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人教版
2022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后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学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古代国家通过赋税剥削农业生产者的收入B.各个朝代征收赋税的比例和数额有所不同C.汉朝征收“泰半之赋”D.农户交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答案】C 【解析】秦朝征收“泰半之赋”,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古代封建统治者通过赋税剥削农业生产者的收入,获得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各个朝代征收赋税的比例和数额有所不同,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封建小农交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唐中叶前,赋税征收实物;此后实施两税法,部分赋税开始征收货币;明中后期,在两税法的基础上,推行一条鞭法,将徭役也改为征银,至此赋税、徭役征收的货币化趋于一致。
这种变化( )A.加速了纸币的广泛流通B.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瓦解了封建小农经济【答案】C 【解析】“赋税、徭役征收的货币化”明显使农民与土地的依附关系降低,有利于农民从事其他方面的生产,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
3.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是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其最重大的意义在于( )A.取消了人头税,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增加了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C.改变了长期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D.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收标准,使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轻,故C项正确。
4.北宋王安石推行募役法,该法废除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当役者交纳役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
这一做法( )A.彻底废除了人头税B.激化了北宋的社会矛盾C.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D.改变了农业税征收标准【答案】C 【解析】募役法指当役者交纳役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故C项正确。
5.一条鞭法实行后,一些地区曾出现“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的现象。
人教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一、.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人亩)二、. 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①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前提是“私田”的出现。
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实际田亩数征税,鲁国初税亩,承认私田合法,它与齐国“相地而衰征”等新税制的出现,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②编户制度:主要盛行于两汉,前提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地主土地私有制。
秦始皇时,让百姓自己申报土地,载于户籍,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余徭役。
西汉时期,政府把农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都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根据。
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承担的义务有四项: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头税)、徭役和兵役,并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③租调制:主要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前提是实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
受田农民每年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还必须服徭役、兵役。
这是由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减弱以及纺织业的兴起所决定的。
④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
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
隋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来代替服役。
唐朝则取消了庸对年龄限制。
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
⑤两税法:唐朝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于780年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产物,标志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开始改变。
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神宗于 1069年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中“募役法” 收取免役钱,限制了地主的特权;“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一、.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①以生齿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②以土地和产业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人亩)二、. 赋税制度的成长演变:①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条件是“私田”的出现。
准则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实际田亩数征税,鲁国初税亩,承认私田合法,它与齐国“相地而衰征”等新税制的出现,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②编户制度:主要盛行于两汉,条件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建立地主土地私有制。
秦始皇时,让百姓自己申报土地,载于户籍,国度依户籍征发赋税余徭役。
西汉时期,政府把农户的生齿、年龄、性别和土地产业等环境都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根据。
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度承担的义务有四项: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头税)、徭役和兵役,并以生齿为主要征税标准,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③租调制:主要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条件是实行均田制(按生齿分派国度掌握的土地)。
受田农民每年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还必须服徭役、兵役。
这是由当时商品货币干系减弱以及纺织业的兴起所决定的。
④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
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
隋朝准则“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来取代服役。
唐朝则取消了庸对年龄限制。
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掉队的赋税形式的否定。
⑤两税法:唐朝中后期,为办理财务危机,于780年接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土地和产业的几多,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干系变化的产物,标志着以生齿为主的课税标准开始改变。
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神宗于1069年任用王安石举行变法,此中“募役法” 收取免役钱,限制了地主的特权;“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增加了封建国度的田赋收入。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_课件完美版1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 必修1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29PPT
清朝雍正帝时期,全国 人口总数开始爆发性增 加,并正式突破了“一 亿大关”,这都是与实 行“摊丁入亩”密不可 分的。
意义:摊丁入亩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表明封建国家对人民的 人身控制松弛;避免了隐秘人口现象及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有利于商品经济及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轻了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经济恢复与发展; 税制的简化,有利于政府的征收。
“盖自关税协定制度成立以来,以进口税率之低,外国纷纷以其过剩制 品输入我国而莫之能御,因以造成外商垄断之势力。而同时以出口税之不能 免除,致应奖励对外贸易之物品,亦不能免税,此出口贸易之不能发达也。” 形成不但不能保护国货,反而处处有保护洋货压迫国货之倾向。
——《晚清关税制度的变迁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说明近代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带来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关税起不到保护本国产业的能力,自然经济受到
隋唐的强盛。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 必修1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29PPT
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从劳役地租到实物地租转变, 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 必修1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29PPT
高中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 必修1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29PPT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 必修1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29PPT
秦汉时期的赋役特点:人头税、徭役负担高于田赋。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 必修1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29PPT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PPT课件1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 制度与 社会治 理中国 赋税制 度的演 变PPT课 件1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 制度与 社会治 理中国 赋税制 度的演 变PPT课 件1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国家 制度与 社会治 理中国 赋税制 度的演 变PPT课 件1
3、“一条鞭法”
背景::明初实行按田亩征收田赋,按户、丁征发徭役的赋役制 为此,明政府编制了《鱼鳞册》(登记田亩)和《黄册》(登记 口)。明朝中期,由于土地兼并和赋役不均的情况日益严重,农 大量逃亡,国家财政出现了危机。 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财政 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其主要内容有 A赋役合并: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 B折成银两 C部分“摊丁入地”: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 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材料一 凡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 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 分之一,输绫绢者锦三两,输布者麻三 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 日三尺(布加五分之一)。
——《大唐六典》 归纳材料一中赋税制度的特点。
按丁征税,交纳实物,以庸代役。
作用: A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 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 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
一条鞭法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的势力,相 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 松弛,有利于生产的发展;赋役统一征银的办法,是商 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 的增长。 结果:虽然由于大地主的反对,不久就停止实行,但改 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下来。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第15课 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史论史识
1.世界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
2.客观认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
稳定了世 界金融秩 序
该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结束了货币金融领域里的 混乱局面,使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维持了战后金 融市场的稳定和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 .
