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我底记忆解读
语文必修一 第二课《诗两首》课文全解

语文必修一第二课《诗两首》课文全解【基础知识】重要字音:彷(páng)徨寂寥(liáo) 惆怅(chàng) 凄婉(wǎn) 颓圮(pǐ) 青荇(xǐng) 浮藻(zǎo) 长篙(gāo)漫溯(sù)斑斓(lán) 笙(shēng)箫多音字:看守看见遒劲有劲着迷执著装载记载悄悄悄然重要字形:彷徨惶然惋惜哀婉彷徨牌坊惆怅稠密丝绸追溯朔风挑衅河畔斑斓无耻谰言波澜颓圮祭祀杞人忧天重要词义:彷徨:(心事重重)地走来走去,犹疑不决。
颓圮:坍塌,毁坏。
近义词辨析: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层的难以溶解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
积淀:指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习俗、文化。
彷徨:犹疑不决的走来走去。
倘佯: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
文学常识: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
诗人、学者。
新月社的主要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之一。
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名篇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在病中》等。
【文本释要】一《雨巷》《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
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这一年,作者才22岁。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关于戴望舒诗的意象与诗情的解读

关于戴望舒诗的意象与诗情的解读
戴望舒的诗歌以其独特的意象和诗情而著称。
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生命的敬畏。
以下是对戴望舒诗的意象与诗情的解读:
1.意象运用:戴望舒的诗歌中运用了许多自然意象,如月光、星空、花朵等,这些意象不仅营造出美的氛围,也传达了他对生命的感悟。
例如,在《雨巷》中,他运用了“丁香”这一意象,象征着美好的爱情和痛苦的期待。
2.诗情表现:戴望舒的诗歌情感真挚,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痛苦的思考。
他的作品既包含着浓郁的抒情色彩,又体现了深刻的哲理。
例如,《寻梦园》中,他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遗憾与无奈,展现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时光的珍惜。
3.语言特色:戴望舒的诗歌语言优美、流畅,富有音乐性。
他的词语选用精准,句子结构多变,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夜行者》中,他运用了独特的语言风格,描绘了夜行者在黑暗中的孤独与迷茫。
4.主题思想:戴望舒的诗歌主题多样,包括爱情、人生、死亡等。
他的作品既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也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死亡的坦然。
例如,《可纪念的星光》中,他表达了对逝去
亲人的怀念和对生命的珍惜,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珍贵。
总之,戴望舒的诗歌以其独特的意象和诗情诠释了人生的美好与痛苦、生命的短暂与永恒。
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浓郁的情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思考与感受。
戴望舒资料

雨巷诗人——戴望舒①戴望舒简介戴望舒(1905年3月5日~1950年2月28日),现代诗人,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原名戴朝寀,笔名艾昂甫、江恩等。
浙江杭县(今余杭市)人。
代表作:《雨巷》,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
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
先后创办过《璎珞》《文学工场》《新诗》等刊物。
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珞》旬刊上发表诗歌,处女作《凝泪出门》。
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
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带有明显的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兰、中国的李金发等人的影响。
1929 年出版的诗集《我底记忆》大部为此时期的作品。
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
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曾在该刊发表许多著、译作。
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或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
在这期间他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编定的诗集《望舒草》于1933年出版。
这一阶段的诗作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他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1935年从法国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7年出版诗作合集《望舒诗稿》。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继续著译,后于1938年5月赴香港,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任理事。
其间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诗刊《顶点》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香港为日军占领后,以抗日罪名被捕入狱,陷狱中数月,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他抗战开始后的作品,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转向积极明朗。
1941年所作《狱中题壁》和稍后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
这一时期作品后来收入《灾难的岁月》(1948年出版)。
戴望舒《雨巷》课文解读

戴望舒《雨巷》课文解读戴望舒《雨巷》课文解读课文指教科书中的正文,区别于注释和习题等,一般在语文或地理中出现。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戴望舒《雨巷》课文解读,希望能帮到大家!《雨巷》课文解读雨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是诗的开头一节,也是全诗的主旋律。
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着愁怨的姑娘”。
