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异化理论比较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1932年,马克思的遗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首次公开发表。
手稿中,马克思赋于异化范畴以崭新的社会意义,劳动产品与劳动相对立,“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
”1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表现,“私人财产是外化了的劳动。
”2社会从私有财产的解放表现为劳动者的解放,也即是全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基础,把异化作为哲学的核心范畴来建构自己的异化理论,其中以卢卡奇、列菲弗尔、马尔库塞、弗洛姆最为著名,本文仅对这几种异化理论作一扼要的介绍。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乔治·卢卡奇(1883—1971)是匈牙利哲学家、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卢卡奇是20世纪最早、最系统地提出异化理论的人,早在1923年,他就发表了后来被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
在该书的“物化与阶级意识”一章中,他从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中推断出“物化”理论,“物化”实际上是“异化”的同义词。
1932年,马克思的《手稿》公布于世,人们惊奇地发现,卢卡奇在10年前就得出了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似的结论,真是名下无虚。
卢卡奇认为,物化——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普遍存在的。
“物化的结构逐步地、越来越深入地、更加致命地、更加明确地沉浸到人的意识当中”4,“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5。
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活动、劳动物化为某种东西或商品,人的活动与人相疏远,人变成了物。
“人自身的活动,使自己的劳动变成客观的、不以自己的意志转移的某种东西,变成了依靠背离人的自律力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
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社会观察
Legபைடு நூலகம்l System And Society
20 08. 11(上)
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乔亚俊
摘 要 西方马克思的代表卢卡奇和法兰克福学派,从不同的角度对异化理论进行了阐释和发展。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法
兰克福学派的总体异化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继承和超越,具有全新意义。当前,通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的研
形的、病态的社会。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是“不健全的社会”(弗洛 姆)、“患了社会健忘症的社会”(雅各比)、“总体异化的社会”(列斐伏 尔)、“单面性的社会”、“病态社会”(马尔库塞)等。用马尔库塞的话来 说就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和关系(它的结构)所具有的特点,使得 它不能使用现有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使人的存在(人性)充分地发 挥出来,这时,这个社会就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其当代阐释是有病 的。”此外,他们还认为,同马克思的时代相比,今天的异化现象更加严 重,它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成了绝大多数人的命运。在法兰克福 学派看来,今天的异化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为普遍。
浅析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

浅析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马尔库塞认为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通过对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结构的把握,逐渐成为一种统治社会的力量。
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具有革命性划时代的意义,但是马尔库塞把技术和人性对立起来,并对技术采取片面的否定的态度,我们应该对他的理性、感性采取批判的态度进行思考和理解,从而寻找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思路。
标签:马尔库塞;技术理性;异化一、马尔库塞异化理论的思想渊源经过我们深入的研究我们发现马尔库塞是在前人的异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异化的理解,形成了自己思维的独特性。
首先,马尔库塞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认为人类的理性是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能动力的,这种能动性最后会异化自然界异化社会,进而社会及自然界又反过来异化我们人类自身,这种循环往复的异化过程其实都是精神异化的结果,马尔库塞在黑格尔的思想基础之上又形成了自己的异化思想;其次马尔库塞又继承了海德格尔的思想,海德格尔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之所以感到不安、恐惧,归根结底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人性的泯灭,所以人们才会感到空虚、不安。
所以海德格尔最后主张还原人内心本真追求,揭示了人最终存在的内在意义。
