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孔子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孔子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孔子肇自老子、孔子,哲学的旨趣转而辐辏于“道”——它意味着以价值自觉为枢机的人生境界在中国人这里的开悟。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孔子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孔子篇一由“命”而“道”——老子、孔子前后中国古代哲学命意辨正中国哲学的源头或可上溯到临世于殷周之际的《周易》,那被用于吉凶贞问的筮卦所默示的乃是人对“命”的究竟的眷注。

肇自老子、孔子,哲学的旨趣转而辐辏于“道”——它意味着以价值自觉为枢机的人生境界在中国人这里的开悟。

由“命”而“道”的演递,略相当于苏格拉底前后古希腊哲学的变迁(见拙论《从“命运”到“境界”》,载《哲学研究》1996年第2期)。

敞开这段哲学的史迹,这脱不开中西比勘的考辨也正关联着如此的却之不去的人文话题:人成其为人,其心灵祈向何以总会有形而上的一度?一、“一”与“多”哲学的慧眼在于从“多”中窥出“一”来,它搜求着的始终是一以贯之于森然万象的生机之几微。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第一个说出“从一切产生一,从一产生一切”这一命题的哲人,但在他之前,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早就以自己的方式为万物寻找那“始基”的“一”了。

无论“水是万物的始基”、“无限(者)是万物的始基”、“气是万物的始基”抑或“火是万物的始基”显得怎样互不相入,“始基”对于万物那种“一”与“多”的关系却终于为始基的不同悬设者所允诺。

赫拉克利特之后,从毕达哥拉斯到德谟克利特,哲学家们依然热衷于“始基”的究问,“一”与“多”的措思线索也因此得以再度延伸。

当苏格拉底开始以人的“心灵的最大程度的改善”作为哲学的职分时,“始基”的魅力终于消歇了,但由“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的拟制所引出的柏拉图的“理念”,却把又一种赋予“多”以生机的“一”带给了哲学。

从此,西方哲学几乎一直笼罩在这愈益自觉的“一”与“多”的张力下,以至于怀特海和海德格尔竟会分别以格外敬重和不无揶揄的口吻作出全然一致的断论:整个西方哲学史原只是一再演绎着的柏拉图主义。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中国哲学从诞生开始就比附西方哲学,其合法性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随着中哲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哲学史的重新书写既是历史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中国哲学史的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国哲学史的论文篇一摘要:中国哲学从诞生开始就比附西方哲学,其合法性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随着中哲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哲学史的重新书写既是历史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本文论述了中国哲学史重写的必然性也对中国哲学史的书写模式提出了简单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哲学哲学史文化共相和殊相在中国的传统学术中并没有哲学一词。

“哲学”,最早见于日本哲学家西周的《百一新论》,西周首先用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并特别声明用它来区分东方的儒学。

1902年,中国人在《新民丛报》上第一次将哲学用于中国传统思想。

20世纪以后,陈黻宸老先生在北大最先开设了中国哲学的课程。

1916年10月,谢无量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中国哲学史》。

虽然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然而其合法性问题却自诞生之初就饱受质疑,至今仍悬而未决。

胡塞尔、伽达默尔、黑格尔等西方哲学家都坚定地否认中国具有哲学,认为东方文化中的人事智慧与西方所说的哲学截然不同。

回顾中国哲学史的书写历程,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知识系统,中国哲学从出现开始就不断向西方哲学学习,自觉的靠近西方哲学的标准,以西方哲学的概念和方法,力图建立起中国文化背景下却不同于传统哲学本身的话语系统和表述方式。

一、中国哲学史以西解中的历史20世纪后,最早在国内开设中国哲学课程的是陈黻宸老先生,其后有马叙伦、陈汉章等,他们的教案相较之胡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在传统学问方面可以说更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然而直到胡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史》出版后,才开出了中国哲学史书写的先河,究其原因在于以胡适、冯友兰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有着新的知识背景,能够融摄西学,中国人希望通过对西方哲学的学习和比对,实现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和转换。

