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脾脏养生12
黄帝内经五脏六腑养生法

黄帝内经五脏六腑养生法五脏六腑养生法肝:春季肝气最旺,主导着整个人体。
这个季节出生的人,由于肝气疏达,性格也往往最平和、理性。
如果这个时间不护好肝,或者其他季节让它“过劳”,就可能导致肝气克伐太过,导致肝气无力升发而郁滞,进一步引起脾胃功能受损或情绪郁结等症。
心:夏季心气最旺,是身体的主宰。
《黄帝内经》认为“心主神明”,心气旺则神清气爽,因此,这个季节出生的人往往性格外向、活泼好动、交际广泛。
当然,如果心火太过,则火热之邪容易导致皮肤疮疡等疾病;而过度使用,心气不支时则可能导致心气衰竭,带来心脏病等危险。
“夏三月,此为蕃秀。
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夏季的气候在不同阶段各有特点。
盛夏主火,火气伤人,心脏首当其冲,即所谓“火气通于心”。
火气伤人,心神最易受扰,因此,人们易出现心烦、失眠,甚至出现汗多、狂躁等情况,所以盛夏要注意养心安神,尤其是进入了雷雨季节。
清代《本草崇原》载:“阿胶乃滋补心肺之药也”;杨士瀛则说“阿胶育神,人参益气也”。
因此,阿胶,是补心育神佳品。
脾:长夏时节应于脾气,以农历六月左右为主导。
脾一方面主持着水谷的运化,另一方面控制着人体的肌肉四肢。
如果脾被过度使用,很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而倦怠、乏力等症状,也多由脾气被湿热所困所致。
肺:秋季为肺所主,到了秋季,肺脏最累也最容易受外邪所伤。
肺主呼吸之气,这个时候感冒、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往往大量增加,需要格外注意呵护。
肾:冬三月,人体处在肾的功能影响之下。
肾在人体代表着生命之气,凡生殖、发育均由肾所主。
如果此时不注意给五脏“减负”,让它们跟着自然界“冬眠”,就很容易使阳气郁闭不通,引起气血阻滞,导致手足发冷、四肢疼痛,甚至心脑血管病。
脾胃养生之道中医所讲的脾,并不是西医解剖学中的脾脏,而是概括了胃、小肠、大肠等器官的综合功能其余的心、肝、肺、肾四脏,也都不是西医解剖学所说的心脏、肝脏、肺脏、肾脏,而是指中医学中的心火系统、肝木系统、肺金系统、肾水系统。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

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四季养生法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人体也有四季,寒热温凉,生长收藏,每个人都需要依据自己的体质找出“生、长、收、藏”的侧重点否则生发不足、收藏不够都会加重体质的偏颇。
人生有四季,年轻时的寒凉会成为年老时的病痛,年轻时的外放会成为年老时的病邪.一天之内有四季,晨午暮夜脏腑经络都有对应的活跃时段,昼夜颠倒就如同夏冬不分健康养生。
最重要的就是遵循四时变化生长收藏各有时。
身体的小毛病往往是脏腑病变的预警,如同异常气候打破了生长与收藏的平衡,人体的自愈系统能够利用阳气的生长收藏,为身体的各种问题找到最佳的调理方案,唤起人体的自愈能力。
四季变化与阴阳平衡古人将人与自然的一切枯荣、聚散、沉浮、升降、兴衰、动静、得失等变化都称之为"消息"。
中医术语中,"消息"也指人体的调养。
自然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呢?春夏之际,阳气生发释放,万物萌芽生长,生命的能量活跃于外;秋冬之时,万物萧索肃杀,生命的能量收藏于内,修养生息。
张仲景告诉我们,其实人体与自然一样,随着阳气的变化,机体内也有两个阀门来控制,一个是释放阀门,一个是收藏阀门,释放闭藏的就是阳气,是生命的能量。
人们应该依据不同的年龄、季节、异常变化来控制阀门,一旦释放与收藏出了故障,疾病便会出现。
人体本身有一个健康预警系统,如果生长与收藏出了偏差,身体就会发出健康的警示,而平时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变化,有时也是我们体内一些病变的外在信号。