马尔库塞深受影响,在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上形成了他的异化学说。
第三个影响的马尔库塞的人物,就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由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构成。
其中,承认无意识的存在在人类内心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意味着把人当成了一种非理性的存在物。
弗洛伊德还单纯把人的本能归为生与死的本能。
马尔库塞继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形成了他的社会批判理论,最后不得不说的就是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在马克思的《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里,它他指出劳动异化其实是人与劳动之间的异化,人的劳动成果出自人自身,人类自己却不能控制自己的劳动产品。
马克思继而又提出了人与人的异化,人与人类本质相异化。
马尔库塞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异化理论,尤其是他的科学技术批判理论。
马克思异化理论下现代人的异化与人的实现

马克思异化理论下现代人的异化与人的实现
张旭超;张佳鑫
【期刊名称】《改革与开放》
【年(卷),期】2018(000)004
【摘要】异化理论主要指马克思的异化观,是马克思批判前人提出的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其核心是异化劳动.因此,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研究马克思异化理论与现代人的异化具有重要的价值,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同时还有利于人类的过渡与解放,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有助于发挥重要的作用.基于此,研究马克思异化理论下现代人的异化与人的实现,对马克思异化理论进行概述,阐述其主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2页(P63-64)
【作者】张旭超;张佳鑫
【作者单位】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马克思异化理论视域下现代人的异化与人的实现 [J], 刘国新
2.马克思和弗洛姆关于人的异化理论的比较探析 [J], 刘金栋
3.劳动异化与消费异化——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关于人的异化理论比较 [J], 魏红娟
4.劳动异化与技术异化——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关于人的异化理论比较 [J], 伍永忠
5.劳动异化还是人的异化——论马尔库塞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失察与误解 [J], 赵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1932年,马克思的遗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首次公开发表;手稿中,马克思赋于异化范畴以崭新的社会意义,劳动产品与劳动相对立,“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东西,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是同劳动对立的;”1私有财产是劳动异化的表现,“私人财产是外化了的劳动;”2社会从私有财产的解放表现为劳动者的解放,也即是全人类的解放,“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基础,把异化作为哲学的核心范畴来建构自己的异化理论,其中以卢卡奇、列菲弗尔、马尔库塞、弗洛姆最为着名,本文仅对这几种异化理论作一扼要的介绍;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乔治·卢卡奇1883—1971是匈牙利哲学家、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卢卡奇是20世纪最早、最系统地提出异化理论的人,早在1923年,他就发表了后来被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在该书的“物化与阶级意识”一章中,他从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关于商品拜物教的论述中推断出“物化”理论,“物化”实际上是“异化”的同义词;1932年,马克思的手稿公布于世,人们惊奇地发现,卢卡奇在10年前就得出了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似的结论,真是名下无虚;卢卡奇认为,物化——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普遍存在的;“物化的结构逐步地、越来越深入地、更加致命地、更加明确地沉浸到人的意识当中”4,“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5;卢卡奇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活动、劳动物化为某种东西或商品,人的活动与人相疏远,人变成了物;“人自身的活动,使自己的劳动变成客观的、不以自己的意志转移的某种东西,变成了依靠背离人的自律力而控制了人的某种东西;……人个人的活动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一个人的活动变成了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以外的客观商品,人的活动肯定是按消费品那样独立于人的方式;”6“工人的劳动力和他的人格的分裂,他由人变成为‘物’,变成在市场上被反复出售的物体;……一种才能或者说总的能力从他整个的人格中分离了出去,并被置于与他的人格相对立的位置,使其变成一个物、一个商品;”7“人成为如同外部新世界的各种物体那样的可以‘占有’也可‘抛弃’的东西”8卢卡奇视异化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特征,进一步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本体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形成发展中,