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古代部分
部分城建史古代资料

第一讲原始社会居民点及殷周时代的城市(by ucs)重点:1、《周礼·考工记》的主要内容及影响2、原始居民点的特征3、城市产生的时期4、城市产生的条件5、名词解释“邑、都、市、城、廓、国”内容: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特征1、原始社会的发展背景p1 1-1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农业的产生——劳动的分工——固定居民点2、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的形成,就必然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
母系氏族公社聚落父系氏族公社聚落3、原始居民点的特征p4-5 1-3(1)、位置: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多在第二台地上(2)、规模:大小不等(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布局也有一定的规律,适应当时部落的生活方式。
(4)、已有一定的分区二、中国城市的形成和产生1、城市产生的时期p7最后一段1-4原始社会解体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2、城市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反战(2)、私有制的出现,阶级分化(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的繁荣(4)、频繁的战争(5)、夯筑技术的发展3、城市形成的标准(1)、一定规模(2)、一定永久性大型建筑(3)、一定手工制造地方(4)、基础设施(5)、市三、殷周时代的城市1、殷周时代的社会背景p9 2-前言2、殷周时代的城市p9-12 2-1 2-2商城(郑州)p9 殷墟(安阳小屯)p11 周代都城p123、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p13-14 2-3邑:卜辞中象形土地和人民,可见并不仅是指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民点。
市:交易场所,“日中为市,召天下之民,聚会天下货物,各易而退,各得其所。
”(《周易》)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左传》)(邑和都得区别)城(或)与国:周代……国与城意义也同……城是防御性的构筑物。
城与廓: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
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廓内。
一般外城为廓,内城为城。
第二章__中国古代城市建设

共五十七页
图3-28
元大都
共五十七页
图3-29 蓟门烟树
五、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jiànshè)
明清时期的地方经济比较发达,南北方城市都有 相当大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城市,
如山西平遥,江苏苏州等等,最重要的城市是北京和南 京。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改建 北京城。清代的北京城在格局上没有大的变化。经过元明 清三代700多年的建设发展,北京城成为中国现存历史文化 积淀最丰富的城市。
图3-18 印章
古代市场(shìchǎng)
共五十七页
图3-19 城
东汉(DōngHàn)邺
共五十七页
3、魏晋南北朝
北魏新城 太和十八年,北魏开始在西晋(Xī Jìn)洛阳的遗址上建设 新城。 (图3-20)
共五十七页
图3-20
北魏(BěiWèi)洛阳 新城
三、隋唐时期的城市
隋唐秉承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城市规划经验,借助雄厚的国 力和蓬勃的文化,创造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恢弘壮阔的城市.
共五十七页
4、春秋战国 淹城 位于江苏武进的淹城可能是春秋时期淹国的国都。 它最大的特色是有三重围墙,城墙外环有护城河。三重城墙由 内到外分别为子城、内城和外城,只有西北角有桥可出入,护 城河以独木舟作为(zuòwéi)交通工具。
淹国国都及淹城遗址(图3-6) 淹国独木舟(图3-7)
共五十七页
图3-6 淹城图
图3-10 秦咸阳(xián yánɡ)
图3-11 仿秦城门
共五十七页
图3-12 仿秦台榭(tái xiè)
2、汉代
长安城 汉高祖在秦的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开始兴建“长乐宫”,拉
中国城市建设史-2

