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的批判从马尔库塞理论看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
乌托邦的革命——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评析

2019.0820世纪初,十月革命的成功极大地激发了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革命热情。
在十月革命的启发下,革命条件更为成熟的部分欧洲国家相继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结局却以失败告终。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这些欧洲国家相较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更为成熟,工业化、现代化程度更高,工人阶级更加壮大,阶级矛盾更为尖锐,革命更有理由成功。
然而,结果却出乎人的意料,失败的原因在哪里,革命的出路在何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了有益的理论探索,提出了他们的理论模型和解释方案。
一、革命理论的主题形态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分别从意识形态、性格结构、社会批判、人道主义等层面诊断社会和个人,形成了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
1.意识形态革命理论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帝国主义阶段,阶级斗争从经济领域开始转向政治领域;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控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教育的繁荣而日益增强。
俄国的暴力革命模式在欧洲行不通,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开始重新审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适合西欧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
卢卡奇积极响应并参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时机还不成熟,主要表现为无产阶级由于遭受资本主义普遍的物化意识重压,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局限于眼前的物化关系,丧失了对社会总体的把握;忽视了对未来的思考,丧失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意识不到自己改变现实的历史使命。
因此,卢卡奇提出用总体性意识克服物化意识,用社会辩证法指导革命实践,最终夺取无产阶级国家领导权的革命道路。
科尔施重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地位和指导革命的重要作用,他以恢乌托邦的革命——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评析■阮华容陈曙光【提要】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不是一个内部严整统一的体系,在不同时代、不同学者身上呈现为不同的理论形态。
他们从阶级意识、精神分析、文化艺术、日常生活等层面提出不同的革命策略,将意识觉醒的无产阶级、有机知识分子、艺术家、边缘群体和青年知识分子上升为新的革命主体。
艺术政治学的乌托邦_关于马尔库塞的_审美之维_

10/38 34-36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1卷第2期J.Changchun Inst.Tech.(Soc.Sci.Edi.),2010,Vol.11,No.2ISSN1009-8976CN22-1322/C 艺术政治学的乌托邦———关于马尔库塞的《审美之维》收稿日期:2010-02-06作者简介:贾璐(1985—),女(汉),山西,硕士主要研究文艺学。
贾璐(厦门大学,厦门361005)摘要:马尔库塞批判了正统马克思主义美学将艺术内容与形式割裂开来、将内容凌驾于形式之上的美学方法。
他认为艺术的价值存在于“审美形式”———即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整体中,不过最终落脚点在政治的“审美的社会政治理论”观点深具梦幻的乌托邦性质。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自律;审美形式;艺术政治学中图分类号:B83-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976(2010)02-0034-03一如《审美之维》前言所说,《审美之维》是马尔库塞对正统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批判。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以阶级性解释艺术作品的性质和真实性,便是马尔库塞的批判对象。
这种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中隐含着一条绝对律令———必须要将表现社会生产关系放在首位。
这个绝对律令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基本命题推演出来的。
马尔库塞明确反对这种观点。
他认为,“这种认识框架规范,人们只把物质基础作为真正的现实存在。
因而在政治上就低估了非物质力量,尤其是个体意识和潜意识的力量,以及他们的政治功能。
