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民居建筑特色

合集下载

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的类型和特色城规082 何祺108053056“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人居环境和粉墙黛瓦、灵秀内敛的江南民宅有着厚重的文化渊源和历史背景,过去一直是人们理想中的人间天堂。

江南通常指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就是江苏、安徽的南部、浙江的北部。

这里河湖密布、雨量充沛、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丝茶之府。

江南民居主要根据风俗、地理位置等条件主要分为苏、浙、沪、徽。

江苏民居主要以苏州为代表,苏州有“东方威尼斯“之称,那里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

青砖蓝瓦、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乡民居文化。

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

去实地实习过程中也深深感觉到苏州民居的特色,大户人家的奢华院子,小户人家的台阶砖瓦,都是江南民居的典型代表,是属于水乡民居,其实浙江也可以算是水乡民居,和苏州的特色大同小异。

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经济发达,住宅质量较好,多为砖瓦结构楼房,式样新颖美观大方,建筑风格充分显示出人文因素的影响,颇有“海派”文化的影子。

江南民居最好辨别和有特色的当属徽派建筑,也是个人感觉最好的特色建筑形式。

村落选址在徽派建筑是十分重要的,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

住宅多面临街巷。

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

民居布局和结构紧凑、自由、屋宇相连,平面沿轴向对称布置。

民成多为楼房,且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单元,组成全户活动中心。

一般民居为三开间,较大住宅亦有五开间。

随时间推移和人口的增长,单元还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几代同堂的习俗。

建筑形象突出的特征是:白墙、青瓦、马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

江南民俗文化探秘

江南民俗文化探秘

江南民俗文化探秘江南地区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域,一直以来都是文化繁荣的地方。

在这里,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秘江南民俗文化的奥秘。

一、走进民居江南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风景线。

江南民居的外围常常是高墙深院,被篱笆、院门、门楼等结构所围。

院门是江南民居很重要的一部分,有着独特的特点。

江南民居一般都是小桥流水、曲径通幽、花园错落有致,非常漂亮。

二、闻香识茶江南人向来喜欢喝茶。

夏日,江南地区的艳阳天里,闲逛街头巷尾,不难找到口感醇厚、芳香四溢的茶馆。

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江南茶叶,还可以体验到江南人的生活方式和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茶艺表演、品茗、买茶、品茶配菜等环节,为江南生活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三、赏花品月江南四季如春,景色怡人。

春天,桃花、梅花的盛开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夏天,荷花与睡莲错落有致,不失清新与雅致;秋天,金秋时节,菊花绽放、牵牛花盛开,美不胜收;冬天,梅花孤零零地在冰雪中含苞待放,为大自然增添一份韧性和美丽。

四、欣赏表演江南人生活情趣丰富多样,包括有音乐、舞蹈、民间戏曲、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

如苏州最有名的园林——拙政园内,不仅有着美不胜收的景点和建筑,还有着各种各样的艺术表演和文化活动。

从民间说唱到盛大的音乐演出,无不深深地捕获人们的心灵。

五、品尝美食江南风味也是独特的。

无论是苏州的小笼包、杭州的龙井虾仁、南京的盐水鸭、无锡的锡兰酥油茶、浙江的乌龙面包,都是值得品尝的。

在江南的小街小巷里,总有一些小店饱含了家乡的风土人情,这些小店里的美食,让人回味无穷。

有时候,只需要到江南一处小餐馆坐坐,品尝当地的小吃美食,就能领略到江南人的热情和友善。

江南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是不少人心目中的美好记忆。

当人们沉浸在丹青妙手、飘逸曲舞、喝着香甜的茶,品尝着美味佳肴之中时,那才是真正的江南。

江南民居建筑特色

江南民居建筑特色

江南民居建筑特色作者:李聪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21期摘要:“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人居环境和粉墙黛瓦、灵秀内敛的江南民宅有着厚重的文化渊源和历史背景,过去一直是人们理想中的人间天堂。

关键词:江南民居;建筑特点江南民居建筑大多沿着一条不宽的河流基于原有的地势修建,择水而居,缘河而筑,两旁窄小蜿蜒的街道,河上数目众多的桥梁,街河平行、路桥相接,建筑物分布在河流和街道两侧,形成了江南城镇的基本骨架。

江南民居往往与园林合二而一,凡宅必有园,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生活模式和居住模式。

