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代表作品

合集下载

戴望舒诗选

戴望舒诗选

戴望舒诗选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市)人。

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

中国现代派代表诗人之一。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

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魏尔伦的译诗。

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

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引起轰动,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出版。

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曾在该刊发表许多著作和译作。

同年11月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在继续从事著译活动的同时,于1933年出版了诗集《望舒草》。

这一阶段的诗作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戴望舒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1935年从法国回国。

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1937年出版诗作合集《望舒诗稿》。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5月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

1941年被捕入狱,写下《狱中题壁》和《我用残损的手掌》等作品。

这一时期作品后来收入《灾难的岁月》于1948年出版。

1949年在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1989年《戴望舒诗全编》出版。

雨巷忧郁夕阳下古神祠前秋夜思对于天的怀乡病印象夜蛾白蝴蝶烦忧秋天的梦偶成断指我的记忆游子谣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过旧居八重子在天晴了的时候致萤火赠克木夜行者眼我思想乐园鸟萧红墓畔口占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秋天的梦》戴望舒 原文及赏析

《秋天的梦》戴望舒 原文及赏析

《秋天的梦》戴望舒原文及赏析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以细腻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

《秋天的梦》是他的一首经典之作,以下是原文及赏析。

原文:迢遥的牧女的羊铃,摇落了轻的树叶。

秋天的梦是轻的,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

于是我的梦静静地来了,但却载着沉重的昔日。

唔,现在,我有一些寒冷,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

赏析:《秋天的梦》开篇以“迢遥的牧女的羊铃,摇落了轻的树叶”营造出一种悠远、空灵的氛围。

羊铃的声音在遥远的地方传来,轻轻摇落了树叶,仿佛这声音具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能够触动自然的变化。

这里的“轻”字不仅形容树叶的飘落,也暗示了秋天梦的轻盈、虚幻。

“秋天的梦是轻的,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诗人将秋天的梦与牧女之恋相联系,赋予梦以浪漫而纯洁的色彩。

牧女之恋或许是羞涩的、含蓄的,如同秋天的梦一般,轻盈而美好。

然而,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于是我的梦静静地来了,但却载着沉重的昔日”,这种转折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原本轻盈的梦,却承载着过去沉重的回忆,这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复杂的情感。

“唔,现在,我有一些寒冷,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诗的结尾处,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

寒冷和忧郁的情绪交织在一起,让人感受到他深深的孤独和无奈。

这种情绪或许是因为回忆中的痛苦,或许是对现实的迷茫。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短小精悍,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戴望舒以其独特的笔触,描绘了秋天如梦般的氛围,同时也展现了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

在诗歌的意象运用上,羊铃、树叶等自然元素的引入,使诗歌具有浓郁的田园气息和自然之美。

羊铃的声音象征着远方的呼唤,树叶的飘落则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凋零。

这些意象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美感,也为诗人情感的表达提供了依托。

在语言风格上,诗歌简洁明快,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情感的力量。

诗人通过巧妙的用词和节奏的把握,使诗歌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此外,这首诗还体现了戴望舒诗歌创作中的象征主义特点。

