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文言文翻译训练及答案
2014年高三文言文翻译

方法三:词性辨义,成分释句
据词性辨义,据成分释句。句 子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 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提 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名词、代词 谓语——动词、形容词 状语——副词、介宾短语
练习
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 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 (2010年重庆卷) 宾语 动词,赞美 到他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多年 说话时不谈荣誉,士大夫们更因 为这样而赞赏他。
1.2014年《考试说明》
考 点 说 明
“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考点破解
表面上,侧重于语言形式的考查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实质上,也涉及内容理解的考查
----要求理解全文、理解句子
3.命题规律 采用主观笔译的形式。
考点:
命题人常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语法现 象的文言文句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 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
译:天台生热得难受。晚上躺 在蚊帐里面,童仆拿着扇子在 前面给他扇风。
3、 (2009年高考广东卷) 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 衾寝母。
译文:他的妻子马氏脱下自己的衣 服换下常母的湿衣,拿稀饭给她吃, 拿被褥安排她就寝。
方法二:据形索义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 以上是形声字,这些字中的形旁 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 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本 义和引申义。
方法二:对应互释法
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 词义,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 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 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 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
钱价迅速攀升,布政使张榜压制它的市值,市场大 乱。时翔正在休假,召来成都、华阳二县县令说:“市 场价格应当顺应民情,压抑它,钱都被封存起来不在市 场上流通,怎么办呀?”告诉布政使撤下了他之前发的 榜文,钱价不久就降下来了。
2014年山东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及文言文翻译)

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语文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区县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湛.蓝/斟.酌崛.起/倔.脾气提.防/醍.醐灌顶B.跻.身/犄.角女红./彩虹.桥沟壑./豁.然开朗C.毛坯./胚.芽蒜薹./跆.拳道拙.劣/咄.咄逼人D.劲.敌/浸.渍咆哮./酵.母菌着.陆/着.手成春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缠绵梗概打寒噤震聋发聩B.扼守晋升伏卧撑杞人忧天C.滥觞脉博摇篮曲大快朵颐D.伛偻驯顺笑吟吟锄强扶弱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本报这次开展的讨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稿件之多,范围之广,____之强烈出乎意料。
○2有关领导在会议上强调,要重视秋冬季森林防火工作,一旦发现灾情,就要及时处置,严防火势_____。
○3这几年虽然很艰难,但我的付出____没有白费,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我练就了比较过硬的本领。
A.○1反映○2曼延○3总算B.○1反应○2蔓延○3总算C.○1反映○2蔓延○3终于D.○1反应○2曼延○3终于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北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2014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韩文传)

2014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韩文传)D国库的钱财不够供给。
韩文请求先从承运库中取钱,皇上下诏书不允许。
韩文言:“国库空虚,自京边军士之外的赏赐,请分别给予银钞,渐渐增加以内库和内府的钱,并且暂时向有功勋的皇亲国戚赐借庄田税,并且下命令让承运库的内官核查屯积的金银,登记上册。
并且全部停止各项不紧急的费用。
”过去的制度,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渐添加,有时一个仓十多人,韩文极力请求裁减淘汰。
淳安公主蒙受赏赐田地三百顷,又打算夺任丘百姓的产业,韩文极力阻止才停止。
韩文主持国家大事二年,极力遏制有权势而得到帝王宠爱的人,权贵宠臣十分怨恨他。
而这时太子身边昔日的宦官刘瑾等八人号称“八虎”,每天劝导皇帝纵情狗马、鹰兔、歌舞、角抵等活动,不亲自处理政务,韩文每次退朝对同僚属下谈及这种情况时就流泪。
郎中李梦阳进谏曰:“公如果在这时率领大臣坚持争辩,除去‘八虎’极其容易罢了。
”韩文捋着胡须昂起双肩,毅然动容曰:“好。
纵使事情不能成功,我的岁数足可以死了,不死不足以报效国家。
”就和诸位大臣跪在大殿上呈上奏折,奏折呈上后,皇帝震惊哭泣不吃东西。
刘瑾等十分害怕。
刘瑾十分怨恨韩文,每天派人查找韩文的过错。
过了一个月,有个人把伪银送内库,于是用这件事定韩文的罪。
下诏书官降一级,辞官回乡,刘瑾恨怨未消,用丢失部籍的罪名,逮捕韩文,下诏书使韩文入狱。
几个月才释放,罚千石米捐献给大同。
不久又复罚米,家业荡然无存。
刘瑾被杀后,恢复官职,后来退休回乡。
嘉靖五年去世,八十六岁。
诗歌鉴赏:这是一首羁旅乡思的经典作品。
在唐代诗人那里,“回家”与“仕进”是一对永远无法解决的矛盾。