如果能敏锐地观察、解读这些信号包含的健康"消息",那么就可以防治"未病"。
因此,春夏秋冬之中,生长与收藏的正确调节很重要,人们应该像自然一样学会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
而四季不仅仅体现在一年之际,人体也有四季之分,肝对春,应养"生",心对夏,应养"长",肺对秋,应养"收",肾对冬,应养"藏",脾为季节交替,应保"化"。
中医养生之四季养生

中医养生之四季养生四季养生就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寒、热、温、凉的变化来养生。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之四季养生,希望对你有用!中医养生之四季养生春季春季养生保健的佳品为芹菜。
它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其香味能健脾,增加食欲。
常食用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
芹菜性味甘凉,可治疗高血压。
夏季夏季要面临着暴雨天气,应从生活起居来养生保健。
饮食要祛湿防病,如少食用烧鸭烧鹅、牛羊肉;穿衣应选择质地干爽·透气性的面料,如亚麻衣物;居住环境要注意通风,衣服被子要常拿出太阳底下晒,要及时增减衣物,不要淋雨,切记防受寒;出行要做好防雨避雷措施。
秋季秋季乃养生保健之最适季节。
首先要调饮食,可喝些绿豆汤,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也可食用鱼、泥鳅等肉类;其次要祛暑热,勿于烈日下暴晒,要及时补充水份,可多喝些淡盐水、菊花茶、酸梅汤等清凉饮料;其三要防风寒,开空调或风扇不应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最后要注意睡眠充足,要注意劳逸结合,有一个良好的生活规律,一定要午睡,哪怕时间很短。
冬季冬季进补。
但不要地域不分‘滥补’,辩证不清‘乱补’,老少不辨‘蛮补’及无虚盲目‘求补’。
冬季可食用些北、血豆腐、北菇加山药、胡萝卜等。
中医四季养生一年四季的气候轮换,自然状况改变之下,人们的生理状况也会受影响。
在不同的时节,我们需要摄取不同的养分来补充身体的需求,一年四季,你的餐单也要跟着换不停。
中医认为世界事物并非独立分离的,而是处于相互和谐状态。
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的关系及规律有独特的见解;他们以一个整体观来认识世界,更创立阴阳、五行理论去解释各种复杂现象。
而人类是一个有机整体,属于自然界的一份子;因此一定受外界环境气候所影响,相应地也会根据需要,产生不同的生理或病理反应。
举例如不同季节,身体脉搏现象,包括节奏、速度、搏动量、张力方面都有转变。
春天偏向弦脉,脉管张力增加;夏天偏向洪脉,脉势盛大骤来骤去;秋天偏向浮脉,手指轻按皮肤表面即能清楚触到搏动;冬天偏向沉脉,轻按不明显,要重按才能感到脉动起伏。
五行八卦学说-四季养生

五行对应四季,要如何养生一、春季对应的五行为木,对应的身体部位为肝春天“百草回芽,百病易发”的季节。
天气忽冷忽热,乍阴乍晴,变化无常,因此容易旧病复发,加上气候变暖,细菌、病毒易繁殖,使人体致病。
所以,春季养生防病至关重要。
春季饮食摄养:春季阳气升发,人体新陈代谢开始旺盛,饮食摄取原则上应清淡、温补为主,不宜食过多油腻、生冷、辛辣的食物。
起居调养: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体新陈代谢日渐旺盛,各器官负荷加大,而中枢神经系统却处于一种镇静、催眠状态,易感困倦、疲惫。
此时,起居应早睡早起,经常到室外、树林中散步,舒展肢体,吸取新鲜空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以顺应春阳萌发的自然规律。
