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写作指导——作文语言的修饰

合集下载

中考作文写作技巧如何合理地运用修辞手法

中考作文写作技巧如何合理地运用修辞手法

中考作文写作技巧如何合理地运用修辞手法作文写作是中考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作文的充分发挥不仅可以展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体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而在作文的写作过程中,合理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以让作文更加生动、形象,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合理地运用修辞手法。

一、美化语言,适当运用比喻和拟人比喻是修辞手法中的常用方法,可以通过把一个事物同另一个事物相比较来阐明主题,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比如作文中表现某种情感的时候,可以用比喻语句,如“她的笑脸如同太阳般温暖”,这样的比喻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其所表达的情感。

拟人则是一种将人的行为、感情和形象都用于描写非生命事物的方法,可以增强文章的形象感染力,使作文更具艺术感染力。

例如,“一只小鸟在树梢上欢快地歌唱”这样的描述能够更生动地表达出小鸟的欢快和自由。

二、写作中,合理地运用排比、反复和修辞问排比是指在句子中反复使用同一句式结构,可以加强作文的语言韵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例如“我生在一个平凡而又平静的家庭;我养在一个常青而化茧成蝶的园地;我成长在一个平稳而又正常的环境里。

”这样的句子更能让人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韵律美。

反复则是指在文章中多次出现同一个字、词或结构。

反复使用一个词汇可以突出文章的主题,加强文章的表现力。

例如“黑夜弥漫着整个城市,黑夜,夜黑,越来越黑,什么都看不清了。

”反复使用“黑夜”这个词汇强化作品表达的黑暗感。

修辞问则是指通过反问来表现说者观点的方法,联想到罗马兵法家维吉尔所说的古老习惯“质问自己”(Interrogatio sibi),这样做可以突出文章的焦点思想,增强作品思想内涵。

例如:“人生不就是这样吗?我们总是在承受各种压力的同时进退维谷,难道你不这样感到疲惫么?”这样的修辞问引导读者思索,带入文中的氛围。

三、合理地运用比较、夸张和反衬的修辞手法比较是修辞手法中常用的一种方式,整体看来是比较幼稚的,但是在写作中比较常用,有助于明确彰显主题。

中考作文语言美化的方法

中考作文语言美化的方法

中考作文语言美化的方法语言不仅是作文思想内容的载体,更是读者与文章契合的切入点,好的语言能让读者有如沐春风的感觉,与文中的作者产生共鸣,心有戚戚焉。

那么应该如何锤炼文章的语言呢?一、诗意的哲理美:深化文句的意蕴,追求诗意的哲理美,使所写的内容在形象表达的基础上赋有诗意,于质朴的表达中体味哲思。

例:虽说雁过无痕,岁月无声,而白驹过隙的光阴却在生命的每一个空隙不着痕迹的流动。

流年的浪花总是涤荡在渺远的心际,水波涟漪般徐徐荡开,风中花瓣样轻轻坠落。

是什么促使我们的忧伤、快乐、悲痛、幸福化作丝丝雨露,趁我们不备时渗入灵魂深处,纠集我们的一切情感体验,在静谧的夜里发起一轮轮的攻击?二、隽永的典雅美:广泛的涉猎文史典籍,巧联妙引名言诗句,浸透浓郁的书卷美,追求隽永的典雅美。

例:爷爷告诉我,奶奶生前最爱梧桐。

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是一种思愁;李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是“剪不断”的离愁;周邦彦“桐花半亩,静锁一庭秋雨”寄托的也是一腔愁绪。

在梧桐树下,我学会了很多诗词,也渐渐懂得了诗人们的心情。

古诗文的引用大大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品位和内涵,于诗意中解读语言的隽永美。

也彰显了文章的大气和生命力。

三、修辞的生动美:作文中的修辞,就是作文中最灵动的飘带,好像天上的五彩的祥云,夜空中美丽的星星,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