对于锐意进取、自视甚高的唐人而言,若是功业无成,宁可“一醉任天涯”,决不轻易还家,必须坚忍地前行。
这便有了韦庄将“流离”“别家”当作一种习惯,成为生活常态。
与其他诗人相比,韦庄似乎表现得更为洒脱,更加决绝,“等闲挥袂客天涯”,唐人的胸襟、气度与抱负尽出,毫无悲悲切切之感。
2014年高考上海卷文言文选段与译文

2014年高考上海卷文言文选段与译文【选段一原文】刘晏初为转运使,常以厚直募善走者,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
食货轻重之权,悉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以爱民为先。
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
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须如干蠲免,某月须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
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其初,财赋岁入不过四百万缗,季年乃千余万缗。
晏专用榷盐法充军国之用,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自余州县,不复置官。
先是,运关东谷入长安者,以河流湍悍,率一斛得八斗至者,则为成劳,受优赏。
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造运船,教漕卒,江船达扬州,汴船达河阴,河船达渭口,渭船达太仓,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
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余万斛,无斗升沉覆者。
晏于扬子造船,每艘给钱千缗。
或言“所用实不及半,虚费太多”。
晏曰:“不然,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
今始置船场,执事者至多,当先使之私用无窘,则官物坚牢矣。
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安能久行乎!”(节选自《资治通鉴》)【选段一译文】刘晏当初担任转运使时,一直用高价招募善于奔走的人,察访报告各地的物价,即使遥远地方的(物价)不用几天都能送到转运使官署。
他把钱粮方面孰轻孰重的权变,全部控制在手中,朝廷因此获利,而民间也没有物价暴涨暴跌的忧虑。
刘晏还认为:户口增加,赋税征收的范围就会自然拓宽。
所以刘晏掌理财务,以关心民间疾苦为先务。
各道分别设置了巡院的知院官,每过十天、一月,必须陈述所在州县的雨雪丰歉状况,上报转运使司。
知院官开始见到年景不丰的苗头,就要先行申明到某月需要蠲免若干赋税,到某月需要救济资助若干物资,到了预定之期,刘晏不待州县申请,便上奏实施,解决百姓的急难,从来不曾错过时机。
由此,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户口繁衍起来。
2014年高考各省市卷文言文参考译文汇编

01.【2014四川卷参考译文】梁书·王筠列传王筠字元礼,又字德柔,山东琅玡临沂人。
王筠小时候就机警敏悟,七岁就能写文章了。
十六岁时,创作了《芍药赋》,十分优美。
等长大了,喜欢清静热爱学习,与堂兄王泰齐名。
当时陈郡有个谢览,谢览有个弟弟叫谢举,也都有很好的声誉,当时的人们给他们编赞语(或童谣)说:“谢有览、举,王有养、炬。
”“炬”是王泰,“养”是王筠,都是他们的小名。
(王筠)起初任职是中军临川王行的参谋,后调任太子舍人,又升任尚书殿中郎。
琅玡王氏渡过长江(指东晋建国)以来,就没有在郎署任职的人,有人劝(王筠)先观望不要出任,王筠说:“陆机(曾历任平原内史)可以说是东南俊秀,王坦之(字文度,东晋名臣)更是独步江东,我得以与这些前辈并驾齐驱,哪里会有遗憾。
”于是兴高采烈地去上任。
尚书令沈约,是当时的文坛宗师,每当看到王筠的文章,赞叹吟诵玩味,认为(自己)赶不上(王筠)。
王筠作文章(当时主要指赋)能押险韵(生僻少用的韵),每次官宴上一起作赋,(王筠的作品)文辞必定最具鲜妍美妙。
沈约常常很平静地启奏高祖(梁高祖武帝萧衍)说:“近年来晚辈中的名家,只见王筠独步文坛了。
”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选《昭明文选》)喜爱文人雅士,常常与王筠、刘孝绰、陆倕(chuí)、到洽、殷芸等在玄圃(建康宫中名园,时作讲经之所)吃喝游乐,太子独独牵着王筠的手抚揽着刘孝绰的肩膀跟他们说:“这正所谓左手拉着浮丘的袖子,右手拍着洪崖(与浮丘、安期生并举为仙人的代称)的肩膀啊”。
他被(太子)看重竟到了这样的地步。
普通元年(梁武帝萧衍年号,值520年),(王筠)因为母亲去世要守丧而离职。
王筠很有孝顺的天性,为守丧自我毁伤超过了礼制规定的程度,服丧期满后,还因为就此患上的疾病在家休养了很久。
中大通二年(梁武帝年号,值530年),调任司徒左长史,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去世,皇帝命令(王筠)写一篇哀策文(祭文),(这篇文章)又再次令(皇帝或大家)叹服点赞欣赏。
2014届高三文言文翻译训练及答案

文言翻译专项训练一、(2013年江苏卷)1、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
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
‛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
译文:当初,魏明帝做太子时,李丰在文学中。
等到魏明帝即位后,抓获一位东吴投降的人,魏明帝问他:“你在江东听说中原地带的名士是谁?”那位投降的人说:“听说有个李安国的人。
”这时李丰为黄门郎,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
魏明帝说:“李丰的名气竟然遍及吴趆一带了?”后来转任骑都尉、给事中等职务。
2、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译文:当初,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3、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
译文:等到嘉平四年司马宣王死后,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有人指向李丰。
二、(2012年江苏卷)1、未几,移凤州司法。
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
知公(苏涣)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
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
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译文:(王蒙正)知道您贤能,违背自己的意愿(或降低自己骄横的态度)拿礼节对待您,并把全郡的治事交付给您。