戴望舒

戴望舒
戴望舒
+ + + + + + + + + +
生平简介 代表作品 诗歌创作历程 名作赏析 雨巷 雨巷》 《雨巷》赏析 诗歌艺术特点 诗歌中的不足 望舒之死 后人评价
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 戴望舒( ~ )现代诗人、 文学家 。又称“雨巷诗人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 又称 雨巷诗人”, 雨巷诗人 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 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 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 今 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浙江杭县( 杭州市余杭区)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 杭州市余杭区)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 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 前望舒使先驱兮, 意 前望舒使先驱兮 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 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 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 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 后面由风神飞 廉作跟班。 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 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 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 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诗歌创作,大体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其早期的 诗歌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流,情调比较低沉,有较多 的感伤气息。他的第一部诗集《我的记忆》中,收录的作品大 多都是情诗和愁诗。尤其是“旧锦囊”辑中留存的12首诗作, 大体都是抒发这种个人哀愁感伤情绪的作品。1928年发表于 《小说月报》的《雨巷》,标志着诗人在新月派的影响之下由 浪漫式抒情向象征式表现的一个转折,戴望舒也因此而赢得了 “雨巷诗人”的美誉。
语言的音乐美
戴望舒曾说:“诗的情绪不是用摄影机摄出来的,它应当用巧 戴望舒曾说: 诗的情绪不是用摄影机摄出来的, 妙的笔触描出来。这笔触又是活的,千变万化的。 妙的笔触描出来。这笔触又是活的,千变万化的。”这里所说的 “巧妙的笔触”就是用艺术的语言筑造诗歌。 巧妙的笔触”就是用艺术的语言筑造诗歌。

戴望舒《雨巷》作品赏析

戴望舒《雨巷》作品赏析

戴望舒《雨巷》作品赏析戴望舒《雨巷》作品赏析导语:诗人戴望舒的代表作《雨巷》,既有着淡淡的彷徨和哀伤,又有着淡淡的浪漫。

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暗衬出忧伤、哀怨的情怀,如精美的艺术品,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结和雨中愁怅朕在一起了。

他有一首《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做为人们愁心象征的,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

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居“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认为不能这样看。

中国近代诗诗人

中国近代诗诗人

中国近代诗诗人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诗人:
1. 徐志摩:中国现代诗人、作家、散文家、新月派诗人,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2. 戴望舒:中国现代诗人,代表作品有《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等。

3. 闻一多: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品有《七子之歌》《红烛》等。

4. 林徽因:中国现代诗人、作家、建筑师、新月派诗人,代表作品有《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等。

5. 海子:中国当代诗人,代表作品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梦为马》等。

这些诗人的作品对中国近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诗歌风格各异,但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雨巷》文本解读

《雨巷》文本解读

《雨巷》文本解读一、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名承,字朝安。

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祖籍南京祖洪成古村,现代诗人,翻译家。

代表诗歌作品《雨巷》、《我的记忆》。

先后在鸳鸯蝴蝶派创办的刊物上发表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与杜衡、张天翼和施舊存等成立过文学小团体“兰社”,并且创办了《兰友》旬刊。

“望舒”这个名字自取于屈原《离骚》中的“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其代表性诗作有:《雨巷》、《我思想》、《寒风中的闻声》、《偶成》、《无题》、《我用残损的手掌》、《在天晴了的时候》、《烦扰》等。

二、创作背景《雨巷》写于1927年,这部作品是影响戴望舒最大的作品之一,他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誉。

1927年的夏天中国正笼罩在大革命失败的阴影之下,全国人民特别是充满希望的年轻人承受着失败的痛苦,对于现实社会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另外,戴望舒早年留学法国,同时也是一名出色的翻译家,和许多勤工俭学的中国留学生一样,其深受法国文化特别是法国文学的影响,波德莱尔、魏尔伦,兰波等人的象征主义就对戴望舒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后来他也翻译过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创作手法深受其影响。

三、文本解读诗中主要描写了主人公“独自撑着油纸伞”在寂寥的雨巷彷徨,他希望遇到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她和主人公一样也独自徘徊在这凄清的雨巷里,姑娘和诗人擦肩而过,她“静默地走近”,好像梦一样飘过,只是这梦“凄婉迷茫”。

诗人目送姑娘离开,直到她走到雨巷的尽头。

姑娘的离开伴随着仿佛唱着哀曲的雨,也使她的颜色消失,带走了她的芬芳,包括她叹息一般的目光,都渐渐离诗人而去。

到最后又只剩诗人独自一人在这空无一人的雨巷里彷徨,好像刚刚路过的姑娘似梦一样,依旧让人向往,充满希望。

丁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丁香花香气浓郁、颜色淡雅,很多诗人借物喻人,以表达自身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美好志愿,也象征着作者自身的革命思想。