4、宫庙一体,以庙为主构成这一时期宫室建制的一大显著特色。
5、最具特色的是地缘政治并未伴随文明时代的到来而立即出现,城市 居民仍聚族而居。
6、城垣都具有“卫君”(含统治阶层)的性质,而不是为了保卫邦国 中全体成员的安全。城垣并非构成夏商西周三代都邑的必要条件。
3)转型期
1.时间:约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2.社会特征:列国分立、兼并战争频繁,社会经济 长足进步。 3.城市发展:政治、军事、经济形势促进城市的进一 步发展,导致其功能与性质的巨大转变。这种变革可 归纳为大规模的筑城运动和城郭布局的形成两大方面。
5、城市性质的转变。从以宫庙为核心的政治性都邑,到由政治中心城 和经济中心共同组成城市,标志着春秋战国城市性质转变的最根本性的 要素之一。 6、特别是“市”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7、城市作为商业贸易中心的经济职能的大幅增强,是春秋战国时期城 市转型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8、居住形态的变化:居民从分散的状态集中到城郭之内;城郭内以 “里”为居住单位;夏商西周时期的以血缘为纽带的聚族而居瓦解,变 为以职业划分居住区域。
(1)、转型期的代表城市 1、燕下都(公元前4—前3世纪)
特点:
1)是现存战国城址中最大的。
2)出现了“内”、“外”城。
3)建筑技术几建筑材料进一步发 展。
2、赵邯郸(公元前4—前3世纪)
我国著名文学家刘邵 在<<赵都赋>>中写道, 赵王城,"百里周回,九 衢qú 交错,三门旁开, 层楼疏阁,连栋结阶。
1)平面近似长方形
2)北城墙长约1690米,
西约1700米,南、东约1870 米,周长近7公里。 3)城内外包括宫殿、平民住 宅、手工业做坊、墓葬区等。 4)奴隶主住宅及城墙出现了 “版筑墙”。
中国城市建设史 ppt课件

抬梁式结构:立柱上 架梁,梁上又抬梁。 梁向上逐渐缩短。广 泛运用于宫殿,坛, 庙,寺院等大型建筑。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穿斗式结构:用穿枋 把一排排柱子串联起 来成为排架,然后用 枋,檩斗接而成。多 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 筑物。(川西民居)
城市平面似长方形。城墙为 夯土墙,又厚又高。城市内外有 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 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住点 以及墓葬区。发现商城住宅墙体 为版筑。(版筑墙技术为地面建 筑创造了有利条件)
郑州商代城址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2 殷墟(安阳小屯)(p11)
(1)在河南安阳西北部小屯村附近 的洹河南岸,为晚期商代遗址。在洹 河两岸十余里的范围内分布着大量遗 迹。有宫室、庙宇、住宅、坟墓、窖、 地牢等。 (2)带状的建筑区遗址较为特别的 是:建筑平面多种多样,方形,矩形, 长方形等。
现代部分
——1949年以后(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建设)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原始社会生活及其劳动情况
(1)旧石器时代:依附于自然的采集经济以及渔猎方式。其 居住形式为巢居及穴居。
(2)中石器时代:农业的出现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大 分工 农业与畜牧业及狩猎业分开 形成以农业为主 的固定的居民点(最初的原始的村落)。
建筑全为地面建筑,用填基法在 洼地或早期窖穴上填筑,或在地面上 挖基坑填土夯实。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补充知识:木构架结构 (1) 何为木构架: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 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 要结构形式,它是由立柱,横梁,顺檩为 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 以榫卯相结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2)形式:中国古代的木构架有三种不 同的结构方式。抬梁结构,川斗结构,井 干结构。 (3)优点:a.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承担,外墙起遮光,隔 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 作用。b.有利于抗震防震。
中国城市建设史古代部分