春是五行的“木”:对应肝,又对应青色,面色发青、有斑点和痘痘的人,很可能肝不好,身体中的毒素排不出去,脸上才“不干净”。
斑、痘都与木(肝)相关 :肤色有些泛青,颧骨长斑,容易发痘痘,甚至眉间或太阳照射就青筋暴露,是肝脏虚弱的表现。
在五行中,木对应肝:工作辛苦时首先要维护的就是肝。
脸色发青、有色斑、易长痘,很可能肝脏虚弱。
因为肝脏负责排毒,重新净化静脉血液,一旦排毒和净化功能无法正常进行,皮肤就会呈现青色,长出色斑和痘痘。
调理良方:五行色彩为黄绿青色食物,五味是酸性食品,归肝经。
青色食物如菠菜、蛤蜊、苦瓜、青瓜、猪肝等含有大量的叶绿素、维生素及纤维素,能协助器官加速排出体内的毒素。
春天的养肝之道:木主肝,肝主目和筋骨,方位属东方,忌大怒伤肝!二、夏季对应的五行为火,对应的身体部位为心夏季是人体体内新陈代谢最活跃的时候,室外活动多,运动量也相应增大,加上夏季昼长夜短,天气炎热,不易入睡,人的睡眠时间自然比其他季节少一些,因而体内消耗的能量多、血液循环加快、流汗也多。
上面这些因素决定了在夏季里心脏的负担明显加重,如果此时不注意对心脏的保养,则很容易使心脏受损。
起居调养:夏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夏天应该调节养息心脏,尽管夏季热浪滚滚,但人们应该经常如冰雪在心一样静养心脏,不可以因为天气炎热而浮躁,这样会增加心脏负担,甚至损负心脏,要“心静体自凉”。
四季养生(五脏)

四季养生四季养生概念一日与四季一天之中的子时(夜晚23至1点)、一年之中的冬至是阴极;而一天之中的午时(11至13点)、一年之中的夏至是阳极。
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长。
就是说:阴极则阳,阳极则阴,阴到了极点就会开始向阳转化,阳到了极点就会开始向阴转化.阴极之后,进入阳长阴消阶段;阳极之后,则又进入阴长阳消时期。
卯时是一天中的5至7时,是一年之中的春分;酉时是一天中的17至19时,是一年之中的秋分.简要言之,从子到午为阳时,从午到子为阴时。
人的五脏和四季气化是完全相通的,具体是:春(风)气通于肝(养肝)夏(火)气通于心(疗心)长夏(湿)气通于脾(健脾)秋(燥)气通于肺(润肺)冬(寒) 气通于肾(固肾)所以中医学的经典巨著《黄帝内经》早已指出四季养生的方法,而这些方法也是遵循四季阴阳消长的规律进行的。
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一、春季养生春天是阳长阴消的开始,所以应该养阳。
春天主生发,万物生发,肝气内应,养生之道在于以养肝为主,原则是:生而勿杀,以使志生。
养神志以欣欣向荣。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意思是伤了肝气,就会降低适应夏天的能力.“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养好生,一年四季身体好。
万物复苏,养生要趁早。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百花吐蕊,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就应该借助春天的生机,长养自己的生气。
五脏有了生气,生命才能旺盛,人,才有活力。
一年四季中,“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所以春天尤其要会养生。
(一)什么叫养“生"?养“生”,就是养生机,也就是长养人体生命的活力。
春天正是长养人体生命活力的最佳时机。
(二)春天,怎样养“生"?1、多到户外,长养生机踏青去.春暖花开,阳光灿烂,大地一片生机。
经过了一个严冬的蛰藏,人们就应该多到公园,多到郊外,到高山、海边、河畔、旷野……去踏青、去春游、去放风筝、去呼吸新鲜空气。
我们一起做运动。
可以选择骑车、快走、跑步、爬山、打球……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心情。
一年四季脾胃养生方,让你全年脾胃不受伤!请把这表存好吧!

