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白族的传统节日介绍

合集下载

少数民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大全

少数民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大全

少数民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大全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

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

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远近闻名。

年节居住在云南碧江的白族,有自己的独特的年历。

他们依据树木的生长来确按时令。

当桃花发苞时就是他们的三月,漆树叶发到五寸时,就是五月……这样,他们视一年不是十二个月,而是十三个月。

在一年中,三月和十三月是他们的休息月。

三月为三月节,十三月为过年月。

但是,过年月只有一天为新年,这一天又不固定,它是由寨中各宗族的老人在每年来商定的。

新年确定后,这天清晨,全寨成员在有威望的老人的率领下,带着自酿的米酒和糯米粑,一齐到寨头的大树下举行祭树仪式,预祝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盛,五谷丰登。

祭奠完备,人们将带来的年礼,先赠给老人一份,然后互敬年酒、粑粑……祭奠活动结束后,大家回去杀年猪。

如果商定这天要合伙煮肉吃,杀猪人家就要拿出十分之一的肉来大家煮吃;如果不合伙吃,杀猪人家也要向没有养猪的人家赠送猪肉,以示团结友爱。

三月街三月街:古代亦称观音市或观音会,据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每年夏历三月举行,地点在大理城西苍山中和峰脚下。

节日内容原是佛教庙会,举办隆重的讲经拜佛活动。

是白族人民的传统佳节,每年在大理古城的中和峰麓,中溪河畔的空旷地上举行。

每到“三月街〞期间,远至千里,近到邻县的商人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交易。

市场商品,从药材到食品、家具、牲畜,应有尽有,它是滇西商品交易的最大聚集地。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暴君,奢望长生不老,听信一个侍从的话,天天吃一对人的眼球,这给当地白族人带来深重的灾难。

当时有个充满神奇威力的勇士,为了给白族人民除魔灭害,在三月的一天,巧施妙计,把暴君骗到苍山的中和峰麓,唤来神狗咬断了暴君的咽喉,喝干了他的血液,消灭了这个魔王,为白族人民除了祸害。

为了纪念这个勇士和白族人民得救的大好日子,人们每年在农历三月十五——二十日,聚集在苍山脚下,欢歌乐舞。

白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白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白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白族传统节日包括:
1. 盂兰节:5月5日盂兰节,这是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而且,盂兰节也被称为白族的新年,人们会互送礼物,金箔,然后在家里舞龙灯,祭拜古祖,欢庆新春。

2. 农历十月黑节:这是白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因此它也被称为中国“古老的年节”。

在这一天,白族人会参加庆典宴会,聚餐,唱歌,跳舞,然后祭拜祖先,献上祈祷和祭品。

3. 踩火节:这是白族中最神秘的传统节日,它通常在元宵节前后举行。

在这一天,白族的小伙子们会身着传统的服饰,在一个指定的场地,穿过被踩火的圈钻,把他们手持的、烧着的荧光棒穿过火圈,以表达尊重祖先,求得祖先的祝福。

白族的传统节日

白族的传统节日

火把节、三月街(民族节)、清明节、中元节、冬至是白族传统的节日。

除此之外,白族也和汉族一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过春节,初一有抢新水的习俗,谁第一个接到新年的第一汤泉水,那么来年里肯定会很吉祥。

在初一到初五不准动除了厨具以外的金属器具、不准泼水及扫地。

初二祭天地,初三祭山川、草原。

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饭前祭祖时,忌讳外人在场。

大年三十,要把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回来,否则来年找钱不顺,粮食不丰。

因而借了别人家的东西,必须在大年三十之前还给别人。

大年初七为女人节,妇女不做饭,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劳动,而是尽情地玩耍;大年初九为那男人节,男人休息。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祭祖节。

元江县的白族每年的三月会或天子庙会期间,禁止杀生。

云龙县的白族,七月半这一天不准人们到处乱走。

火把节抢升斗历史上白族崇拜本主,如今作为一种习俗保留下来,表现为: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一个本主庙,庙内供奉泥塑或木雕本主神像。

