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支气管哮喘模型的研究现状
BALB/c小鼠阴虚型过敏性哮喘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BALB/c小鼠阴虚型过敏性哮喘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目的建立BALB/c小鼠阴虚型过敏性哮喘模型并进行评价。
方法采用腹腔注射与皮下注射卵清白蛋白(OV A)致敏、雾化吸入OV A激发的方法复制过敏性哮喘BALB/c小鼠模型,激发后期合并灌胃甲状腺素复制阴虚型过敏性哮喘模型。
在监测饮食、饮水及体质量的基础上,对支气管激发过程中哮喘行为学、肺功能及肺组织病理学等哮喘相关指标进行观测,同时对cAMP、cGMP及肺液清除功能等阴虚证相关指标进行考察。
结果阴虚哮喘模型组小鼠出现明显的哮喘症状,哮喘行为学综合评分明显升高,吸气峰流量、呼气峰流量、潮气量明显下降,呼吸频率增加,肺组织病理学可见明显的炎症反应;同时,阴虚哮喘模型组小鼠进食与饮水量明显增加,而体质量增长缓慢,肺组织湿重/干重比值下降,血清cAMP及cAMP/cGMP升高,cGMP下降,显示小鼠处于阴虚而阳相对亢盛的状态。
结论在OV A致敏、激发的基础上给予甲状腺素,可成功复制BALB/c 小鼠阴虚型过敏性哮喘模型。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nd evaluate a BALB/c mouse model of anaphylactic asthma with yin-deficiency syndrome. Methods Ovalbumin (OV A)was injected to sensitize and was inhaled to stimulate to replicate the BALB/c mouse model of anaphylactic asthma. Thyroxin was used for gavage during late stimulation to replicate the BALB/c mouse model of asthma with yin-deficiency syndrome. On the basis of monitoring food and water intake and body weight,asthma related indexes,such as asthmatic behaviors,respiratory function,lung histopathology,were detected,and yin-deficiency syndrome related indexes,such as cAMP and cGMP,and pulmonary fluid clearance were examined. Results The BALB/c mouse model of asthma with yin-deficiency syndrome showed obvious asthma symptoms;comprehensive scores of asthmatic behavior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inhaling peak flow,exsufflation peak flow,and tidal volum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lung tissue histopathology showed obvious inflammatory response. Meanwhile,food and water intake of BALB/c mouse model of asthma with yin-deficiency syndrom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body weight increased slowly;wet/dry ratio of lung tissue decreased;cAMP and cAMP/cGMP increased,while cGMP decreased,which showed that the mice were in the condition of yin-deficiency and yang-excess. Conclusion Combining thyroxin at the basis of sensitivity induced by OV A is a good pattern to successfully replicate the BALB/c mouse model of anaphylactic asthma with yin-deficiency syndrome.Key words:anaphylactic asthma with yin-deficiency syndrome;animal model;BALB/c mice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与过敏体质人群的增加,过敏性哮喘(以下简称“哮喘”)的发病率明显增加[1];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偏瘦体质的人(特别是女性)越来越多,导致阴虚质偏颇体质人群迅速增加[2]。