因为修辞的恰当运用,使文章灵动飞扬。

例:世界上没有比时钟更加冷漠的东西了:在您出生的那一刻,在您尽情地的摘取青春的花朵的时刻,它都是同样分秒不差的滴答着。

此句运用了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写出了时钟的无情,提醒我们珍惜时间。

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能让文采流光溢彩,充满诗情画意。

四、风趣的诙谐美:幽默,是智慧闪亮的花朵,能让干枯的语言有滋有味,能让枯燥的文章熠熠生辉。

例:暑假前的一次考试,我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名次是飞流直下三千尺。

遥远的岭南啊,顿时成了我的“后花园”,可我却没有苏东坡的洒脱,吟不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妙句,当老师宣布这一消息时,顿时有一种“世界末日来临”的感觉,两眼昏花,头晕耳鸣,真的快要支撑不住了。

作文的语言优化与修辞

作文的语言优化与修辞

作文的语言优化与修辞语言是作文的表达工具,而优化与修辞则是提升作文语言质量的关键手段。

在写作中,通过适当的语言优化与修辞,可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形象生动,以及提升整体的美感。

下面将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和句式结构等方面探讨作文语言的优化与修辞。

首先要注意的是词语运用。

优秀的作文应该尽量使用准确、丰富的词语,避免使用模糊或重复的词汇。

在选择词语时,应根据语境和表达的目的,选用适当的形容词、动词、名词等。

例如,不要滥用形容词“好”,而是尝试使用具体的描绘性词语,比如“美丽的风景”可以改为“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

此外,还可以使用拟人、拟物、比喻等手法,通过类似人、物的形象来丰富表达,使作文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修辞手法在作文中的应用也非常重要。

修辞手法是指通过特殊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段来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其中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排比、拟人、对偶等。

比喻是一种通过类比的手法来使语言更具生动性和形象感,可以用来丰富文字形象。

夸张手法可以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点和现象,使作文更夸张、生动,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而排比则是通过成对或成串的语言对照,表达词语、句子、段落的平衡感和节奏感,增强语言的节奏美。

拟人手法可以将人的特质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使其更有情感、更有亲和力。

对偶手法则通过对称的句子结构和相似的语言表达,强调反复对比的思维方式,使作文更加有力量和独特。

此外,句式结构也是作文语言优化与修辞的重要环节。

在写作中,过多的简单句会使得文章显得平淡乏味,无法达到韵律美的效果。

因此,适当运用复杂句、并列句、倒装句等复杂的句式结构可以增加句子的变化和层次感。

同时,通过运用短句和长句相结合,可以营造出富有韵律感的作文。

除了以上提到的方面,还应注意避免语言的啰嗦和冗长。

优化与修辞并不意味着追求语言的繁华和复杂,而是要求准确、精简、有力地表达。

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废话、重复的修辞和赘述的句子。

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可以更好地突出重点和提升文章的可读性。

中考作文美化语言技巧指导——巧用修辞

中考作文美化语言技巧指导——巧用修辞

中考作文美化语言技巧指导——巧用修辞【考点解读】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没有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想写出出彩的文章是很难的。

中考作文的语言不仅要准确、简练,更要生动、活泼、诗意、灵动。

缺乏文采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

什么是文采?词典的解释往往比较抽象所以我们通过两个例句的分析比较,直观地感受一下什么样的文章是有文采的。

例一:紫色的花充满生机。

例二: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宗璞《紫藤萝瀑布》大家比较一下,哪一句有文采呢?显而易见,肯定是第二句。

第一句是概括地介绍花的特点,比较抽象,似乎就是给这花贴上了一个写有“充满生机”四个大字的标签。

而第二句,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让读者自己去感受花的特点,而且能激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形成一幅生动可感的画面。

仿佛看到了一群可爱的孩子肩并肩手挽手地在嬉闹,仿佛可以看到他们的笑脸,听到他们的笑声。

读者对花的特点有了非常形象非常具体的感知,而且还能体会到作者在赏花时的愉悦心情以及对花的无比喜爱。

这是第一句无法带给读者的一种美的体验。

因此,我们在写作时,少一些概括介绍,少贴一些标签,而要多一点具体细致、生动形象的描写,让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让读者与你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的文章就是有文采的好文章。