进入白族的本主庙,必须虔诚、肃穆,禁止大声喧哗,禁止触摸本主神像。

白族也崇拜各种神灵。

怒江州一带的白族,如果有人生病,必须以牛、猪等做牺牲,进行祭天活动。

活动一般在村子附近山顶上的一棵大树下进行,全寨人参加。

这棵大树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禁止砍伐。

兰坪县白族则于每年农历九十月间举行原始的祭祀活动。

祭祀仪式在村旁一棵大树下举行,以黄牛做牺牲,称“登天牛”,这棵大树称“天牛树”。

“登天牛”和“天牛树”神圣不可侵犯,禁止砍伐,禁止在树下大小便。

三月街三月街赛龙舟云南大理白族三月街,也叫大理三月会,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街期。

会期是每年夏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

三月街既是滇西最大规模的物资交流盛会,也是滇西风格独具的民族体育和文化娱乐盛会。

唐代,南诏国都城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不仅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是南诏国与东南亚储古国进行文化交流、贸易通商的重要门户。

当时佛教已传入南诏,南诏白族先民对观音菩萨极为崇拜,“年年三月十五日,众皆聚集,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观音处,后人于此交易,传为祭观音街”。

少数民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大全_节日庆典

少数民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大全_节日庆典

少数民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大全白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我们都知道,白族山美、水美、人更美,而白族的人们都有着什么样的传统节日跟文化风俗呢?在节日当天白族的人们又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举行什么样子的活动呢?橙子收集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白族的传统节日1、青姑娘节:农历正月十五日这天剑川县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妇女都要参加活动,她们纷纷捐钱,聚会在一起,专门请人扎一个青姑娘的偶像,给她穿上白族的盛装,把她抬到秋千架上荡秋千,众人围着她边舞边唱,娱乐一番,然后到海尾河边举行祭奠仪式。

晚上,由一人举着“青姑娘”偶像作前导,众妇女随后,绕遍村中的大小街道,边走边唱叙事长歌《青姑娘》。

随后再回到村中的场地上,和“青姑娘”荡秋千,直到深夜。

最后把“青姑娘”送进海尾河里。

传说剑川白族妇女的青姑娘节是为了纪念古代青姑娘的。

青姑娘聪明美丽,从小父母双亡,被迫当了一家的童养媳,在婆家担负着繁重的家务劳动,还受着婆婆的百般虐待。

一天小姑挑唆其丈夫毒打青姑娘,她被逼得走投无路,于是跳入海尾河自尽。

这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日,白族妇女便于这一天集会纪念她,以此反对封建礼教和对青姑娘的怀念。

1 / 72、白族接三公主: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白族接三公主时间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始于南诏时期。

据史籍记载,南诏时期,白子国酋长张乐进求把王位禅让给乌蛮细奴罗时,为保持和乌蛮蒙氏部族的友好关系,同时把白蛮女三姑娘给细奴罗为妻,并于每年都到蒙舍川(今巍川接三公主回大理过节。

后来三公主逝世后,大理白族群众在呢好山建三公主殿,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到这里举行祭扫活动,并按生前习俗接三公主回大理过节。

每年农历二月十一日,大理地区的白族群众身着白族盛装,按时到达龙于山举行念经和朝拜三公主的纪念活动,并和当地彝族群众举行联欢,打霸王鞭、打歌和对唱调子,于十三日凌晨用白马驮着从三公主身上换下的白族服装(表示接三公主),接三公主回大理参加绕三灵等节日活动。