江南民居建筑特点是黑瓦、白墙、砖石木构,干栏式建筑。

骑楼是江南传统民居常见的一种模式,它临河沿街,在河沿的廊柱间设有栏干可依的长条凳,形成一条给住户及路人遮风避雨、歇脚荫凉、人际沟通的水榭式街廊。

过街楼在江南乡镇常见,借空间不碍交通,连通街两边楼房成一体。

江南水乡民居在单体上以木构一、二层厅堂式的住宅为多,为适应江南的气候特点,住宅布局多穿堂、天井、院落。

构造为瓦顶、空斗墙、观音兜山脊或马头墙,形成高低错落、粉墙黛瓦、庭院深邃的建筑群体风貌。

水乡多河的环境出现了水巷,小桥,驳岸,踏渡,码头、石板路、水墙门、过街楼等等富有水乡特色的建筑小品,组成了一整套的水乡居住环境。

江南民居多为二层楼,二层底楼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其实是防潮,也是在沿河有限空间扩张居住面积的一个手段。

江南水乡居民背水临街,一般楼下临街处为前,面水处为后,前面楼下为店铺,楼上为住房。

居民左右邻接以风火墙相隔断,留出适当距离作通道河渠交通用。

临水居民宅院式房屋居多,宅院的高墙大门后有天井、楼房,宅院一般有两组、三组不等,内有厅堂、厢房、穿堂、天井、后院等。

建筑装饰丰富,材料以木、砖、石为主。

有花窗、隔扇、雕梁及砖雕等。

门楼以砖雕为主,隔扇以木构为主,花窗有木构,也有砖瓦、砖雕结构等等。

江南民居建筑临河街面的门面不太宽,通常一户一个开间,大约隔十几户人家就会开出一条长长的弄堂。

无锡特色民居详细介绍

无锡特色民居详细介绍

无锡特色民居详细介绍无锡特色民居是中国江南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建筑,被誉为“小桥流水人家”。

无锡特色民居以其古朴典雅的外观、精巧细致的内部结构和独特的园林景观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详细介绍无锡特色民居的历史渊源、建筑特点以及文化内涵。

一、历史渊源无锡特色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当时的无锡已经是一个繁荣的商业城市。

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无锡成为了运河交通的枢纽,吸引了大量商人和手工业者前来定居。

这些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适应生活和经商需要,开始在无锡兴建特色民居。

这些民居在建筑风格和布局上融合了南北方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无锡建筑风格。

二、建筑特点1.外观特点:无锡特色民居外观古朴典雅,常常采用黑瓦白墙的颜色搭配,给人一种朴素典雅的感觉。

屋顶多采用硬山顶和硬山架结构,使得整体建筑更加稳固耐用。

2.内部结构:无锡特色民居内部结构精巧细致,常常包含庭院、厅堂、花厅、楼阁等空间。

庭院是整个民居的核心,常常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出一片宜人的景色。

厅堂是家人聚会和招待客人的地方,常常布置精美,以展示主人的财富和地位。

花厅则是家人休息娱乐的场所,常常有精美的花窗和雕刻,给人一种浪漫的感觉。

楼阁则是家人居住的地方,常常分为上下两层,楼阁内部装修精美,常常有精美的木雕和屏风。

3.园林景观:无锡特色民居不仅注重建筑本身,还注重园林景观的布置。

民居周围常常有精心设计的园林,其中包括假山、池塘、花坛等。

园林景观的布置使得整个民居更加宜人,给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三、文化内涵无锡特色民居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无锡特色民居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家庭的温馨和团结。

在民居中,家人常常围坐在一起,共进晚餐,互相交流,加深了亲情和友情。

此外,无锡特色民居还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在民居的装修和摆设中,常常可以看到传统的字画、瓷器和家具,这些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致敬。

在现代社会,无锡特色民居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无锡特色民居成为他们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苏式建筑风格的江南风情

