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哲学思考题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史题目与答案

中国哲学史题目与答案

1、我们的祖先大约在黄帝时已开始向文明时代过渡。

从夏代开始进入奴隶社会,商和西周是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2、(理解)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除了使用国家机器外,还把原始的宗教迷信加以改造,使它成为统治人民的工具。

夏代的统治者已利用宗教迷信和天命论来欺骗人民了。

到了商代,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王权的加强,奴隶主贵族便按照地上最高统治者的模样,炮制了一个他们称为“帝”或“上帝”的最高主宰,编造了政权神授的谎言,说“帝立子生商”。

那么,怎样才能知道上帝的意志和命令呢?其办法是通过“卜筮”。

“卜”“筮”都是一种预测吉凶祸福的迷信活动。

西周统治者承继了商奴隶主贵族祭天祀祖、敬事鬼神和政权神授的思想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使之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为了论证自己统治的永恒性,又提出了“德”和“以德配天”的理论,《尚书召告》说“惟天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3、(小题)周朝奴隶主所谓的“德”,其具体内容是:一是“敬天”,二是“保民”,三是“孝祖”。

4、中国古代哲学的真正诞生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阴阳说和五行说,早期的阴阳说可以追朔到《易经》。

现存《周易》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所谓《经》,另一部分是所谓《传》,记录了后人对卦辞和爻辞的各种解释和理论上的发挥。

5、《易经》大概是在殷周之际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卜筮记录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加工而编纂成的一本书,以供人们卜筮时参考。

《易经》64卦是由八卦重叠组成的,而八卦又是由“一”“一一”两个符号排列组合而成。

《易经》中包含有由对立而引起变化和“物极必反”的思想。

如乾()卦。

泰()卦,九三爻卦说:“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把互相对立的概念联系起来,指出对立面可以相互转化。

早期五行说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篇。

《洪范》说:“五行。

”水、火、木、金、土。

6、阴阳说和五行说在西周时期又有了发展?A 、周幽王时,伯阳父曾用阴阳二气失调来解释地震现象。

B、西周末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古代文论思考题整理 答案全

古代文论思考题整理 答案全

1、“诗言志’观念的经验基础在哪里?思想内核是什么?“诗言志”是中国文学思想史上最元初的观念。

这一观念,是伴随着巫术歌舞的淡出,在漫长的“献诗陈志”、“教诗明志”、“赋诗言志”的用诗实践中逐步积淀形成的。

追踪“诗言志”观念的积淀过程,可以归纳出先秦“诗言志”观念的思想内核:“诗言志”观念是对先秦丰富多彩的用诗实践的理论概括。

“诗言志”观念中的“志”,和具体诗人的具体情感意向毫无关系。

先秦“诗言志”观念,从来不把诗当作个人的抒情品来看待。

“献诗陈志”,“陈”的是某一地区、某一族群人的普遍情绪。

(郑玄在《郑志•答张逸问》特别强调过这一点:“作诗者一人而已,其取义则一国之事。

”。

“必是言当举世之心,动合一国之意,然后为风雅载之乐章,否则,国史不录其文”。

)“教诗明志”,“明”的是受教人的政治襟怀和政治抱负。

(《国语•楚语》“庄王使士旦付太子箴”里说得很清楚。

)“赋诗言志”,“言”的是国家、家族的立场和意向。

(《左传》记事中有丰富多彩的叙述。

)总而言之,按现代文论理论范畴的分野,“诗言志”是对诗政教价值的判断,不是对诗歌生成的描述。

2、为什么称毛诗派的“言志”理论为“言志新论”?“诗言志”在《毛诗序》中具体展开为:“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吟咏情性……发乎情,止乎礼义”。

毛诗派在具体展开“诗言志”的时候,不加批判地沿用先秦“诗言志”旧观念中的某些概念,例如“志”;不加批判地沿袭先秦“诗言志”旧观念中的某些思想,例如“国史吟咏情性”。

