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难封

合集下载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详解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详解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详解“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唐朝诗人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历来公认是抒发命运乖舛、怀才不遇、壮志难酬、青春易逝之情的名句。

那么,冯唐为何易老李广为何难封王勃此句,究竟表达什么情怀先说冯唐易老。

冯唐确实是一个很特别的人物。

在二十四史中,以官员身份入史的,算是级别很低的一个人。

一生主要的职位是“中郎署长”,做过约十年的“车骑都尉”,很短时间的“楚相”。

一生事迹也不多,亮点就是为魏尚辨冤,并持节云中,让魏尚官复原职。

司马迁之所以专门为他立传(《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是因为他“守法不失大理,言古贤人,增主之明”。

然而真正让冯唐声名显赫的原因,却是他的“易老”。

冯唐为何易老呢分析起来有如下一些原因。

冯唐易老的原因首先是汉代的“举孝廉”选官制度。

西汉强调以“孝”治国,其中一个主要的证据是,西汉的皇帝,除了高祖刘邦外,谥号里都有一个“孝”字。

在家孝父母的人,做官一定忠君。

当然,这是皇帝们的逻辑,也是他们的梦想。

在汉代,想做官,途径倒是很多。

首先当然是皇亲国戚,皇帝老儿想让你做个什么官,说句话就行了。

再有就是达官贵人、豪强士族的后人,有人推荐,做官也容易。

如果你舍得银子,捐钱捐粮买个官做,不仅理所应当,而且还正大光明。

这些条件都没有的贫民百姓呢,武可以从军,积累军功,做官封侯也非难事;文可以成大儒,经学研究透彻,先做“博士”后做高官,甚至可以做到丞相,比如匡衡,这样的人也大有人在。

如果你文武双不全,也还有一条路,就是“举孝廉”。

这“举孝廉”,顾名思义,当然是重在品德。

要孝顺父母、为人清廉。

学问也要考虑的,不过,这倒是其次。

若有特别“孝”或者特别“廉”的,学问倒不在乎。

这“举孝廉”其实是一种推荐制度,汉代要求地方官、中央官二千石以上的,每年都要推荐这样的人才。

若是推荐出特别优秀的人才,推荐者要受到奖赏。

当然,若是推荐出来的人犯了事,也要受到牵连。

冯唐就属于这类人。

“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史记》),所谓“以孝著”,即“以至孝闻也”,那是当时因为最孝顺而闻名的。

[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李广难封

[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李广难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难封一:[李广难封]滕王阁序典故(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的事迹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冯唐身历文景、武帝三朝,有才而得不到重用,文帝时被委派为特使赦免了轻罪重罚的云中郡守(亦是《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典故由来),景帝时拜楚相不就又被免,至武帝时,有人举荐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

“李广难封”的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从弟李蔡俱事汉,“蔡为人在中下,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

”飞将军李广本人亦为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元老,驰骋疆场戎马一生多为后世称颂在此不赘述,缺一直难以封侯,最后还自杀身亡,故后世多把李广作为有才华而无法施展的代表性人物。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则是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用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贾谊洛阳人,18岁就以文才著称,20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深受倚重,于是一年之内超迁为太中大夫。

然而,朝中的那些公卿王侯对贾生并不宽容,在文帝面前毁谤贾谊“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文帝只得把他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转任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堕马而死,他自恨失职,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33岁。

贾谊的典故作为怀才不遇、英年早逝的代表。

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后汉书•梁鸿传》。

梁鸿,东汉文学家。

东汉初年,梁鸿入太学受业,虽然家境贫寒但学习刻苦,受业期间曾遍览古今典籍,经史子集无所不通.汉章帝时,梁鸿因去看望好友高恢,经过京城,作了一首《五噫歌》,一共五句诗,每句后面有一个“噫”字。

大意是:登上高高的北芒山,俯览脚下的帝京城,宫室是多么地崔嵬,老百姓的辛勤劳苦,却远远地没有尽头。

这首诗被章帝知道了,章帝勃然大怒,便下令搜捕梁鸿。

梁鸿闻讯后改名换姓,携妻儿逃到了吴地(今苏州一带)后,在富商门下做雇工,全家三口总算有了个安身的栖所(后来每当他拖着白天干活的疲惫身躯回家时,非常敬重丈夫的妻子由于不敢抬头直视,就半曲身子将盛着饭菜的托盘举至眉前端给丈夫吃。

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导读: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历史典故“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

