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案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为学科和课程主要内容,旨在通过实际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掌握长度的测量单位、工具以及时间的测量单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对测量工具的使用不熟练,对测量单位的概念理解不深刻,以及对测量原理的不理解。针对这些问题,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案,以期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和时间测量的重要性,如“为什么我们需要测量长度和时间?”“长度和时间测量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等。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长度和时间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方法。
3.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探究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原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实际生活中的长度和时间测量场景,如建筑工人使用尺子测量楼层高度,运动员使用秒表计时等,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创设实验情境,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长度测量的意义。
3.通过讲述科学家们对长度和时间测量的探索历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科学精神。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内容包括:长度和时间测量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测量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心得,提高了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测量工具及测量原理。同时,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测量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鼓励他们不断进步。
八年级物理上册精品课堂(沪粤版)1.3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结束后,学生应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方法,包括使用刻度尺、秒表、停表等工具进行测量。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教室的长度、宽高,计算物体的速度等。此外,学生还应了解测量误差的概念,并学会如何减小误差。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讲解、示范和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使其熟练掌握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提高测量精度。同时,我会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导入:通过提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2.小组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3.问题导向: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结合教材内容,系统地讲解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方法。首先,我会介绍刻度尺、卷尺、米尺等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各种工具的优缺点。接着,我会讲解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宽度、高度等。
此外,我还会介绍时间测量工具,如秒表、停表等,并讲解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测量时间。在讲解过程中,我会结合实验现象和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首先,我会回顾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接着,我会强调测量误差的概念,提醒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注意减小误差。
此外,我还会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强调团队合作、相互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5.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课件

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 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k m d m c m m m μm n m
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1km= 1km=1000m=103m -1m 1dm= 1dm=0.1m=10 1cm= 1cm=0.01m=10-2m 1mm= 1mm=0.001m=10-3m -6m 1um= 1um=0.000001m=10 -9m 1nm= 1nm=0.000000001m=10
卷尺(分度值 分度值1cm 卷尺 分度值 1、测量跳远长度需用_________. ) 测量跳远长度需用_________. 游标卡尺(分度值 游标卡尺 分度值0.1mm) 分度值 2、测量铜丝的直径需用_________. 测量铜丝的直径需用_________.
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 测 在实际的测量中 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 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 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 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3、刻度尺的使用
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的位置. 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的位置. 量程 的位置