在这里能够发现,毛诗派的“言说分野”意识,十分淡薄,虽然毛诗派诗学的理论意向,己经明显地转向从孟子就开始转换了的诗学主题;但对作为先在知识基础的、与“转换了的诗学主题”完全异质的先秦“诗言志”旧观念,却不加批判和清理,就盲目接受下来。

这不足为怪。

两汉诗学本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而是经学里的一个分支。

经学以传经为业,鼓励的是“守成”。

何况毛诗派传经时,又有“古训是式”的“依故昔典训而为传”的家法。

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思考题

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思考题

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思考题篇一: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的思考题如下:1. 什么是中国古典哲学?它的历史和发展如何?2. 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3. 中国古典哲学中有哪些著名的著作?这些著作的主要思想和内容是什么?4. 这些著作是如何被翻译和传播的?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的影响如何?5. 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些概念和理论,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阴阳五行”等,在当今的世界中有何应用?6. 中国古典哲学对于人类的认识、道德、伦理等方面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中体现?7. 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一些概念和理论,如“道德经”、“易经”等,是否已经被当代哲学家和学者所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和理论在当今的世界中是否仍然具有重要性?8. 中国古典哲学对于当代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有何启示和贡献?。

篇二: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思考题:1. 什么是中国古典哲学?它的历史和发展是怎样的?2. 中国古典哲学中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和著作?这些思想家和著作代表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哪些特点和思想?3. 中国古典哲学中有哪些重要的理论和概念,如“道”、“德”、“仁”、“义”、“礼”等?这些理论和概念在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4. 中国古典哲学中有哪些重要的实践和方法,如“太极”、“八卦”、“五行”、“易经”、“老子”、“孔子”等?这些实践和方法在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5. 中国古典哲学对现代社会有哪些启示和影响?这些启示和影响是什么?正文:中国古典哲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体系庞大、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过汉代以后的总结和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四大学派”: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

其中,儒家思想以“仁爱”、“礼仪”为核心,道家思想以“自然”、“无为”为核心,墨家思想以“兼爱”、“非攻”为核心,法家思想以“法治”、“奖惩”为核心。

中国哲学史(下)思考题

中国哲学史(下)思考题

中国哲学史(下)第一讲中国近世哲学史概述第一节了解:中国近世哲学史的概念与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方法近世指中国宋以后的平民化社会,三教合一是平民化社会思想的基本特征,学习中国哲学史要有问题意识和生命体验。

第二节理解:近世哲学史关键词:理学与启蒙理学的关注中心转向理欲关系,明末理学的破产导致科学与民主诉求的产生,西方思维和思想开始影响中国文化。

第三节理解:近世哲学史关键词:经学与哲学经学的权威形态得到动摇,朴学在给经学进行权威论证的同时,抬高了证明的地位,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进入,中国思想不得不走向哲学。

思考题1、理学按思想特征可分为哪几个学派,代表人物是谁?以“道”为核心的道学派,代表人物:周敦颐以“数”为核心的数学派,代表人物:邵雍以“气”为核心的气学派,代表人物:王夫之、张横渠、罗钦顺、张载以“理”为核心的理学派,代表人物:二程(程颢和程颐)、朱熹以“性”为核心的湖湘学派,代表人物:胡安国、胡宏、张栻以“心”为核心的心学派,代表人物:陆九渊、王阳明以“事功”为核心的事功学派,代表人物:陈亮、叶适2、为什么说近代中国只有革命没有政治?因为革命意味着破坏旧秩序而政治意味着建立新秩序。

第二讲理学开山周敦颐第一节了解:周敦颐的人格、问题与方法周子的人格淡而清,其哲学问题是重建道德本体,其方法是生命体验与三教贯通。

第二节掌握:周敦颐的观念体系周子以诚为核心建构了一个道德的内在世界,提升了儒家的心性水平。

第三节理解:周敦颐的哲学贡献周子是一个承先启后的理学人物,它奠定了理学的基本形态。

思考题1、周敦颐如何重构“诚”这个概念?在周子的思想中,“诚”首先是个伦理概念,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切道德的根源。

