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
戴望舒生平简介

戴望舒生平简介戴望舒,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戴笠生平简介,供大家参阅!戴望舒简介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
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
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戴望舒人物经历1913年,入杭州鹾武小学读书,开始拥有私人阅读空间,阅读古典说部和《水晶鞋》、《木马兵》等外国童话。
1919年,考入宗文中学。
1922 年8月,首次公开发表文学作品小说《债》,载《半月》第1 卷第23期。
9月,与张天翼、施蛰存、叶秋源,李伊凉及马天骚等在杭州成立兰社。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师从田汉,在校期间,学习中外文学和革命理论,参加实际斗争。
1925年6月,上海大学被封。
秋,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
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
1927年写的《雨巷》。
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
1932年,任《现代》编辑。
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
1935年春,被里昂中法大学开除回国,开除原因一说是在中法大学学习1年多时间,不上课,不按时交作业,年终也不参加考试,到了期限即回国;一说是在西班牙旅游期间参加反法西斯游行,法国警方通知中法大学当局,这个学生不能再留法国。
3一4 月,乘船回国到上海。
不久,与施绛年解除婚约。
先开始筹办《现代诗风》杂志。
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
戴望舒最著名的三首诗

戴望舒最著名的三首诗
戴望舒最著名的三首诗包括《雨巷》、《寻梦者》和《萧红墓畔口占》。
以下是这三首诗的介绍:
《雨巷》: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人漫步在雨巷中的情景,表达了孤独、迷茫、失落和无奈的情感,同时也展现出一种唯美的诗意。
《寻梦者》:这首诗以“寻梦者”的口吻,表达了对梦想的追求和探索。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和比喻,描绘了寻梦者艰辛的历程,展现了一种对梦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萧红墓畔口占》: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萧红墓前口占而成的,表达了对已故友人的怀念和悼念。
诗中通过对萧红墓的描写和对生命的思考,展现了一种对生死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元日祝福》戴望舒 原文及赏析

《元日祝福》戴望舒原文及赏析元日,是新的开始,是希望的起点,是岁月更迭时那一抹璀璨的曙光。
戴望舒以其独特的笔触,为这一特殊的日子献上了真挚的祝福。
戴望舒的《元日祝福》原文如下:新的年岁带给我们新的希望,祝福!但新的年岁也带给我们新的忧伤。
在这光明与黑暗交替的时刻,我们回顾,我们前瞻,过去的一年,有欢乐也有悲酸。
我们在希望中欢呼,在忧伤中沉默,新的梦想在心中升起,旧的回忆却在心头缠绕。
但不论欢乐或悲酸,不论希望或忧伤,新的元日,新的开始,让我们勇敢地前行。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沉的语言,描绘了元日这一特殊时刻人们复杂的心情。
从诗歌的主题来看,戴望舒在《元日祝福》中,不仅仅是简单地庆祝新年的到来,更是对人生的一种思考和感悟。
新的年岁带来了新的希望,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是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然而,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忧伤,这并非是消极的情绪,而是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难和挫折的清醒认识。
这种对希望与忧伤的双重表达,使得诗歌更具深度和真实感。
在诗歌的结构上,戴望舒采用了先扬后抑再扬的方式。
开头强调新的年岁带来希望,紧接着指出也带来忧伤,形成一种起伏。
然后通过对过去一年的回顾,展现了欢乐与悲酸的交织。
最后,再次强调新的元日是新的开始,鼓励人们勇敢前行,给人以鼓舞和力量。
这种结构使得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语言运用方面,戴望舒的文字简洁明了,却又饱含深情。
“新的年岁带给我们新的希望”,直白地表达了新年带来的积极情感。
“在这光明与黑暗交替的时刻”,形象地描绘了元日这一特殊时间节点的特点,既有新的开始带来的光明,又有对过去的留恋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所形成的黑暗。
“新的梦想在心中升起,旧的回忆却在心头缠绕”,通过“新梦想”与“旧回忆”的对比,生动地展现了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复杂的内心世界。
从诗歌的意境营造来看,戴望舒成功地将元日这一具体的时间点,拓展为对人生历程的一种象征。
元日不仅仅是一年的开始,更象征着人生中无数个新的起点。
戴望舒