苏式建筑风格的江南风情

苏式建筑风格的江南风情江南,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水墨画卷。

这里,山清水秀,烟雨蒙蒙,白墙黛瓦,曲径通幽。

而在这些美景之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那独具特色的苏式建筑。

苏式建筑,是苏州传统建筑文化的代表之一,其风格独特,韵味十足。

它以轻盈灵巧、典雅秀丽著称,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

走进苏式建筑的世界,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温婉柔情的江南水乡,让人流连忘返。

一、粉墙黛瓦粉墙黛瓦是苏式建筑的典型特征。

这里的“粉墙”并非真正的白墙,而是指墙面采用特殊的工艺处理,使其看上去如同粉刷过一般。

这种处理方式既能保持墙体的透气性,又能使墙体在视觉上显得更加美观。

而“黛瓦”则是指黑色的瓦片,这些瓦片覆盖在屋顶上,不仅能够有效防水,还能为建筑增添一份古朴之美。

二、布局灵活苏式建筑的布局十分灵活,常常采用不对称的构图手法,给人以自然、随意的感觉。

建筑群落中,往往由若干座独立的小型建筑散布其中,形成一种疏密有致、错落有致的景象。

在这样的布局中,庭院、回廊、花坛、假山等元素也被广泛应用,使整个建筑充满了诗情画意。

三、造型秀丽苏式建筑的造型秀丽多姿,尤其是门窗部分。

这些门窗多采用棂子窗、漏空窗等传统工艺制作,图案精致、寓意吉祥。

在造型上,既有简约的几何图形,又有繁复的花鸟、山水等自然景观,让人赏心悦目。

同时,门窗的开合设计也十分巧妙,既能够满足通风采光的需要,又能够增添建筑的趣味性。

四、色彩淡雅苏式建筑的色彩以淡雅为主,主要采用黑白灰三色。

白色墙面与黑色瓦片的搭配,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

而在建筑内部,则多采用木质装修,如红木家具、柚木门窗等,与外部的粉墙黛瓦形成了内外呼应的效果。

这种淡雅的色彩搭配,既符合江南水乡的清新气质,又能够给人以宁静舒适的感觉。

五、庭院深深苏式建筑非常注重院落的设计。

无论是大户人家的宅院还是小户人家的庭院,都尽可能地开辟出宽敞的空间,让阳光和空气得以自由流通。

同时,院落的设计也十分精致,花坛、假山、竹林等元素点缀其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花园之中。

江南民居建筑特色

江南民居建筑特色

江南民居建筑特色江南民居往往与园林合二而一,凡宅必有园,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生活模式和居住模式。

江南民居建筑特点是黑瓦、白墙、砖石木构,干栏式建筑。

江南水乡民居多傍河道而筑,故有旱街和水街。

水街上的桥是连通两岸旱街的纽带,各式桥型亦是水街特有的景观。

骑楼是江南传统民居常见的一种模式。

它临河沿街,在河沿的廊柱间设有栏干可依的长条凳,形成一条给住户及路人遮风避雨、歇脚荫凉、人际沟通的水榭式街廊。

过街楼在江南乡镇常见,借空间不碍交通,连通街两边楼房成一体。

江南水乡居民背水临街,一般楼下临街处为前,面水处为后,前面楼下为店铺,楼上为住房。

居民左右邻接以风火墙相隔断,留出适当距离作通道河渠交通用。

临水居民宅院式房屋居多,宅院的高墙大门后有天井、楼房,宅院一般有两组、三组不等,内有厅堂、厢房、穿堂、天井、后院等。

建筑装饰丰富,材料以木、砖、石为主。

有花窗、隔扇、雕梁及砖雕等。

门楼以砖雕为主,隔扇以木构为主,花窗有木构,也有砖瓦、砖雕结构等等。

总体概括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

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

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

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

建筑结构四水归堂式住宅的个体建筑以传统的“间”为基本单元,房屋开间多为奇数,一般三间或五间。

每间面阔3~4米,进深五檩到九檩,每檩1~1.5米.各单体建筑之间以廊相连,和院墙一起,围成封闭式院落。

不过为了利于通风,多在院墙上开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

这类适应地形地势,充分利用空间,布置灵活,体型美观、合理使用材料的住宅,表现出清新活泼的面貌。

江南民居的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不用梁,而以柱直接承檩,外围砌较薄的空斗墙或编竹抹灰墙,墙面多粉刷白色。

屋顶结构也比北方住宅为薄。

江南风格建筑

江南风格建筑

江南风格建筑江南地区素以其独特的水乡风情而闻名于世。

这里的古老建筑,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江南风格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融合了古朴典雅的形式和灵动的创意,成为了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

一、建筑特点江南风格建筑通常是以木材为主要材料,结构简单而牢固。

比如典型的“四合院”,它由四个独立的建筑体组成,以一个中庭为核心,中庭周围布置着多个房间,形成了一种“中小外大”的布局形式。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满足家人的居住需求,还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空间,使得整个院落的色调更加和谐。