周子在《通书·诚下》中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可以说“诚”是集人伦道德之大成,若具有了“诚”的属性,也就具备了所有的人伦道德。

但“诚”作为人的道德本性,是来源于天道的,即“诚德本于天道”。

《中国哲学史》课程习题或指导

《中国哲学史》课程习题或指导

《中国哲学史》课程习题或实验指导1、孔子仁学的主要内容。

2、试析墨子“非命”、“天老”思想的矛盾。

3、老子为什么把本体之“道“看成”“无”?4、如何评价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5、评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认识论。

6、如何评价庄子对人类认识的怀疑?7、从庄子的认识论中受到了什么启发?8、如何评价庄子的无待逍遥?9、惠施在当时果真知道地球是圆的吗?10、从公孙龙的思想中受到什么启发?11、“制天命而用”是人定胜天吗?为什么?12比较孟荀人性论。

13评韩非“参验”的认识方法。

14、评王弼“治众者至寡”的方法论。

15、王弼“得意忘形”的认识论是不可知论吗?为什么?16、评裴頠崇有思想的局限。

17、郭象的“独化”指什么?你如何评价?18、如何理解“以不知为宗”的认识方法?19、比较庄子与郭象的逍遥观。

20、如何理解僧肇的“不知之知”的认识方法?21、为什么同一论据“昔物不至今”会得出“物迁”与“物不迁”两种不同的结论?22、慧远的“薪火之喻”和东汉桓谭的“烛火之喻”在形神问题上为什么会得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23、如何理解华严宗的“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思想?24、人类认识发展史上只有理性思维一种认识方法吗?25、概述先秦至唐的人性论。

26、评韩愈对君、臣、民关系的界说。

27、李翶是如何复性的?28、柳宗元是如何论证有神论产生的根源的?29、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如何理解人与规律的关系?30、如何评价刘禹锡物、数、势的思想?31、周敦颐与道家、道教的关系。

32、评张载“太虚即气”的观点。

33、评张载“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的认识方法。

34、朱熹的“理一分殊”是我们哲学中所讲的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吗?为什么?35、你如何理解朱熹的“知在先,行在后”的观点?36、评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兼述朱熹与二程在这一问题上的同异。

37、评陈亮的宇宙观。

38、评陈亮的功利观。

39、评叶适的“中庸”的运动变化观。

40、如何评价王守仁的心物关系?41、如何评价王守仁的参悟的认识方法?42、如何评价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43、评王廷相的认识论。

中国古代哲学与人生智慧真题

中国古代哲学与人生智慧真题

中国古代哲学与人生智慧真题中国古代哲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充满智慧的思想对人类的思维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关于人生的智慧。

本文将以道家、儒家和墨家三个流派为例,探讨中国古代哲学与人生智慧之间的关系。

一、道家的人生智慧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他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观点,主张寻求与道的和谐。

在人生智慧方面,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宁静和谐的境界。

他们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其自然,不追求功名利禄,而是注重个体的内在修养和个人的精神境界。

道家智慧告诉我们,人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被外在的诱惑所动摇,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二、儒家的人生智慧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点。

儒家注重人与社会的和谐,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的人生智慧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先学会做一个善良、有道德的人,才能够对家庭、社会产生正面的影响。

在人际关系方面,儒家强调爱与亲情的重要性,主张以礼仪规范人际交往,以和谐为目标。

三、墨家的人生智慧墨家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哲学流派,提出了以“兼爱”为核心的思想。

墨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公正,反对战争和暴力。

他们主张以爱为基础的道德规范,认为只有通过兼爱之道,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墨家的人生智慧告诉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平等尊严,摒弃歧视和偏见,建立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哲学囊括了道家、儒家和墨家等多个流派,各有其独特的人生智慧。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推崇仁爱和社会和谐;墨家则倡导兼爱和公正。