诗开头点明了诗的主旨是抒写诗人追寻的“希望”。
被蒙蒙细雨笼罩的“雨巷”“悠长、悠长”,没有尽头,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
“独自”、“寂寥”暗示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彷徨。
希望是什么?希望是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那么,这“姑娘”是谁?诗人心目中的“姑娘”结着什么样的愁怨?这是写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吗?这是写诗人对爱情的渴盼吗?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那么,就让我们循着诗人在雨巷行进的足迹,躲在一旁,悄悄地窥视吧。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你看,接下来的第2节,诗人写道,他希望逢着的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果然梦幻般地飘然迎面而来了。
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这一节里,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
丁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欲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
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样姣好美丽,品格像丁香一样高雅圣洁,心绪也像丁香一样忧愁惆怅。
她愁什么?莫非是忧愁那负心的夫君,莫非是想望如意的郎君,也许是,也许都不是,她的愁就象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灵,高雅而圣洁,美丽而动人。
戴望舒

本。”
• 戴望舒从三十年代开始翻译法国诗歌,仅收录在 《戴望舒译诗集》中的就有包括雨果、魏尔伦、 果尔蒙、保尔•福尔、耶麦、比也 尔•核佛尔第、 苏佩维艾尔、瓦雷里、阿波里奈尔、爱吕亚、勃 德莱尔等诗人的诗作75首。
• 翻译书目
《少女之誓》法国 沙多勃易盎著,1928年,开明书 店
《鹅妈妈的故事》法国 沙.贝洛尔著,1928年,开 明书店
• 1932年他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 社。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 昂中法大学。不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欢去课 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 文著作上。当时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 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等 ,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许多小说集。 1935年春天,由于他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 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 。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早翻译介绍到中国来的。但诗人反复对照 原作后,仍然发现了译文中的多个“不当之 处”,由此可见诗人对待翻译严谨的态度,而 这种态度和认真也得到了友人的认同,在曾 的回信中回应说:“至于你对于我的《欧那尼 》剧译本批评的话,我极感你的忠实并承诺 自己会再仔细斟酌。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1:2 诗两首 课件

作者旧地重游,重访昔日进修、留下美好记忆的学府所在
地—康桥,故以“再别康桥”为题。
引导启发学生概括各小节内容
第一节:透露对康桥难分难舍的深情。 第二节: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的情景。
第三节:写康河里水草随微波起伏。
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和联想。 第五节:向草色深处漫溯,向星辉斑斓里放歌。
第六节:在寂静的夜晚吹秦离别的笙箫。
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 “雨巷诗人”的美称。
背景知识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 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 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 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 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 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 《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 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 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1.为什么和姑娘以这种方式相逢?表达了诗人怎 样的情思?姑娘有什么象征意义?
③表达了诗人对心灵慰藉的寻求。姑娘就是理解、关怀、支持 ①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求。姑娘是诗人追求的那位可望 自己的人。人从本质上来说是孤独的,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 人与人之间总是疏离、隔膜。对于一个在痛苦孤寂中挣扎的人来说, 不可即的伊人,“诗经﹒蒹葭”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多希望有一个人能和自己互吐心曲。哪怕来自路人的一个理解的眼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 神,一个关切的月光,都将成为生命的支撑。“茫茫人海心无岸”, 我们需要一种心灵的依托。 总结:古人说:“诗有可解,不可解, 水中央”的句子。 不必解”。不必追问得那么具体,不必回答得那么确切。这首诗, 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寻。姑娘是美好事物的象征。 或许,就是一种隐蔽灵魂的宣泻。这是一个人在梦中流露自己的潜 意识,像梦一般朦胧。 理想还很朦胧,希望还很渺茫,但毕竟透出一点点星光。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七章 左翼文学运动时期的诗歌

24
第三节 现代诗派 一、基本知识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新诗的“现代派”,是由 后期新月派与 20 世纪 20 年代末的象征诗派演变 而成的。1932 年 5 月创刊到 1935 年 5 月终刊的 《现代》杂志,成了刊载现代派诗歌并使之独立与 成熟的重要园地,“现代派”也因《现代》杂志而 得名。现代派的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 废名、施蛰存、李广田、林庚、徐迟、李白凤、金 克木、路易士等。
22
【思考题】
1.中国诗歌会在诗歌创作上有哪些主张? 2.中国诗歌会与新月诗派、现代派诗人的创 作题材有什么区别? 3.臧克家的创作内容及表现形式有何特色? 4.后期新月派在诗歌创作上提出了哪些新的 艺术主张?
