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服务业发展的时序与对比
浙江经济发展的历程

浙江经济发展的历程浙江位于中国东海沿岸,是中国的一个沿海省份。
自古以来,浙江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浙江经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在近代历史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浙江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20世纪初,浙江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
当时的浙江以农业为主导,农民以种植稻米、茶叶等为生。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浙江经济开始发生变革。
20世纪50年代,浙江开始发展轻工业和纺织业,成为中国的纺织中心。
这一时期,浙江的经济增长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
改革开放以后,浙江经济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特别是1982年,中国浙江温州市进行了一场闻名全国的市场化改革,推动了浙江经济的高速发展。
温州的市场化改革成为中国改革的一个样板,吸引了大量的本土和外国资本投资。
从此,浙江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浙江地理位置优越,沿海地区的开放为浙江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次,浙江拥有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他们具有创新精神和市场敏感性,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许多有竞争力的企业。
此外,政府在经济发展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支持。
在浙江经济发展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浙江温州的纺织、鞋业和小商品制造业。
这些产业成为浙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浙江温州的小商品制造业以其灵活的生产模式和高效的市场响应能力而闻名全国。
许多著名的“无名小商品”品牌如温州鞋、温州眼镜等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
近年来,浙江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不再追求高速增长,而是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
浙江开始加快转型升级,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
浙江的互联网、电子商务、金融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成为浙江经济的新动力。
总的来说,浙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历程。
从农业到轻工业,再到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浙江经济不断迈向高端、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随着浙江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浙江将继续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浙江改革发展历程概括

浙江改革发展历程概括浙江改革发展历程概述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浙江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
浙江改革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从农业主导向工业服务业转型的过程,成为了中国经济转型的典范之一。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国家领导人乌春联提出了浙江贯彻改革开放政策的指示,浙江开始走在全国改革的前列。
在改革的初期,浙江省专注于乡村工业发展,鼓励农民创业,建立了农业产业化经济体系。
这一举措大大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浙江开始着力发展制造业。
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省政府推动浙江发展制造业,将浙江打造成了一个制造业大省。
浙江省积极引进外资,吸引国际知名企业设立工厂,培育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土制造企业。
浙江省的制造业以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为主导,为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随着制造业的大力发展,浙江的服务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浙江成为全国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地,金融、物流、信息技术等服务业快速崛起。
浙江有着便利的交通和通讯网络,这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此外,浙江省还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浙江省实行了一系列推进农村发展的政策,鼓励城镇居民到农村进行创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浙江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行承包地经营权流转,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这一系列举措大大改善了农村的发展环境和农民的生活质量。
浙江改革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积极开放。
浙江实行积极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加强与国内外的经贸合作。
浙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组织和平台,扩大进出口贸易,引进外资。
同时,浙江省还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这一系列举措使得浙江能够快速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提升了浙江的国际影响力。
总而言之,浙江改革发展历程的成功经验在于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浙江省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不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的浙江经济发展

浙江建设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和优质创新资源集聚。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
浙江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推动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完善,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03
02
01
浙江的区域经济发展
03
杭州湾经济区概述
杭州湾经济区是浙江省重点发展的区域之一,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黄金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生产性服务业
浙江加快发展金融、物流、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
消费性服务业
浙江积极发展旅游、文化、教育等消费性服务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
服务业创新发展
浙江鼓励服务业创新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
高新技术企业培育
浙江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力度,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04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01
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对外贸易规模持续增长,出口额和进口额均呈现显著增长趋势。
出口商品结构优化
02
浙江出口商品结构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转变,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逐渐增加。
出口市场多元化
03
浙江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出口市场覆盖全球,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较快。
对外投资规模扩大
随着浙江企业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浙江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涉及制造业、服务业、能源资源开发等多个领域。
对外投资主体多元化
