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作品_戴望舒散文诗集
雨巷 戴望舒

丁香花,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
花常见有白色、紫色两种,开在暮春时节, 易凋谢。纤小文弱,清新幽雅,往往是高 洁、美丽、忧愁的象征。在诗中,诗人将 这种美赋予“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
美丽 高洁 愁怨 惆怅
丁香花纤小文弱,清香幽雅。古代诗人多以此立 意,写出不少古今传诵的名作,丁香因此成了古 代诗词中人们熟知的意象之一。 阅读下面的诗词, 说说“丁香”在做这里赋予了什么含义。 美 浣溪纱 南唐 李璟
(三)姑娘就是姑娘
诗人当时22岁,说他沉醉 爱情,也未尝不可
失恋的痛苦:
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 在1927年,他爱恋着同学施蜇存的妹 妹,后来恋爱失败了,戴望舒十分痛 苦。
姑娘指诗人自己 即“我”是实实在在的 我,而姑娘是理想的 “我”,未来的“我” 或另一层面的“我”
拓展延伸
这样美丽的意境,这些传统而又现 代的意象,怎么能不钩起读者的共 鸣。我想在座的同学们对于作者的 这种感情深有感触。那么拿起我们 自己的笔,发挥想象,把《雨巷》 改编成一篇散文或小说。
“我” 油纸伞 雨巷
篱墙
丁香
姑娘
雨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
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意境 充满了朦胧美。
凄清、幽寂、迷蒙
复古、怀旧、迷蒙
暮春时节,在寂寥的雨 中,一伞风雨凭添了氛 围的冷漠、凄清,抒情 主人公黯然消魂的形象 跃然纸上。
丁香,又名紫丁香,春季开花,开花为白
色或紫色,有淡雅细沉的香气。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美 丽 高 洁 哀 怨 彷 徨
哀怨又彷徨;
含蓄美——象征手法
戴望舒《雨巷》散文改编

戴望舒《雨巷》散文改编戴望舒《雨巷》散文改编引言:《雨巷》深蕴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清丽诗风的韵致,但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歌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雨巷》中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雨巷》改编散文,欢迎大家阅读!《雨巷》散文改编一有人说,江南的小巷是历史留给现实的入口。
是啊!雨后的江南小巷是心灵的圣地,心在红尘中沾满尘埃,不能辩识来去,不妨就让这江南雨巷的烟雨旧梦浸润你已疲惫的心灵!轻轻地走入小巷。
暮春的细雨在两旁的瓦棱上跳跃,忽而又顽皮地跳到青石板的路上,和他们在青石板上的伙伴们嬉闹着、喧哗着。
踩在青石板的路上,这一刻,随着细雨,滑入历史的最深处……撑着油纸伞,血管里冲涌着莫名的悲与喜,呼吸着空气里的清新,和岁月积淀下来的味道;江南的盛世在烟雨中落下了帷幕,惟有这雨后的江南小巷,褪尽纤华,延展着世人的想象。
空气中浸透着静谧。
幽远的小巷中,我的移动和杂着雨儿们的跳动,成全了小巷的生动。
小巷的两边是安然矗立着的老屋子。
一幢幢灰瓦白墙的老屋子,饱受了风雨的侵袭,彰显着一种沧桑积淀后的黯然。
灰白色的墙面在班驳间隐现时光的痕迹,青黑的瓦片耐不住寂寞,邀了几根闲草做伴。
几间铺子半敞着门面。
铺内,几人横靠着帐台边的木柱,正在打盹;忙碌着的小二,手脚极为麻利—端茶递水间,仿佛都不会激起哪怕一丝尘屑的飞扬。
大多数的屋子已是人去楼空,一把铁锁,锁住了一屋子的寂寞春秋。
透过门扉间的夹缝,瞅见一口八角的古井,井沿上残留着几片风吹落的树叶;眨眼间,似乎看见一个梳着两条小辫儿的`蓝衣少女蹲在井边,手中拿着极粗的衣捶,露出一口极白的牙齿,对着这边轻轻地微笑;一阵风吹过,扫落了井沿的树叶,也带走了姑娘的影象……依然是个空落落的院落,一把生了锈的铁锁!雨停了。
收起纸伞,听着檐下滴答的水声,由心底升腾起一种晃如隔世的落寞。
【戴望舒简介】戴望舒:戴望舒-人物简介,戴望舒-生平简历

