教法,旨在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和探究。
教师要善于设问置疑,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中多渠道(导入框、课文、“动脑筋”、地图、“活动与探究”之二)获取信息,作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组织系列式的议论或讨论,并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
学习设计自主探究,师生互动导入:阅读课前提示,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一、隋的统一谁建立了隋、统一了隋、隋统一后的经济状况如何?教师让学生自读教材,归纳、总结,然后提问。
最后教师总结要点:南北朝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而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所以隋灭陈,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完成统一。
就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再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设计第一单元人类始祖
教学目标
- 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掌握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
- 知道人类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教学重点
- 掌握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了解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 人类的起源
2. 人类的生活方式
3. 人类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1. 早期文化的特点
2. 考古发现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 教师引入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师通过图片和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历程。
3. 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相关练和任务,加深对人类起源和
发展的理解。
第二节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1. 教师讲解早期文化的特点和考古发现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
2. 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对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看法和体会。
拓展活动
1. 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人类起源和早期文化
的内容,向全班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2. 以小组形式制作展板,展示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展示早
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重要性。
总结反思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了解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意义。
通过拓展活动和总结反思,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
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七下历史第11课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第11课元朝的统治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元朝的疆域概况和行省制度的实施;掌握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
2.理解中华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教学重点:行省制度;元朝对西藏的管辖教学难点:认识元朝对巩固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作用【学习过程】●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一、元朝的疆域1.元朝疆域北逾_________,西极_________,东尽_________,南越_________。
2.今天的新疆、_________、云南、东北,台湾及_________________,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二、行省制度1.中央:①由________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②设________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③设________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行省制度①_______、_______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中书省;②其它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外设置了10个_______。
③在行省之下设置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元朝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
东南地区设置了____________,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__________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2.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由________直接统辖;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征收_______,屯驻______,实行完整而有效的管理。
从此,________正式成为中央直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阅读材料: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请回答:(1)材料中的“封建变为郡县”是什么意思?(2)“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反映出“元”实行的是什么制度?(3)“元”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4)材料中的哪一句说明了“元”实行这一制度的背景因素?●知识建构: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红楼梦》的作者、主要内容、社会意义、艺术特点和对后世的影响;2、了解昆曲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京剧艺术的形成与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含答案)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基本史实,掌握清政府在台湾建制的概况2.掌握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措施及其意义3.识记清朝巩固西北边疆和维护祖国统一的措施4.知道清朝前期疆域的特点,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习重点】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以及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学习难点】如何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清朝进一步加强,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推崇__________,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2.______年,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英雄。
3. 年,清军击败郑氏军队,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1684年,清朝设置,隶属福建省。
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4.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喇嘛金册、金印和“”的封号;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1727年,清朝开始在西藏设置。