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2)推荐文章古代中国哲学的句子热度:中国哲学的相关论文热度:中国哲学的智慧论文热度:非常有哲学的诗句蕴含哲理热度:中国经典哲学诗句经典名言热度: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篇二浅析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周易》和《老子》只说阴阳,不说五行,而《尚书》中的“洪范”和《吕氏春秋》的“月令”则只说五行,不说阴阳。

而邹衍最大的贡献就是完成阴阳和五行的合流。

其后阴阳之对立统一,五行之相生相克,构成了更为复杂的系统论,这种更为复杂的系统论可以解释世间万物。

一、阴阳《道德经》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指本原。

这个本原在道家谓之为道,在佛家谓之为本心,在唯心主义哲学谓之为宇宙本体。

而关于世界的本质,有很多种解释。

圣经里说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古希腊有“原子论”“四元素”“五元素”等等。

二指阴阳。

三则是事物外部的世界。

世界上任何事都包含阴阳两个方面,加上一个外部世界,这三者构成整个系统。

故三生万物。

所以八卦之卦象皆由三爻组成。

中国对于宇宙本原的探索集中体现在阴阳理论上“气分阴阳,阴尽成阳,阳尽成阴。

”阴阳是事物的两个方面,也可以说是在空间意义上对事物的概括。

在古代阴阳的含意极具普遍性: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

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

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阴阳。

一般来说,相对静止的阴,相对运动的为阳;向下的为阴,向上的为阳;实者为阴,虚者为阳;冷者为阴,热者为阳;内者为阴,外者为阳。

阴阳两方可以表现在同一系统两个相互独立的事物上,也可以共存于同一个事物上。

而且阴阳是可以相互转化、也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的。

比如换个视角,阴则转化为阳,阳又转化为阴。

当然阴阳理论除了“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还解释了阴阳互相转化而生世间万物,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而六十四卦有三百八十四爻,这每一爻,因为阴尽成阳,阳尽成阴,就有静爻变爻,体卦用卦,其千变万化。

国学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

国学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

国学论文中国古代哲学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流变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就提出五行学说,以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作为构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

殷周时期的《周易》,就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易经》从人们生活经常接触的自然界中选取了天(乾)、地(坤)、雷(震)、山(艮)、火(离)、水(坎)、泽(兑)、风(巽)八种东西作为说明世界上其他更多东西的根源,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同时,它又以上述八卦来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体现了朴素辩证法思想。

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在此基础上,中国哲学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他们各自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不同基因,至今仍然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以下四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先秦哲学、两汉经学、佛教哲学、宋明理学。

1、先秦哲学先秦哲学主要指先秦至汉初这一时期的哲学。

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环境下,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儒、墨、道三家。

先秦的儒家也往往被称之为原始儒家,发端于孔子,其代表人物还有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从原始儒家的的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孟子》、《荀子》、《礼记》等可以把握原始儒家的思想。

儒家的开山鼻祖是孔子,孔子儒学思想产生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其时,“天下无道”(《论语.季氏》),周礼已崩溃。

为了恢复周礼,实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学说。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最基本的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的恻隐心,能对别人的痛苦与欢乐产生共鸣;仁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仁还是一种效、忠的品质,能做到在家庭、家族内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会生活中“忠君爱国”。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题目(2)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题目(2)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题目(2)中国古代哲学论文范文篇二大易哲学与中国古代教育之绵延[摘要]本文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教育绵延不绝的原因。

中国古代教育家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不变精神,具有穷则思变、察几知著的伟大智慧和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高尚品德,所创立的教育思想和制度简易能从,因而中国古代教育绵延数千年。

[关键词]大易哲学 ;教育;绵延Abstract: The paper explores the reasons for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 from the cultural perspective. The educators' spirits of unceasingly striving and th Eir great virtue and great wisdom of thinking about changes while in extreme poverty, and th EIr all-inclusiveness and excellent morality resulted in their simple-to-follow educational ideology and system, thus made the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 develop continually.Key words:the Yi philosophy; education; continuity中国古代教育分三个发展周期,相替不绝,绵延数千年 [1] 。