零刻度线
量程
仔细观察一下: 仔细观察一下: 1.它的量程是 它的量程 1.它的量程是 8cm ; 2.它的分度值是 1mm 它的分度值 2.它的分度值是 0.1cm ; 3.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 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 3.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
请同学用准备好的刻度尺测出物块长的长度。 请同学用准备好的刻度尺测出物块长的长度。 信息快递:在测量时要进行估读,估读有时偏大, 信息快递:在测量时要进行估读,估读有时偏大, 有时偏小,这时就会产生误差。 有时偏小,这时就会产生误差。误差的差值比较 小,这不是错误。 这不是错误。
长度和时间测量案例

长度的测量在学习了测量的基本知识后,学生们已经对刻度尺的使用规则、测量误差等基础知识有了了解,能独立完成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和宽,在此基础上进行新课,开始了接下来的学习。
第一步: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如下一组数据:某同学对物理课本体进行了3次测量,结果为:25.80cm、25.78cm、27.88cm。
请同学们计算出这一物体的长度。
在我写27.88cm这个数据时,听到有一些同学发出了"嗯?"的一声疑问,我立刻追问:"有问题吗?"马上有一个学生回答:"老师,这个数据是不是错了?"这正是我写这组数据的用意所在。
接着我通过这组数据与同学们一起分析这个数据是误差还是错误?应该怎样处理这个数据?和学生一起讨论后得出:这是一个错误的数据,不是误差,应该去掉它,再把另外的两个数据加起来再除以二,便得到了正确的结果。
由此使学生们对"误差与错误"能正确区分,这也就是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学会怎样对数据进行正确的分析与处理。
第二步:让学生就"想想议议"中"人体的哪些部位可以作为‘尺‘用来估测长度?看谁知道得最多?"展开讨论,对比刻度尺上1mm、1cm、1dm、1m与身体的那一部分相对应。
接下来的讨论课堂气氛很活跃,每个同学都在用心地查找。
那些平时对学习感到乏味的同学这时也显得格外活跃,我还发现他们这方面的能力一点不比其他同学差,因此我接下来尽量找这些同学发言,给他们以充分的自信,并且尽量使他们的兴趣保持得更长久一些。
第三步:学生的测量活动。
我布置了两项内容:⑴用步长估测教室的长和宽;⑵用自行车测操场的周长。
要求学生先拟定实验方案,设计出表格,讨论出计算方法,再自行分组进行。
完成两个试验的前后顺序不限,但人员不能过于集中,以避免有些小组人数过多,另外一些组人数太少。
由于在学生们进行活动时,我比较注意那些积极参与者,并给与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很快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精密测量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案例

精密测量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案例在物理学研究领域,精密测量技术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它们扮演着确保实验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角色。
本文将通过几个实际案例,探讨精密测量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第一个案例是时间测量。
在实验中,精确测量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时间是许多物理量的基础。
例如,在研究物体运动的速度、加速度或波动的频率时,我们需要准确地测量时间。
一种常用的时间测量工具是高精度的计时器。
通过使用计时器,我们可以测量与事件相关的时间间隔,如反射光束的往返时间或简单机械系统的周期。
这些时间测量数据可以用于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第二个案例是长度测量。
在物理实验中,测量长度是常见任务之一。
无论是测量一个导线的长度,还是确定物体的几何形状,准确的长度测量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很多情况下,常规的尺子和卷尺是不够精确的。
因此,科学家们经常使用光学测量仪器,如干涉测量仪、激光测距仪和显微测量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通过测量光波干涉模式或利用激光束的反射来实现亚微米级甚至纳米级的精度。
除了时间和长度测量,温度测量也是物理实验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特别是在材料学和热力学研究中,对温度的精确测量至关重要。
实验室中常用的温度测量仪器包括温度传感器和热电偶。
温度传感器可以通过测量物体的热辐射或与物质的热导率相关的电阻来测量温度。
热电偶则利用两种不同金属间的温差所产生的电压来测量温度。
通过使用这些精密测温设备,科学家们可以获得精确的温度数据,从而深入研究材料性质和热力学行为。
最后一个案例是测量物体的质量。
在物理实验中,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是实现实验目标的重要步骤。
传统的质量测量方法通常使用天平或弹簧秤。
然而,这些方法在高精度测量时存在一定的误差。
为了获得更准确的质量测量结果,科学家们常常使用精密天平或质量计。
这些设备具有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可以测量微小质量的变化。
例如,在核物理实验中,测量放射性物质的衰变速率需要精确测量物质的质量变化,以便确定衰变常数。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一

例如:现有软卷尺(分度值1cm)、卡尺(分度值
0.1mm)和直尺(分度值0.1cm)根据需要选择测
量下述物体所用的工具:
软卷尺 1、裁剪衣服需用_________. 卡尺 2、测量铜丝的直径需用_________. 直尺 3、测量物理课本的宽需用_________. 软卷尺 4、测量跳远长度需用_________.
7、图中测量的错误是:
(1)
(3)
________ ;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2
8、有一位同学用毫米刻度尺先后四次
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是1.41厘 米,1.52厘米,1.42厘米,1.44厘米,根据 记录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 1mm 测量结
2、一节5号干电池的长度约为 ( A ) A 、5cm B、 11cm C 、15cm 9cm 3、下列记录结果中,哪一个数据的单位应该是 厘米 ( D ) A.九年级物理课本的厚度约为9 B.教室宽约为60 C.小明的身高为1.68 D.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8
换算下列单位:
(1)新发行的第5套人民币一百元的长度为 166mm =________m =__________cm.