汉文帝时,冯唐是一位大臣,他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

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郎官。

后来,北方的匈奴族又来入侵汉朝,汉文帝下令到各地征招平匈奴的将军。

这一天,汉文帝经过郎署时,遇上了冯唐,于是两人就将帅之事交谈起来,没想到,汉文帝非常赏识冯唐的才能。

冯唐趁此机会向汉文帝申斥了云中太守魏尚被削职的冤案,并恳求汉文帝把魏尚官复原职,而且让魏尚率兵攻打匈奴。

魏尚不负众望,击退了匈奴,冯唐也因为荐贤而升为车都尉。

汉景帝即位后,由于冯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罢官。

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匈奴又来侵犯边疆,汉武帝又广征贤良,有人推举冯唐,可是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来任职。

后来,人们就用冯唐易老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

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就有这个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唐朝诗人王昌龄曾赞美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没有封侯,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但李广难封是真的不走运吗?历史评价一个人常带有感情色彩(现代评价一个人多带有政治色彩),对李广同情多于理性分析。

因此对于李广难封侯的原因,除了其不走运外,还有其它方面原因。

李广身材高大,手臂修长,擅长骑射,打起仗来行踪飘乎不定,行动敏捷,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在做上谷太守时,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他置个人生死于外,战斗非常勇猛。

李广究竟为何难封?

李广究竟为何难封?

“李广”究竟为何“难封”?王勃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千百年来,李广成了才德出众却不得志的所有人的代名词。

但是,深入研究一下李广一生的行事,我们便不难得到这样的结论:他没被封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没有什么怨愤可言。

李广,西汉名将,陕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南)人,在中国历史上,他无疑是一位充满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

自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由于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以良家子弟从军抗击匈奴,至元狩四年(前119年)军前自杀,一生与匈奴七十余战,为二千石吏四十余年,但至死未得封侯。

司马迁《史记》中一篇《李将军列传》,对李广的遭遇寄予了无限的感慨和同情,令后人一掬“李广不封侯,古往今来同一哭”之热泪。

太史公本人还因为李广之孙李陵投降匈奴向汉武帝辩解而被施以宫刑。

然而,他并没有揭示造成李广不能封侯的深层次原因,却使得李广的“飞将军”正面形象代代流传,二千多年来让后人感慨、惋惜。

而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乃天幸,李广无封缘数奇”却是意气用事、难着边际,更不能令人信服的解释李广缘何而不封侯。

“李广难封”之因,我们应对历史做冷峻的思考。

任何结果都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造成的。

外因不是关键,重要的是内因。

我们先谈外因。

李广的青年时代恰逢文景时期,那时国力还不足以与匈奴打一场大战,李广英雄无用武之地。

文帝也曾慨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在那个大背景下,再有才干的将领也难有所作为。

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李广来说不是好事,但也绝不是坏事。

要知道,个人勇、力远远赶不上李广却被封侯的大有人在。

比如,李广的从弟李蔡也事汉文帝做郎官,同样出征、同样有战功,又同样抗击匈奴,李蔡封为乐安侯,官到丞相;李广的儿子李敢以校尉身份跟着霍去病出征匈奴,“因夺左王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

甚至李广的部属边史、士兵也有不少以军功取侯的。

偏偏李广本人却不能封侯,甚至落得引刀自刎的下场。

这样分析,不能说李广太委屈,社会不公平,而是说,文景武帝的社会背景虽对李广不太利,但不是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

西汉李广难封

西汉李广难封

西汉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是一句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意思是说李广虽然勇猛善战,但却一直未能被封侯。

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曾多次率军与匈奴作战,作战勇猛,深得士兵爱戴。

但由于他的性格和政治原因,一直未能被封侯。

据《史记》记载,李广曾因为接受梁王刘武的将军印,被汉武帝认为有谋反之心,从而失去了封侯的机会。

此外,李广在政治上也不够圆滑,不善于与权贵交往,因此也失去了一些机会。

尽管李广一生未能被封侯,但他的英勇事迹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后人所称道。

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被后人传颂不衰。

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本文是关于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历史典故“冯唐易老”这个典故出自于《史记·冯唐列传》。

汉文帝时,冯唐是一位大臣,他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

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郎官。

后来,北方的匈奴族又来入侵汉朝,汉文帝下令到各地征招平匈奴的将军。

这一天,汉文帝经过郎署时,遇上了冯唐,于是两人就将帅之事交谈起来,没想到,汉文帝非常赏识冯唐的才能。

冯唐趁此机会向汉文帝申斥了云中太守魏尚被削职的冤案,并恳求汉文帝把魏尚官复原职,而且让魏尚率兵攻打匈奴。

魏尚不负众望,击退了匈奴,冯唐也因为荐贤而升为车都尉。

汉景帝即位后,由于冯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罢官。

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匈奴又来侵犯边疆,汉武帝又广征贤良,有人推举冯唐,可是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来任职。