他们打着红旗,吹着喷呐,敲锣打鼓,边走边喝白族调子,兴高彩烈地离开巍山返回大理。

白族白族三月三舞龙舞狮欢乐庆祝

白族白族三月三舞龙舞狮欢乐庆祝

白族白族三月三舞龙舞狮欢乐庆祝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

他们有着独特的传统节日和庆祝活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白族三月三节。

在这个节日里,白族人民通过舞龙舞狮来庆祝、欢乐和祈福。

白族三月三节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白族传统节日。

这一天,人们通常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舞龙舞狮表演。

舞龙舞狮是白族的传统艺术形式,旨在祈祷丰收、祈求好运和驱邪。

舞者们身穿华丽的衣饰,手持龙、狮等道具,在广场或村落中载歌载舞,给人们带来欢乐和狂热的氛围。

舞龙舞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白族人民的信仰和文化。

在白族传统信仰中,龙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具有神秘和神圣的意义。

因此,舞龙的目的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丰收和繁荣。

而舞狮则是为了驱邪、化解病患和保护家庭平安。

这些舞蹈在白族文化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被视为重要的习俗和传统。

在节日期间,舞龙舞狮表演通常集合了村落和家庭的力量。

一般而言,舞龙舞狮队伍由数十个舞者组成,他们分别扮演龙头、龙身和龙尾的角色。

龙头通常由一名经验丰富的舞者担任,他需要驾驭并表演龙头的各种技巧。

龙身则由多名舞者共同负责,他们用手持的竹竿操纵并拉动龙身,给予龙特殊的动态效果。

而龙尾则需要舞者们协同合作,以形成一种连贯和协调的视觉效果。

舞龙舞狮的表演需要舞者们配合默契,充满节奏感和活力。

除了舞龙舞狮,白族三月三节还有其他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例如,人们会在这一天互相拜年,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祈福。

此外,还有各种民俗游戏和传统民族音乐的演奏,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氛围。

人们还会穿着传统的白族服饰,进行游行和集体舞蹈,以展示白族的独特文化和美丽风情。

白族三月三节是白族人民团结、庆祝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时刻。

通过舞龙舞狮和其他各种活动,人们不仅可以体验到白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可以感受到白族人民的热情和喜庆。

这个节日不仅是一种习俗和传统,更是一种凝聚力和认同感的象征。

总之,白族白族三月三舞龙舞狮欢乐庆祝是白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少数民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大全

少数民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大全

少数民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大全本文是关于少数民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大全,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白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我们都知道,白族山美、水美、人更美,而白族的人们都有着什么样的传统节日跟文化风俗呢?在节日当天白族的人们又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举行什么样子的活动呢?收集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白族的传统节日1、青姑娘节:农历正月十五日这天剑川县甸南、羊岑等地的白族妇女都要参加活动,她们纷纷捐钱,聚会在一起,专门请人扎一个青姑娘的偶像,给她穿上白族的盛装,把她抬到秋千架上荡秋千,众人围着她边舞边唱,娱乐一番,然后到海尾河边举行祭奠仪式。

晚上,由一人举着“青姑娘”偶像作前导,众妇女随后,绕遍村中的大小街道,边走边唱叙事长歌《青姑娘》。

随后再回到村中的场地上,和“青姑娘”荡秋千,直到深夜。

最后把“青姑娘”送进海尾河里。

传说剑川白族妇女的青姑娘节是为了纪念古代青姑娘的。

青姑娘聪明美丽,从小父母双亡,被迫当了一家的童养媳,在婆家担负着繁重的家务劳动,还受着婆婆的百般虐待。

一天小姑挑唆其丈夫毒打青姑娘,她被逼得走投无路,于是跳入海尾河自尽。

这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日,白族妇女便于这一天集会纪念她,以此反对封建礼教和对青姑娘的怀念。

2、白族接三公主: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白族接三公主时间是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始于南诏时期。

据史籍记载,南诏时期,白子国酋长张乐进求把王位禅让给乌蛮细奴罗时,为保持和乌蛮蒙氏部族的友好关系,同时把白蛮女三姑娘给细奴罗为妻,并于每年都到蒙舍川(今巍川接三公主回大理过节。

后来三公主逝世后,大理白族群众在呢好山建三公主殿,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到这里举行祭扫活动,并按生前习俗接三公主回大理过节。

每年农历二月十一日,大理地区的白族群众身着白族盛装,按时到达龙于山举行念经和朝拜三公主的纪念活动,并和当地彝族群众举行联欢,打霸王鞭、打歌和对唱调子,于十三日凌晨用白马驮着从三公主身上换下的白族服装(表示接三公主),接三公主回大理参加绕三灵等节日活动。