下列各过程中所需的时间,最接近1s的是 ( ) A.人眼迅速一眨 B.人的心脏跳动一次 C.人正常呼吸一次 D.人打一个哈欠
下列长度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
A、9.6nm=9.6×10-3μm=9.6×10-3μm
B、9.6cm=9.6cm×10mm=96mm
C、9.6cm=9.6cm×10=96mm D、9.6cm=9.6÷100dm=0.096m 下列各式中表达正确的是 ( ) A.7.2 m =7.2×100=720 cm B.7.2 m =7.2 m×100=720 cm C.7.2 m =7.2×100 cm =720 cm D.7.2 m =7.2 m×100 cm =720 cm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长度与时间的测量典型例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长度与时间的测量典型例题单选题1、科学家经常用估算的方法来获得事物的有关信息。
估算不是胡乱猜测,它的结果是根据已知的信息进行合理推测得到的,下面是小明的一些估算值,你认为符合实际的是()A.一张纸的厚度约为1 mmB.一个成年人正常步行时的速度约为5 m/sC.一个初中生所受重力约为500 ND.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0.5 kg答案:C解析:A.一张纸的厚度约为0.1 mm,故A不符合题意;B.一个成年人正常步行时的速度约为1.1 m/s,故B不符合题意;C.一个初中生的质量约为50kg,所受重力约为G=mg=50kg×10N/kg=500N故C符合题意;D.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合0.05 kg,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A.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8.5℃B.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0.5kgC.中学生的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1m/sD.一本中学物理教科书的厚度约为5cm答案:C解析:A.人的正常体温37℃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B.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等于 0. 05kg;故B不符合题意;C.中学生的正常步行速度约为3.6km/h,约等于1.1m/s;故C符合题意;D.一本中学物理教科书的厚度约为2cm;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以下估测值中,最符合实际的是()A.一间15m2的卧室内空气的质量约为60kgB.电饭锅正常焖饭时使用的加热档的功率约为50WC.一张课桌的高度约为1000cmD.家用节能灯的工作电流约为2A答案:A解析:⁄,一间卧室中空气的质量约为A.一般卧室的高度为3m,空气的密度为1.29kg m3⁄×15m2×3m=58.05kgm=ρV=1.29×103kg m3约为60kg,故A符合题意;B.电饭锅正常焖饭时,工作电流在5A左右,使用的加热档功率约为P=UI=220V×5A=1100W故B不符合题意;C.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为中学生的身高的一半,故在80cm左右,故C不符合题意;D.家用节能灯的功率在10W左右,根据P=UI可得I=PU=10W220V≈0.045A故D不符合题意。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

√
×
×
0 cm 1
2
3
4
5
6
7
8
9
10
读数:69.9mm
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图中测得 木块的长度为(2.70)cm。
分度值(1mm); 物体长(2.78cm)。
分度值(1cm); 物体长(2.7cm)。
三、特殊法测长度
想一想:如何测量铁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
பைடு நூலகம்
练一练
50km=(5×104)m, 40m=(4×107)nm 50km=(5×107)μm,40nm=(4×10-6)cm
二、长度的测量
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比较精确的长度测量工具
2.观察刻度尺
零刻度线
量程
单位
零刻度线:测量的起始位置; 量程:一次测量的最大长度; 分度值:相邻两刻度的长度。
厘米(cm),毫米(mm), 微米(μm),纳米(nm)。 换算关系:
单位换算方法步骤:
例1:750m=__________μm
750m=750×106μm=7.5×108μm
86nm=
m
86nm=86×10-9m=8.6×10-8μm
总结: 大单位化小单位:数字×进率 小单位化大单位:数字÷进率
分度值
3.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尺寸
(1)选:根据测量物体,选择合适的刻度尺。 量程尽量大(一次可以完成测量) 分度值尽量小(测量结果更精确)
(2)放: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刻度线紧贴被测物 体。
(3)读: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垂直,并估读到分度 值的下一位。
估读: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mm,读数时要估读 到0.1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名称:《时间和长度的测量》
授课教师:王颢(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学一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 1 )知道长度的单位;
( 3 )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 4 )知道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二、过程与方法
( 1 )组织学生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的物理尺度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 2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并对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给予及时纠正,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 )结合长度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培养他们认真、细心诚实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 2 )使学生乐于参与实验,能够和同学进行合作,测量自己身上的“尺”和“表”。