浙江对外投资的主体既有大型企业集团,也有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为浙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外投资区域广泛
浙江对外投资区域覆盖全球各地,尤其在欧美、东南亚、非洲等地区有较大投资规模,对外投资成为浙江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024年杭州酒店市场发展现状

杭州酒店市场发展现状1. 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需求的增加,杭州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旅游业逐渐兴盛,酒店市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文将对杭州酒店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包括市场规模、竞争态势、发展趋势等。
2. 市场规模杭州酒店市场在过去几年持续增长,市场规模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据统计,2019年杭州市酒店业收入达到2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
其中,高星级酒店和度假酒店的市场份额占据了绝大部分,主要受到高端旅游消费者的青睐。
此外,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中产阶级的兴起,经济型酒店也表现出较强的增长势头。
3. 竞争态势杭州酒店市场竞争激烈,各类酒店品牌争相进入市场。
从酒店品牌角度来看,国内知名品牌如华住、艺龙、锦江之星等在杭州设立了多家门店。
此外,国际连锁酒店集团如万豪、喜达屋、洲际等也纷纷进入杭州市场。
这些品牌带来了多样化的酒店选择,给消费者带来了更多便利和选择。
从竞争地区来看,杭州市中心及西湖周边地区是酒店集中的地区。
市中心的商务型酒店受到商务旅客的青睐,而西湖周边的度假酒店则吸引了大量的旅游度假人群。
4. 发展趋势杭州酒店市场未来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趋势:4.1 业态多样化随着旅游需求的变化和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酒店业态将更加多元化。
未来,杭州的酒店市场将出现更多的主题酒店、民宿和亲子酒店等新业态,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4.2 服务优化随着竞争的加剧,酒店业将加大对服务质量的追求。
未来,杭州酒店将更加注重客户体验,提供更高品质的服务。
不仅要提供基本的住宿设施,还要注重细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以吸引更多忠实客户。
4.3 科技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酒店业也将逐渐引进新技术来提升服务质量。
未来,杭州的酒店将普遍应用智能化设备,如自助入住、智能客房控制系统等。
这将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客户体验。
5. 结论杭州酒店市场近年来迅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和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使得酒店业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的通知浙政发〔2008〕56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现将《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八年九月二十四日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当前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已发生较大变化。
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服务业,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与生产性服务业联动发展、居民消费结构优化提升与消费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已成为我省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
本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全省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明确全省服务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确定全省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空间布局,提出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本规划期限为2008—2012年,展望到2020年。
一、现状趋势(一)基本现状。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发展,我省服务业各个方面已有较大进展,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1 总量初具规模。
2000年来我省服务业总体上呈加快发展态势。
2000—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 9%,比同期GDP增速高0 8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首位。
到2007年,全省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646亿元,总量居全国第四位,占GDP的比重为40 7%;人均服务业增加值达1 5万元,居各省区首位。
2 结构逐步优化。
行业集中度较高,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四大支柱行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以上。
特色产业优势明显,港口运输、专业市场、旅游等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服务业发展开始加速,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迅速崛起。
3 布局日趋合理。
服务业向中心城市、三大产业带集聚,杭宁温三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已达55%以上,杭州等城市已基本实现向服务型经济结构转型。
顺应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规律,总部基地、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科技创业园、创意产业园、物流园区、生产性服务集聚区和新型专业市场等各类集聚区建设开始起步。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浙江省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浙江省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2.04.28•【字号】浙发改经贸[2012]462号•【施行日期】2012.04.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正文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浙江省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浙发改经贸〔2012〕462号)省级有关单位,各市、县(市、区)发改委(局):为进一步加强服务业重大项目管理,推动服务业重大项目实施,根据国家、省对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浙政发〔2011〕33号)要求,我委制订了《浙江省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管理暂行办法》。
现将该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八日浙江省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第一条为加强服务业重大项目管理,推动服务业重大项目实施,促进全省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国家、省对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浙政发〔2011〕33号)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省服务业重大项目的申报工作由省发改委统一组织。
项目单位向所在地发改部门提出申报要求,区发改部门受理后报市发改委,经市发改委初选后向省发改委申报;各县(市、萧山区、余杭区)发改部门受理后,经初选,直接向省发改委申报,同时抄送市发改委;省属企业可直接向省发改委申报,也可通过项目所在地发改部门申报。
第三条申报省服务业重大项目,应符合以下条件:(一)项目在浙江省范围内,符合国家和省的产业政策。
(二)项目具有创新性和带动性,符合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市场准入标准,产业带动作用明显,项目完成后可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项目已完成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定。
浙江省经济发展分析

浙江省经济发展分析近年来,浙江省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对浙江省的经济发展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浙江省的经济现状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较发达的交通网络,这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目前,浙江省的经济总量在全国居于前列,GDP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1 GDP和产业结构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浙江省的GDP连续多年保持较高增速,已经超过了一些中西部省份。