白族的习俗

白族的习俗

白族的习俗白族有什么习俗?白族生活习俗一、服饰早期男女衣服多用棉布自制而成。

老年男子多穿对襟短衣、大襟长衫、大摆档裤。

头戴瓜皮小帽。

脚穿布制圆口 ... 鞋或荷叶绣花鞋。

青年男子多穿蓝白对襟衣,套银钮黑褂,黑蓝色摆档裤,头戴瓜皮帽或包头、毡帽。

系腰带。

脚穿布制连绊鞋或绣花叫底皮衲。

到民国初,年青妇女穿着改变,衣着各色大姊妹装和红、紫、黑褂,自绣各种花案,配上各色宽窄花边。

银光片订在衣袖衣襟上。

裤子为黑蓝、水红。

中老年妇女也有裤脚镶花边的。

姑娘们系有黑蓝布系腰或绣花围腰。

脚穿各种布制的绣花鞋。

喜戴银、玉耳边环、柳叶耳环。

手镯有滑标、扭丝、平扁银、玉镯、还多戴金银戒指。

已婚妇女束后发髻,髻上有红头绳别上银簪、玉簪,有的套上网兜。

也有用4寸宽、1寸长的黑衣布条围住发髻和顶部的。

五十多岁后,衣服花纹逐渐减少,多穿短而宽、袖口大、长到膝的大襟衣,外套一件满镶满滚的黑褂,系黑蓝色系腰,穿普通裤,脚穿鼻尖船形布鞋。

封年过节和做客,才戴耳环郸镯。

二、婚姻1、说亲:男方父母探好女方姑娘后,托媒到女方家提亲。

女方父母同意,就把姑娘生辰八字告知男方,经男方请人“合八字”,若婚姻合,表示这门亲事已定。

2、订婚:在合婚后,男方择定吉日“喝订酒”,日期多以正月初二、十六为吉。

3、结婚:日期多在十冬腊月或正二月,分搭彩( ... 猪)、正婚(正客)、回门(谢彩)三天。

4、迎亲:俗称讨媳妇。

过去是骑马或坐轿,吹唢呐接亲。

5、认亲:第三天回门认亲,就是娶亲后的第一天。

三、喜事1、满月酒:这是婚后生头胎婴儿请客,届时男女双方的伯母、婶婶:姑妈、舅母、娘娘,每人送20个鸡蛋,红糖1斤,米1升,布料3尺,到男方祝贺恭喜。

2、报喜:这是妇女生育后第三天,丈夫要带上一瓶酒,到岳父母家报喜。

3、戴百家锁:小孩满周岁,要到本主庙祭祠。

并请夫妻双全、子女多的二老给小孩戴一把长命百岁锁,祝小孩健康成长,兴家立业。

4、建新房:地基选择、动土挖基必须请地师择定,立木梁这天称造大吉,要贴新对联,亲朋好友送礼鸣爆竹祝贺,主人 ... 猪祭祀土地神、祖先和鲁班,请客一天。

少数民族节日白族三月三

少数民族节日白族三月三

少数民族节日白族三月三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四川等地。

白族人民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其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就是白族三月三。

在白族人的心中,三月三被视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对祖先的敬意。

白族三月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白族人的祖先为了庆祝春天的到来和农作物的丰收,开展了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其中包括祭祖祈福、舞龙舞鹤等。

这些庆祝活动逐渐演变成了白族三月三这个节日,成为了白族人民传承和发展白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在白族三月三这天,白族的家庭会进行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家人们会整理家庭祠堂,燃香拜祭,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庇护。

同时,人们还会在家门口放上门神对抗邪灵,以确保家庭的平安和幸福。

除了祭祀仪式,舞动和音乐也是白族三月三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人们会穿上传统的白族服装,手持彩绸旗,载歌载舞,共同庆祝这一特殊的日子。

