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药物学重点(20200615185037)

合集下载

医学微生物重点人人版

医学微生物重点人人版

医学微生物学重点来源:彭璐的日志1.与医学关系密切的微生物种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病毒。

2.微生物的特点:体型微小、结构简单、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繁殖迅速、容易变异。

3.按生物系统分类,将微生物分为6个界:病毒界、真菌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动物界。

4.G+菌细胞壁的肽聚糖成分: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

5.G-菌外膜成分: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

6.G-菌细胞壁脂多糖由内向外: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

7.细菌群体繁殖的生长曲线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8.IMViC:吲哚实验、甲基红实验、VP实验、枸橼酸盐利用实验。

9.培养基按其营养成分和用途分类:基础培养基、营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厌氧培养基。

10.巴氏消毒法:61.1-62.8℃、30min / 71.7℃、15-30s,常用于牛奶、酒类。

11.高压蒸汽灭菌法:1.05kg/cm2(15磅)、121.3℃、15-20min,可杀灭包括细菌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

12.细菌的毒力:侵袭力、毒素。

13.按外毒素作用机制不同分类:神经毒素、肠毒素、细胞毒素。

14.肠道杆菌的选择与鉴别培养基:SS平板、中国蓝平板。

15.能引起食物中毒的肠道感染细菌:沙门菌、变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

16.抗酸染色过程:初染、脱色、复染。

17.病毒增殖周期: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及装配、释放。

18.人类肠道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

19.肝炎病毒:HAV、HBV、HCV、HDV、HEV。

其中,粪-口途径传播:HAV、HEV,血液和垂直途径传播:HBV、HCV、HDV,DNA病毒:HBV,缺损病毒:HDV,已有疫苗可主动免疫:HAV、HBV,可进行细胞培养:HAV,疾病慢性化程度最高:HCV。

1.HIV的三个结构基因:gag基因、env基因、pol基因。

药品品微生物要点

药品品微生物要点

29
灭菌药品的无菌保障:无菌保证不能依赖于最
终产品的无菌检验,而应取决于生产过程中采
用验证合格的灭菌工艺、严格的GMP 管理和良
好的质量保证体系。因此,与批准灭菌检查结
果相比较,药品批准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监控 更能反映产品的无菌水平。
30
药品微生物的检测内容
局限性
无菌:不含任何活得微生物
无菌保证水平 (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 SAL) 灭菌工艺 GMP管理 质量保证体系 无菌检验 31
其卫生学意义(重点)
第三节 药品微生物检测与卫生标准(重点、 难点)
第四节 药品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
第五节 药品微生物研究的前景
4
药品生境特征
药品成分


营养丰富:葡萄糖注射液、糖浆、人参、血浆等。
微生物代谢产物为原料,极易污染:氨基酸、酶类制剂。 金属离子促进微生物生长:K+、Na+、Ca2+、Mg2+。
热原质。
热原质可通过一般细菌滤器,但没有挥发性,所
以,除去热原质最好的方法是蒸馏。 39
2、细菌内毒素和热原质检查的方法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1956年美国人发现鲎血液遇G(-) 菌内毒素时会产生凝胶,从而创立了鲎试剂检测法。 由于鲎试剂法简单﹑快速﹑灵敏﹑准确,目前已广泛 用于临床、制药工业药品检验等方面。 “细菌内毒素试验”被称作鲎试验,收载于1980年20 版美国药典。随后英、德、意、日以及中国相继在药 典中收载了这一检查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包括凝胶 法和光度测定法两种。前者利用鲎试剂与细菌内毒素 产生凝集反应的原理来定性检测或半定量内毒素,后 者包括浊度法和显色基质(比色)法,系分别利用鲎 试剂与内毒素反应过程中的浊度变化及产生的凝固酶 使特定底物释放出呈色团的多少来定量测定内毒素。

