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4“文言文翻译题”配套检测-附详细答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练习(共12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文言文翻译练习(共12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高世则字仲贻,幼以恩补左班殿直,至内殿崇班。

当高宗艰难中,世则尝在左右,寝处不少离。

大元帅府建,改元帅府参议官,因请布檄诸路,以定人心。

进遥郡承宣使,不拜。

高宗承制,转越州观察使。

世则居温州,帝遣中使谕守臣以时给奉禄,凡积二万缗,因请以裨郡费。

(节选自《明史·卷四百六十四列传》,有删改)(1)大元帅府建,改元帅府参议官,因请布檄诸路,以定人心。

(2)帝遣中使谕守臣以时给奉禄,凡积二万缗,因请以裨郡费。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

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弗谢,入闺。

久之,越石父请绝。

晏子慢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

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

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1)弗谢,入闺。

久之,越石父请绝。

(2)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曹洪字子廉,太祖从弟也。

太祖起义兵讨董卓,至荥阳,为卓将徐荣所败。

太祖失马,贼追甚急,洪下,以马授太祖,太祖辞让,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

”遂步从到汴水,水深不得渡,洪循水得船,与太祖俱济,还奔谯。

(节选自《魏书·曹洪传》,有删改)(1)太祖起义兵讨董卓,至荥阳,为卓将徐荣所败。

(2)遂步从到汴水,水深不得渡,洪循水得船,与太祖俱济,还奔谯。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李宝,河北人。

尝陷金,拔身从海道来归。

谍闻,高宗谓宰臣曰:“李宝顷因召对,询以北事,历历如数。

且以一介脱身还朝,陛对无一毫沮慑,是必能事者。

”乃授浙西路马步军副总管,驻割平江,与守臣督海舟捍御。

新中考语文配套检测题: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新中考语文配套检测题: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解析)

第二章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李存审①出镞②教子李存审出于寒微,尝戒诸子曰:“尔父少提一剑去乡里,四十年间,位极将相。

其间出万死获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镞者凡百余。

”因授以所出镞,命藏之,曰:“尔曹③生于膏粱④,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

”【注释】①李存审:五代时后唐的大将。

②镞(zú):箭头。

③尔曹:你们。

④膏粱:膏,肥肉。

粱,精米。

膏粱,表示精美的食物,指富贵生活,比喻富贵人家。

1.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尝.戒诸子(尝试)B.少提一剑去.乡里(离开)C.因.授以所出镞(因此)D.当.知尔父起家如此也(应当)2.对文本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存审出身寒微,凭借战功官至相位。

B.李存审告诫儿子是因为怕他们忘本。

C.李存审教子的主旨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恰好相反。

D.李存审出镞是为了告诫儿子们:今日富贵来之不易,在安逸的生活中不可忘本,要努力有所作为。

(二)顾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

欢年六七岁,父使驱田中雀,欢作《黄雀赋》而归,雀食过半,父怒,欲挞之,见赋乃止。

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亡者。

八岁,诵《孝经》《诗》《论》。

及长,笃志好学。

母年老,躬耕诵书,夜则燃糠自照。

同郡顾恺之临县,见而异之,遣诸子与游,及孙宪之,并受经句。

1.以下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使驱田中雀:父亲让他驱赶田里的麻雀。

B.无遗亡者:没有漏掉的。

C.躬耕诵书:(顾欢)一边亲自种地,一边读书。

D.见而异之:用奇怪的眼神看他。

2.对文本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的主题是勤奋好学。

B.顾欢的父亲和同郡的顾恺之都是阻拦顾欢学习的人。

C.顾欢“于舍壁后倚听”的结果是“八岁,诵《孝经》《诗》《论》”。

D.短文启示我们:只要勤奋好学,任何困难都可克服,并且有所成就。

(三)马价十倍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卖骏马者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

高中文言文阅读翻译题及标准译文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翻译题及标准译文答案

语文文言文阅读翻译测试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苗晋卿,字元辅,潞州壶关人,世以儒素称。