1840年前 中国古代 城市建设
远古时代
原始居民点和 城市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
城市的产生
上古时代的城市建设 (夏商周三朝的城市建设简论)
夏代城市建设 史载夏代都城:
禹——阳城(河南登封县告城镇) 启——阳城(夏邑、钧台,河南登封告城镇 禹县) 太康——阳翟 斟寻(河南禹县 巩县与偃师县之间) 少康——原 老丘(河南济源市 陈留县) 廑——西河(河南浚县与滑县之间) 桀——洛汭(河南洛阳附近) 夏代城市建设的一个特点是频繁迁都
临潼姜寨遗址 •面积约5.5万平方米, •聚落有明显的分区,居住区是主体, •其外围有壕沟围护,推测壕沟内侧还应有篱笆或栅 栏。 •壕沟外东部及东北部为墓葬区, •西南临河河岸上是陶窑区。
1840年前 中国古代 城市建设
远古时代
原始居民点和 城市的形成
原始居民点
陕西临潼姜寨母系氏族部落聚落布局
城市的产生
■西安半坡遗址 发现的工具有200多件,其中有石的网坠,陶的纺轮,骨针,骨锥等,可见那时 在农业之外也兼营渔猎。
■河南新郑裴李岗 和中原地区中等规模的聚落代表。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是长江流域著名的遗址,距今7000~6500年。是由 数栋长屋组成的聚落, 长屋残存长23米,宽约3.2米。居民以稻作农业为主, 兼养家畜,狩猎,捕鱼,采集。
1840年前 中国古代 城市建设
远古时代 上古时代 夏朝的城市 商朝的城市 周朝的城市
城市建设实例殷墟(安阳小屯) •遗址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以小屯村为中心,包括周围的十多个村庄,东西长约6公里、南 北长约4公里,总面积24平方公里。殷墟是我国第一座有文献记载和出土文字印证并被考古发掘证实 的都城遗址。据古本〈竹书纪年〉等记载,商王朝自第二十位商王盘庚始,历八代十二王至纣亡国, 前后273年均以此为都。其年代约相当于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ppt

三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 三国时期城市建设 – 社会背景 • 刘汉 • 刘备驱走刘璋,取得益州,后自称汉帝 • 诸葛亮为丞相协助执政,“西和诸戎,南抚夷 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开发蜀地 • 诸葛亮讲求法治,制定汉科作为蜀国的法度, 蜀国社会秩序安定,风纪亦严;治军有方;网 罗人才 • 后主刘禅宠信宦官,国力日益衰落,后为司马 氏所灭
• 魏晋南北朝的城市建设
– 社会背景 • 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建立晋朝,短暂的 统一。隐患:推行九品中正制保障士族 政治特权,强调门阀;恢复分封制,封 皇族及异姓士族,为后来的八王之乱埋 下祸根。 • 北方五胡(匈奴、鲜卑、氐、羌、羯) 十六国(少数民族割据政权)政权割据 的混乱时代;南方,东晋政权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市建设
• 魏晋南北朝的城市建设
– 社会背景 • 北魏统一北方,刘宋取代东晋——南北 对峙,鲜卑族和汉族的对峙。北:魏、 齐、周;南:宋,齐,梁,陈 • 佛教兴盛,北朝洛阳永宁寺,南朝建初 寺 • 结束——隋取代北周并南下灭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市建设
– 北魏洛阳规划背景
• 北魏是以鲜卑贵族为主,联合北方汉族士大 夫阶级组成的割据政权,与雄踞江南的刘宋 政权形成南北朝对峙的局面
• 文昌殿中轴线 实为城市规划 主轴线
• 经纬涂制道路, 全城道路分布 均衡,划分各 用地较规整
中国城市建设史1——古代部分共49页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Hale Waihona Puke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中国城市建设史1——古代部分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史