如果你说,这么难,我不要文采了,我从其它方面多下点功夫,比如立意啊,结构啊等,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没有哪一方面的能力是轻轻松松就能获得的。

同时,文采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关于文采的重要性,许多名人大家都有过论述。

如南朝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这本书里就说过“言以文远”。

意思是,一篇文章因为有文采而能传播久远。

唐朝的李翱在《答王载言书》一文中也说“义虽深,理虽正,词不工者不成文”。

意思是,一篇文章即使立意深刻道理得当,如果语言不准确不生动,也不能成为一篇好文章。

可见,对于一篇文章而言,文采真的是非常重要的。

中考写作指导——作文语言的修饰

中考写作指导——作文语言的修饰

中考写作指导——作文语言的修饰女大十八变。

生命之美,是外在形式与内在气质之美不断积淀、彼此融合的总和,是灵与肉不断成长、蜕变、羽化、飞升的结果。

同样,语言表达之美也不是流星划过夜空瞬间生成的美丽。

一刹那冲天而起的熔岩,那是来自亿万斯年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我们的笔尖,盛开的每一串如花的文字,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

这些妙不可言的美文,都是以思想感情为种子,以浩瀚的书海为土壤,以辛勤的汗水为雨露,以神秘的灵感为春风,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微妙的更新、渐变、成长,最终在我们面前的方格里,顾盼生辉、楚楚动人、倾国倾城!之所以有人觉得,能把语言表达得如此完美,纯粹是一种天分,是因为他从没有认真的关注过语言的成长历程,所以在他的印象里,春天总是在某一个早上突然降临,鲜花总是在某一个黄昏出人意料的绽放!一、完美的起点,来自用词的准确语言的表达,从概念开始,从词的运用开始。

语言由文字构成,文字诞生的唯一使命就是记录和传递信息。

每个字符都是一种符号,对应表达或传递一种含义。

衡量一句话表达得是否优美,最初的标准,就是看作者选择的符号是否准确对应他要记录和传递的信息——不发生符号和意义的错位,就是最好的表达。

例如两脚移动,让身体以正常速读移动,为“走”,快速移动为“跑”,生我的女人叫“母亲”,生爸爸的女人叫“奶奶”,不能因为前后两者表义相近,就“指鹿为马”,把“跑”表达为“走”,把“奶奶”说成“母亲”。

这也是到现在我们始终坚持语言表达绝对不能“因辞骇意”原因——背离了表意的准确性,其他任何形式上的华美都失去了意义。

例如:妈妈要到外地出差,半年以后才会回来,作为子女要想表达这一瞬间内心的情感——甲的表达为:妈妈,你走了,我会想起你!乙的表达为:妈妈,你走了,我会想念你!丙的表达为:妈妈,你走了,我会怀念你!丁的表达为:妈妈,你走了,我会纪念你!这种情感,四个人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哪个表现的最美?显然是乙!因为只有乙用“想念”一词把母子分离这一瞬间的情感表达得不深、不浅,恰到好处。

写作技巧如何运用修饰语增强细节描写

写作技巧如何运用修饰语增强细节描写

写作技巧如何运用修饰语增强细节描写修饰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工具,在写作中可以起到丰富细节、增强描写效果的作用。

正确运用修饰语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提高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修饰语来增强细节描写的写作技巧。

一、形容词修饰名词形容词是一种常用的修饰语,它可以直接修饰名词,使其更具细腻的描写。

通过运用形容词,能使读者对被描述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

例如,在描写一个房间时,可以使用形容词来描述房间的氛围、颜色和布置等,比如"温馨的客厅"、"明亮的卧室"等。

形容词不仅能够增加细节,还可以表达作者的感情和观点。

二、副词修饰动词副词是修饰动词的一种修饰语,通过运用副词可以对动词的行为进行细节描写。

副词能够增强动作的程度、方式和状态等,使读者对动作的描写更加具体。

例如,在描写一个人的步态时,可以使用副词来描述步行的快慢和姿势的优雅与否,比如"轻盈地走进房间"、"迈着矫健的步伐"等。

副词的运用能够使文本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三、介词短语修饰名词和动词介词短语是表达时间、地点、方式等意义的一种修饰语,它可以修饰名词和动词,使得描写更加细腻。