【戴望舒简介】戴望舒:戴望舒-人物简介,戴望舒-生平简历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专题:戴望舒简介戴望舒() 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杭州,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因《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被称为“雨巷诗人”。
早年就读于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曾因宣传革命被捕。
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戴望舒简介_戴望舒-人物简单介绍戴望舒,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生于1905年3月5日,中学就读于皮市巷上的宗文中学堂。
1923年,戴望舒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译魏尔伦的诗。
他译诗的时候,正是写《雨巷》的时候。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
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
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次年春被营救出狱。
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
1949年6月以后戴望舒在北京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从事编译工作,1950年因病逝世。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戴望舒简介_戴望舒-生平简历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
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
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推荐,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
《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雨巷的丁香

雨巷的丁香1.《雨巷》《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的1927年夏天。
《雨巷》中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分别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以及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伤感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2.《不要这样盈盈的相看》《不要这样盈盈的相看》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写给自己第二任妻子杨静的。
于1927年12月发表于《莽原》。
面对伤感的女子,诗人反复的温存话儿终于打开了一扇哭泣的心窗。
没有烦闷,暴烈与喧哗,细致温存的话语衬托出了诗人宽厚仁慈与安静的形象,显示出了诗人柔情的一面。
3.《我的恋人》《我的恋人》是戴望舒写于1928年,收录于1929年4月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中的一首爱情诗。
它是诗人戴望舒写给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的。
作为一首初恋情诗,“我的恋人”在诗人心中是一个羞涩的恋人,也是诗人初恋时一种羞涩感情的表现。
4.《在天晴了的时候》《在天晴了的时候》是戴望舒写于抗战时期的一首诗,作者似表达心中的“淡然”、“宁静”和“暖意”又似乎等待着什么。
诗人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用“动态化”的表达方式,为我们绘出了一幅雨后放晴的乡村画卷,使人在感受清新的雨后村景时,又感受到诗人暗藏的深意。
在语言上诗人一韵到底,读来富有节奏感。
5.《对于天的怀乡病》《对于天的怀乡病》是昭示戴望舒精神上的孤独和寂寞的一首诗。
身处繁华都市,身边人潮汹涌,车流如织,但作为一个对乡村文明念念不忘的怀乡者,热闹是别人的,诗人什么也没有。
此诗以独特的表现方法,体现诗人渴望回返精神的宁静世界。
6.《致萤火》《致萤火》是一首“高度个性化的现代抒情诗”。
诗歌可以用一个字概括戴望舒先生情感处置方式,那就是“殉”。
“一双纤纤小手为我轻披上薄被”这是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温馨场景。
此诗不是平铺直叙,而是由一个个故事片构成,几个片段串联,节奏韵律与“情感的变异”结合得很好。
戴望舒现代诗歌《雨巷》

戴望舒现代诗歌《雨巷》戴望舒现代诗歌《雨巷》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诗歌吧,诗歌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诗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戴望舒现代诗歌《雨巷》,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也有人把这些意象解读为反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的缩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雨巷作者: 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寒漠、凄清,又惆怅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
浙江杭州人。
中国现代派代表诗人之一。
因诗作《雨巷》一度被人称为“雨巷诗人”。
著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作品赏析内容鉴赏戴望舒的诗深蕴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清丽诗风的韵致,但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歌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戴望舒的诗集及赏析

戴望舒经典诗歌及赏析: 每次看到戴望舒,小编都会想到那个丁香般美好的女子,这是出自他的诗——《雨巷》,也是小编非常喜欢的一首诗。
因为一首诗爱上一个人,戴望舒这个忧愁伤感的诗人让小编心疼。
他写的诗小编都会去读,其中许多都堪称经典。
今天起名网的小编与大家一起分享一篇戴望舒经典诗歌及赏析,送给和小编一样喜欢戴望舒的人~戴望舒简介戴望舒经典诗歌及赏析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
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主要作品诗歌合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戴望舒诗存》理论合集:《小说戏曲论集》、《读李娃传》翻译作品:《少女之誓》法国沙多勃易盎著、《鹅妈妈的故事》法国沙.贝洛尔著、《意大利的恋爱故事》、《两次战争间法国短篇小说集》、《意大利短篇小说集》、《小城》等作品 。
诗歌艺术特点戴望舒的诗歌作品虽然不多,而且大多是短诗。
但在诗歌艺术上,却呈现出了独特的成就与魅力。
他的诗歌中内含的多种思想艺术气质,都显示着或潜存着新诗的发展与流变的种种动向。
新诗发展的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多少名噪一时的闻达者随着时光的流逝只剩下文学史价值,不再具备文学本身的价值;而戴望舒的诗虽几经命运沉浮,却始终魅力不减,风流了几十载。
诗人从汲取中国古典诗词的营养到采撷西方现代派手法,最终走向咏唱现实之路,几经寻觅和创新,形成了自己诗歌的特殊风格和色调。
尤以其诗境的蒙胧美、语言的音乐美和诗体的散文美为主要特色。
1、诗境的蒙胧美戴望舒将法国象征派作为自己偷食的禁果,以此用来丰实自己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
30年代诗歌戴望舒卞之琳