中性粒细胞性支气管哮喘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气道高反应规律的研究

论著中性粒细胞性支气管哮喘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气道高反应规律的研究刘晓微 蒋敏 农光民 刘宏涌 彭方 刘静 【摘要】 目的 通过建立中性粒细胞性哮喘(neutrophilic asthma,NA)模型,检测NA、嗜酸粒细胞性哮喘(eosinophilic asthma,EA)小鼠模型气道阻力、气道高反应的变化,探讨不同气道炎症状态下哮喘小鼠气道高反应性(airway hyperreactivity,AH R)的特点。
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成NA组、EA组、正常组(NS组)。
NA组给予卵蛋白、脂多糖气道滴入致敏,EA组给予卵蛋白腹腔注射致敏,两组均于第21天起给予卵蛋白雾化激发。
NS组用生理盐水致敏与激发,方法同NA组。
采用Buxco小鼠肺功能仪于雾化第1、7、14天检测气道阻力的变化。
肺组织HE染色及PAS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及杯状细胞增生变化。
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进行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
结果 ①3.125~50mg/ml乙酰甲胆碱(methacholine,Mch)NA组、EA组激发第1天AHR高于NS组;12.5~50mg/ml Mch NA组AHR高于EA组(P值均<0.05)。
②50mg/ml Mch NA组、EA组激发第1天AHR高于激发第7、第14天(P<0.05)。
③激发第1天NA组、EA组BALF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与NS组无差异(P>0.05);激发第7、第14天NA组、EA组BALF中细胞总数较NS组、激发第1天升高(P<0.05)。
NA组BALF中中性粒细胞(NEU)%高于EA组、NS组和激发第1天,嗜酸粒细胞(EOS)%高于NS组、激发第1天而低于EA组(P值均<0.05)。
EA组BALF中EOS%、NEU%均高于NS组和激发第1天(P值均<0.05)。
④激发第7、14天NA组、EA组均可见肺泡间隔炎症细胞浸润;NA组以NEU浸润为主,EA组EOS浸润明显。
支气管哮喘小鼠气道反应性无创检测方法的建立

支气管哮喘小鼠气道反应性无创检测方法的建立李斌恺赖克方洪燕华王法霞陈如冲林少建钟南山【摘要】目的目前国内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 小鼠的评价多数仅立足于气道炎性指标,不能完全反映哮喘的病理生理特征。
本所率先从国外引进了小动物无创检测和有创检测肺功能仪。
无创法检测时小鼠不必麻醉,而且每次可以同时检测多只小鼠,具有较大的优越性,但能否取代有创法尚需更多的数据。
本研究旨在建立无创检测小鼠气道高反应性的检测方法,并与有创检测方法进行比较。
方法根据动物模型和气道反应性检测方法不同,动物分为: ①无创哮喘组; ②无创对照组; ③有创哮喘组; ④有创对照组。
采用卵白蛋白致敏和激发,建立BALB/ c 小鼠哮喘模型,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分别用无创和有创的方法测定气道反应性。
哮喘动物雾化吸入0 . 2~50 g/ L 倍增浓度的乙酰甲胆碱( Mch) ,测定相应浓度下的增强呼气间歇( Pe nh) 值或气道阻力( RL ) 值等指标。
将小鼠吸入Mc h 后RL 或Penh 增加 2 倍的激发浓度以PC100 来表示。
所有动物都行支气管肺泡灌洗, 收集灌洗液, 涂片染色后分类计数。
结果无创哮喘组PC100 均≤6 . 25 g/ L ,对照组PC100 均≥12 . 5 g/ L 。
其Lo g2 ( 10 PC100 ) 值( 5 . 36 ±0 . 84) 显著低于对照组( 7 . 97 ±0 . 82)( P < 0 . 01) 。
无创哮喘组从Mc h 浓度3 . 12 g/ L 开始, 其Pe nh 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有创哮喘组RL 值从Mc h 浓度0 . 39 g/ L开始就明显高于相应对照组( P < 0 . 05) 。
无创组与有创组的气道反应性相关系数R =0 . 96 ( P < 0 . 01) 。
无创哮喘组和有创哮喘组的嗜酸粒细胞分别为( 54 . 00 ±5 . 96) % , ( 55 . 93 ± 5 . 92) % ,显著高于各自对照组的( 0 . 38 ±0 . 52) % , ( 0 . 63 ±0 . 74) %( P < 0 . 01) 。