通过运用介词短语,可以更加具体地描述事物的位置、情境和行动方式等。

比如,在写一段描述旅游景点的文字时,可以使用介词短语来描述景点的地理位置或者旅游方式,比如"位于山脚下的古镇"、"乘坐游船漫游"等。

介词短语的使用可以使描写更加具体、形象化,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细腻的场景。

四、比喻修饰语的使用比喻是一种修饰语,通过运用比喻可以使描写更加丰富多彩,增加文章的艺术感。

比喻是通过将两个本来毫不相干的事物进行类比,使得描述更加形象、生动。

例如,在描写一个人的眼睛时,可以使用比喻来形容眼睛的明亮和神采,比如"明如星辰的眼眸"、"神采飞扬的双眼"等。

作文语言的修饰

作文语言的修饰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 天;我原想捧起一朵浪花,你却给了我整 个海洋;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你却给了 我整个枫林;我原想亲吻一片雪花,你却 给了我整个银色世界。
修辞方法四:运用对比
除了比喻、拟人、排比、引用、 对比等修辞方法,其它修辞格,如夸 张、设问、反问、对偶等,只要我们 巧妙运用,也一定会亮人耳目,怡人 心扉。总的来说要求我们大胆的联想、 想像。
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 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 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 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丽,是展 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
修辞方法二:运用排比
修辞方法三:引用诗句
直接引用
引用诗句
加入想象活用
直接引用示例
“1”是一个擎天柱,是正直,是不 屈不挠的骨气。于是我们从中学会了凛然 正气、英勇无畏、英雄气概。
(1)用第一种方法在第一段加入修饰语使画面 感强一些? (2)片断中的对话枯燥,我们应该怎么办?
夜深人静时,我还在心慌意乱地翻着语文书,却一点 也看不进去。这时,妈妈轻轻地推门进来,手里端着一杯 热腾腾的牛奶。 “妮子,明天就要中考了,今晚就别看书了,喝了牛 奶,早点睡吧!”妈妈微笑着关切地说。 虽然知道妈妈的心意,但是烦躁使我变成了一只刺猬, 妈妈成了发泄的对象。 “我不想喝,我连看书的时间都没有了,还有空喝牛 奶吗?”我头也不抬,心里像长满草一样毛躁。 “明天考试,你还是早些睡吧,否则明天会没精神 的。”妈妈的语气中带着一丝焦虑。 “你别烦我了!害我书都看不进去了!”我朝妈妈大 吼。 增强画面感的方法二:加入描写性的语句
招式二:打造语言的修辞美
我们初三五班的孩子们疯狂地迷恋上了作 文,他们说那种感觉难以形容。

初二年级作文中如何使用语言修辞

初二年级作文中如何使用语言修辞

初二年级作文中如何使用语言修辞
在初二年级的作文中,语言修辞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工具。

通过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学生可以让作文更加生动、有趣,同时提升作文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语言修辞手法及其运用方法:
首先,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进行类比,可以使作文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描述春天的到来可以写道:“春天像一位温柔的画家,轻轻挥动着彩笔,将大地染上了各种色彩。


其次,拟人是另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赋予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人类的特征和行为,使作文更富有情感和表现力。

例如,描写大海时可以写道:“大海在夜晚如同一位沉默的守护者,静静地倾听着风的低语,闪烁着星星的眼睛。


另外,排比也是一种提升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语法结构或形式,可以增强句子的节奏感和说服力。

例如,“奋战在考试的前夜,我们不畏困难,不惧失败,不停歇地努力。


最后,比较和对照也是初二作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事物进行对比或对照,可以更清晰地展示出事物的特点或者作者的观点。

例如,对比不同的季节:“冬天如同一位老者,皱纹布满了脸庞,春天则像是一个少女,微笑着绽放出鲜花。


总之,语言修辞在初二年级作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过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和比较等修辞手法,可以使作文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提升作文的艺术性和表达效果。