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列菲弗尔的“全面”异化理论列菲弗尔1901—是法国哲学家和社会政治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列菲弗尔是法国最早知道手稿并把它译成法文的人,他写于1934—1935年的第一部着作辩证唯物主义就是依据手稿对整个马克思主义作出的重新“解释”,提出要以手稿精神对马克思主义“加以重建”;他认为异化问题是“马克思思想中的‘酵素’”,提出要以“异化理论”和“国家理论”来“恢复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异化理论是列菲弗尔一切理论的出发点,早在辩证唯物主义一书中,他就认为异化贯穿于人的一生;人在他的一切表现中,在他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都是拜物教的牺牲品;关于“政治异化”,列菲弗尔说:“国家拥有非人性的势力而支配着全部社会生活并把这种势力巩固和确定下来;政治上的异化连同政治迷信,正是这种迷信把凌驾于社会生活之上的一种生活归之于国家在某种意义上是最严重的异化;”9 关于“人的异化”,列菲弗尔认为,科技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使得人们完全听命于技术和工具的奴役;这一种统治比阶级统治更厉害,它使人失却了自由和主动性,使生产、生活和业余生活都单一化、标准化、规范化,这就使人失去了个性和创造性;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虽然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但却压抑了人的本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与阶级统治并存的有一个心理上和精神上对人压抑的体系;这种心理和精神上的压抑表现在家庭、婚姻、民族关系和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异化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而且充斥日常生活之中;在劳动、娱乐、家庭、邻里关系、两性关系这些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种种异化现象;总之,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异化的社会,而人的异化现象比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时代更为严重;因为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日常生活,都包含着异化之网,使人在精神上感到更加痛苦;马尔库塞的“人的本质异化”理论马尔库塞1898—1979是美籍德裔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马克思的手稿发表之后,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首先撰文加以阐释的是马尔库塞;他迅速发表论证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源泉一文来阐释手稿,并把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解释为人的本质异化,认为异化的根源就在人的本质之中;在爱欲与文明1955一书中,马尔库塞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补充马克思的思想;他认为爱欲是人的生命本能,因而是人的本质;在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中,人的本能——爱欲受到文明的压抑;“人的本能需要的自由满足与文明社会是相抵触的,因为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克制和延迟这种满足”,”进步的加速似乎与不自由的加剧联系在一起;在整个工业文明世界,人对人的统治,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效率上,都日益加强;……况且,人对人的最有效的征服和摧残恰恰发生在文明之巅,恰恰发生在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成就仿佛可以使人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世界时刻”10;在单向度的人1964一书中,马尔库塞认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里,批判惹识已消失殆尽,统治成了全面的,个人已丧失了合理性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人在物和科学技术的压制下已变成了只求物质,不求精神,只按照技术合理性行动,而没有否定性和批判性的单向度的人”,社会变成了“单向度的社会”,思想变成了“单向度的思想”;“异化的主体被它的异化了的存在所吞没;只存在一个向度,它以各种形式无所不在;”11人成了商品的奴隶,把追求外在的物质欲的满足作为生活的全部内容,把商品作为自己生活的灵魂;“人们在他们的商品中识别自身;他们在他们的汽车、高保真音响设备、错层式房屋、厨房设备中找到自己的灵魂”12;这样,商品不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被人生产出来,而是人为了使商品得到消费而存在,人拜倒在物面前,把物作为自己的灵魂;人不仅异化为物,而且进一步异化为物的奴隶;人过的不是真正的人的生活,而是失去灵魂的、没有目的的动物般的生活;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人过的是一种“痛苦中的幸福生活”,得到的是一种“虚假的满足”;马尔库塞还进一步认为,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成了一种新型的统治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随着劳动的机械化和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人在劳动中越来越丧失了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人只是作为机器的零件、一种工具在起作用;人们的劳动是一种痛苦的异化劳动,人成了劳动的工具;人们不仅在劳动时间,而且就是在休息时间也不得不把心挂在劳动上,不得不为掌握某种技术而冥思苦想,人已不再有足够的时间来发展自身;由于劳动的异化所带来的精神痛苦不仅仅充斥于人们的劳动时间,而且占据着人的全部生命活动;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埃里希·弗洛姆1900—1980是美籍德裔哲学家、心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和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弗洛姆对以手稿为代表的马克思早期思想、异化理论进行过认真研究,并试图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学说加以“综合”;逃避自由1941是弗洛姆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综合”的奠基之作;弗洛姆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对人的心理产生了双重影响,自由又意味着不自由;“自由给人类带来了独立和理性,但同时又使人陷于孤独、充满忧虑、软弱无力;”13 