微生物药物学

微生物药物学

第一章微生物药物概论1 从来源上分,微生物药物可分为哪三大类?答:1 来源于微生物整体或部分实体的药物:主动免疫制品;被动免疫制品;生物制品;2 来源于初级代谢产物的药物:生化药物3 来源于次级代谢产物的药物:抗生素;生理活性物质;2 随着抗生素研究的深入,抗生素曾有过不同的定义,60年代对抗生素的定义是什么?答:在低浓度下,能选择性地抑制或杀死它种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和采用化学或生物学等方法制得的衍生物与结构修饰物。

3 抗生素按其作用性质可分为哪4大类?答:根据作用性质分类:繁殖期杀菌;静止期杀菌;速效抑菌;慢效抑菌;4 抗生素按其作用机制可分为哪5大类?答:抑制或干扰细胞壁合成;抑制或干扰蛋白质合成;抑制或干扰细DNA、RNA合成;抑制或干扰细胞膜功能;作用于物质或能量代谢系统;5 标志中国抗生素工业开创的事件是什么?答:1953年1月在上海第三制药厂正式投入生产青霉素6 请概述微生物药物研究的一般流程。

答:1 微生物药物产生菌2 活性菌株的筛选3 活性菌株的保存4 生产菌株的选育5 发酵培养条件6 活性产物的分离纯化7 化学鉴别与结构测定8 药理与临床评价9 工业化研究10 基础研究7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抗生素研究扩展为微生物药物的研究,___、____ 、____等生物技术在微生物药物研究的应用日益广泛。

答: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8 请概述微生物药物在实践中的应用。

答:一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抗感染; 抗肿瘤; 免疫抑制;二农业上应用:植物病害的防治; 植物生长激素;三在畜牧业上的应用抗动物感染性疾病; 饲料添加剂;四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食品的防腐、保鲜五工业上的应用工业制品的防腐、防霉六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生化、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工具;建立药物筛选模型;其它特殊作用;第二章抗菌药物产生菌的筛选1 分离放线菌的培养基一般情况下为什么必须添加抑制剂?常用的抑制剂有那些?答:抑制真菌和细菌的生长,增加放线菌的分出率。

微生物制药 复习要点

微生物制药 复习要点

●药物(Medicine)用于预防、治疗或诊断疾病或调节机体生理功能、促进机体康复保健的物质,有4大类:预防药、治疗药、诊断药和康复保健药。

●药品(drug)直接用于临床的药物产品,是特殊商品。

药品应规定有适应症、用法与用量和疗程,说明毒副反应。

还要有使用有效期,过期药品不准使用。

传统中医理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方面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疾病发生的原因是阴阳失去平衡、出现偏差而造成的。

为了说明人体的复杂关系, 传统的中医理论还引进了“五行学说”, 认为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用五行学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及病理变化,并将其用于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西医理论●西医以物质的存在为基础,包括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神经、血管、生物电流、射线等都是客观存在的,能够反复验证。

新药包括:中药、化学药品、生物制品(选择或判断)一类新药、二类新药、三类新药、四类新药、五类新药新药的申报与审批(考小题)1、新药的申报:完成Ⅲ期临床试验后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即发给“新药证书”;持有“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并符合GMP要求的企业或车间可同时发给批准文号,取得批准文号的单位方可生产新药。

2、加快程序审评:一类新药。

3、新药生产:第一类化学药品及第一、二类中药批准后一律为试生产,试生产期为2年。

其他各类新药一般批准为正式生产。

4、新药的补充申请:增加规格、改进生产工艺、改变包装等。

5、新药保护:一类新药12年,二、三类为8年,四、五类为6年。

GMP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英文名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的缩写。

它是指从负责指导药品生产质量控制的人员和生产操作者的素质到生产厂房、设施、建筑、设备、仓储、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工艺卫生、包装材料与标签,直至成品的贮存与销售的一整套保证药品质量的管理体系。