23
5.后期新月派在诗歌创作内容和形式上发生 了哪些变化? 6.现代派的诗歌主张对于新诗的发展有何重 要意义? 7.戴望舒、何其芳、卞之琳各自的诗歌艺术 特色是什么? 8.现代派在诗歌创作题材上有哪些局限?
15
后期新月派在诗歌创作题材领域并没有大的拓 展,所写的内容基本还是“自我表现”的个人愁绪 和对爱情的感受,大多作品表现出大都市的病态, 现代人的精神异化,其题材、诗感上都与现代派的 作品类似。但在艺术形式上,他们对前期新月派却 有 所突破。早期新月派强调新诗格律,并在追求音乐 美、绘画美、建筑美的实践中作出了极大的努力。
3
中国诗歌会的发起人有穆木天、蒲风、杨骚、 任钧(森堡)等人。除他们以外,成为中国诗歌会 重要成员的还有殷夫、田间、温流、焕平、柳倩、 王亚平等诗人。中国诗歌会的创作承续了蒋光慈等 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的传统,成为三十年代无产阶级 革命文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反对同一时期的后 期新月派、现代派大多数诗人回避现实,狭隘表 现自我情绪的创作态度。《中国诗歌会缘起》认为 :“在次殖民地的中国,一切都沐浴在急风狂雨里 ,许许多多的诗歌材料,正赖我们去摄取、去表现 。
论戴望舒诗歌的忧郁情结

三峡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戴望舒诗歌的忧郁情结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070401内容摘要忧郁是人的一种基本复合情绪,是矛盾和痛苦的淤积,是有思想的人对人生压抑、生命悲凉的沉思。
当这种情绪作为审美对象时,它能激起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具有永不衰竭的艺术魅力。
走进戴望舒的诗歌世界,一股沉痛的忧郁气息扑面而来,浓郁而持久,给人一种智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可以说,忧郁情结是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灵魂。
戴望舒诗歌的忧郁情结是浊世的哀音。
它表现为:与三个女人错综复杂的情和爱,社会人生理想的幻灭,繁荣的经济都市对精神灵魂的摒弃,死亡之神对脆弱肉身的胁迫。
那不是幻灭虚无,也不是消极颓废,那是有思想、有灵魂、有追求的知识分子抗争现实的呻吟。
它是时代风云变幻的留声机,其内涵完整而深刻,具有巨大的认识意义。
戴望舒诗歌的忧郁情结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既有自身生理缺陷的影响,又有吴越文化的潜意识感召;既有中国古典诗词的感染,又有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熏陶。
他的诗歌打上了多种文化传统的烙印。
诗歌表现忧郁情结不是他的首创,但他的诗歌勇于跳出传统,表现出既有别于西方,又异于传统,更不同于时代的独特性:如镜鉴形、如环无端、如梦似幻,显示出极强的艺术创造力。
整体而言,他是一位成功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对当代诗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戴望舒忧郁情结内涵成因独特性AbstractMelancholy is a kind of human's basic compound mood, is the siltation of contradiction and pain , and is the ponder of a person who has thoughts to constrain and life dismal. When this mood is taken as an esthetic object, it will arouse the reader intense mind and have artistic charm forever. When you enter Dai Wangshu's poetry world, an extremely painful melancholy breaths your heads on, rich and lasting, which give you wisdom inspiration and beautiful enjoys. It can be said that, melancholy complex is the creation soul of Dai Wangshu's poetry.The melancholy complex of Dai Wangshu's poetry is the sorrowful sound of