教你读史
①
金本位制下各国纸币与黄金兑换、黄金贸政治、社会的重大影响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典金本位制的特点及积极作用。
0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主题一 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
问题探究
视角1 中国古代货币的变化趋势
材料 中国古代货币简表
. .
. .
教你读史
①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②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四个阶段性标志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宋两代货币演变的原因。
A.立场不同影响历史事件的解释 B.历史研究需要对史料进行甄别 C.两则史料互证完全揭示出真相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解析] 根据表格中的材料信息可以得出,两则史料对于交子的表述是不一致的,历史 研究需要对史料进行仔细比对和甄别,故B项正确。
3. [2024江苏扬州期末]19世纪后期,世界上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 际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这主要是因为( )
. .
. .
教你读史
①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和特征
②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容及对美国的影响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背景,并概括该体 系的特点。
高中历史人教版统编选择性必修一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课件(58张)

关键能力·素养形成
主题一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素养探究】 史料一 汉初在总结秦亡教训时,认识到收取泰半之税(注:农民收成的一半以 上上缴国家)是造成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调整赋税政策。汉代赋 税主要包括田租和口赋。汉高祖减轻田租,实行十五税一。文帝二年(公元前 178),为鼓励百姓从事农业,下诏“赐天下民今年田税之半”。直到景帝二年 (公元前155)又实行令民半出田租,即实行三十税一的税率,并从此成为定制, 终西汉之世没有再变。
2.个人所得税的产生与演变: (1)含义:个人所得税是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税种。
(2)历程。
时间
1914年
1936年 新中国成
立以后
1980年
表现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起步于_民__国__时__期__。北洋政府制定了 所得税条例,其中包括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内容,但并没有实施 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
——据漆侠《中国改革史》
思考:(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赋税改革的原因和意义。(史料 实证、历史解释) 【点拨】从史料画线部分关键信息并结合西汉初年社会状况的相关知识可以 分析出汉初赋税改革的原因;根据史料“从此成为定制”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社 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社会矛盾的缓和、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分析意义。 提示:原因:①吸取秦亡教训;②汉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③鼓励百姓从事农 耕生产;④政权初建,经济凋敝。 意义: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统治秩序; ③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④为后世赋税制度提供了借鉴。
4.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 (1)明朝。 ①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
(2)清朝:实行“_摊__丁__入__亩__”。 ①形成过程: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雍正帝 即位后,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 ②意义: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 000年的_人__头__税__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 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高考历史 中国古代史 专题二 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1、起源及发展时期——西周至汉朝
时期
制度
含义
西周
井田制
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周王缴纳一定贡赋;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春秋
相地而衰征(齐国)
根据土地多少和土质好坏收取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3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4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和进步
北宋
方田均税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打击了守旧官僚的势力,增加了政府收入,改善积贫局面
明朝
一条鞭法
把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
1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
2使许多荒地得以开垦
3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得到巩固
中唐
两税法
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1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2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封建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战国
初税亩(鲁国)
按亩收税,公开承认土地私有
汉
编户制
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百姓称为编户齐民,依据资产的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苛捐杂税繁多,负担沉重)
2、转型及成熟时期——隋唐至清朝
时期
制度
含义
作用
隋、唐初
租庸调制
“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
“庸”——服役期限内纳绢或布代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