元•大都
规划特点:
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 手法——三套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 先铺地下水道再营建宫殿,保证了元大都一气呵成建 成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伟壮观的城市之一 规划:平面方形、中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 上。城西建有社稷坛,城东建太庙,商市集中城北, 加之城垣每面各开三门,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 市”“九经九轨”规划制度 元大都有中心台,是城市东南西北的中心,这在中国 城市建筑史上属首创 元大都因系择址新建,城市规划不受旧格局约束,所 以其居民区与金中都新旧坊制混合形式不同,全部为 开放式的街巷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 展史
01 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夏、商、周) 02 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秦汉) 03 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 04 开放式街市期(宋以后的城市模式) 05 总结
城市初生期
壹
殷商时代的城市
城址一般选择临近山水,大多呈 不规则长方形平面,功能分区简单 而明确,大多南北朝向。
隋唐城市 (二) 洛阳
隋唐洛阳城
隋唐二朝继承汉以来的东、西 二京的制度,以洛阳为东都。 洛阳的地理位置比长安适中, 便于在政治和经济上控制东南
地区。
— 总体规划 — 里坊 — 道路系统 — 市肆
平城京平面图
开放式街市期
肆
宋元
一、宋元时代的城市背景和城市概况
唐朝末年,由于中央政权和割据的藩镇 之间的混战,不少城市和建筑在战争中收到 破坏。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形势持续了近 80年。
文学:罗贯中《三国演义》(元末明初)
施耐庵《水浒传》(元末明初)
吴承恩《西游记》(明朝中期)
曹雪芹《红楼梦》(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古代的城市
一、传统文化与城市营建
1、东方文明的进程
2、历史地理环境环境对于城市建设的影响:东部(湿润多雨——耕作)、西部(干旱少雨——放牧)
1)历史地理环境对于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2)自然地理环境同城市建设
3、风水与中国古代城市:风水流派:南(理气宗)北(形势宗)
核心:选址
意义:中国古代都成选址与变迁、最佳村址、最佳城址
理想模式的构成要素:平原、山系、水系
4、中国古代都成选址与变迁:都成选址的考虑因素:自然地理要素——客观需求与风水思想)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两京制的原因
中国古代城址变迁的分析:由南向北、由西向东
5、古代哲学与城市建设: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之际《周易》(早起朴素的哲学思想)
先秦诸子百学:哲学体系的出现——战国时期
封建时期:西汉哲学、魏晋玄学(周易、老子、庄子)
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继承儒家、排挤佛道)
6、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三种思想体系:体现礼制的思想体系
注重环境求实用的思想体系
追求天、地、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7、宗教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关系:产生和发展——对自然现象的无法解释
中国古代宗教的特征——不发达、实用、兼容
中国古代宗教同城市建设的关系
二、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
1、城墙、城郭与都城:城市的原始定义、“邑”、“都”、“市”、“城”、“郭”、“国”
城市概念的演变(奴隶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时期)
现代城市的定义
城郭关系:城在郭内(内外两重)曲阜县鲁国都城
城附郭于一脚(城郭并置)齐临淄、郑韩城
城郭分设(城郭并列)赵邯郸、燕下都
后期城郭关系:内城外郭、子城罗城——府县城市
宫城皇城、外城外郭;内城、皇城、外城、外郭
2、《周礼·考工记》:《考工记》性质及其成书地点和世代问题
《考工记》关于城市布局的阐述
《考工记》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
《考工记》营国制度奠定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体制
《考工记》营国的王城结构
3、古代城市建设变迁:
三、文明发展进程影响下的古代城市建设变迁
1、发展脉络
1)东方文明发展进程
2)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阶段划分
2、第一阶段:夏商周的城市建设特征
1)殷周时期:郑州商城、安阳小屯(殷墟)
周朝的丰镐二京(东周洛邑)
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
夏商周时期的城市建设特征
2)春秋战国时代:主要规划思想:《管子》
主要城市建设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规划的趋势:
3、第二阶段: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
1)咸阳的城市建设:秦咸阳的阶段划分
秦咸阳的规划特点
秦咸阳时期咸阳古城的规划特点
秦咸阳的成就
2)汉长安的城市建设:营建背景:
营建思想:
区域规划思想
汉长安城的区域规划特点
汉长安城的总体布局
汉长安城的规划思想
东汉洛阳(陪都)
秦咸阳和汉长安城的比较
秦汉时期的城市特点
4、第三阶段:东汉至唐的城市建设
1)三国至南北朝时期:三国与两晋时期的社会经济背景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城市体系
2)曹魏邺城:规划布局、规划特点、规划思想
曹魏邺城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的影响
3)北魏洛阳:规划特点
4)六朝都城建康(建业):规划特点:(玄武湖)
5)隋唐长安城:建设背景
隋大兴城修建的原因:
唐长安的建设特征:
唐长安的规划思想:
唐长安的道路系统、坊里制度、市肆制度、水系绿化
唐长安城的影响
6)隋唐东都洛阳:规划背景
规划特点
洛阳城的规划特征
7)
8)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