”[1]在马尔库塞看来,“艺术作品的真正根基就在于:让世界就像它在艺术作品中的那样,真正表现出来……”。
[2]“艺术的政治功能仅仅存在于他自身的审美层面:艺术作品的直接政治功能越强,就越会弱化自身的异在力量,越会迷失根本的超越的变革目标。
”[3]艺术作品对现实的控诉,对解放美景的呼唤,是以更基本的层面为基础的。
因此,艺术作品只有作为自律的作品,才能同政治发生关系,而且是间接的。
从马尔库塞的“单向度人”理论看《喧哗与骚动》中现代社会的疾病

从马尔库塞的“单向度人”理论看《喧哗与骚动》中现代社会的疾病摘要:《喧哗与骚动》中,班吉单向度的思维,昆汀物化的状态,杰生异化的心理,凯蒂膨胀的物欲都是现代社会疾病的表现。
本文将以马尔库塞的“单向度人”理论阐释这四种现代社会疾病,并结合小说进行分析,试图让读者理性的运用现代社会给我们带来的优势,同时认清其劣势,防范于未然。
关键词:单向度;物化;异化;物欲膨胀福克纳于1949获得了诺贝尔最佳文学奖,当时的颁奖词中写道:“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喧哗与骚动》是他最有名的意识流小说之一大多数的评论家都集中评论这本小说的时间元素和意识流特征,而忽略了小说中存在的社会疾病。
从马尔库塞的单向度“单向度人”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班吉单向度的思想,昆汀物化的状态,杰生异化的心理和凯蒂物欲的膨胀。
一、班吉:单向度的思想班吉的思想是单向度的,只知道接收信息,却无法思考批判。
班吉是康普生家的小儿子,有先天性的白痴。
由于先天生理上的缺陷,导致他一直处于一种被动接收信息和积累信息的阶段。
他的大脑只能储存片段,一件件事情只能无序的堆叠,他没办法用自己的思维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批判。
班吉的语言多为陈述句,连反问句都没有,这样单向性的,只接收,不思考的方式被马尔库塞称为单向度的思维,这种人称为单向度的人。
在现代社会中,受现代市场的政策和舆论导向的误导,产生了思想上的顺从。
社会表面上的和谐与发展,将不平等都掩盖了,使大众丧失批判性思维,只知道顺从,附庸,不知反抗。
大多数的民众虽然不像班吉一样生理有缺陷,但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丧失了思考的能力。
在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越来越好的同时,民众在这个过程中被国家洗脑,丧失了批判性思维,不知反抗和超越。
二、昆汀:物化的状态昆汀一直处于一种物化的状态。
昆汀是福克纳小说中美国南方社会没落家族中的典型代表人物。
由于妹妹凯蒂的失贞,家族的没落,悲观厌世的他,最后选择了跳河自杀。
读《反叛的一代: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

学生运动是思想文化转型的探针——读《反叛的一代: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1968年5 月的巴黎,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
在没有任何政治和经济危机征兆的情况下,突然爆发了其现代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一次社会运动。
上百万的学生走上街头,要求在国际事务和社会生活中更多的自由和民主。
当时法国思想界的巨擘萨特和福柯,不仅以自己对社会的深刻批判思想引导学生,还身体力行地走在运动的前列。
这场为期约10 年的学生运动来势汹涌,几乎席卷所有西方国家,但又倏然消逝,整个世界归于平静,好像什么也没发生。
(无独有偶,远在东方的中国此时也经历了将近十年的运动,学生在其中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但是两者有很多不同。
美国“迷惘一代”的文艺思潮对中国八九十年代思想具有重要影响,崔健的《一无所有》可以与美国作家克鲁亚克在《在路上》中的一句名言相呼应:“因为我很贫穷,所以我拥有一切。
”——这也是那个“以梦为马”、“白衣飘飘”80年代的精神实质)究竟是什么使得60年代的西方中产阶级学生集体反叛社会,为何又群体回归社会主流?持续多年的学生运动本质是什么?这场学生运动为什么样的思想所指引?它给后来的历史发展留下了怎样的思考和印记?研读历史,照耀未来;研究西方,反思东方。
清教伦理与世俗精神的冲突。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早期,社会的常态是资金与物质的普遍匮乏,资本的原始积累虽充满着血腥与掠夺,但是精打细算、谨慎持家、能吃苦、敢于背井离乡基本上是整个商业社会初期崇尚的精神。
一战和二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催生了科技革命和管理革命,从而使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发展动力。
战后突如其来的经济繁荣与物质诱惑,生产大于消费,投资多于购买,使得强调花销、赞美富足、讲究实惠、注重感官和心理满足的享乐主义,“笑贫不笑娼”被“去道德化”,堂而皇之地获得伦理上的合理性,甚至是必要性。
这种新旧思想文化的冲突,使得年轻人,一方面贪图享受着经济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感受着无处不在的压抑和束缚,乃至思想的混乱。
论马尔库塞的技术批判理论

(一)对科学技术的批判马尔库塞对科学技术的批判是建立在他对人的理解、服务于人的解放目的基础上的。