后来,人们就用冯唐易老来形容老来难以得志。

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就有这个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唐朝诗人王昌龄曾赞美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没有封侯,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但李广难封是真的不走运吗?历史评价一个人常带有感情色彩(现代评价一个人多带有政治色彩),对李广同情多于理性分析。

因此对于李广难封侯的原因,除了其不走运外,还有其它方面原因。

李广身材高大,手臂修长,擅长骑射,打起仗来行踪飘乎不定,行动敏捷,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李广难封的典故启示

李广难封的典故启示

李广难封的典故启示
李广难封的典故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关于齐国有一个将军李广,他功勋卓著,但却始终没有被封为王爵。

这个典故启示我们很多道理。

首先,李广难封故事告诉我们,能力和功绩并非是封官加爵的唯一标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有能力却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和回报的情况。

这时我们应该从李广的故事中汲取教训,知道封赏并非唯一衡量价值的标准,我们要更加关注自身的价值和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外部的荣誉和地位。

其次,李广难封的故事还教育我们要有耐心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封赏是一种外力的认同和奖励,而李广始终没有被封赏,但他并没有放弃努力,一直以来都在默默无闻地坚持奉献着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即使在没有外界的认可和回报的情况下,我们也应该坚持自己的价值和信念,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

最后,李广难封的故事还告诉我们,不能过分追求外界的荣誉和地位。

尽管李广没有被封为王爵,但他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能力深受士兵和人民的敬爱,他的名字也因此被流传至今。

这就提醒我们,我们不应该过分追求权势和地位,我们要注重塑造自己的品德和价值观,以此影响他人,使自己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李广难封的典故启示我们要关注内在的价值和影响力,要有耐心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不过分追求外界的荣誉和地位。

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该秉持的精神和准则。

《滕王阁序》原文和译文及赏析

《滕王阁序》原文和译文及赏析

《滕王阁序》原文和译文及赏析《滕王阁序》原文和译文及赏析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

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滕王阁序》原文和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滕王阁序》原文唐代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綮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暇,胜友如云。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广难封,为什么?拼音:lǐ guǎng nán fēng释义:以之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同“李广未封”。

飞将军李广,纵横沙场与匈奴大小70余战,却未被封侯,最终自刎而死。

《滕王阁序》亦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之句。

笨笨今献拙文一篇,也侃一侃李广之难封。

中华名将之林,如李广之骁勇者屈指可数。

司马光笔下的飞将军更是栩栩如生:汉景帝初年,随周亚夫平七国之乱,并“取旗”。

立下赫赫战功。

匈奴大入上郡之时,中贵人所率之数十骑被匈奴射雕者三人射杀将尽。

中贵人走至广处。

李广率百骑追击并包围射雕者。

并亲自射杀二人,生得一人。

欲归时与匈奴数千骑相遇。

李广沉着冷静,迷惑敌军,终于化险为夷。

元狩二年,李广将四千骑出右北平与张骞会合。

途中被匈奴四万骑包围。

李广先命其子与数十骑直贯胡骑而回。

以鼓舞士气,稳定军心。

并命汉军布圆阵外向御敌,从容应战。

匈奴攻势如潮,汉军伤亡惨重,且箭矢将尽之际,李广以大黄弓连续射杀数名敌前指挥官,终于瓦解了敌人的进攻并盼到了张骞的军队。

如此骁勇善战,使匈奴闻之色变的飞将军最后不得善终。

笨笨和司马迁一样,对其遭遇深表同情。

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笨笨先对李广的军事才能做一个比较公允地评价:一方面,李广骁勇异常,再加上其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且能与士卒同富贵,共患难,故其率领的军队战斗力极强。