• GMP的基本点是为了保证药品质量,防止生产中药品的混批、混杂污染和交叉污染。

药学考研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知识点浓缩整理

药学考研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知识点浓缩整理

药学考研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知识点浓缩整理考研是许多药学学子追求的目标,微生物与生化药学是其中的重要考试科目之一。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本文整理了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的知识点,以便考生进行系统性的复习。

一、微生物药学知识点1. 基本概念微生物药学是研究微生物在药物生产、药物疗效和药物安全性等方面的学科。

其主要分为微生物药品生产与微生物药理学两个方面。

2. 微生物药品的分类根据微生物药品的生产方法和来源,可以将其分为发酵药品、转基因药品和生物合成药品三类。

3. 发酵药品生产发酵药品主要是指利用微生物对药物原料进行发酵生产的药品。

常见的发酵药品包括青霉素、链霉素等。

4. 转基因药品的研究与应用转基因技术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到宿主细胞中,通过改变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使其表达出所需的特定功能。

转基因药品是利用转基因技术制备的药品。

5. 生物合成药品的制备生物合成药品是通过生物合成的方法制备的药品。

此类药品生产过程中,通过调控合成途径中所需的基因表达,来实现药品的高效与规模化生产。

二、生化药学知识点1. 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机体内的转化与消除过程,而药物动力学则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2. 药物的药效学与药物靶点药效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并产生生物学效应的学科。

而药物靶点则是药物产生生物学效应所作用的具体分子。

3. 酶促反应与酶的抑制剂酶促反应是指酶作用于底物,催化底物转化为产物的过程。

而酶的抑制剂则是一类能够抑制酶活性的物质。

4. 蛋白质与药物结合蛋白质与药物的结合过程是药物在体内发挥药理效应的重要环节。

了解药物与蛋白质的结合方式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合理用药至关重要。

5. 药物传输系统药物传输系统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运输过程。

药物传输系统可以分为主动转运和被动扩散两种方式。

总结:本文简要介绍了药学考研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的知识点,其中微生物药学包括发酵药品生产、转基因药品和生物合成药品等;生化药学主要涉及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药物的药效学与药物靶点、酶促反应与酶的抑制剂、蛋白质与药物结合以及药物传输系统等。

药物微生物复习资料.doc

药物微生物复习资料.doc

一、名词解释:1.培养基:培养基(Medium)是供微生物、植物组织和动物组织生长和维持用的人工配制的养料,一般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无机盐(包括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和水等。

2.阿维菌素:阿维菌素为农用兽用杀虫、杀嚇剂、大环内酯双糖类化合物。

3.糖肽类抗生素:是由7个氨基酸组成的坏肽母核与2~7个糖以糖背键相连接的一类抗生素总称。

4.抗生素:抗生素是生物细胞产生的能以低浓度杀死其他生物细胞或抑制其生长或调节其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

5.固有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的天然耐药性。

6.选择性毒性:一种毒物对某一种生物或组织有损害,而对其它生物或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这种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称为选择性毒性。

7.植物内生菌:是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组织和器官内部的真菌或细菌。

& 唾诺酮类抗生素:又称毗酮酸类或毗噪酮酸类,是人工合成的含4-唾诺酮基本结构的抗菌药。

9.肽类抗生素:氨基酸以肽键相连组成的一大类抗生素。

绝大多数由细菌、放线菌产生, 少数是真菌代谢产物。

10.防御素:防御素是一类可杀死细菌、真菌或者病毒等微生物并有抗肿瘤活性的多肽。

11.定向生物合成:12.利福霉素:由地屮海链丝菌产生的一类抗生素。

13.抗菌谱:泛指一种或一类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所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类、屈、种范围。

14.组合生物合成:指在了解微生物生物合成途径以及克隆有关生物合成、调节等基因的基础上,在体外对这些不同来源(种内或种外)的基因进行删除、添加、取代以及重组, 然后导入到一个适当的微生物宿主中并定向合成所需的一系列化合物。