他认为,人的本质是爱欲,而爱欲的实现又必须以理性和自由为保证,个人只有借助于理性批判的力量,才能洁楚地认识到什么是自已的真正本质和需要,进而在自由的活动中实现它在发达工业社会里,科学技术从两个方面阻碍着人的本质的实现:一方面,科学技术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进而决定了人的生活方式,直接压抑了人的爱欲满足;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导致了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使得异化劳动日益加剧。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作为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消除了人的批判理性,使人变成了单一向度的人。
所以,他对科学技术的批判是双重的:一方面,批判科学技术对人的爱欲的压抑;另方面,批判科学技术对人的批判理性的压抑。
(二)死亡意志的支配——科学技术对爱欲的压抑马尔库塞在他的重要论著《爱欲与文明》中,他围绕爱欲与文明的这一主题,达到了对弗洛伊德的继承、补充和发展。
马尔库塞同意后期弗洛伊德的观点,即人有两种基本冲动:爱欲与死亡。
爱欲是一种建立联系和在更高的社会秩序里聚集一起的趋向。
它反抗和推迟了向死亡堕落,是保存一切生命的巨大的统一力量,导致文化。
死亡本能是生物体了解除生命的张力,通过倒退回到更简单状态的内趋力。
(三)技术对人的压抑的主要表现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科学技术对人的本质的压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科学技术成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爱欲压抑的根源。
马尔库塞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爱欲压抑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
科学技术己经成当代发达工业社会人性压抑的根源。
在《爱欲与文明》中,他提出‘‘基本压抑”、“额外压抑”、“操作原则”等概念来对弗洛伊德的压抑性文明论进行驳斥。
马尔库塞把压抑分为“基本压抑”和“额外压抑”两类。
由于经济上的贫困和克服这种贫困所需的劳动,要造成文化就必然对爱欲作一定程度的限制、压抑和延迟。
这是一种基本的压抑。
它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在一定意义上是合理的,基本压抑所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关于_乌托邦_内涵及概念演变的考证_陈岸瑛

2000年第1期第37卷(总197期)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PEKIN G UN IV ERSIT Y (H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No.1,2000G eneral ,No.197Vol.37收稿日期:1999205208作者简介:陈岸瑛(1973— ),男,湖北武汉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①这本书原是《反杜林论》的第三章,经改编后,首先以《乌托邦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题发表在法国一家社会主义杂志上,1883年,这一著作出版了德文本,名为《社会主义从乌托邦到科学的发展》。
关于“乌托邦”内涵及概念演变的考证陈岸瑛(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摘 要:“乌托邦”在中国一般有两层含义:一,不科学;二,不切实际或不能“兑现”。
“乌托邦/科学”的划分标准对非马克思主义和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实践缺乏公正;“乌托邦社会主义”这个标签并不妥当;“乌托邦”和“实干”的简单对立,易使人们忘记幻想与行动之间的亲密关系;从文体上来理解“乌托邦”也过于褊狭。
E ・布洛赫使“乌托邦”上升为一个中性的哲学范畴,既划分出一块迄今为止缺乏研究的特殊的人类精神领域,又为结束“乌托邦”概念在使用中的混乱与不当提供了某种理论上的可能。
关键词:乌托邦;乌托邦的;(中性)哲学范畴;恩斯特・布洛赫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919(2000)0120123209一、“乌托邦”与“空想”何谓“乌托邦”(Utopia )?毛泽东时代的人把“乌托邦”一词主要理解为:空想(不切实际的幻想),因此他们把Utopian S ocialism 译为“空想社会主义”。
与“空想”相对立的概念是“科学”(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科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与马克思主义有别的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和“实干”(说得文雅一些即“实践”)。
浅析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理论

2 . 2 单 向度 的普 遍 化
2 马尔库塞的技 术理性批判理论
如前所述 . 马 尔库 塞认为发达工业 社会是一个极权 社会 . 技术 理 性成 为新的统 治形式 . 在政 治 、 社会、 文化 和话语 领域等实 现极权统 治. 消除一切对立面。其 思想主要 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 2 . 1 技术实体论 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 中. 技术“ 中立性 ” 的传统 概念不再 能够得 以维持 。 “ 技术本身不 能独立 于对它 的使用 : 这种技术社会是一
科技・ 探索・ 争呜
S c 科 i e n c e & 技 T e c h 视 n o l o g y 界 V i s i o n