另一方面,李广擅长冲锋陷阵,却无力统帅大军。

其部常被敌人包围甚至全歼。

此其不善用兵所至。

李广之名一定程度上是靠自己的骁勇善战,但更多的是依靠《李将军列传》。

作为世界名著的《史记》,最精华之处是其列传部分。

而《李将军列传》更是列传中的颠峰之作。

此篇传记使一无名之辈(夸张一点的说法)成了家喻户晓的一代名将。

李广任陇西太守之时,羌人发生叛乱,李广诱骗800多人投降后,又杀之。

此事颇像白起坑杀40余万赵国降兵。

但两者稍有不同。

白起坑杀赵军的确有失道义,但他地顾虑不无道理:赵军是在粮已尽数日,且主将战死的情形下被迫投降的,完全是迫于无奈而无丝毫诚意。

40余万降军就像随时会爆炸的定时炸弹。

白起坑杀之是为国家利益计。

而羌人则是被李广招降的,肯定是诚心地归顺。

虽然只有800人,但比白起的“杀已降”性质更为恶劣。

由此事可知李广之本性——无仁义、失诚信、奸诈、卑鄙和阴险。

汉军出雁门击匈奴之战中,李广兵败被俘,后又侥幸逃脱。

汉法当斩,赎为庶人。

赋闲数岁。

一次,李广和随从外出打猎,夜归时路过霸陵亭。

霸陵尉酒醉,呵斥李广,不让其通行。

李广只好夜宿霸陵亭。

李广被任命为右北平太守后,便请命使霸陵尉一起戍边,霸陵尉至右北平后遭李广杀害。

最初笨笨认为,李广杀霸陵尉之事就好比有只疯狗对其狂叫了几声,而李广在盛怒之下将这疯狗活活咬死。

与韩信相比,李广可谓心胸狭窄,气量全无。

但后来又得知,汉法禁止提刀夜行。

霸陵尉让李广在其管辖地留宿完全是履行公务。

霸陵尉虽然醉酒,但依然知道自己的职责并依法办事。

而李广却公报私仇,滥用职权,报复并杀害了秉公执法的霸陵尉。

由此事又可知李广心胸狭窄,目无法纪,滥用职权,对秉公执法的国家干部打击报复,草菅人命。

综上所述,李广难封的原因甚多,如封建统治者得残酷无情、李广不善用兵等等。

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心胸狭窄、奸诈卑鄙、目无法纪所至。

李广若真被封侯,不知会有多少秉公执法的国家干部被他打击报复致死。

吴起杀妻求将,终被乱箭射死。

白起杀已降,最后不得善终……如此种种,一言蔽之,多行不义必自毙也。

李广之恶比吴起、白起更甚。

天理尚存,其必遭天谴,焉得封侯。

附:司马迁虽对李广地遭遇鸣不平,还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来称赞他。

但对其依然善恶并书。

将李广杀已降和杀霸陵尉之事真实地记录于史书之中。

司马迁不以个人情感篡改历史,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这进一步证明了《史记》是可信度最高的史书,无愧于“实录”、“良史”之名。

李广难封成语,出自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出处和释义拼音lǐ guǎng nán fēng释义以之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同“李广未封”。

命途多舛mìng tú duō chuǎn【解释】:舛:不顺,不幸。

命运充满不顺。

指一生坎坷,屡受挫折。

出处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人物简介李广(?—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中国西汉名将。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从军击匈奴因功为中郎。

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

武帝即位,召为中央宫卫尉。

元光六年(前129),任骁骑将军,领万余骑出雁门(今山西右玉南)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

匈奴兵将其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

后任右北平郡(治平刚县,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

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

元狩四年,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另十六国和明朝有同名人物。

编辑本段典故飞将军李广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高的,唐朝诗人王昌龄曾赞美李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是李广纵然战功赫赫,但其至死也没有封侯,唐朝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李广惋惜“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但李广难封是真的不走运吗?历史评价一个人常带有感情色彩(现代评价一个人多带有政治色彩),对李广同情多于理性分析。

李广身材高大李广身材高大,手臂修长,擅长骑射,打起仗来行踪飘乎不定,行动敏捷,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在做上谷太守时,他每天都跟匈奴人打仗,他置个人生死于外,战斗非常勇猛。

以力战为名。

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皇上爱其才,恐亡之,把李广调到上郡做太守。

老子曰:“揣而锐之,不可长葆。

”意思是兵器太锋利了就容易折断。

李广本人自以为天下无敌,从心底里蔑视匈奴人,因此每次打仗拼了命的打,匈奴算什么,多亏匈奴人不懂汉家孙子兵法,如果匈奴人略懂兵法一二,李广很有可能被匈奴人施计捉走或杀死。

虽然李广每次都是身先士卒,作战勇敢,但李广除了力战外,不懂战略部署,从战术上胜敌人,只是以勇猛胜人,如一介猛夫,自负非常轻敌。

李广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李广被捉。

此点说明李广一介勇夫,除了单对单、等对等、多打少外,只要敌人兵一多,李广便无可奈何,要么兵败,要么被捉。

李广设计逃走,李广兵败,当斩,赎为庶人。

李广回霸陵亭太晚,城门已关。

霸陵亭尉趁着一股酒劲,呵斥广:“今将军不得夜行,何况你是前将军!”李广气而无可奈何。

虽然霸陵亭尉酒喝多了,但他也算的上是秉公办事。

等李广又一次被皇上用为右北平太守时,李广心想:“上次被那个霸陵亭尉拒之城外,竟然蔑视我飞将军,这次我非杀了他而后快。

”于是李广把霸陵亭尉召至自己的军中,后而斩之。

这一点说明李广心胸太狭窄,心中容不得对自己有意见的人。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能跑马。