对于其他文化和文明来说,这是一个难解之谜,而对于中华文明来说,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易与教育之绵延不变的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即是与乾、坤二卦所象征的宇宙精神相契合的人文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第一篇:中国哲学史小论文浅读孟子哲学思想混合1102仇昂1100000219作为儒家孔子之后的另一位闻名于世的思想大家,孟子的哲学方面的思想造诣至今仍然很值得我们学习,下面本文将从孟子的哲学思想介绍及其对当世人们的可借鉴之处进行阐述。

个人认为孟子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

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

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

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我认为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

我们在中学时期就学习过这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

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我们可以发现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

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作为比喻:宁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上)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

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肯定在进行教育时,必须采取因人而异的多种方法。

孔子教育方法中“因材施教”。

但是,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发展。

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中国古代哲学可以说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有些哲学思想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精华的部分;有些哲学思想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篇1浅谈中国哲学研究方法摘要:自“中国哲学”创建以来,方法论的探讨就是该学科研究中的永恒话题。

建构中国哲学自己的方法论必须容纳历史文本研究法、内史与外史结合法、学科交叉研究法、“非同质化”研究法、“返本开新”研究法等五个方面。

关键词:中国哲学;方法论;刍议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哲学大致经历了三种方法论的转型。

第一,胡适、冯友兰在上个世纪早期提出了“以西解中”的方法。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借鉴实证主义的方法,对先秦中国哲学史料加以考证、裁剪、分析,将中国哲学的主题结构规定为宇宙论、知识论、人生哲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

冯友兰在30年代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中说:“今欲讲中国哲学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

”第二,50至80年代,阶级分析的方法成为大陆中国哲学研究的最为主要的方法。

任继愈说:“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在研究哲学史的时候要坚持阶级分析。

”张岱年也说:“我们研究中国哲学史,必须运用阶级分析方法。

”第三,港台的“融会中西”的方法。

上世纪50年代以后,港台一批学者为开出中国文化的新面貌,主张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基础上,融会西方思想。

中国哲学论文范文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题目

中国哲学论文范文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题目

中国哲学论文范文中国古代哲学论文题目中国哲学以独特的学术发展理路而在人类文明文化史中独具一格,占有重要地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哲学论文范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国哲学论文范文篇一反思中国哲学的理路摘要:中国哲学以独特的学术发展理路而在人类文明文化史中独具一格,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这种独特理路不能仅仅作为“独特”而存在,否则,就像珍禽一样,只具有参观价值,岂不可悲?因此,必须经过反思和批判让世界认识到它的价值之所在。

该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反思。

关键词:创新;中西比较;出路1.创新中国哲学到底如何创新?这是每一个中国学者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中国哲学是一个以注释圣贤经典为独特发展理路的哲学。

”这句话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中国哲学是哲学;中国哲学是具有特色的哲学;中国哲学的特色是注释;注释的是圣贤经典。

下面逐条分析:我们不引入西方哲学家站在西方哲学的立场上的评价,我们承认中国哲学是哲学,承认了这一点,2、3点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

那么,圣贤经典为何?先秦诸子,特别是以儒、道两家影响最大。

我认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思想直接决定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生活模式以及伦理观念。

而对他们的著作的解读成了后来思想者的主要工作,这种传统在儒学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既然以注释作为其独特的学术发展理路,那么,所谓“创新”也只能在经典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的解释,这种解释是否能为人所接受要依赖于解读者对经典的把握程度,否则,就会被指责为误解、误读。

这种观念极大的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创新能力,他们一直想恢复圣贤之“原意”,然而,到底是否有“原意”?圣贤真的说出了他们的意图,他们真的意图了他们所说的么?没有人反思这个问题。