平喘药实验报告

平喘药实验报告平喘药实验报告引言: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在遇到刺激或过敏原时,呼吸道会出现痉挛、水肿和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导致呼吸困难。
为了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进行了一项平喘药的实验研究。
实验设计:我们选取了30只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将它们分为三组,每组10只。
第一组是正常对照组,第二组是哮喘模型组,第三组是治疗组。
我们首先在哮喘模型组和治疗组的小鼠体内注射过敏原,诱发哮喘症状。
然后,治疗组的小鼠口服平喘药,观察其对哮喘症状的缓解作用。
实验过程:首先,我们制备了过敏原混悬液,将其注射到哮喘模型组和治疗组的小鼠体内。
注射后,我们观察小鼠的呼吸情况,记录呼吸频率和呼吸困难的程度。
哮喘模型组的小鼠呼吸困难明显,呼吸频率加快。
而正常对照组的小鼠没有呼吸困难。
接下来,我们给治疗组的小鼠口服平喘药。
平喘药的成分是一种β2受体激动剂,可以扩张呼吸道,减轻痉挛和水肿。
我们观察到,在口服平喘药后,治疗组的小鼠呼吸困难明显减轻,呼吸频率恢复正常。
这表明平喘药对哮喘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哮喘模型组的小鼠在注射过敏原后呼吸困难明显,呼吸频率加快。
2. 治疗组的小鼠在口服平喘药后呼吸困难减轻,呼吸频率恢复正常。
3. 正常对照组的小鼠没有呼吸困难。
讨论与分析: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平喘药对哮喘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这是因为平喘药中的β2受体激动剂可以扩张呼吸道,减轻痉挛和水肿。
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平喘药只是暂时缓解症状,并不能根治哮喘。
对于长期患有哮喘的患者,还需要综合运用其他治疗方法,如激素治疗和免疫疗法。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证实了平喘药对哮喘症状的缓解作用。
平喘药可以扩张呼吸道,减轻痉挛和水肿,从而减轻呼吸困难。
然而,我们也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结: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给患者带来了许多困扰。
哮喘动物模型及平喘药物的研究进展

哮 喘动 物模 型 及 平 喘药 物 的研 究进展
赵 建 美, 志 杰 , 娄 林红伍 ( 津 市塘 沽 中 医医院 , 天 天津 30 5 ) 0 4 1
[ 键词] 哮喘 ; 关 动物 模 型 ; 平喘 药 [ 图分 类 号 ] R 32 中 3 [ 文献 标 识 码 ] A [ 章 编号 ] 10 —8 4 (0 7 2 ~4 5 0 文 0 8 8 9 2 0 )8 2 0 2 12 2 用尘 螨 诱 发 的 哮 喘 模 型 哮 喘 患 者 8 % 对 尘 螨 过 .. 0
的主 要 进展 综 述 如 下 。 1 哮 喘动 物 模 型 的研 究
敏 , 螨 是 哮 喘 的 重要 变应 原 , 用 尘螨 诱 发 的 的哮 喘 模 型 应 尘 使
能更 好 地 反 映哮 喘 特 征 。 所 用 动 物 有 小 鼠 ( B / ) 豚 鼠 , C L6、 也 有 大 鼠和 兔 。变应 原 主 要使 用屋 尘 螨 ( e. D rPI)而 粉 尘 螨 , ( e.) 用 较 少 。 国 内有 人 将 D rp和 D rp 用 P S稀 释 为 D rf使 e. I e.l I B 10gL, 予 B L / 小 鼠第 1天腹 腔 注射 2 j 0 尘 螨 . / 给 A Bc %A ( H) 提 取 液 5 L 并 在第 1— 1 0 , 4 6天 每 天 1次用 尘 螨 提 取 液 5 L 0 缓 慢 滴 鼻 _ , 而 用 较 少 量 的尘 螨 提 取 液 建 立 了 B L / 小 5从 J A Bc 鼠尘螨 诱 发 的典 型哮 喘 模 型 。 1 23 其 他 方 法 诱 发 的哮 喘 模 型 如用 病 原 体 诱 发 的 哮 喘 .. 模 型 、 基 因技 术 诱 发 的 哮 喘 模 型等 都 因 发 病 率 较 低 或 费 用 用 过 高而 限制 了其 应 用 。
小鼠哮喘气道重构模型的建立及组织形态计量学定位定量初步研究

实验 B L / 小 鼠哮 喘模 型 的诱 导是成 功 的。而且 , 实验 A Bc 本
通过 该 标 志 性 部 位 进 行 的 A B—P S染 色 下 形 态 计 量 学 测 量 A
Ra s— B r6 mo ab n D,L d i u wg MS,Matn J Ai y r— r G. r e i wa
T be2 P tooia c a g fln a l . ah lgcl h n eo gi AB—P tiig ±s u n ASsann ( .n:1 0)
P <0 0 . 5.
