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瑶族建筑
瑶族建筑 瑶族民居是什么样子的

瑶族建筑瑶族民居是什么样子的
>瑶族居住的最大特点,就是靠山,“大分散、小聚居”。
过山瑶尤为分散,3、5户1村,10余户1寨,有的“吃尽一山而他迁”,没有完全定居。
排瑶定居历史较长、较集中,上百户甚至上千户人家共住一寨,鳞次栉比,房屋建筑一家一户成行排列在山坡上,故人称其为“排瑶”。
瑶族的居住习俗瑶族自古就有依陡岭而居的习惯。
近代除部分瑶族(平地瑶)村落选在丘陵、河谷地带外,绝大部分瑶族仍居住在高山密林中。
河池地区的瑶族则大多居住在石山或半石山地区。
瑶族村落的选向依山势而定,只要是靠近水源和耕作区域、易找建筑材料、野兽出没较少的向阳处,便可建寨。
瑶村一般较小较零散,村与村的距离较远(近者二三里,远的三五十里),只有富川、恭城等地的瑶族(平地瑶)和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瑶族(茶山瑶、花篮瑶、坳瑶)村落比较大,住户较为集中,数十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一个村寨。
其余大部分瑶族(盘瑶和布努瑶)的村落一般只集住十多户有血缘关系的同姓家庭或亲戚,最多二三十户;多数村落住户分散,户与户之间常相距半里至一里,有时一个村落的人家分布在数个山头或场里,每处只住一二户。
瑶族住房多为竹木结构,一般是一楼一底,楼下住人,分成两间或三间,进门左边一间为住房,右边为堂屋,煮饭在房屋正中。
楼上用作屯粮或储存杂物,也供男人居住,畜舍多在住房背后。
瑶族的居住习俗反应了瑶族的生活习惯,也反应了瑶族先民们对瑶族聚居地的一种适应,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体现。
瑶族的居住习俗是地域文化与瑶族文化共同融合而成的一种文化的体现。
瑶族民居设计研究浅析——以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安置区住宅单体设计为例

瑶族 民居设 计考虑当地经济 、 资源 、 制度 , 生活模式 , 文化 观念 , 建造 3 ) 保 留传统民居中堂屋的位 置。在瑶族 民居 中央位置是堂屋结合厨 方式等具有复杂关联的“ 生命体” 。设计中, 突破传统的一套结构体系对应 房 的概念 , 但是在现代商 品楼住宅 中, 房 间的动区是起居室 , 厨房 , 餐厅 ; 套平 面形式的观念 , 转变为一套结构体系对应多样化平面形式功能 。研
1地理 区位 与概 况
江华瑶族 自治县地处湖南省正南端 , 南岭北麓 , 潇 水源头, 湘、 粤、 桂 民居在房屋高宽 比例 、 屋顶形 式 、 墙体材料 、 立面装饰 、 细部构造等方 面注
三省 ( 区) 结合部的金三角; 是我 国瑶族是 全国瑶族人 口最多 、 面积最大 的 入传统 的文化元素 , 结构现代 的结构 , 材料的优越性 , 融入传 统符号 , 以现 瑶族 自治县 , 被誉为“ 神州第一瑶城” 。 代 的手法对 瑶居传 统造 型加以改造 、 变形 、 重组 , 使之 继续保持传统建 筑 江华县境地貌类型多样 , 山地 、 丘陵 、 盆地 、 平原 、 水域均有分布。座落 风韵 , 使新瑶 居方案具有可识性与不可替代性 。 在县境 中部 的勾挂岭将全县划分有着明显差异 的两个 自然 区——东部 山 区与西部丘陵 区。境 内基本特片征有 四点 : 1 ) 东部群山高耸 , 西部低平狭
3 . 2建 筑 平 面 功能 多向 性 选择
情部予以保留与发展 , 两者并非对立。 传统 乡村营建是一个 自发 、 自主的过程 , 在不断演变化过程中形成一 2 ) 在主屋中引入楼梯 间的概念 , 安全有效的垂直交通 空间 , 可以有有 个个看似外表 “ 随意 、 无序” 的意象 , 实则极其复杂 的“ 生命” 系统 。内部隐 效 的使用二层乃至三层的建筑空间; 提升建筑的综合使用率。传统的爬梯 藏着高有度的秩序与关联 , 特别体现人 与人之间的血缘 、 地缘 、 族群等各 在现代 的生产与生活 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以安全平缓 的直跑或双跑做为 种纽带 。
建设瑶族门楼的建议和意见

建设瑶族门楼的建议和意见建设瑶族门楼是保护和传承瑶族文化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下面是关于建设瑶族门楼的建议和意见:1. 保护瑶族文化:瑶族门楼是瑶族文化的象征,应该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保护和传承瑶族的传统文化元素,如瑶族特色的建筑风格、雕刻工艺、绘画等。
2. 突出地域特色:瑶族门楼应该能够体现当地的地域特色,通过建筑设计、彩绘等手法,展示瑶族人民的独特风貌和生活方式。