15.平板霉素:一种对革兰氏阳性菌敏感的广谱、强效抗生素。

16.赚白菌素类抗生素:对大多数念珠菌具有快速的杀真菌作用,包括一些对卩坐类耐药的菌株,对于大多数曲霉有抑真菌作用,对于镰刀菌、接合菌以及新生隐球菌无抑制作用。

17.细菌菌膜: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为适应生存环境而吸附于惰性或活性材料表血形成的一种与浮游细胞相对应的生长方式,由细菌和自身分泌的胞外基质组成。

抗微生物类药物学习要点和试题

抗微生物类药物学习要点和试题

抗微生物药物抗微生物药物是一类对病原菌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用于防治细菌性感染疾病的药物。

药物、宿主和病原微生物三者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

常用术语:化疗指数、抗菌谱、抗菌活性、抗菌后效应、耐药性的概念及其意义。

第一节抗生素学习要点抗生素的效价通常以重量或国际单位(IU)来表示。

抗生素的种类繁多,常用于兽医临床的有几十种。

为便于研究和应用,一般按其化学结构进行分类。

1.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前者有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苯唑西林等;后者有头孢唑啉、头孢氨苄、头孢西丁、头孢噻呋等。

近年来发展了非典型β-内酰胺类,如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和舒巴坦)及氧头孢烯类(拉氧头孢)等。

2.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新霉素、大观霉素、安普霉素、潮霉素、越霉素A等。

3.四环素类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多西环素、美他环素和米诺环素等。

4.氯霉素类氯霉素、甲砜霉素、氟苯尼考。

5.大环内酯类红霉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吉他霉素、螺旋霉素、竹桃霉素等。

6.林可胺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7.多肽类杆菌肽、多黏菌素B、黏菌素、维吉尼霉素、硫肽菌素等。

8.多烯类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等。

9.含磷多糖类黄霉素、大碳霉素、喹北霉素等,主要用作饲料添加剂。

此外,还有大环内酯类的阿维菌素类抗生素和聚醚类(离子载体类)抗生素如莫能菌素等,均属抗寄生虫药。

常用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等。

2.增加胞浆膜的通透性,如多粘菌素、制霉菌素等。

3.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链霉素等影响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四环素与核蛋白体30s亚基结合,而氯霉素与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最终导致细菌蛋白合成受阻。

4.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①影响叶酸代谢,导致核酸合成受阻,如磺胺类、甲氧苄啶;②抑制核酸合成,如喹诺酮类。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指化学结构中具有一个β-内酰胺环的一类抗生素。

微生物每章节重点知识点归纳doc

微生物每章节重点知识点归纳doc

微生物每章节重点知识点归纳绪论1.理解并记忆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定义: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数为单细胞,少数为多细胞,甚至是没有细胞构造生物的总称。

特点:①个体小,比面值大②繁殖快,代谢强③易变异,抗性强④种类多,分布广2.三个重要人物的贡献(见笔记本)3.掌握科赫法则(见笔记本)原核微生物1.G+和G-细胞壁的结构、组成、革兰氏染色的步骤和原理染色基本步骤:初染(结晶紫,1min)媒染(碘液,1min)脱色(95%乙醇,0.5min)复染(番红,3min)结果:紫色或蓝色——革兰氏阳性菌,G+菌红色——革兰氏阴性菌, G-菌。

原理:细菌用结晶紫染色后,再用碘液媒染可以提高染料的滞留性,当用乙醇对G+细菌脱色时由于乙醇会使厚的肽聚糖层的孔隙收缩,因此在脱色过程中结晶紫/碘的复合物被滞留。

细菌为紫色。

相反G-肽聚糖层薄,有较大孔隙,乙醇处理使其细胞壁中脂质溶解进一步加大孔隙,所以复合物被抽提,经复染成红色。

2.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结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还有糖类和微量金属离子。

功能:①选择性的控制细胞内外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运送;②是维持细胞内正常渗透压的结构屏障③是合成细胞壁和糖被成分的重要场所④膜上含有与能量代谢相关的酶系,是细胞的产能基地⑤是鞭毛基体的着生部位。