白族舞蹈富有独特的韵律和感染力,能够让人们沉浸在快乐的氛围中。

在白族三月三这一天,人们还会互相串门子,互赠礼物。

这是一种互相交流和友爱的方式,也是展示人们对彼此的关心和祝福。

常见的礼物包括饰品、红包等,寓意着好运和财富的到来。

此外,白族三月三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活动,比如划龙船、赛白族“摸虎”和白族皮球比赛等。

这些活动既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人们展示自己技能的机会。

大家可以在欢声笑语中度过这一愉快的节日。

白族三月三作为白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不仅展示了白族人民丰富多样的文化,也增强了族群之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这个节日不仅给白族人民带来了欢乐,还吸引了海内外游客的关注,成为了促进旅游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总之,白族三月三是白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展示白族文化的窗口。

在这一天,人们通过祭祀仪式、舞动和音乐以及其他各种庆祝活动,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对生活的热爱。

白族三月三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期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白族的传统节日介绍白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哪些?火把节、三月街(民族节)、清明节、中元节、冬至是白族传统的节日。

除此之外,白族也和汉族一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过春节,初一有抢新水的习俗,谁第一个接到新年的第一汤泉水,那么来年里肯定会很吉祥。

在初一到初五不准动除了厨具以外的金属器具、不准泼水及扫地。

初二祭天地,初三祭山川、草原。

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饭前祭祖时,忌讳外人在场。

大年三十,要把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回来,否则来年找钱不顺,粮食不丰。

因而借了别人家的东西,必须在大年三十之前还给别人。

大年初七为女人节,妇女不做饭,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劳动,而是尽情地玩耍;大年初九为那男人节,男人休息。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祭祖节。

元江县的白族每年的三月会或天子庙会期间,禁止杀生。

云龙县的白族,七月半这一天不准人们到处乱走。

火把节抢升斗历史上白族崇拜本主,如今作为一种习俗保留下来,表现为: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一个本主庙,庙内供奉泥塑或木雕本主神像。

进入白族的本主庙,必须虔诚、肃穆,禁止大声喧哗,禁止触摸本主神像。

白族也崇拜各种神灵。

怒江州一带的白族,如果有人生病,必须以牛、猪等做牺牲,进行祭天活动。

活动一般在村子附近山顶上的一棵大树下进行,全寨人参加。

这棵大树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禁止砍伐。

兰坪县白族则于每年农历九十月间举行原始的祭祀活动。

祭祀仪式在村旁一棵大树下举行,以黄牛做牺牲,称“登天牛”,这棵大树称“天牛树”。

“登天牛”和“天牛树”神圣不可侵犯,禁止砍伐,禁止在树下大小便。

三月街三月街赛龙舟云南大理白族三月街,也叫大理三月会,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街期。

会期是每年夏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

三月街既是滇西最大规模的物资交流盛会,也是滇西风格独具的民族体育和文化娱乐盛会。

唐代,南诏国都城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不仅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是南诏国与东南亚储古国进行文化交流、贸易通商的重要门户。

当时佛教已传入南诏,南诏白族先民对观音菩萨极为崇拜,“年年三月十五日,众皆聚集,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观音处,后人于此交易,传为祭观音街”。

这是最早的三月街。

之后,三月街逐渐由宗教庙会演变为民间物资交流会。

明代白族史学家李元阳的《云南通志》中记载:“观音市,三月十五日在苍山下贸易各省之货。

自唐永徽间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

”清代,三月街达至空前的规模和盛况。

1991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把三月街定为“三月街民族节”。

节日期间,中外客商云集,集贸市场活跃。

由12个县市代表队参加的大型文艺表演,演出霸王鞭、八角鼓、双飞燕、龙灯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

此外,还有赛马、洞经音乐演奏、龙舟赛等文体活动。

火把节火把节在白族语中叫福旺午,于每年夏历六月二十五举行,是白族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

通过拜火把、点火把、耍火把、跳火把等活动,预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节日前夕,全村同竖一根高约一二十米的大火把。