希望同学们在写作文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修辞手法,让文字更加精彩和丰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写作指导——作文语言的修饰女大十八变。

生命之美,是外在形式与内在气质之美不断积淀、彼此融合的总和,是灵与肉不断成长、蜕变、羽化、飞升的结果。

同样,语言表达之美也不是流星划过夜空瞬间生成的美丽。

一刹那冲天而起的熔岩,那是来自亿万斯年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我们的笔尖,盛开的每一串如花的文字,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

这些妙不可言的美文,都是以思想感情为种子,以浩瀚的书海为土壤,以辛勤的汗水为雨露,以神秘的灵感为春风,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微妙的更新、渐变、成长,最终在我们面前的方格里,顾盼生辉、楚楚动人、倾国倾城!之所以有人觉得,能把语言表达得如此完美,纯粹是一种天分,是因为他从没有认真的关注过语言的成长历程,所以在他的印象里,春天总是在某一个早上突然降临,鲜花总是在某一个黄昏出人意料的绽放!一、完美的起点,来自用词的准确语言的表达,从概念开始,从词的运用开始。

语言由文字构成,文字诞生的唯一使命就是记录和传递信息。

每个字符都是一种符号,对应表达或传递一种含义。

衡量一句话表达得是否优美,最初的标准,就是看作者选择的符号是否准确对应他要记录和传递的信息——不发生符号和意义的错位,就是最好的表达。

例如两脚移动,让身体以正常速读移动,为“走” ,快速移动为“跑”,生我的女人叫“母亲” ,生爸爸的女人叫“奶奶” ,不能因为前后两者表义相近,就“指鹿为马” ,把“跑”表达为“走” ,把“奶奶”说成“母亲” 。

这也是到现在我们始终坚持语言表达绝对不能“因辞骇意”原因——背离了表意的准确性,其他任何形式上的华美都失去了意义。

例如:妈妈要到外地出差,半年以后才会回来,作为子女要想表达这一瞬间内心的情感—甲的表达为:妈妈,你走了,我会想起你!乙的表达为:妈妈,你走了,我会想念你!丙的表达为:妈妈,你走了,我会怀念你!丁的表达为:妈妈,你走了,我会纪念你!这种情感,四个人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哪个表现的最美?显然是乙!因为只有乙用“想念”一词把母子分离这一瞬间的情感表达得不深、不浅,恰到好处。

甲虽然把情感表达出来了,但程度过浅;丙表达得情感深度够了,但针对的对象必须是“死去的人”——而妈妈活着,并且六个月后会依然活着;丁的表达同样说出了想念之意,但额外附带了两个条件:一是妈妈此时此刻已经死了;二是必须用一种仪式或方式来表达对死人的想念,这些都是与事实大相径庭的。

二、迈出稚嫩的第一步,保证选词与情感表达的合拍每个婴儿呱呱坠地,父母都会处心积虑的为宝宝娶一个动听的名字,或表达一种美好的祝愿,或彰显一种理想的生活境界.. 无论是哪种形式,这些名字都暗含着一种浓的无法稀释的情感!而当恶人降临,我们就会给他起个难听的“绰号” ,用表示鄙夷、厌恶、痛恨的词为他的恶行定性。

同时生活又常常是平淡的,我们面对的很多人或事物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不爱不恨的心理状态,这时候,我们就会选择一些不带有任何爱憎的色彩的词语描述这些事物、行为、性质、状态。

于是,词有了三种明显的感情色彩:褒义词、贬义词,中心词。

我们用褒义词表达我们的爱,用贬义词表达我们的恨,用中性词表达我们情感的中立。

在表述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感情表达的需要,对应选择带有这种感情色彩的词语来刻画人或事物,确保要表达的情感与所选词汇的感情色彩一致。