本。”
• 戴望舒从三十年代开始翻译法国诗歌,仅收录在 《戴望舒译诗集》中的就有包括雨果、魏尔伦、 果尔蒙、保尔•福尔、耶麦、比也 尔•核佛尔第、 苏佩维艾尔、瓦雷里、阿波里奈尔、爱吕亚、勃 德莱尔等诗人的诗作75首。
• 翻译书目
《少女之誓》法国 沙多勃易盎著,1928年,开明书 店
《鹅妈妈的故事》法国 沙.贝洛尔著,1928年,开 明书店
• 1932年他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 社。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 昂中法大学。不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欢去课 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 文著作上。当时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 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等 ,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许多小说集。 1935年春天,由于他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 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 。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早翻译介绍到中国来的。但诗人反复对照 原作后,仍然发现了译文中的多个“不当之 处”,由此可见诗人对待翻译严谨的态度,而 这种态度和认真也得到了友人的认同,在曾 的回信中回应说:“至于你对于我的《欧那尼 》剧译本批评的话,我极感你的忠实并承诺 自己会再仔细斟酌。
戴望舒生平简介

戴望舒生平简介推荐文章胡兰成简介与生平经历热度:胡适的生平简介内容热度:关于屈原的生平简介个人背景资料热度:有关吉鸿昌生平简介热度:陈云生平简介范文热度:戴望舒,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戴笠生平简介,供大家参阅!戴望舒简介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
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
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戴望舒人物经历1913年,入杭州鹾武小学读书,开始拥有私人阅读空间,阅读古典说部和《水晶鞋》、《木马兵》等外国童话。
1919年,考入宗文中学。
1922 年8月,首次公开发表文学作品小说《债》,载《半月》第1 卷第23期。
9月,与张天翼、施蛰存、叶秋源,李伊凉及马天骚等在杭州成立兰社。
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师从田汉,在校期间,学习中外文学和革命理论,参加实际斗争。
1925年6月,上海大学被封。
秋,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
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
1927年写的《雨巷》。
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
1932年,任《现代》编辑。
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
1935年春,被里昂中法大学开除回国,开除原因一说是在中法大学学习1年多时间,不上课,不按时交作业,年终也不参加考试,到了期限即回国;一说是在西班牙旅游期间参加反法西斯游行,法国警方通知中法大学当局,这个学生不能再留法国。
3一4 月,乘船回国到上海。
不久,与施绛年解除婚约。
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
现代诗人。
出身于职员家庭。
在杭州宗文中学求学时即喜爱文学,与杜衡、施蛰存一起切磋诗歌艺术、办文艺刊等。
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
此时戴望舒在文学爱好上接近法国象征派诗歌,如魏尔伦等人的作品,这对于以后他的诗歌创作起产生了重大影响。
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璐》旬刊上发表诗歌。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因参与革命宣传工作被上海法租界当局拘捕。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避离上海,至江苏松江。
后到北京,结识冯雪峰、李霁野等人,并在《莽原》上发表诗作。
1928年回上海,此后全力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译工作,开创了他诗歌创作的重要里程。
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于1929年出版。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时,曾翻译、介绍苏联的作品和论著。
其中《唯物史观的文学论》一书,为鲁迅、冯雪峰合编的《科学的艺术论丛书》之一。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时,即为成员。
但后来对某些文艺问题的看法与左翼作家有分歧。
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在上面发表许多著、译作。
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
此时编定诗集《望舒草》(收《我的记忆》集内部分诗作及此后所发表的新作,并附《诗论零札》一文),于1933年8月出版。
1934年曾去西班牙旅行,1935年从法国回国。
1937年1月,诗创作合集《望舒诗稿》出版。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孤岛”继续著、译,后于1938年5月赴香港。
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任理事,并在文协举办的文学讲习所讲课。
在香港期间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
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军占领。
他未及撤退,以抗日罪名被捕,陷狱中数月,健康受很大损害。
他在抗战爆发后所作诗歌后收入《灾难的岁月》(1948)。
戴望舒资料

雨巷诗人——戴望舒①戴望舒简介戴望舒(1905年3月5日~1950年2月28日),现代诗人,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原名戴朝寀,笔名艾昂甫、江恩等。
浙江杭县(今余杭市)人。
代表作:《雨巷》,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
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
先后创办过《璎珞》《文学工场》《新诗》等刊物。
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珞》旬刊上发表诗歌,处女作《凝泪出门》。
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
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带有明显的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兰、中国的李金发等人的影响。
1929 年出版的诗集《我底记忆》大部为此时期的作品。
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
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曾在该刊发表许多著、译作。
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或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
在这期间他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编定的诗集《望舒草》于1933年出版。
这一阶段的诗作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他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1935年从法国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7年出版诗作合集《望舒诗稿》。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继续著译,后于1938年5月赴香港,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任理事。
其间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诗刊《顶点》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香港为日军占领后,以抗日罪名被捕入狱,陷狱中数月,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他抗战开始后的作品,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转向积极明朗。
1941年所作《狱中题壁》和稍后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
这一时期作品后来收入《灾难的岁月》(1948年出版)。
戴望舒,的诗