擢进士第,调为修武尉,累进吏部郎中、中书舍人,知吏部选事。

方时承平,选常万人,李林甫为尚书,专国政,以铨事委晋卿及宋遥,然岁命它官同较书判,核才实。

天宝二年,判入等者凡六十四人,分甲、乙、丙三科,以张爽为第一。

爽,御史中丞倚之子,倚新得幸于帝,晋卿欲附之,爽本无学,故议者嚣然不平。

安禄山因言之,帝为御花萼楼覆实,中裁十一二,爽持纸终日,笔不下,人谓之“曳白”。

帝大怒,贬倚淮阳太守,遥武当太守,晋卿安康太守。

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晋卿曰:“公门当下,况父母邦乎?”郡太守迎犒,使所属令行酒,酒至,必立饮白酹,侍老有献,降西阶拜而饮,时美其恭。

安禄山反,窦廷芝弃陕郡不守,杨国忠本忌其有望,即奏“东道贼冲,非大臣不可镇遏”,授陕郡太守、陕虢防御使,晋卿见帝,以老辞,忤旨,听致仕于家。

车驾入蜀,搢绅多陷贼,晋卿间道走金州。

肃宗至扶风,召赴行在,拜左相。

平京师,封韩国公,食五百户,改侍中。

玄宗崩,肃宗疾甚,诏晋卿摄冢宰,因让曰:“矢行遣诏,皇帝三日听政,稽祖宗故事,则无冢宰之文,奉遣诏则宜听朝。

惟陛下顺变以幸万国。

”帝不听。

后数日,代宗立,复诏摄冢宰,固辞乃免。

时年老蹇甚,乞间日入政事堂,帝优之,听入阁不趋,为御小延英召对。

宰相对小延英,自晋卿始。

永泰初薨,年八十一,赠太师,京兆少尹护丧,谥曰懿献,元载未显时,为晋卿所遇,载方相,故讽有司改谥文贞。

(《新唐书?苗晋卿传》)(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B. 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C. 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D. 明年/徙魏郡/即充河北/采访使居三年/政化大行/尝入计谒/归壶关/望县门辄步/吏谏止/(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薨:古代只把诸侯或有爵位的官员死去,称为薨。

2017年湖北省高三四月调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7年湖北省高三四月调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7年湖北省高三四月调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017年湖北省高三四月调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017年湖北省高三四月调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注:本套试卷也被当作黄冈市2017年高三年级4月调研考试语文试卷用,不再另有他题。

特此说明。

第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远去的邮驿如果不把商亡后箕子东奔朝鲜的传说以及对徐福东渡结局的猜测算在内,今天及时更新中……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B.C.D.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B.C.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B.C.D.(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好天气【英】罗纳德·邓肯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B.C.D.5.文章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6.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我并不比你瞎,只不过是我的眼睛看不见而已这句话的理解。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周有光的传奇人生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B.C.D.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B.C.D.E.9.作为人物传记,本文引用了周有光先生的很多话语,请结合文本概述这样表达的好处。

(4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节选自《金史·张行信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B.C.D.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B.C.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B.C.D.13.把下面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2)(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2017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翻译(专业版)

2017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翻译(专业版)

2017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翻译(专业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考卷:文言文阅读含解析2017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高考AB卷: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含解析传记类A卷全国卷一、(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

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

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帝临哭,辍朝三日。

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

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解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2017.4答案以及翻译

2017.4答案以及翻译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人。

九岁就能写文章,不到二十岁,《五经》、《三史》等书全已通晓,拜本地魏校作老师。

嘉靖十九年考取举人,以后考了八年进士都没有中。

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读书讲学。

学生常达几百人,都称他震川先生。

嘉靖四十四年,归有光才考取进士,授官长兴知县。

他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来进行治理。

每次审理案件,把妇女儿童领到案前,说着尖细的吴语,断完案,把人打发走,不写判决书。

上级的命令不切实际,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

与上司有所争执,就径自照自己的意思办。

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就调他去作顺德通判,专管马政。

明代,进士作县令没有晋升副职的。

因此,调任通判名为提升,实际上是很重的贬谪。

隆庆四年,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平素与有光交好,引荐他作南京太仆丞,掌管内阁制敕房,编撰《世宗实录》,死在任上。