例如:一个孩子,在路上摇摇晃晃地走。

带着不同的情感,表达出来的完全不一样——甲:一个小崽子,像得了什么绝症,在路上挣扎;乙:一个小男孩,像个粉嫩的精灵,在甬路上蹒跚学步;丙:一个孩子,在路上学步。

丁:一个小崽子,像个粉嫩的精灵,在路上蹒跚学步;如果你想表达一种仇恨,那么你像甲那样表达,选择的全是“小崽子” 、“绝症”、“挣扎” 这样的贬义词来表达;如果你想表达对孩子的喜爱,那么你乙一样表达,选择的全是“小男孩”、“粉嫩”、“精灵”、“甬路”、“蹒跚学步”这样的褒义词来表达;如果你仅仅为描述一个过程,无爱无憎,那么你选择“孩子” 、“路上”、“学步”这样的中性词来表达。

最差的是丁,一部分选择贬义词,一部分选择褒义词,让读者读了不知道他对孩子到底是爱还是恨,仿佛患了精神分裂症!三、组词成句,形成表达的雏形,保证句式、句义表达完整一个孩子是否完美,首先要看他是否健全,健康。

一个句子表达的好不好,最低的要求上是,自己要表达意思,表达得是否完整。

人的健全健康表现在四肢健全,身心无病上;一个句子是否完整,首先表现在句子成分的完整上;二是必要的限制成分无残缺;三是能够正确表达客观的时态。

所谓句子成分完整,是指一句完整的话,至少得保证有主语,有谓语。

主语是一句话要陈述、描绘或表现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时间、地点,或者是一种行为、一个事件。

谓语是对这些人或事物进行陈述、描绘、定性的部分,常常以“怎么样” ,“做什么”、“是什么”、“有什么”的形式出现。

例如,妈妈在画一匹马,这句话中“妈妈”是作者要描述的对象,就是主语,“在画一匹马”是对妈妈的描述部分,指明妈妈“在干什么” ,就是这句话的谓语。

再如:游泳是一种非常好的体育运动。

这句话描述的对象是一种行为——游泳,因而“游泳”就是这句话的主语,而“是一种非常好的体育运动” ,点名“游泳是什么” ,对游泳这种行为进行定性描述,所以,他是这句话的谓语。

一句话有说明白,首先得保证有主语、有谓语,否则就是不完整的。

所谓的必要句子成分不残缺,是指在句子中,总有一些词或短语起限制范围、程度,表示估计猜测或者明确那是客观事实的作用,它们明确了:包括什么、不包括什么;是全部、还是部分;程度是深、还是浅等等,这些词或短语缺失了,就会改变我们要表达含义。

例如:靠窗边的那名女同学,站起来。

去掉“靠窗边”这个特定位置的限制,句意就变成“所有的女同学都站起来”。

例二:他马上就完成作业。

缺失了“马上就” ,句子含义就从“他仅仅剩下一点作业没做完,在有一丁点时间就全部完成了” ,演变为“他现在已全部完成了作业。

所谓正确的表达客观的时态,是指一句话描述的内容,都对应着一种客观的时态。

有的行为已经完成,是过去时,有的行为正在进行,是现在进行时,有的行为是将来要完成的,属于将来时态。

只有根据客观实际,把时态表述正确、清楚,句子的含义才不会改变,读者才能正确理解。

例如妈妈下个星期要过生日,他想给妈妈买一支胸花作为生日礼物。

这种客观实际说明行为将要发生而没有发生,明显是将来时态。

如果表达成“妈妈过生日,我给妈妈买了一支胸花作为生日礼物” ,或者“妈妈过生日,我正在买一支胸花,作为妈妈的生日礼物” ,都是错的。

因为前者是过去时,后者是现在进行时。

四、抓住事物的表象特征、特点,让语言分枝生叶,表达丰满人对外界信息的收集来自六个感官:眼、耳、口鼻、舌、皮、心(实际是大脑),前五个感官获取的信息都是从事物表面活得的,包括色、形、声、味等等,心是将前五者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加工,成为一种抽象的感受。

前者是感知事物的特征,后者是把握事物的特点。

要把一个意思表达的具体就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要想把思想表达的形神兼备,就要在具体特征描绘过后,表达并突出事物的特点。