3.芽孢的定义、结构、特点、耐热机制定义: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的后期或遇到不良环境时细胞质会浓缩形成一个椭圆形、壁厚、高度折光、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结构:孢外壁:厚而致密,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脂类,通透性差,不易着色;芽孢衣:角蛋白组成,非常致密,对化学物质的抗性。

皮层:厚,主要含芽孢肽聚糖、 DPA-Ca含量丰富。

核心:相当于浓缩的细胞。

含水量极低,含有DPA-Ca。

其它见笔记本4.糖被根据有无固定形态和包裹在单细胞还是多细胞上,将糖被分为3类:荚膜:包裹单细胞,有定型,与细胞壁牢固结合,不易洗脱。

(厚度:<0.2µm 的称为微荚膜)粘液层:包裹单细胞,无定型,与细胞壁松散结合,易洗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药物学重点抗生素的定义(Waksman ,1942):抗生素是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抑制它种微生物生长及活动甚至杀灭它种微生物性能的化学物质。

抗生素的一般定义:“抗生素”是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它种生物机能的、是在微生物生命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

抗生素与抗菌药物的区别: 1.完全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磺胺类、氟喹诺酮类和恶唑烷酮类等抗细菌药物,以及像酮康唑类抗真菌药物被称之为抗菌药物,而不属于抗生素的范畴。

2. 而对于像磷霉素和氯霉素这些原来是来源于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但由于结构简单而用化学合成的方法代替微生物发酵法来生产制备的品种,以及像源于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硫霉素,后完全用化学合成方法制备的一系列碳青霉烯类 B -内酰胺抗生素等,通常将其归纳在抗生素的范畴。

微生物药物:由微生物(包括重组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在低微浓度下具有生理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衍生物。

初级代谢产物与次级代谢产物作为药物的差别1. 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代谢系统;2. 初级代谢物和次级代谢物的理化特性有着很大的区别,后者为小分子物质,其分子量小于3000,且化学结构多样性;3. 次级代谢物对产生它的微生物的作用不明显或没有作用4. 初级代谢物作为药物使用时尽管也有药理活性作用,但一般往往没有确定的作用靶点且更多的是作为辅助或营养药物,而次级代谢物具有确切的作用靶点和明显的治疗效果。

广义的天然药物强调“来源于各种生物体的化合物” ,可以是初级代谢产物也可以是次级代谢产物;而化学合成药物一般是指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的小分子化合物。

天然药物分类生物制品;生化药物;抗生素;微生物药物;植物药物;中草药;基因工程药物;生物技术药物等微生物药学研究的内容:微生物药学是药学的一个分支,它与生化药学一起构成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二级学科。

微生物药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微生物药物生物合成的代谢调控、产物的分离纯化、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的研究、产生菌的菌种选育及寻找新微生物药物的方法和途径等。

微生物产生拮抗作用的可能原因1、营养物质被消耗。

2、培养基的理化性质被改变。

3、微生物产生的酶的作用。

4、产生毒物或抗生素。

5、空间的争夺。

佃29年,Fleming禺尔发现音符型青霉菌对葡萄球菌有拮抗作用;佃41年, 美国政府邀请Chain和Florey到美国帮助开发青霉素的生产;链霉素发现者Worksman继Fleming和Waksman后,在抗生素研究领域中作出卓越贡献的第三位科学家,微生物来源酶抑制剂筛选的先驱——梅泽滨夫Hamao Umezawa化学修饰的目的:1)扩展抗菌谱的修饰(氨苄西林与阿莫西林)2)增强抗菌活性的修饰(天然头抱菌素C、头霉素、头菌素)3)克服耐药性的修饰(降低底物对酶的结构适应性;消除钝化酶作用基团;增辟新作用点)(甲氧西林、萘夫西林)4)改善药物动力学性能的修饰(增强稳定性的修饰;改善吸收提高血药浓度的修饰;延缓消除半衰期的修饰)(四环素;红霉素;头抱菌素;)5)降低毒副反应的修饰(氨苄西林)6)适应制剂需要的修饰(红霉素)抗生素的结构修饰的重要性抗生素结构的适当修饰,可扩展天然抗生素的抗菌谱、增强抗菌活性、克服耐药性、改善药物动力学性能与降低毒副反应,但不是所有抗生素经过修饰都能如愿地得到良好的修饰物。