【教学重点】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教学难点】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正确读数,对误差的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交流合作、讲练结合
【学法指导】交流合作、讨论、观察与实验
【教具准备】塑料尺(30 把)、米尺(钢尺、厚木质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皮卷尺、盒尺,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由古诗《早发白帝城(李白)》及配图,引出运动;由图片“飞奔的骏马”、“绽放的烟花”、
“飞驰的赛车”、“行驶的动车”、“飞人刘翔”、“飞身扣篮的NBA 球星”引入新课“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进行新课〗
活动5.1 比较课桌的长、宽、高
1. 目测一下课桌的长、宽、高,比较它们的长度;
2. 不用尺,如何证实自己的结果。
(学生交流)
〖板书〗一、长度的测量
1. 单位:
( 1 )国际单位:米(m )
( 2 )常用单位: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 m );纳米(nm )
( 3 )单位换算:
1km = 103m 1dm=10-1m
1 cm =10-2m 1 mm 10-3m
1 μ m=10-6m 1nm=10-9m
学生练习:500m = ___________µm 42mm= ____________m
学生填空:一些物体的长度:
地球的半径约为:6400 ______________ ;房子的高度约为:300 ______________ ;
课桌的高度约为:0.75 ______________ ;铅笔的长度约为:1.8 ______________ ;
墨水瓶的高度约为:60 ______________ ;乒乓球的直径约为: 4.0 ______________ ;
头发丝的直径约为:80 ______________ ;纸的厚度约为:75 ______________ ;
出示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
2. 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结合图片,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总结
3.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一看:测量前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测量工具,并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
活动5.2 :观察刻度尺
观察后完成下面的填空
1. 量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分度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零刻度线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零刻度线是否磨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放: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与所测长度重合或平行
学生由下面的插图对比分析,总结出如何放置刻度尺的方法
三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学生由下图中的三种视线的分析,选择正确的读数方法,总结出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由下图,引导学生读数,总结出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学生练习估读:为了突破难点,对估读进行层层递进式的引导,理解有效数字的含义。
四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
在前面读数的基础之上,强调正确的记录。
活动:练习使用刻度尺
1. 测量课桌的长、宽、高
2. 测物理课本的长、宽
3. 各小组将测量结果记录在本上,进行交流,引出误差的概念
4. 误差:正确测量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
〖引导学生〗
※(1 )误差不可避免
※(2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可减小误差.
〖小结〗
重点小结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巩固练习〗
1. 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换算过程是(B )
A 、2.5m =2.5m × 100 =250cm
B 、2.5m =2.5 × 100cm = 250cm
C 、2.5m = 2.5m × 100cm = 250cm
2. 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______ 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______ 不正确.
3. 三次测得书桌的长度为1.08m ,1.10m 和1.05m ,书桌的测量值应取()
A 、1.077m
B 、1.08m
C 、1.1m
D 、1.10m
【教学反思】
本节课知识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多少东西,但实际上内容较多是可以的。
本节课涉及到三个活动,有两个重点内容:一是长度单位换算;二是刻度尺的使用。
单位换算是容易被忽略的,其实要想讲透,学生也真正弄明白很不容易。
另外它是进行复合单位换算的基础,也是今后一系列单位换算的基础。
基于此考虑,我首先从单位台阶入手,要求用科学计数法逐步找到其中规律,然后过度到稍微复杂些的换算。
方法是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即意义并用乘法写下来,指出单位换算的原则是等量代换,用特殊记号如颜色的区别让学生慢慢理解其换算过程。
接着马上练习,并请学生板书,当场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测量的含义理解上有些生涩,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强化,而且学生容易简单理解成是测量仅包括长度的测量,另外就是科学记数法来表示物质的长度的时候,学生由于之前没有学习过这方面的内容,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讲解,并简单加以应用。
在刻度尺的使用过程中,对于四个正确,学生对于读正确存在较大的问题,因为教材对于该内容是忽略处理,而教学中又将它明确提出,学生因此在理解上需要一定的练习和时间来巩固。
从课后作业看,个别学生依然存在些问题,如单位漏写、错写等。
另外,在时间单位的换算上,只要略提一下即可,但是“ 一秒等于多少小时” 这样的问题还是会给学生带来些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