大多数同学躲开具体表现,只抓特点,很用“心” ,带来的表达效果是——句子干瘦骨感,语言空洞,言之无物;有的同学不注重特点的归纳,描述的内容表面洋洋洒洒,缺乏表达核心,看不出表达目的,语言表达没有灵魂,整体读完不知所云!例如:坐在船上,沿着水汊,划船前行,看水、看墙、看瓦松、看水凼。

这句话只记述了人游玩过程,完全抛开了事物的特征、特点,语言表达显得非常空洞,缺乏具体感,完全丧失了表现力,就像一具没有血肉和生命的骷髅,加上人物、事物、行为的特征特点,立刻就会大变样:坐在轻摇轻摆的船中,沿着曲曲折折的水汊,从容自在的游着,低头观水、抬头看粉墙、看青瓦、看百年老屋屋顶长出的瓦松、看桥头光滑石头上滴水而成的水凼。

又如一个段落:周庄的美,美在一分质朴。

坐在轻摇轻摆的船中,沿着曲曲折折的水汊,从容自在的游着,低头观水、抬头看粉墙、看青瓦、看百年老屋屋顶长出的瓦松、看桥头光滑石头上滴水而成的水凼。

走在周庄铺满古老青石的小街上,像是穿行在历史的隧道中,每一步都是那样的凝重,青石被磨得发亮,那么的光滑玉润。

周庄的石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一部分,那是岁月沉淀积累成的沉稳。

桥头,白发老人衣着粗麻布衣,释然的摇着手中的蒲扇,悠然古朴- ——印象中,周庄是一位质朴的老人。

第一句总写周庄的特点,总领全段,成为本段文字表达的“核心之神”后四句以游历过程为框架,串起一路看到的事物,在此基础上,抓住各事物具体的特征特点,让每个触及视野的事物分枝生叶,共同表现周庄朴质之美,这样就使我们的语言由一根干瘦的树干变成血肉丰满、形神兼备小树。

上面,我们从选词、组句的角度,讲解了语言表达的完整、准确之美;接下来我们要重点研究语言表达的简洁明快的干练之美与摇曳多姿的变化之美。

中小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存在两个突出的显性问题:一是叙事罗嗦——写了很多不必要写的内容;二是用词重复——一段文字中同一个词语运用十几次,几十次。

例如,一个学生写妈妈到校给他送书包的经过:下午我正在认真的写着作业,我突然感到身后的同学拍我的肩膀,我回头看了看那位同学,问这位同学拍我干什么,这名同学告诉我说我妈妈来了,正在楼下等我。

我飞跑到楼下去找妈妈,妈妈站在校门口向教学楼内张望,妈妈看到我来了,把书包递给我,我接过书包,妈妈就走了,我看着渐渐远去的妈妈,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小事,但到了作者笔下,不但详细叙述了与主题无关的——别人告诉我妈妈到校的过程,而且连续用了14 个“我”、6 个“妈妈”,第一句话连续用了4 个“同学”!如何解决这些语言表达问题呢?(一)去掉与中心无关的情节。

这段文字的写作目的是通过对妈妈到校给我送书包这一事件的记叙,抒发我对妈妈的感激之情。

那个同学怎样拍我,用何种方式通知我,与主题没有任何关系,所以这一部分应该直接删除。

这样,句子就变成了:下午我正在认真的写着作业,妈妈把我的书包送到了学校。

我飞跑到楼下去找妈妈,妈妈站在校门口向教学楼内张望,妈妈见我来了,把书包递给我,我接过书包,妈妈就走了。

我望着渐渐远去的妈妈,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二)删除不必要交代的内容。

早晨,我一觉醒来,掀开被子,穿好衣服,洗了一把自己的脸,连饭也没顾得上吃一口,就急匆匆的向学校奔去。

在这段文字中,“掀开被子” 这一情节,即便作者不写,读者也会知道,同时“洗了一把自己的脸”当中的“自己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强调,二者都必须删去。

上面修改完的段落中“我接过书包”和最后一句中的“我的”都属于这种不必要写明的废话。

去掉这些废话后,原来的段落变成了:下午,我正在认真地写着作业,妈妈把我的书包送到了学校。

我飞跑到楼下去见妈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