这些哲学思想都对我们的人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引导我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尊重,以及追求社会的公正与和谐。

通过研究中国古代哲学,我们能够汲取其中蕴含的智慧,指导我们的生活和行为,使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高考文科论述题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及答案

高考文科论述题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及答案

高考文科论述题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及答案高考文科论述题: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及答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涵盖了众多学派和思想家的观点。

这些思想深刻而丰富,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并提供一些简要的答案。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

它的核心观点是“仁”,即人道和人际关系的原则。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和家庭价值观念的重要性。

儒家的经典著作《大学》和《中庸》被视为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

答案: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核心观点是强调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原则,以“仁”为中心。

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另一个重要的古代哲学学派。

道家强调“道”和“无为”的概念。

他们认为,个人应该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不要过于追求物质和权力。

著名的道家经典包括《老子》和《庄子》。

答案:道家思想强调追寻“道”的概念,认为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道家倡导“无为而治”,即个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于追求功名利禄,而是以平静和宁静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另一个主要哲学学派。

墨家重视利益的平等和公正,主张爱与和平。

他们提倡节俭和信仰上帝,并主张反对战争和暴力。

墨家的经典之作是《墨子》。

答案:墨家思想强调爱与和平,提倡平等和公正的利益观。

墨家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通过节俭和信仰上帝来实现和平与和谐。

墨子的思想对后来的儒家和道家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规范和明确的奖惩制度,可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法家经典作品有《韩非子》和《管子》。

答案:法家思想强调法律和秩序的作用,认为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规范和奖惩制度可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法家主张效忠于君主,通过强权政治来实现社会的统治。

中国哲学史(下)思考题

中国哲学史(下)思考题

中国哲学史(下)思考题中国哲学史(下)第一讲中国近世哲学史概述第一节了解:中国近世哲学史的概念与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方法近世指中国宋以后的平民化社会,三教合一是平民化社会思想的基本特征,学习中国哲学史要有问题意识和生命体验。

第二节理解:近世哲学史关键词:理学与启蒙理学的关注中心转向理欲关系,明末理学的破产导致科学与民主诉求的产生,西方思维和思想开始影响中国文化。

第三节理解:近世哲学史关键词:经学与哲学经学的权威形态得到动摇,朴学在给经学进行权威论证的同时,抬高了证明的地位,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进入,中国思想不得不走向哲学。

思考题1、理学按思想特征可分为哪几个学派,代表人物是谁?以“道”为核心的道学派,代表人物:周敦颐以“数”为核心的数学派,代表人物:邵雍以“气”为核心的气学派,代表人物:王夫之、张横渠、罗钦顺、张载以“理”为核心的理学派,代表人物:二程(程颢和程颐)、朱熹以“性”为核心的湖湘学派,代表人物:胡安国、胡宏、张栻以“心”为核心的心学派,代表人物:陆九渊、王阳明以“事功”为核心的事功学派,代表人物:陈亮、叶适2、为什么说近代中国只有革命没有政治?因为革命意味着破坏旧秩序而政治意味着建立新秩序。

第二讲理学开山周敦颐第一节了解:周敦颐的人格、问题与方法周子的人格淡而清,其哲学问题是重建道德本体,其方法是生命体验与三教贯通。

第二节掌握:周敦颐的观念体系周子以诚为核心建构了一个道德的内在世界,提升了儒家的心性水平。

第三节理解:周敦颐的哲学贡献周子是一个承先启后的理学人物,它奠定了理学的基本形态。

思考题1、周敦颐如何重构“诚”这个概念?在周子的思想中,“诚”首先是个伦理概念,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切道德的根源。

周子在《通书·诚下》中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

”可以说“诚”是集人伦道德之大成,若具有了“诚”的属性,也就具备了所有的人伦道德。

但“诚”作为人的道德本性,是来源于天道的,即“诚德本于天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析“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在《论语•子路》里说的这句话常被人引述。