在健全的社会1955一书中,弗洛姆写道:“所谓异化,是指这样的一种经验方式,人在其中把他自己当作一个陌生的人;他变得……同他自己相对化,他并不觉得他本人是世界的中心,是他自己的行为的创造者——而倒是他的行为和这些行为的后果成了他所服从或他甚至可以加以崇拜的主义;”14由于主体和客体分离使主体体验不到自己是自我世界的中心,自己变得与自己疏远了,这就是人性的异化;在1961年出版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一书中,弗洛姆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代表了一种对人的异化、对人的失去自身、对人变成物的抗议,”“而人之所以沦为奴隶,不是被资本家奴役,而是人包括工人和资本家被他们自己刨造的物和环境所奴役;”在今天,“异化已经变成为大多数人的命运,特别是那部分人数愈来愈多的居民的命运;这部分人主要不是与机器打交道,而是与符号和人打交道,说起来,职员、商人和行政官吏在今天的异化程度,甚至超过了熟练的手工劳动者的异化程度;”所以,“马克思的目的不是仅仅限于工人阶级的解放,而是通过恢复一切人的未异化的、从而是自由的能动性,使人获得解放”15在幻想锁链的彼岸:我同马克思、弗洛伊德的遭遇1962一书中,弗洛姆认为精神性疾病也是自我异化的一种结果,“甚至在那些和精神性错乱相比较不极端的形式中,也可以把作为自我的一种疾病的异化,看作是现代人精神病理学的核心;”16弗洛姆认为人性异化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存在的现象,而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里变得更加突出和严重;人性的异化和丧失“渗透到了人和他的工作,所消费的物品、国家、同胞以及和他自己等这些关系中”17;在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生产过程中,人的创造性与主体作用丧失了;在消费过程中,人们受物和商品的支配;在人与人关系方面,表现了一种疏远和利己主义的关系;在人与自己的关系中,表现出那种完全受“市场倾向”的调节和人格的商品化;综上所述,卢卡奇、列菲弗尔、马尔库塞、弗洛姆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揭露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触目惊心的政治异化、经济异化、日常生活的异化,特别是人的异化现象,从而得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不合理的社会,必须用更合理的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的结论;然而,他们的分析和批判是站在人本主义的立场上、站在马克思早期着作中所运用的人道主义与异化理论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站在阶级分析的立场上,即不是站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这就使他们的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注: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4页.2 同上书,第54页;3 同上书,第73页;4 乔治·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张西平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04页;5 同上书,第224页;6 同上书.第96-97页;7 同上书,第110页;8 同上书.第111页;9 转引自李青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62页.10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8页;11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吕世平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12 同上书,第9页;13 弗洛姆:逃避自由,陈学明译,工人出版社,1987年版,第195页;14 转引自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论丛,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167页;15 同上书,第165页;16 同上书,第167页;17 转引自李青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第75页;。
马克思_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_中的劳动异化理论探析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异化理论探析□鲁毅郑雯摘要: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内容之一。
对它的把握,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的整个思想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对劳动异化理论的历史源流做出一番梳理,再讲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劳动异化理论,并指出它是对传统的异化理论的超越,并做出评价,最后指出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异化理论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劳动异化理论历史源流异化劳动当代意义(武汉大学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段的后果。