归有光作古文,以经术为本,喜欢太史公的《史记》,参透其中的神理。

当时王世贞为文坛盟主,有光尽力和他分庭抗礼,把他看作狂妄而平庸的大人物。

世贞心里很不痛快,但以后也对有光佩服得五体投地,给他写赞语说:“一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统,我哪里是走的另一条路,只是自伤长久以来没有什么成就啊!”他就是这样推崇归有光。

归有光在特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后来的德清县胡友信和他齐名,世人并称他们为“归、胡”。

注:本传以归有光的才学和胆识为主展开叙述,不论是为官,还是为文,都突出了他有主见的特点。

第1段写他读书成长和讲学的情况;第2段写他为官的经历;第3段写他在古文方面的作为;第4段写他在经学研究方面的地位和影响。

项脊生说:巴蜀地方有个名叫清的寡妇,她继承了丈夫留下的朱砂矿,采矿获利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筑“女怀清台”纪念她。

刘备与曹操争夺天下,诸葛亮出身陇中由务农出而建立勋业。

当这两个人还待在不为人所知的偏僻角落时,世人又怎么能知道他们呢?我今天居住在这破旧的小屋里,却自得其乐,以为有奇景异致。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模拟质量检测试卷附解析1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模拟质量检测试卷附解析1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模拟质量检测试卷附解析1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干②州官。

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干:求见。

③沟恤:沟渠。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 ②自谓可将十万________③竟不可得________ ④恒独步庭阶________(2)下列加下划线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惟此六字惟手熟尔B.一老河兵闻之何陋之有C.几为所擒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古人岂欺我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3)翻译下列句子①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②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4)(乙)文中刘羽冲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从讲学家和刘羽冲失败的经历中,你明白了什么?2.古文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文言文翻译训练题(附参考答案)

文言文翻译训练题(附参考答案)

文言文翻译训练题(附答案)辽宁省营口开发区熊岳高中丁君 2003年10月30日1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

尹于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

”关尹子曰:“未可。

”退而习之三年,又报以关尹子。

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

”关尹子曰:“可矣。

守而勿失也。

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列子·说符篇》2.王元泽(即王雱,王安石的儿子)数岁时,客有以一獐一鹿同笼以问雱:“何者是獐?何者为鹿?”雱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

”客大奇之。

------《梦溪笔谈》3.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欧阳发《欧阳公事迹》4.贾岛初赴举,在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推”字,炼之未定。

于驴上吟哦。

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

俄为左右拥至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

”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

”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宋《诗话总龟推敲》5.李超,宇魁吾,淄之西鄙人。

豪爽好施。

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

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

有薄技,请以相授。

”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

三月,艺颇精,意甚得。

僧问:“汝益乎?”曰:“益矣。

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僧笑令李试其技。

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交叉而立。

僧又笑曰:“可矣,于即尽吾能,请一角低昂。

”李欣然,即各交臂作势。

既而技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

僧忽一脚挪,李已仰跌丈余。

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 ------《聊斋志异》6.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题”配套检测A卷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索字巨秀,少有逸群之才。

举秀才,除郎中,转南阳王模从事中郎。

刘曜将刘聪侵掠关东,以为奋威将军以御之,斩聪将吕逸,又破聪党刘丰。

聪将苏铁、刘五斗等劫掠三辅,除冯翊太守。

有威恩,华夷向服,贼不敢犯。

及怀帝蒙尘,乃赴安定,与安夷护军曲允频破贼党,迁定宗庙。

后自长安伐刘聪,聪将赵染杖其累捷,帅精骑数百与战,大败之,染单马而走。

以功转骠骑大将军、左仆射。

刘曜复率众人攻冯翊,帝累征兵于南阳王保。

保左右议曰:“蝮蛇在手,壮士解其腕,且断陇道,以观其变。

”从事中郎裴诜曰:“蛇已螫头,其可截不?”保以胡崧行前锋都督乃发。

麹允欲挟天子趣保,以保必逞私欲,乃止。

(节选自《晋书·索传》)(1)聪将赵染杖其累捷,帅精骑数百与战,大败之,染单马而走。

译文:(2)麹允欲挟天子趣保,以保必逞私欲,乃止。

译文:参考答案:(1)刘聪手下大将赵染依仗自己屡次打胜仗,率领数百精锐骑兵与索交战,索大败赵染,赵染一个人骑马逃跑。

(“聪”“赵染”“数百”“”“染”翻译时应该保留;“将”“杖”“累”“帅”“捷”“战”“走”翻译时应该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2)麹允打算挟持愍帝去投奔司马保,索认为司马保必会借机实现自己的私人欲望,于是阻止了麹允。