这是一首纯意象诗:
诗人抽去了语义上前后的因果关联,综合视觉、 听觉、幻觉等各种类型的意象,借助一串有声 有色的物象来暗示某种飘渺恍惚的记忆,其中 有诗人对昔日记忆中事物的眷恋,也有内心隐 藏的空虚和寂寞。诗中涉及的幽微的铃声、小 小的渔船、青色的珍珠、残阳、微笑、古井等。 不仅是古诗中常用的意象,积淀着悲凉感伤的 情思,而且内涵与情调也都具有同一指向,即 它们都是稍纵即逝的美好事物,形断意连,意 与象浑,构成了一个情思隐约、意境深邃的朦 胧画卷。
独特的性格气质——忧郁、自卑、自恋、 怯懦、要强等等,正是这些性格气质, 影响了他对爱情的追求。
望舒轶事
人生中的三次悲情婚恋——
1928-1935 施绛年(施蛰存之妹) 1935-1941 穆丽娟(穆时英之妹) 1943-1948 杨静
如《雨巷》
《雨巷》最初发表在 1928年8月的《小说 月报》 是戴望舒象征主义诗 歌的代表作,也是他 的成名作。
《雨巷》是诗人在黑暗现实和孤寂的生 活中一种美好而朦胧的理想象征。作者 希望找回那失落的理想,整首诗如一首 迷离飘忽的梦幻曲,回荡着浓重的感伤 情绪。
(四)戴望舒诗歌艺术特点
1、诗艺的自觉探 索
《诗论零札》 浪漫主义-接受法国 浪漫派作品影响 象征主义-对法国象 征派诗歌艺术的借鉴 传统诗艺的融合-晚 唐李商隐、温庭筠
第二节 戴望舒 卞之琳
一、戴望舒
(1905—1950), 原名戴梦鸥,浙江杭 州人,早年就读于上 海大学、震旦大学, 曾因宣传革命被捕。 现代派诗人群的领袖, 现代诗人、翻译家、 古典文学研究者。
(一)诗歌创作历程来自1928年8月,《小说月报》发表其成名 作《雨巷》一诗,享誉一时,获“雨巷 诗人”之称。 1930年3月2日,参加左联成立大会, 成为左联成员。 1932年赴法国留学,深受法国诗派的影 响。
戴望舒《山行》读后感

戴望舒《山行》读后感《山行》是中国现代作家戴望舒创作的一篇散文,描写了作者在山中行走的经历和感悟。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作者向读者展示了山峦的壮美和恢宏,以及人与自然的亲近与融合。
这篇文章读后让人感到震撼和思考,触动了我内心最深处的感受。
文章以一种叙事的方式展开,作者描述了自己漫步在山脉之间的情景。
他描绘了山的宏伟和壮丽,山峰的高耸与巍峨,以及山间清晨的静谧和清新。
这些生动的描写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同时,作者还描绘了山间的植被和生物,让人感受到山中生物的活力与生机。
我想,这种生物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一种思考。
通过描写山行的经历,作者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他说:“我不愿注视英雄酒后的脸...无醉脸,碰不痛的长江...浮云...草原...人生百味的酸甜。
”这些诗意的描述使我不禁想到人对于世间事物的浮躁和追求,以及对于真实人生和情感的追求。
作者认为,人生应该是真实的、质朴的,而不应该是虚伪的、浮华的。
通过山行,作者体味到了真实的人生和真实的情感,他感到了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在我看来,《山行》不仅仅是一个描述自然景观的散文,更是一部诗意的哲学作品。
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将自然与人生相联系,让我们思考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生的真谛。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忽略了与大自然的亲近与感悟,忙于追求功名利禄,身不由己。
而作者通过山行,重新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这给我们提醒,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和生活,重新认识和珍惜大自然。
通过阅读《山行》,我深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山的壮美和恢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生机。
同时,作者还通过山行的经历,让我们思考人生的真谛和自己的内心。
这篇文章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意识到了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也应该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去追求真实的人生和情感。
总之,《山行》是一篇引人深思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