”李广心里竟容不下一个小小的霸陵亭尉,可见李广气量狭小,不足以成大事。

如果李广不杀霸陵亭尉的话,霸陵亭尉必然会内疚自责,感激李广的不杀之恩,他也必然在杀敌时力战以报答李广,但李广却凭一时之气杀了他。

没有恢宏气度的人又怎么会去统领千军万马呢?同样是同时代的御史大夫韩安国,他坐牢的时,狱吏田甲辱安国。

韩安国说:“你就不怕我死灰复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复燃,我当洒尿灭之。

”后韩安国被拜为梁内史。

田甲知后,逃走。

韩安国更幽默说:“不逃走就不杀,如果逃走,就灭其九族。

”田甲不敢走,向韩安国认罪。

韩安国笑着说:“你给我洒泡尿看看。

”韩安国不仅放走了田甲,而且还善待了他。

这就是韩安国一种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气度。

但李广却做不到。

李广数不能封侯,于是向搞星相占卜的东方朔抱怨道:“自从汉朝北击匈奴以来,我未尝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将领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却没有封侯,难道我命中注定不封侯?”东方朔说:“你想想,你有没有做什么亏心事情?”李广说:“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我杀了已经投降的八百人。

”东方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及将军所以不得封侯者也。

”杀俘虏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义的事情,何况又杀了800人,因此李广必会遭到报应。

果然从李陵投降匈奴之后,李广家就衰败下去。

李广在参与卫青大将军的漠北之决战时,卫青让李广从侧路袭击,但李广一介勇夫思想的顽疾又出现,他请战当先锋,但卫青却没有同意李广的请求,李广怒而回部。

一是卫青了解李广,李广自以为是,不听指挥,没有大局意识,跟敌人小打小闹行,大规模作战就不能胜任了;二是卫青看到李广年纪也大了,体力和精力都不足,而且李广急于封侯,想最后一博取得战绩,因此在他这种急于求胜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失误。

因此卫青还是很理智的拒绝了李广的请战请求。

但就是让李广从侧路进攻,李广也没有顺利完成任务,他带领队伍迷了路,没有及时和卫青主力部队会合,以至让单于逃跑。

卫青责怪了李广几句。

李广顿时感到一阵悲凉:“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然后引刀自刭,死的很悲壮,百姓闻之皆恸哭之。

最终李广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机会。

说到跟匈奴的大战斗李广没有胜过,但在“七国之乱”时,李广跟随周亚夫平定吴楚联军,立下战功。

梁王刘武看上李广之才,私授李广将军印,李广不识事务,竟然接受了。

刘武当时很想做皇帝,想等哪天他起兵逼宫时,希望李广能支持他,这一点汉景帝刘启很明白。

当时李广为什么要接受将军印呢,还是一点原因李广眼光短浅,分不清利害关系,自以为立下战功,梁王授给将军印,这是对我的奖赏,我还要拿回京城炫耀一番。

结果李广此局触怒皇帝,未受到丝毫奖赏。

老子曰:“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但李广却不明白其中道理,他太天真。

不可否认,李广很忠诚很爱国,但毕竟李广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运筹帷幄的大战略能力以及大局意识)的不足,虽然在小规模战斗上,他表现出来的勇猛以及处变不惊的大将气度,但这些只能使李广扬名,而大战斗中李广总是屡战屡败,没有大的战绩可言,因此李广至死难封。

命哉!编辑本段李广难封的原因李广是个很有传奇色彩的将军。

他的敌人叫他飞将军。

唐人王昌龄曾写诗赞他:“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由一个李广酒后把石头当老虎射穿的传说,而演化出的成语。

但是这样一个名将,在连年用兵、军功易得的汉武帝时代,居然没有博得封侯。

王勃引李广的典故就是基于这个史实。

既有怀才不遇的意思,又有对世态人情的感慨。

其实李广难封,自身的原因恐怕多些。

首先就是他的运气太差。

李广虽然名气很大,但是实际上打的大规模胜仗不多。

只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靠个人的勇武获得了一些超出常人的战绩。

汉武帝元光六年,四路大军出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