用松树做杆,上捆麦秆、松枝,顶端安一面旗。

旗杆用竹竿串联三个纸篾扎成的升斗,意为连升三级。

每个升斗四周插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之类字画的小纸旗;升斗下面挂着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灯具以及五彩旗。

火把节的中午,人们带上小火把、纸钱、香烛、供品,到祖坟前扫墓、祭奠。

小火把点燃后,撒三把松香熏墓,等火把燃到把杆后方能回家。

墓地如离家甚远,则在家里祭祀。

太阳落山前,各家提前吃完晚饭,扶老携幼出门观赏火把和跑马。

跑马的有大人、有小孩。

绕火把跑三圈后,才能向远处驰骋。

不跑马的,就挨家挨户欣赏各家门前的火把,看谁家火把精致美观。

在全村的大火把点然之前,年轻的媳妇们打着伞,背上新生婴儿在火把下转三圈,以示祛邪得福。

夜幕降临时,村中老人领头献祭品,向大火把叩头。

几个勇敢矫健的小伙子,一个接一个地攀上高竖的大火把,将小火把逐人上传将大火把点燃。

刹时,烈焰腾空,鼓乐大作,鞭炮齐鸣,响切云霄,场面壮观。

当火把上悬挂升斗的竹杆被烧断时,人们争相抢夺凌空飞下的升斗。

抢到者被视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贺,被簇拥着回家,由主人用烟、酒、茶款待簇拥人。

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抢得升斗的人备办。

火把节火把节的高潮是耍火把。

男女青年各持一个火把。

见人就从挎包里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

每撒一把,发出耀眼的火光,发出“轰”的一响,火苗燎向对方,叫做“敬上一把”。

白族认为火苗指向可燎去身上的晦气,.故竞相燎耍,喜气洋洋。

燎耍过后,青年要成群结队,举着小火把到田间地头,向火把撒松香粉,给谷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虫保丰收。

火把节的尾声还要跳火把。

午夜前后,把狂欢时燃烧着的火柴棍堆成一堆堆的篝火。

男女青年一个接一个地从篝火来回跨越两三次,祈求火神“禳灾祛邪”。

要看谁跳跨得高、跳得远,直到兴尽为止。

绕三灵每年农历四月下旬,白族人民都要举行为期三四天的“绕三灵”。

节日期间,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身穿民族盛装,弹奏着乐器,边唱边舞,齐聚“神都”圣源寺,进行朝拜仪式,并开展各种文艺活动。

相传,南诏大将,大理国段氏祖先段宗膀,是白族中最高的神中之神。

他所居住的寺庙称“神都”,建于上阳溪圣源寺。

恋爱白族地区节日多、庙会多、歌会多。

从春节到正月十八,几乎天天有节日,夜夜耍龙灯。

从正月到开秧门的几个月内,月月有庙会,各村各寨都要迎送本主(即本村或本地崇拜的神主),过本主节,非常热闹。

此外还有三月街、蝴蝶会、绕三灵、火把节、石宝山歌会、茈碧湖歌会、海西海歌会等等。

这些节日、庙会和歌会为青年男女的交往和恋爱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白族姑娘和小伙子们充分利用这些机会,物色对象,对唱山歌,或者与情人幽会,借三弦和山歌传情达意,谈情说爱。

在这些节日、庙会和歌会中,白族青年男女尤其喜欢参加石宝山歌会。

每逢农历七月,数以千万计的青年男女都要成群结队地去参加为期7-9天的石宝山歌会。

只见山上山下、树林崖边、庙宇里外,以处是参加歌会的姑娘和小伙子。

姑娘穿上节日盛装,精心打扮,小伙子精神抖擞,人人背龙头三弦。

只听三弦声声,歌声阵阵,此起彼伏,昼夜不绝,场面十分壮观。

姑娘和小伙子可以用歌唱对与对方相识,可以用歌唱向对方试探,也可以用歌唱询问对方个人和家庭的情况,然后再用歌声充分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这样一来一往、一问一答的男女对歌,有时可达数小时乃至十多个小时,甚至几天几夜。