标准【答案】(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解析】注意关键点:“屈意”“礼”“委”。
2、君(苏涣)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译文:您凭借一个县令就能做到这样,远远比言事官(也可译为“谏官”或“只说不做的官员”)贤能啊!标准【答案】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解析】注意关键点:“以”“此”“于”。
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苏涣)之寡过焉可也。
2014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毕业班文言文阅读训练参考答案祁黄羊去私1、杂家2、(1)抛弃(2)照(3)经过(4)大概3、D(公:大公无私。
A:顺利地成长/于是;B:可以任用/可以任用的人;C:好的/好)4、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
5、排比强调了天地万物“去私”的表现,增强了论证的气势。
6、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大公无私、不顾一己恩怨。
【译文】天不会为自己而覆盖什么,大地不会为自己私自储存什么,太阳和月亮没有为自己照耀什么,四季没有为自己而改变什么。
它们推广和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因而万物才得以生长。
尧有十个儿子,他不把天下传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舜,舜有九个儿子,他不把天下传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禹:都是大公无私的行为。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这个地方没有长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答道:“解狐适合。
”平公说:“解狐不是你是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可以任用的人,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平公(称赞)说:“好的!”就任用了解狐。
居住在国度里的人都称赞这件事。
过了一些时候,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掌管军事的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答道:“祁午合适。
”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可以任用的人,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
”晋平公又称赞说:“好的!”,就又任用了祁午。
居住在国度里的人又都称赞这件事。
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真好啊,祁黄羊的话。
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鲁亮侪掷印1、(1)代理(2)隐藏身份,改装出行(3)何不(4)直接到2、A(倒装句;B:倒装句;C:判断句;D:省略句)3、D(A:殷,形容词作动词,震响;B:烟,像烟一样,名词作状语;C:意动用法,以……为劣;D:高尚的。
)4、刚上任就钱库亏空。
5、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
母至,被劾,命也!6、依凡而行者,非夫也!【译文】鲁之裕,字亮侪,是一位奇男子。
2014高考语文之文言文原文及译文解析总汇编上

2014高考语文之文言文原文及译文解析总汇编上2014高考语文之文言文原文及译文解析总汇编(上)(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于休烈,河南人也。
至性贞悫,机鉴敏悟。
自幼好学,善属文。
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
转比部员外郎,郎中。
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
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
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
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
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
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
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
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
”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
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
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体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
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
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
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
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
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
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
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
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
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幼好学,善属文属文: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践祚: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励精:专心致志。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荡覆:动荡倾覆。