P <0 0 . 1
n ie g o p; △ P <0 O 伽 c n r l r u av r u △ 1 ot op o g
细 漫性 的, 以累积整个气道。孔祥永等 的研究 提示较 大支 如 杯 状 细 胞 是逐 级 减 少 的 , 小 支 气 管 通 常 没 有 杯 状 细 胞 , 可 而平 滑肌 的量则 是逐级 增 多, 以 , 所 在不 能保证 每个切 片横 气管 的平滑肌细胞 和上皮细胞增 生活性 强于小支 气管 , 原 其 截面上支气管数 目和类型相 同的前提下 , 即使选取 多个支气 因可能为 : 1 肥大细 胞在 大气 道 聚集的密 度明显 高于小 气 () 管横 断面也不能避免这些本质差异所带来 的误差 。 道, 已证明肥大细胞类 胰蛋白酶可 以促 进平滑肌 细胞和上 皮 本实验 的创新之处在于利 用肺 组织外 部标 志 ( 门 ) 肺 进 细胞 的有丝分裂 ] 2 1 ;( )卵蛋 白在 吸入过程 中首先 在大 气 0 行有效 的定位 , 后在 固定 范 围内进行病 理切 片 的制作 , 然 并 道沉积 , 使大气道的炎症反应强 于小气道 ; 3 由于平滑肌 细 () 且选定的形态计量学测 量标 志性部位 只有 1 , 个 操作更加 简 胞的异质性 , 在较 大支气管 的平 滑肌细胞 表现 出与小 气道所 单、 可重 复性 和可 比性强 , 而且在具体 的形态学测 量方法上 , 不 同 的增 生 活 性 。也 就 是说 , 大 支 气 管 病 理 形 态 计 量 学 上 较 本实验结合了 I ae r ls . m g —PoPu 0图像分析软件 中的 I eu 6 r g- r 的改 变 能 够 很 好 地 反 映 哮 喘 气 道 重 构 的病 理 特 征 。那 么 , 本 l O 和 Sg ettn功 能 , 用 Ieua 的 自动 循 迹 功 aA I r em nao i 利 r gl r r中 实验通过采用前文 中所述方 法得 到 的形 态计 量学 测量标 志 能精确地界定 上皮层边界 , 通过测量 上皮层和平 滑肌层面积 性部位的病理变化 , 也能够代表 和反 映哮喘气 道重构肺组 织 来计 算各 自的平均厚度 , 也减小 了人 为界定上皮层边 界的误 的病 理 变 化 。 差。此外 , 考虑到支气 管上皮层 边缘皱褶 而平滑肌层 较光滑 由本 实验结果可 以看 出, 所有 经 O A致敏 的 B L / V A B e小 等特点 , 在具体指标 的计算 时 , 有选用周长作 为换算指标 , 没 鼠在吸入同一致敏原后均 出现程 度不等 的哮喘发作 ; 模型 组 而使用 的是统一界定区域面积作 为换 算指标 , 使实验结果 更 小 鼠肺组织气道 上皮肿 胀 、 平滑 肌增厚 , 道壁 及周 围有 大 气 加 科 学 、 具 有说 服 力 。 更 量 以 E S和淋 巴 细 胞 为 主 的 炎 性 细 胞 浸 润 。 这 些 改 变 与 文 O [ 参 考 文 献] 献报道的哮喘气道重塑的病理 改变基本一 致。可 以肯定 , 本
066_支气管哮喘动物实验模型的研究现状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近 二十年来,世界范围内哮喘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哮喘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大量研究表明变应原引 起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是哮喘发作的基本机制。此 外,病毒等生物因素和一些物理因素在哮喘的发生 发展中也起重要作用。迄今,研究人员已建立了多 种哮喘动物模型,对哮喘发病原因、诱发因素、发病 机制、药物防治等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现将近 几年来的进展综述如下。 l基于变态反应性炎症的动物模型