3. 引入现代科技:在瑶族门楼的建设中,可以适当引入现代科技,如采用绿色环保材料、利用太阳能等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以提高门楼的功能性和可持续性。
4. 提供文化体验:为了吸引游客和促进旅游业发展,瑶族门楼可以设立展览馆、文化体验区等,让游客了解瑶族文化、参与瑶族传统活动,提升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5. 加强宣传推广:建设瑶族门楼后,应加强对外宣传推广,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宣传门楼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6. 加强管理与维护:门楼的管理与维护是保持其长久魅力和价值的关键,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加强对门楼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确保门楼的整洁和安全。
7. 加强与当地居民的互动:门楼的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意见和需求,在建设过程中与当地居民保持沟通,使门楼成为当地居民的精神家园。
8. 提供相关配套设施:瑶族门楼周边可以设置一些配套设施,如停车场、商业街、休闲区等,以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便利性。
9. 加强瑶族文化教育:门楼可以设立瑶族文化教育基地,开展瑶族文化的培训和教育活动,培养更多的瑶族文化传承人才。
10. 增加就业机会:门楼的建设和运营将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
总结起来,建设瑶族门楼既是保护和传承瑶族文化的需要,也是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保护瑶族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引入现代科技等因素,同时加强宣传推广、管理与维护、与当地居民的互动等方面的工作,以实现门楼的文化传承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瑶族建筑吊顶设计方案

瑶族建筑吊顶设计方案瑶族建筑吊顶设计方案瑶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瑶族的建筑设计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吊顶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在瑶族建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瑶族建筑吊顶的设计方案,以展示瑶族建筑的美和独特。
瑶族的建筑风格以木材和竹子为主要材料,建筑设计简约而实用,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吊顶设计则是瑶族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起到了遮挡屋顶的功能,还起到了美化建筑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两种常见的瑶族建筑吊顶设计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使用竹子制作吊顶。
竹子是瑶族常用的材料之一,它具有坚固耐用的特点,同时也符合瑶族对自然环境的崇尚。
在这种方案中,竹子被削成细长的条,然后编织成吊顶的结构。
这种设计不仅可以提供良好的遮挡效果,还可以让室内空间呈现出一种自然而朴素的美感。
同时,竹子的质感和纹理也能够为瑶族建筑增添一份独特的风采。
第二种方案是使用彩绘工艺装饰吊顶。
在瑶族的传统建筑中,彩绘是一种常见的装饰方式。
吊顶作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可以采用彩绘工艺进行装饰。
在这种方案中,吊顶的表面可以绘制各种图案和纹样,以展示瑶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
彩绘的颜色可以选择鲜艳明亮的颜色,以增加整个建筑的活力和生气。
同时,彩绘工艺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建筑风格和场所定制,以满足不同需求。
无论是使用竹子还是采用彩绘工艺,瑶族建筑吊顶的设计都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设计应符合建筑整体风格和形式,与建筑其他部分相协调。