其实,文本一旦产生,就成了既不同于物,也不同于心的另外一种东西,独立于作者,提供了巨大的意义解读空间。

如果在这么广阔的意义空间中只寻求所谓“原意”,岂不是一种最大的误读么?再者,“原意”是不存在的,说什么是作者之原意呢?他意图的还是他写下的?这中间有很大差别,书写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无法真正写出我们意图的东西,通常是What we say is not what we mean;what we meanis not what we say.因此寻求恢复“原意”的努力其实恰恰误解了“原意”,作者肯定说出了他自己意识不到的东西,而对这些东西的揭示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董仲舒徳易学思想和京房易学思想好武帝即位后,易学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儒学取代道家的黄老之学成为统治思想,它所尊崇的包括《周易》在内的五经成为刘汉皇朝治理国家的理论依据,并立为官学,设置博士,各以家法教授。

易学亦颇受其惠。

列为官学的是承自孔子的田何之学,杨何、田王孙先后为博士,后又有施、孟、梁丘之学和京氏之学,其中孟、京易学作为象数易学的代表,成为汉代易学的主流形态。

董仲舒的易学哲学思想是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

董仲舒元论的确切内涵。

冯友兰先生指出:“董仲舒所讲的‘元’究竟是什么东西,我们还不能作出明确的说明。

有一点是明确的,在董仲舒的体系中,‘元’不可能是一种物质性的实体。

……仅仅依据后来某些公羊家认为‘元’就是‘气’的说法,便得出董仲舒的哲学体系是唯物主义结论,这是站不住的。


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

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

《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贵者始。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是故《春秋》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以诸侯之即位正竟内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

唯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

终不及本所从来而承之,不能遂其功。

是以《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

故人唯有终始也而生,不必应四时之变,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
元在焉。

安在乎?乃在乎天地之前。

……故春正月者,承天地之所为也,继天之所为而终之也。

其道相与共功持业,安容言乃天地之元。

天地之元奚为于此?恶施于人?大其贯承意之理矣。

董仲舒赋予“元”以一种人文性的内涵,这种人文内涵贯穿于所谓“反自贵者始”(实即“正身”观念)至“五者俱正而化大行”(即指“王化”大行),可谓“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体现了“大其贯承意之理”的理念。

这一理念一方面与《公羊传》关于“(隐公)元年春王正月”的阐释相通;另一方面,也继承了《易传·彖》关于“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的思想。

但董仲舒所讲的“元”,从形式上讲要比《公羊传》的“元年”和《易传》的“乾元”更为抽象;从内容上讲,却又包涵了更为丰富的人文内涵,表示其“纯正”、“重始”的价值理念。

董仲舒所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这个“天”本是天地之天、自然之天,但经过“元之深正”以后,这个自然之天也就获得了一种人文意义。

董仲舒讲“元者为万物之本”,特别是,所谓“人之元”“乃在乎天地之前”,表明了“元”具有逻辑在先的重要意义,而“元”本身并非一种实体性的存在。

由此表明,“元”是董仲舒的一种价值理念,表示其“纯正”、“重始”的人文价值内涵。

或可借用宋儒张载的一句话来帮助阐明,就是“为天地立心”。

这个“心”并非实体,而是人文之义。

自我意识,即自觉继承宇宙的大化流行,使生命不断向上超越和发展。

董仲舒的“天人之分”。

他说:“察天人之分,观道命之异,可以知礼之说矣。

”董仲舒讲“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天生之,地养
之,人成之。

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全以成体,不可一无也”(。

这种“天生人成”的思想显然也与荀子所谓“君子者,天地之参也”的思想相通。

特别是,关于儒家人文思想的一个重要观念“礼”,董仲舒是这样定义的,他说:“礼者,继天地,体阴阳,而慎主客;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内外远近新旧之级者也。