其产业结构较为均衡,工业、服务业和农业三大支柱产业相对发展,实现了良性循环。
1.2 对外贸易浙江省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
其出口量在全国占据较大比重,对外贸易额逐年增长。
同时,浙江省积极推动进口贸易,加大进口力度,实现对外贸易的双向平衡发展。
1.3 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浙江省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这为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二、浙江省经济发展的原因2.1 政府政策的支持浙江省政府一直致力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
通过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如减税降费、简化行政手续等,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和支持。
2.2 私营经济的崛起浙江省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私营经济的崛起。
在改革开放初期,浙江省的民营企业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模式,大胆创新,逐渐壮大起来,并对整个浙江省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3 人力资源的优势浙江省人力资源充沛,教育水平较高。
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为企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持,推动了浙江省各行各业的发展。
三、浙江省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3.1 产业结构的调整未来,浙江省将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进一步推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实现产业优化、多元化发展。
3.2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浙江省将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浙江服务业发展状况

浙江服务业发展状况浙江服务业发展状况1. 引言2. 浙江服务业的主要特点浙江省的服务业发展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2.1 多元化的服务业结构浙江省的服务业结构相对多元化,包括了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
这种多元化的服务业结构有助于提高经济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2.2 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浙江省的服务业发展受到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的影响。
在浙江省,许多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竞争力。
政府也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为服务业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 浙江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浙江省的服务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具体表现:3.1 服务业占比持续增长近年来,浙江省服务业占GDP比重不断提高。
据统计,截至目前,浙江省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50%,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2 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较快浙江省服务业的增加值增速也保持较快的增长。
近年来,浙江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3 服务业创新能力提升浙江省服务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许多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浙江省也推动了一系列服务业创新项目,如服务业技术创新示范区、智能服务创新等。
4. 浙江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浙江省的服务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趋势:4.1 服务业继续占据经济主导地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升级,服务业在浙江省的经济中的地位将更加重要。
预计几年,浙江省服务业的占比将持续增加。
4.2 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持续推进浙江省将继续推动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为服务业的创新提供更好的支持。
特别是在数字经济、智能服务等领域,浙江省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4.3 优化服务环境,提升服务质量浙江省将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提升服务质量。
政府将加大力度推进营商环境改革,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5.,浙江省的服务业发展状况良好。
多元化的服务业结构、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以及持续增长的占比和增加值等指标表明,浙江省的服务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gional Economy区域经济浙江省服务业发展的时序分析与对比研究浙江树人大学现代服务业学院 郑舒頔摘 要:本文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剖析了浙江省服务业发展及其内部结构的变化,通过对比研究揭示了浙江省服务业的比较劣势,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服务业 时序分析 结构分析 对比研究 浙江省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2)07(b)-213-04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1],服务业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演进,浙江省服务业发展规模扩张迅速,对浙江GDP增长的贡献显著增强,服务业在浙江经济中已占据重要的地位。
根据服务业的内涵,国内学者一般将服务业视同第三产业[2],因此本文用第三产业统计数据直接视作服务业统计数据,所引用的全部统计数据均来自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与《浙江统计年鉴》。
其中,若无特殊说明,文中增长率指标值均按可比价格计算获得。
由于从2004年起服务业统计行业分类进行了较大调整,因此在服务业内部结构分析中将2004年作为起点年份。
1 浙江省服务业发展的时序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服务业发展呈现总量迅速扩张、服务业占GDP比重日益提高、服务业内部结构呈逐年优化的发展态势。
有学者通过16个服务业部门的投入—产出表,描述并评价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及对国民经济和三次产业的影响[3],而本文运用浙江省服务业总量、服务业占GDP比重以及服务业内部结构等指标,应用时序分析方法剖析浙江省服务业演变态势。
1.1 服务业总量增长显著(1)服务业总量持续快速扩张。
1978~2010年,浙江省服务业增加值总量扩大至522倍,从1978年的23.11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2063.82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3.7%,比全国平均增长高出3个百分点。
图1 1978~2010年浙江省三大产业占GDP比重数据来源:作者根据1979 ~2011年浙江统计年鉴数据绘制(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上升。
1978~2010年,浙江省1.6 从医疗保健消费方面看近10年以来,随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加,新疆城镇居民自我保健意识进一步增强,如一部分城市居民会定期自费体检等,使得城镇居民在该方面的支出呈递增的趋势。
2001年仅为331.78元,2010年为708.16元,2010年为2001年的2.13倍,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001年的6.56%上升到2010年的6.94%;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2001年为86.60元,2010年为314.73元,2010年为 2001年的3.63倍,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001年的6.41%上升到2010年的9.10%。
从两者的对比数据看,2001年城镇居民在医疗保健方面支出为农村居民的3.83倍,2010年则为2.25倍。