浅析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理论
吴亚 女
( 中南 财经政 法大 学 哲 学院 , 湖北 武 汉 4 3 0 0 7 3 )
【 摘 要】 作为法 兰克福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 马 尔库塞从现代人异化的生存境遇和 生存 状态 出发 , 批判技术理性统 治和技 术异化 的世
个 统治 系统 . 这个 系统在技 术的概念和结构中已经起着作用 ”。传统 的技术 中性论认 为技术本身是无价值 的.其手段和 目的是相分离 的。 技 术一方 面可 以作为解放 的工具 .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统治的手段 。 技术的价值取决 于技术 的使用者 。在马尔库塞看来 . 在发达工业社会 背景下技术是价值负荷 的 依 照芬伯格的看法 . 马尔库塞对于技术 的 看法持有“ 技术实体论 ” 的立场 。在马尔库塞看来 , 技术不仅是认识世 界的知识媒介和改造世 界的工具媒介 . 而且具有价值取 向。技术是作 为一个系统来发挥作用 的 . 这个系统具有排 他性 . 渗透 进社会 的各个 方面并决定着整个社会 的发展 . 自主地成为控制社会的基本要素而不 管人们是否意识到或者是意愿 马尔库塞指 出其原 因在于 . 技术是一 种谋划 随着技术 的展开 . 它逐步成为话语和行为 、 思想和文化的整个 范 围。也就是 说. 政治、 文化和社会 生活逐步被纳 入了技术的制度 之 中. 并且这一制度排斥和吞没所 有的可替代性选择 “ 技术的合理 『 生 已 变成政治 的合理性”
马尔库塞的革命艺术理论

马尔库塞的革命艺术理论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马尔库塞一生,曾对美学进行过悉心研究,并试图创建一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艺术理论。
对于他的一些见解和论点,我们虽可以不同意或不完全同意,却不能忽视它的存在。
我们在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进行的探索中,除了必须认真地、系统地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外,还需要广泛地了解国外学术界近百年来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学方面的成果、经验、敎训和问题。
因而,对马尔库塞的革命艺术理论作一番探究是有积极意义的。
革命艺术的社会功能革命艺术的社会功能是什么?这是马尔库塞在试图创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艺术理论的过程中着重探讨的一1、重要问题。
他认为,革命艺术的社会功能并不是为阶级斗争服务而是为快乐原则服务,实现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马尔库塞指出,要把革命艺术的社会功能搞清楚,必须把它同人的本性、人的本能的社会解放相关的问题联系起来进行考察。
他说,一切革命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个人的自由和幸福,“艺术的普遍化不能以一个特定阶级的世界和世界观为基础,因为艺术预想着一个具体的全称命题,即人性,这是任何阶级,即使是马克思称之为‘普遍阶级,的无产阶级也不能体现的。
”那未,人类的特性是什么呢?马尔库塞认为,人类的根本特性或曰本能、本性就是个人自动追求“快乐”,即所谓“快乐原则”。
可是,由于物质资料的贫乏,无代价地追求快乐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适当压抑本能的要求,以便以一些生物能量释放于物质资料的获得;也就是说,为了追求快乐必须适应环境而牺牲某些快乐,这就形成了所谓“现实原则”。
这种牺牲是与人的快乐原则相悖的.因而是对人的本能的压抑。
只有不断地排除对追求快乐的欲望尤其是性爱的欲望的遏制,人的欲望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人才能“自由”、“幸福”、“快乐”。
他说,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们为了追求快乐,曾经不断为之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乌托邦的爱欲解放
会带来混乱。可是爱欲则会使个人获得一种全民的、 持久的快乐,并使社会建立起一种新的关系。这是因
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对六十年代西方国家学生
为爱欲的器官遍及人体的各个部位,爱欲的活动囊括
・本文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课题《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编号08HQzZ022)研究成果之一。 ①Betsworth,Roger G.-nP Radical Movement of the 1960s.Metuchen,New Jersey:The Scarecrow Press.1980,PP.
[关]马尔库謇:《爱欲与文明》.上海:上海译文出版杜,2005年.译者序第4—5页。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译者序第7页。 ③陈学明:《马尔库塞的六本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杜,1989年,第93页。
① ② ④Linzer・Elliot:On
ta
Press
in
cooperation
recurring debates,SeeSayres。Sohnya etc.,(ed.).The 60swithout apology。University ofMinneso— with Social Text.1 984,P.302.