一年四季脾胃养生方,让你全年脾胃不受伤!请把这表存好吧!说到养生,我们要懂得季节性养生,顺应机体四时的变化。
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抓住了季节性的特点,这样的养生就会事半功倍。
反之,如果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就会犯季节性的忌讳,自己惹病上身,还不知道它从何而来。
脾胃病也不例外。
有些胃病患者每逢夏天就开始食欲变差、精神萎靡,出现营养不良性消瘦;而有些人的胃病则是冬天发作,胃痛、胃胀、反酸;另外一些人则是一到换季就发作,也就是每逢季节转换都会加重。
那么具体来说,一年四季应该如何养护脾胃呢?1、春季:增加正气春天万物复苏,肝气旺盛,是最不能容忍郁结不舒的季节,更容易焦躁、愠怒。
因为中医讲“木克土”,脾胃是肝脏的“受气包”,肝旺就会专门欺负脾胃,所以胃出血、消化性溃疡也最容易在春天发病或加重。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保护好脾胃,特别为脾脏增加一些正气。
饮食上可以多吃一些粮食,如小米、玉米等,也可以多吃些牛肉,牛肉是补气非常好的食物。
另外在衣食住行上,要注意保暖,老话儿讲“春捂秋冻”,这个“春捂”说的就要穿得多一些,避免寒湿邪气很容易地侵入到脾脏内。
2、夏季:健脾祛湿夏季潮湿多雨,是胃肠病高发的季节。
温度、湿度高,非常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其繁殖速度快,所以各种食物都很容易腐败变质,即使放进冰箱也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出现发霉的现象。
如果稍不注意,吃下这样的食物,当然就容易发生腹痛、腹泻。
尤其是在南方的梅雨季节,北方人会觉得连自己仿佛都要“长毛儿了”。
夏天补脾养脾的重点在于不要吃太冷、太寒的东西,否则会伤到脾脏,中医上讲叫“脾失健运”。
另外由于夏天天气的特点,身体里的湿气也会比较大,所以建议大家可以多吃一些健脾利湿的食物:山药、薏米、白扁豆、红小豆、莲子等。
等等。
在衣食住行上,可以适当运动,能提高身体的机能,有利于强健脾脏。
3、秋季:补中益气秋天气候凉爽,人的食欲渐旺,睡眠时间增长,更容易形成脂肪堆积,而且阳气渐衰,气候开始转为寒冷,身体为了抵抗寒冷也会本能地储存脂肪,所以秋季很容易发胖,因此有“长秋膘”一说。
四季养脾胃

四季养脾胃脾胃是后天之本,是强壮身体、治疗疾病的重要环节。
养好脾胃生命才得以延续,所以一年四季要养好脾胃。
中医的脾包含了现代医学里说的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是功能的结合。
西医的脾是脾脏。
中医认为,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
脾和胃相为表里。
均为消化器官。
消化过程在胃内完成,但胃肠道所吸收的营养素要转变成气血津液等物质,并为全身各组织器官所利用,还要靠脾的化生和输布。
脾的功能:1 主运化:运化水谷指输送营养物质的作用。
运化水谷的功能旺盛,食物才能化为精微,生成精、气、血、津液。
如果脾功能下降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倦怠、消瘦等气血生化不足的症状。
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传输和布散作用。
这一功能正常,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也防止痰、饮等病理产物的生成。
如果运化水液失调就会产生痰饮滞留内脏或经络会引起身体功能失调,所引发的症状根据痰饮停留的位置有所不同.如停留于肺就会出现咳嗽、胸闷、哮喘等。
2 主升清: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通过心肺的作业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维持机体内脏的正常位置。
3 主统血:统摄、控制血液,使之正常循环于脉内。
如脾气虚弱失去统血的功能,就会有出血症如:便血、皮下出血、子宫出血等4 主肌肉四肢:肌肉是否发达,四肢是否灵活都有赖于脾。
5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饮食口味及食欲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密切关系,如口淡无味、口甜、口腻等都是脾运化功能失调的症状;口唇的色泽与脾的功能有密切关系。
防止唇干裂、护唇就要健脾。
脾虚的原因:1 忧思伤脾:思虑过度会引起脾脏受损,运化功能失调。
如现代人工作压力大、时常加班、用脑时间过长、精神过于集中,而造成脾虚。