5.康熙三次率军亲征噶尔丹,平定了叛乱,稳定了地区。
________时,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
设置____________,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6.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
7.清朝前期,中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__________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________、赤尾屿等,南至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清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请用史实说明清朝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理的方式有哪些?三、练习巩固1.“开辟荆榛,千秋功业;驱逐荷夷,一代英雄。
”这幅对联赞颂的民族英雄是()A.戚继光B.郑成功C.林则徐D.邓世昌2.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台湾回归祖国、清军进入台湾后,清朝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当时台湾府是隶属于()A.浙江省B.福建省C.江苏省D.广东省3.清朝时期,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A.西域都护B.军机处C.驻藏大臣D.伊犁将军4.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设置了()A.驻藏大臣B.台湾府C.伊犁将军D.乌里雅苏台将军5.下列战争发生于乾隆帝时期的是()A.靖难之役B.收复台湾C.雅克萨之战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6.下列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是()①册封五世班禅②册封五世达赖③设驻藏大臣④设伊犁将军A.②①③④B.③④②①C.①③④②D.④③②①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掌握隋的建立及统一,大运河的有关知识。
2、理解运河开凿的作用;客观公正的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学习重点】隋朝大运河。
【学习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一、独立试航(一)南北重归统一1、建立:年,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统一:年,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南北重归统一。
3、隋朝统一南北的标志:589年灭陈。
4、隋文帝改革(1)内容:他在位时,,。
(2)作用: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二)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加强,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在在位时开凿。
在位时开凿。
从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三点:以为中心,北达,南至,全长两千多米。
四段:大运河从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邗沟、。
二、知识拓展1.数字记忆法:一次统一,两位皇帝,三个端点,四段运河。
589年隋朝统一南北;隋文帝和隋炀帝两位皇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到余杭三个端点;大运河由北到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2.动脑筋: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答:(1)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2)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3)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么?在想一想,水运粮食在古代为什么重要?答:意思:国家水上粮食运输全靠大运河。
中国古代在没有汽车、铁路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
而水运粮食比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4.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主要是为了沟通南北,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三、巩固训练1、隋朝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是A、重新统一南北B、设三省六部C、创立科举制D、开通大运河2、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开始于A、589年B、601年C、605年D、611年3、在中国的历史上,分裂和统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现。
结束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分裂局面,又一次实现全国统一的关键人物是()A、杨坚B、李渊C、李世民D、武则天4、下列有关隋朝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A、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B、开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C、创设了科举制度D、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5、一位外国人曾描述大运河:“由广州通向北京,其长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其实,大运河的南北两端应该是A、扬州、北京B、杭州、北京C、杭州、扬州D、广州、杭州6、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
下列有关隋朝的历史贡献邪恶叙述,不正确的是A、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B、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C、创设了科举制度D、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7、杭州是隋朝大运河的最南端。
隋朝时杭州称A、涿郡B、洛阳C、余杭D、临安8、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A、加强南北交通B、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C、方便到扬州游玩D、促进经济发展七年级历史导学案总第 2 课时1、掌握唐的建立及唐太宗和武则天采取的统治措施的知识。
2、理解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学习重点】贞观之治的原因。
【学习过程】一、独立试航(一)、唐朝的建立:时间年,建立者是李渊(唐高祖),都城在。
高祖退位以后,传位于李世民即唐太宗,年号。
(二)、“贞观之治”:1、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形成原因:吸取的教训;2、治国思想: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3、治国措施:(1)唐太宗重视发展减轻农民的。
(2)注意“戒奢从简”(3)下令合并,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4)任用贤才和虚心(任命富于谋略的和善断大事的做宰相,人称“”;重用敢于直言的)4、结果: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三)女皇武则天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称帝后将国号改为。
2、统治措施:①继续实行发展、的政策;②继续注意选拔贤才。
3、武则天统治期间,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