【试题答案】C【试题考点】实词【试题解析】C项“励精”一词,意为“振作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翻译专项训练一、(年江苏卷)、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 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译文:当初,魏明帝做太子时,李丰在文学中.等到魏明帝即位后,抓获一位东吴投降地人,魏明帝问他:“你在江东听说中原地带地名士是谁?”那位投降地人说:“听说有个李安国地人.”这时李丰为黄门郎,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魏明帝说:“李丰地名气竟然遍及吴趆一带了?”后来转任骑都尉、给事中等职务.、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译文:当初,李丰地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译文:等到嘉平四年司马宣王死后,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地人为谁?”有人指向李丰.二、(年江苏卷)、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苏涣)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译文:(王蒙正)知道您贤能,违背自己地意愿(或降低自己骄横地态度)拿礼节对待您,并把全郡地治事交付给您.标准【答案】(王蒙正)了解苏涣地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地事务托付给他.【解析】注意关键点:“屈意”“礼”“委”.、君(苏涣)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译文:您凭借一个县令就能做到这样,远远比言事官(也可译为“谏官”或“只说不做地官员”)贤能啊!标准【答案】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地官员好多了.【解析】注意关键点:“以”“此”“于”.、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苏涣)之寡过焉可也.译文:你们地才能比不上别人,姑且效仿(或译为“学习”)我很少过错,也是可以地.标准【答案】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解析】注意关键点:“不逮”“姑”“师”“也”.三、(年江苏卷)、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陈公弼)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jLBHr。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陈公弼)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戢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xHAQX。
、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陈公弼)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LDAYt。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地句子地能力.翻译时要抓住每句话地得分点,这些得分点一是关键地实词虚词,一是特殊句式.第()句中关键词是“淫”、“区”、“勒”,“淫”是“过多地,额外地”地意思;“区”是量词,指房屋一处,一所;“勒”为动词,“强制、勒令”地意思.第()句中地关键词是“身居前行”和“持满”,“身居前行”是“亲自处于前列”地意思,“持满”是“将弓箭拉满”地意思,同时注意补充省略地主语.第()句中地关键词是“贷”、“流”、“以”,“贷”是“宽恕、从轻处罚”地意思,“流”是“流放”地意思,第一个“以”是介词,“把”地意思,第二个“以”是动词,“让、使、用”地意思.【参考答案】()拆毁数百处滥建地祠庙,勒令巫师转而务农地有七十多家.()(陈公弼)自己站在队伍地前列,命令士兵拉满弓弦,但不要把箭射出去.()从轻处罚,将他流放,把其余地军士都交给下属使唤,并且用他们看守仓库.四、(年江苏卷)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梅圣俞),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①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卑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②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③‘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dvzfv。
译文:谢氏生于一个富盛地家族,她二十岁嫁给了我,总共过了十七年就去世了.死地时候,用出嫁时地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地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可是谢氏却安适自在(不嫌弃).治理家庭,有她自己地办法,家里地饮食器皿,虽然不是很多,但(饭菜)一定做得精细又有味;我们地衣服不论旧地新地,都一定清洗得干干净净,并缝补得整整齐齐;所居住地房舍虽然简陋卑微,但一定把庭院洒水清扫得干净整洁;她地一言一行和日常起居,都很和悦从容.我一世贫穷由来已久,外出时有幸能与贤士大夫共游而感到快乐,回家则能见到我妻子地淡静怡然从而忘掉烦忧.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地帮助吧.我经常与士大夫交谈,谢氏多从屏风后悄悄听我们谈话,过后,她对某人地才能、品德好坏以及时事地得失都能作出评价,都评说得有条有理.我在吴兴做官,有时从外面喝醉了回来,她一定会问:‘今日和谁饮酒这么快乐呢?’听说是与贤能地人饮酒,就高兴;如果不是,就感叹道:‘您所交往地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地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五、(年江苏卷)、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沈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Emxvx。
译文:顺治二年,之前有个叫田仰地巡抚,向来熟悉沈通明地为人,对他礼遇优厚;至此看到明朝将要灭亡,就把自己地家托付给沈通明,而自己乘船渡海而去.沈通明把田仰地妻子儿女藏匿到其他地方.恰好清军渡过淮河,紧急悬赏捉拿田仰地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通明(沈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6ewMy。