乌托邦的批判:从马尔库塞理论 看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
郑春生
提要:
六十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的精神领袖马尔库塞对当代西方发达工业社会进行了振聋
发聩的批判。但他的爱欲解放论、大拒绝、制度内的长征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只是一种鸟托邦的 批判。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是马尔库塞这种乌托邦批判理论的实践范本。 关键词: 马尔库塞 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 乌托邦
302—303.
o[美]莫里斯・迪克斯坦:t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美国文化》。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85年.首页。
一56—
万方数据
乌托邦的批判:从马尔库塞理论看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
了人类的一切活动。”①他还通过剖析弗洛伊德的心理 结构理论。“提炼”出人的本质是“爱欲”的思想。 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还从马克思主义里吸收营 养。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就是人的本质的解放,人的 幸福就是人的本质的实现。经过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 理论的综合,马尔库塞形成了自己的爱欲解放论。他 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只有实现人的解放,社会才能 实现解放,非压抑性文明才可能建立。而人的本质是 “爱欲”。因此只有实现爱欲的解放,才能实现人的解 放。爱欲解放的关键是要解放劳动。因为劳动是最基 本的爱欲活动,且占据了人整个生命活动中很大~部 分时间;劳动还是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进行的,它既是 。爱欲”的发泄,也创造人类生活的必需品。马尔库塞 把爱欲引进到劳动解放论,使该理论具有了心理学基 础.也把人的解放与摆脱异化劳动的痛苦紧密联系在 一起。 人的本质要求解放。可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它 却受到压抑。造成爱欲受压抑的主要原因是外在于爱 欲的社会因素,是。对生存斗争的那种别有用心的组织 方式”,是各种文明社会“按照统治者的利益加以组织” 造成的。他进一步得出结论,造成爱欲遭受压抑的主 要因素实际上就是现行的统治制度,是统治阶级的既 得利益。对此,马尔库塞用马克思的理论进行批判。 相比于马克思晚期的阶级斗争和剩余价值理论.他认 为,马克思早期根据异化劳动理论所作的批判更能击 中要害。在现代工业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 劳动分工的19益专门化,人们在劳动中从事越来越单 调乏味、千篇一律的操作,人越来越成为一种工具。这 个社会不仅压抑人的本质的爱欲,而且还把不属于人 的本质的东西强加于人。把人的欲望和需要纳入整个 资本主义秩序,使人们陷入深深的异化状态而麻木 不仁。 但马尔库塞并不像弗洛伊德那样认为爱欲具有反 社会性,文明与爱欲是对立的,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人类 的爱欲被压抑的历史;而是从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挖掘 出爱欲受压抑的社会历史根源,并发展为:“爱欲有一 种内在的约束力、凝聚力,但并不具有反社会性.因而 出:“从马尔库塞的书里可以知道.从今以后,机器将会 代替人们干一切,而人们可以尽情地尽男女之乐”。@ 尽管马尔库塞本人坚决反对罗宾、赖希之流对其理论 的误读,但性解放运动却伴随着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 论等思想而兴起。许多青年学生都如埃利奥特・林泽 那样“狂热地阅读赫伯特・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 明》”,结果是。“马尔库塞、保罗・古德曼和性解放主义 者的思想在我周围传播。”④性解放成为青年学生反叛 的一种方式,成为他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一 种方式。在这个年代,一般流行的男性的观点就是: 。只有和我发生性关系,你的行为才算解放。”其生活的 准则就是,“因为我存在,所有我要性交”。④他们认 为,“性自由体现出了隔离的消除,它意味着跨越界限 的自由,以及从性的角度去接触他想接触的任何人的 自由。”@于是,六十年代中期,在美国伯克利举行的反 对越战的政治示威中,有人身上佩戴“要做爱,不要作 战”的徽章。“他们觉得如果一个人越多地去做爱。就 越少会想到打仗。”⑦大学生中流行的墙画也公开这样 也并不必然与文明相冲突。”②为此,他在弗洛伊德的 两个基本概念“压抑”与“现实原则”之外又增加了两个 相应的概念:“额外压抑”和“操作原则”。这样就区分 了一般文明要求的现实原则与特定文明形式要求的现 实原则即操作原则,区分了基本压抑和额外压抑。在 他看来,在现代工业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 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文明不必抑制人的本 能。这样.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的冲突消除了。因而对 爱欲的基本压抑的理由也就没有理由存在了。因此, 对于事实上压抑爱欲的现代工业社会,要彻底解放爱 欲,只要推翻现行的统治秩序,而不必颠覆文明。这 样,马尔库塞通过对弗洛伊德爱欲受压抑的社会根源 的分析与马克思对人类苦难的社会根源的分析相结 合,论证了解放爱欲、建立一种非压抑文明的可能性。 在反文化盛行的六十年代,反叛的青年学生在马 尔库塞等人那里找到了思想源泉。西方“性开放”、“性 自由”思潮的信奉者把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当作 是“性饵放”的教科书。美国嬉皮士思想家J.罗宾指