其次,吊顶的设计应考虑到使用的功能需求,如遮挡阳光和雨水,增加采光等。
同时,设计也应考虑到建筑所在的环境条件,如气候和地理特点等。
最后,吊顶的设计应注重细节和装饰,在保持实用性的同时,也能够增加整个建筑的美感和艺术性。
总之,瑶族建筑吊顶的设计方案体现了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建筑风格的特点。
通过使用竹子制作吊顶或采用彩绘工艺装饰吊顶,可以为瑶族建筑增添一份自然、朴素和艺术的美感。
瑶山古寨的介绍

瑶山古寨:探寻深山中的文化瑰宝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隐藏着许多神秘而富有历史韵味的古寨。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瑶山古寨,便是其中之一。
这个古寨不仅是瑶族人民世代居住的地方,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瑶山古寨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是瑶族的一个重要分支——茶山瑶的聚居地。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
古寨的建筑风格独特,以石头为主要材料,层层叠叠,错落有致。
这种建筑形式既适应了当地的山地环境,又体现了瑶族人民的智慧和才情。
在瑶山古寨,你可以深入了解瑶族的历史和文化。
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瑶族的歌舞、品尝到瑶族的特色美食、了解到瑶族的服饰、建筑、婚俗等文化传统。
同时,你还可以与当地的瑶族人民交流,感受他们的热情好客和淳朴民风。
此外,瑶山古寨还是一个自然风光极为秀美的地方。
在这里,你可以漫步在古朴的石板路上,欣赏到周围群山的巍峨壮丽,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在古寨的周边,还有许多美丽的景点等待着你去探索,如月亮山、金秀瑶乡等。
总之,瑶山古寨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的地方。
在这里,你可以深入了解瑶族的文化传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与当地的人民交流互动。
如果你对历史和文化感兴趣,不妨来这里一探究竟,相信你一定会收获满满的美好回忆。
瑶族建筑风格

瑶族建筑风格瑶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和云南等地。
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他们的建筑风格也是具有鲜明特色的。
一、瑶族建筑的特点瑶族建筑的特点是“三单一通”,即单房式、单层式、单进深式和通廊式。
这种建筑结构简洁明了,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瑶族建筑多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因为瑶族生活在山区地带,木材是他们最为丰富和容易获得的资源。
瑶族建筑的外观呈现出独特的风貌,大多采用斗拱式的屋顶和牛脊形状的屋檐。
这种屋顶形式不仅美观,还有良好的排水功能,能有效抵御突如其来的暴雨。
屋檐的牛脊形状象征着瑶族人民繁荣昌盛以及对牛的崇拜。
在瑶族的建筑中,特别是寺庙和村寨,常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图案和图腾。
这些图案和图腾代表着瑶族人民的信仰和追求,也给建筑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二、瑶族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瑶族人民尊崇自然,他们的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瑶族建筑常常融入山水之间,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例如,他们常常选址在山脚下或山间,依山傍水,利用地形布局,使建筑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浑然一体。
另外,瑶族建筑在功能上也充分尊重环境。