2 饮食不节,饥饱失调。
如小孩的肥胖,中年人的肥胖及大腹部等就是脾虚造成。
3 身体过度劳累,不仅伤脾同时伤其它脏器。
4 久病。
5 先天不足。
脾虚的表现:1 吃微硬或油腻一点或吃多一点就会不舒服就是脾气不足。
2 没有食欲,不想吃饭是胃气不足。
中医五季养五脏汇总

我国古代对一年季节的划分有四季和五季两种方法。
因人体有五脏,故常用五脏与五季相对应来说明人体五脏的季节变化。
《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就是以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来分别对应的。
其含义是说春天肝脏功能强盛,夏天心脏功能强盛,长夏脾脏功能强盛,秋天肺脏功能旺盛,冬天肾脏功能强盛。
正因为五脏与五季相应,因此在春、夏、长夏、秋、冬这五个季节应分别以相应的脏器作为养生重点。
具体的保健方法如下:春(立春到立夏)养肝春天最脆弱的部位是肝。
春天是肝的主季,肝气最旺,但也是这个季节最容易发生肝病。
寒冬已过,本应气候渐暖,但如果温暖提前出现,或者严寒不走仍把持朝政,或者温暖太过、变得像夏天一样炎热,就是气候没有按时行动。
一旦适逢用肝过度或肝气素来不充足,久失濡养,肝功能活动跟不上如此活跃的气候,会脆弱地缠绵病床。
春天最好多做养肝护肝的事,“嘘”字功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明目护肝之法。
两脚自然分开站立,采用腹式呼吸,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吸气时两唇轻合,舌抵上颚,呼气时收腹、提肛,同时发出“嘘”音。
这个方法适宜早晚各做一次,天天坚持,练习时音调要柔细匀长,使气呼尽,嘘后调息时要闭目凝神。
春日融融,是令人惊喜的美好时光,也是最适合重新开始的季节。
天气回暖,万物吐芽生发,潜伏在慵懒身躯里的灵魂已经蠢蠢欲动,等待新生的能量,因此,养生显得十分重要。
第1招少发脾气,多微笑尽量保持精神愉快,尤其要避免怒气。
科学研究发现,快乐可以增加肝血流量,活化肝细胞。
而怒气不仅伤肝,也是古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
”透过发泄和转移,也可使怒气消除,保持精神愉快。
新的科学研究显示,主动想一些好玩的、有趣的事,会增加脑内啡分泌,使身心愉悦。
第2招享受清爽的绿色春蔬春天肝气旺盛,相对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因此饮食上仍以清淡为主。
绿色蔬菜是最好的春季食物。
蔬菜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恰巧可以补充冬季的摄取不足。
譬如春天产的菠菜嫩极味美,亦有养血功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脾的饮食习惯
喜好吃肥甘厚腻的食物。 暴饮暴食。 喜好寒凉的食物。 饮食过量。 食速过快。 不吃早餐。
伤脾的生活习惯
不运动,肌肉不丰 性质寒凉的药物使用过多 生闷气,烦躁,恼怒,过度的思虑 过度使用空调
小儿脾虚证的诊断标准 主要指标:(1)食欲不振;(2)大 便失调(包括泄泻,大便虽成形,次数增多或大便难解); (3)面色萎黄少华;(4)形体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同龄同性别 平均值10%);(5)舌质淡,苔薄白。
山药不可以生吃,因为生的山药里有一定的毒素。
山药红枣粥: 山药60g,切成颗粒,大枣30g,粳米适量,加水煮成稀粥。
用糖调味服食。
本方以山药、大枣补益脾胃,大枣又可滋养营血。用于脾 胃虚弱,饮食减少,消化不良以及营血虚亏。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薏米能“健脾益胃,补肺 清热,去风胜湿。炊饭食,治冷气。煎饮,利小便热 淋。”
山药薏苡仁粥:
山药50克,薏苡仁20克,粳米100克,同煮成粥。有益气 健脾,涩肠止泻的作用,适用于中老年人脾胃虚弱所致食 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等。
薏米羊肉汤:
苡米150克,羊肉250克,加水适量煲汤,食盐、味精凋味 (亦可加生姜数片)。佐膳。可健脾补肾,益气补虚。治病 后体弱,贫血,食欲不振等
四季脾脏养生12
•为什么要四季养脾脏 •养脾有哪些好处 •伤脾的习惯有哪些 •如何来保养脾脏
为什么要四季养脾脏
中医学对脾的认识
中医“脾”的概念不同于西医学的“脾脏” 中医学脾是以消化系统为主的多系统的功能综合单位,
它涉及西医学的消化、神经、免疫、内分泌、血液等系 统的部分功能。
中医学对脾的认识
脾的生理特性
1.脾宜升则健 2.脾喜燥恶湿 3.脾气与长夏相应 4.脾不主时与脾旺四时
为什么一年四季要养脾?