但是,对这句话具体涵义的理解常有许多不同,甚至存在一些曲解,有必要进行一番辨析。

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要是从表达个人见解方面讲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

大体上可以表述为:“君子尽管不苟同他人的观点,但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小人尽管附和、盲从他人的观点,但不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

”然而,一些人在谈及某些具体问题而加以引述时,却出现了某种过度阐释甚至明显曲解的情况。

曲解之一,对“不同”的性质不加区分,似乎无论什么样的“不同”都不影响保持“和”的关系。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说,如何由异质的“不同”而致“和”,才是需要认真思考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曲解之二,似乎“和”是不需要原则的。

孔子所说的“和”,是在遵循礼制基础上的协调,是有原则的。

做人须有原则,须明辨是非,这是孔子的一贯主张,也适用于对“和”的把握,他曾指责乡愿为“德之贼也”。

“和”诚可贵,但不能没有原则。

曲解之三,有意无意地把“同”与“和”对立起来。

“同”是“和”的必要条件之一。

就人际关系而言,如果毫无共同之处可言,要达到“和”是很难的。

孔子所反对的“同”,仅仅是指那种无原则的、不辨是非曲直的“苟同”。

因此,将“同”与“和”简单对立起来的认识是不正确的。

孔子所讲的“和而不同”,本有其使用范围与特定涵义,但许多人不把同质的“差异”与异质的“不同”加以区别,使人不能正视矛盾,影响问题的解决。

更有甚者,一些人随心所欲地引用“和而不同”来为自己的错误辩解,似乎一宣称“和而不同”就可以不受任何公理、道义的约束了,这显然是说不通的,实际上是对孔子这句话的曲解。

辨析“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

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

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

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上为《大易识阶》米鸿宾的主要观点,但《开启中医之门》的作者李阳波则认为,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

为了作出这样一个划分,李阳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关社会观的这一部分划出去,而保留其谈生物的部分,并且径直把它称为“宇宙生物观”。

因为中医是研究天、地、人之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

在他看来,天人合一就已把中医小了一截。

李阳波同时认为钱学森也看到了中医、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的一些情况,从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议的潜力,看到了人天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所以也摒弃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改作了“人天观”。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

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

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

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

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辨析“义利之辨”最早系统地论述义利问题的是孔子。

他区别了义与利,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在这里,孔子所谓“义”是指行为必须遵循的原则,所谓“利”是指个人的私利。

因此,孔子并不完全排斥利,曾经提出了“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政治主张,虽然其最终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但其主伙“民之所利”是应该重视的这一观点仍具有进步意义。

孟子继承孔子,更强调义与利的对立。

他指出,从利来讲,国君与大夫之利、士庶人之利是彼此相互矛盾的,若“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由此,孟子提出了“何必曰利”的命题。

董仲舒提出了关于义利问题的两句名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董仲舒区分了公利与私利,他曾经赞扬“圣人之为天下兴利也”,可见其反对的也是个人的私利。

《墨经上》有云:“义,利也。

”这就是说,在墨家看来,义,即是利,义与利二者是合一的。

把道德原则与天下之利统一起来,由此得出贵义即是贵利、贵利即是贵义的义利合一结论,因而,墨家是贵义尚利的。

《管子》中有言:“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认为先有物质生活才有精神生活,义离不开利,因而是先利后义的。

商鞅提倡贵利贱义。

韩非子从性恶论出发,否定了伦理道德的作用。

韩非子认为从长远利益考虑,必须放弃所谓的“仁义之举”,而主张顺因人情,尽量满足人的“好恶”之情,亦即人之利。

虽然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但自私并非完全不可改变,可借助于法律的力量惩恶扬善,从而达到维护统治阶级的大利。