江南风格建筑的外观通常非常精美,有着独特的装饰艺术。

例如,在建筑物的门窗上,常常可以看到精致的雕刻和彩绘。

这些细致的手工艺,既增加了建筑物的美观度,又展现了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

同时,这些装饰艺术还常常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喜爱,如花鸟、山水等元素常常出现在墙壁上,使得整个建筑充满了生气和活力。

二、文化内涵江南风格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它反映了江南地区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作为水乡,江南地区的人们崇尚自然和宁静,他们将家庭视为最重要的事物,因此,在建筑中注重了家人的居住需求和人文关怀。

整个建筑充满了温馨和亲密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家庭的温暖。

其次,江南风格建筑也蕴含了传统文化的精华。

比如,建筑物的结构和装饰艺术常常寄托着人们的希望和美好愿望。

比如在房檐上挂着红色的灯笼,寓意着幸福和繁荣。

而房屋的命名也往往有深意,如“恬园”、“梦馨园”等等,都寓意着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这些文化符号如同一本巨大的历史书籍,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保护和传承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传统建筑正在消失。

江南风格建筑也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压力。

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和民众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江南风格建筑的保护和规划。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建筑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南水乡建筑介绍—嘉兴为例

江南水乡建筑介绍—嘉兴为例

江南水乡建筑的特色: 1、民居:依水势而建,错落有致,白墙、
黑瓦,优雅别致;
2、园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将自然和人文完美结合,可谓“一园,尽揽 天下之美”;
3、数不清的各式小桥,把水和人家连
为一体。
江南民居的结构
多为穿斗式木构架,不用梁,而以柱直 接承檩,外围砌较薄的空斗墙或编竹抹灰 墙,屋顶结构也比北方住宅为薄。墙底部 常砌片石,室内地面也铺石板,以起到防 潮的作用。 厅堂内部随着使用目的的不同,用传统 的罩、木鬲扇、屏门等自由分隔。梁架仅 加少量精致的雕刻,涂栗、褐、灰等色, 不施彩绘。房屋外部的木构部分用褐、黑、 墨绿等颜色,与白墙、灰瓦相映。
我的家乡 是水乡。
嘉兴市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 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带,是长江三角洲重要城 市之一。
市境东临大海,南倚钱塘江,北负太湖, 西接天目之水,大运河纵贯境内。 市城处于江、海、湖、河交会之位,扼太 湖南走廊之咽喉,与沪、杭、苏、湖等城市 相距均不到百公里,区位优势明显,尤以在 人间天堂苏杭之间著称。
乌镇历史渊源流长,属于马家浜文化类型, 处于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了, 是附近乡镇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乌镇地处河流冲积和湖沼淤积平原,地势平 坦,无山丘,河流纵横交织,气候温和湿润, 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物产丰富,素有“鱼米 之乡、丝绸之府”之称。 1991年,乌镇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现 乌镇景区已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是全国20 个黄金周预报景点之一。
乌镇
西塘地势平坦,河流密布,自然环境十分 幽静。古称“九龙捧珠”、“八面来
风”。
西塘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是古代吴越文化的 发祥地之一。古镇在春夏秋冬、晴阴雨雪的长久 年代里,始终呈现着一幅“人家在水中,水上架 小桥,桥上行人走,小舟行桥下,桥头立商铺, 水中有倒影”的不断变幻的水乡风情画。 西塘已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 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 最具水乡魅力影视基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民居建筑特色江南民居往往与园林合二而一,凡宅必有园,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生活模式和居住模式。