二、对异化的进一步论述那么,既然异化是一个历史现象,也可以通过历史过程而消除,通过对资本家的的消灭而实现对异化的克服。
理论上这是完全可行的。
正如马克思提出的对资本主义的消灭而创建社会主义社会一样。
然而,历史现象一旦深入人的内心就会形成一种难以消除的后果。
资本社会或者大工业社会对人类的影响比它在经济过程中即人的劳动过程中使人丧失其对象、丧失自我的影响大得多。
这一影响反映在人的思维、行动、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
我们可以正当地认为,这是一种对人的类本质的影响,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深刻改变。
这一点也是马克思提及过的。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懂得按照任何尺度进行生产",③人是一个类存在物,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在整个社会的角度,人能够超越个体把握到整个人类的普遍性,马尔库塞进一步指出了这一人类的普遍本性,即人的多向度的存在本性。
多向度性正是人的二重化本性的体现。
双重性,如同前面说过的那样,并非严格地指出人的双面性,而是人的超越性,人总是超越于其当下的存在而用另一种视角来对待自我。
人的双重化存在体现为人的多向度性。
然而,无论这种多向度在数量上如何繁多,它始终是一种双重性。
失去这种多向度性就沦为单一性,即人的异化存在,马尔库塞称之为单向度的人。
单向度的人具有一种机械的认同感,人云亦云,于己无超越,于社会无批判,整个社会成为一个单向度的社会,社会对人是一种吞噬,一种淹没,人在社会中就像零件在机器中的一样,整个社会不需要有例外和意外,任何人都只被要求严格地遵从社会的规范行事,对社会保持一种认同即可,创造也是有限制和被压抑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老子哲学中异化思想的比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老子哲学中异化思想的比较
王紫骄
【期刊名称】《哲学进展》
【年(卷),期】2024(13)5
【摘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的异化理论在其思想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异化问题的关注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思考之中。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没有明确提出异化的概念,但其异化思想在《道德经》中已有萌芽。
马克思以劳动异化的角度为核心批判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老子则通过对人性异化的角度批判当时的礼乐文明,无论是劳动异化还是人性异化,归根到底都是人的异化,但马克思与老子提出的解决方法却是不同的。
马克思提出在共产主义的实践运动中才能得以解决,而老子提出通过“道”最终才能得以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总页数】6页(P941-946)
【作者】王紫骄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镇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老子道德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比较
2.浅析老子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异化思想
3.略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比较研究之一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我中心困境”问题的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比较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老子哲学的总体面貌比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是自己历史观的探索,是用正在形成中的唯物史观对处于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的解剖。马尔库塞于1964年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提出的异化理论是对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的描述。这两种异化理论的提出相隔了一百多年,所以其内容也有相当大的差距,这一差距在本文的比较中可以看出。 一、关于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的异化劳动理论,明确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其中第一个规定阐发的是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马克思说:“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1卷第41页。)是一种异化关系,这种异化关系的表现是:工人生产的越多,他的产品的数量越大,自己占有的产品越少、就越贫困;工人创造的产品价值越高,他自己越成为廉价的商品。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产品成了自己的对立物,成了统治自己的力量,他们创造的产品的力量越大,统治自己的力量就越强,自己就越没有力量。在这种异化关系中还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工人只有作为生产资料的奴隶,作为他产品的奴隶才能得到工作,以获得维持生命的生活资料,因而工人为了生活,必须作为生产资料的奴隶才能实现自己的劳动。工人在劳动过程中遭到了双重的丧失,即劳动者自身肉体生存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者进行生产的生活资料。马克思说:“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第二,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上的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1卷第42页。) 