corrupt world. It displays as follows: the intricate love with three women, the vanish of social life ideal, the rejection to energetic soul coming from prosperity economical metropolis, the threat of Death God to frail mortal body. That is not disillusion nihility, also is not negative dispirited, but is the groan of a man who has the thought, has the soul, has the pursue intellectual resists the reality. It is the phonograph of time constant changes, and its connotations are complete and profound. So it has huge understanding significance.The melancholy complex of Dai Wangshu's poetry is the result of multiple factors: the influence of his own physiological deficiency; the inspriation of Wu and Yue kingdoms culture; the infec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the gradual influence of France symbolism poetry. His poetry has gotten many kinds of cultural tradition brand marks.It is not his origination to performance melancholy complex in poetry , but he dares to jump out the tradition. His poetry displays uniqueness: likely the mirror leaves primary form equally; likely the ring does not have end point; likely the fairyland in dream,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s poems of the West, the ancient times and the same times. All this demonstrates his greatly strengthened artistic creativity. As a whole, he is a successful poet; his poetry creation has the profou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contemporary poetic world.Key words: Dai Wangshu melancholy complex connotation origin uniqueness三峡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戴望舒《我底记忆》教学要求:1、戴望舒《我底记忆》的生活化抒情及其意义;2、将抽象“记忆”具象化的艺术;3、以内在情绪的流动构筑诗形与旋律。
一、戴望舒概述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上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以40年代初在香港以抗日罪被捕入狱和营救获释为界,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如《雨巷》等;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强烈向往,诗歌显得明朗、诚挚,逐渐呈现出现实主义的特色,如《我用残损的手掌》等。
《我底记忆》是一首具有独特地位的作品,如果说《雨巷》完成了戴望舒对李金发的象征诗派的改造,那么《我底记忆》这首诗则完成了戴望舒从象征派向现代派的过渡。
它标志着诗人对一个创作时期的结束和另一个创作阶段的开始,显示出诗人在新的艺术探索中诗风的转变。
全诗如下:我底记忆是忠实于我的,忠实得甚于我最好的友人。