三、知识拓展1、顺口溜:李渊建糖(唐)留一把(618)2、动脑筋:想想上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注意吸收历史经验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三、巩固训练1、隋朝灭亡的原因()A、隋炀帝的暴政B、大运河的开凿C、农民起义的爆发D、灾荒连年2、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有()①虚心纳谏②轻徭薄赋③统一文字④北击匈奴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3、下列有关“贞观之治”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唐太宗把地方的州、郡、县改为州、县两级B、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D、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保证4、唐太宗时期,下列人物得到重用的是①房玄龄②姚崇③魏征④宋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5、唐太宗和武则天都注意的问题是A重视人才B、减轻刑罚C、善于纳谏D、戒奢从简6、小明将参加学校组织的“话说唐太宗的政绩”的知识擂台赛,他准备的下列史实中不正确的是A、任用魏征等贤臣B、重视人参赛的培养C、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D、创立科举制度7、下列王朝定都于长安的有①西汉②东汉③隋朝④唐朝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③④8、下列对武则天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B、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C、提拔重用房玄龄、杜如晦D、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9、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统治者,他在位期间①重用敢于直言魏征,虚心纳谏②委派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了赵州桥③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增进了汉藏有好关系④派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七年级历史导学案总第 3 课时1、掌握唐玄宗统治前期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及经济上繁荣的表现。
2、理解开元盛世就是唐的全盛时期。
【学习重点】开元盛世;唐都长安。
【学习过程】一、独立试航1、政治上(开元之治):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他采取的措施有:①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②整顿地方吏治;③崇尚节俭。
这些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史称“”。
2、经济的繁荣:⑴农业:①兴修水利工程;②农作物种植上: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从引进许多蔬菜新品种;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盛行;③农具改进:唐朝时发明了新的生产工具和灌溉工具;④抗拒天灾的能力增强。
⑵手工业: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②陶瓷业:代表作有越窑、刑窑和(最著名的)。
其中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⑶商业:①唐朝的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扬州和。
②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的大都市。
城内是居民住宅区,为繁华的商业区3、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时期,历史上称为“”。
了解: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后在唐末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907年唐朝灭亡。
二、拓展延伸:1.动脑筋:想一想,这个时期的唐玄宗和他的曾祖父唐太宗有哪几点相同的地方?答:他们都善于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重视农业生产,都注意“戒奢从简”,唐玄宗统治前期好唐太宗统治时期都出现了中国封建时代著名的“治世”——“开元之治”和“贞观之治”2.有位阿拉伯商人来到广州,拜见一位唐朝官员。
……。
这个例子说明什么问题?答:说明唐朝丝织技术高超,丝绸质地很薄。
三、巩固训练:1、“贞观之风,一时复振”是指()A、唐太宗统治时期B、武则天统治时期C、唐玄宗统治前期D、唐玄宗统治后期2、唐朝长安城有严格的布局,其中商业区称为()A、宫城B、皇城C、市D、坊3、唐朝全盛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史称A、文景之治B、开皇之治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4、唐朝的国际性大都市指的是A、洛阳B、长安C、扬州D、成都5、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A、民族政权并立B、中央集权强化C、繁荣与开放D、封建化起步6、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是在A、秦朝B、汉朝C、隋朝D、唐朝7、唐代创制的可以随水流转动汲水进行灌溉的工具是A、水排B、耧车C、筒车D、翻车8、唐朝陶瓷业中,色彩艳丽,闻名于世的产品是A、青瓷B、白瓷C、彩色瓷D、唐三彩9、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是A、《茶说》B、《山海经》C、《齐民要术》D、《茶经》10、王谠在《唐语林》中写到“开元初,上留心道理,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
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留心道理”的皇帝是A、唐高宗B、唐太宗C、唐中宗D、唐玄宗七年级历史导学案总第 4 课时【学习重点】科举制的正式诞生;科举制的影响。
【学习过程】一、独立试航1、科举制的诞生:⑴隋文帝时期,为改变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吏。
⑵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中以、两科最为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⑴唐太宗:①扩充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②严格录取应试者⑵武则天:武则天时创设了殿试和。
⑶唐玄宗:①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②玄宗曾八次亲自面试应试者。
3、科举制的影响:⑴科举制改善了,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入朝为官;⑵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⑶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⑷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二、拓展延伸:1.明经考试有一种叫做“帖经”……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相同的题型么?答:明经考试中的“帖经”,是封建统治者用儒学家说统治、禁锢人们思想的表现。
这种试题题型有利于强化记忆,但不利于读书人发挥自己的见解。
它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
2.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好不好?为什么?答: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对于唐朝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诗歌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是有利的,对于确立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巩固训练(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在于谁统治的时期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2、下列哪位皇帝是开殿试之先风的A、隋炀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3、若你是生活在唐玄宗时期的读书人,在参加进士科考试之前,你主要复习的主要内容A、算学B、诗赋C、书法D、历史4、若你是唐朝时期的读书人,参加进士科考中了第一名,你将被称为A、探花B、榜眼C、状元D、举人5、青年周凯武艺高强,尤善骑射,后被当地州官选送参加考试,结果考中。
此事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期A、隋文帝B、隋炀帝C、唐高祖D、武则天6、“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这一现象,与下列哪项制度的推行直接有关A、禅让制B、郡县制C、分封制D、科举制7、在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中,最重要的两科是A、进士、明经B、武举、明经C、进士、武举D、进士、状元8、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至此,经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