脾胃为气血精津化生的源泉,是人体五脏六腑四肢 百骸筋脉皮肉经络等赖以生长发育,进行正常新陈 代谢活劲的物质基础,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的 说法,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提出:“四季脾旺不 受邪”执中央以运四旁。
汗液
体外
肾(膀胱) 尿液 体外
“脾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
1.脾主运化
脾主运化正常
气血生化有源:饮食正常 精力充沛 肌肉壮实
水液运行正常:大小便正常
运化 水谷 功能 失调
运化 水液 功能 失调
气血生化不足,腹胀、食欲不振(纳 呆)、便溏或完谷不化、倦怠、消瘦;
脾失健运 健脾
水液内停,湿、痰、饮、水肿
2.脾气主升
脾气主升: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 升清和升举内脏的两个方面。
脾主升清:指脾气上升,将水水谷谷精精微微上输于心肺头目,通
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滋润全身。
脾主升举内脏: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 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
2.脾气主升
运行,不发生出血。
脾不统血
各种出血:肌衄、便血、 尿血、崩漏等。
脾的系统连属
脾在志为思:指脾的生理功能与情志的“思” 有关。
脾在体合肌肉:四肢肌肉的壮实与功能的发挥与 脾气的运化功能有关。
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饮食、口味与脾运化功 能有关;表现在口唇的色泽。
脾在液为涎:涎由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
莲子芡实粥:
莲子10克,芡实10克,补骨脂5克,粳米100克,同煮成粥。 有健脾益气,补肾固精的作用,适用于脾肾两虚所致的食 欲不振,脘腹胀满,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五更泄泻等。
养脾食物—山药
味甘,性平。能补脾胃、益肺肾。
《本草纲目》概括五大功用“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 痰涎,润皮”。
注意:少数人接触山药皮会引起过敏而发痒,处理山药时 应避免直接接触。
生理:
水谷精微等营物质能够 吸收和正常的向上输布
脾不升清
脾气(中气)下陷
病理: 神疲乏力 头晕目眩
腹胀便溏泄泻
胃下垂 肾下垂 子宫下垂
脱肛
3.脾主统血
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 常运行,以防止逸出脉外的生理功能。
原理:脾气的固摄作用(气能摄血) 生理:气固摄血液功能正常,血液在脉管中
“一日吃仨枣,红颜不显老”。
参枣粥:
党参10克,大枣10枚,粳米100克,同煮成粥。有健脾益气 的作用,适用于体虚气弱,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
养脾食物—莲子肉
味甘、涩,性平。能补脾益胃,涩肠固精,养心安神。
《玉楸药解》:莲子甘平,甚益脾胃,而固涩之性,最宜滑 泄之家,遗精便溏,极有良效。
《本经》:主补中、养神、益气力。
理功能。
转运输送
运化水谷
饮食物
脾主运化
消化吸收
运化水液
水液
1.脾主运化
脾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转输其水谷精微 的功能。
脾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是 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环节,又称运化水湿。
1.脾主运化
水谷 水液
脾主运化 胃 精微 肠 水液
宣发 全身
散肺 精
降肃
如何保养脾脏
起居 饮食 药物 经络
起居Biblioteka 脾 脏 保 养 注 意哪 些
1. 注意腹部保暖 2. 避免久住湿地。 3. 坚强肌肉锻炼,减少脂肪量。 4. 避免久坐。 5. 不要伤肝。
饮食
脾 脏 保 养 注 意
哪 些
养脾食物—薏苡仁
又名苡米、苡仁、薏米、米仁。
薏米是补身药用佳品。冬天用薏米炖猪脚、排骨和鸡,是 一种滋补食品。夏天用薏米煮粥或作冷饮冰薏米,又是 很好的消暑健身的清补剂。
春养肝 夏养心 秋养肺 冬养肾 一年四季要养脾
脾胃为仓廪之官
脾
解剖位置:位于中焦,在左膈之下,形如镰刀; 五行属性:脾属土; 表里配属:脾与胃相表里; 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脾胃为(2仓)脾廪气之主升官
(3)脾主统血
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 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
养脾食物—鲫鱼
鲫鱼有健脾利湿,和中开胃,活血通络、温中下气之功效, 对脾胃虚弱、水肿、溃疡、气管炎、哮喘、糖尿病有很好 的滋补食疗作用;产后妇女炖食鲫鱼汤,可补虚通乳。
养脾食物—大枣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枣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 养血生津,用于治疗“脾虚弱、食少便溏、气血亏虚”等 疾病。常食大枣可治疗身体虚弱、神经衰弱、脾胃不和、 消化不良、劳伤咳嗽、贫血消瘦,养肝防癌功能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