瑶族人民常年居住在山区,他们的建筑通常具备良好的保温性能和抗震性能,以适应恶劣的气候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同时,瑶族建筑还注重通风和采光,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使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和健康。
三、瑶族建筑的历史价值瑶族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和美观性,还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
瑶族建筑代代相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每一座瑶族建筑都是瑶族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是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
瑶族建筑也见证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
在传统建筑中,瑶族建筑的斗拱式屋顶和牛脊形状的屋檐等元素,影响了后来的中式建筑。
同时,瑶族建筑还与其他民族的建筑风格相互影响,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交融。
四、当代瑶族建筑的变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瑶族建筑也在悄然发生变革。
现代化建筑材料和工艺的引入给瑶族建筑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和创新。
瑶族民宿外观设计方案

瑶族民宿外观设计方案方案一:自然山水融合设计理念:将瑶族的自然生活与山水景观相融合,打造出一个自然、和谐的民宿外观。
外墙设计:采用原木与石材相结合的立面设计,原木质感贴近自然,而石材的质感则更加稳重。
通过合理布局与层次感的设置,展示出山水的韵味。
屋顶设计:采用传统的瑶族筒屋屋顶设计,保留独特的形态。
屋面选用稻草或茅草覆盖,增加自然与朴实感。
窗户设计:大面积的玻璃窗设计,使光线充足,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
窗周围可以用木质装饰,增加瑶族特色。
景观规划:将周围的山水和植被融入设计中,打造出一个全年都可欣赏美景的民宿。
可设置小花园、倚靠山坡的观景平台等。
方案二:传承瑶族文化设计理念:通过外观设计传承瑶族的文化与传统,彰显瑶族的独特魅力。
外墙设计:选用瑶族传统的红砖墙面或者黛青石墙面,搭配手绘的瑶族图案,在外墙上展现瑶族的特色和文化。
屋顶设计:参考瑶族的传统建筑形式,选择具有特色的青瓦屋顶或筒屋屋顶。
屋面可以绘制瑶族的神话故事或图案,以展现瑶族文化。
窗户设计:窗户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如圆形、方形、椭圆形等,窗框也可以用瑶族特色的花纹装饰,窗户底部可配以彩色玻璃。
庭院设计:通过庭院的景观布置,还可以展现瑶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如摆放瑶族特色的花坛、雕塑、竹制品等,营造出浓厚的瑶族氛围。
方案三:现代与传统相结合设计理念:融合现代设计元素,同时保留瑶族传统特色,创造出一种现代与传统相融合的瑶族民宿外观。
外墙设计:采用现代建筑的简约线条和材质,如玻璃幕墙、金属材质等,突显现代化的外观风格。
在墙体上可以镶嵌瑶族的图案或特色建筑元素,以保留瑶族传统。
屋顶设计:选择简约造型的屋顶,如平顶、坡顶等,前沿的屋顶材质如金属板、陶瓷板等,与外墙整体风格相协调。
窗户设计:窗户采用大面积的玻璃设计,增加室内采光。
窗框可以使用现代材质,如铝合金等,形成现代感。
庭院设计:庭院以简约的方式布置,同时保留瑶族特色的植被、雕塑等元素,展现出现代与传统的巧妙结合。
花蓝瑶民居建筑初探

花蓝瑶民居建筑初探摘要:作为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五大支系中人口最少的花蓝瑶人民,其民居建筑文化独具特色,集中体现和反映了其民族内涵,是他长期与之所处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斗争中所取得的文化成果。
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材料及建筑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当地民居不同时期民居建筑的演变过程,表现了其与时俱进,保留、弘扬传统文化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瑶族;民居建筑;花蓝瑶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103-02一、广西金秀瑶族概况(一)金秀瑶族的自然环境在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中,中国境内的瑶族人口共计260万人,分别分布在我国的广西、云南、湖南、贵州和江西等省(区)的130多个县市。