[“麹允”“天子”“保”“”“保”翻译时应该保留;“欲”“挟”“趣”“以”“逞”“止”翻译时应该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乃止”为省略句,翻译时需要补充为“乃止(之)”]参考译文:索字巨秀,年轻时才能就超越常人。

后来他被举荐为秀才,授予郎中,调任为南阳王司马模的从事中郎。

刘曜(前赵昭文帝,匈奴族)手下将领刘聪派兵劫掠关东地区,南阳王任命索为奋威将军前去抵御,索斩杀刘聪的大将吕逸,又攻破刘聪党羽刘丰的军队。

而刘聪的大将苏铁、刘五斗等人劫掠三辅地区,南阳王任命索为冯翊太守。

索向来恩威并施,汉族和外族向来都佩服他,敌人不敢进犯三辅。

等到晋怀帝司马炽(永嘉五年,刘聪的军队攻入都城洛阳,晋怀帝在逃往长安途中被俘,后被毒杀)逃亡,索于是奔赴安定,与安夷护军曲允频频攻破贼人,迁移并安定宗庙。

后来索从长安出兵讨伐刘聪,刘聪手下大将赵染依仗自己屡次打胜仗,率领数百精锐骑兵与索交战,索大败赵染,赵染一个人骑马逃跑。

索因有功转任骠骑大将军、左仆射。

随后,刘曜又率众进军冯翊。

愍帝只得接连向南阳王司马保(司马模之子,袭父位)征兵支援。

司马保身边的人商议说:“蝮蛇咬伤手,壮士就把手腕砍去以求保命,我们现在应该切断陇道,以观察时局变化。

”可是从事中郎裴诜反驳道:“现在是蛇已经咬伤了人的头了,难道把头砍去吗?”司马保于是派胡崧为行军前锋都督才出发。

麹允打算挟持愍帝去投奔司马保,索认为司马保必会借机实现自己的私人欲望,于是阻止了麹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选自《史记·伯夷列传》)(1)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译文:(2)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译文:参考答案:(1)在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

(“伯夷”“叔齐”“西伯昌”翻译时应该保留;“于是”,古今异义词,译为“在这时”;“闻”译为“听说”;“老”,形容词用作名词,译为“老人”;“盍”译为“何不”;“焉”,代词,代指西伯昌)(2)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

(“伯夷”“叔齐”“首阳山”翻译时应该保留;“耻”,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是耻辱的”;“义”,名词用作动词,译为“坚持道义”;后三句都是省略句,应补出主语;“薇”是野菜)参考译文: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

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伯夷)逃走了。

叔齐不肯继承君位也逃走了。

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

在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

(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并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向东进兵去讨伐商纣。

伯夷、叔齐勒住武王战马的缰绳谏诤说:“父亲死了不去安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想要杀掉他们。

太公吕尚说:“这是有道义的人啊。

”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

等到武王平定了殷商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道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

(他们)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

那歌词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野菜。

以暴臣取代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的。

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哎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地不济!”于是(他们)饿死在首阳山。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鱼崇谅字仲益,其先楚州山阳人,后徙于陕。