有些天然抗生素仅经过微小的修饰,即全然丧失抗菌活性,而在众多的修饰物中性能都不如原天然物的实例亦不罕见。

在筛选新抗生素困难重重的今天,对获得的天然物进行适当的修饰是必要的。

寻找微生物药物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当前寻找新微生物药物的主要途径(重要)1、 建立新的筛选模型寻找微生物新药: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寻找小分子量的酶 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和受体拮抗剂或激活剂等生物活性物质, 利用新的筛选模型, 从已知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来筛选以上这些物质。

2、 扩大微生物来源寻找微生物新药: 从海洋微生物、稀有放线菌和在极端环境 下生长的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中来筛选新的生理活性物质。

3、 以微生物来源的生理活性物质为先导化合物,进行化学改造寻找效果更好的 微生物药物:根据药物的构效关系以及体内代谢的特性, 对已知次级代谢产物进 行结构改造的目的,主要是筛选相对于母体化合物具有如下特点的微生物新药: 扩大抗菌谱或作用范围、克服细菌的耐性或改善药物对作用靶的敏感性、改进对 细胞的通透性、改善化学和代谢的稳定性、提高血浆和组织浓度、增强与宿主免 疫系统的协调作用、能够制备成合适给药方式的结构状态,以及减少毒副作用等。

4、 应用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原理, “创造”微生物新药:根据已知次级代 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机理,通过改变培养基成分、控制发酵条件进行定向生物合成 来寻找新的次级代谢产物;或是通过对已知抗生素产生菌进行诱变处理, 使一些 原先沉默的基因得以激活、或阻断某些生物合成途径中的某些基因而产生新的生 物活性物质。

5、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能产生微生物新药的基因工程菌: 随着对微生物次级 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途径和代谢调控机制的深入了解,最终人类能够“理性化”地 构建产生所需目的产物的基因工程菌。

前体(precurso ):即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外源添加的某一化学物质,通过微 生物无皓性取未 能礪定沽性 培痒述和 全液过谑扌是収1 培痒歩数改变1祁分址化产恂1放天选拜条枠预.睛〔柯歩分类J笈酶初端体夕卜试釜 色层<■.体内初歩试验和奇性》物厘一让学试蛊I:鼎夕卜、红夕卜、肓炬戒相、檢礙》 体内和更进-歩体夕卜试验阳性的代谢,能够将其整体地或部分地整合到某一特定的次级代谢产物的分子中去的化合物,如苯乙酸或苯乙酰胺及苯氧乙酸等)。

微生物的次级代谢:微生物在一定生长时期(一般是稳定生长期),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合成一些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没有明确功能物质的过程。

微生物次级代谢的特征:1•次级代谢产物一般不在产生菌的生长期产生,而在随后的生产期形成;2. 次级代谢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并受初级代谢的调节;3. 次级代谢酶的专一性低;4. 种类繁多,结构特殊,含有不常见的化合物和化学键;如:抗生素、毒素、色素、生物碱。

5. 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具有菌株特异性;一种微生物的不同菌株可以产生分子结构迥异的次级代谢物;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也能产生同一种次级代谢物;6•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比生长对环境因素更敏感。

如菌体生长,磷酸盐浓度0.3〜300mmol/L ;产物合成,磷酸盐浓度0.1〜10mmol/L ;7. 次级代谢酶在细胞中具有特定的位置和结构;8. 由生长期向生产期过渡时,菌体形态会有所变化;9. 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过程是一类由多基因(基因簇)控制的代谢过程;这些基因不仅位于微生物的染色体中也位于质粒中,且后者的基因在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过程中往往起主导作用。