长期以来,广西一直是中国瑶族居住最多的省区,广西瑶族人口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60%以上。
广西的瑶族主要分布在金秀、巴马、都安、大化、富川、恭城等六个瑶族自治县。
金秀瑶族自治县主要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东的大瑶山上。
北面与荔浦县、鹿寨县交界,东部与蒙山县交接,南面同平南县、桂平市及武宣县相邻,西部和象州县毗连。
金秀瑶族自治县在1958年以前属平乐专区管辖,1958年后属于柳州专区管辖,2002年改属来宾市管辖。
全县分为金秀、桐木、头排三镇和三角、忠良、罗香、长垌、大章、六巷、三江、七建八个乡,总面积2513平方公里。
2002年全县共有人口14、73万,其中瑶族5、06万,占总人口的34、4%。
金秀大瑶山地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过渡地区,气候宜人,冬温夏凉,四季如春;地质、地貌、气象等自然条件特殊而复杂,不仅有浩瀚苍茫的原始森林和壮观秀丽的溪瀑景观,还有形态万千的奇松怪石,而且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二)金秀瑶族的人文资源金秀大瑶山的瑶族,根据语言和习俗的不同,分为盘瑶、茶山瑶、花蓝瑶、坳瑶、山子瑶五个瑶族支系。
瑶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是茶山瑶语言接近壮侗语,花蓝瑶语言相似于苗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题目:浅谈瑶族建筑及其发展课程名称:《建筑赏析》班级:建筑131班姓名:谢添宇学号:201300503025指导老师:梁晓慧浅谈瑶族建筑及其发展摘要;我国55个少数民族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其是丰富的建筑文化极具特色,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最早自《山海经》中就描述了诸多有关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和神秘部落。
建筑史即是文化史。
建筑风格的形成是与地域、文化、经济等息息相关的,特别是少数民族,更是与民族起源,宗教信仰关系密切。
所以,本文从瑶族的起源切入,详细分析瑶族各类建筑形式,并且以广西恭城为例,探讨瑶族建筑的发展。
瑶族是炎帝神农氏后裔,是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传承者之一。
从周朝初年起,南迁于南岭山脉和西南边境。
从唐末乾宁四年(897)到宋熙宁五年(1072)的时间里,瑶族先民与南方土家族、苗族、畲族等共同在梅山地区进入了一个多民族安定共处、和谐发展的时期。
1995年,在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发现的明清时代的瑶族文物画卷《梅山图》,记录了瑶族先民在梅山地区生活的场景,向世人展示了唐宋瑶族社会经济、生活、生产、文化、宗教信仰的情况,这说明瑶族在梅山地区已发展了自己的灿烂文化。
但是,自宋以后,瑶族先民在民族歧视的政策下离开梅山地区,在都庞岭千家峒地区开始分化,向南深迁,开始了一段颠沛流离的求生生活,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都不高,最终大多居住在偏远山区,因此建筑也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但在长期的分化和迁徙过程中,虽然存在与汉民族及其他少数民族长期交流,却始终同而未合,归而未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建筑风格独树一帜。
一般而言,依深山密林而居的瑶族多采用“人”字形棚居建筑式样;居住在坡度比较大的山岭地带的瑶族,多采用“吊楼”式建筑;居平原丘陵地区的瑶族,住房多为土木或泥木结构,与壮、汉族住宅相同,聚居山地的瑶族讲究村寨整体,房屋建筑多为层叠式,幢屋毗连,层次分明。
大的村落山寨,房屋从山脚叠到山腰,甚至叠到山顶,民族风格独特。
瑶族房屋建筑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住房、粮仓、寮房。