江南民居建筑特点是黑瓦、白墙、砖石木构,干栏式建筑。

江南水乡民居多傍河道而筑,故有旱街和水街。

水街上的桥是连通两岸旱街的纽带,各式桥型亦是水街特有的景观。

骑楼是江南传统民居常见的一种模式。

它临河沿街,在河沿的廊柱间设有栏干可依的长条凳,形成一条给住户及路人遮风避雨、歇脚荫凉、人际沟通的水榭式街廊。

过街楼在江南乡镇常见,借空间不碍交通,连通街两边楼房成一体。

江南水乡居民背水临街,一般楼下临街处为前,面水处为后,前面楼下为店铺,楼上为住房。

居民左右邻接以风火墙相隔断,留出适当距离作通道河渠交通用。

临水居民宅院式房屋居多,宅院的高墙大门后有天井、楼房,宅院一般有两组、三组不等,内有厅堂、厢房、穿堂、天井、后院等。

建筑装饰丰富,材料以木、砖、石为主。

有花窗、隔扇、雕梁及砖雕等。

门楼以砖雕为主,隔扇以木构为主,花窗有木构,也有砖瓦、砖雕结构等等。

总体概括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

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

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

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

建筑结构四水归堂式住宅的个体建筑以传统的“间”为基本单元,房屋开间多为奇数,一般三间或五间。

每间面阔3~4米,进深五檩到九檩,每檩1~1.5米.各单体建筑之间以廊相连,和院墙一起,围成封闭式院落。

不过为了利于通风,多在院墙上开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

这类适应地形地势,充分利用空间,布置灵活,体型美观、合理使用材料的住宅,表现出清新活泼的面貌。

江南民居的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不用梁,而以柱直接承檩,外围砌较薄的空斗墙或编竹抹灰墙,墙面多粉刷白色。

屋顶结构也比北方住宅为薄。

墙底部常砌片石,室内地面也铺石板,以起到防潮的作用。

厅堂内部随着使用目的的不同,用传统的罩、槅扇、屏门等自由分隔。

梁架仅加少量精致的雕刻,涂栗、褐、灰等色,不施彩绘。

房屋外部的木构部分用褐、黑、墨绿等颜色,与白墙、灰瓦相映,色调雅素明净,与周围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形成景色如画的水乡风貌。

形成原因1、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

如: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

2、南方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

3、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多是形似马头的墙,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4、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民居建筑外墙多用白色,利于反射阳光,南方建筑粉墙黛瓦,房子的颜色素雅一些,特别是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

5、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取水非常方便,直接用来饮用、洗涤。

水又是中国南方民居特有的景致,水围绕着民居,民居因水有了灵气。

水路又是运输的主动脉,人们走南闯北,漂洋过海开创新天地,建立新家园。

江南民居编辑江南民居是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浙水乡注重前街后河,但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

中文名江南民居外文名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the south of地位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属性民居目录江南民居—谭翃晶国画作品(4张)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

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

建筑特色一、檐廊临水建筑在底层延伸出一排屋顶,下面设置栏杆,两者共同构成檐廊。

这里不仅可以开设店铺,也是人们聊天的场所。

二、二层楼江南民居多二层楼,二楼底楼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其实是防潮,也是在沿河有限空间扩张居住面积的一个手段。

三、粉墙黛瓦美观,防水。

四、公共码头方便不临河的人家到公共码头洗漱出行,有利于发生火灾时就近取水。

五、马头墙江南民居建筑面积大,不利于防火。

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时隔断火源,因形似马头而得名。

六、吊脚楼向河面延伸空间过大时,就在底部设立支柱,形成吊脚楼的形式。

屋顶上也铺瓦,形成了水乡民居双层重檐的结构。

四水归堂式住宅的个体建筑以传统的“间”为基本单元,房屋开间多为奇数,一般三间或五间。

每间面阔3~4米,进深五檩到九檩,每檩1~1.5米各单体建筑之间以廊相连,和院墙一起,围成封闭式院落。

不过为了利于通风,多在院墙上开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

这类适应地形地势,充分利用空间,布置灵活,体型美观、合理使用材料的住宅,表现出清新活泼的面貌。

江南民居的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不用梁,而以柱直接承檩,外围砌较薄的空斗墙或编竹抹灰墙,墙面多粉刷白色。

屋顶结构也比北方住宅为薄。

墙底部常砌片石,室内地面也铺石板,以起到防潮的作用。

厅堂内部随着使用目的的不同,用传统的罩、槅扇、屏门等自由分隔。

梁架仅加少量精致的雕刻,涂栗、褐、灰等色,不施彩绘。

房屋外部的木构部分用褐、黑、墨绿等颜色,与白墙、灰瓦相映,色调雅素明净,与周围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形成景色如画的水乡风貌。

追溯历史编辑江南水乡民居的江南水乡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

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传承着一切居住、生活方式。

商代,这里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居聚落。

从汉代起,这里开始居住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局面使大批人向南迁徙,这一趋势使南方的经济和汉文化迅速发展,经济重心从此南移。

唐代,这里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官宅,在宋代绘画《千里江山图》、《平江图》中,对江南民居的建筑布局已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随着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

到了明清,江南已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达官显贵、地主富商、文人雅士纷纷选择此地建宅,山庄别墅,亭台楼阁,处处皆是,各具特色。