戴望舒的诗集作品

戴望舒的诗集作品

戴望舒的诗集作品:
戴望舒(1909-1947)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他的诗集作品有《现代诗选》、《读他的诗》、《戴望舒全集》等。

以下是一些戴望舒的知名诗集作品及其代表作品:
1. 《现代诗选》:收录了戴望舒早期的一些优秀作品,包括《明天的歌》、《山坡》、《绿衫女孩》等。

2. 《读他的诗》:这本诗集收录了戴望舒翻译的一些国外著名诗人的作品,同时也包括了一些他自己的诗歌作品。

这本诗集展示了他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诗歌的熟悉和理解。

3. 《戴望舒全集》:是戴望舒诗歌作品的集大成之作,收录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诗歌作品,包括他的早期作品、代表作以及晚年的作品。

该诗集全面展示了戴望舒的诗歌创作风格和主题。

戴望舒的诗歌作品以其深邃的思考、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扣人心弦的情感而闻名,其诗歌作品经典而深入人心,对中国现代诗歌界产生过重要影响。

戴望舒简介及作品.

戴望舒简介及作品.

戴望舒(1905.3.51950.2.28),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人,原名戴梦鸥,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

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璎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

1927年写的《雨巷》。

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雨巷》,受到了叶圣陶的极力推荐,盛赞他“替新诗开创了一个新纪元”,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因此他被誉为雨巷诗人。

1932年他参加施蛰存主持的《现代》杂志编辑社。

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

不过在留学期间,他并不喜欢去课堂听课,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翻译外文著作上。

当时他翻译了《苏联文学史话》、《比利时短篇小说集》和《意大利短篇小说集》等,另外还研读了西班牙作家的许多小说集。

1935年春天,由于他参加了法国和西班牙的一些反法西斯游行,被学校开除,于是便启程回国。

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

《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

抗日战争爆发后,戴望舒转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且创办了《耕耘》杂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表作品
《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此外还有《寻梦者》、《单恋者》、《烦忧》等。

1923年入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1925年转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并于翌年就读于该校法科。

先后创办过《璎珞》、《文学工场》、《新诗》等刊物。

1926年春,开始在与施蛰存合编的《璎珞》旬刊上发表诗歌,处女作《凝泪出门》。

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

这一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保留着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及欧洲浪漫主义诗歌的痕迹,并带有明显的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兰、中国的李金发等人的影响。

1929年出版的诗集《我的记忆》大部分为此时期的作品。

1932年《现代》月刊创刊,他曾在该刊发表许多著、译作。

同年11月赴法国,曾在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学肄业或旁听,并继续从事著、译活动。

编定诗集《望舒草》于1933年出版。

这一阶段的诗作数量较多,艺术上也较成熟,在创作中最具代表意义,他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1935年从法国回国。

1937年出版诗作合集《望舒诗稿》。

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上海继续著译,1938年5月赴香港。

与许地山等人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任理事。

其间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国作家》等。

香港为日军占领后,以抗日罪名被捕,陷狱中数月,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抗战开始后的作品,从生活、情绪到艺术风格转向积极明朗。

1941年所作《狱中题壁》和稍后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表现了民族和个人的坚贞气节。

这一时期作品后来收入《灾难的岁月》,1948年出版。

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上海师范专科学校任教。

1948年再次去香港,1949年辗转到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在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工作。

1989年《戴望舒诗全编》出版。

诗集主要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

著作书目
《我的记忆》(诗集)1929年,水沫书店
《望舒草》(诗集)1933年,现代书店
《望舒诗稿》1937年(自费出版)
《灾难的岁月》(诗集)1948年,星群
《戴望舒诗选》1957年,人文
《小说戏曲论集》1958年,作家出版社
《戴望舒诗集》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