虽然差距在缩小,但部分贫困地区农村医疗条件差,缺医少药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
从居民医疗保健支出所占比重看,2010年农村居民该比重较高,而城镇较低,前者高于后者2.16个百分点,原因在于比起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更加多样化,社会保障也更为完善。
1.7 从家庭设备耐用品消费方面看2010年新疆城镇居民家庭在该方面的支出为669.87元,为2001年的1.41倍;同期新疆农村居民家庭在该方面的支出为137.69 元,为2001年的2.88倍。
从比重看,2010年新疆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6.57%,农村居民家庭则为3.98%。
2010年城镇居民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为农村居民的4.87倍, 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比农村高2.59个百分点。
在耐用消费品需求方面,新疆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较低,洗衣机、冰箱等仍是消费的热点,其普及率也较城镇水平低得多。
而城镇居民已经转向小汽车等。
显然,城乡居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层次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2 优化新疆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路径2.1 多管齐下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鼓励居民合理消费为了提高新疆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改善新疆居民的消费结构,应在开辟居民增收的新渠道上狠下功夫,努力培植新的产业增长点。
要不断减轻农民负担,将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根据新疆农村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并为其转移提供平台;大力发展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农民增收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政府要采用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居民的消费理念和行为加以正确引导,逐渐实现由传统的消费观念到现代消费观念的转变。
新疆是个多民族聚集的自治区,且地域辽阔,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消费群体的具体情况,形成合理的梯度消费结构,扩大有效需求。
2.2 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积极作用,提高居民消费倾向为了提高新疆城乡居民消费倾向,政府应加大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力度。
如政府可以增加诸如教育、水利等方面的开支,使全民福利水平能有较大的改观,最大程度地体现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从活力、特色、优势入手,在构建的新格局中兼(下转223页)Regional Economy区域经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了约13个百分点,从18.68%上升到31.24%。
图1显示,浙江省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平稳上升,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速度快于第二产业,表明浙江省三大产业结构逐年得以优化。
1.2 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动情况表1 1997~2010年江浙沪服务业发展比较指标指标服务业占GDP比重(%)服务业人员比重(%)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年份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1997 45.53 33.83 32.15 44.20 25.80 25.80 4.49 2.34 1.991998 47.79 35.33 33.02 44.40 26.80 28.60 5.93 2.61 2.18 1999 49.59 36.04 34.11 41.90 27.60 29.70 7.05 2.80 2.31 2000 50.63 36.30 36.26 44.10 28.10 31.30 7.76 3.12 2.59 2001 50.69 37.03 38.43 45.80 28.60 32.00 7.91 3.46 2.92 2002 50.95 37.26 40.02 47.50 30.00 32.90 7.82 3.76 3.34 2003 48.46 36.65 39.66 49.40 31.00 33.50 7.95 4.08 3.76 2004 47.86 34.87 38.98 52.20 32.70 33.40 8.41 4.41 4.25 2005 50.48 35.45 40.03 54.20 33.70 33.50 9.97 4.96 5.02 2006 50.59 36.26 40.07 56.80 35.40 31.60 10.43 4.86 6.29 2007 52.58 37.37 40.71 54.10 33.70 35.10 13.51 6.81 6.03 2008 53.66 38.10 41.01 55.20 34.70 35.30 14.86 7.59 6.75 2009 59.36 39.55 43.14 57.50 35.50 35.80 16.72 8.47 7.24 2010 57.28 41.35 43.52 58.50 36.10 36.10 18.18 10.04 8.37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1998~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计算与整理如前所述,浙江省服务业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其内部结构也在明显改善,同时行业相对集中度较高。
浙江省的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三个行业相对集中度比较高,三个行业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2004年的48.8%提高到2010年的54.6%,比重上升比较缓慢。
批发和零售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最高,2010年达到21.93%;其总量呈逐年递增的态势,由2004年的1126.0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646.14亿元。
分析表明,浙江省专业市场发展、带动、集聚效应取得了效果。
2 江浙沪服务业发展优势的比较分析虽然浙江省服务业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与同处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上海市、江苏省相比,还存有较大的差距,在服务业占GDP 的比重和吸收就业能力方面还存在比较劣势。
2.1 上海市、江苏省服务业的发展优势(1)上海市服务业发展优势明显。
上海服务业发展基础较好,增长速度较快,服务业增加值从1997年1530.02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9833.51亿元,服务业占GDP比重高,14年来提高了约12个百分点,2010年占比达到57.28 %。
上海市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员相对能力强,在2010年服务业就业人数已占上海全市就业人数的58.5%,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呈现逐年快速提升态势。
上海市服务业占GDP比重、吸纳就业人员相对能力、劳动生产率三项指标在三个省市中是最高的,见表1。
表2 1997~2010年浙江省服务业发展主要评价指标年份GDP(亿元)服务业增加值(亿元)服务业从业人数(万人) 1997 4638.241491.20 750.601998 4987.51647.11757.001999 5364.891830.14790.902000 6036.342188.71845.802001 6748.152593.25888.202002 7796.00 3120.00 933.702003 9395.00 3726.00 991.902004 11243.00 4382.00 1031.602005 13437.855378.871071.802006 15742.516307.851002.202007 18780.447645.961268.602008 21486.928811.171304.802009 22990.359918.781370.402010 27722.3112063.821441.30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1998~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2)江苏省服务业发展也具有优势。
江苏省服务业发展较快,服务业增加值从1997年的2260.07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17131.45亿元,分别是上海、浙江的1.73倍、1.42倍,服务业效益总量已稳居三省市第一。
同时,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也占据比较优势,在1997~2010年间,除2005年、2006年外的其他年份其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均高于浙江省,详见表1。
2.2 浙江省服务业发展的比较劣势通过上述浙江服务业与江沪两地比较,浙江省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如下突出的问题。