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译自测练习题

合集下载

初一古文翻译练习题及答案

初一古文翻译练习题及答案

初一古文翻译练习题及答案题目一:《论语·学而篇》中的名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句子中的“学而”一词如何翻译,并解释其含义。

答案:翻译:“学而”可翻译为“学习而”,其中“而”是一个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含义解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如果能够不断地学习并加以实践,难道不会产生愉悦的心情吗?”。

其中“学而”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而“时习之”则强调了学以致用的重要性。

这句话表达了儒家重视学习实践的态度和价值观。

题目二:请翻译以下句子,并分析其中主谓宾结构和修饰成分。

原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答案:翻译:太阳升起而开始工作,太阳落下而休息。

主谓宾结构:日出(主)而(连词)作(谓),日入(主)而(连词)息(谓)。

修饰成分:而作、而息都是由连词“而”引起的动作补语,修饰谓语动词。

题目三:请翻译《道德经·第一章》的第一句,并解释其中蕴含的思想。

原句:道可道,非常道。

答案:翻译:道可道,非常道,可识别的道,不是永恒之道。

思想解释:这句话中,第一个“道”表示“道”,第二个“道”表示“识别的对象”。

整句话传达了一种哲学思想,即道是超越了一切识别和言语的存在,无法通过词语来准确描述和肯定。

题目四:请翻译《红楼梦·第一回》中的开篇四句,并简要介绍《红楼梦》的背景。

原句:贾雨村因念及旧时的交情,却把他来时的经过又想了一遍。

答案:翻译:贾雨村出于思念旧时的友情,将他来时的经过再次回想了一遍。

《红楼梦》背景介绍:《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描绘了贾宝玉、林黛玉等一批人物的爱情、悲喜人生,同时也展现了封建社会的沉沦和大观园的荣华。

题目五:请翻译《论语·为政篇》中的名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并解释其中的含义。

答案:翻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可以理解为“了解某一事物的人不如真正喜欢该事物的人,真心喜欢该事物的人不如从中获得快乐的人。

成人高考《语文》古文翻译练习题

成人高考《语文》古文翻译练习题

xx年成人高考《语文》古文翻译练习题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那么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害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为的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可以用来知道兴衰的道理。

世人说晋王李克用将死的时候,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并且告诉他说:“梁王,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这三者,是我留下的遗憾;给你这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志向。

”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到祖庙去祭告,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向前线,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俘虏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那骄盛的神态和气势,可以说得上是雄壮的!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皇甫晖)带头作乱,四周的人都纷纷响应。

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

以至于对天发誓、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割下头发扔在地上,泪水沾湿了衣襟,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为的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

古文翻译自测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古文翻译自测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译文】 孔子说:"发财作官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要接受;贫穷和地位低贱是人人厌恶的,不用正当方法摆脱的,就不要摆脱。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能成就君子的名声?君子没有短时间离开仁道,紧急时不离开仁道,颠沛时也不离开仁道。"
8. 子 曰 :" 我 未 见 好 仁 者 、 恶 不 仁 者 。 好 仁 者 , 无 以 尚 之 ; 恶 不 仁 者 , 其 为 仁 矣 , 不 使 不 仁 者 加 乎 其 身 。 有 能 一 日 用 其 力 于 仁 矣 乎 ? 我 未 见 力 不 足 者 。 盖 有 之 矣 , 我 未 之 见 也 。"(《论语·里仁》)
【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材无法雕琢,粪土似的墙壁无法粉刷,对于宰予我能责备他什么呢?"孔子又说:"以前我看人,听到他说什么,我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看人,听到他说什么,却要考察他的行为。从宰予的表现上我改变了以前的方法。"
12. 子 曰 :" 宁 武 子 邦 有 道 则 知 , 邦 无 道 则 愚 。 其 知 可 及 也 , 其 愚 不 可 及 也 。"(《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装傻。他的聪明可以学得来,他的装傻别人赶不上。"
13. 颜 渊 、季 路 侍 。 子 曰 :" 盍 各 言 尔 志 ?" 子 路 曰 :"愿 车 马 、 衣 轻 裘 , 与 朋 友 共 , 敝 之 而 无 憾 。"颜 渊 曰 :" 愿 无 伐 善 , 无 施 劳 。" 子 路 曰 :" 愿 闻 子 之 志 。" 子 曰:" 老 者 安 之 , 朋 友 信 之 , 少 者 怀 之。" (《论语·公冶长》)

考研古文翻译练习题

考研古文翻译练习题

考研古文翻译练习题考研古文翻译练习题:在考研中,古文翻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为了提高翻译能力,以下是一些古文翻译练习题,供考生练习和提高。

请阅读下面的古文,然后尽可能准确地翻译出来。

古文: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请尽可能准确地翻译出以上古文内容。

参考翻译:Mencius said, "When Heaven is about to place a great responsibility on a man, it always first tests his resolution, exhausts his limbs and body, makes him suffer from hunger and cold, deprives him of everything, and frustrates his will at every turn. Thus, it storms his mind and tests his endurance, thereby furthering his ability to do what he thought was impossible. People often make mistakes, but only by experiencing setbacks and failures canthey realize the need for change. Only by experiencing inner turmoil, weighing the pros and cons, can they take action. Only when they show their concern through their expressions and express their views through their voices can they be understood."。

古文今译题将下列文句译成白话,吾闻用夏

古文今译题将下列文句译成白话,吾闻用夏

古文今译题:将下列文句译成白话,吾闻用夏1.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句子:“始皇置酒泰山,遣使将祠,其从犯秦者罢,去者不复还。