《雨巷》【作者】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我用残损的手掌》【作者】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在天晴了的时候》【作者】戴望舒在天晴了的时候,该到小径中去走走:给雨润过的泥路,一定是凉爽又温柔;炫耀着新绿的小草,已一下子洗净了尘垢;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试试寒,试试暖,然后一瓣瓣地绽透;抖去水珠的凤蝶儿在木叶间自在闲游,把它五彩的智慧书页曝着阳光一开一收。
到小径中去走走吧,在天晴了的时候:赤着脚,携着手,踏着新泥,涉过溪流。
新阳推开了阴霾了,溪水在温风中晕皱,看山间移动的暗绿——云的脚迹——它也在闲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把它在海里养九年,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
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
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把桃色株放在你怀里, 把桃色珠放在你枕边, 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1、忧郁孤寂的情感基调
他的诗歌,绝大多数都是表现个人化的情感 体验,充满着无法自拔的忧郁凄凉的悲剧感。 这种忧郁凄凉的情绪,是戴望舒诗歌情感的 基本色调。
徐志摩是灵动飘逸的美,闻一多是凝重激越的 美。戴望舒的诗,给人一种忧郁凄凉之美。 他的诗歌最典型的意象是枯枝、落叶、暗夜、 黄昏、夕阳、荒坟、眼泪、雨巷等,构成一种 凄凉的意境;语调往往都是低调的,压抑的, 哀怨的。
原诗是一首七绝,写思妇之离愁。这两句是说,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 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 方相会而愁苦。这既是思妇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 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意境很美,含蕴无穷,历来为人所称道。
4.丁香花的色香都不轻佻,因此丁 香又是高洁的象征,有“花中君子” 的美称
• (一)尝试中的新诗:胡适作品 • 两个黄蝴蝶 • 双双飞上天 • 不知为什么 • 一个忽飞还 • 剩下那一只 • 孤单怪可怜 • 也无心上天 • 天上太孤单
创造社
• 1921年7 月由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郁达 夫、田汉等人组成。 • 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具有唯 美主义的倾向。 • 诗歌理论来源:华兹华斯 “诗歌强烈感情 的自然流露”。
性情:忧郁、内向、敏感
• • • • • “瘢 痕”之 志 不幸的情感生活: 初恋丁香姑娘——施绛年 温柔而美丽的穆丽娟 绝恋杨静
• "绝命书":“从我们有理由必须结婚的那
一天起,我就预见这个婚姻会给我们带来 没完的烦恼。但是我一直在想,或许你将 来会爱我的。现在幻想毁灭了,我选择了 死,离婚的要求我拒绝,因为朵朵(大女儿 戴咏素)已经5岁了,我们不能让孩子苦恼, 因此我用死来解决我们间的问题,它和离 婚一样,使你得到解放。”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丁香先生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虽 然 理 想 渺 茫 难 以 实 现 , 但 诗 人
仍 然 怀 着 对 理 想 的 追 求 和 憧 憬 。
• 朦胧的意象 • 从诗的意境构成看,这首诗不是客观现实的 • 写实,而是抒写诗人主观的“希望”,把在悠 长 • 雨巷中飘忽独行的姑娘作为自己感情的对应物。 • 姑娘这一意象是全诗艺术表现的重心。诗人以 • 丁香作喻,以通感的手法,把姑娘的颜色(视 • 觉)、芬芳(嗅觉)、忧愁(感觉)、梦中飘 • 过的丁香一般的行态(幻觉)表现出来。
叠象美、绘画美和雕塑美。
• 意象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没有空间和
时间观念,从而形成一种混沌的、整体的 感觉,表现诗人一刹那的感受。
•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 • • •
李白《静夜思》
• • • •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 • • • •
艺术渊源:法国象征派诗歌、美国意象派诗歌和以 T· S· 艾略特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潮 。 “诗歌不是情感的的放纵,而是情感的回避; 不是个性的表白,而是个性的回避; 唐五代 温李一派 内容:与社会公众主题相疏离,多聚焦于内心世界, • 抒写自我情绪与感觉
古典诗歌意象
• 意象并置,许多意象直接放在一起,形成
首先,从思想性格上看,戴望舒是悲情理想主义者, 总是体会到理想失去的苦痛和悲哀,他很少表达一 种乐观的追求和向往,更多地是对理想无法获得的 悲剧感受。
戴望舒是一个“寻梦者”。 他更善于体 验寻求过程中的忧郁悲凉的心境。
有一首诗,《寻梦者》:
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你的梦开出花来,
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
在你以衰老的时候。
这里,金色的贝,贝里桃色的珠子,象征着梦一 他是非常难于获得的,或者说几乎无法获得。这
样的理想。这种梦,是对人生的一种永恒的诱惑,
首诗情感类似鲁迅的“过客”精神,但是,戴望
舒却缺乏“过客”精神的那种坚毅顽强,他更多 的却是体会到了梦境失落的痛苦。
笔名”望舒”
出自屈原的《离骚》:
“前望舒使先驱兮, 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替月亮驾车的天神 。
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
作品系列