马尔库塞在新的条件下提出的异化理论,也阐发了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强迫工人去消费劳动产品,工人成了消费产品的奴隶。在马尔库塞看来,生产的发展“超出生物学水平的人类需求的强度、满足乃至特性,总是被预先决定的。获得或放弃、享受或破坏、拥有或拒绝某种东西的能力,是否能当做一种需求,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最流行的需求包括,按照广告来放松、娱乐、行动和消费,爱或恨别人所爱所恨的东西,这些都是虚假的需求。”(注:《单向度的人》,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马尔库塞这一番叙述表明了工人和产品的关系是一种强制性的消费的关系,工人受消费品的压抑没有任何自己选择的自由,在强迫性的消费过程中完全处于一种被奴役的地位,完全受到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支配,是自己创造出的产品的奴隶。 由此看出,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论述了工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阐明的工人与产品的关系是,由于生产力不够发展,劳动产品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资本家利用占有的生产资料去剥削工人,获得利润,工人由于失去了劳动产品而处于奴隶地位,马克思强调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关系。而马尔库塞讲的工人与产品的异化关系是在新的条件下形成的,是资本家利用他占有的产品强迫工人去消费,推销他的产品获得最大的利润,使劳动者成了产品的奴隶,他强调的是强迫工人消费的关系,这的确是马克思那时没有的新现象,马尔库塞指出来是有意义的。但是他忽视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的关系,这相对于马克思是一个倒退。 二、工人与统治阶级的关系 在工人与统治阶级的关系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和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也是根本不同的。马克思认为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工人与统治阶级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因为异化劳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异化劳动造成了一个异化的世界,主要表现在价值形态的剥削、货币统治和人类的两极化的发展上。 1.关于价值形态的剥削 社会的剥削关系并不是从异化劳动的形成开始的,而是自阶级产生以来就存在的。它指的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但是在异化劳动的关系下,剥削出现了特殊形态即价值形态的剥削。马克思认为,这种利益的物质表现就是金钱,它代表一切事物,人们和社会关系的价值。(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这种剥削体现为人对人的剥削,意味着把人当成一种商品,人遭到了无限的盘剥和残害,这种剥削不仅限于阶级之间,而且还延伸到阶级之内。如劳动力的买卖扩展到人类的一切能力的买卖,大资本家吞并小资本家等。 2.关于货币统治 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货币成了市民社会的万能之神,货币把人类的本质化约成抽象的数量,把人的个性和价值变成了一切可交换的价值。货币实现了物性对人的个性的绝对统治,货币具有使物与人的本质倒转的力量,它既是连结人们的扭带,也是离间人们的手段。“货币就已经是个性的普遍颠倒:它把个性变成它们的对立物,赋予个性以与它们的特性相矛盾的特性。”(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 3.关于人类向两极化发展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导致了人类向两极化发展。首先,财富和贫穷的两极化,资本家成了财富的集中者,而工人成了贫穷的集中者,工人为资本家生产了财富而为自己生产贫穷。生活资料出现了两极化,资本家需要的生活资料精细化和多样化,而工人的生活资料粗陋和简单化;智慧上也出现了两极化,工人创造了智慧,却被统治阶级占有,而工人成了“愚钝”的人。 由以上分析可看出,在异化劳动条件下,工人与统治阶级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工人被排挤在人类正常生活以外,不成其为人,这种状况工人是无法忍受的,他们在实际斗争中认识到劳动者和资产阶级是势不两立的两个阶级,他们之间的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是不能调和的,只有工人阶级团结起来推翻资产阶级才是出路。 马尔库塞认为,在生产和科学技术大发展的今天,财富增多了,产品多种多样,任人消费,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讲的,工人与统治阶级矛盾已不存在了。不仅如此,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出现了同化的趋势,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融合为一体,没有任何反抗力了,成了资本主义社会一种肯定的力量,而不是否定的因素,原因如下: 1.科学技术发展改变了劳动者的地位。马尔库塞认为,科学的高度发展使体力劳动者从被奴役被剥削的地位中解放出来,这种解放改变了工人的概念,因为在马克思看来,所谓工人主要是指出卖体力劳动的人,而资本家就是靠买到这种劳动力而起家的,是靠无偿的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而发财的,工人也因此落到了商品的地位。工人不满意这种地位而起来反抗。但现在不同了,原来的这种状况不存在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仍维持着剥削,但日臻完善的劳动机械化改变了被剥削者的态度和境况。”(注:《单向度的人》,第23页。)但这不意味着从要本上改变了工人阶级受奴役的地位,而只是改变了奴役的形式。可以说,过去对工人的肉体的奴役,现在是心灵和灵魂的奴役,这种奴役形式的改变对工人是一个很大的麻醉,使他们感觉不到受奴役之苦,因而他们的反抗情绪也很少了。 2.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职业分层显示出了同化的趋势。