道家既不看重利,也不推崇义,而是主张“不就利,不违害”,由此超脱了关于义利的考虑。

但实际上,道家认为的义利均轻只能是一种自我陶醉的幻想,违背了现实情况。

简析《周易》基本思想1.简易:《周易》阐述了宇宙万物的根本问题;“大道至简,日用而不知”。

2.变易:《周易》阐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立场。

3.不易:《周易》阐述了复杂事物中是有规律可循的。

“万变不离其宗”。

易学是从古天文学, 古气象学观测中发现和总结出来的一整套规律. 易学博大精深, 多摆在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上, 它的内容, 包括大法, 心法和师法. 大法指所依据的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 心法指挈其事物的纲领; 而师法则依靠口耳相传.易的历史涉及了象, 数, 理, 气, 占卜各种学说. 近人黎凯旋的<<易数浅说>>中: 伏羲画卦, 本是文字, 天文, 历算, 数学, 制作等方面的民生实用之学, 而与卜筮不发生关系. 当然易卦也可用在卜筮上, 但那只是易学很多功用之一.简析《周易》的认识方法特点历史上,对于《易经》性质的认识,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将之看成是占筮之书,一种是将之看成是讲天道人事之书。

关于《易》本卜筮之书,今天看来自然没有异议。

但是历史上学者们更多的是将《周易》视为讲天道人事之书,《易传》就如此认为。

在价值取向方面与王弼以老庄解易立场的不同,是义理易学派在易理思想层面所进入的一个新阶段。

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说义理派易学的演变时所指出的:“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

”程颐将理或天理视为《周易》最高的范畴。

程颐视“变易”为《周易》的精髓和基本特征,程颐认为易变的内涵是“顺性命之理”,“尽事物之情”。

易变的目的在于“从道”,“示开物成务之道”,即言卦爻象的变化,因时不同,其义理各异,但是都是为了展示符合天地万事万物存在及其变化的根据、规律或规则,即天理、天道。

这种认识也是他“理一分殊”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

易变的只是物象,只是具体的事理,不变的是天地之道、圣人之道、封建的纲常伦理。

“随时变易”的最终目的希望“天地所生之物”能够顺应天人之理、之道,重建一个有序而又和谐的理想社会。

程颐为对抗当时盛行的佛、老之学,借助《周易》的义理,将儒学高度哲理化,重建儒家学说的本体论、心性论以及实践论。

探究天理、穷理以尽性以至于命是程颐治易的基本原则,而他治易的最终的归宿却是致力于现实社会治理以及人生的道德境界的提升。

后来的洛学派学者们正是以《程氏易传》的义理为圭臬,用天人一体的整体思维方式构建其体系,推重天理而贬斥“人欲”,提倡主静立人极,居敬以事天,主张通过加强人的心性修养,灭除私欲以恢复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

解读“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原文为:“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

准确地表述这句话的出处,应当是:《易传·系辞上传》。

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

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

关于“两仪”,综合历代易学家的理论,计有七说:一说为阴阳,一说为天地,一说为奇偶,一说为刚柔,一说为玄黄,一说为乾坤,一说为春秋。

但通常是指阴阳。

四象的说法更多,如少阳、老阳、少阴、老阴;东、南、西、北;春、夏、秋、冬;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金、木、水、火……整段话的意思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

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

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于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

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

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

这一理论建立至今凡两三千年,仍在为人们描述万象。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

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

解读“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花生。

”阴阳结合而生万物,与男女结合而生生物,是相似的。

由此可知。

阳是男道,阴是女道。

《系辞传下》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天地是阴阳的物质表现,乾坤是阴阳的象征表现。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阴阳生成万物的过程,与男女生成生物的过程完全相似。

阴阳结合而生万物,与男女结合而生生物,是相似的。

由此可知。

阳是男道,阴是女道。

《系辞传下》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天地是阴阳的物质表现,乾坤是阴阳的象征表现。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系辞传上》)阴阳生成万物的过程,与男女生成生物的过程完全相似。

解读“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诚之者性也。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其语义为:一阴一阳的运行变化称之为道,人从天道变化中得到了善,人性使天道赋予人的这种善得到完成和显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