”董仲舒对“礼”的界定,是从“继天地,体阴阳”的哲学高度论起,最核心的精神仍是一个“继”字。

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

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

观人之体,一何高物之甚,而类于天也!物旁折取天之阴阳以生活耳,而人乃烂然有其文理。

是故凡物之形,莫不伏从旁折天地而行,人独题直立端尚,正正当之。

是故所取天地少者,旁折之;所取天地多者,正当之。

此见人之绝于物而参天地。

这段话董仲舒的本意在于表达“人之绝于物而参天地”,这是一个卓越之见,也是先秦儒家关于人在宇宙万物中之地位及其意义的一个共识。

董仲舒“人文宇宙观”的独特意义表现在:它继承和发展了《易传》人文化成的观念,从宇宙观高度审视人类文化,又从人类文化角度看待宇宙,宇宙观与文化观合二为一。

它反映了宇宙是人类文化创造的本源和基础,人类文化是宇宙的发展和完善,从宇宙观的高度肯定、突出了人文价值的崇高意义。

《京氏易传》以八宫卦为主干,根据乾坤六子、阴阳变化的原理
对六十四卦的卦序作了新的编排。

京房认为,这种编排可以更加完美地体现“生生之谓易”的易学精神。

他说: 积算随卦起宫,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相荡,二气阳入阴,阴入阳,二气交互不停。

故曰:“生生之谓易”。

天地之间无不通也。

这种八宫卦的卦序是一种以象数架设而成的世界图式,大大扩展了卦气说所能包容的范围,可以把所有的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统统纳入其中,就像放在手掌中一样。

他说:分六十四卦,配三百八十四爻,成万一千五百二十策,定气候二十四,考五行于运命,人事天道,日月星辰,局于指掌。

京房认为,在这个象数图式中,是蕴含着一种义理的,这就是吉凶生死相互转化的哲学义理。

他说:于六十四卦,遇王则右,废则凶,冲则破,刑则败,死则危,生则荣,考其义理,其可通乎。

京房以上述的几个论点为前提,说明了他对易义的根本理解,确定了如何通过这个象数图式“考其义理”的认知方法。

八宫卦以乾、震、坎、艮为阳四宫,坤、巽、离、兑为阴四宫,按照宫卦的爻变引起卦变的原理,每一宫卦可变为七卦。

其初爻变成之卦以初爻为一卦之主,为一世卦;二爻变成之卦以二爻为一卦之主,为二世卦;三爻变成之卦以三爻为一卦之主,为三世卦;四爻变成之卦以四爻为一卦之主,为四世卦;五爻变成之卦以五爻为一卦之主,为五世卦。

宫卦的上爻为上世,上爻不变,而变五世卦中之第四爻,是为游魂卦。

再变游魂卦下体之三爻为归魂卦。

干支配八卦,可以把卦爻的阴阳变化编排得如同干支六十周期那样景然有序,使之进一步与历法相配合,更便于说明卦气的运转,推算人事的吉凶。

以五行配八卦,则可以引进五行生克的思想来阐发卦爻之间错综复杂的制约关系,编排一个更为合用的占验系统。

京房指
出:“八卦鬼为系爻,财为制爻,天地为义爻,福德为宝爻,同气为专爻”。

这些花样翻新的体例就是五行生克思想在八卦中的具体运用。

所谓“鬼为系爻,财为制爻”,是就五行相克而言。

系者束缚之意,制我者也,如火克金,火即金之鬼。

财者我所制也,如木克土,土为木之财。

“天地为义爻,福德为宝爻”,是就五行相生而言。

天地,生我者也,如金生水,金为水之父母。

福德,我所生者也,如金生水落石出,水为金之子孙。

“同气为专爻”,同气,兄弟也,如金与金,木与木相遇。

以乾卦各爻为例,乾属金,其初爻甲子水为金所生,故为乾之子孙,二爻为甲寅木为金所克,故为乾之财,三爻甲辰土,土生金,是乾隆之父母,四爻壬午火,火克金,是乾之官鬼,五爻壬申金,与乾隆同气为兄弟。

京房认为,“生吉凶之义,始于五行,终于八卦”。

这就是说,五行生克是吉凶转化最初的契机,它在占验系统中的地位比八卦阴阳更为重要。

京房的易学源于孟喜而又自成一家,受到官方的重视,立为博士,成为汉代象数派新易学的奠基者。

营销部新员工实习报告
员工姓名:递交报告日期:
实习部门:实习日期:
报告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