马尔库塞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本身变成了机械工具和关系的体系,并因此而远远超出了个别劳动过程”。(注:《单向度的人》,第25页。)这种变化使工人参与并指挥这个技术组合的各种职业融合为一体。马尔库塞认为,今天的自动化改变了各行业的差别,也就改变了工人和资本家的这种不平等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在马尔库塞看来,今天决定生产力的不是别的产品,而是机器,今天的这种关系不是工人同其他阶级关系的问题,而是技术进步同发展工业的根本制度相适应的问题。在这个适应中,个人的作用就微不足道了,人同机器浑为一体,被机器同化了。 3.科学的发展改变了劳动者的意识。马尔库塞认为,由于科学的发展,自动化的实现,不仅过去又脏又累的体力劳动减少了,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消费品,使人们各种需要得到了满足,使他们越来越感到舒适、幸福,因而工人失去了他不幸的意识,而产生了一种虚假的快感,工人不仅生活上感到满足,而且意识上也感到愉快。这样,工人从生活到政治意识方面都同资本主义社会融合为一体,对资本主义社会没有否定方面,只有肯定的方面。 在工人与统治阶级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对当时的真实关系的揭示,而马尔库塞却是对今天的真实关系的曲解。 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问题 马克思与马尔库塞在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问题上也有明确的分歧。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是工人阶级,而马尔库塞却认为在今天革命的主体不是工人阶级而是工人阶级以外的一些阶层。 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造成的严重后果,形成了异化世界,把工人阶级降到非人的地位,消除这种异化只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进行这场革命的主体就是工人阶级。马克思说:“从异化劳动同私有财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的解放、从奴役制的解放,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且这里不仅涉及工人的解放,因为工人的解放包含了全人类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整个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同生产的关系中,而一切奴役关系只不过是这种关系的变形和后果罢了。”(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8页。)从马克思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工人受的奴役是最重的、最典型的,它是人类奴役形式最集中的体现。所以,它也是反抗旧制度的最强大的力量。工人阶级同社会化的大生产相联系,他们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工人阶级的奋斗方向也是人类的奋斗方向,所以,工人阶级是消灭异化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 马尔库塞则认为,由于今天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人阶级已失去了它过去作为革命主体的作用。今天作为革命主体的是工人阶级以外的亚阶层,因为工人阶级已同资产阶级融合了,工人阶级在物质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得到满足,他们不再反抗现行的制度和资产阶级了,所以他们成了资本主义制度肯定的因素。白领工人增加,蓝领工人减少,蓝领工人已失去了马克思当年描述的工人阶级的那种革命性,工人阶级已变质。所以工人阶级不能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主体。 总之,马尔库塞认为工人阶级的革命主体作用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工人以外的亚阶层。他指出:“在这里,而不是在财富的再分配和各种阶级的平等中,出现了作为发达工业社会特征的新的分层。无论如何,在保守的大众基础之下,有一些亚阶层,如被遗弃者或被排斥在外者,被剥削被迫害的其他种族和有色人种,失业者和不能就业者。他们全都是在民主过程之外存在的;他们的生活最直接最现实的要求是结束不可容忍的条件和制度。因此,即使他们的意识不是革命的,他们的敌对行为也是革命的,他们的敌对行为从外部击中了社会制度,因而不会被社会制度所扭曲:这是一种违犯比赛规则的基本力量。”(注:《单向度的人》,第215-216页。)马尔库塞的这些论述无非是证明这些亚阶层受压迫最深,最恨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他们的行为是革命的,应该取代工人阶级作为革命的主体。 从马克思与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比较中可以看出,尽管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在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提出的,有不成熟的方面,但从总体上看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的深刻揭露,这种异化现象至今在资本主义社会还明显存在。而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尽管晚于马克思一百多年,他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新现象,他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如资本主义新的奴役形成是对工人心理和灵魂的奴役等是有道理的。但是从总体上看,马尔库塞的异化理论中不成熟的因素更多。 1.马尔库塞关于工人阶级被融合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从总体上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在知识经济来临的时代更是如此。居里说:“科学并无罪,有罪的是不好的利用科学的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技术的进步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