大山区瑶族住房多为“茅寮”,四壁用小木条扎成,俗称“千个柱头下地”,上盖杉皮或茅草。
有少量木板房,多为一栋三间,名曰“三间堂”。
正屋两侧多用杉条另辟两间,俗名“披杉”。
东间堆放杂物或作畜圈、厕所;西间作伙房、洗澡间。
瑶族习惯洗热水澡,不论寒暑,每日一次。
另有一种“吊楼”式木板房,一半在平地上,另一半依山势坡度用树木支架起来,上面居人,下面放东西,俗称“瑶家吊脚楼”。
这种住房的形成多是因为经济落后及交通闭塞,直接就地取材,结构形式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地湿润的气候条件。
但是茅草杉皮等植物类建筑材料容易腐蚀,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逐渐被舍弃,“茅寮”式房屋逐渐减少。
平原丘陵地区的瑶族住房一般也是一栋三间,中设厅堂,卧室设在两侧或中一般设在屋外或村旁,甚至有的设在数十里的山野田间。
寮房多数是建在村寨旁边,用茅草搭盖,用以存放柴草或储存物件等。
按照围合形式来说,瑶族建筑有“半边楼”、“全楼”和“四合院”之分。
“半边楼”一般为五柱三间,两头附建偏厦,瑶家古吊脚楼或一头偏厦,或一头偏厦前伸建厢房。
例如龙胜瑶族民居,多数就是半边楼。
半边楼多依山而建,劈山为平台,以平台为屋基的后半部,前部则立柱悬空为楼,上铺楼板,与平台齐,成为半边楼。
每座房多半为四排三间两层楼的瓦房,两头增建偏厦,正屋前为廊檐,居中一间多作厅堂,安置祖先位兼作会客;壁后为老人卧室兼存食具,左间里格置火堂作煮食,取暖、进餐之地,右间装房作儿媳宿舍,外格左右厢房作青年室或客房。
楼上储存粮食,烘炕红术、芋头,楼下或增建偏夏一方置放农具,另一方堆柴、筑灶煮销,熬酒、礁房,中户以上每家置冲粑粑木槽,中户以下置有冲蕨根木槽,或沉蕨根淀粉之大小木桶。
楼底杀养牲畜和堆放草粪。
大门多在屋头上层屋场偏厦间。
此种建筑多为红瑶所建。
“全楼”相对“半边楼”而称;一般建于沿河一带或半山较平坦的一层地基上。
规模及附属建筑与“半边楼”同。
花瑶、盘瑶多居“全楼”。
“四合院”在较平坦的地面上连接修建四幢“全楼”合成的房屋,中间有一小块方形空地庭院,故称“四合院”。
这种建筑仅为沿河一带红瑶富裕人家所居。
按建造材料来说,瑶族民居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砖瓦式的,二是泥瓦式的,三是干栏式的,四是围篱式的。
屋顶均为“人”字型。
房屋的坐向,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异,一般以坐西朝东或坐北朝南的居多,也有坐东朝西或坐南朝北的。
四种不同的类型的民居的出现主要基于地域及经济水平发展的不同,同一村寨中可能会出现几种类型同时出现的情况。
而砖瓦式由于起材料的耐久性比较好,现仅保存比较完好的,仍有很多百年以上的在使用当中。
砖瓦式的结构是下为砖,上为瓦。
分为有飞檐和无飞檐。
飞檐式的结构,主要分布在湘、桂、粤三省(区)交界处的瑶民村落。
值得一提的是,在广西富川县瑶族居民村发现有一些具有战略防御的建筑群。
这些村落设有一道道重门、关卡,外来之敌难以入内。
这种带有防御性的建筑群体,与兵荒马乱、人心不安的旧社会有关,也是原始部落的遗存。
泥瓦式的结构,下以泥为墙,上为瓦(或杉皮)。
干栏式的结构,一般在林区盛行。
下围木板,上盖瓦(或杉皮)。
分上、中、下三层:上层放杂物,中层住人,下层畜牲口、家禽之类。
在中层檐下,设干栏和长板凳,供人砖瓦式围篱式泥瓦式乘凉及活动等。
围篱式的结构,下围竹篱笆或小木条,上覆茅草(或杉皮)。
其中,又有坐地式和楼房式两种。
坐地式,是挨着地基建筑;楼房式,是四个柱子落地,楼板与地面有一定的距离。
前者比较普遍,后者见于广西西部布努瑶地区。
居住这种围篱式房子的瑶民,一则经济困难,没有能力盖较为讲究的房子,二则因经常进得游耕,居无定处,所以也不需要盖造价高的房子。
瑶族的“叉叉房”为竹木结构的草顶房。
一般为三开间带前廊。
前廊是歇息和家人团聚的场所。
正房上方设有阁楼。
阁楼下有火塘,用于起居和做饭。
阁楼上为卧榻,有直爬梯供上下,虽然这种房子受熏烟之苦,但很干燥。
瑶族村寨一般依山傍水,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和村落布局,充分借助传统风水理论,借用自然景观来装饰建筑,选址与建设都与山水相协调,体现了与生态和地理环境矛盾与和谐的统一,富有地方特色和建筑艺术特色。
人数较少的村寨布局不像安徽宏村那样有完整的规划,基本上是宗族之间自发地聚在一起,相互倚靠又留有适当的私人空间,菜园、水果树等夹杂其间,四周是田园果树,一派典型的江南田园风光。
人数较多的村寨屋舍鳞次栉比,紧紧相连,中间是粗犷的石板,或依山而建,或引水而居。
村寨中有集会休闲的广场,宗族祠堂坐落正首位。
瑶族人敬畏神灵、敬重祖先、尊重传统,每家每户都设有‘堂屋’,在处于房屋北方上位,同样作为客厅只用,供奉天地、先人,香火不断,屋外奉各路神明,逢年过节必三生与酒供奉。