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固有特性:1.特异性的微生物产生菌2.生理活性的多样性3. 独特的化学结构第四章(#重要章节#主要掌握四种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B -内酰胺类抗生素(B -lactams :指化学结构中具有B -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与头抱菌素,以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B -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B -内酰胺类抗生素。

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的优点。

B -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制:青霉素等B -内酰胺类抗生素则以它们的结构与供体底物(D-丙氨酰-D-丙氨酸)结构相似(二者都有高度反应性的-C-N键)而与转肽酶起作用,从而干扰了正常的转肽反应。

然后导致细菌细胞壁不能正常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

B -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1. 细菌产生B -内酰胺酶(青霉素酶、头抱菌素酶等)使易感抗生素水解而灭活;2. 对革兰阴性菌产生的B -内酰胺酶稳定的广谱青霉素和第二、三代头抱菌素,其耐药发生机制是由于抗生素与大量的B -内酰胺酶迅速、牢固结合,使其停留于胞膜外间隙中,因而不能进入靶位发生抗菌作用。

此种 B -内酰胺酶的非水解机制又称为“牵制机制” (trapping mechanism);3. PBPs靶蛋白与抗生素亲和力降低、PBPs增多或产生新的PBPs均可使抗生素失去抗菌作用。

(与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维持以及肽聚糖结构特征的调节等有关的一组酶通常即被称之为PBPS4细菌的细胞壁或外膜的通透性改变,使抗生素不能或很少进入细菌体内到达作用靶位。

5. 药物外排机制。

细菌渗透性屏障是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普遍性机制(非特异性),而由PBPs- 介导的和由B -内酰胺酶介导的耐药机制是细菌对B -内酰胺药物产生耐药性的特有机制(特异性)。

克服细菌对B -内酰胺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对策一个好的B -内酰胺类抗生素,能够有效地抑制粘肽的合成,则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有好的渗透性,使药物能达到作用部位;2)对B -内酰胺酶稳定,使B -内酰胺环不被酶解;3)对靶酶,即对青霉素结合蛋白有高的亲和力,从而抑制PBPs的酶活力,使细菌生长抑制或死亡。

克拉维酸对B -内酰胺酶的活性位点有高亲和力,能与催化中心相结合,以竞争性抑制剂的方式发挥作用。

随后与酶分子中的丝氨酸的羟基发生反应,通过 B -内酰胺羰基和B -内酰胺环打开而使酶酰化,从而抑制耐药性。

B -内酰胺酶抑制剂以下两种:1. 克拉维酸(clavulanic acid棒酸)为氧青霉烷类广谱B -内酰胺酶抑制剂,抗菌谱广,但抗菌活性低。

与多种B -内酰胺类抗菌素合用时,抗菌作用明显增强。

2、舒巴坦(sulbactam,青霉烷砜)为半合成B -内酰胺酶抑制剂,对金葡菌与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B -内酰胺酶有很强且不可逆抑制作用,抗菌作用略强于克拉维酸,但需要与其他B -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有明显抗菌协同作用。

B -内酰胺类抗生素代表药物:青霉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由氨基糖与氨基环醇通过氧桥连接而成的苷类抗生素。

有来自链霉菌的链霉素等、来自小单抱菌的庆大霉素等天然氨基糖苷类,还有阿米卡星等半合成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作用机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于细菌的作用主要是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此类药物可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妨碍初始复合物的合成,诱导细菌合成错误蛋白以及阻抑已合成蛋白的释放,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抑制蛋白质合成起始过程的位点有三个:一是特异性地抑制30S合成起始复合体的形成,如春日霉素;二是抑制70S合成起始复合体的形成和使fMet-tRNA从70S起始复合体上脱离,如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巴龙霉素、庆大霉素等;三是这类抑制70S合成起始复合体的抗生素也能引起密码错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