由于人口众多,土地珍贵,江南的建筑极节省空间,而在层高上下功夫,其建筑艺术也因此显得精巧有余,气派不足。

但经过能工巧匠的双手,安置在潺潺流水中的一座座房宅,仍是令人倾倒。

形成原因编辑1、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

如: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

2、南方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

3、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多是形似马头的墙,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防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4、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民居建筑外墙多用白色,利于反射阳光,南方建筑粉墙黛瓦,房子的颜色素雅一些,特别是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

5、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取水非常方便,直接用来饮用、洗涤。

水又是中国南方民居特有的景致,水围绕着民居,民居因水有了灵气。

水路又是运输的主动脉,人们走南闯北,漂洋过海开创新天地,建立新家园。

典型民居编辑周庄民居周庄镇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

周庄最为著名的景点有富安桥、双桥、沈厅。

富安桥是江南仅存的立体形桥楼合璧建筑;双桥则由两桥相连为一体,造型独特;沈厅为清式院宅,整体结构严整,局部风格各异;此外还有澄虚道观、全福讲寺等宗教场所。

全镇桥街相连,依河筑屋,典型民居绿影婆娑,返璞归真的游人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辑好夷游。

古镇区内河道呈井字型,民居依河筑屋,依水成街,河道上横跨14座建于元、明、清代的古桥梁。

西塘古镇建筑特色•浏览:579•|•更新:2013-12-20 21:17马头墙清代中期,徽商东进,把建筑文化也带到太湖流域,带有封火墙的建筑很快在民间流行。

不同的是,当地老百姓将原来徽派建筑中平直的墙体改造成马头型,人称马头墙。

古时候民间防火意识相当强,尤其是寒冬腊月,空气干燥,容易失火。

安了马头墙可以削减风力,就算邻家失火,也可以避免殃及自家的房屋和财产。

西塘的马头墙,有一层两层三层,甚至更多,这完全随房屋开间深浅的需要而增减马头墙层数,与主人的地位,财富并无关系。

方法/步骤1.美人靠俗话说“美人靠靠美人,美人不靠靠不美。

”据说最早的美人靠是吴王为了讨好美女西施而建的,西塘方言中“鹅项靠”与“吴王靠”是谐音,有人称之为“吴王靠”,后来此样式在江南一带的临河建筑中广为运用,美人靠也是“每人靠”,每个人都能靠。

2.河埠河埠不但是人们停泊船只、交易商品的场所,也是人们日常取水、洗涤物品的所在。

主妇们在这里浣衣洗米,在这里张长李短。

即便家家都有自来水,依然有镇民们尤其是年长者,喜欢并习惯使用河水。

以前买东西极为便利,只要听到河道中货船上的叫卖声,走下河埠,上船讨价还价,成交后提着东西回屋去。

还有更省力的,有些主妇在小楼上用绳系着个篮筐,把钱放在里面吊下去,成交后再把菜果和油盐酱醋吊上来。

这种足不出户的采购方式,只有水乡临河的人家才有。

3.船鼻子河埠与船只的关系密不可分,稍加留意您就可以发现河埠旁的岸壁上,砌有系船缆绳的孔眼石,用于固定船只。

这就像绳子穿在牛鼻子上一样,所以孔眼石就被称作“船鼻子”。

最初船鼻子只讲究实用,久而久之也开始讲究美观,往往被雕琢成如意、花瓶、暗八仙等纹样,极富传统文化情趣。

4.系缆石系缆石状似石莲花,埋入土中,形似莲花桩,这是供过路舟船停泊系缆,一个缆石上可同时拴几根缆绳,这也是古代镇上为数不多的几种公用设施之一。

5.花墙它是用普通的瓦片组搭而成的,一般位于天井或院子的围墙墙体的上部,用来通风,既美观又实用。

6. 6高阶沿明清时期的大户人家,特别临河的人家讲究财不外露,有“小小蟹洞里能摸出个大螃蟹来”比喻建筑特点。

但如果稍加留意,人们往往在大门口就能观察到主人身分或身价的特征。

在明代,建筑用石一般用青石,但到清代,由于“青石”的“青”与“清朝”的“清”同音,改用毛石。

西塘镇内有的人家门前阶沿有一尺多高,就是因为明代时的门前用青石铺地到清代再用整条毛石盖上去形成的。

7.7观音兜西塘全镇几乎找不到屋顶上张扬的飞檐翘角,处处显示出平民文化元素。

大多房屋的顶都是最简单的、呈人字形的硬山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