”吾闻用夏,即用夏天的炎热来形容事物之炽烈、强烈。

这个词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出现,通常用来描述事物的热烈和强烈程度。

在这个句子中,秦始皇置酒泰山,遣使将祠,其从犯秦者罢,去者不复还。

这句话描述了秦始皇非常独裁,对于胆敢犯秦者的惩罚极其严厉,而对于逃离秦国的人则是一去不复返。

可以说,秦始皇的统治之烈烈如夏,让人望而生畏。

2. 《庄子·齐物论》中的句子:“吾言穷不滥,而人犹以为多。

”吾闻用夏,即用夏天的炎热来形容事物之丰富、充足。

这个词在古代文献中也经常出现,通常用来描述事物的丰富和充盈程度。

在这个句子中,庄子用“吾言穷不滥”来形容自己的言论并不浮泛,可是人们却以为他说的太多。

可以说,庄子的智慧如夏,丰富而充实,令人叹为观止。

3. 《诗经·小雅·麟之趾》中的句子:“王孙季子,同车为友,兕觥其侑。

”吾闻用夏,即用夏天的炎热来形容事物之热烈、亲密。

这个词在古代文献中也有出现,通常用来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热烈、亲密。

在这个句子中,描述了王孙季子和友人同车相交,一同饮酒共享欢乐。

可以说,他们的友谊如夏,热烈而亲密,让人羡慕不已。

总结回顾:在古代文献中,“吾闻用夏”常常用来形容事物之炽烈、强烈、丰富、充盈、亲密。

从这些句子的中可以看出,古人对于夏天的热烈、丰富、热烈、亲密的描述非常丰富多样,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界的热爱和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追求。

个人观点:对于古文的翻译,我们不仅要注重语言的表达,更要注重情感和意境的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要尽量还原原文的意境和情感,让读者能够深刻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发现古代的智慧和情感共鸣。

这样的翻译才能真正做到“吾闻用夏”,炽烈而丰富,给读者带来无限的启迪与感悟。

古代文献中的“吾闻用夏”一词,常常用来形容事物之炽烈、强烈、丰富、充盈、亲密。

古文翻译训练.doc学生用

古文翻译训练.doc学生用

古文翻译训练1.《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shè)稷(jì)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f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yú)?”冉有曰:“今夫(fú)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一说为fèi),今不取,后世必为(wéi)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fú)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wèi)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fú)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xiàng)夫(f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季氏:又称季孙氏,鲁国贵族季友之后,这里指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名肥,把持朝政。

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附庸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今属临沂市柏林镇)。

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

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见:谒见,拜见。

于:引出对象,无意。

3、有事:这里指用兵。

部编版七上全册古文注释、翻译习题

部编版七上全册古文注释、翻译习题

七年级上全册古文习题【2020 部编版】(一)第8 课《世说新语二则》检测题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一)、《咏雪》1、【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3、【文义】文章的义理。

4、【俄而】不久,一会儿。

5、【骤】急。

6、【何所似】像什么。

7、【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8、【未若】不如,不及。

9、【因风】乘风。

【因】,趁、乘。

10、【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

【无奕】,二、重点句子翻译: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二)、《陈太丘与友期》1、【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2、【日中】正午时分。

3、【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4、【乃】才。

5、【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同“否”。

6、【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委】,舍弃。

7、【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8、【引】拉,牵拉。

9、【顾】回头看。

翻译: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文。

2、白雪纷纷何所似?翻译: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3、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4、未若柳絮因风起翻译: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翻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6、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7、待君久不至,已去。

翻译: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8、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翻译: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9、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二)第12 课《论语十二章》检测题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文言文翻译试题高精准专训

文言文翻译试题高精准专训

文言文翻译试题高精准专训(总1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文言文翻译试题高精准专训1.(2016年山东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备注?橧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

(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4分)(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3分)(3)是则可矣。

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3分)2.(2017年天津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备注:该文为人物传记,主人公是王充。

(1)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

(3分)(2)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3)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2分)3.(2017年江苏卷)8.把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备注:①容甫,人名。

②北面:古以南面为尊,北面为卑,此指学生敬师之礼。

(1)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2)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4.(2017年浙江卷)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备注:①迹:同“绩”;②?游、夏:子游、子夏,孔子的学生,成绩斐然,声名显赫。

(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4分)(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

5.(2017年山东卷)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备注:①本文为人物传记,主人公为谢贞;②卓:阮卓,人名;③叔陵:人名。

(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辙辞以疾,未尝参预。

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6分)(2)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4分)6.(2015年浙江卷)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1)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2)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

(4分)7、(2015年湖南卷)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文翻译自测练习题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3.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4.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5.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6.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7.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8.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10.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论语·公冶长》)11.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1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13.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05114.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15.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雍也》)16.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17.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18.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19.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20.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21.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论语·子罕》)22.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论语·先进》)2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24.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25.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26.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27.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论语·子路》)28.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29.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30.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3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3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33.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季氏》)34.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35.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36.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论语·阳货》)05437.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

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论语·阳货》)38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论语·阳货》)39.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40.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

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虽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经·谏诤章》)41.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

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

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孟子·梁惠王下》)42.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

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国家间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

《诗》云:…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间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

”(《孟子·公孙丑上》)43.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44.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

教者必以正。

以正不行,继之以怒。

继之以怒,则反夷矣。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

‟则是父子相夷也。

父子相夷,则恶矣。

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

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孟子·离娄上》)45.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

居之安,则资之深。

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离娄下》)46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

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

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离娄下》)47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

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

而良人未之知也。

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孟子·离娄下》)48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惟梁国乔玄、南阳何颙异焉。

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