它存在在燃着的烟卷上,它存在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它存在在破旧的粉盒上,它牠存在在颓垣的木莓上,它牠存在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在撕碎的往日的诗稿上,在压干的花片上,在凄暗的灯上,在平静的水上,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它在到处生存着,像我在这世界一样。
它是胆小的,它怕着人们底喧嚣,但在寂寥时,它便对我来作密切的拜访。
它底声音是低微的,1但是它底话是很长,很长,很多,很琐碎,而且永远不肯休:它底话是古旧的,老是旧着同样的故事,它底音调是和谐的,老是唱着同样的曲子,有时它还模仿着爱娇的少女底声音,它底声音是没有气力的,而且还夹着眼泪,夹着太息。
它底拜访是没有一定的,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甚至当我已上床,朦胧地想睡了;人们会说它没有礼貌,但是我们是老朋友,它是琐琐地永远不肯休止的,除非我凄凄地哭了,或是沉沉地睡了;但是我是永远不讨厌它,因为它是忠实于我的。
二、抒情内容的日常化、私人化这在二三十年代的革命语境下,显得具有非常的“小资产阶级”。
诗歌回到个人,回到日常。
即是非常宏大的革命情感,也要做到诗性处理,经由诗人灵魂的反刍。
三、化抽象为具象的艺术诗人抒写生活感受不再外向于自然,而是捕捉灵感,以有声有色的客观事物来曲折地表现自己微妙的内心世界。
记忆是无形的,难以捉摸的,而诗人却经过独特的艺术加工,运用化抽象为具象的艺术的意想叠加法,把无形的东西表现得鲜明而强烈。
诗人把“燃着的烟卷”,“绘着百合的笔杆”、“破旧的粉盒”、“凄暗的灯”等极为常见的事物,纷杂的集拢在一起,既写出了记忆的纷繁丰富,也形象地烘托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的广阔与微妙。
诗的第一节是一个概括,但已隐忍着把记忆当作活生生的而无限忠实自己的好友了。
这样,整首诗都贯穿“友人”的特征,赋予抽象的情感以有生命的形态。
诗的第二节写我的记忆几乎无处不在,诗人用了一系列细微的事物的排比,把过去和现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拉近了,泯灭了它们之间的距离,选择的意向具体充满的生活的气息,给人以形象的亲切感。
记忆到处都生存着,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这些具体的意象,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有很丰富的暗示性,是美好的爱情生活,是爱情的欢乐与枯萎,是在痛苦中不平静的散步……朦胧的境界深刻地刻画出诗人那颗不断的无时无刻地咀嚼过去美好而酸楚生活的灵魂。
2诗进入第三节,转而写记忆到来时的情感,它胆小,它怕“人们的喧嚣”,它是我孤寂的朋友,所以在寂寞时“便对我来作密切的拜访”,它以很低的声音和琐碎的话语,与诗人作不肯休止的谈心。
末尾的五行诗,更具体地透露了这“记忆”的内涵:“它的话是古旧的,老讲着同样的故事,它的音调是和谐的,老唱着同样的曲子,有时它还模仿着爱娇的少女的声音,它的声音是没有气力的,而且还夹着眼泪,夹着太息。
”古老的故事和同样和谐而古老的歌曲,这些意象,很容易唤起人们对爱情的联想,把这联想与“爱娇的少女的声音”、“眼泪”、“太息”放在一起来谈,这“眼泪”、这“太息”当然是记忆中来造访的少女的,抑或是记忆中度日的诗人心境的外射?四、以内在情绪的流动构筑诗形与旋律:从《雨巷》到《我底记忆》的形式变化《雨巷》: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法国象征派诗歌理论的完美融合《我底记忆》:现代主义的确立:由追求外在的音乐性到内在情绪的旋律性;口语化风格。
《我底记忆》是诗人戴望舒第一首“不借重音乐的诗”,全诗没有新格律诗式的整饬诗行,也没有一贯到底的平仄韵脚,诗人借重诗情——一种内在情绪的流动统贯全诗,以此构筑诗形并造成跳动的旋律,使全诗散而有章、活而有序,体现出朴素、平实且意蕴深厚的散文美。
戴望舒以一首《雨巷》成名于诗坛,叶圣陶赞许《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雨巷》这首诗作于1927年的春夏之交,年仅22岁的戴望舒,在诗歌艺术上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与法国象征派诗歌理论的完美融合。
《雨巷》更是借鉴了南唐李璟的名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戴望舒痴迷于从古诗词中寻找灵感,力图再创“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古典意境。