• 诗集有《我底记忆》、 《望舒草》、《望舒诗稿》 和《灾难的岁月》。早期 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 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 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 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 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 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 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 沉挚。
戴望舒
1.了解新诗的发展 ;
2.掌握丁香意象和丁香姑娘意象; 3.掌握作者描写丁香姑娘的手法; 4.掌握作者以失败的方式表现审美 理想的方法 ; 5.掌握《雨巷》的艺术特色
•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 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 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 加共青团。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 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2 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 《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 军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 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 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
戴望舒的忧郁,很多都带有现代派的那种荒原意识。
再次、从个人生活经历上,戴望舒一生饱受爱情挫折 的痛苦折磨,这种爱情悲剧,对戴望舒诗歌的悲剧情 绪具有更深刻的影响。 在戴望舒人生历程中,最具有悲剧意味的就是他的爱 情婚姻生活。他对女性缺乏吸引力。他先后与三个女 性恋爱结婚,但是,却始终没有获得幸福的爱情婚姻, 三个女性最终都离开了他。
3.象征爱情和幸福,有“爱情之花”、“幸 福之树”的美称。
• 李商隐《代赠》
• 芭蕉不展丁香结
• 同向春风各自愁
代
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 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
①芭蕉不展:芭蕉的蕉心没有展开。 ②同向春风:芭蕉和丁香一同对着黄昏清冷的春风(诗以芭蕉喻情人,以 丁香喻女子自己)。 ③丁香结:本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此处用以象征固结不解之愁绪。
美丽、高洁、愁怨、易逝
丁香花语
• 丁香花虽细小,但一团团,一簇簇,十分 可人,而且清香扑鼻,别具一格。在很多 地方,丁香花象征友情,在欧美:紫色丁 香花象征初恋;白色丁香花象征青春无邪。
1.丁香是一种婉约的植物,美丽而纤柔, 象征柔弱的女性。
2.丁香,又名百结,而且开放在暮春, 诗人面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是愁怨的象征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 于是一个梦静静的升上来了。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 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寻梦者》
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去寻求无价的珍宝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最能够体现戴望舒寻梦的特点的是《雨巷》。 梦,那种美丽、芬芳而哀怨的姑娘,它充满 着魅力和诱惑,却难以寻求,诗人所擅长的 就是对这种美丽的忧郁梦体验。
雨巷
诗歌抒发的是一种忧郁凄凉感情。 “雨巷” 重要意象。它是抒情主人公的所处的环境。 也可以说,是诗人戴望舒体验到的人生境 遇象征。就是说,戴望舒体会到的生活, 就如同在雨巷徘徊一样。阴郁、寂寥、狭 窄,又悠长悠长地没有止境,给人一种压 抑的感觉,这种 “雨巷” 暗示着忧郁凄凉 的心境。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பைடு நூலகம்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
• • • • • •
命名: 施蜇存受现代书局委托创办文艺刊物《现代》。 诗人群:戴望舒、施蛰存、金克木、何其芳、林庚等。 发展: 卞之琳于北平编文艺杂志《水星》,与《现代》 呼应,共同推动发展。 高潮: 36年10月戴望舒主编《新诗》杂志,并邀卞之 琳、冯至、孙大雨、梁宗岱等参与,把现代诗派 推向高潮。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 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 它有海上的风涛声, 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 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 金色的贝吐出来桃色的珠。
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是重要的意象。 它是诗人朦胧而美好的 “憧憬”、“渴 望”。这种美好的渴望、憧憬充满了悲剧 色彩。她虽然是美好的,但同样是忧郁凄 凉的,同样是忧愁、哀怨、凄婉,同时又 蒙蒙隆隆,飘忽不定,难以扑捉。最后, 这个姑娘在雨巷里消失,一切消失。她给 人一种水中望月雾里看花的朦胧感,可望 而不可及。
“我” 油纸伞 雨巷
篱墙
丁香
姑娘
整首诗说不清道 不明的迷蒙意境 都来源于“丁香” 两字,美丽的事 物总是和姑娘联 系在一起。“丁 香一样的姑娘, 丁香一样的忧 愁 。”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