幼能属文,弱冠,相州刺史辟为从事。

会魏帅杨师厚卒,建相州为昭德军,分魏郡州县之半以隶之。

魏人不便,裨校张彦及帐下,囚节度使贺德伦归款庄宗,崇谅奔归陕。

明宗即位,秦王从荣表为记室。

从荣诛,坐除籍,流庆州。

清泰初,移华州。

俄以从荣许归葬,放还陕。

三年,起为陕州司马。

仕晋,奉方物入贡,宰相荐为屯田员外郎、知制诰。

开运末,契丹入汴,契丹相张砺荐为翰林学士。

契丹主北归,留崇谅京师。

汉祖之入,尽索崇谅所受契丹诏敕,焚于朝堂,复令知制诰。

俄拜翰林学士。

(1)魏人不便,裨校张彦及帐下,囚节度使贺德伦归款庄宗,崇谅奔归陕。

译文:(2)汉祖之入,尽索崇谅所受契丹诏敕,焚于朝堂,复令知制诰。

译文:参考答案:(1)魏郡的人感到不方便,裨校张彦以及部下,囚禁了节度使贺德伦归顺庄宗,鱼崇谅逃回陕州。

(“裨校张彦”“节度使”“贺德伦”“庄宗”“崇谅”“陕”翻译时应该保留)(2)汉祖进入京城,搜索出鱼崇谅接受的契丹的全部诏书,在朝堂焚毁,又任命他为知制诰。

(“汉祖”“崇谅”“契丹”“知制诰”翻译时应该保留;“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时应该删除)参考译文:鱼崇谅字仲益,他的祖先是楚州山阳人,后来迁徙到陕州。

鱼崇谅年幼时善于写文章,二十岁时,相州刺史征召他为从事。

适逢魏帅杨师厚去世,以相州为昭德军,分魏郡一半的州县隶属于相州。

魏郡的人感到不方便,裨校张彦以及部下,囚禁了节度使贺德伦归顺庄宗,鱼崇谅逃回陕州。

明宗即位,秦王从荣上表推荐鱼崇谅为记室。

从荣被斩杀,由于连坐,鱼崇谅被除去官籍,流放庆州。

清泰初年,移到华州。

不久因从荣被允许在家乡安葬,于是放鱼崇谅回到陕州。

清泰三年,起用为陕州司马。

在后晋为官时,捧着土产进贡,宰相举荐他为屯田员外郎、知制诰。

开运末年,契丹进入汴梁,契丹宰相张砺举荐他为翰林学士。

契丹主回到北方,留鱼崇谅在京师。

汉祖进入京城,搜索出鱼崇谅接受的契丹的全部诏书,在朝堂焚毁,又任命他为知制诰。

不久授任翰林学士。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

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1)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译文:(2)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译文:(3)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译文:参考答案:(1)秦王朝政治失策,陈涉首先发难,(之后各路)豪杰像蜂群一样飞起,一起争夺(天下),多得数也数不清。

(省略句的翻译;蜂,名词作状语,像蜂一样)(2)(他)自己炫耀自己的功勋,逞个人才智,却不效仿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

(省略句的翻译;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经过五年战争,最终使自己的国家灭亡了,自己将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

(省略句的翻译;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而不自责”为宾语前置句,代词“自”作动词“责”的前置宾语,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为“而不责自”) 参考译文:太史公说:我从周先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大概是双瞳孔”。

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孔。

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怎么兴起得这么突然呢?秦王朝政治失策,陈涉首先发难,(之后各路)豪杰像蜂群一样飞起,一起争夺(天下),多得数也数不清。

可是项羽并没有什么根基(包括土地和权势),而是乘天下大乱的形势在民间起事,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诸侯(楚外的五国反秦武装)灭秦,分割天下的土地,封赏王侯,一切政令都由项羽颁布,号称“霸王”。

“霸王”的权位虽然不能维持到底,可是这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

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念楚国(而东归),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干了这些失策失人心的事,)却埋怨诸侯背叛自己,这样想要成就霸业就很难了。

(他)自己炫耀自己的功勋,逞个人才智,却不效仿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经过五年战争,最终使自己的国家灭亡了,自己将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

竟然称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B卷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安童,木华黎四世孙,霸突鲁长子也。

中统初,世祖追录元勋,召入长宿卫,年方十三,位在百僚上。

母弘吉剌氏,昭睿皇后之姊,通籍禁中。

世祖一日见之,问及安童,对曰:“安童虽幼,公辅器也。

”世祖曰:“何以知之?”对曰:“每退朝必与老成人语,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

”世祖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