不仅内容上与古诗词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形式上更是追求古典诗词般的格律,平仄,音韵。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这丁香一般的清丽意境,这雨中的淡淡愁怨,音乐性的节奏,浅吟低唱似的吟咏,都给《雨巷》凭添了南唐诗词贯有的愁情;形式上追求韵脚的整齐划一,平仄安排有序,重复的词语,一唱三叹的结构,使得诗情如流水,缓缓而行,却又迂回曲折,小小的波浪时时腾起,而不失温柔的法度。
优美的词句,古典的诗情,乐曲似的可读性,富有象征意味的姑娘和丁3香,既是使戴望舒获得极大声誉的原因,也是他所追求的古典诗词与象征手法结合的境界体现。
如果就他当时所追求的诗歌理论来说,《雨巷》是成功的。
但是,如此整齐的韵脚,华美的词汇,回环往复的音节,哀怨的情调,融合在一起,在各种各样华美的词语中挑选出一个最能符合韵律的,这样刻意而为的诗虽然优美但是失之自然。
造作的诗情固然完美的无懈可击,却匠气太重,丧失了天然去雕饰的美,而这种美却是古典诗词追求的最高境界。
《雨巷》写成后不久,他对诗歌有了新的思索,《雨巷》这样的太象诗的诗歌已经不再是诗人追求的目标。
他的诗歌创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竟使我(杜衡)有点不敢相信是写了《雨巷》之后不久的望舒所作。
”这首标志着诗人风格转变的诗歌就是《我底记忆》。
“我底记忆是忠实于我的,忠实得甚于我最好的友人。
”开篇朴实,有如白话口语。
这种直爽毫不顾及格律的语句,已经离《雨巷》很远了。
“它存在在燃着的烟卷上,它存在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
它存在在破旧的粉盒上,它存在在颓垣的木莓上,……”一系列铺陈排比的句式来说明记忆的无所不在,同《雨巷》中“丁香一样的颜色”相比,同样是排比,却截然不同。
《雨巷》的排比是一唱三叹,是音乐性的回环往复。
而《我底记忆》则是数家常似的一一道来,是具体细节的描述。
戴望舒在《诗论零札》中说到:“诗不能借重音乐,它应该去了音乐的成分”。
《我底记忆》已经完全放弃了音乐性,放弃了歌唱,它是一种回归口语的诗歌,娓娓道来成为了它的风格。
诗歌的意象也由梦一般扑朔迷离的女郎变成了烟卷、笔杆、粉盒等最为日常的物品。
就像在《论诗零札》的第三条所说:“单是美的字眼的组合不是诗的特点。
”显然,他的诗歌创作印证了他的诗歌理论。
优美的词句、动人的音节所带给人的感官享乐,在诗人看来,应该是抛弃的成分。
诗是一种“全官感或超官感的东西” ,就在《我底记忆》中,单看这些类似白话的诗句,它们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一点诗的韵味,但是偏偏整体来读,抽象的记忆就好像已经活生生的站在眼前,“使人感到一种东西” 。
“它是胆小的,它怕着人们底喧嚣,但在寂寥时,它便对我来作亲密的拜访,它底声音是低微的,但是它底话是很长,很长,很多,很琐碎,而且永远不肯休:它底话是古旧的,老是讲着同样的故事,它底音调是和谐,老是唱着同样的曲子,有时它还模仿着爱娇的少女底声音,它底声音是没有气力的,而且还夹着眼泪,夹着太息。
这是典型的散文诗的风格,语言纯朴洗练,清新隽永,如果不考虑分行的格式,这些一气呵成的诗句在内容上衔接紧密,可以看作是一篇散文,它在形式上既有散文的特点,又有诗的味道。
随意洒脱的“散”中蕴涵着内敛整饬,平易直白中又有绵远悠长。
“很长,很4长,很多,很琐碎”的诗句,给人无尽回味。
这不仅是简单的语句重复,更是情感的跌宕延展。
诗人的情感是低沉的,他细细地描绘着记忆的特点,他的记忆并不是美好的,甚至总是有眼泪,太息,正是这样的很长,很长的记忆,让诗人欲罢不能。
或许他总是长久地回忆着某段过往时光,或许这段回忆太长久,有太多的事情总浮现诗人脑海,每一个生活片段,甚至一个难忘的眼神,事无巨细铺面而来。
在简单和缓的语句后面隐藏的是诗人矛盾复杂的情感。
这样没有气力又带着眼泪的回忆并不能说是美好的,但是诗人却常常地想起它。
在生活的每个地方每个时刻都会想起,是不由自主的回忆,是难以忘怀的回忆!我们不知道诗人到底在回忆些什么,也不知道是什么使他如此魂牵梦萦,更不知道他的记忆充满了怎样的太息,这永远不肯休的记忆又要伴他到何时?这些答案诗人是不肯告诉我们的,因为他“差不多把把诗当做另外一种人生,一种不敢轻易公开于俗世的人生”“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术语地来说,它底动机是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
所以,我们只能知道他对往事的怀念,只能知道那些伤感的回忆总是“拜访”诗人,但是伤感的秘密被戴望舒深深地隐藏了,记忆是戴望舒独自的记忆,这首诗也是只属于他一个人的诗,而我们却在他隐与不隐的话语间,获得了无限想象的余地,这种余地正是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