通过对歌、姑娘和小伙子相识了,相恋了,甚至当场互赠了定情物,盟定了终身。

剑川石宝山歌会剑川石宝山位于剑川县城西南约25公里的老君山系。

这里峰峦叠嶂,林木葱笼,既是被称为“南天瑰宝”的南诏大理石窟所在地,又是一年一度的白族万人歌会的活动场所。

石宝山歌会是白族地区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会期于农历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一日举行,以川流不息的数万人上山,随心所欲地唱曲对歌而著称于世,代代相袭,被誉为“白族歌城”。

歌会流行的剑川白族调被收入国际著名民歌歌目。

歌会期间,来自剑川、洱源、大理、丽江、兰坪等县市的白族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此,一边游览山林古刹,一边亮开嗓子,无拘无束地唱曲对歌。

方园十多里的山间小道上,游人如织,如怨如诉的三弦声,悠扬婉转的调子声此起彼伏,此呼彼应,夜以继日地飘荡在山间林莽。

弹弦唱曲本来就是白族青年以歌为媒,寻求知心伴侣的巧妙方式,歌会自然便成了他们最为公开的社交场合。

通过对歌互相了解,比试才能,倾诉心曲,因而每段歌词都是那么质朴纯真,耐人寻味。

每当出现一对精彩的对唱,围观者立刻云集四周,人们都从中获得至善至美的艺术享受,也有不少青年男女正是通过唱曲对歌结成百年之好。

自然,上山对歌的也不止青年人,不管男女老少,只要上得山来便要尽情舒展歌喉。

老年人认为在歌会上唱白族调可以得到幸福吉祥,亦或平日在家已向神灵许下愿心,为保清吉平安,一定要上石宝山唱上百十个调子,于是唱调子成了他们还愿之举。

中年人则多数借歌会抒发情怀,表现自己的心智和才能。

歌会流行的曲调以大理州中部方言区流行的剑川调为主,以龙头三弦或吹树叶伴奏,唱词均为白族诗歌“三七一五”的传统格式,格律严谨,不能跑韵跑调。

优秀的歌手在熟悉掌握传统民歌的的基础上,面对当时情景加上即兴创作,往往妙语连珠,动人心扉。

一旦棋逢对手便对答如流,连日连夜唱下去而不分胜负。

因此,石宝山歌会既是白族人民抒发情怀,赞美生活的盛大聚会,也是进行民歌艺术交流,传承民间艺术的桥梁。

石宝山歌会以被称为“云南悬空寺”的宝相寺区为主会场,这里怪石嶙峋,山泉铮琮,迂回曲折的石阶路通向一座座构建于危崖绝壁的宝刹。

山脚则有对歌台、小广场。

歌会期间便成为专为歌会服务的集市,摊贩云集,各色小商品琳琅满目,尤以各种风味小吃和地方特产最盛,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烘托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入夜,街场变成了篝火晚会的会场,青年男女耍起石宝山特有的“香龙”,跳起霸王鞭舞,来自各地区的游客也纷纷争相献艺,欢歌笑语,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关于歌会的由来,流传着不少神奇美丽的传说,相传石宝山形如石钟的巨石原先是一口金钟。

每当金钟敲响,山下的沙溪坝子便风调雨顺。

后来,有一条九头恶龙口喷烈焰,把金钟化为石钟,并随时兴妖作法,常给坝子带来旱灾虫灾。

沙溪有一对名叫阿石波和阿桂妞的情侣得到本主神灵点化,得知用歌声可以破除恶龙妖法,便邀约了十姊十妹天天上山对歌,终于击败了恶龙。

阿石波和阿桂妞也在与恶龙搏斗中丧生。

为了纪念这对情侣,人们便年年上山对歌,成了代代相传的歌会。

朝鸡节,每年农历一月初一至十五在宾川鸡足山举行;耍海会,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举行;石宝山歌会,农历七月末的在石宝山石钟寺举行三天;火把节,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举行。

葛根会,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内举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