广西虽然是壮族自治区,但同样也是一个不小的瑶族聚居区,比如富川、恭城、金瑶族的“叉叉房”后殿秀、大化、都安,都是著名的瑶族自治县。
瑶族的建筑与其风俗习惯也有很深的关系。
广西的瑶族盛行“打油茶”,尤其是恭城油茶最为出名,早餐,宵夜都是围绕油茶展开,中午也必不可少。
传统的油茶是以山上采摘的茶叶经过煮、搓、晾、熏制成干茶叶,然后加以油、盐、姜、蒜边加热边捶打成汁液,后加水煮沸而成,配以炒米、葱花以及各种粑粑,色香味俱全,提神效果显著。
油茶文化贯穿整个瑶族文化,对瑶族的歌舞,厨房的配置与其在房屋设计中的地位,宗教建筑的形式都有很大的影响。
另外瑶族人大都喜欢喝酒,一般家中用白米、红薯、玉米等以传统的蒸馏法酿酒,逢客必饮,无客自饮。
客宴有号称“瑶家三礼”的“敬茶洗澡接风酒”。
所以酿酒坊一般也是不可少的。
此外,瑶家豆腐坊也是和酿酒坊一起的,在地位上处于平等。
瑶族建筑的装饰以生活为主题,图案多为花草,绘画多为表现劳作、歌舞的生活场景,表达的是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
瑶族每年最重要的节日是盘王节,为了纪念瑶族共同的祖先——瑶王盘瓠,每年的十月十日,瑶族人民杀鸡宰鸭,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汇集一起,首先祭祀盘王,唱盘王歌,跳黄泥鼓舞和长鼓舞,追念先祖功德,歌颂先祖英勇奋斗精神。
其次,欢庆丰收,酬谢盘王,尽情欢乐。
与此同时,男女青年则开展对歌活动,抓住良机择意中人。
有的地方还要打花棍、放花炮及请戏班子唱戏等。
现在还有大规模游行活动,高举红底黑色牛头大旗和黑牛角,龙狮共舞,鞭炮鸣响,举族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瑶族建筑中地位最高的宗教建筑是盘王庙,作为当地瑶族村民祭祀祖先和欢度盘王节举行节日庆典活动的地方。
较为古老的盘王庙位于资兴市碑记乡茶坪村附近山腰上,土木结构,庙堂三间,布局较简单,主殿为中轴对称结构,殿内原供有盘护夫妇等12尊瑶族祖先的木制雕像,现只剩8尊。
规模比较宏大的庑殿瓠圣门位于“神州瑶都”的湖南省永江市江华县的盘王殿,红墙朱柱金色瓦,从阑额到挑檐桁,中间大小额枋和斗拱等面上都有大量的彩绘。
彩绘极富瑶族特色,大多以蓝色为底,白色作画,祥云为黄色,内容以花、草、水为主题。
1995年迁建后舍弃木结构,用混凝土做仿古式建筑。
全殿布局为三进,第一进为瓠圣门,内有丹樨和碑刻,两旁庑殿用卷棚县山顶,为仿瑶家吊脚楼,作为为展厅,陈列着各级领导的题词,瑶族生产生活用具、典祀、婚俗、文化活动以及军事方面的实物和照片,用直观的手法再现了瑶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第二进为主殿,五脊重檐歇山顶,中轴对称,奉盘王全身像,门上悬挂着手书“盘王殿”的直匾。
第三进后殿为墓亭,供奉有盘王的灵位,坐落在大殿的中轴线上。
整个盘王庙雕刻装饰不是很多,屋脊装饰也仅有正脊正中与脊角起翘有脊兽,用来防火赈灾之用。
整体格局有着中国古典陵园的特色,也有道观的韵味,红色的建筑与绿色的植物交相掩映,产生强烈的对比。
全殿座北朝南,近看雄伟、古朴、典雅、古色古香,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堪称中国瑶族第一殿。
近年来,各地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旅游业也随之蓬勃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被不断挖掘与发展,特别体现在建筑上面。
2015年2月16日,位于桂林市恭城县武王路凤凰山上的盘王阁正式落成,总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层高27.6m,白墙朱柱淡金色瓦,主殿位于高台之上,雄伟壮观,气势磅礴。
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部,山地和丘陵占70%以上,总人口27万多人,其中瑶族人口十五万多人。
恭城是一个古老的县城,于隋末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开始置县,至今已有1380多年的历史。
县城地貌似天然的大八卦图,茶江以"S"型绕越整个城区,更显瑶乡之神秘。
恭城自古处于中原进入两广的交通要道,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互相交融,造就了独特的瑶乡地域文化,全国四大孔庙之一的文庙和全国关帝庙十大理事之一的武庙相邻而建,互相辉映;周渭祠、湖南会馆、东寨瑶族古民居建筑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