’
作者郑春生,男,历史学博士.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温州
325035)
自1964年伯克利大学的自由言论兴起以来,美国 青年学生对进入丰裕社会的美国进行了轰轰烈烈地批 判。但在经历1968年的高潮之后,美国学生运动迅速 走向终结。从美国左翼学生组织“学生争取民主社会” (简称SDS)中分裂出来的、最激进的组织地下“气象 员”也在1970年12月发布了一则题为《新早晨——变 化的气候》的声明,承认在美国还没有进行武装革命的 可能性,把扔炸弹和拿起枪杠子视为唯一的革命行动 是。军事错误”。①对于这场运动为什么会迅速地走向 终结的原因,可谓见仁见智。本文尝试从西方学生运 动的精神领袖马尔库塞的批判理论角度加以分析。
~57—
万方数据
浙江学刊
2009年第3期
爱欲的完全解放只能是一种乌托邦。
写着:“只要这事舒服,我就愿意干。”当遇上警察组成 的人墙封锁大学生游行队伍时,他们中有的拿出口琴 吉他吹奏,有的拥抱接吻,相互做爱,寻欢作乐,以示抗 议。他们还在几十座城市建立起共享会、共在会和共 爱会。他们中许多人都与马修・拉塞尔的想法差不 多:。那时人们普遍相信这就是改造世界。”① 虽然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论对于寻求人的解放具 有重要的意义,但这一理论在理论上、实践上都存在着 很大的缺陷。从理论上看,马尔库塞认为“人的本质是 爱欲”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他把心理结构中的无意 识作为理论前提。认为无意识更能体现人的本质,无意 识比有意识更为根本是绝难成立的1人的“爱欲”比人 后天形成的因素更能体现人的本质是经不起反驳的。 其次,马尔库塞把爱欲的解放主要是通过劳动的解放 来实现的观点虽有合理之处,但总体上是不能成立的。 因为劳动不是最基本的爱欲活动,也不总是体现人的 爱欲;劳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所占的时间比例,不能成 为劳动解放是爱欲解放重要前提的理由;人劳动的解 放并不等于爱欲的解放。因此,马尔库塞的“爱欲解放 论并没有发展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理论,而是使之从质 上倒退了。”② 在实践上,要完全实现马尔库塞所说的爱欲解放 也不太可能。确实,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爱欲在 一定程度上不断地实现着。但文明与爱欲又常常是相 互排斥的,它常常压抑着、限制着,改造着人的本能的 爱欲,如恋母情结。这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之 间矛盾所决定的。宋明理学所说的。存天理、灭人欲” 就是这个道理。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尔库塞所说 的爱欲实现的可能性和程度就越大,但另一方面,社会 又会在更大程度地限制着人的爱欲,即。人类一方面要 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爱欲;另一方面又要为社会、为他人 牺牲自己的爱欲,否则人类就不称之为人类。”@一个 人只有适当限制自己的爱欲。才能成为一个更有益于 社会的人;只有适当限制人的爱欲,人类社会才能更和 谐地发展、人类才能可持续发展。历史也证明了这一 点。由于过分强调人的爱欲解放,六十年代青年寻求 爱欲解放的梦想变成了梦魇。他们打开了潘多拉的魔 盒。而这个盒子里的东西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幸福.反 而是艾滋病及一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至。皮到雅皮:昔日性革命亲历者自述》,李二仕、梅峰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第4页。 ⑥ [美]理伯卡・E.卡拉奇:《分裂的一代》.覃文珍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180页。 ⑦[美]詹姆士・克利夫德:《从嬉皮士到雅皮:昔日性革命亲历者自述》。第13页。
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对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理论 的综合成了反文化的基础之一。”⑦“爱欲一(Eros)这一 概念来自弗洛伊德。他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和无 意识。在他看来,无意识是先天形成的,受快乐原则支 配。因而是人精神活动的核心,更能体现人的本质。无 意识中的主要本能是生本能和死本能。在后期的著作 中,弗洛伊德引入了“爱欲”这一概念来分析无意识,但 没有明确将“爱欲”和“性欲”区别。马尔库塞则对二者 作了区分:。性欲仅仅是关于两性关系的欲望,而爱欲 作为生命本能,则蕴含更多的内容,既包括性欲.也包 括食欲、休息、消遣等生物欲望。性欲对个人来说只能 获得局部的、短暂的快乐,而且还常伴之以痛苦和给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