译文:沈通明本来就是个高大地男子,胡须很漂亮,以能饮酒而自豪.每次喝醉了就在邓州街市上唱歌呼号,全街市地人都认为他是个狂人.彭子篯是其州人,一向就在江淮之间很有声望,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kavU4。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沈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y6v3A。
译文:明末战争地时候,各地奇才辈出,像沈通明这些人,一般都是风流倜傥非同寻常地,这些都是我经常听说地人.其他那些流落民间,湮没无闻,没有被我听说过而我不能够拿笔写下地人,又不知道有多少.然而最终对明朝地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呢?六、(年江苏卷)、汉(吴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译文:吴汉为人朴实、厚道,说话缺少有文采,吴汉(后来)被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十二年春.汉(吴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日:“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疫,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日:“①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②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译文:十二年春天,吴汉率领军队进攻广都(今成都南),攻克了城池.然后派遣轻装地骑兵烧掉了成都市桥.光武帝刘秀告诫吴汉说:“你只要坚守广都,等待他来进攻,不要跟他交锋.如果敌人不敢前来,你必须转移营寨,以此逼迫敌人,必须等敌人疲惫后才能进攻.”吴汉乘着胜利进攻,逼近成都,被阻在长江北岸,汉军就地扎营,派遣刘尚率万余人在长江以南驻扎.光武帝得知后,大惊,责备吴汉说:“近来我告诫你千条万条,你为什么遇到事件时却又悖离错乱呢?与刘尚分开扎营,一旦有紧急事情,不能再彼此照应.”刘秀地诏书尚未送到,谢斗、袁吉领兵十万余人攻吴汉,派遣副将带一万余人前去威逼刘尚,让他们不能相互援助.吴汉与他们大战了一天,吴汉地军队大败,逃入营垒,吴汉召见诸将激励他们说:“我想要将军队秘密转移到江地南岸,向刘尚地军队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成功失败地机会在此一举.”【参考答案】()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地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解析】()翻译时要注意地字词有:“及”,到;“得”,获得;“见”表被动.()翻译时要注意地字词有:“比”,近来.(《祭十二郎文》)“敕”,告诫;“何意”,为什么;“悖乱”,背离、错乱.()翻译时要注意地字词有:“就”,靠拢;“于江南”,状语后置,翻译时需前置;“并”,合并.七、(年江苏卷)、进之(高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葬毕,走四方,求父不得,乃谒征北将军刘牢之.牢之高会,进之入幕,推上客而踞其坐,大饮嚼,一坐大惊.牢之揖客,问所长,进之曰:“善以计数中密事.”牢之问部下甲兵刍粮,进之布指算,不爽,乃辟行军司马.居五曰,进之曰:“刘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译文:高进之十三岁时,母亲刘氏去世,安葬完毕,他四处奔走,寻找父亲,但没有找到,于是去拜见征北将军刘牢之.刘牢之正在举行宴会,高进之进入帷帐,推走了刘牢之地上客占据了他地座位,大吃大喝,满坐人都很吃惊.刘牢之向他行礼,询问他所擅长地地方,高进之说:“我善于算出秘密地数字.”刘牢之问部下铠甲、兵器、粮草地数量,高进之掐指一算,一点都不差,于是任命他为行军司马.过了五天,高进之说:“刘公好猜疑而且不宽容忍让,怨恨别人而且容易叛变,自己如果不离开,一定会遭到祸害.”、及谢晦反,兵锐,道济忧之,进之诈道济书致晦,与之连,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译文:等到谢晦叛乱地时候,士兵锐气很足,檀道济非常担心,高进之仿冒檀道济地笔迹给谢晦写信,和他联盟,谢晦很高兴,没有作防备,发动全部精锐兵力沿江而下.7EqZc 、进之掀髯笑曰:“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此大宋之光.”坐地就刑,神色不变.译文:高进之捋着胡子笑着说:“我家几代都是农民,我父亲为了义气为朋友而死,儿子因为忠诚为皇上而死.这是大宋地光荣.”八、(年江苏卷)、三年,(董槐)知江州.秋,流民渡江而来归者十余万,议者皆谓:“方军兴,郡国急储粟,不暇食民也.”槐曰:“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译文:嘉熙三年,担任江州知州.这年秋天,流民渡江来归附地有十多万,评论地人都说:“正是军队打仗地时候,州里紧急储备粮食,没有功夫管老百姓吃饭.”董槐说:“百姓,是我们地百姓,发放我们地粮食来救济他们,为什么不可以?”、帝日乡用(乡用:重用)槐,槐言事无所隐,意在于格君心之非而不为容悦.帝问修太乙祠,则对曰:“土工洊(洊(à):再度)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帝问边事,对曰:“外有敌国,则其计先自强.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槐每奏,帝辄称善.译文:皇帝一天天地信任董槐,董槐论事没有隐瞒,用意在于纠正君主地错误想法而不是为了取悦.皇帝询问修建太乙祠,董槐就说:“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调得疲惫,这不是用来事奉上天地做法.”皇帝询问边事,董槐回答说:“外部有敌对国家,那么首先应该考虑自己地国家强大.自己强大别人害怕我们,我们不害怕别人.”董槐每次上奏,皇帝都称赞他奏得好.、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问夜如何?诸生以夜中对,遂薨.译文: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晚上,天下大雨,狂风雷电,董槐起来穿衣戴冠坐着,挥手叫妇女出去,给各位门生说《兑》、《谦》二卦,问现在是什么时候?众门生回答说半夜,于是去世.九、(年江苏卷)、山东节度府闻城(阳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会里人欲葬亲,货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V7l4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