变态反应性炎症是哮喘发作的基本机制,至少 2/3的哮喘患者气道炎症属于变应性炎症“J。近年 研究认为,暴露于变应原对哮喘基因表达是必需的, 暴露水平决定基因表达水平L2 J。特异性支气管激 发实验中,哮喘反应可分为速发相与迟发相。速发 相于吸人变应原后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出现,迟发相 于数小时至24小时左右出现。速发相的主要机制 是体液免疫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中心环节是肥大 细胞释放介质;迟发相则以嗜酸粒细胞(EoS)浸润 气道为特征。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肥大细胞分泌与
IL-9、IL一13等细胞因子。lL广4协助B细胞台成变 应原特异性I啦,IL一4基因敲除的小鼠【6一不能产生 特异性IgE抗体,不出现Eos气道浸润,长期吸人 雾化抗原不引起气道反应性增高;IL一3调节肥大细 胞和嗜碱粒细胞的成熟:IL一5、lL一3、粒细胞巨噬细
胞集落刺激因子(GM一鸥F)选择性地促使骨髓和师
Tm细胞相似的细胞因子,还释放蛋白酶类包括胰 蛋白酶和胃促胰酶,参与气道炎症的发生和气道重 塑过程【3 J。有学者观察到哮喘患者和实验动物在 变应原激发后气道感觉神经和迷走神经周围有 EoS聚集,EOs释放的主碱蛋白(加BP)是M2蕈碱
受体拮抗剂,ⅧP通过拮抗抑制性受体的功能增加
建立小鼠哮喘模型两种不同方法的比较

建立小鼠哮喘模型两种不同方法的比较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特征为阵发性呼吸困难、喘息、咳嗽和胸闷,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深入研究哮喘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科学家使用小鼠建立了哮喘模型。
目前,有多种方法可以建立小鼠哮喘模型,其中最常用的包括感染性哮喘模型和变态反应性哮喘模型。
本文将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
感染性哮喘模型是通过感染细菌或病毒引发哮喘样症状。
首先,科学家选择一种感染性病原体,如肺炎克雷伯菌或呼吸道合胞病毒。
然后,将这些病原体通过吸入或直接注射等方式引入小鼠的呼吸道。
之后,小鼠的免疫系统就会开始产生炎症反应,导致呼吸道狭窄和气道高反应性。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真实地模拟感染性哮喘的病理过程,更符合人类疾病的特点。
但是,此方法需要使用病原体,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并且操作比较繁琐。
与感染性哮喘模型相比,变态反应性哮喘模型更常用且操作相对简单。
变态反应是导致哮喘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的免疫系统对特定的抗原物质产生过敏反应,导致气道炎症和收缩。
在小鼠中建立变态反应性哮喘模型,科学家首先选择一个合适的抗原物质,如牛血清白蛋白(BSA)或植物花粉等。
然后,将抗原物质与辅助剂混合,并通过皮下或鼻腔注射的方式给小鼠。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鼠的免疫系统会对该抗原物质产生过敏反应,导致气道炎症和收缩。
此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相对简单,不需要使用病原体,安全性较高。
但是,由于变态反应的机制相对复杂,该模型无法完全模拟感染性哮喘的病理过程。
除了以上两种方法,小鼠哮喘模型还可以通过化学物质诱导方法来建立。
例如,通过酸性盐类或花粉等刺激物来诱导小鼠产生气道高反应性和炎症反应。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结果稳定,但是不能真实地模拟人类哮喘的病理特点。
综上所述,感染性哮喘模型和变态反应性哮喘模型是目前小鼠哮喘研究中最常用的两种方法。
感染性哮喘模型能够更真实地模拟人类的哮喘病理特点,但操作繁琐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而变态反应性哮喘模型操作简单且安全性较高,但不能完全模拟感染性哮喘的病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